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之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考点归纳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图中可看出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内在联系。太阳辐射决定了各地热量和水分的分布:不同的热量和水分形成不同的气候;气候又影响植物、动物、土壤;反过来,植被与土壤又影响到气候(绿岛效应、反射率);气候影响水文,水文也影响气候(湖泊效应);地形影响气候(“山高一尺,水冷三分”,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和河流(气候一水文特征,地形一水系特征),反过来,气候和河流又作为外力雕塑地表形态(流水地貌、风蚀地貌、冰蚀地貌),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图还可以看出,总体上看全球范围内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虚线方框内),如自然带(自然带本身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均不相同,必然引起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差异,从而引起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各自然带之间的差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差异。)‎ ‎2.以图解与列表比较分析的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⑴将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进行对照,掌握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 气候是形成自然带最重要的因素,比较图可知,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在空间分布上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可以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状况,再结合《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从总体到局部、从一般规律到特殊地区来掌握陆地自然带空间分布的准确位置,认识地理环境的全球性分异规律。‎ ‎⑵比较纬度地带分异与干湿度地带分异 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分异 干湿度地带分异 内涵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从沿海向内陆作有规律的更替,即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沿经度方向变化。‎ 形成基础 以热量条件的变化为基础 以水分条件的变化为基础 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由于海陆位置差异,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 注意事项 ‎①强调的是不同纬度带,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差异的基础是热量差异。‎ ‎②同是纬度地带性,低纬度表现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如非洲;高纬度表现为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带→极地冰原带。‎ ‎③南、北美洲大陆西海岸,由于地形的影响,阻碍了自然带沿纬线延伸,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表现为沿经线延伸、随纬度变化的特殊现象。‎ ‎①强调的是同纬度带内,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差异的基础是水分差异。‎ ‎②南半球陆地面积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北半球,尤其是亚欧大陆陆地面积广,在中纬度由沿海到内陆植被景观变化是森林→草原→荒漠。‎ ‎③高纬度与低纬度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不明显是由于同纬度带内水分差异不显著所致。‎ ‎(3)把握主导因素,比较垂直分异中不同特征的形成机制 对某些具体垂直分异现象的分析,其成因把握有一定难度。复习时,要做好对各种垂直分异现象的归纳与分析。‎ 比较内容 重要特征 形成机制 垂直带谱与水平带谱比较 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的更替规律与从赤道到两极带谱更替规律具有相似性。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山麓到山顶的热量递减与赤道向两极的热量递减具有一致性。‎ 山地带谱复杂程度比较 山地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越高越简单;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越低(相对高度越小)越简单。‎ 由于受纬度、海拔高度(相对高度)的影响,水热状况差异的程度是不同的。‎ 山体同类自然带海拔高度比较 山地所在纬度越低,同类自然带分布海拔越高;纬度越高,同类自然带分布海拔越低;山地同类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要高于阴坡;同一山地同类自然带在东西坡的分布高度也有差异。‎ 纬度高低不同的山地,热量多少与差异大小不同;一般而言,阳坡热量优于阴坡;同一山地东西坡的热量或水分也存在差异。‎ 山体雪线高度比较 一般而言,低纬度雪线高于高纬度;阳坡雪线高于阴坡;迎风坡雪线低于背风坡。总体而言,雪线的海拔高度从副热带地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雪线的海拔高度既受气温高低影响,也受降水量多少影响。倘若某山地阳坡的雪线低于阴坡,则说明该山地雪线高低主要由降水量决定。‎ ‎20090318‎ 分析自然带的分布特征要用综合思维和区域思维。由于自然带形成的基础是水热条件组合,而影响生物的众多因素中气候是最重要的因素(植物对环境有强烈的指示作用),而生物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土壤为植物提供肥力和扎根立足的条件),很明显自然带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与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联系思维即自然带的因果关系上看,在某种程度上说,分析自然带各方面特征也就是在分析气候因素基础上进行的分析。 ‎ ‎3.地表形态与聚落、交通 ‎⑴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山区地形崎岖,对人类生产、生活不利,人口稀少,因此聚落规模小,且聚落多位于自然条件较好的河谷低地,因此聚落分散;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自然条件优越,人们的生产生活便利,因此人口密集,聚落规模大,且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地形 地形特征 村落规模 空间分布 聚居的人口 北方平原区 地势平坦、相对开阔 较大 团聚型棋盘式 较多 南方的丘陵地区和山区 地形复杂、崎岖 较小 相对分散 较少 ‎⑵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在我国,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西部稀疏,东部稠密;不同的地形区内,交通线路呈现出不同的布局和形态特征。‎ 地形区 地形的限制性 布局和形态 工程造价 平原地区 较少 呈网状分布 低 山区 限制性因素比较多 呈“之”字形分布 高 ‎4.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 全球变暖属于世界热点问题,至于全球变暖的真正原因和结果目前尚需进一步研究,所以在学习中注重信息的相关性,不必过多过细追究深层次的问题,保证一个正确的观点和处理该问题的方法是关键。‎ 另外,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同样全球变暖在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好处:使中纬度地区冬季寒冷程度有所降低,减少取暖费用;使中纬度地区作物在温度升高不太大时增产等。利用全面分析的方法也是我们日常学习中所应具备的。‎ 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结果 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系统)‎ 改变植被群落的结构、组成及生物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某些脆弱性物种灭绝风险增加;产生施肥效应 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海岸带 因海平面上升,导致:淹没土地,土地盐碱化;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加强;风暴潮作用、洪涝灾害加剧;陆地污水排放受阻;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 影响海岸带地区人类居住,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大河三角洲和沿岸平原地区影响更加显著 大气 北半球高纬度和中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增加 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 环境 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域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 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明显增加 人类 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加快或扰乱人体新陈代谢,改变某些疾病传染媒介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的滋生环境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5.自然资源与能源 ‎⑴自然资源是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产生的地理事物,它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灾害是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产生的地理事件,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应该说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是相互关联的,自然资源的异常变化会引起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可以分为天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等五类。自然灾害在发生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资源和作用。‎ ‎⑵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能辩析哪些是自然资源,哪些不是自然资源。②理解自然资源的多种分类方法,能辩析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哪些是能源资源,哪些不是能源资源。③理解陆地自然资源的五个特点,特别是地域性与多用性的两个特点,学会运用这两个特点在具体资源中加以分析应用。④分析煤炭、石油等重要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从属性上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从空间分布上可以分为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和气候资源等。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分类、利用方式、存在问题和保护措施等如表1所示。‎ ‎⑶资源生产、消费地区差异与环境问题 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着生产和消费的地区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分布和生产着世界上绝大部分资源,发达国家消费了绝大部分资源。这种生产和消费的地区不平衡引发了世界性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全球化。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0090318‎ 发展中国家: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次,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受发达国家的控制,只能以低价出售初级产品,高价买进发达国家的产品,这种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秩序使发展中国家经济恶化;加之技术、人才等问题,无力或不能及时解决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首先,传统发展模式是先污染后治理,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着手进行治理,但仅限于“水、气”‎ 的末端治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发达国家一方面利用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的宽松环境,把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利用环境标准、标志和市场准入等条件作为贸易保护的借口,把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挡在了门外,使贸易状况进一步恶化。第三,发达国家以清洁生产技术掌握在私人企业手中、保护知识产权为由,延缓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有关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进一步趋向恶化。‎ ‎【例题解析】‎ 例1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 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 A.① B.② ‎ C.③ D.④‎ ‎(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 A.⑤ B.⑥ C.⑦ D.⑧‎ 解析 该题目所给的显性条件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性表现。隐性条件是:①松花江和珠江分别属于北方河流和南方河流。其流量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及有无结冰期等水文特征明显不同在于气候条件的差异;②黄土高原地貌特征表现为千沟万壑,这是长期的水土流失造成的结果。 ‎ 答案 (1)A (2)B 例2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某山共分布三类原生森林。图2显示三类森林每年每平方米净增的有机物质干重(NPP)与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据此完成⑴~⑶题。‎ ‎⑴图2信息显示,三类森林中 ( )‎ A.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 B.NPP与温度变化都成正相关 C.②的NPP对降水的变化最敏感 D.NPP对降水的变化都很敏感 ‎⑵三类森林分布的海拔自低至高依次是 ( )‎ A.③①②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①③②‎ ‎⑶若①为针阔叶混交林,则该山可能位于 ( )‎ A.河南省 B.吉林省 C.安徽省 D.福建省 解析:⑴读图分析:温度的变化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明显,NPP随温度变化而降低,是负相关;三类森林NPP受降水量的影响不大。所以选A。⑵从两图中看,有机物质干重都是①最高,③最小;说明光合作用有强到弱,温度有高到低,海拔自低至高。⑶①位于海拔最低处,相当于基带地区的针阔混交林,分布于东北。‎ 答案:⑴A ⑵C ⑶B ‎ 例3 近几十年来,水资源不足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甚至危及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生存。虚拟水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它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贫水国家或地区可能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来获得水和粮食的安全。回答⑴—⑵题: ⑴地球上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 )‎ ‎①世界上水资源的数量本来就少   ‎ ‎②世界上水资源的数量不少,但时空分布不均   ‎ ‎③部分地区水的污染十分严重,为水质型缺水   ‎ ‎④人口的急增和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⑵根据该段材料可以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缺水国家应从富水国家直接进口水资源来弥补不足     B.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C.发展中国家应积极生产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     D.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仅指农产品中的含水量 解析:本题考查了世界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等知识,解答的关键点在于对“虚拟水”的理解。⑴题:世界上水资源的总量较大,但是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和其他多种人为原因使得不少国家面临严重的水危机。⑵题:注意阅读材料,明确“虚拟水”的含义即可判断出,开展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答案:⑴C;⑵B 例4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 ‎(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雨带移动,防洪工程蓄洪区分洪的作用。‎ 答案:(1)(‎ 淮河流域受副热带高压北缘影响,导致主要雨带转入江淮流域,或江淮流域汛期,或梅雨季节或出现持续强降雨。淮河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多雨(梅雨)季节,持续强降雨。‎ ‎(2)蓄洪区分洪是为了削减淮河洪峰对下游的影响,(或减少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所受损失)。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提高了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或几乎控制了淮河干流在其以上的全部洪水)。怀洪新河:分洪、除涝、灌溉、航运等。‎ 例5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 ‎⑴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⑵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⑴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旺盛,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上升,①错,东海水温以及华北的气温都会上升,②③正确,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将会增加,④正确,选A。⑵本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规律,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减弱了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地表温度的年变化将增大,部分岩石裸露,风化作用加剧;由于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将会升高,地热温度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决定的,与外力因素无关,所以D正确。‎ 答案:⑴A ⑵D ‎【专题训练与高考预测】‎ 读我国某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图,回答1—3题。‎ 亚热带 季风气候 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河流众多 富水力 低山 丘陵 红壤 贫瘠 M N ‎1.该图说明了地理环境的( )‎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C.地理环境的分异性 ‎ D.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2.下列叙述中,属于M环节的是( )‎ ‎ A.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 B.山区坡陡,水力资源丰富 ‎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 D.水系发育,山、丘、盆、谷交错分布 ‎3.图中N环节导致 ( )‎ ‎ A.河流径流量平稳 B.河流泥沙含量大 ‎ ‎ C.冬季有结冰现象 D.河流夏季出现汛期 图中数码①-④代表陆地自然带,读图回答4-5题。 ‎ ‎4.对图中自然带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沿南北方向干燥程度变化 B.沿南北方向热量变化 ‎ C.沿东西方向海拔高度变化 D.沿东西方向水分变化 ‎5.与①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 是 ( )‎ ‎ A.山东丘陵 B.江南丘陵 ‎ C.亚马孙平原 D.西欧平原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约有33万立方米,目前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有4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于陆上的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和南海南部等气源区。我国正在实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西气东输工程。根据材料分析回答6~8题。‎ ‎6.下列关于天然气资源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 ‎ A.属于可再生资源 B.属于生物资源 ‎ C.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D.属于气候资源 ‎7.根据材料,天然气在我国的分布说明了 ‎ A.具有区域差异性 B.具有数量的有限性 ‎ C.具有利用的发展性 D.具有资源的联系性 ‎8.我们在进行开发利用天然气时,要注意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其主要依据是 ( )‎ ‎ A.目前我国天然气资源数量太少 ‎ B.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在空间上不平衡 ‎ C.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还不够 ‎ D.天然气是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读下图,完成9~10题。‎ 坡度—侵蚀强度关系示意图 ‎9.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 B.坡度在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 C.坡度在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 D.坡度接近90°,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10.坡度在40°~9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 ( )‎ ‎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 C.坡面径流流速小 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CO2浓度明显增加而导致的温室效应。回答11-13题。‎ ‎11.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CO2浓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 ‎ ①人类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加 ②地震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 ③森林毁坏,其面积大量减少 ④人类填海造陆面积过大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12.因CO2浓度增加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可能是 ( )‎ ‎ A.各地降水量普遍增加 B.南方与北方温差变大 ‎ ‎ C.水稻种植的北界北移 D.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 ‎13.为延缓和减轻由于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 )‎ ‎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 ‎ 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消减CO2排放量 ‎ 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 ‎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14.读某大陆局部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 )‎ ‎ B C B A D A (1)写出字母代表的自然带的名称:A、 B、 ‎ C、 D 。‎ ‎ (2)A→B→C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 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受 因素影响。‎ ‎ (3)属于同一气候类型的两个自然带是 (填字母)。A自然带分布在两种气候类型区,其气候类型分别是 、 。‎ ‎ (4)D半岛南部表层海水的流向是 。‎ ‎ (5)D半岛位于 板块和 板块的交界处。‎ ‎15.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 (1)选择下列适当项目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每项限用一次) A.土地肥力下降 B.洪水灾害增多 C.河道淤塞加快 D.水土流失加剧 ‎ (2)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__________性,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________资源和______资源。‎ ‎ (3)1998年长江洪水并未达到历史上最大流量,却创下多次洪涝灾害的历史记录。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其人为原因:上游____________________;中游____________________;下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根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注意什么问题? ‎ 参考答案 ‎1.A 读图可知,该地区的气候、植被、河流、土壤等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C 图中属于M环节的是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因为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大量分解,形成比较贫瘠的红壤。‎ ‎3.D 图中N环节是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它导致河流夏季出现汛期,因为季风气候区,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而季风气候的降水又集中在夏季。‎ ‎4.B 根据图示该自然带沿经线分布,因此体现沿南北方向干燥程度变化。‎ ‎5.C 由图中大陆陆地自然带南北对称的特点,可推导出该大陆所跨纬度具有关于赤道对称的特点。所以,图中大陆陆地自然带①—④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因此与①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亚马孙平原。‎ ‎6.C 天然气属于地质时期固定的太阳能,它的形成须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才能够形成,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是非可再生矿产资源。‎ ‎7.A 天然气的分布集中在某些地区,说明了天然气的分布具有区域差异性。‎ ‎8.D 由于天然气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天然气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因此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 ‎9.C 图中曲线斜率大表示地面侵蚀强度变化快。图中坡度在20°~40°曲线变平缓。‎ ‎10.D 坡度大,受雨面积小,坡面流量变小。‎ ‎11.A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毁林使森林吸收的CO2量减少。‎ ‎12.C 全球变暖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因蒸发强烈,将变得更加干旱;南北温差不会变大;但冬季0度的等温线将北移,水稻种植的北界将北移。‎ ‎13.B 为减少CO2排放量,各国政府应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应积极采用新能源。天然气属于含碳的化石燃料,燃烧后也要排放CO2,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不会减小CO2浓度。‎ ‎14.(1)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2)从沿海向内陆(或经度地带性);水分(或降水)。‎ ‎ (3)BC。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 (4)自西向东。‎ ‎ (5)亚欧板块,非洲板块(不分顺序)。‎ ‎15.(1)①D②B③C ④A (2)整体水 土地 ‎ ‎ (3)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对干流的调节作用 占用沿岸河道种田建厂,使排洪、泄洪能力下降 ‎ ‎ (4)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评估,综合平衡,防止和减小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