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精准提分练 第五章 专项限时精练(七)散文阅读
限时精练(七) 散文阅读 (用时:40分钟 分值: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请听万物倾诉 翟永明 ①我们每天生活在一个超高的噪声网中,各种机械的、人为的、由于摆脱不掉而习以为常的噪声,已成为我们的生存背景。什么时候起,我们已经听不到来自自然的声音。在我们幼年时,叽叽喳喳飞过头顶的麻雀的鸣叫已被弹弓、沙弹和除四害的吼声驱赶了,而午休时躲在桉树上聒噪不已的蝉声,也已随着被砍倒的树木消散了。至于那童年时勾得我们无法入睡的深夜蛙鸣,也早已被搅拌机巨大的轰鸣声击碎了。 ②剩给我们的还有什么呢?除了那巨浪一样淹没我们耳朵的喧哗和噪声,马达声、敲打声、吵闹声,夜深人静时,推开窗户,我们仿佛住在一个巨大的工地上。当我们的灵魂欲俯身倾听时,我们能否听见那些有名和无名的事物,那些细物质的被淹没的声音? ③偶然,在电视的“发现”频道上看到,一个美国人肩挎录音设备,在几年时间里,走遍全世界,去收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密林中的鸟鸣、刮过荒野的风声、尼亚加拉大瀑布湍急的吼叫和野兽的奔跑声。这位自然之声的收集者痛感属于这个世界的万物的声响正在日夜流失,不复再来。他用一只录音话筒,试图留住它们物质的声音,然后在某个需要的时刻,把它们释放出来,就像两手拢成一团,捧住一只鸽子,然后朝向天空,放飞了它,使它重又回到自然之中。 5 ④几年以后,那个美国人甚至去了东方一座城市,在那里住了三天。他录下了大城市的喧嚣:汽车的轰鸣声、马达声、人的吵闹声、和尚诵经的声音。三天后,他离开了这座城市,长期浸淫于自然之音中的他,耳朵已爱憎分明。都市尖锐而嘈杂的响声穿透了他的耳膜,使他再次逃亡。 ⑤一个夜晚,在一座深山,有一位朋友依山傍水,结庐在一块巨大的岩石边。我和几位朋友在他那巨大而不铺张的客厅里举杯同乐,兴致高昂。酒过数巡后,话题变得晶莹剔透,酒帮助了我们表达思想的愿望,也推倒了我们内心那易碎的、并不结实的墙。尘世和我们每天生活其中的噪音远离这里,剩下的只是几个朋友的低沉亲近的声音,如同清风倾诉,又如同波浪滑过,潺潺水声般细小,秋叶坠地般引人入胜。 ⑥这是抛开日常喧嚣的一刻,是灵魂内眺的一刻,是几个友人自成的夜空:水声、风声、谈话声。它带来一个过去时代的幻影,古人所说的“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更兼得备“二难”:贤主、佳宾。一切当如古人王勃所言:四美具,二难并。现代社会空间和距离已大大改变,“二难”对现代人来说已是容易之事,但“良辰美景”早已不是“清风明月不用买”的时代了。有一张漫画画得很有趣,有趣得让人心紧,画的名字叫“未来的高消费”。画的是未来的一间餐馆,女招待和男顾客都带着防毒面具,窗外是一片被污染的大气层,男顾客手拿菜单说:“请来一瓶陈年老气。”不知道在将来,我们被噪音严重损害的耳朵,是否也要付出高代价,才能从类似前面那位先知般的自然之音收集者那里,买到各种各样的万物之声。 ⑦酒过半酣,耳热面红,我悄悄踱出门外。朋友的山居紧靠着一条小溪,山泉从巨石缝中倾泻而下,流到朋友的门前,正好在此形成一个小池塘。此时山高月小,林深鸟栖,万籁俱寂,只听见泉水跳过沟坎,跌入池塘的叮咚的声响。这是一种和谐,一切都存在,睡眠、死亡、黑夜、永恒和短暂的寂静。一切又都不存在,仅仅是树丛灌木的呼吸、溪水碎裂的幽响、清风飒飒的节拍、土地默默运行的声音,它们并不栖止,而是暗暗滑行在这潮水般涌来的大片黑暗中。从欢快的房间,从烧得正红的炉火旁,从曼声轻嘘的歌声里,走到一片黑暗、一片寂静中,聆听天籁和未被污染的清新,于是感到那来自自然深处的声响能穿透最坚硬的内心。总是在这种时候,人才能清醒地再次领悟《法华经》中那一句真诵:“大千世界,全在微尘。” ⑧深夜,睡在朋友那间落水山庄里,耳边是的的确确“点滴到枕边”的泉水声,它由于幽远而越发清亮,由于清亮而越发催眠。还有微风轻轻扫过树叶的声音,好似新夜的每一声叹息,似乎星辰若有若无的漂移,都掠过一阵雾气般美妙的叮当之声。这时耳朵所获得的感受和比平时倍加敏锐的听觉,又真的让我体会到唯有古人那静如止水的心态,方能进入“虫声新透绿窗纱”的清冷境界。(选自翟永明散文集《女儿墙》,有删节) 1.本文写了哪两种声音?这两种声音本质有什么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机械的人为的噪声和自然之音。(2)机械的人为的噪声是城市化的产物,这种噪声反自然,扼杀人的性灵;自然之音源于大自然,诗意和谐,能够唤醒人的性灵。 2.第③④段插入一个美国人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分) 5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内容上,生动地呈现了自然之音的珍贵及其面临的危机,并以美国人的逃亡彰显了自然之音与城市喧嚣的尖锐对立,既拓展了行文容量,也警示了世人。(2)结构上,一方面回应了上文关于能否听见自然之音的发问,另一方面为下文悬揣向自然之音收集者高价购买万物之声的忧虑埋下伏笔。 3.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那张漫画“有趣得让人心紧”?(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面上看,人物装束过于夸张,“高消费”与“陈年老气”的价值严重不对称,故而“有趣”。(2)深入思考,曾经充足而又免费的“陈年老气”变作稀缺资源,成为一种“高消费”产品,足见空气污染之严重,以此类比濒临灭绝的自然之音,让人无限忧虑,故而“心紧”。 4.简要概括这篇散文的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旨:作者以人们生活周遭的“声音”的变化为切入口,结合自身对城市喧嚣和自然之音的对比性体验,揭示了现代生活中诗意与美的深度沦丧,并通过对自然之音的无限依恋,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含蓄质疑和间接反抗。 感悟:可适当拓展,融入自己对城市化乃至现代文明的反思,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赛里木湖 周 涛 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 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 一般说来,它躺在那儿。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一般来说,它躺到那儿。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 这就是赛里木湖。 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 瞧,被称为思想的这个东西有多么深邃,同时又有多么清澈透明! 5 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轻率地去游泳,仅只挽起裤腿在岸边浅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领略到它的内涵,它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力;而它的清澈透明,则让人一望见底却倒吸一口凉气,那见底的明澈里,反射着无数层游动的光影、光环、光斑,造成无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因而更加捉摸不清。这是那种比浑浊更深奥百倍的明澈! 赛里木湖——多美的名字! 这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清澈的深邃,有一种高雅的韵味,有一种特殊的蓝,令人心醉。 你是伟大的海洋在撤离时留给伊犁河谷的一滴巨大的泪珠。汪汪的,闪闪的,既像美人腮边泪也像英雄颊上泪,妩媚而又刚健。 你就是我们的海。在亚洲腹地远离海洋的地方,你给了我们一个海的缩影,一个海的模特儿,让我们按照你的面貌在想象中放大去理解。因而,你又是本关于海的初级教科书。 当我们散步在你身边的时候,可以看到成群的水鸟翩飞降落,成为浮动在水面的一片黑点,同时浴着水色和光影。身材修长的马正垂着颈,披着头发,小心翼翼地亲吻你的水面,唯恐不慎弄皱了你的面容。 你与牧人的世界如此和谐。他们爱你,你也爱他们。你从不曾因为他们贫穷而鄙弃他们,相反,你把自己当成他们当中的一员,和他们气味相投。你就是在他们当中找到平静的,你必须平静才能生存下去,而这,只有牧人才能给你。那些城市里的“湖”,你当然知道它们的窘状和自得难解难分,它们是供人娱乐的一池,而你,才是真正的湖。 总是这样,在远离喧闹的地方,思想默默地积蓄、沉淀,变得清澈起来,辽阔起来。 所有的游客和路人,在你的身边赞叹,夸奖,似乎在这片刻,你成了他们的一样东西,而与牧人毫无关系,然后,他们拍拍屁股,驱车远去,你仍留在牧人身边,谁也带不走你。 在众多的游客和路人当中,有人感觉到一丝惭愧吗?面对你,有人照到自己灵魂深处的弱点吗?若有,他可能会想到这些。 赛里木湖,人们是多么肤浅又多么自以为是呀,我愿意代替他们向你道歉,说:“我们对不起你!” 它听也不听。脸上犹自泊着宁静神秘的微笑。(节选自《伊犁秋天的札记》) 5.“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从文章内容看,思想与湖有哪些相似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融汇贯通(由各自领域内的多个支系汇聚而成),自成体系,深邃明晰,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在远离喧闹的地方,默默地积蓄沉淀清澈辽阔)。 6.文中用了哪些对比来突出赛里木湖的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与海对比,写湖的平凡;与水库对比,写湖的柔和自然;与山对比,写湖的内敛安静;与城市里的湖对比,突出赛里木湖的自在独立;游客、路人与湖的关系跟牧人与湖的关系对比,突出湖的独立而有尊严。 5 7.本文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前半部分用第三人称写湖,用第二人称称读者,后半部分用第二人称写湖。 第二问:有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营造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表达对赛里木湖由衷的喜爱与赞叹。 8.文章结尾处“我们对不起你!”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游客和路人不能理解赛里木湖的深邃,用喧闹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作者为人们的肤浅和自以为是向赛里木湖道歉;表达了作者对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娱乐消费自然的愧疚自省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