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高考合格考知识点
新航路开辟 1. 时间:1487-1919之间,15世纪-16世纪 2. 原因:①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②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阻断旧商路 ③寻金热④传播基督教⑤造船航海技术⑥君主为强化王权,支持航海 3. 影响:①引发商业革命、价格革命 ②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 ③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④给亚非拉美地区造成灾难, 工业革命 1. 工业革命的条件: ①资本主义制度维持了社会稳定 ②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提供了海外市场、资本、原材料 ③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 ④工场手工业积累了经验技术 2.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以1765年珍妮机的发明为标志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以1866年西门子发电机为标志 3.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织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1771年,阿克莱特设立的第一座水力纺纱厂,标志着工厂制度确立 19世纪40年代,机器制造业的诞生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4.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②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③英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④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铁路时代” ⑥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5.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在英、美、德、法等发达国家出现 ②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 ③重要成就出自科学家的实验室,而不是手工业者的实践经验 世界市场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经济全球化 1. 新航路开辟启动了世界市场,两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时间 推动因素 发展历程 重要变化 15世纪-18世纪中期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 开始形成 贸易中心转移 18世纪中后期 —19世纪中后期 工业革命 商品输出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 世界市场 最终形成 经济一体化 整体世界形成 一战至二战结束 两次世界大战 经济危机 世界市场 陷入困境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二战结束 —20世纪90年代 经济大危机 二战教训 第三次科技革命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 20世纪90年代至今 科技革命 跨国公司 两极格局结束 各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全球化 趋势加强 区域性经济组织 跨国公司增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实质是新一轮资本扩张 2. 经济全球化影响: ①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②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但应该积极谋发展 ③加速了世界经济繁荣,加剧了贫富差距,世界经济传染性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①余粮征集制②一切企业国有③取消商品贸易 新经济政策 1. 内容:①粮食税;②中小企业允许私营;③允许自由贸易 2. 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 意义:经济得到恢复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供需矛盾 ③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度、分期付款、银行贷款 ④政策原因: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1. 内容:①整顿银行金融;②《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工业生产 ③减产保价,调整农业生产;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2.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3. 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4. 影响:①直接影响:缓和经济危机,促进生产力恢复发展 ②间接影响:缓和社会矛盾,挽救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 1.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新变化: ①国家大力干预经济;②人民资本主义;③经营者革命 ③福利国家 2.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黄金时代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胀”时期 3. 应对“滞胀”的措施: 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②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③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4.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节与完善 欧洲共同体 1. 原因:①共同文化、心理认同感 ②二战后欧洲经济衰退,国际地位下降 ③受美苏冷战威胁 2. 欧洲一体化过程 ①1952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 ③1967年,上述三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 性质:欧洲共同体是一个经济组织,欧盟是政治经济双重组织 4. 欧共体推进欧洲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①关税同盟(1968年):对内取消关税、对外统一关税、共同体内贸易自由 ②农业政策相同:共同体内农产品自由流通、价格统一、共同体优先、政府支持 ③统一货币体系:欧元 ④统一大市场:共同体内人员、商品、资本自由流通 5. 意义:促进欧洲经济发展,提高欧洲国际地位,证明区域经济的优越性 欧盟——发达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政治双重组织,合作程度高 1. 1992年,签署《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2. 宗旨:形成欧洲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 3. 性质:经济政治双重组织 4. 意义:欧洲一体化扩张到政治、经济、军事,各国合作更紧密 5. 欧元(2002.1.1启用):欧元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里程碑;加强欧洲民众认同感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1.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内容: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特点:双挂钩原则,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 2.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宗旨: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3. 影响:①稳定世界经济秩序,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②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中国古代农业 1. 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定型。 2. 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铁犁牛耕使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春秋开始形成,隋唐逐渐成熟,宋元全面成熟,明清继续发展。 4. 小农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 1. 商周时期出现井田制,战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2. 井田制的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 土地私有制导致土地兼并。 4. 土地兼并的的影响(危害):国家税收减少,引发社会动荡。 5. 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北魏至隋唐采用均田制。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6. 明清时期土地兼并已经日益普遍,因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任何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 人口迁移 1. 两晋 八国之乱 以后,发生第一次人口迁移,经济中心初步南移 中唐 安史之乱 以后,发生第二次人口迁移,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 靖康之乱 以后,发生第三次人口迁移,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 2.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成为人才密集区 中国古代手工业 1. 中国古代手工业包括冶金业、纺织业、制瓷业 2. 中国古代手工业重要成就 汉,中国有丝绸之路、“丝国”称号 唐,制瓷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出现“南青北白” 宋,景德镇获得“瓷都”称号 元,彩瓷 明,瓷器出现斗彩、五彩瓷。棉布代替丝绸成为主要衣料。 清,瓷器出现粉彩、珐琅彩 3. 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中国古代商业 1. 商周时期的商业政策:工商食官政策 2. 宋朝出现商业革命的表现: 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②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不受政府监管 ③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④农村集镇兴盛 ⑤海外贸易和港口城市繁荣 3.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新特点: 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商品化 ③货币经济占主导 ④白银广泛使用 ⑤形成区域性大商帮 4. 评价重农抑商:稳定了小农经济,巩固了专制统治 5. 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相连 ②受政府控制逐渐减弱 ③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 6. 明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是劳动雇佣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封建专制统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官府剥削。 自然经济解体 1. 表现:①耕织分离;②农产品商品化 2. 影响: 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商品经济发展 ②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市场 ③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 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2. 1895甲午战后到1912民国成立,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原因:①甲午战后,列强侵略加剧;②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③清政府放松民间设厂限制;④实业救国 3. 1912中华民国建立-1919五四运动,近代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②中华民国以后政府鼓励实业; ③提倡国货;④一战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1937-1945日本侵华战争,民族工业遭到洗劫 1946-1949由于内战、通货膨胀、官僚资本压迫和苛捐杂税,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1. 1953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 “三大改造”(1953-1956) ①农业、手工业实行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②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3.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 前提:仍然是公有制 实质:调整生产关系,调动积极性,推动生产力 意义:农民获得自主权,调动生产积极性,解决了温饱 5.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6. 1992.10,中共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