-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人口与环境考点16人口迁移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人口与环境考点16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问题思考] 读“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划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A1是中国,B1是美国,则A1→B1为________迁移。 (2)若A1是江苏,B1是上海,则A1→B1为________迁移。 (3)若C1为农村,A2为城市,则C1→A2为____________迁移,这也是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4)图中箭头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国际 (2)国内 (3)由农村到城市 (4)A1到A2 C1到C2 解析 (1)读图,若A1是中国,B1是美国,则A1→B1的人口迁移跨越了国界,为国际迁移。(2)若A1是江苏,B1是上海,则A1→B1的人口迁移跨越了省界,仍在国内,为国内迁移。(3)读图,若C1为农村,A2为城市,则C1→A2的人口迁移为由农村到城市的迁移。(4)图中箭头A1到A2、C1到C2没有跨越行政区界线,没有户籍所在地的变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知识归纳] (1)人口迁移的条件 14 / 14 ①首先要有空间位移;②要有居住地的变更,通常以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作为标准;③居住地要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通常在1年以上。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流向 原因 19世纪以前 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地区→未开发地区 欧洲→美洲 非洲→美洲 中、日、印度等国→东南亚、美洲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转向外籍工人(增多)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石油产区(西亚) 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性 (3)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②农业经济脆弱;③战争频繁;④自然灾害多 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区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由东部地区迁往西北和东北地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①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②农村存在大量劳动力;③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 迁移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的变化 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到沿××市和工××区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问题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 / 14 材料一 在远古,人类“逐水草而居”,自然环境影响人口迁移。①20世纪60~70年代,美国退休老人从东北部“冷冻地带”迁往西部、南部的“阳光地带”。②我国历史上古楼兰城市的消失,主要是淡水减少导致人口迁出。③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地区,近年来由于土地沙化,人口大量外迁。④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地,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而形成城市。⑤在旧中国黄河泛滥区,大量农民举家外迁。 材料二 1978年前,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2/3,这吸引了千百万山东人“闯关东”,可到1985年,山东省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经济大幅增长,超过了黑龙江,由此导致人口迁移方向在两者之间完全反转。 1979年以前,××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市总人口达700.9万。近年来,南水北调中线供水源头丹江口库区的部分居民,迁出了世代居住的家乡。 材料三 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人口迁移。到异地上大学、随军军嫂、我国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都引发了人口迁移。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往往会引发人口大迁徙。利比亚内战期间许多人迁往欧洲。 (1)材料一中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请对应说明。 (2)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举例说明经济因素改变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有哪些。 答案 (1)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土地、水源、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在材料一中具体体现:①——气候;②——水源;③——土地;④——矿产资源;⑤——自然灾害。 14 / 14 (2)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也就越频繁。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这些经济因素的改变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3)文化教育、婚姻和家庭、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知识归纳]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特别提示] (1)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也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 (2)对于迁入地来说,拉力因素大于推力因素;迁出地是拉力因素小于推力因素。 3.人口迁移的影响 [问题思考]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的人口迁移是________国家历史上和________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从人口迁移方向看,该人口迁移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的人口迁移。 (2)图中所示的人口迁移,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以看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3)该种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面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移缓解了当地___________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村___________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____________有积极作用。 答案 (1)发达 发展中 由农村到城市 (2)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 经济因素 14 / 14 (3)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污染严重、住房困难等 (4)人地 土地 生态环境 解析 图中表示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由此导致城市人口增多,这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主要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 [知识归纳]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真题回顾 考向预测 2015.10 7题、8题 29题(3) 2016.4 16题、17题 1.人口迁移的概念及方向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人口迁移的影响 4.以选择题或综合题形式考查 考向一 国际及国内人口迁移 典例剖析 2000~2010年,某国人口持续增长。2008年,该国人口的11.3%为移民人口,该国移民人口的来源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该国为( ) A.西班牙 B.日本 C.美国 D.德国 2.2011年以来,该国人口持续减少,其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 ) A.移民政策收紧,入籍困难 B.经济发展停滞,就业困难 C.环境容量有限,污染加剧 D.国家发生战争,政局不稳 答案 1.A 2.B 14 / 14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该国移民人口为522万,且来自欧盟的移民人口最多,可排除日本和美国;该国来自拉丁美洲和非洲的移民人口较多,德国和西班牙相比较而言,因为距离和文化的影响,西班牙更能够吸引拉丁美洲和非洲的移民。第2题,西班牙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一直难有起色。目前该国经济发展停滞,国家债务庞大,居民失业问题严重。 跟踪训练 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年~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1~2题。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 中国 30.3 美国 110.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印度尼西亚 18.0 英国 13.6 菲律宾 14.4 澳大利亚 8.3 1.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2.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经济收入 D.更优的自然环境 答案 1.A 2.C 14 / 14 解析 第1题,由资料可知,人口迁出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入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即世界人口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资料中的发展中国家主要在北半球、东半球,发达国家主要在北半球;发展中国家也都是沿海国家,并不是内陆国。第2题,发达国家吸引人口,主要是其经济发达,能提供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水平和更好的医疗水平。 考向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典例剖析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1~2题。 1.下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 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答案 1.A 2.D 解析 图中通过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比较来说明人口的迁入与迁出情况。第1题,①的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且常住人口大于1亿,说明是人口迁入区,豫为迁出区,所以可以排除B、D;②的户籍人口超过1亿,且大于常住人口,说明是人口迁出区;③的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也是人口迁出区;④的人口大于京、津,且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是人口迁入区,黔是迁出区,可以排除C。故选A。第2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由农村到城市、由山区到平原、由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河北主要流向京津,安徽主要流向长三角,湖南、广西主要流向珠三角,主要以就近迁移为主。故选D。 跟踪训练 读“美国与中国东北部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1~2题。 14 / 14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一般起主要作用。下列组合中,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不是经济因素的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2.人们习惯上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东北人口的迁移叫做“雁南飞”。“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下列有关这种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②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 ③对交通、教育、住房等带来巨大的压力 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北地区的环境压力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②表示的是老年人口迁移路线,是因为美国南部地区阳光充足,环境质量较好。③表示的是我国1980年以前的人口迁移路线,是由政策因素导致的。第2题,人口迁移给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同时给迁入地的交通、教育、住房等带来巨大的压力;④是对迁出地的影响。 考向三 人口迁移的影响 典例剖析 下图为“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深圳户籍人口中四川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省的(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B.自然资源短缺 C.人才素质高 D.生态移民较多 2.我国目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 A.减缓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B.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差异 C.调节了地区间人才余缺 14 / 14 D.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四川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外出务工经商。第2题,我国的人口迁移可以加强人才交流和地区联系,缩小地区间经济差异,但同时使交通等基础设施承受巨大压力。 跟踪训练 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如今,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概述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由图一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图二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 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图一: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图二: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区人口增长幅度;××区中,西、南××区人口增长低于东、北××区,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区的第二产业向××区转移,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区的环境压力 解析 从图一看,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逐渐趋向合理,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从图二看,中心××区的常住人口规模小于××区,增长幅度也低于××区。这有利于减轻中心××区的环境压力,促进××区城市化进程;也有利于促进上海第二产业向××区转移。 1.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发生了大规模迁移,其根本原因是( ) A.地理环境的差异 B.交通运输的发展 C.建设项目的布局 D.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实施了对外开放的国家政策,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由此出现了明显的经济水平差距,促使人口发生大规模的迁移。 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读图,回答2~3题。 2.四地中可能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是( ) 14 / 14 A.A地和B地 B.A地和C地 C.B地和C地 D.B地和D地 3.导致D地人口迁移率为负值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经济落后 B.政策因素 C.社会因素 D.环境变迁 答案 2.A 3.A 解析 第2题,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迁移差额率高,A地和B地符合此特征。第3题,D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迁移率为负值,最可能为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下图为“某国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完成4~5题。 4.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 A.年轻劳动力不断增加 B.老龄化趋势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 D.人口出生率提高 5.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B.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C.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D.社会保障制度的改善 答案 4.B 5.B 解析 第4题,结合图示知,人口金字塔由年轻型向老年型转化,老年人比重不断增加。第5题,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候鸟老人”是指季节性居住在某个城市,随季节变化而迁移的老人。近年来我国“候鸟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大。据此回答6~7题。 6.我国“候鸟老人”主要在下列哪两个省级行政区之间迁移( ) 14 / 14 A.北京、江苏 B.黑龙江、海南 C.新疆、河南 D.湖北、河北 7.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养老设施 C.气候条件 D.婚姻家庭 答案 6.B 7.C 解析 第6题,根据材料所给信息推断,影响“候鸟老人”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因此我国“候鸟老人”的迁移应发生在南、北方省级行政区之间。第7题,“‘候鸟老人’是指季节性居住在某个城市,随季节变化而迁移的老人”,说明其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夏季,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炎热,“候鸟老人”向北方地区迁移;冬季,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候鸟老人”迁往南方地区。 人口性别比指的是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数。下图为“1998~2000年我国迁移人口和未迁移人口的性别比”。回答8~9题。 8.关于迁移人口和未迁移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未迁移人口中性别比差距大 B.35~40岁女性人口迁移最多 C.儿童不迁移 D.30~52岁迁移人口中男性约是女性的1.4~2倍 9.河南省是劳务输出大省,人口外迁将使该省( ) A.城市化水平降低 B.粮食商品率降低 C.生态环境恶化 D.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减少 答案 8.D 9.D 14 / 14 解析 第8题,结合图示可知,迁移人口中性别比差距较大,35~40岁迁移人口较多,性别比较大,女性人口迁移较少;30~52岁迁移人口中男性约是女性的1.4~2倍。第9题,从图中看出迁移人口中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多于女性,将使劳务输出省份的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引起了大规模的“移民潮”,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据此完成10~11题。 10.下图中最容易吸引“移民就业”的工业部门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 ) ①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②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③缓解东部地区就业紧张状况 ④降低中西部地区环境压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0.C 11.A 解析 第10题,容易吸引“移民就业”说明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图丙中工资比重较高,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第11题,“移业就民”是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这样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有利于加快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 12.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人口问题与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影响。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1)归纳1990年以来××市人口数量变化状况。 (2)请分别说明××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变化特征的形成原因。 14 / 14 (3)请分析外来人口对上××市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答案 (1)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户籍人口变化不大。 (2)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是外来常住人口不断增加;户籍人口变化不大的原因是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呈负增长)。 (3)积极影响:①弥补了××市劳动力不足(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②促进了经济发展(繁荣)。 带来的问题:①加大了就业、教育、住房及交通的压力;②增加了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管理的难度。 解析 第(1)题,读图1,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两方面归纳说明。第(2)题,结合图2,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方面分析户籍人口数量的变化;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分析常住人口的变化。第(3)题,外来人口对××市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从社会(劳动力)、经济等方面分析;可能带来的问题可从教育、就业、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方面分析。 14 / 1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