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6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高考语文各种典故资料 典故内容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比喻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汉代王符《潜夫论·贤难》引谚:“一犬吠形, 百犬吠声。”《晋书·傅咸传》:“一犬吠形,群犬吠声。” ·一片冰心 喻指心地的纯净洁白。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叶知秋 见一片叶落而知秋天的到来。比喻由小见大, 或从事物的某些迹象中可以窥知它的发展趋向。 《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目睹瓶中之冰, 而知天下之寒。”宋代唐庚《文录》:“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 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写当十读 文章抄写一遍,胜过阅读十遍。《太平御览·学部·晚学》引桓子《新论》曰: “高君孟颇知律令,尝自伏写书,署郎哀其老,欲代之,不肯,云:‘我躬自写, 乃当十遍读。’”读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手写九经》: “唐代张参为国子司业,手写九经,每言读书不如写书,高宗以万乘之尊, 万几之繁,乃亦亲洒宸翰,遍写九经,云章烂然,终始如一,自古帝王所未有也。 又尝御书汉光武纪,赐执政徐俯曰:‘卿劝朕读光武纪,朕思读十遍不如写一遍, 今以赐卿。’圣学之勤如此。”宸翰:指皇帝亲笔书写。 ·一衣带水 比喻长江狭窄有如一条衣带。后泛指虽有江河阻隔,但不足以限制交往。 ·一字褒贬 旧指《春秋》笔法谨严,往往于一字之中寓褒扬或贬斥之意。 晋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 然皆须数句以成言。”后泛指行文用字严格而讲究分寸。 ·一枕黄梁 比喻转眼成空。清代袁枚《梦》诗:“古今最是梦难留,一枕黄梁醒即休。” 详见“黄梁一梦”条。 ·一挥而就 形容文思敏捷,落笔很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王)复为《鸟散余花落》 诗二十首,授毫而就,时忽风雨暴至,数幅为回飚所卷,泥滓渍,不胜舒卷。 曰:‘勿取,但将纸来。’复纵笔一挥,斯须复十余篇矣。”回飚:旋风。斯须: 一会儿。《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俞良一挥而就,做了一只词, 名《过龙门令》。”亦作“一挥而成”。 ·一倡三叹 一本作“壹”。原谓一人唱而三人和。倡:通“唱”。 后常用以形容诗文的缠绵婉转,情韵悠长。亦作”一唱三叹”。 宋代苏轼在《答张文潜县丞书》中谈到苏辙的文章时说:“汪洋澹泊, 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及。” ·一诺千金 诺:许诺,答应。一诺重千金,比喻说话信誉很高。《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唐代李白《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诗: “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错刀:古钱名。 ·一暴十寒 《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pu曝)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晒一天,冷十天,即使是容易生长的植物也长不起来。 后用来比喻工作或学习的忽冷忽热,没有恒心,努力少而荒废多。 ·一箭双雕 形容射技的高超。《北史·长孙晟传》载:北周遣长孙晟送千金公 主去突厥与摄图完婚,摄图“爱晟,每共游猎,留之竟岁。尝有二雕飞而争肉, 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新唐书·高骈传》:“事朱叔明为司马,有二雕并飞,骈曰:‘我且贵, 当中之。’一发贯二雕焉。”《续景德传灯录·慧海仪禅师》:“万人胆破沙场上, 一箭双雕落碧空。”后因以比喻一举两得。 ·一瓣香 犹言一炷香。焚香敬礼,表示虔诚敬仰的意思,多指学生或后学对所师承的人而言。 亦作“一瓣心香”。宋代陈师道《观兖文忠家六一堂图书》诗:“向来一瓣香, 敬为曾南丰。”曾南丰,指曾巩。曾是南丰人,故称。因为曾巩是陈师道的老师, 所以诗中表示向他致敬。 ·一颦一笑 “颦”,皱眉。本指或忧或喜不轻易地表露出来。后泛指喜怒哀乐的细微表情。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唐代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后多用以形容画家精心构思,不轻易下笔。 ·十目十手 即“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形容一个人一举一动,所作所为, 都不能离开人们耳目的监察,应该谨慎。《礼记·大学》:“十目所视, 十手所指,其严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也指培养人才非常不易。详见“一树百获”条。 ·十鼠同穴 比喻坏东西集中在一处,可以一网打尽。《三国志·魏志·鲍勋传》: “帝大怒曰:‘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收三官以下付剌奸,当令十鼠同穴’” ·丁一卯二 元剧俗语,犹如说的的确确。“卯”又作“确”“丁”又作“的”。 元代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要说个丁一确二,不许你差三错四。” 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个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览四。” 又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怕不待的一确二,早招承死罪无辞。” 后来也说作“丁是丁,卯是卯。”表示办事认真,不讲情面。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三回:“风姐笑道:‘我看你利害,明儿有了事, 我也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也别抱怨。’”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七步成诗,讽喻兄弟相逼。《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惭色。”文帝:指魏文帝曹丕。东阿王:曹植,曹丕之弟。按,七步诗,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陈思王集》引《漫叟诗话》作:“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谓才思敏捷为“七步之才”。 参见“煮豆燃萁”条。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民间传说中道家的八位仙人,历来说法不一。明代昊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里, 确定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八人。 传说他们过海时,各有一套法术,民间因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说法。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是说人到快死的时候,所说的话常常是善意的、于人有益的。 《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孟敬之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 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纪》:“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刀俎:刀和砧板。 意谓人如宰割鱼肉的刀俎,己为刀俎上的鱼肉,比喻处于受人摆布、 任人宰割的境地。 ·人生识字忧患始 旧时有一种人生就是痛苦的观点,而痛苦起自读书认字。 宋代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人生贵适志,何要名爵乎 人生最难得的是顺适自己的志趣,而不须自己追求名誉官爵。 《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人微言轻 本作“身轻言微”。指地位低下,其言论和主张不为人所重视。多用作自谦之词。 宋代苏轼《杭州上执政书》:“轼已三奏其事,至今未报,盖人微言轻, 理自当尔。” ·入室操戈 《后汉书·郑玄传》:“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 《左氏膏肓》……。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 ‘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代我乎!’”康成:郑玄字。矛:与戈同类的兵器。 后以“入室操戈”比喻利用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 ·入境问禁 进入别国的国境,须先了解那一国的法禁,以免触犯。《礼记·曲礼上》: “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竟:境,指国境。国:都城。 ·九天直下 形容水流发源高,奔腾速。从高空一直落下,蔚为壮观。 唐代李白《望庐山瀑布》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九流十家 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汉代刘歆《七略》中的《诸子略》, 曾把先秦和汉初诸子思想分为十家,并分别指出其思想渊源。所谓十家,即儒家、 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此十家中,除小 说家而外,称为九流。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即据此著录各家人物和其著作。 ·力透纸背 形容书法遒劲有力,或形容写作诗文立意深刻,工力很深。 唐代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 此功成之极矣,”清代赵翼《瓯北诗话·陆放翁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三丈之木 战国时商鞅立三丈之木,悬赏募民搬运以取信于民的故事。 《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千金。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与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三耳秀才 喻指聪明的人,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辩证·三耳》:“张君房《脞说》 载三耳秀才事,谓阴官晋方以事恳上元夫人,不允。闻阳世柳慎善文, 遂追令为表。既而获命,喜曰:‘子何愿?’对曰:‘欲聪明也。’ 乃取一耳置其额,额痒,搔出一耳,时号‘三耳秀才’。又,《太平广记》载之, 但易晋方为唐张审通,上元夫人为太山府君,事意俱同。” ·三过其门而不入 三次经过家门都不进去。比喻勤于职守,公而忘私。《孟子·离娄下》: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本以形容禹、稷的尽瘁国事。 又据《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 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后遂专用作夏禹治水的故事。 ·三年不窥园 形容学习的刻苦专心。《汉书·董仲舒传》:“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帏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儿干得好,就必须先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这是孔子回答子贡问如何培养仁德时所打的譬喻。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男儿相别三天,就应另眼看待,极言进步之速。《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南朝宋裴松之注:“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 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 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参见“吴下阿蒙”条。 ·下车伊始 伊:语气助词。《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末及下车, 而封黄帝之后于蓟。”旧时常用“下车伊始”称新官刚刚到任, 今亦用以说刚到一个地方。 ·下里巴人 古代楚国的民间歌曲。《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 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 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李周翰注: “《下里巴人》下曲名也。《阳春白雪》,高曲名也。”郢:楚国的都城。 下里:乡里。巴:巴蜀,古代认为是偏僻的蛮地。后多泛指俚俗的作品。 参见“东野巴人”条。 ·大巧若拙 大黠大慧的人,很象是极笨拙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讷:迟钝。 ·万马齐喑 喑(yǎn):哑。亦作“万马皆喑”。宋代苏轼《三马图赞序》:“振鬣长鸣, 万马皆喑。”鬣(liì猎):马颈毛。清代陈维崧《贺新凉》词: “万马齐喑蒲牢吼”蒲牢:大钟。又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恃:依仗。风雷:喻大变革。现在多用“万马齐喑” 比喻人们都沉默,不发表意见。 ·万物与我为一 意谓宇宙万物与我混然同为一休。《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与狐谋皮 与狐商量,要它让出身上的毛皮来。比喻不切实际地想做绝对办不到的事。 《太平御览》卷二0八引《符子》:“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欲为千金之裘, 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 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猪羊叫“少牢”,“谋其羞”的“羞”,指作菜的羊肉。 后人又说“与虎谋皮”,意同。 ·才如史迁 谓才能犹如汉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后汉书·孔融传》: “冤如巷伯,才如史迁。”巷伯:春秋时官名,犹后世的太监。 《诗·小雅》中有《巷伯》一首,相传是巷伯孟子抒写其被谗受宫刑的怨愤。 ·寸指测渊 用一寸的手指去测度深渊,指做不可能的蠢事。《孔丛子·答问》: “子立尺表以度天,直寸指以测渊。 ·寸草春晖 唐代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之恩如春天的阳光,子女如小草之赖以长育, 比喻即使竭尽孝心也不能报答万一。 ·山雨欲来风满楼 比喻事情在没有发生前,已有征兆先见。唐代许浑《咸阳城东楼》诗: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比喻事情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逐渐积累。《老子》六十四章:“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劝学》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亦此意。 跬:跨一脚。 ·千载一遇 形容难逢的机会极为可贵。语出东汉班固等撰《东观汉记》。 ·久旱逢甘雨 比喻急切的期望一旦如愿得以实现。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得意失意诗》: 旧传有诗四句诵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 金榜挂名时。’” ·亡羊之叹 追找亡羊而遇歧路,不知该向何方,因而发出叹息。《列子·说符》: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 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曰:‘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 , 所以反也。’”竖: 僮仆。反:同返。同书又云:“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门庭若市 形容来的人很多。《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飞鸟尽,良弓藏 飞鸟打完,良弓无用,只好藏起来,此喻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 《史记·越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遗:送。种:文种,与蠡均为春秋越国的大臣, 辅助越王句践复国灭吴。 ·马首是瞻 瞻:看。但看前面的马头前进,不稍违背。用以形容随人所往,没有主见。 《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栾 曰:‘晋国之命,未是有也。余马首欲东。’乃归。”驾:系马于车。 塞井夷灶:填塞井,毁去灶,是军队转移前的事。 ·子虚乌有 汉代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假托为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的话。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 乌有此事也,为齐难。亡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 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为楚称: 设为楚使称赞楚地富有之美的话。为齐难:设为齐人提出的诘难。 后因称假设的、非实有的为“子虚”或“子虚乌有”。 ·云中白鹤 《三国志·魏志·邴原传》裴松之引《原别传》注:邴原从辽东逃回, “南行已数日,而 ( 公孙 ) 度甫觉。度知原之不可复追也,因曰: ‘邴君所谓云中白鹤,非鹑 之网所能罗矣。又吾自遣之,勿复求也。’ 遂免危难。”后常用以比喻气质高尚、不同凡俗的人。 ·云蒸霞蔚 形容绚烂美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 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蒸霞蔚。’” 顾长康:顾恺之的字。今多作“云蒸霞蔚。” ·云霓之望 比喻盼望之切。《孟子·梁惠王下》:“《书》曰:‘东面而征,西夷怨; 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按:孟子所引,和原文颇有出入。)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新唐书·陆象先传》卷一百一十六:“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庸人:愚庸的人。扰之为烦:谓自惹麻烦。 第:但,只。简:清静太平。亦筒说作“庸人自扰”。 ·天马行空 元代刘迁振《萨天锡诗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于众表者, 殆犹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用神马的腾空飞行,比喻才思奔放,超群不凡。 ·天衣无缝 《太平广记》卷六八引牛峤《灵怪录·郭翰》:郭翰暑月卧庭中,仰视空中, 有人冉冉而下,曰:‘吾织女也。’徐视其衣,无缝。翰问故,曰: ‘天衣本非针线为也。’”世以“天衣无缝”比喻事物的自然周密, 到了无瑕可寻的程度。 ·开宗明义 《孝经》:“开,张也;宗,本也;明,显也;义,理也。 言此章开张一经之宗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故曰开宗明义也。” 今用以指说话或写文章一开始就把主旨点明。 ·开卷有益 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六:“ ( 宋 ) 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 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是鼓励人读书的话, 意为无论打开什么书来读都有好处。 ·开诚布公 推诚相见,坦白无私。《三国志·蜀态·诸葛亮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井中求火 喻不明事理,《战国策·韩策》:“今将攻其心乎,宜使如吴;攻其形乎, 宜使如越。夫攻形不如越,而攻心不如吴,而君臣上下,少长贵贱,毕呼霸王, 臣窃以为犹之井中,而谓曰:‘我将为尔求火也。’” ·井中视星 比喻一个人若为私心所蔽,则所见甚小。《尸子·广泽》:“因井中视星, 所视不过数星。”清代陈澧《东塾读书记·诸子书》:“自丘上以视,则见其始出, 又见其入,非明益也,势使然也,夫私心,井中也。公心,丘上也。” ·韦编三绝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 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以熟牛皮条把竹简编联起来叫“韦编”。 谓经常翻阅而使韦编断绝多次。后用以形容人的勤奋好学。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比喻不深入险境,就不能取得胜利的成果。《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 不得虎子。”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黄忠催军马随后而进, 刘封曰:‘军士力困,可以暂歇。’忠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抗不卑 亦作“不卑不亢”。不高傲,不卑屈,形容言语行动的有分寸、得体。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他这远愁近虑,不抗不卑, 他们奶奶便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抗, 今多伯“亢”。 ·不为五斗米折腰 晋代陶潜在做彭泽令时,表示不愿为微薄的俸禄卑躬屈膝地奉迎上司, 慨然有归隐之志,因而这样说。后成为不愿做官或弃官去职的典故。 《晋书·陶潜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不世之功 希世罕有的功绩,不世:不是世所常有。《后汉书·隗嚣传》:“足下将建伊、 吕之业,弘世之功。”李贤注:“不世者,言非代之所常有也,”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 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 ·不可同日而语 意思是差别很大,两者不能相提并论。《战国策·赵策》:“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 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亦作“不可同年而语”。 汉代贾谊《过秦论上》:“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 大,比权量力,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旧谓不处于执政者的地位,就不参予谋划政事。《.论语·泰伯》:“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今多反其意而用之。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不因一事,亦作“不经一事”。意思说不经历过这一事, 就不能增长对这一事的知识。宋代悟明《联灯会要·道颜禅师》: “老赵州十八以上便解破家散宅,徒为戏论,虽然如是,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回:“春燕因向他娘道:‘我素日劝你老家, 再不信,何苦闹出没趣来才罢!’他娘笑道:“小蹄子你走罢!俗语说: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支问着我了!’” ·不名一钱 《史记·佞幸列传》:“长公主赐邓,吏通辄随没入之……。 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司马贞索隐; “始天下名‘邓氏钱’,今皆没入,卒竟无一钱之名也。”长公主: 汉景帝姊馆陶公主。没入:没收充作赃款。假:假与,给与。汉代王充 d 《论衡·骨相》:“(邓)通有盗铸钱之罪,景帝考验,通亡,寄人家,不名一钱。” 后因用来形容人的极其贫究,身无分文。 ·不忘沟壑 意谓时刻不忘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沟壑:山沟,古人常用以指野死弃尸之处。 语本《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丧其元: 掉脑袋。 ·不即不离 佛家语。《园觉经》上:“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即:接近。 后多用来指与人的关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或对人的态度既不亲密,也不冷谈。 ·不怕官,只怕管 意思是在人的直接管辖之下 , 无可奈何,只能听命于人。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第二回:“他今日发迹,得做殿帅府太尉,正待要报仇, 我不想正属他管。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俺如何与他争得?怎生奈何是好?” ·不胫而走 汉代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 况贤者之有足乎?”胫:小腿。意思是珠玉无足而能行走。 后以“不胫而走”比喻事情传播的迅速。 ·不测之渊 渊深不可测,比喻危险之地。《战国策·魏策》:“今人有谓臣曰, 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女:通“汝”。 汉代刘向《说苑·正谏》:“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 ·不速之客 不经招请而自来的客人。《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孔颖达疏: “速,召也。不须召唤之客有三人来。”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代韩愈《原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原意是佛、 道两教不加以堵塞,儒教就不能得到推行,今多指不破除旧的, 新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填然:象声词。兵刃:武器。 走:逃跑。人们常用这个故事比喻有同样缺点或错误的人, 程度较轻的讥笑较重的,其实质却没有两样。 ·五色乱目 色彩纷乱,使人眩惑难辨,以致失去正确的色觉。《庄子·天地》: b “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见善如不及 遇见善事,惟恐来不及,而急忙去做。《论语·季氏》:“见善如不及, 见不善如探汤。” ·日不暇给 事务繁忙,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汉书·高帝纪下》:“天下既定, 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 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 规摹弘远矣。” ·手挥目送 《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顾长康: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画家。 此处意谓绘画时画人的手指动作容易,画人的眼神就难了。 手以“手挥目送”形容手眼并用,得心应手。 ·牛鼎烹鸡 用烹年的鼎煮鸡,比喻大材小用。《后汉书·边让传》:“《传》曰: ‘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 此言大器之于小用。固有所不宜也。” ·升堂入室 比喻学问造诣有程度深浅的差别。《论语·先进》:“子曰: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 ‘由也升堂矣,入于室也。’”由:仲由,即子路,孔子弟子。 升堂:表示已经入门,达到熟悉、理解的程度。 入室:表示达到了运用自如的程度。 后用以称人在学业或技能上有精深的造诣为“升堂入室”。 《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娱心黄老,游志六艺,升堂入室,究其阃奥,” ·长歌入阵 慷慨悲歌,冲入敌军。形容英勇悲壮。清代俞正燮《癸巳存稿·长歌入阵》: “《吴志·孙峻传》注引《吴书》云:留赞,字正明,会稽长山人, 为吴左将军左护军。赞临阵,必先披发叫天,因抗音而歌,左右应之,毕, 乃进战,战无不克。《洛阳伽蓝记》云:“北魏田僧超能吹笳为壮士歌《项羽吟》。 征西将军崔延伯讨万俟丑奴,每临阵,令僧超为壮士声,遂单马入阵。” ·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代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犀牛角中心的髓质象一条白线上下相通,称为通天犀,被古人视为灵异之物, 有种种奇特性能 ( 见《抱朴子》 ) ,故称“灵犀”。 诗句说彼此虽不得相聚交谈,内心里却情意相通。 现在多比喻本无交往或未经商谈,彼此所见或爱憎却能不谋而合,如有默契。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比喻贤明者做事难免有时而误,愚昧者做事也必有时而正确。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又简言作“尺短寸长”。 ·尺蠖之屈 比喻暂时委曲,求得将来伸展其志。《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龙蛇之得以存身也。”一种昆虫,爬行时屈伸其身体,状如尺的量物。 信:通“伸”。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用卑劣的想法去推测正派人的心思。度(duó夺):推测。 语本《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本意是说小人的肚子有吃饱满足之时,君子的心亦应如此。 后来的用义是经引申的。《世说新语·雅量》:“可谓以小人之虑, 度君子之心。”虑:想法。 ·以文会友 通过文字往来,结交朋友。《论语·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 以友辅仁。’”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昭昭:明白;明智。昏昏:糊涂;愚昧。今多以此语说自己不懂, 却要都别人懂得;也用以说外行人胡乱指挥内行人。 ·孔方兄 对钱的别称。因古时铜钱中有方孔,因此称钱为“孔方兄”或“孔方”、 “家兄”,含有取笑和鄙视的意思。《晋书·鲁褒传》引褒著《钱神论》: “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水比喻人民,舟比喻君主。人民可以拥戴君主, 也可以推翻君主。《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资治通鉴·唐纪十三》:“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 君犹舟也。” ·水至清则无鱼 水太清,鱼不能存身。比喻为政不能苛察,对人不能求全责备。 《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亦作“水清无大鱼。”《后汉书·班固传》:“君性严急,水 清无大鱼……宣荡佚简易。” ·水滴石穿 滴水可使石穿,比喻力量虽然细微,但积久之功,可以成就大事。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钱斩吏》条:“张乖崖为崇阳令, 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傍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 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授笔判曰: ‘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未雨绸缪 《诗经》:“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迨:趁。彻:剥取。 桑土:桑树的根皮,绸缪(móu谋):紧相缠缚,引申为修补。牖户:门窗, 这里指鸟巢。鸱?在未下雨时,便啄剥桑根皮来修补窝巢。 后来就用“未雨绸缪”说事先作好准备工作。清代朱用纯《治家格言》: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巧不可阶 巧妙非常,不是常人所能达到。南朝梁简文帝肖纲《与湘东王书》: “时有效谢康乐、裴鸿胪文者,亦颇有惑焉……谢故巧不可阶, 裴亦质不宜慕。”谢康乐:谢灵运。裴鸿胪:裴子野。 ·正正之旗,堂堂之阵 正正之旗,谓军队行列整齐;堂堂之阵,谓阵容壮大。 后以行事光明正大为正正堂堂。《孙子·军争》:“无邀正正之旗, 勿击堂堂之陈 ( 阵 ) 。”曹操注:“正正,齐也。堂堂,大也。” ·正襟危坐 危坐:端坐。理好衣襟,端坐不动,表示庄重严肃。《史记·日者列传》: “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司马贞《索隐》:“猎,揽也。 揽其冠缨,而正其衣襟,谓变而自饰也。” ·甘瓜抱苦蒂 甜瓜之蒂味苦,比喻天下之事不可能十全十美。清代翟颢《通俗编·草木》: “《埤雅》引《墨子》:‘甘瓜抱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也。’” ·厉兵秣马 磨利武器,喂饱战马。形容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束,捆扎。载,装车,又作“秣马利 (厉)兵。 ·龙跃凤鸣 形容才气纵逸,不同凡群。《晋书·褚陶传》:“吴平,召补尚书郎。张华见之, 谓陆机曰:‘君兄弟龙跃云津,顾彦先凤鸣朝阳,谓东南之宝已尽, 不意复见褚生。‘“顾彦先:顾荣,本为吴国黄门侍郎,吴亡,与陆机、 陆云兄弟一起到洛阳,时人称为“三俊”。 ·灭此朝食 意谓消灭了这伙敌人后再吃早饭。形容歼敌心切。《左传·成公二年》: “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姑:姑且。翦灭:消灭; 翦,尽。不介马:马不披甲。驰之:谓驰入敌阵。 ·打草蛇惊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 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宋代朱熹《答黄仁卿书》: “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也作“打草惊蛇”。 本谓控告别人,自己也受到警告。今谓作事不密,致人有所戒备。 ·扑朔迷离 扑朔:跳跃貌。迷离:不明貌。扑朔迷离:指模糊不清难以辨别。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也作“迷离扑朔”。后用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 不易看清真相。 ·东窗事发 传说秦桧与妻王氏在东窗下密谋谋害岳飞。秦桧死后受遣责, 于冥司托人告诉王氏说,东窗下的密谋已经暴露了。 后称密谋败露为“东窗事发”,或“东窗事犯”。发:暴露。 ·叶公好龙 叶公爱好假龙而惧怕真龙的寓言故事。汉代刘向《新序·杂事五》: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 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魂,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后多以“叶公好龙” 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但实际上并非真爱好它,甚至还惧怕它。 ·叶落知秋 比喻从现象可推知本质;从局部的、细小的迹象,可推知全体和事物的发展变化。 《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宋代唐庚《文录》:“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亦作“一叶知秋”。 ·叱咤风云 叱咤 (chì zhà):怒斥;吆喝。《后汉书·皇甫嵩传》:“叱咤可以兴雷电。” 又唐代骆宾王《代李敬业计武氏檄》:“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形容声势威力之大。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只能用心体会,无法用言语表达。语出清代《论文偶记》;“凡行文多寡短长, 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目无全牛 《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在解牛的技术纯熟后, 所看到的都是牛的肢体、关结,而不是整体的牛, 比喻技术纯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州官:古时一州的长官。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 触者必怒,……。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从入州治游观。 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遂以“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比喻统治者可以为非作歹,而百姓的正当言行也要受到种种限制。 ·目不见睫 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看不见自己的缺点。 ·目不窥园 无暇窥园中景色,形容埋头读书,专心治学。《汉书·董仲舒传》:“下帷讲诵, 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载汉光武帝刘秀《劳冯异诏》曰:“始虽垂翅回溪, 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指日出处。 桑榆:落日余辉在桑榆间,故用以指日落处。比喻这边失败了,那边却得到胜利。 ·白虹贯日 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当天下有异常的举动时, 就会出现“白虹贯日”的天象变化。“日”代表君主,故“白虹贯目” 往往被比喻为加害于君主的征兆。《战国策·魏策》:“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史记·邹阳列传》:“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白璧微瑕 洁白的璧玉上有微小的斑点。常用以惋惜美中不足。南朝梁萧统 《陶渊明集序》:“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 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乎?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经过瓜田,不弯腰提鞋子;走过李树下面,不举手整帽子。一作“瓜田李下”。 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瓜田、李下都是要避嫌的地方,走过时要特别谨慎。 故以“瓜田李下”比喻避嫌疑,以处于嫌疑的地位为“瓜李之嫌”。 ·冬扇夏炉 比喻言论或行动不合时宜,不切实用,或比喻无用之物。 汉代王充《论衡·逢遇》:“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 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 ?之有乎?”。 ·乐不思蜀 《三国志·蜀志·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禅宴, 为之作蜀故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 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 ’充曰: ‘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 ‘此间乐,不思蜀。’”后常以“乐不思蜀”称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 无故国故土之思的人。司马文王:司马昭。禅:刘禅,刘备子, 刘备死后为蜀后主,后降于魏,被俘至洛阳。 ·乐此不疲 喜爱一件事,沉溺其中而不感到疲倦。《后汉书·光武纪》:“每旦视朝, 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 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 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日仄:日斜,日晚。 ·半面之交 东汉应奉记忆力很强,有一车匠曾于门中露半面看他,数十年后, 应奉在路上见到这个车匠还认识并与他打招呼。见《后汉书·应奉传》李贤注。 后来就只取其见过一面的意思。也作“半面之旧”。 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 缌麻:旧时五种丧服中最轻的一种。“缌麻之亲”指远亲。 ·宁为鸡口,勿为牛后 比喻宁可作小者的首脑,不作大者的后随。《史记·苏秦列传》:“鄙谚曰: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异于牛后乎?” “牛后”即牛的肛门。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人民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去威吓他们呢?语出《老子》七十四章。 现多用于表示革命人民的大无畏精神。 ·民惟邦本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惟:为,是。 ·出言不逊 讲话傲慢不客气。《三国志·魏志·张 传》:“ (郭)图惭,又曰:‘快军败, 出言不逊。’?惧,乃归太祖,”快军败:对军事上的失败的幸灾乐祸。 ·出手得卢 一动手就获得胜利。《南齐书·张瑰传》载:张瑰接受萧道成的密计, 一举即杀掉刘遐。“献捷,太祖以告领军张冲,冲曰:‘瑰以百口一掷, 出手得卢矣。’”萧道成:即齐高帝 (479--482 在位 )。 ·出类拔萃 品德、才能都超出一般人。《孟子·公孙丑》:“有若曰:‘岂惟民哉? 麒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 未有盛于孔子也。’”本是借以赞扬孔丘的话,后多用以形容德才出众, 超越寻常。《三国志·魏书·蒋琬传》:“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 处群僚之右。”亦作“出群拔萃”。唐代韩愈《与崔群书》: “诚知足下出群拔萃,无谓仆何从而得之也。”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连皮都没有了,毛长有何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倚存的基础,就无法存在。 《左传·僖公十四年》:“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 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 毛将安傅?’安:同“焉”,哪儿。傅:同“附”。 ·皮里阳秋 亦作“皮里春秋”。口里不讲好坏,不作评论,心里却有所褒贬。 《晋书·褚裒传》:褚裒 (p ó u) ,字季野。年青时不公开评论人的好坏, “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pǐ), 而内有所褒贬也。”本作“皮里春秋”,因晋简文帝后名春,晋人避讳, 故以“阳”代“春”。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桓茂伦云: ‘褚季野皮里阳秋’。” ·发短心长 《左传·昭公三年》:“齐侯田于莒,卢蒲 piè见,泣且请曰:‘余发如此种种, 余奚能为?’公曰:‘诺,吾告二子。’归而造之,子尾欲复之,子雅不可, 曰:‘彼其发短而心甚长。其或寝处我矣。’”种种:形容头发短少。 后遂以“发短心长”指年龄虽在而谋虑深长。 ·动心忍性 震动心意,坚韧性格,使能力增强。《孟子·告子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这里同“增”。 ·迂直之计 《孙子·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 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大意是距离敌方远, 本是战争中的不利因素,但可以此麻痹敌人,使敌人没有准备, 然后从间道出奇兵,给敌人以突然袭击。迂,迂曲,绕远路。迂直之计, 变迂曲为近直,转患为利的计策。 ·厌难折冲 指能克服困难,制敌取胜。汉代刘向《说苑·尊贤》:“故虞有宫之奇, 晋献公为之终夜不寐;楚有子玉得臣,文公为之侧席而坐,远乎! 贤者之厌难折冲也。” ·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向的人终能实现抱负。竟:终于。《后汉书》:“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 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落落:疏阔。 ·有条不紊 有条有理,丝毫不乱。《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孔安国传:“紊,乱也。”“下之须上,当如网在纲,各有条理而不乱也。” ·有备无患 事先有准备,可免忧患。《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敢以此规。’”规:规劝。 ·有脚书厨 对读书多、记闻博的人的称呼。宋代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三谓程信民 “自幼读书于南峰山先都官墓庐,攻苦食淡,手未尝释卷,记问精确, 经传子史无不通贯,乡人号为‘有脚书厨’。”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谚语。意思是人要有所出息作为,必须刻苦努力,不能放任自流。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引朱熹小简:“谚云‘成人不自在, 自在不成人。’此言虽浅,然实切至之论,千万勉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汉代萧何初荐韩信为大将,后又助吕后设计杀信,故宋时有“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之语。宋代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八《萧何给韩信》: “信之为大将军,实萧将军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之语。”后比喻出尔反尔,反复无常。《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 “这非是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故凭的反覆勾当。” ·成竹在胸 犹胸有成竹,比喻遇事有主见。宋代苏轼曾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 少纵则逝矣。”遂:跟,追 。鹘 (h ú胡 ) :一种凶猛的鸟。兔起鹘落: 形容动作非常迅速。 ·百尺竿头 百尺竿的顶端。佛教比喻道行造诣达到极高的境界。宋代僧道元《景德传灯录》 招贤大师偈:“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后以“百尺竿头” 勉励人不应满足于已有的成绩,须不断努力,更求上进。 ·百废俱兴 许多原已废置的事情都重新兴办起来。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 ·死有余辜 谓罪大恶极,一死尚不足以抵罪。《汉书·路温舒传》:“盖奏当之成, 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咎(一读jiù救,一读gāo高, 此处读gāo高)繇(yáo摇):即皋陶,舜昌掌管刑法的大臣。 ·执牛耳 《左传·哀公十七年 1 》:“诸侯盟,谁执牛耳?”杜预注:“执牛耳, 尸盟者。”古代诸侯间歃血为盟,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盘, 因称主盟者为“执牛耳”。后泛称在某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领导者。 ·执两用中 掌握分寸中肯不偏。《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舜喜欢亲自调查, 又善于洞察近臣的报告,掌握其太过和不及两个方面的情况, 因而处理事情能正确中肯。 ·过五关,斩六将 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经过一次次重大的斗争。《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叙述关羽在曹操处, 当得悉刘备兵败后投在河北袁绍处,即写信辞别曹操,从河南许昌出发, 护送刘备的二位夫人,一起去寻刘备。因无丞相(即曹操)文凭, 沿途守关将领阻截关羽,关羽斩将闯关,在曹操辖境内,“关公所历关隘五处, b 斩将六员”,最后终于与刘备兄弟主臣相会。 ·过犹不及 做事过分犹如做得不够,都不妥当。《论语·先进》:“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愈:较强。 ·过屠门而大嚼 经过卖肉的地方而空着嘴大嚼,比喻把空想当现实来自我安慰。 汉代桓谭《新论·祛蔽》:“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西向而笑;知肉味美, 则对屠门而大嚼。”三国魏曹植《与吴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 贵且快意。” ·当局者迷,旁观者审 身当其事的人往往分辩不清事实的真相,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新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旁观必审”“旁观必审”今多作 “旁观者清。”亦作“旁观者审,当局者迷。” ·光风霁月 雨过天晴后风和月明的景象。用以比喻人心地坦率、气度开朗;或指政治清明、 时世太平。宋代黄庭坚《濂溪诗序》:“春陵周茂叔,人品甚高, 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周茂叔:周敦颐,字茂叔。《大宋宣和遗事》前集: “上下三千余年,兴废百千万事,大概光风霁月之时少,阴雨晦冥之时多, 衣冠文物之时少,干戈征战之时多。” ·吐故纳新 本指道家养生之术,呼出浊气,吸入清气,以去疾病。后引伸为比喻扬弃旧的, 吸取新的。 ·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在寒冬季节不凋谢,梅花在冰雪中开放,故称岁寒三友。 宋代林景熙《霁山集》四《五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 与乔松、 篁为岁寒友,”《孤本元明杂剧》无名氏《渔樵闲话》第四折: “那松柏翠竹,皆比岁寒君子,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 岁寒三友。” ·吊民伐罪 亦作“伐罪吊民”。慰问苦难的百姓,讨伐犯罪的暴君。 《孟子·梁惠王下》:“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民大悦。”归市者:做买卖的人。《宋书·索虏传》:“吊民伐罪, 积后已之情。” ·同仇敌忾 《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敌:当, 承担。忾(kài咳):恨怒。后因以指齐心合力对付或打击共同的仇敌为“同仇敌忾”。 ·同功一体 功绩相等,地位相同。《史记·黥布列传》:“滕公日:‘上裂地而王之, 疏爵而贵之,南面而立万乘之主,其反何也?’令尹日:‘往年杀彭越, 前年杀韩信,言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 ·同病相怜 比喻遭遇相同,彼此同情。《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 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因复俱流。 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 ·因陋就简 将就简陋的条件办事,汉人刘歆《移收让太常博士》:“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 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宋代朱熹《朱子全书·易五》: “为因陋就简之说。”原义是因陋苟且,而不求改进, 这与后世的用法含义有所不同。 ·曲肱之乐 曲肱(gōng公):指弯着胳膊当枕头,比喻生活贫困。孔子曾自谓曲肱而枕, 乐在其中。《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疏食:粗粮。 ·曲突徙薪 突:烟囱。曲突:把直的烟囱改成弯曲的烟囱。徙薪:把薪柴从灶边搬开。 “曲突徙薪”是为了预防火灾,后多用于比喻防患于未然的意思。 《汉书·霍光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 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 余名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 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主人乃寤而请之。”不者: 不然的话。不,同“否”。息:通“熄”。录:计算。乡:同“向”,从前。 亡:无。嘿:默。 ·曲高和寡 曲调高超,同唱者少。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说有人在楚国郢都唱歌, 唱《下里》、《巴人》,应声同唱者数千人;唱《阳阿》、《薤露》, 应声同唱者数百人;唱《阳春》、《白雪》,应声同唱者数十人; 最后“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应声同唱者不过数人,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后多用以比喻知音难得。参见“引商刻羽”。 ·先声夺人 用兵时先大张自己的声威,以挫伤敌人的士气。《左传·宣公十二年》: “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薄之也。”又《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盍及其劳,且未定也, bd 伐诸?”后也用以指先以声威慑人。 ·先睹为快 以尽先看到为快事。唐代韩愈《与少室李拾遗书》:“朝廷之士,引颈东望, 若景星凤皇之始见也,争先睹之为快。” ·任重道远 负担重而路程远 . 比喻责任重大,《论语·泰伯》:“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不远乎?’” ·华而不实 光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左传·文公五年》:“华而不实, 怨之所聚也。”汉代王充《论衡·书解》:“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 ·华星秋月之章 伏美的诗文。唐代杜甫《同元使君春陵行》诗:“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言其诗文可与秋月华星争辉。后人因以“华星秋月之章”称赞别人的诗文。 ·自见者不明 喜欢自我表现的人,缺乏自知之明。见:现。《老子》第二十四章: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怨自艾 痛悔自己的过失,决心改过自新。《孟子·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bd 艾(yì义):刈草,此喻割断既往,悔过自新。 ·向火乞儿 烤火的乞丐,比喻趋炎附势的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 “张九龄见朝之文武僚属趋附杨国忠,争求富贵,惟九龄未尝及门,杨甚衔之, 九龄常与识者议曰:‘今时之朝彦皆是向火乞儿,一旦火烬灰冷,暖气何在? 当冻尸裂体,弃骨于沟壑中,祸不远矣。’” ·行云流水 飘动的云,流动的水,比喻诗文布局自然,毫无拘束。宋代苏轼《答谢民师书》: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当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行不由径 不从小路行走,转喻行动光明正大。《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 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子学生,澹台:姓; 灭明:名,字子羽。 ·行百里者半九十 走一百里路的人,走了九十里只能算走了一半,比喻末路艰难, 勉励人们善始善终不可半途而废。《战国策·秦策五》:“诗云: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后浪催前浪 江水奔流,前后相继,借喻人事更迭,新陈代谢。宋代《过苕溪》诗, “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今多以喻在后者推动前者,继续前进。 ·众口铄金 舆论的力量可以销毁金石。比喻众口一词,则可以混淆是非。 《国语·周语下》:“谚语曰:‘众志成城,众口铄金。’”铄(shuò说声): 熔化。三国魏国曹植《当墙欲高行》:”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众曲不容直 《淮南子·说山训》:“季孙氏劫公家,孔子说之。先顺其所为,而后与之入政, 曰:‘举枉直,如何而不得,举直与枉,勿与遂往,此所谓同污而异涂者, 众曲不容直,众枉不容正。’”意谓众人都邪恶,决不允许正直的人存在。 ·刎颈之交 指可共生死患难的朋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 为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交:交谊。 ·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做坏事,一定自取灭亡。《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 子姑待之。” ·负重致远 比喻能够担负重任。《三国志·蜀志·庞统传》:“瑜卒,统送丧至吴, 吴人多闻其名。及当西还,并会昌门,陆绩、顾劭、全综皆往。 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裴松之注引张勃《吴录》:”或问统曰:‘如所目,陆子为胜乎?’ 统曰:‘驽马虽精,所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三百里,所致岂一人之重哉!’” ·危如累卵 累卵:以卵相叠。比喻极其危险。《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秦王之国危于累卵, 得臣则安,然不可以书传也。” ·色厉内荏 外表威严,内心怯弱。《论语·阳货》:“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 其犹穿窬之盗也与?’”穿窬:穿壁逾墙。与,同“欤”。 ·妄自菲薄 自己过分地轻看自己。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衣食足则知荣辱 衣服食物充足,即生活没有忧虑后,才能讲究礼义廉耻。 《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衣褐怀宝 穿着麻布所制的粗衣,即贱者的衣服,却怀有才德似宝玉。比喻贤能的人, 才德似宝不外露。 ·问牛知马 亦作“问羊知马”。《汉书·赵广汉传》“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钩距者, 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价,以类相准, 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钩距:盘问人的一种方法。贾:同价。 比喻以类相推,从旁探究,以明事物真相。 ·汗牛充栋 形容藏书极多,堆满屋子,充塞栋梁间,运送时让牛马负载累得出大汗。 唐代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异曲同工 亦作“同工异曲”。谓曲调不同,精妙相等,唐代韩愈《进学解》:“子云、 相如,同工异曲。”子云:扬雄字。相如:司马相如。二人都是汉代著名的赋家。 ·阮囊羞涩 宋代阴时夫《韵府群玉·阳韵》“一钱囊”:“阮孚持一皂囊,游会稽。 客问:‘囊中何物?’曰:‘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阮孚:晋时人。 唐代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后以“阮囊羞涩” 表示手头拮据,袋中无钱。 ·阳春白雪 古代楚国的歌曲名,是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音乐。 后用以比喻深奥而不易为一般人所欣赏的文学艺术品。 故又有“白雪难和”的说法。 ·防微杜渐 微:微小,指事物的苗头;杜:杜绝;渐:事物的开端。 在错误或坏事还未显著或刚发生时,就严加防止,不让其发展。 ·观过知仁 考察人的过失性质,便能了解他的品质。《论语·里仁》:“人之过也, 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朱熹集注:“党:类也。程子曰:‘人之过也, 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氏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买椟还珠 椟(dú):匣子,买了漂亮的装珍珠的匣子,却将珠子退还。比喻舍本逐未, 取舍不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 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玫瑰:美石。辑:通“缉”,装饰。 ·杞人忧天 战国列御寇《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后即以“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担忧。唐代李白《梁甫吟》: “杞国无事忧天倾。” ·豆萁之喻 萁,豆的枝干。以豆萁相煎,比喻骨肉相残。传说魏文帝曹丕命弟曹植在行 七步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要“行大法”。曹植应声而咏曰: b “煮豆燃豆萁,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见《世说新语·文学》。参见“七步诗”条。 ·否极泰来 也作“否去泰来。”否(pǐ匹)、泰:《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是表示失利, 坏的卦;泰表示顺利,好的卦。凡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对立面转化, 否可转化为泰,否极泰来指情况从极坏转化为好。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唐代白居易《遣怀》诗:“乐往必悲生,泰来犹否极。” 唐代韦庄《湘中作》诗:“否支泰来终可待。” ·别开生面 唐代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本指重画新象,面目如生,后称另创新的格局风貌为“别开生面”。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 成一代之大观。”昌黎;唐代韩愈。东坡:宋代苏轼的号。 ·我行我素 《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 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后因称凡自行其是、不以环境为转移或不受人影响者为“我行我素”。素:平素。 ·延颈举踵 伸长头颈,踮起脚跟,形容盼望的殷切。 ·身体力行 亲身体验,尽力实行的意思。《淮南子·汜论训》:“故圣人以身体之。” 高诱注:“体:行。”《礼记·中庸》:“子曰?:‘好学近乎知,力持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身:亲身。体:体验。力:尽力。 ·近悦远来 意思是执政者应施惠于近者,使之喜悦,则远者定将羡慕,闻风归附。 《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余音绕梁 谓人已去而遗留下的歌声还围绕在屋梁打转转。形容歌声优美动听,使人回味。 ·言必信,行必果 讲话诚实,做事果敢。《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 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弟:同“悌”。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说的人恳切教导,听的人却不以为意。《诗经·大雅·抑》:“诲尔谆谆, 听我藐藐。”谆谆(zhūn肫):诲人不倦的样子。藐藐(miǎo秒):疏远貌。 ·言寡尤,行寡悔 意思是言行都应谨慎,使言语很少过失,行动很少后悔。《论语·为政》: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 言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怀瑾握瑜 旧时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楚辞·九章·怀少》:“怀瑾握瑜兮, 穷不知所示。”瑾、瑜:皆美玉名。示:炫示,这里有鉴赏的意思。 ·沐雨栉风 沐:洗头发。栉(zì质,旧读 jié节):梳头发,一作“栉风沐雨”。以雨洗发, 以风梳头,比喻在外奔波历尽风雨劳苦。 ·沉舟侧畔千帆过 沉船的旁边有许多帆船驶过。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酒长精神。” 现多比喻腐朽的东西周围,新生的东西仍然不断地成长。 ·识时务者为俊杰 能够认清当时形势的人,才是杰出的人物。《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良马见鞭影而行 比喻有才干的人不用别人去督促他。宋代道源《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 “外道礼拜云:‘善哉!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外道去已, 阿难问佛云:‘外道以何所证,而言得入?’佛云:‘如世间良马,见鞭影而行。’”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鸡狗的叫声互相能听到,但是到老死彼此却不往来。《老子》第十八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现在形容人们或各单位间地理位置靠近,但长期互不联系,互不交流情况。 ·规矩不能方圆 规和矩原是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孟子·离娄上》:“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员。”后来反用其意,即使规矩也不能校正方圆,形容志行坚定, 不可改变。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外表象金玉,内里却尽是破棉絮。用以比喻外表好而实质坏的人或事物。 明代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 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金蝉脱壳 金蝉:昆虫名。金蝉成虫时要脱去壳。后因以比喻用计脱身。 元代关汉卿《谢天香》杂剧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干愁断我肚肠, 觅不的个脱壳金蝉这一个谎。”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回: “这个叫做‘金蝉脱壳计’:他将虎皮盖在此,他却走了。 ·狗尾续貂 《晋书·赵王伦传》:“张林等诸党,皆登卿将并列,大封其余同谋者, 咸超阶越次,不可胜纪。至于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座。 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古代近侍官员以貂尾为冠饰, 后滥封官员,貂尾不足,用狗尾代之。本指官爵太滥,后指以坏续好, 美丑不相称,亦形容妄续前人的文学作品。 ·郑人买履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 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后因用以讽剌死守教条,而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人。置:购买。度:动词, 量,计算。置之其坐: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煄R :繰 嶳 的座位上。操:拿。 度:量好长短的标准。 ·宠辱不惊 指不以得失动心。《新唐书·卢承庆传》:“承庆典选,校百官考。 有坐漕舟溺者,承庆以失所载,考中下。以示其人,无愠色。更曰: ‘非力所及’,考中中,亦不喜。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 其能著人善类此。” ·初生之犊不惧虎 比喻经验不足、阅历不深的年轻人大胆勇敢,无所畏惧。 《庄子·知北游》:“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犊:小牛。 《三国演义》等七十四回:“关公回寨,谓关平曰:‘庞德刀法惯熟, 直吾敌手。’平曰:‘俗云:初生之犊不惧虎。……”瞳焉:无知直视之貌。 ·相得益彰 汉代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若尧、舜、禹、汤、文、武之君,获稷、契、 皋陶、伊尹、吕望之臣、,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章:通“彰”。本谓主明臣贤,相互配合,相互协助,成绩就更加显著, 后亦谓因相互衬托配合而更能有所表现。 ·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代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明与暗对举成文,言风光明丽,花柳照眼, 后常用这二句诗比喻政治环境或人生境遇中,乍看似乎已走到尽头, 忽然眼前又出现转机和希望的境界。 ·挟太山以超北海 或略称为“挟山超海”。喻不可能。《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超北海, 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太山:同“泰山”。 ·指鹿为马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 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耶?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 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阴中:暗地中伤。后用以比喻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清代李渔《怜香伴·拷婢》“你说的话虽不是指鹿为马,却也是以羊易牛。” ·临深履薄 走近深渊,踩在薄冰上,形容十分危险。《诗·小雅·小 》:“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晋代潘岳《西征赋》:“心战惧以兢悚, 如临深而履薄。”又比喻谨慎畏惧。《后汉书·杨终传》:“岂可不临深履薄, 以为至戒!” ·迷途知返 发觉自己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即加以改正,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反:同“返”。 ·咫尺千里 近在咫尺,而相隔若在千里之外。多用以指人为的隔阂。 唐代鱼玄机《隔汉江寄子安》诗:“烟里歌声隐隐,渡头月色沉沉, 含情咫尺千里,况听家家远砧。”亦作“咫尺天涯”。 元代王举之《折桂令·虾须帘》:“咫尺天涯,别是乾坤。”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咫:古代长度名,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 ·逊志时敏 谦抑其心,时时勉励自己努力好学。《书说命下》:“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 来。”蔡沈集传:“逊,谦抑也。务,专力也。时敏者,无时而不敏也。” 逊其志如有所不能;敏于学如有所不及,虚以受人,勤以励己,则其所修, 如泉始达,源源乎其来矣!” ·泰山北斗 如泰山之高,如北斗之为众星所拱。比喻负有盛望的人被当世所瞻仰。 亦作“泰斗”、“山斗”。《唐书·韩愈传赞》:“唐兴,愈以六经之文, 为诸儒倡,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 ·顿开茅塞 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载:刘备在隆中听了诸葛亮的一番成 就大业的谋略后,遂“避席拱后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 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后用以比喻一经指点就马上领悟。 ·蚍蜉撼大树 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不自量力。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 可笑不自量。”蚍蜉:大蚁。 ·罢马不畏鞭捶 疲劳乏力的马不怕鞭打,比喻穷困不堪的老百姓不怕严刑峻法。罢,通“疲”。 汉代桓宽《盐铁论·绍圣》:“罢马不畏鞭棰,罢民不畏刑法。” ·衾影无惭 意为光明正大,没有堕行,因而独居无愧。 ·逢人说项斯 亦作“逢人说项”。意思是称扬人善。唐代国子祭酒杨敬之雅爱项斯之才, 逢人就称赞他,杨敬之《赠项斯》诗:“几度见诗诗尽好,及览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后谓替人说好话或讲情为“说项”。 ·疾风知劲草 只有经过猛烈大风的考验,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 《后汉书·王霸传》:“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 疾风知劲草。’”比喻经历艰难困苦,经得起考验, 才显示出坚强的意志和坚贞的节操。 ·疾恶如仇 疾亦作“嫉”。憎恨坏人坏事,如同誓不两立的仇敌,形容人的正义感极强。 《晋书·傅咸传》:“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疾恶如仇, 推贤乐善。” ·悦近来远 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论语·子路》:“近者悦,远者来。” 后亦省作“悦来”。南齐王简栖《头陀寺碑文》:“它徒揆曰,各有司存, 于是民以悦来,工以心竞。” ·海市蜃楼 蜃(shèn慎)是海里的一种动物,名蛤蜊。古代传说蜃吐气形成楼台、城市的景象, 称之为“海市蜃楼”。实际上是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作用, 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种现象常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出现。《史记·天官书》: “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 后用来比喻虚幻的、不得久长的事物。《隋唐遗事》:“张昌仪恃宠,请托如市, 李湛曰:‘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户枢:门的转轴。《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动也。”《意林》引“不蝼”作“不蠹”。蠹(dù妒):蛀虫。 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腐烂。 ·益者三友 对自己有益的朋友有三种。《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 友谅、友多闻,益矣。”谅:信,诚实。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辩明是非得失;只听一方面的意见,就信以为真, 往往要作出错误的判断。汉代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 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 则愚日甚矣。”《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 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请兄入瓮 亦作“请君入瓮”。比喻即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 ·读书三余 古人所谓读书应当利用的三种余暇时间:即冬天,夜晚和阴雨天。 《三国志·魏志·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董遇”裴松之注引《魏略》曰: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著脚书楼 宋代赵元考的绰号。他博览强记,宋代朱弁《曲洧旧闻》卷二:“(赵元考)无书 不记,世称‘著脚书楼’。把他看作会行动的书楼。 ·菱角磨作鸡头 意思是困难波折很多。宋代陆游《书斋壁》诗:“平生忧患苦萦缠, 菱刺磨成芡实圆。”自注:“俗谓困折多者谓菱角磨作鸡头。”芡(qiàn欠): 睡莲科植物。又称“鸡头”。 ·捶楚求罪 指滥用弄罚,逼人招供。《渊鉴类函·冤狱》:“捶楚之下,何求不获; 虽皋陶听之,犹谓死者有余辜。”皋陶:传说中舜帝的最高法官。听:治。 ·掷鼠忌器 即“投鼠忌器”。以物投掷老鼠,而害怕打破器皿。比喻顾忌,不敢放手除害。 《后汉书·孔融传》:“窃闻领荆州牧刘表桀逆放恣,所为不轨, ……愚谓虽有重戾,必宜隐忍,贾谊所谓掷鼠忌器,盖谓此也。”桀逆: 凶狠忤逆。放恣:放任恣肆,为所欲为。重戾:大恶;大逆不道。 ·偃武修文 指停息武备或战事,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尚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 乃偃武修文。”孔传:“倒载干戈,包以虎皮,示不用;行礼射设庠序, 修文教。”亦作“偃武兴文”。《汉书·黄霸传》:“太尉官罢久矣,丞相兼之, 所以偃武兴文也。” ·得陇望蜀 形容贪得无厌。《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陇:今 甘肃省一带;蜀:今四川省一带。唐代李白《古风之二三》:“物苦不知足, 得陇又望蜀 ·欲速则不达 贪求快,反而事情办不成。《论语·子路》:“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鹿死谁手 《晋书·石勒载记》下:石勒酒酣笑曰:“人岂不自知,卿言亦以太过, 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 未知鹿死谁手。”鹿:猎取的对象,比喻政权。后用以比喻天下还未知当属何人。 ·鸿鹄之志 形容志向远大。《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鸿鹄:天鹅。此处比喻英雄。 ·弹冠振衣 拂除帽子上的灰尘,清洁服装,表示洁身自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沭者必振衣。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或指准备隐居。《文选·潘岳·西征赋》:“端策拂菌, 弹冠振衣。”也用来指准备出仕。《后汉书·李固传》:“岩穴幽人,智术之士, 弹冠振衣,乐欲为用。” ·绳直而枉木斫 比喻法令严明可以纠正邪曲。《韩非子·有度》:“故绳直而枉木斫, 准夷而高科削,权衡悬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绳:木工用的墨线。枉木:曲木。准:定平的工具, 夷:平。高科:即“高坎”,指木材的凸出处。科、坎通用。 ·琨玉秋霜 比喻人格高洁,言行严肃,《后汉书·孔融传论》:“懔懔焉,皓皓焉, 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懔懔:严正的样子。皓皓:洁白的样子。琨玉:美玉。 ·黑云压城城欲摧 谓战事危急犹如乌云笼罩,似乎要把城头压毁。语出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嗟来之食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 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蒙袂:用袖子蒙着脸,因不愿见人。辑屦:拖着鞋, 形容其困乏。贸贸然:蒙昧不明的样子。 ·游刃有余 《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硎(xíng形):磨刀石。意谓骨节之间有空隙,只要看准空隙, 那么薄薄的刀刃就能游行于空隙之中而大有回旋的余地。 后以游刃有余”形容做事得心应手,解决困难轻松利落。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 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形容居高的人看得方远, 感到天下诸物都有十分渺小了。以此表示眼界开阔,见识广远。 ·缘木求鱼 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必然得不到。《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 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后汉书·刘玄传》:“譬犹缘木求鱼, 升山采珠。”李贤注:“求之非所,不可得也。” ·幕天席地 以天地为帷幕和席子,极言人物胸襟志气的高阔。晋代刘伶《酒德颂》: “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 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解狐荐仇 春秋时赵国解狐推荐他的仇人给赵简子,不因个人的恩怨而理没人才。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解狐荐其仇于简主以为相。其仇以为幸且释己也。 乃因往拜谢。狐乃引弓迎而射之,曰:‘夫荐汝,公也,以汝能当之也, 夫仇汝·吾私怨也,不以私怨汝之故拥汝于吾君。故私怨不入公门。”简主, 即赵简子,名鞅,春秋后期晋国的大夫,际实上是晋国的执政者。 ·鲍鱼之肆 鲍鱼:即渍鱼,有腥臭。卖渍鱼的店铺叫鲍鱼之肆,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 汉代刘向《说苑·杂言》:“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廉泉让水 《南史·胡谐之传》记南朝宋时,梁州范柏年因事谒见明帝, 明帝说到广州的贪泉,就问柏年:“卿州复有此水否?”柏年曰: “梁州惟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又问:“卿宅在何处?”曰: “臣所居廉、让之间。”后因以“廉泉让水”比喻乡里风土的醇美。 ·数往知来 追溯已往,以推知将来。《易·说卦》:“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晋代王弼注: “易八卦相错变,理备,于信则顺知之,于来则逆而数之。”逆:预测。 ·摧枯拉朽 枯:枯草。朽:朽木。摧折拔掉枯草朽木。比喻极容易做到。 《晋书·甘卓传》:“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顾虑乎。” ·截断众流 指识见超群,语中要旨。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上:“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 其一为随波逐浪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 非情识所到;其三为函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其深浅以是为序。 予尝戏谓学子言,老杜诗亦有此三种语。……以‘百年地僻柴门迥, 五月江深草阁寒’为截断众流句。” ·蝇营狗苟 比喻人的贪婪无廉耻,象苍蝇的营营钻营,象狗一样苟且不正。 唐代韩愈《送穷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箪食豆羹 一竹篮饭食,一木碗羹汤,指少量的食物。豆:木制盛器,有底脚, 形状略似篆体“豆”字。《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之国;苟非其人, 箪食豆羹见于色。’”朱熹注:“好名之人,矫情干誉,是以能让之国, 然若本非能轻富贵之人,则于得失之小者,反不觉其真情之发现矣。”见:现。 ·管宁割席 三国魏管宁发觉他的朋友华歆贪鄙,便分开坐席,与他绝交的故事。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又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后用以比喻朋友绝交。 ·锲而不舍 不断地刻镂,比喻坚持不懈。锲(qiè窃):刻。舍(shě):舍弃。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疑今者,察之古 凡对世事有疑问而看不清时,可研究分析历史来解决自己的疑问。 意谓古今之理相同,可以鉴古而知今。《管子·形势》:“疑今者,察之古。 不知来者,视之往。” ·竭泽而渔 放尽或戽干池水捉鱼,喻耗尽而不留余地。《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 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淮南子·本经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田:打猎。 ·精金百炼 比喻极有经验,极有功夫,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精金百炼, 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 ·精贯白日 大义凛然,精神可以感天的意思。《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君执大节, 精贯白日,奋其武怒,运其神策。”《新唐书·李华传》:“城陷见执, 卒无桡词,慢叱凶徒,精贯白日,虽古忠烈无以加焉。” ·醉翁之意 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有时也比喻别有用心。 ·暴虎冯河 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无舟渡河。比喻有勇无谋。《诗·小雅》:“不敢暴虎, 不敢冯河。”毛传:“冯(qīng平) ,陵也。徒涉曰冯河,徒搏曰暴虎。” 《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孔安国注:“暴虎, 徒搏。冯河,徒涉。” ·摩厉以须 谓准备利器,待时而动。《左传·昭公十二年》:“摩厉以须,王出, 吾刃将斩矣。”摩厉:亦作“磨砺”,磨刀使之锐利。须:等待。 ·摩顶放踵 摩秃头顶,走破脚跟。形容不畏劳苦,不顾身体,舍已为人。亦省称“摩踵”。 《孟子·尽心上》:“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璞玉浑金 未经雕琢的玉和未曾冶炼的金,比喻具有天然美质或人品真纯质朴。 《晋书·王戎传》:“戎有人伦鉴识,常目山涛如璞玉浑金。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宋代岳飞统率的军队能攻善守,难以击破,故有此称。《宋史·岳飞传》: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战有胜无败, 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操刀必割 谓持刀一定要有所宰割,否则要失去时机。比喻行事应当及时,机不可失。 ·黔驴技穷 唐代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 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其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 指今贵州省。(yìn印)然:谨慎的样子。荡倚:动荡偎倚。冲冒:冲撞冒犯。 大(hǎn 喊):大声怒吼。后因以“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使完, 而终至露出虚弱的本质。 ·镞砺括羽 汉代刘向《说苑·建本》:“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 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 子路拜曰:‘敬受教哉!’”犀革:犀牛皮制的甲盾。括:箭末端。镞:箭头。 磨快箭镞,并于箭末系上羽毛。比喻经过一番学习修治,将开始有所作为。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最坚固的东西,磨也磨不薄;最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 比喻君子不会受环境的影响。《论语·阳货》:“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夸瓜也哉? 焉能系而不食?’”磷(lìn吝):磨薄。涅(nìe聂):染黑。缁(zī资):黑色。 ·激浊扬清 旧用为除恶奖善的意思,现比喻发扬一切优点,清除一切缺点。 也作“扬清激浊。” ·罄竹难书 把所有竹简用完,也难以写尽。比喻罪恶多端。《旧唐书·李密传》记李密起草 檄文,遍传郡县,列数隋炀帝十大罪恶,说:“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 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擢发难数 《史记·范雎列传》:雎责须贾曰:‘汝罪有几?’曰:擢“贾之发, 以赎贾之罪,尚未足。”擢:拔。句意谓拔尽我的头发仍不能赎回我的罪, 喻罪重,后多用以贬称罪行多到难以数计。宋代苏轼《到惠州谢表》: “方尚口乃穷之时,盖擢发莫数其罪。” ·螳螂搏蝉 亦作“螳螂捕蝉”、“螳螂窥蝉”。比喻贪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 ·濯缨濯足 水清洗冠带,水浊便洗足。比喻善恶尊贱,都由人自取。 又比喻超然于世俗之外。《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 浊斯濯足,自取之也。’” ·霸陵折柳 霸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其附近有霸桥,《三辅黄图》卷六记载: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遂以“霸陵折柳”为送客作别之辞。 唐代李白《忆秦娥》词:“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 霸陵伤别。” ·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树木因蠹虫多而蛀坏折断,墙因孔隙逐渐增大而倒坏,比喻败类众多, 必至败坏国家。《商君书·修权》:“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 隐下以渔百姓, 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