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三复习备考的思路与做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高三复习备考的思路与做法

‎2011年高考高三复习备考的思路与做法 第一部分:研究课标、考纲、说明,明确备考方向 第二部分:2010年及近四年命题特点与导向 第三部分: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策略 第四部分:一轮复习课的“建模”及操作 第一部分:研究课标、考纲、说明,明确备考方向 高考考什么,我们教什么。‎ 高考有什么要求,按高考的要求备考,‎ 可以降低复习成本!‎ 课标、考纲、说明有区别 一、《考试说明》中的命题指导思想 ‎ ‎1、命题依据:是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普通高等学校招全国统一考试(课程标准实验版)山东卷考试说明》为依据。‎ ‎2、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所学思想政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命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4、命题保持相对稳定,体现新课程理念。‎ ‎5、命题力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 ‎ (一)考核目标和要求 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项基本目标。‎ ‎(1)如何正确理解、把握“获取和解读信息” ‎ 从考试的角度讲,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主要表现为做题的第一步审题(设问、材料)的精确,进而明确试题的要求、命题人的考查意图。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2)如何正确理解、把握“调动和运用知识” ‎ 从考试的角度看,调动和运用知识是指根据试题要求,从头脑的知识库中筛选出学科知识,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来解决现实问题。‎ ‎(3)如何正确理解、把握“描述和阐释事物” ‎ 从考试的角度讲,所谓“描述”,主要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现象进行表述(是什么);所谓“阐释”,则是指对经济、政治、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和解释(为什么、影响、意义等)。‎ ‎(4)如何正确理解、把握“论证和探讨问题”‎ 这是最高层次的考核目标。‎ 在考试中主要表现为完成题目要求的任务时的论述和证明能力,主要包括:一是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二是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等。‎ ‎“探讨”,是指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探讨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立论的过程,即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2009年山东高考文综28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从容应对,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及时、灵活的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减速对我国的影响加深,我国财税政策进行了适时调整,释放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强烈信号,并逐步形成“结构性减税”的基调(结构性减税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减税,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 材料三 表4 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部分税收政策的调整情况 相关税收政策 调整情况举例说明 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 自‎2008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 下调住房交易税 自‎2008年11月1日起,下调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交易税至1%‎ 增值税全面转型 自‎2009年1月1日起,允许企业折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以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同时,为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将矿产品增值税率从13%调至17%‎ ‎ (1)描述图9表明的变化,(2分)并依据图10和材料三阐释变化的原因。(4分)‎ ‎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别阐明表4中三种税收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8分)‎ ‎(二)考试范围 ‎ 在文综科目的“考试范围”中,该考试科目所包含的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均包括必考和选考两部分。 ‎ 需要说明的是,在“文综”科目所包含的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必考内容中,政治学科除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课程模块之外,还包括年度间的重要时事政治内容;‎ 三、关于“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 文综科目《考试说明》的“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分为“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两部分。‎ 在“考试形式”中明确规定:文科综合考试科目的“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240分”。‎ 四、“题型示例”和参考答案” ‎ 题型示例透射出了一种很强的“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命题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新特点、新气象。‎ 从备考的角度来讲,对于示例中出现的各种题型样式,却都必须做到全面了解和把握,这样才会有备无患。 ‎ 总之,根据上述要求我们工作的着力点:‎ ‎1、研究课标、考纲、说明 ‎2、落实基础知识(82+51+42+77=252;252+22=274;274+15=289)‎ ‎3、关注时代主题、社会热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4、研究试题类型,总结解题思路方法,形成基本技能 ‎5、答题规范性 贯彻在高三复习的全过程,常抓不懈。‎ 第二部分: 2010年及近四年命题特点与导向 总评:‎ ‎2010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稳中有变,变中求新。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在命题的设问和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可贵的创新,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思路:‎ 高考考什么?(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 高考怎么考?(热点素材、题型为载体)‎ 试题怎么答?(答案形成过程)‎ 试题的启示?(备考策略)‎ ‎2010年山东文综政治试题分析:‎ ‎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回答17-18题。‎ ‎17.对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公民权益的保障更加完善 ②社会利益的分配更加公平 ③公民义务的履行更加全面 ④政府权力的行使更加规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为了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我们应 A.初次分配中解决好效率问题,再分配中解决好公平问题 B.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格局 C.统筹城乡发展,将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工作上来 D.发挥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作用,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第17题,材料选取: ‎ ‎2010年两会有许多“亮点”,其中“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理念,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了政府工作的目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题选择这个观点来考查考生对它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对国家政策方针的把握,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对于这个观点,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比较熟悉,放在政治学科的第一题,也有利于学生克服紧张情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水平。‎ 呈现方式新颖,学科综合。‎ 命题立意:‎ 政治试题的命制要突出政治性和思想性,考查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充分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鲜明的政治方向。试题中“‎ 政府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有利于引导学生认同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从而热爱我们的政府,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知识考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权益的保障”、“分配与公平”“政府权力依法行使权力”等。‎ 能力考查: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更有尊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储备)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生的理解)。‎ 解题思路:‎ 人民生活的尊严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权益的保障和公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是公民尊严的题中之意;政府权力行使的规范化也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属于公民尊严的重要内容。公民的义务履行是公民责任感的内容,不属于公民尊严的内涵。故选择C项。‎ ‎18.为了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我们应 A.初次分配中解决好效率问题,再分配中解决好公平问题 B.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格局 C.统筹城乡发展,将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工作上来 D.发挥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作用,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第18题命题立意:‎ 重在考核考生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针对我国目前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分配政策着力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以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这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工作方向。‎ 知识考查:“效率与公平”、“个人收入的分配”、“统筹城乡发展”、“市场的基础作用”等。‎ 能力考查:一、二、四 解题思路:社会的公正、和谐,需要解决好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但效率问题、工作中心问题不属于社会公正、和谐的内容,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农村工作只是其中一部分。收入差距问题是社会不公正、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A、C两项都有不合题意之处,D更是与题意相悖,应选择B项。‎ ‎19.甲商品价格(P甲)与乙商品需求量(Q乙)之间存在如图6所示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甲商品的需求量受乙商品价格的影响 ‎②甲商品价格上升会使乙商品价格下降 ‎③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们对乙商品的需求增加 ‎④人们的某一特定需要,甲乙两种商品都可以满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③④‎ 材料选取:价格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内容上看,它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形式上看,本题以图的形式设计考题,将抽象的理论观点寓于形象直观生动的图片之中,减少了文字阅读量,又提供了丰富的试题信息,增强了试题的可读性,有利于激发考生阅读兴趣而发挥好自己的水平。‎ 命题立意:‎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从函数图像上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引导考生关注物价问题,理解身边的经济现象。‎ 知识考查:“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与需求的关系”、“互为替代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等。‎ 解题思路:替代品的价格和需要具有关联性,故A①正确;甲商品价格上升会使乙商品需求量上升,其价格受需求量上升的影响应该有所上升,故②错误;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价格应该有所下降,其需求量应该有所上升,人民对乙商品的需求就会有所下降,故③错误;作为相互替代的商品它们的使用价值具有同一性,都可以满足人们的某一特定需要,故④正确。所以应选择B项。‎ ‎20.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2009年我国成功实现了“保增长”的经济目标。这表明宏观调控 ‎①比市场调节更有优越性 ②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能有效弥补市场的不足 ④是实现公平的有效途径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①④‎ 材料选取: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为克服困难,我国提出了“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的方针,最终完成了保八目标。本题以保增长目标的实现为背景材料,关注我国经济形势,考查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 ‎ 命题立意:我国之所以能够完成保八的目标,证明了我国具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自豪感。‎ 知识考查:“市场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等。‎ 解题思路:宏观调控只有符合经济规律才能显示优越性,故①错误;宏观调控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有利于弥补市场的不足,所以②③‎ 都正确;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中有利于分配公平的实现,但不是通过“保增长”体现出来的,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本题应选择B项。‎ ‎21.自1953年以来,我国农村与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经历了从8:1到4:1再到1:1的变化。这一比例的变化体现了 ‎①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更加广泛 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③选举制度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④人大代表的选举更具有平等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材料选取:‎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选举法修正案(草案),其核心内容是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以进一步增强人大代表选举的普遍性和平等性,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迎来“同票同权”的新时代,这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命题立意:命题以“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选举制度的变化,明确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不断进步和发展,从而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民主的方向,较好地体现了国家意志。‎ 知识考查:“公民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我国的选举制度”“人大代表的选举”等。‎ 解题思路:‎ 一个国家的选举制度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社会进步相适应,我国选举法的修改,是与我国现阶段的国家相适应的,是更好的保障公民的权利,是实现公民权利的平等。公民的选举人大代表的数量变化,是公民权利的实现问题,不涉及权利本身的变化,因此①观点说法不准确,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使公民的权利变成广泛性、真实性。排除①后直接选择C项即可。‎ ‎22.2009年12月,山东省启动了“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2010年3月,又开展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两大活动所体现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是 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现文明健康交往 C.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 材料选取:‎ 本题选取两个事例,其一是 山东省开展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为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其二是开展“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材料选取坚持了贴近学生的原则,注重山东特色,挖掘地方资源,体现自主命题的思想,关注了社会现实问题。‎ 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对两则材料共同主题的归纳,引导学生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知识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创新”、“文化交流与传播”。‎ 解题思路:公益性文化活动对公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符合活动一的意义,C、D两项符合活动二的意义,但都不是两大活动体现的共同道理。‎ ‎23.当前,文化市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针对这种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②选择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取向 ③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④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材料选取:‎ 网上低俗之风泛滥,严重危害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社会各界十分关注。材料选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引导学生认识和识别文化现象。‎ 命题立意:通过考查学生作为消费者在文化消费时的做法,引导学生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知识考查:‎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大众文化”、“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解题思路:本此以文化市场多样化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消费者个人文化选择要求的记忆和理解。面对文化市场的多样性,消费者应该提高辨别眼力、提升文化完美品味,故①④正确;追求个性新潮价值取向,也应该注意许多事项,泛泛倡导是错误的,故②错误;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是从国家和社会角度提出的要求,不符合题意,故③应排除。所以应选择D项。‎ ‎24.图7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表明 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题决定的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材料选取:本题选取了一幅“两可图”,用较为生动的形式使考生深刻地领会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进而领会人们应当发挥自身意识的能动性,特别是应当培养自身的科学批判和怀疑精神。‎ 知识考查:“运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等。‎ 解题思路:‎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由于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反映也会有所不同,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主要体现人对画面的反映的不同,不是讲事物自身的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实践决定的,故B项错误;认识活动与能动的实践活动不同,故D项不符合题意。‎ ‎25.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 ‎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 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材料选取:本题的素材选自传统英语儿歌《告诉我为什么》,考查学生的鉴赏和领悟能力,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知识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解题思路:本题以英语儿歌歌词的改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知识的理解。英语儿歌歌词强调上帝的创造活动,是宗教观念的体现,体现了唯心主义世界观,而美国科普作家的改动,体现的科学精神,体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所以①③正确,应选择A项。②④两项与题干无关。‎ ‎2010年及近四年选择题给我们的备考启示:‎ 启示之一:注重基础、突出主干,这是高三复习备考的根本 以2010年的选择题为例,经济生活中的收入分配(17题),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8题),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19题),市场和宏观调控(20题),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21题);文化生活中文化对人的影响(22题),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23题);生活与哲学中的意识的能动作用(24题),哲学的基本问题(25题)。‎ ‎9道选择题的设计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 启示之二:读懂图表是解答经济学试题的必备素质。‎ ‎2007年山东高考文综第17题:共同主题 ‎2008年山东高考文综15题:家电购置补贴,会影响农民对家电的市场需求量 ‎2009年山东高考文综17题:价格的制定 用水分类 价格(元/㎡)‎ 备注 居民生活用水 ‎1.03‎ 洗车点如已安装并使用循环利用装置,用水价格按每立方米1.50元执行 工业及行政事业用水 ‎1.30‎ 经营服务及其他用水 ‎1.50‎ 特种 用水 饮料生产用水 ‎2.50‎ 洗车用水 ‎5.00‎ ‎2010年:‎ 以数据和图表为载体,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综合的能力,已成为高考命题人十分青睐的形式。我们一定要作为高考必备题型来对待。解答这类试题,关键在于训练和掌握读图表的方法,提高从图表提供的数据和信息中筛选出解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下一步,更加关注以函数图像为载体进行考查经济问题的试题。‎ 启示之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与发展”的主线 ‎2007年山东高考文综19题考查《物权法》立法过程 ‎2008年山东高考文综17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 ‎2009年山东高考文综19题,某小区有些居民休息权的问题 ‎2009年山东高考文综21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10考查同票同权。‎ 备考要围绕“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种一主题,掌握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与真实性(物质保障、法律保障、制度保障),公民的权利与政治参与,我国的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特色政治制度),还要把握好政府、人大、党、政协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材料选取上来,要充分关注与公民政治参与密切相关的热点材料。例如,“公推直选”选举制度的改革,官员财产公示、网络问政、信访举报制度等民主制度的改革,政府发言人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来反映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启示之四:把握文化生活有关国家和个人的两条线。‎ 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文化强国之路,提高文化软实力 个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007年山东高考文综21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在联系 ‎2007年山东高考文综22题,春节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2008年山东高考文综18题,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任务 ‎ ‎2008年山东高考文综19题,某校通过举办“青春风采”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009年山东高考文综20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2010年22题,2009年12月,山东省启动了“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2010年3月,又开展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 ‎2010年23题,当前,文化市场出现了“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会辨析各种性质的文化、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自觉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提升公民的文化素养,是文化生活教学的重要目标。‎ 备考复习,以国家为主体,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四个方面措施来展开,第一方面,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第二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方面,中国实践、世界文化、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创新;第四方面,人民群众参与。‎ 以个人为主体,围绕提高眼力、拒绝污染,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启示之五:哲学复习特别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2007年山东高考文综24题,“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感悟。‎ ‎2008年山东高考文综23题,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 ‎2009年山东高考文综24题,2009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 ‎2009年山东高考文综25题,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能控制光线运行方向的材料,这项重大突破使长期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隐形衣”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 ‎2010年山东高考文综25题,“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 哲学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在于它以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为基础,近几年科技发展很快,它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也为高考命题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增强了学生对哲学的理解,不具备科学素养学不好哲学。从知识层面上看,这部分科学发展的素材往往从辩证唯物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考查。‎ 别外,哲学试题还经常以漫画、诗词、成语、典故为载体进行了考查,对此,高度关注,大有好处。‎ ‎28.(25分)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裁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描述图9所示经济信息,揭示图9中两条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9分)‎ ‎【答案】图9显示,200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都在快速增长。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持续上升,GDP的增长率先升后降,且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一直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GDP的增长;GDP的增长为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消费奠基了物质基础,有利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 ‎【解析】28题,在题目的设置上是一大创新,首次在同一个主题背景下设置四个模块的相关问题,且问题与问题之间逻辑严密,层层深入,彰显了试题的综合性。该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对知识的重组、整合和迁移来体现的。这既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硬背的心理,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观察和思考身边的各种重大经济、政治、文化现象。‎ 第一问,采用曲线图的呈现方式,形式新颖,知识和能力的考查难度加大。‎ 第一问第一层主要是提取信息的能力,应注意共性(都快速增长)和区别(持续与波动、高与低);第二层,应注意文化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拉动GDP的增长,反过来GDP的增长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分析过程中应注意辩证思维,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忽视另一个方面。‎ 命题趋势:‎ 图表题已经成为高考必备题型。‎ ‎2007年山东高考文综28题(1)指出表2(含注)显示的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括知识,简要说明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2007年山东高考文综29题(5)图18、图19分别表明山东境外投资领域域进—步拓宽、投资区域不断扩大。以这样的思路,你认为图20体现的山东境外投资的特点应该如何概括?请对山东企业如何实现境外投资的新突破提出合理化建议。‎ ‎2008年山东高考文综28题(1)揭示图7反映的经济信息。(3分)并简要说明能够促进这些信息所示变化的财政措施。(6分)‎ ‎2008年山东高考文综29题(5)春节消费体现了不同年代生活消费的主要特征。根据图10,概括改革开放以来该市民在家庭消费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2分)并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2009年山东高考文综28题(1)描述图9表明的变化,(2分)并依据图10和材料三阐释变化的原因。(4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别阐明表4中三种税收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8分)‎ ‎2010年28题(1)描述图9所示经济信息,揭示图9中两条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9分)‎ 备考策略:‎ 图表题以严谨科学的方式,以数据和图表为载体来呈现资源、产业、消费、分配及其他经济现象等信息,已经成为高考必考题型,为此,我们要专门研究,重点突破,引导学生总结描述图表信息的解题方法。‎ 三审:‎ ‎①审标题。图表一般有标题、时间、项目、数据以及表注等构成。标题表明什么行业、什么部门、什么社会群体等单位的什么状态。它总揽和规定着表格的基本内容。‎ ‎②审项目(图表内容)。项目则把各种数据按照一定的类别划分开来,按照一定关系有序地进行排列。‎ ‎③‎ 审注解。图表下的注文对图表起着补充作用,是图表式主观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注还对答题思路有提示作用,是图表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深对图表的认识有时起着关键作用。‎ ‎(当然要注意图表中具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如图表中出现1978年我们应联想到改革开放,1997年就联想到党的十五大,2002年应联系到党的十六大。07年联系到党的十七大等)‎ 三比:‎ 全面而正确的比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纵比,二是横比,三是表与表比。通过这三比,就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产生一个认识上质的飞跃。‎ ‎①纵向比较。纵向比较就是对同一项目内的数据进行比较。它反映的是一事物在不同阶段自身变化发展的趋势。(纵向比较找“变化”;“连续和间断”两种状态要分清)‎ ‎②横向比较。通过横向比较,可以发现不同事物在同一阶段发展的差异性,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发现新问题。这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表现。(横向比较找“差距”)‎ ‎③表与表之间的比较分析。图表与图表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存在着一定联系。经过细心的比较,抓住这个联系,我们就会产生新的认识。前几年的表格论述题基本上是一个表反映成绩,另一个表明存在问题,两个表是互补关系。‎ 三到:即数字到术语、现象到本质、理论到实践 ‎①由数字到术语。图表型主观题往往以数字来表达某种现象,在回答问题时必须用政治术语概括这一现象。‎ ‎②由现象到本质。“应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释有关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文化现象等,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这是政治高考对每一位学生提出的能力要求,同时也是认识事物的要求。认识事物的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了事物,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才能说真正地认识了事物。所以我们必须在由数字到术语表述基础上,揭示出本质。‎ ‎③由理论到实践。政治高考不仅仅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更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论指导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图表型题中都直接或间接创设新情境要求学生做到这一点。‎ 组织答案时要做到两个克服:‎ ‎①克服照抄试题所给的材料和数据,不能上升到理论上来的感性化倾向。‎ ‎②克服撇开试题所给的材料空谈原理或搬用课本上的现成结论的倾向。‎ 其次,图表题并非只是考查对图表信息的描述,还要进行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 第一问往往要求学生描述图表信息,考查“是什么”,侧重考查数字到术语、现象到本质、理论到实践的能力;‎ 第二问可以考查图表联系,“相互影响”“引起与被引起”两种关系比较常见。‎ 第三问考查“为什么”,要求考生回答怎样正确认识这些现象,或者要求揭示原因,或者要求阐述经济现象的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四问考查“怎么办”,一般要求考生回答怎样解决图表中所揭示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措施,侧重考查考生迁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考生主体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究意识。‎ 四种设问往往进行组合考查,因此,备考时,也要引导学生总结“体现类”、“原因类”“意义类”“措施类”试题的解题方法与策略。‎ ‎28.(25分)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裁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近年来,《沂蒙》、《南下》等“红色”影视剧,从新的角度诠释革命英雄人物,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2010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 ‎(2)假如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如何履职。(6分)‎ ‎【答案】答案一:人大代表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②通过形式提案权、审议相关议案意见表决相关决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部门进行质询、监督。‎ 答案二:政协委员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②积极提交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提案,建言献策,参政议政。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部门进行民主监督。‎ ‎【解析】‎ 山东特色、家乡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权利义务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能力。注意全面分析,合理组织答案,不能只从权利或者只从义务单一方面分析和回答。‎ 命题趋势:‎ 以政治行为主体进行考查相关知识,成为常考常用的方式。‎ ‎2007年山东高考文综29题 ‎(6)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山东省政府在为对外开放服务过程中是如何行使权力的?(7分)‎ ‎2009年山东高考文综28题(3) 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括知识,概括说明我国税收政策的调整是如何体现政府宗旨的。(3分)‎ ‎2009年山东高考文综29题)(5)依据材料回答,该规划的确立过程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5分)‎ ‎2010年28题(2)假如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如何履职。(6分)‎ 备考策略:‎ 分别找出行为主体,建立各自的知识体系,做题时,恰当地与材料相结合。‎ ‎(1)公民(人民)‎ 人民: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民主专政、人权 公民: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2)政府:‎ 性质、职能、作用、宗旨、原则、依法行政、对政府进行监督、政府的权威。 (3)政党(中国共产党) 党的领导地位、性质、宗旨、意义、执政方式、指导思想。‎ ‎(4)人大(人大代表)‎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职权、人大代表的产生、人大代表的职责 ‎。。。。。。。‎ ‎ ‎ ‎28.(25分)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裁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近年来,《沂蒙》、《南下》等“红色”影视剧,从新的角度诠释革命英雄人物,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2010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 ‎(3)透视《沂蒙》、《南下》等影视剧的成功,有人认为“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创新就是否定”。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评析该观点。(5分)‎ ‎【答案】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②‎ ‎《沂蒙》等作品的成功,既是对传统影视作品中不合理因素的否定,同时又是对其合理因素的肯定、继承和发展。因此,创新不仅仅是否定,但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创新是离不开否定,没有否定就不会有发展;创新又不是全面的、毫无保留的否定一切,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有克服又有保留。‎ 命题趋势:‎ 辨析题将成为高考的越来越重要的题型。‎ ‎2008年36题(2)有人认为“气候无国界,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只能靠国际组织”。请就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备考策略:‎ 辨析题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题型。辨析题因为它是既辨又析、辨析结合、重在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一种好题型,也是考生失分率较高的一种题目。鉴于这种题型难度大、要求高、区分度强,加上考生应试技能差,缺乏答题专项的方法,以至于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从而造成失分。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辨析题答题规律与方法的探讨和研究。‎ ‎1.辨析题类型:‎ ‎⑴肯定型:即所给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在回答时,一般是用所学原理来论证其论断为什么是正确的,通常回答什么是,为什么是,怎么是什么、有什么等。‎ ‎⑵否定型:即所给论断是完全错误的,在回答时,一般是用所学的原理说明或论证甚至驳斥其论断为什么是错误的、错误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进行反驳、怎样改变论断是正确的,该错误论断的危害是什么等。‎ ‎⑶正误混杂型:即命题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具体说有五种情形:‎ ‎①题目内容总体上是正确的,但其中包含着错误的或不合理的因素;‎ ‎②题目内容总体上是错误的,但其中包含有正确的或合理的因素;‎ ‎③题目由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或都由一个错误的前提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④题目的内容正误并列存在;‎ ‎⑤题目包含多层意思,每层意思都正误混杂。‎ 其解法是:首先,指明正确的一面,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之所以正确的理由;其次,指明错误的一面,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之所以错误的理由;最后,进行概括总结或点题结论。‎ ‎⑷‎ 附加条件型:即题目中的观点或材料是孤立的、抽象的,它在一定条件下正确,在一定条件下错误。解答时,不能笼统地表态,要根本不同条件作具体分析,考虑要全面,多角度分析。其解法是:首先,附加一定的条件,使命题正确,并分析说明其正确的理由;其次,再附加某一特定条件,使命题在这一条件下又是错误的,并分析说明其错误的理由;最后进行概括总结或点题结论。‎ ‎⑸理由不全型:题中所讲的理由是正确的,但不全面,尚需补充其它理由。解答时,应先指明题目的正确之处,并说明理由,然后补全所缺理由并阐明根据。其解法是:首先要指明题中的正确之处,并说明理由;其次补全其他遗漏的理由,并说明其原因,最后进行概括总结或点题结论。‎ ‎⑹辨中套辨型:这种题型一般以复句的形式出现,题目中包含两层含义甚至三层含义,前一个观点本身可能正确可能不正确,也可能正误混杂,前一个观点又是后一个观点的一部分,后一个观点可能正确,可能错误,也可能正误混杂。解答这种题型必须认真审题,弄清题目到底有几层意思,然后逐层辨析。‎ ‎⑺古语、成语、俗语、名言或漫画辨析题:这一类作为载体,常在选择题中出现,零星的也有主观辨析题,解答这样的辨析题,首先必须读懂材料古语等、看懂漫画,尤其要读出话语或画面中的引申含义,再寻找对应的经济、政治、文化或者哲学道理逐层分析。‎ ‎2.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解答辨析题的基本方法是四步曲,即定“型”、定“点”、定“层”、定“论”。‎ 第一步,定“型”。就是依据教材和题目材料,确定试题类型。‎ 辨析题有七种常见的类型:肯定型、否定型、正误混杂型、附加条件型、理由不全型、辨中套辨型、带背景的辨析。判定辨析题类型的过程是一个运用书本知识,结合现实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没有牢固、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没有事事关心,日积月累的现实材料,不经过一番严密的逻辑推理,是难以正确区分辨题类型的。‎ 第二步:定“点”。明确辨点,并找出与辨点关联的知识点。‎ 首先,明确辨点。通过认真审题弄清命题是单辨点还是多辨点辨题,有几个辨点,这是答好辨析题的前提或关键。每个辨点都是得分点,漏掉了辨点必然导致失分。这样,通过确定辨析点,即可把原来较为复杂的、多层次的问题分解为结构简单、层次单一的具体问题,实际上就降低了试题的难度,为下一步组织答案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找出与辨点关联的知识点。一定要从课本上和一年来党和国家重要的理论或重大的政策中找到与辨点关联的知识点,用规范的课本语言或政治术语一一列出。‎ 第三步:定“层”‎ ‎。要求理清关系,分清层次对辨点进行分析。分析就是进一步说明判断的理由,一要针对辨点,层次一定要清楚;二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释理由;三要分析判断相统一,防止两张皮。‎ 第四步,定“论”即结论,对辨题作简单小结。‎ 评分标准的一般要求是:对考生是否作出判断不单独给分或扣分,主要是根据其分析情况相应给分;但若判断错误,全题无分。且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是对整个答案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结论的正确表述。在辨别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结论,结论不能脱离辨别分析,要合乎逻辑,顺理成章,浑然一体。‎ ‎3.辨析题的答题模式和注意事项 ‎⑴答题模式:①肯定该肯定的+分析;②否定该否定的+分析;③补充该补充的+分析。‎ ‎⑵注意事项:‎ ‎①只看到题中的错误观点,忽略了题中正确因素的分析;‎ ‎②只重视题中正确观点的分析,忽略了错误的方面的分析;‎ ‎③对题中的观点,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④如果是结合现实的辨析题,最后要小结;‎ ‎⑤答题不规范,不分点、分段。‎ 总之,辨析题的解题技巧,需要靠教师的指点、培养,要选取典型而适量的习题让学生练习,使学生的辨析题的解题能力得以提高。‎ ‎28、材料三 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4)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6分)‎ ‎【答案】①各民族间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②世界各民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是共性和普遍规律。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解析】此题以上海世博会各国展馆的特色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能力。分析过程中应注意:既要说明文化特色又要说明文化共性;既要说明其联系的客观性又要说明其联系的必然性;既要说明其客观实际又要说明我们应有的态度。‎ ‎29.(35分)‎ 材料三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当人们回眸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时,爱国热情得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次振奋。‎ ‎(3)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6分)‎ ‎【答案】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继承性、稳定性。‎ ‎②中华民族精神富有创新性,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解析】此题以建国60周年以背景,考查中华民族精神能永不泯灭的原因,要求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回答。审题过程中,一要注意把握准答题角度,二要注意提问是“为什么能永不泯灭?”而不是“为什么不能泯灭?”。所以,应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创新性、包容性等方面去思考和回答。‎ 命题趋势:‎ 更加注重发散式考查与单一式考查相结合。‎ 备考策略:‎ 单一式考查重在围绕考点构建知识体系。(今年变化点,比前3年重视单一考查)‎ ‎(今年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辩证否定观、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 发散式考查重在提示考点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考查某种先进文化活动的意义,将涉及到第一单元文化的作用,第二单元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承,第三单元弘扬民族精神,第四单元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 ‎36.(10分)【思想政治—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6月,胡锦涛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指出:中国愿提供100亿美元的信贷支持,帮助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本地区实现共同繁荣。‎ ‎2009年12月,温家宝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的旅行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009年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政府表示,将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增加对非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帮助非洲国家改善民生。‎ ‎(1)从成员性质和职能范围的角度分别指出上海合作组织的类型。‎ ‎(2)如果以“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为题写一篇时政评论,请结合材料列出要点。(8分)‎ ‎【答案】(1)政府间国际组织 一般性国际组织 ‎(2)①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积极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致力于维护人类共同家园 ‎③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加强与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④中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凸显负责大国地位,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若答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等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 题型新颖 对外取材 答案开放(学科综合)‎ 此题以去年以来我国外交方面的几个实例,考查学生国家和国际组织基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第一问题属于记忆性问题,答案简单明了;第二问题较为复杂,分析时应注意:我国的外交活动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地位,体现了我国敢于承担责任和积极参与的精神,也体现了我国的外交原则主要是平等互利原则。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是切入要点,回答问题不易过长。‎ 命题趋势:‎ 综合探究性试题代表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在考查的形式和内容上会不断创新。‎ 高考政治探究性试题,重在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目前这种题型越来越受到重视,它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2009年36题(2)假如你是外交部发言人,请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在国际社会打击索马里海盗问题上的主张。(8分)‎ ‎2010第37题,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环境伦理的应有之义”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列出要点。‎ ‎2010年两道选修试题全部考查这种类型:‎ 备考策略:‎ 综合探究性试题常常从两个角度进行考查,一是对探究和实践的操作过程进行考查;二是对研究性学习或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从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角度进行考查。两者既可以分开设问,也可以综合起来设问。但一般不会单独对过程进行考查,从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角度进行考查是综合探究题的主体和重点。‎ 第一类:拟定主题、研究步骤、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展示 拟定主题类:一般情况下,在拟定主题时要注意:‎ ‎①题目不宜过大、研究面不宜过宽,要做到小切口、大主题。‎ ‎②要把热点问题与书本中的主干知识相结合 ‎③要学会将问题转化成课题。这里课题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的生活,是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一般有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法、小组合作法、文献资料查阅法、走访专家、上网查询法、社会调查法、讨论法、实验操作法。‎ 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一般有: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自我反思和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的形式一般有:论文、调查报告、建议书、活动展板、成果报告会等。‎ 第二类:对研究性学习或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从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角度进行考查 这类试题难度不大,但答案要求开放性比较强,注意思维的拓展性,作答时一定要注意行为主体(党、政府、公民、消费者、经营者等等,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要求)以及正确使用政治术语。回答时,也要规范作答,不能出现理论与材料脱节的情况。‎ 总之,要重视:‎ ‎1、凸显基础性、以主干知识为依托 ‎2、以新材料为情境,以图表、辨析等题型为载体,以能力考查为主导 ‎3、关注社会热点,反映时代主题,体现思想教育性和国家意志 ‎4、渗透探究性学习理念,体现实践性与开放性 ‎5、山东特色、自主命题特点 第三部分: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策略 一、高三复习安排:‎ 第一轮:‎ 时间安排: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底 八字方针:全面、系统、扎实、灵活 主要任务:夯实基础,构建主干;培养方法,提高能力;掌握题型,提高技能;兼顾热点,适应高考。‎ 第二轮:‎ 时间安排:2011年2月底至2010年4月底 八字方针:巩固、完善、综合、提高 主要任务:知识专题、热点专题、题型专题;系统综合和训练,强化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三轮:‎ 时间安排:5月至高考前 八字方针:模拟、强化、回扣、调整 主要任务:模拟冲刺训练,重、热点筛选,教学盘点,考试指导,做好应考准备。‎ 二、一轮复习策略:‎ ‎1、加强高考研究,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要深入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以及四年高考试题,揣摩命题的指导思想,明确考试目标与要求,吃透考试范围,减少复习的盲目性。高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狠抓基础,强基固本,突出主干知识,构建学科知识网络体系 ‎(1)重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对《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要全面识记,深刻理解,才能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如果对某个知识点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全,一旦考到就很难得到高分,对于考点的理解,一般抓住“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 ‎(2)学会对知识的整合和重组,真正做到融合贯通,构建学科知识网络体系。例如,分析商品价格下降 ‎,必须对导致商品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都有所了解,包括商品的价值、供求关系、货币本身的价值、纸币的发行量、国家的政策、企业营销策略、消费心理等。‎ 综合考查与单一考查相结合。‎ ‎3、加强能力训练,重视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 根据高考关于四种能力及其层次的要求,在复习备考中要精选典型例题(特别是高考题)加以针对性训练,抓住典型例题,深入剖析,以一当十,教师引导、点拨、学生总结,讲练结合,逐步找到做题的方法、规律、技巧,通过反复的变式训练,提升学生的做题能力。‎ 还要针对今年未出现的题型进行研究,掌握做题规律与技巧。‎ ‎4、关注热点,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生活、关注热点,是高考政治的一大特点。新课改方案强调“试题设计尽量采用新情境、新材料,力求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注重考查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热点问题,首先要把握那些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体现人类追求,影响最大,与所学学科内容有着必然联系的内容。例如,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世博会、宏观经济走势、社会公平等重大热点问题。‎ 其次,还要要关注长效热点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如国家意识、公民观念、政治文明、民生问题、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等是常考不衰的命题。‎ 再次,对热点的处理要体会和领悟热点问题在知识上最有意义的切入角度,做到教材与问题的有机结合,对每一热点进行多角度的切入和分析。‎ ‎5、注重解题过程,提高做题的规范性 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陆续地讲解选择题和论述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尤其是在回答主观题时,知识要点不仅要全面,而且要精炼;不仅理论知识表述要准确,而且要做到联系背景分析。努力使答案层次分明、符合逻辑,富有针对性。‎ 概括起来,一轮复习大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高考考点内容,并形成知识网络表 ‎②对重、难点知识及易错易混知识点进行互动探究。 ‎ ‎③高考典型题解读。 ‎ ‎④渗透与本章节内容有联系的热点问题。 ‎ ‎⑤精选精练跟踪题目。‎ 第四部分 一轮复习课的“建模”及操作 背景之一:校情(年青老师复习课等同新授课) ‎ 背景之二:课程改革(老的模式下,老师灌输、学生接受)‎ ‎“建模”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全面、扎实、系统、灵活;‎ 怎样全面掌握考点?怎样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怎样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六步教学法:(以学案为载体)‎ 第一步、目标导学 (约2分钟)‎ 第二步、自主学习(约10分钟)‎ 第三步、交流展示(约5分钟)‎ 第四步、点评总结(约10分钟)‎ 第五步、训练建构(约10分钟)‎ 第六步、达标拓展(约8分钟)‎ 第一步、目标导学 (约2分钟)‎ 师: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 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 ‎(1)师: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就是上课一开始,学生拿出“导学案”,教师简要强调印在“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是经集体备课后统一制定的);或者是教师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投出教学目标,然后作出重点强调;也可以是教师通过事先备好的小黑板展示出来。‎ ‎(2)师:出示自学指导 为了完成目标,教师要在备课时就充分定好“自学指导”的内容,将其列在“导学案”上,或在课前将其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看,并作适当强调,以增强学生自学的针对性和效率。‎ 生:学生自学前,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明确学习的重点。同时,言简意赅的“教学目标”,也能引导学生培养概括能力。‎ 生:明白老师的具体要求,完成自学任务。‎ 学科具体操作及设置意图:(以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为例)‎ ‎(1)师:出示学习目标:(7个考点)‎ ‎①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 ‎②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 ‎(2)师: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的思路是:对7个考点识记、理解和运用。‎ 安排自学内容主要有两块:第一块,要求学生在4分钟内,学习7个考点的考点解读,梳理清楚每个考点的来龙去脉,“全面轰炸,不留死角”。‎ 第二块,在6分钟内完成7个考点配套的易错混点辨析,或者小热点分析,或者选择题。‎ 老师在课前备课时,针对每个考点设置易错、易混点辨析,或者小热点分析,或者选择题配套练习,意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准确记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几乎每个考点都可以设置易错、易混点辨析:流通手段就是支付手段吗?货币就是一般等价物吗?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吗?。。。。。。‎ 小热点分析则要结全当前时政,以“每周质量报告”为素材分析,质量对消费者和商品所有者的意义,以“人民币升值”的话题,分析币值过大对我国的汇率、经济(出口、进口、投资)的影响。。。。。。。。‎ 选择题则可以直接借鉴相关资料。‎ 第一步的设置意图:‎ ‎(1)老师和学生要树立目标意识(本节课掌握7个考点)。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实施教学,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在有限的45分钟之内,师生要做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问自己: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我有没有偏离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我完成得怎样。学生则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学习。‎ ‎(2)发挥老师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其自学能力。先学后教的思想。‎ 注意事项:‎ 老师的要求一定要明确,否则,完不成教学任务。‎ 第二步、自主学习(大约10分钟)‎ 生: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看书或背诵,然后做相关配套练习。学生要把“自学”过程当作竞赛过程,紧扣“自学指导”而积极思维,要有紧张感、紧迫感,就像在考场上应试那样争分夺秒、缜密高效。精力要高度集中,眼、口、手、脑并用。这样训练,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 师:学生自学时,教师要用眼睛巡视,用心观察。教师巡视的目的和任务有两个:一是要组织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真看书,全身心投入到教材的研读中,对个别精力不够集中,没有按教师自学指导要求做的,要及时个别提示,无论班级有多少学生,教师都要始终把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装在心里,看在眼里;二是全面了解学情,以便为下一步的“检测”和“后教”做准备。‎ 学科具体操作及设计意图:(以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为例)‎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考点知识7个,按照要求,学生第一遍先看或背7个考点的解读部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甚至可以当堂提问。‎ 然后独立完成配套练习题,易错、易混点辨析题目,要写出正确的结论;小热点分析,要求写出思路和角度,选择题要写出答案。‎ 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反对老师霸占课堂。‎ 这个环节的设置方法,遵循“识记——理解——运用”的思路,能让学生全面复习考点,突破了重点、易错、易混点,时政热点相结合,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避免了面面俱到,提高了课堂效率。‎ 注意事项:‎ 自学的时间不宜过长,要让学生快节奏、高效率地完成自学任务而不拖拖拉拉。‎ 第一课考点少,看书加做题10分钟足够。如果一课的内容很多,可以分两次进行。‎ 第三步、交流展示环节(约5分钟)‎ 交流展示环节包括以下两个内容:(1)合作交流;(2)竞相展示。‎ ‎(1)合作交流 师:学生自学结束时间到时,教师一般用“举手”‎ 统计的方法了解学情,例如:请完成老师布置的看书任务的同学举手。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完成了自学任务,那就可以转入下一个环节;如果有半数学生未完成,教师就要适当延长自学时间,这时候教师可让小组内合作交流。‎ 也可以采用巡视了解的方法。‎ ‎(2)竞相展示 师:“合作探究”完成之后,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学指导”中涉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于是,老师可让各组选派(也可自告奋勇、毛遂自荐)或老师指派一名同学展示思路、答案。‎ 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先进帮后进,后进赶先进,教学相长,相得益彰,既培养了合作精神,又激发了深入钻研的热情。‎ 生:展示自己,参与课堂 学科具体操作及设计意图:(以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为例)‎ ‎①要科学划分学习小组,一般四至六人一组,小组内将每两个同学结成一个互帮对子,由班主任协同各科老师根据学生的学科基础以及综合成绩统一定位编号,合理搭配,确保每小组每科都有优秀同学和相对弱科同学,组长就由本组内学科成绩最优秀的同学担任,也可分科兼任,具体负责布置、检查本组同学学习情况。‎ 学生往往在易错、易混点辨析题目,小热点分析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 ‎②政治学科的“展示”方法一般有三种:板演做题、口头回答、书面展示。无论哪种展示方式,但是都要特别注意思路、方法、步骤、结果和规范性,反对随意性。‎ 书面展示的效果明显。‎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抢抓机遇、主动学习。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性,复习的质量将是低劣的。‎ 第四步、点评总结(10分钟)‎ 师:教师应尽量多启发学生率先点评,以便更多的了解学情,一般情况下是先让中差生来对做错的题目进行更正,凡中差生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叫优秀生。中差生不能更正的,再让优秀生来更正。学生更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 “兵教兵”、“兵带兵”的过程,其间,教师不要轻易表态,更不能迫不及待地大讲特讲。否则,学生的更正、质疑就流于形式,难有效果。‎ 师:教师把学生展示情况和学生点评情况汇总起来,梳理研究,二次备课,快速作好引导、点评、总结的准备。‎ 生:对已经展示的答案,学生要在解题思路、方法、步骤、结果和规范性这五个方面进行点评总结。‎ 学科具体操作及设计意图:(以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为例)‎ 学生点评过后,教师总结讲解:即补充讲解(教材上不全的或有争议的,学生理解不全的要补充)、更正讲解(学生理解有误的)、点评讲解(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就学生答的内容和方式等作精当的点评)、归纳总结讲解(把零散的答案要点归纳总结到一起)。不过,凡学生能领悟到的、做得出的,应一律让学生去悟去做,教师绝不能急于求成、越俎代庖。‎ 实践证明:学生能够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少数难点问题还需要老师强调,这是老师要下功夫的地方,也是突破重难点的过程。第一课“神奇的货币”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宏观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人民币升值对于外币的汇率、人民币汇率、进口、出口、投资、消费的影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老师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能够对知识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有效突破,并对解题的一些规律方法进行总结,有利于提高基本技能。‎ 第五步、训练建构(10分钟)‎ 经过上述四个环节,有利于学生识记和理解考点内容,那么还需要再经过当堂训练这一环节得以巩固和强化,让学生真正构建知识系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 师:根据学习目标,围绕重点难点知识来精选近三年相关高考试题,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其灵活运用的能力。‎ 建构是在训练过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知识框架和脉络,联系之前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系统和网络,还要建构自己的方法体系。‎ 生:做高考试题,总结思路与方法 自己完成知识点——知识线——知识面——知识树,构建知识体系 学科具体操作及设计意图:(以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为例)‎ ‎(1)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以备考选择题为主,选择全国高考或其他省份高考的选择题1-2道。‎ 为了增强训练的效果,‎ 不能只对答案、泛泛而谈,要注重引导学生归纳题目类型,总结解题规律、方法,真正实现触类旁通,“做一题则会做一类题”,坚决走出“重复训练、耗时低效”的演练怪圈,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本课老师就可以讲解选择题的一般解法。‎ ‎(2)知识建构;商品(两种基本属性)——货币(产生、本质、职能)——纸币——电子货币——外币、外汇与汇率 方法建构:逐步掌握各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能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基本技能与方法。‎ 第六步、达标拓展 本环节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能运用知识当堂独立做完做对达标试题,而且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顺利地完成教师留给的稍有难度的书面作业,这样,就真正实现了知识的达标和能力的转化,完成了拓展延伸的任务。‎ 注意事项:‎ 教师要精心设计达标题,要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题,坚决反对题海战术。‎ 题量要求:减少练习数量,增加思考时间。‎ 做题要求:不做则已,做必到位, 泛泛而做,不如不做;质量优先,以质求量,正确无误,快速规范。 ‎ 在拓展上,在落实上,大有文章可做:‎ ‎(1)变式训练 针对学生没有掌握好的试题类型,老师可以再准备一道类似的题目进行“变式训练”,以考查学生对规律方法的运用情况。一节课讲了四道题,不如2次变式训练效果好。‎ ‎(2)建立“错题本”‎ 要强调学生纠错,坚持“有题必做,有做必改,有错必纠,有纠必评”。教师和学生都要有一个“错题集”,每次作业(含测试和考试)之后,将其中做错的题目及时记录下来。督促学生经常看看“错题集”,反复演练,弥补漏洞。‎ ‎(3)做好“满分卷”‎ 每隔一段时间或某个章节复习完毕后,老师将近一时期学生易出错、易遗忘的知识编制成“定时测试题”,再次强化,确保人人能做满分卷。如此坚持不懈地抓落实、抓强化,定能取得成效。‎ ‎(4)用好“考试”‎ 检测功能、规范化功能(试卷展评)‎ 这一环节能够强化落实效果,突出实效。‎ 感想:‎ ‎1、模式是死的,人是活的,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变通。‎ ‎2、将落实进行到底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就要让学生自己去做,错了自己去思、去悟、去总结,这样才能对知识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完成这个任务。现在普遍存在老师深怕学生不懂、不清,按老师的意愿尽量讲,讲清各种类型,讲尽各种方法,对题目是包解、包评,好象讲得越多越好,其实不然,学生内化的时间被挤占,他只是迷迷糊糊地接受,结果一到考试,似是而非,答非所问。只有我们老师少讲、精讲,学生精练、多思、多悟,把问题想明白,才能避免考试犯错误。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