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3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国家命题中心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新课标试题必修一含考点及详细解析
2010-2015国家命题中心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新课标试题)必修一 目录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专题一 组成细胞的分子 考点1 细胞中的有机物 考点2 有机物的鉴定及细胞中的无机物 专题二 细胞的基本结构 考点1 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生物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考点2 细胞器、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专题三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专题四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考点1 酶与ATP 考点2 细胞呼吸 考点3 光合作用 专题五 细胞的生命历程 考点1 细胞的增殖 考点2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专题十八 实验与探究 综合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专题一 组成细胞的分子 考点1 细胞中的有机物 (2015·海南卷·11·2分)关于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rRNA能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B.DNA和蛋白质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C.人体血浆中含有浆细胞分泌的蛋白质 D.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不能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rRNA是核糖体的成分,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所以rRNA也参与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B正确。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浆中,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正确。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经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细胞核中不能合成蛋白质,D错误。 (2015新课标卷Ⅰ,1,6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 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 【答案】D 【解析】组成DNA的单体是脱氧核苷酸,其元素组成是C、H、O、P、N;而ATP的全称是腺嘌呤核苷三磷酸,与核苷酸的组成相似,其组成元素也是C、H、O、P、N,A正确。tRNA只含有一个三联体,对应三个碱基,只有一个反密码子,B正确。T2噬菌体为DNA病毒,其核酸为脱氧核糖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C正确。细菌为原原生物,其细胞内只有一种核糖体细胞器,不存在着复杂的细胞器,如线粒体等,D错误。 (2014,课标Ⅱ卷,5)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 B.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发生DNA的复制 C.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D.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答案】C 【解析】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含有DNA,均可发生DNA的复制; DNA分子中所含五碳糖是脱氧核糖,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磷酸和核糖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甲基绿吡罗红混合使用对细胞染色,甲基绿能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现红色。 (2014,海南卷)2.下列关于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脂质中的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B.维生素D和性激素不属于固醇类物质 C.脂肪比相同质量的多糖彻底氧化产能少 D.脂质在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合成 【答案】A 【解析】脂质中的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A正确;维生素D和性激素属于固醇类物质,B错;脂肪比相同质量的多糖彻底氧化产能多,C错;蛋白质在核糖体、内质网的高尔基体上合成,D错。 (2013新课标卷II)1.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 B.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 C.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 D.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 【答案】C 【解析】DNA为双链,两条链间以氢键连接,RNA为单链,但也有双链区域,如tRNA三叶草构象,双链区域也含氢键,A错误;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含有DNA或者RNA一种核酸,B错误;细胞生物都含有DNA和RNA,C正确;线粒体、叶绿体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具有DNA,核糖体含rRNA和蛋白质,D错误。 【试题点评】此题考查的对核酸基础知识的识记,难度不大。 (2013海南卷)1.关于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所含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素含有镁元素 B.血红蛋白含有铁元素 C.脱氧核糖含有磷元素 D.胰岛素含有碳元素 【答案】C 【解析】脱氧核糖的元素组成为C、H、O,不含磷元素,C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的物质组成和考生的识记归纳能力,容易得分。 (2013海南卷)23.关于糖分解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甜菜里的蔗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果糖 B.乳汁中的乳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半乳糖 C.发芽小麦种子中的麦芽糖经水解可产生果糖 D.枯枝落叶中的纤维素经微生物分解可产生葡萄糖 【答案】C 【解析】一分子蔗糖于酶作用下水解可以产生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一分子乳糖水解可以产生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而纤维素是多糖,其组成单体为葡萄糖。一分子麦芽糖水解则可以产生二分子的葡萄糖。故题中的四个选项中A、B、D正确,C是错误的。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单糖、二糖和多糖的相关知识。 (2012海南卷)1.关于生物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氦基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量最大的氨基酸是甘氨酸 B.有些氨基酸不能在人体细胞中合成 C.氨基酸分子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 D.不同氨基酸之间的差异是由R基引起的 【答案】A 【解析】甘氨酸是分子量最小的氨基酸,A错误;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取,人体内不能合成,B正确;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C正确; R基的不同决定了氨基酸之间的差异,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氨基酸的分子量、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须氨基酸的区别、氨基酸的脱水缩合、氨基酸的结构差异等基础知识,考查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012海南卷)2.关于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B.酶在催化反应前后,其分子结构不变 C.食盐作用下析出的蛋白质发生了变性 D.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答案】C 【解析】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DNA和蛋白质,A正确;作为催化剂的酶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B正确;少量的盐能够促进蛋白质的溶解,但如果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盐溶液,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现象叫做盐析,依据的原理是蛋白质在不同浓度盐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没有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C不正确;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肽键,可以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蛋白质的盐析、蛋白质催化作用和作为结构蛋白的功能、蛋白质的鉴定等知识点,同时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012海南卷)7.关于植物细胞中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番茄和水稻根系吸Si元素的量相等 B.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C、O、H和N C.植物根系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离子需要ATP D.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可为豆科植物生长提供N元素 【答案】A 【解析】不同植物的根系对同种无机盐离子的吸收不同,A不正确;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C、O、H、N,B正确;植物根系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C正确;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为共生关系,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可豆科植物提供N元素,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含量,不同细胞对物质的转运情况、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共生关系等内容,涉及面较广,同时考查了学生的识记和立即能力,难度不大。 考点2 有机物的鉴定及细胞中的无机物 (2014,海南卷)5.下列关于植物体内水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体内的水分参与营养物质的运输 B.水是构成叶肉细胞的重要化合物之一 C.自由水可作为细胞内化学反应的反应物 D.同种植物萌发种子的含水量和休眠种子的相同 【答案】D 【解析】植物体内的水分具有运输功能,能参与无机盐、有机物等营养物质的运输,A正确;水是构成细胞的重要化合物之一,即为叶肉细胞的重要化合物之一,B 正确;自由水可作为反应物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许多化学反应,C正确;同种植物萌发种子与休眠种子相比,前者自由水相对含量高于后者,结合水相对含量低于后者,D错。 专题二 细胞的基本结构 考点1 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生物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015·海南卷·1·2分)细胞膜是细胞的重要结构。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B.乙醇通过细胞膜需要消耗ATP C.氨基酸借助膜蛋白可通过细胞膜 D.蛋白质分子可以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答案】B 【解析】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A正确。乙醇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ATP,B错误。氨基酸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所以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正确。蛋白质分子可以覆盖、嵌入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D正确。 (2015·海南卷·2·2分)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有核塘体,无叶绿体 B.蓝藻无细胞核,也无核糖体 C.水绵有细胞核,也有叶绿体 D.酵母菌有细胞核,无叶绿体 【答案】B 【解析】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有核糖体但无叶绿体,A正确。蓝藻属于原核细胞,核糖体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B错误。水绵属于低等植物,既有核糖体也有叶绿体,C正确。酵母菌属于异养型的真核细胞,有细胞核但无叶绿体,D正确。 (2014,课标Ⅰ卷)1.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C.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答案】C 【解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依据相似相溶原理(由于极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使得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极性分子甘油易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2014,课标Ⅱ卷)1.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 B.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C.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D.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合成蔗糖,也可以合成乳糖 【答案】D 【解析】蔗糖是植物细胞合成的,动物细胞不能合成。 (2011海南,1) 关于动物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含有糖脂和糖蛋白 B.细胞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C.ATP为CO2分子通过细胞膜提供能量 D.细胞膜上的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 【答案】C (2010新课标)1.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病毒是一类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B.蓝藻细胞具有细胞核且DNA分子呈环状 C.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 D.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都具有流动性 解析1: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的生命体。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具有细胞核。人体细胞的周期长短差距很大,不是相同的。 【答案】D 【解析2】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蓝藻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围的真正细胞核。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不同。细胞膜、内质网膜等膜结构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是生物膜结构的结构特点。 【评析】本题考察了生物必修I中关于细胞的内容,讨论了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和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以及细胞周期的内容,应该说考察的难度不高,非常适合作为高考的第一题。不过个难度的试题处在高考中还是有点让人意外的。 (2010全国1)1. 下列过程中,不直接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就能完成的是 A.植物体胞杂交中原生质体融合 B.mRNA与游离核糖体的结合 C.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D.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原生质体的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属于外排作用,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属于内吞作用,内吞和外排作用均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直接的关系;而mRNA与游离核糖体的结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 【答案】B 考点2 细胞器、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2014,大纲卷)1.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是细胞核中染色质的组成成分 B.细胞核中可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 C.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大分子物质不能 D.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核膜消失和重新形成的现象 【答案】C 【解析】细胞核中染色质是由DNA和组蛋白构成,A正确;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B正确;原则上分子直径较小的物质可通过核孔,大分子物 质如酶或mRNA也能通过核孔,故C项错误;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的消失和重建分别在前期和末期,D项正确。 (2012全国卷大纲版)2.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少量的DNA B.叶绿体在光下和黑暗中均能合成ATP C.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均来自线粒体 D.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答案】A 【解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质中都含少量的DNA和RNA,A正确;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ATP、暗反应消耗ATP,B错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由细胞呼吸产生,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三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C错误;酶具有专一性,不同的生命活动所进行的化学反应不同,所需的酶不同,叶绿体和线粒体基质中所含酶不同,D错误 (2012全国卷大纲版)5.关于细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不同种类细菌的生长均需要相同碳源 B.常用液体培养基分离获得细菌单菌落 C.细菌大量培养过程中,芽孢形成于细菌生长的调整期 D.培养基中含有高浓度NaCl有利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筛选 【答案】D 【解析】细菌的碳源与其新陈代谢的类型有关,A错误;菌落的形成需要固体培养基,B错误;芽孢大量形成与衰亡期,C错误,金黄色葡萄球菌能耐高盐,D正确 (2012海南卷)3.关于细胞中细胞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肠杆菌无线粒体,有核糖体 B.水稻叶肉细胞有叶绿体,也有液泡 C.酵母菌有线粒体,也有叶绿体 D.小鼠肝细胞有线粒体,也有内质网 【答案】C 【解析】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没有线粒体,A正确;水稻叶肉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叶绿体、液泡,B正确;酵母菌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有线粒体但没有叶绿体,C错误;小鼠肝细胞为动物细胞,具有线粒体和内质网,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等内容,涉及到线粒体、核糖体、液泡、内质网、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分布,借此考查学生对细胞结构等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012海南卷)5.关于大肠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环素能抑制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 B.经诱变育种可获得人胰岛素高产菌株 C.细胞中只含有A、T、C、G四种碱基 D.T2噬菌体感染菌体,不会导致菌体裂解[z,zs, 【答案】A 【解析】四环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繁殖,A正确;要想获得能产生人胰岛素的高产菌株,只有通过基因工程来实现,B不正确;大肠杆菌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含有A、G、C、T、U五种碱基,C不正确;T2噬菌体感染菌体后,在菌体内大量增殖,则会使菌体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D不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以大肠杆菌为背景,综合考查抗生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人工诱变、细胞中的核酸和碱基组成、噬菌体侵染细菌等内容,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不大。 (2012海南卷)6.关于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硝化细菌虽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自养生物 B.蓝藻虽然无叶绿体,但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终产物可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 D.大肠杆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转录,在细胞质中翻译 【答案】D 【解析】硝化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氨等物质氧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利用该过程释放的能量合成自身的有机物,为自养生物,A正确;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是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正确;酵母菌的代谢类型为兼性厌氧,有氧呼吸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无氧呼吸产物为酒精和二氧化碳,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C正确;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转录和翻译同时在细胞质中进行,D不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不同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基因的表达等内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 (2010新课标)1.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病毒是一类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B.蓝藻细胞具有细胞核且DNA分子呈环状 C.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 D.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都具有流动性 解析1: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的生命体。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具有细胞核。人体细胞的周期长短差距很大,不是相同的。 【答案】D 【解析2】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蓝藻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围的真正细胞核。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不同。细胞膜、内质网膜等膜结构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是生物膜结构的结构特点。 【评析】本题考察了生物必修I中关于细胞的内容,讨论了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和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以及细胞周期的内容,应该说考察的难度不高,非常适合作为高考的第一题。不过个难度的试题处在高考中还是有点让人意外的。 专题三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6.(2015·海南卷·16·2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 B.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 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 D.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被动运输将某种蛋白分泌到肠腔 【答案】D 【解析】小肠中的消化液就是由小肠黏膜的一些细胞分泌的,A正确。小肠上皮细胞一侧为小肠肠腔(属于外环境),另一侧是组织液等内环境,所以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都可以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障碍时,会导致细胞质浓度变小,所以会使细胞的吸水力降低,C正确。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被以胞吐方式分泌,D错误。 (2015新课标卷Ⅱ,1,6分)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 培养瓶中气体 温度(°C) 离子相对吸收量(%) 空气 17 100 氮气 17 10 空气 3 28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 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答案】A 【解析】本题通过不同条件下幼根对离子吸收量实验考查实验分析能力,难度较小。 17oC条件下氮气(缺氧)环境下该植物幼根对离子的吸收量比氧气条件下低,说明幼根吸收离子需要消耗ATP,与空气环境相比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离子的吸收,A正确,C、D错误。空气中培养,温度为17oC,离子吸收量明显高于3oC,可知该植物幼根对离子吸收与温度有关,B错误。 (2015新课标卷Ⅱ,3,6分)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 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 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 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胞吐作用的理解与判断,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胞吐是指大分子物质形成囊泡移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物质排除细胞的现象。A、C、D项皆属于胞吐作用;B项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是通过核孔,不形成囊泡,不属于胞吐作用。 (2014,课标Ⅰ卷)4.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B 【解析】红色花瓣细胞的液泡呈红色,比白色花瓣更便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A项正确;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项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C项正确;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含有色素,呈紫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D项正确。 (2014,课标Ⅱ卷)4.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A.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 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 C.a组细胞放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 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 【答案】D 【解析】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的比值为1时,水分进出细胞达到平衡;比值小于1表明细胞吸水,且比值越小花冠吸水越多;比值大于1表明细胞失水,且比值越大,花冠失水越多。据图可推知a组吸水多于b组,因此实验后a组细胞液中溶质浓度低于b组;f组比值大于b组,因此失水量大于b组;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由c组吸水,d组失水知细条细胞液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 (2014,海南卷)3.下列过程中,不依赖膜蛋白的是 ( ) A.CO2进出肺泡上皮细胞 B.静息电位行程中K+从细胞内到细胞外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从细胞外到细胞内 D.水盐调节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A 【解析】在跨膜运输过程中,主动运输与协助扩散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自由扩散不需要,A选项属于自由扩散,B选项属于主动运输,CD选项属于在载体蛋白、水分子通道蛋白参与的协助扩散,故A项正确 (2014,海南卷)4.关于植物根系吸收矿质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植物根系吸收各种矿质离子的速率相同 B.土壤温度不影响植物根系对矿质离子的吸收 C.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依靠渗透作用 D.植物根细胞能逆浓度梯度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离子 【答案】D 【解析】植物根系吸收各种矿质离子的速率不一定相同,A错;土壤温度影响植物根细胞的酶活性,从而影响呼吸作用产生能量,进一步影响植物根系对矿质离子吸收的主动运输过程,B错;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主要依靠主动运输,C错;植物根细胞能通过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离子,D正确。 (2014,大纲卷)32.(9分) 小肠的吸收是指食物消化后的产物、水和无机盐等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0.9%的NaCl溶液是与兔的体液渗透压相等的生理盐水。某同学将处于麻醉状态下的兔的一段排空小肠结扎成甲、乙、丙、丁4个互不相通、长度相等的肠袋(血液循环正常),并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和结果如表。 实验组别 实验步骤 甲 乙 丙 丁 向肠袋中注入等量的溶液,使其充盈 0.7%NaCl 10 mL 0.9%NaCl 10mL 1.1%NaCl 10mL 0.9%NaCl+微量Na+载体蛋白的抑制剂共10mL 维持正常体温半小时后,测肠袋内NaCl溶液的量 1mL 3mL 5mL 9.9mL 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1)实验开始时,水在肠腔和血液之间的移动方向是:甲组从_________;丙组从________。在这一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方向是从溶液浓度_____处流向溶液浓度_____处。本实验中水分子的这种移动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 (2)比较乙和丁的实验结果,可推测小肠在吸收Na+时,需要_____________的参与 【答案】(1)肠腔进入血液(1分) 血液进入肠腔(1分) 低(1分) 高(1分) 渗透作用(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Na+载体蛋白(3分) 【解析】(1)根据渗透原理,水分子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因血液的渗透压与浓度为0.9%的NaCl溶液相等,因此实验开始时甲组中的水分子从肠腔向血液移动,而丙组中的水从血液向肠腔移动。 (2)与乙不同的是,丙组实验加入了Na+载体蛋白的抑制剂,其结果是半小时内丙组中被吸收的NaCl溶液减少,说明Na+载体蛋白抑制剂影响了NaCl的吸收,故可推测小肠吸收Na+时需要Na+载体蛋白的参与。 (2013新课标卷Ⅰ)3.关于植物细胞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都相同 B.低温不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 C.主动运输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中 D.叶肉细胞不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 【答案】C 【解析】对植物细胞主动运输的考查。 关于主动运输,把握两个要点:1是载体,2是能量。载体为蛋白质,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的不同细胞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根本原因在于基因或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不同的载体的工作效率可能会有差异。能量来源于细胞呼吸,凡是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皆影响主动运输的效率。题干中已经说明矿质元素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叶肉细胞是活细胞,它需要的矿质元素也只能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行。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主动运输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主动运输条件及影响因素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012海南卷)11在动物细胞的物质运输中,属于自由扩散的是 A.红细胞中的Na+进入血浆 B.细胞外液中的O2进入肌细胞 C.细胞外液中的K+进入神经细胞 D.血浆中的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 【答案】B 【解析】人红细胞中的Na+只有血浆中的1/6,为了维持Na+细胞外高浓度、K+细胞内高浓度,细胞靠主动运输运出Na+,运进K+,故 A、C项错误;O2的跨膜运输是自由扩散,故 B项正确;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碘浓度比血浆中的浓度高高,血浆中的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运输,故D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运输的方式,涉及到无机盐离子、氧气和碘离子等物质跨膜运输及血浆、红细胞、细胞外液等离子含量,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011全国卷2)将紫色洋葱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撕取外表皮,先用浓度为0.3g/mL的蔗 糖溶液处理,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立即将外表皮放入蒸馏水中,直到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若在该实验过程中,蔗糖溶液处理前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甲,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时外表皮细胞液的港度为乙,则甲、乙的关系,以及实验过程中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 A.甲<乙,被动运输 B.甲>乙,被动运输 C. 甲>乙,主动运输 D.甲=乙,主动运输 (2011海南,2)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 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到细胞外 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 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 (2011海南,6)关于哺乳动物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缺铁时,血红蛋白的合成量会减少 B.成熟红细胞中没有血红蛋白mRNA的合成 C.血浆中的氧和Na+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红细胞 D.血红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2011新课标卷)1、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 ( ) A、 红细胞膜具有水溶性 B、 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 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 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 (2011新课标卷4.撕取紫色洋葱外表皮,分为两份,假定两份外表皮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生理状态一致,一份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甲组;另一份在蒸馏水中浸泡相同的时间,浸泡后 的外表皮称为乙组。然后,两组外表皮都有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后表皮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减少。此时甲乙两组细胞水分渗出量的大小,以及水分运出细胞的方式是 A. 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主动运输 B. 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高,主动运输 C. 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低,被动运输 D. 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被动运输 (2011海南,27)(7分) 原尿中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浓度与血浆中的基本相同。原尿经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选择性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后形成尿液。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下图为肾小管及相关结构示意图。 回答问题: (1)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______(高于、低于、等于)组织液中的。 (2)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需要_______的参与。 (3)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的原理是_________,原尿中葡萄糖未能被完全重吸收从而导致尿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 __。 27. (1)高于 (2)主动运输 载体和能量(ATP) (3)渗透作用 原尿中葡萄糖未能被完全重吸收导致尿液的浓度增加,从而导致尿量增多 专题四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考点1 酶与ATP 4.(2015·海南卷·4·2分)关于生物体产生的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B.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成氨和CO2 C.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醉类 D.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和细菌细胞壁 【答案】D 【解析】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A正确。脲酶可以将尿素分解成氨和CO2,B正确。蛋白质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可以将大分子的蛋白质和淀粉水解成小分子的氨基酸和葡萄糖,C正确。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但细菌的细胞壁成分中不含有纤维素,所以用纤维素酶可以降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但不能降解细菌的细胞壁,D错误。见必修一P81 3.(2015·海南卷·3·2分)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B.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C.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D.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答案】D 【解析】酵母菌等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同时也能生成ATP,A正确。ATP可以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B正确。ATP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能释放能量,C正确。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成为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所以其中含有的五碳糖不是脱氧核糖而是核糖,D错误。 (2014,大纲卷)2.ATP是细胞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线粒体合成的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B. 机体在运动时消耗ATP,睡眠时则不消耗ATP C. 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 D. 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所需的ATP来源于呼吸作用 【答案】B 【解析】细胞核无法进行细胞呼吸,细胞核需要的ATP主要由线粒体提供,A项正确;ATP是生命活动直接的能源物质,机体无时无刻不在消耗ATP,睡眠时生命活动并没停止,也需要消耗能量,故B项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有ATP形成,C项正确;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其消耗的能量主要是由细胞呼吸所提供的ATP,故D项正确。 (2014,海南卷)10.下列物质中,能够直接给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 ( ) A.脂肪 B.钙离子 C.糖 D.ATP 【答案】C 【解析】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D正确 (2013新课标卷II)6.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底物 【答案】B 【解析】有些酶是生命活动所必须,比如呼吸作用有关的酶,那么在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都存在,A正确;导致酶空间结构发生破坏变形的因素有:过酸、过碱、高温等,低温只能降低酶的活性,不会破坏结构,B错误;酶的作用实质即为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从而提高反应速率,C正确;酶是蛋白质或者RNA,本身是催化剂,也可作为底物被蛋白酶或者RNA酶降解,D正确。 【试题点评】此题酶的作用本质、影响因素等知识,综合考察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难度适中。 (2013海南卷)3.关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 B.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得活化能下降 C.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 D.高温下酶失活是酶空间结构破坏的结果 【答案】B 【解析】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A项正确;在低于最适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降低,酶活性减弱,降低活化能的能力减弱,但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活化能没有降低,B项错误;酶制剂适于在低温(0~4℃)条件下保存,酶活性最高时所对应的温度不适于保存,C项正确;高温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致使酶活性丧失,D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及酶的保存相关内容,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较易得分。 (2013海南卷)4.关于真核细胞中生命活动与能量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复制需要消耗能量 B.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需要消耗能量 C.物质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ATP D.细胞代谢所需的ATP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 【答案】C 【解析】合成物质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细胞内DNA复制过程中需要的能量由ATP提供,A项正确;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中C3的还原需要消耗光反应阶段所产生的[H]和ATP,B项正确;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但不消耗能量,C项错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都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均能产生ATP,D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能量代谢和物质运输相关内容,难度中等,容易得分。 (2012全国卷大纲版)33.(8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某同学为了探究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 在A、B、C、D、E5支使观众分别加入pH5.0、6.0、7.0、8.0、9.0的适宜浓度缓冲液5ml,再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液1ml。 ② 各试管中分别加入适当浓度的唾液稀释液1ml,摇匀。 ③ 将5支试管放入70℃恒温水浴中,保温时间相同且合适。 ④ 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斐林试剂2ml,摇匀。 ⑤ 观察各试管溶液的颜色,通过颜色深浅判断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来源:中 上述实验步骤中有2处错误,请更正并说明更正的理由(不考虑试剂的浓度和加入量、pH梯度以及实验重复次数),以便实验能得到正确的预期结果。 (1) 。 (2) 。 33. 【解析】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在70℃时,由于高温使酶失去活性,干扰了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斐林试剂应在沸水浴中参与反应。 【答案】⑴③更正:将5支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中,保温时间相同且合适。理由: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在70℃时,由于高温使酶失去活性,干扰了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⑵④更正: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斐林试剂2mL,摇匀,将这些试管放出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煮沸2min(分)左右。理由:斐林试剂应在沸水浴中参与反应。 (2012海南卷)4.下列操作中,不可能导致淀粉酶活性发生变化的是 A.淀粉酶溶液中加入强酸 B.淀粉酶溶液中加入蛋白酶 C.淀粉酶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 D.淀粉酶经高温烘干制成粉剂 【答案】C 【解析】温度、pH都会影响酶活性,A、D不正确;淀粉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蛋白酶会将其水解,从而使其活性发生改变,B不正确;淀粉酶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后,淀粉被水解,但是淀粉酶在反应前后结构和活性不变,C正确;综上,本题选C。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涉及到温度、pH等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难度不大。 (2010全国卷)3.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 A.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 B.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 C.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D.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生理过程中的数量变化趋势,涉及到新陈代谢与细胞分裂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如图曲线的走势为先增加后稳定,曲线有两个关键点:即起点(m,0)(m>0)和饱和点。符合这一曲线的为A选项;B项对应的曲线起点不正确,曲线的走势一直为增函数,不会出现饱和效应;C项对应的曲线就更不正确了,起点纵坐标等于终点,且大于0;D项曲线为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 【答案】A (2010全国卷Ⅱ)34.(12分) 某种细菌体内某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如图: 这种细菌的野生型能在基本培养基(满足野生型细菌生长 的简单培养基)上生长,而 由该种细菌野生型得到的两种突变型(甲、乙)都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上若添加中间产物2,则甲、乙都能生长;若添加中间产物1,则乙能生长而甲不能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少量的,甲能积累中间产物1, 而乙不能积累。请回答: (1) 根据上述资料可推论:甲中酶 的功能丧失;乙中酶 的功能丧失,甲和乙中酶 的功能都正常。由野生型产生甲、乙这两种突变型的原因是野生型的 (同一、不同)菌体中的不同 发生了突变,从而导致不同酶的功能丧失。如果想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少量的来生产中间产物1,则应选用 (野生型、甲、乙)。 (2) 将甲、乙混合接种于基本培养基上能长出少量菌落,再将这些菌落单个挑出分别接种在基本培养基上都不能生长。上述混合培养时乙首先形成菌落,其原因是 。 (3)在发酵过程中,菌体中含量过高时,其合成速率下降。若要保持其合成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改变菌体细胞膜的 ,使排出菌体外。 考点2 细胞呼吸 (2014,海南卷)26(10分)某豆科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⑴在12~24h期间,呼吸速率逐渐增强,在此期间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是 呼吸,该呼吸方式在细胞中发生的部位是 ,其产物是 。 ⑵从第12h到胚根长出期间,萌发种子的干物质总量会 ,主要原因是 。 ⑶胚根长出后,萌发种子的 呼吸速率明显升高。 【答案】(1)无氧 细胞质基质 酒精和二氧化碳 (2)减少 种子不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同时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使有机物总量下降 (3)有氧 【解析】(1)据图可知,在12—24h期间,氧气吸收量很少,而二氧化碳释放量很多,表明此时的呼吸方式主要是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2)第12h到胚根长出期间不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同时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使有机物总量下降。(3)胚根长出后,氧气的吸收量明显增多,说明在氧呼吸速率明显提高。 (2013新课标卷II) 3.下列与各生物呼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肺炎双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B. 与细菌呼吸有关的酶由拟核中的基因编码 C. 破伤风杆菌适宜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D. 有氧和无氧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产物不同 【答案】C 【解析】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含有氧呼吸的酶,能进行有氧呼吸。呼吸作用是细菌生活的必须的生理过程,相关的酶是由拟核中基因编码。破伤风杆菌进行无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被抑制。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2013海南卷)9.在温度、光照能适宜条件下,将消毒后有生活力的小麦种子一直浸没在无菌水中,会使种子死亡。下列对种子死亡原因的分析,合理的是 A.缺乏胚芽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B.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C.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均以热能释放 D.呼吸作用的产物对其产生毒害作用 【答案】D 【解析】种子的萌发需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空气才能萌发,浸没在无菌水中的种子主要靠无氧呼吸提供能量,产生酒精等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导致种子不能萌发,D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种子萌发的条件及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较易得分, (2013海南卷)2.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无氧呼吸能产生ATP,但没有[H]的生成过程 B.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可在线粒体内氧化生成水 C.某些微生物可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合成有机物 D.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可在叶绿体基质中作为还原剂 【答案】A 【解析】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相同,1分子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产生2分子丙酮酸,产生4个[H]和 2个ATP,A项错误;有氧呼吸过程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前两阶段生成的[H]与氧气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B项正确;硝化细菌等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利用无机物氧化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用于自身生命活动,C项正确;光反应阶段生成的[H]在叶绿体基质中用于暗反应阶段的C3的还原,D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中物质、能量的转化,难度适中,较易得分。 (2012全国卷新课标版)29.(11分)将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淀粉被水解成_________,通过_________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2)萌发过程中在_________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_________mg。 (3)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为_________mg·粒-1·d-1。 (4)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种子萌发为载体,考察了植物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多糖的水解,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考查了学生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玉米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在萌发过程中胚发育成幼苗,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胚乳减少的干重量-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 (1) 淀粉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葡萄糖通过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的供能。 (2) 0—24小时为15.4mg,24-48小时为0.6mg,48-72小时0.7为1.1mg,在72-96小时种子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最多,为204.2—177.7=26.5 mg•粒-1•d-1。 (3) 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胚乳减少的干重量-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72-96小时转化为43.6—26.5=17.1mg,96—120小时为27—5=22mg,最大转化速率为22mg。 (4) 保持实验条件不变(玉米种子至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随种子有机物的消耗,种子呼吸速率逐渐减慢,干重变化趋势越来越小,当长出幼叶后仍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随着有机物的消耗种子死亡。 【答案】(1)葡萄糖,呼吸 (2)72-96 26.5 (3)22 (4)下降 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2011海南,3)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子风干脱水后呼吸强度增强 B.土壤淹水可导致根系发生无氧呼吸 C.破伤风杆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大量繁殖 D.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氧呼吸逐渐减弱 (2011新课标卷)2、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甲酶不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2011新课标卷)3.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原因是 ( ) A.光反应强度升高,暗反应强度降低 B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降低 C光反应强度不变,暗反应强度降低 D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不变 (2011海南,4) 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①和③或过程①或④ B.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和② C.动物细胞内,过程②比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多 D.乳酸菌细胞内,过程①产生[H],过程③消耗[H] (2011海南,14)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 B.酶活性的变化与酶所处的环境的改变无关 C.酶结构的改变可导致其活性部分或全部丧失 D.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 (2011全国卷3.将生长状态一致的同一品种玉米植株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培养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其叶维管束鞘细胞中有淀粉积累;乙组培养在光照较弱的条件下,其叶维管束鞘细胞中没有检测到淀粉。乙组来检测到淀粉的原因是 A.叶片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 B.叶片光台作用强度低,没有淀粉的积累 C.维管束鞘细胞没有与淀粉合成相关的酶 D 维管柬鞘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2011海南,5)某一不可逆化学反应()在无酶和有酶催化时均可以进行,当该反应在无酶条件下进行到时间t时,向反应液中加入催化该反应的酶。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加酶后反应物浓度随反应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011海南,12)红枫是一种木本观赏植物,在生长季节叶片呈红色,下列关于该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红枫叶片不含叶绿素 B.红枫叶片呈红色是因为吸收了红光 C.红枫叶片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D.液泡中的色素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合作用 (2011全国卷)31(10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某同学从温度为55~65"C的泉水中筛选出能合成脂肪酶的细菌,并从该细菌中提 取了脂肪酶。回答问题: (1)测定脂肪酶活性时,应选择____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入____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2)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双缩脲试剂混合,若反应液呈紫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____。 (3)根据该细菌的生活环境,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 31.(10分) (1)脂肪 缓冲 (2)蛋白质 (3)在一定温度范围(包括55~65°C)内设置温度梯度,分别测定酶活性。若所测得的数据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否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 (2011全国卷)33.(11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为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将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耗尽叶片中的淀粉。然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平均分成8组,实验处理如下表所示。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中有无淀粉,结果如下表。 回答问题: (1)光照条件下,组5叶片通过____作用产生淀粉:叶肉细胞释放出的氧气来自于_____的光解。 (2)在黑暗条件下,叶片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是______。 (3)组2叶片中合成淀粉的原料是_____,直接能源物质是_____,后者是通过____产生的。与组2相比,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_______。 (4)如果组7的蒸馏水中只通入,预期实验结果是叶片中____(有、无)淀粉。 33.(11分) (1)光合 H2O (2)组2和组6 (3)葡萄糖 ATP 有氧呼吸 组4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淀粉的合成缺少ATP (4)无 (2010新课标)2.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丙酮酸 B.有氧呼吸产生的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C.无氧呼吸不需要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的积累 D.质量相同时,脂肪比糖原有氧氧化释放的能量多 【答案】D 【解析】无氧呼吸的最终产物应该是乳酸或者酒精和二氧化碳,有氧呼吸前两阶段产生的【H】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结合生成水。无氧呼吸不需要O2参与,但是并没有【H】的积累,【H】只在细胞质基质中参与反应,产生了无氧呼吸的产物。质量相同的脂肪和糖类,脂肪所储存的能量更多,因此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 【评析】代谢的内容是高考的必考部分,需要学生对细胞呼吸的知识掌握扎实。 (2010新课标)4.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生活在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有关。右图中能正确表示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随水温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解析】由于水中的含氧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而该动物要获得足够的氧气,那么含氧量下降会使得该动物的血红蛋白含量升高,因此可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随水温升高而升高。 【评析】;联系西藏问题,青海玉树地震战士遇到的问题,出现高原反应。与这个类似。 考点3 光合作用 24.(2015·海南卷·24·2分)将一株生长正常的某种植物里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在适宜条件下光照培养。从照光开始,净光合速率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直至为0。之后保持不变。在上述整时间段内,玻璃容器内CO2浓度表现出的变化趋势是 A.降低至一定水平时再升高 B.降低至一定水平时保持不变 C.持续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D.升高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开始阶段因为净光合作用速率大于0,所以要从外界吸收CO2,导致了装置中的CO2浓度降低。CO2浓度的降低又使得光合作用强度变小,一直到与呼吸速率相等即净光合速率等于0,植物既不吸收CO2也不释放CO2,装置中CO2浓度保持不变,所以答案选B。 9.(2015·海南卷·9·2分)植物甲与植物乙的净光合速率随叶片温度(叶温)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错误的是 A.植物甲和乙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 B.叶温在36~50℃时,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比植物乙的高 C.叶温为25℃时,植物甲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不同于植物乙的 D.叶温为35℃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均为0 【答案】D 【解析】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光能,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在36~50℃范围内,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曲线在植物乙之上,说明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大于植物乙,B正确。在25℃时,植物甲的光合与呼吸强度(即净光合速率)小于植物乙,C正确。光合与呼吸强度的差值就是净光合速率,在35℃时植物甲和乙的净光合速率均大于0,D错误。 【技巧点拨】构建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图解有利于此类试题的解决。 ( 2015新课标卷Ⅰ,29, 9分)29.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 A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0% B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70%。 C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75ms(毫秒);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94%。 D组(对照组):光照时间为13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100%。 回答下列问题: (1)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 ;C组和D组的实验结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 ,这些反应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 。 (2)A、B、C三组处理相比,随着 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 能够及时利用与及时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 【答案】(1)高于 C组只用了D组一半的光照时间,其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却是D组的94% 光照 基质 (2)光照和黑暗交替频率 ATP和还原型辅酶II 【解析】(1)在该实验中,作为对照组的D组,其是全光照135s,而C组实验的处理是光照和黑暗交替进行,即其仅用了D组的一半时间的光照,但却合成的有机物的量是94%(D组为100%),故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高于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C组光照时间的缩短,说明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有些反应,如暗反应不需要光照,而这个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2)光合作用过程有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在光下进行,其将水分解,产生ATP和还原型辅酶II([H])用于暗反应。A、B、C三组处理相比,随着光照时间间隔的减少,光照频率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ATP和[H]能够及时被利用与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 (2014,新课标Ⅰ卷)2.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O2的产生停止 B.CO2的固定加快 C.ATP/ADP比值下降 D.NADPH/NADP+比值下降 【答案】B 【解析】用黑布将培养瓶罩住,光反应停止,氧气的产生停止,A项会发生;光反应停止,[H]和ATP的产生停止,导致暗反应C3的还原速度减慢,C3在叶绿体内积累导致二氧化碳的固定减慢,B项不会发生;光反应停止,ATP的生成减少,ATP/ADP比值下降,C项会发生;光反应停止,NADPH([H])的产生减少,NADPH/NADP+比值下降,D项会发生。 (2014,课标Ⅱ卷)6.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磷酸是光反应中合成ATP所需的反应物 B.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 C.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的能量由乳酸分解提供 D.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光反应利用ADP和磷酸合成ATP;叶绿素等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人在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同时进行,无氧呼吸生成的乳酸在人体内不能再分解供能;病毒无细胞结构,其核酸复制所需能量来自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 (2014,海南卷)6.下列关于生长在同一植株上绿色叶片和黄绿色叶片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两种叶片都能吸收蓝紫光 B.两种叶片均含有类胡萝素 C.两种叶片的叶绿体中都含有叶绿素a D.黄绿色叶片在光反应中不会产生ATP 【答案】D 【解析】绿色叶片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黄色叶片的叶绿体中含有类胡萝卜素而不含叶绿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都能吸收蓝紫光,A、B正确,C错;黄绿色叶片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b,而不含叶绿a,不能转化光能,所以光反应中不能产生ATP,D正确。 (2014,海南卷)7.关于小麦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类囊体上产生的ATP可用于暗反应 B.夏季晴天光照最强时,小麦光合速率最高 C.进入叶绿体的CO2不能被NADPH直接还原 D.净光合速率为长期零时会导致幼苗停止生长 【答案】B 【解析】类囊体上进行光反应产生ATP可用于暗反应,A正确;夏季晴天光照最强时,由于高温导致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小麦光合速率下降,B错;进入叶绿体中的CO2必须先经过固定,形成C3后被NADPH还原,C正确;净光合速率为长期零时,积累量为零,因缺乏营养物质,导致幼苗停止生长,D正确。 (2014,海南卷)9.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 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生存提供CO2 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 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 【答案】C 【解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鱼可通过呼吸作用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AB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C错;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没有能量输入,鱼和植物将会死亡,D正确。 (2014,课标Ⅱ卷)29.(10分) 某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CO2浓度为a时,高光强下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 ① 。CO2浓度在a~b之间时,曲线 ② 表示了净光合速率随CO2浓度的增高而增高。 (2)CO2浓度大于c时,曲线B和C所表示的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限制其增加的环境因素是 ③ 。 (3)当环境中CO2浓度小于a时,在图示的3种光强下,该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 ④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4)据图可推测,在温室中,若要采取提高CO2浓度的措施来提高该种植物的产量,还应该同时考虑 ⑤ 这一因素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答案】(1)①0 ②A、B、C(2)③光强(3)④大于(4)⑤光强 【解析】 (1)据图可知CO2浓度为a时,高光强(曲线A)下的纵坐标为0,即净光合速率为0;CO2浓度在a~b之间时,曲线A、B、C均表现为上升,即净光合速率均随CO2浓度增高而增高。 (2)CO2浓度大于c时,高光强条件下(曲线A)的净光合速率仍然能够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知限制B、C净光合速率增加的环境因素是光强。 (3)CO2浓度小于a时,3种光强下,净光合速率均小于0,即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也就是说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大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4)据图可知CO2浓度和光强会影响净光合速率从而影响植物的产量,故为提高植物的产量,应综合考虑CO2浓度和光强对植物的影响。 (2014,大纲卷)31.(9分) 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表示了________对某种C3植物和某种C4植物____________的影响。当光照强度大于p时,C3植物和C4植物中光能利用率高的是________植物。通常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有增加________的面积,补充______气体等。 (2)在光合作用过程中,C4植物吸收的CO2被固定后首先形成______________化合物。 (3)C3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需要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和NADPH,这两种物质在叶绿体内形成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NADPH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___,其在暗反应中作为______剂,用于糖类等有机物的形成。 【答案】(1)光照强度(1分) 光合作用强度(1分) C4(1分) 光合作用(1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CO2(1分) (2)四碳(或C4)(1分) (3)囊状结构薄膜(或类囊体薄膜)(1分) 还原型辅酶Ⅱ(1分) 还原(1分) 【解析】(1)根据图示的横、纵坐标可知,该图表示了光照强度对C3和C4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光照强度为P时,C3植物已达光的饱和点,而此时C4植物还没有达到光的饱和点,因此光照强度大于P时,C4植物对光的利用率更高;在一定光强强度下,可通过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提高CO2的浓度来提高光能利用率。 (2)与C3植物不同的是,C4植物具有C4途径,其吸收的CO2被PEP(C3)固定后首先形成C4(四碳化合物),能通过对CO2的利用提高光能利用率。 (3)因为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因此ATP和NADPH也在该部位形成,其中NADPH又称为还原型辅酶Ⅱ,简写为[H],在暗反应中作为还原剂。 (2013新课标卷II)2.关于叶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含有镁元素 B.被叶绿素吸收的光可用于光合作用 C.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不同 D.植物呈现绿色使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 【答案】D 【解析】叶绿素中心元素是镁离子,A正确;色素的作用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叶绿素a比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高,C正确;植物主要的吸收峰在蓝紫光区和红光区,绿光吸收最少,反射多,所以叶片呈现绿色,D错误。 【试题点评】此题考查对色素基本知识的识记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2013海南卷)8.关于叶绿素提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菠菜绿叶可被用作叶绿素提取的材料 B.加入少许CaCO3能避免叶绿素呗破坏 C.用乙醇提取的叶绿体色素中无胡萝卜素 D.研磨时加入石英砂可使叶片研磨更充分 【答案】C 【解析】菠菜绿叶富含叶绿素,可用作提取叶绿素的材料,A项正确;加入碳酸钙可避免研磨过程中液泡中的有机酸等物质对叶绿素的破坏,B项正确;用乙醇提取到的叶绿体色素含有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C项错误;研磨加石英砂的目的是为了研磨更充分,D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绿叶中色素提取实验相关操作和注意事项,难度不大,较易得分。 (2013海南卷)10.某植物叶片不同部位的颜色不同,将该植物在黑暗中放置48h后,用锡箔纸遮蔽叶片两面,如图所示。在日光下照光一段时间,去除锡箔纸,用碘染色法处理叶片,观察到叶片有的部位出现蓝色,有的没有出现蓝色。其中,没有出现蓝色的部位是 A.a、b和d B.a、c和e C.c、d和e D.b、c和e 【答案】B 【解析】植物叶片黄白色区域的叶肉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图中a、e,c处叶肉细胞中尽管含有叶绿体,但被锡箔纸遮住部位不能接受光照,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均不能产生光合作用产物淀粉,加碘液不会变蓝,故选B项。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条件及考生识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较易得分。 (2013全国卷大纲版)31.某研究小组测得在适宜条件下某植物叶片遮光前吸收CO2的速率和遮光(完全黑暗)后释放CO2的速率。吸收或释放CO2的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示意图如下(吸收或释放CO2的速率是指单位面积叶片在单位时间内吸收或释放CO2的量),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光照条件下,图形A+B+C的面积表示该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叶片光合作用 ,其中图形B的面积表示 ,从图形C可推测该植物存在另一个 的途径,CO2进出叶肉细胞都是通过) 的方式进行的。 (2)在上述实验中,若提高温度、降低光照,则图形 (填“A”或“B”)的面积变小,图形 (填“A”或“B”)的面积增大,原因是 。 【答案】 (1)固定的CO2总量 呼吸作用释放出的CO2量 释放CO2 自由扩散 (2)A B 光合速率降低,呼吸速率增强 【解析】 (1)根据坐标图分析,A为叶肉细胞吸收外界的CO2,而B+C的总和则是植物自身产生CO2的量,两部分的CO2都会被植物的叶肉细胞所吸收,即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遮光之后,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根据遮光后平稳段的直线的变化趋势可以推出B的面积表示这段时间内植物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而C段则表示植物可能通过其他途径产生CO2。CO2属于小分子,进出细胞都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行的。 (2)题干中提到适宜条件是针对光合作用,所以提高温度、降低光照都会使光合作用减弱,所以A的面积会变小,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要高,所以提高问题会增大呼吸作用的速率,而光照的改变对呼吸作用无影响,所以B的面积会变大。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知识的理解以及图形处理能力,难度较大。 (2013新课标卷Ⅰ)29.(11分)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 %。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 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 色的脂肪微粒。 (2)实验过程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 (填“C”、“N”或“O”)。 (3)实验第11d如果使萌发种子的干重(含幼苗)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 和 。 【答案】(1)苏丹Ⅲ(Ⅳ) 橘黄(红) (2) O (3)一定的光照 适宜的水分和矿质营养(无机盐) 【解析】以种子萌发为背景,重点考查了植物代谢的基本知识。但是对知识的要求很低,主要是对考生从试题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查,第(2)、(3)题思考空间较大,而答案却又较为简单,利于评分的客观公正。体现了高考试题能力立意的主题。 (1)属于记忆类。 (2)从图中可以看出,种子的干重先增加后减少,在6-8 d时最大。培养条件为黑暗,蒸馏水。干重增加不可能是来源于光合作用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油料作物种子在萌发时,脂肪先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再进一步转化为糖类,才能供胚利用。脂肪转化为糖的过程基本上是氧化过程,在转化的各个阶段都要不断地吸收氧气。 一是油料作物种子在萌发时,脂肪先要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过程如下: 脂肪(甘油三酯)+3H20 脂肪酶 甘油+3脂肪酸 脂肪水解后得到的甘油和脂肪酸的总质量增加了,增加的质量主要来源于H20的“O”。 二是油料作物种子在萌发时,脂肪酸和甘油会大量转变为糖,转化为糖的过程基本上是氧化过程,在转化的各个阶段都要不断地吸收氧气具体途径如下: 脂肪(甘油三酯)+3H20 脂肪酶 甘油+3脂肪酸 甘油 → α-甘油磷酸 → 二羟丙酮磷酸→ 果糖-1,6-二磷酸 →葡萄糖等 脂肪酸 β氧化 乙酰辅酶A 乙醛酸循环 糖 根据高中所学知识,组成脂肪和糖的化学元素都是C、H、O,所不同的是脂肪分子中氧的含量远远少于糖,而氢的含量更多,由此推知,脂肪转变为糖需要增加较多的“O”。 (3)从图中可知,实验第11d时种子干重已经下降到开始时水平,并呈继续下降趋势,说明种子通过呼吸和生长发育,胚乳中的脂肪已经消耗殆尽,幼苗再增加干重只能靠幼苗的光合作用及从培养液中吸收无机盐离子。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实验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检测、有机物的相互关系、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2013海南卷)26.(10分) 某同学将生长一致的小麦幼苗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置于阳光下培养。乙组置于黑暗中培养,其他条件适宜。一段时间后,测定麦苗的干重,发现两组存在明显差异。 回答下列问题: (1)两组麦苗中,干重较大的组是 组,原因是 。 (2)观察叶片颜色,出现黄化现象的是 组,其主要原因是 。 (3)该实验探究了环境因子中 对小麦 的影响。 (4)若将甲组置于红光下,乙组置于绿光下,培养一段时间后,两组麦苗中干重较大的是甲组,原因是 。 【答案】(1) 甲 甲组能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乙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2)乙 在黑暗条件下,叶片中叶绿素降解,且无叶绿素合成 (3)光照 光合作用 (4)甲组吸收的光能多,光合作用强;乙组吸收的光能少,光合作用弱。 【解析】(1)甲乙比较,因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植物生长长大,故甲将增重。 (2)叶绿素的合成必须有光照,乙因放置于无光下,故会出现叶片黄化现象。 (3)本实验考查对考生对实验设置的理解,这里强调单因子变量以及光照有无植物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4)植物叶绿体内含量最多的光合色素是叶绿素A,而叶绿素A主要吸收红橙、蓝紫光,植物在红橙、蓝紫光下光合作用也较强,从而积累有机物较多。故甲乙对照,甲组增重较大。 【试题点评】本题为实验考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的相关实验设置。 (2012全国卷大纲版)31.(11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金鱼藻是一种高等沉水植物,有关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净光合速率是指实际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差,以每克鲜重每小时释放CO2的微摩尔数表示)。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研究探讨了 对金鱼藻 的影响,其中,因变量是 。 (2)该研究中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的光照度为 lx。在黑暗中,金鱼藻的呼吸速率是每克鲜重每小时消耗氧气 μmol。 (3)该研究中净光合速率随pH变化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 ⑴光照强度、CO2浓度、PH值 净光合速率 O2的释放速率 ⑵12.5X103 8 ⑶PH的大小会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所需酶的活性 【解析】 ⑴根据题目中所给的四个曲线的纵轴和横轴可以看出,本研究探讨的是光照强度、CO2的浓度、和pH值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同时,本实验的因变量是通过测定释放O2的速率来体现的。 ⑵根据曲线2可以判断出,在光照强度达到12.5X103后,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此为光的饱和点。而呼吸速率的值也可以通过曲线1中与y轴的交点得出,为8 ⑶pH值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所需酶的活性来实现的。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是通过实验和曲线的形式考查光合作用、酶等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从题目中给出的曲线图进行分析。具体要求学生能够从曲线的坐标中找出实验目的,同时对于曲线中的一些特殊点的含义要理解。总体说来难度不是很大。 (2012海南卷)8.将一株生长正常的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在适宜条件下光照培养,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玻璃容器内CO2浓度可出现的变化趋势是 A.一直降低,直至为零 B.一直保持稳定,不变化 C.降低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 D.升高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密闭容器内的植物,密闭容器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有限,随着光合作用的持续进行,二氧化碳逐渐被消耗,浓度降低,进而光合作用强度跟着降低,当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则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保持相对稳定,故本题选C。 【试题点评】本题以密闭容器内绿色植物生长为背景,考查环境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难度不大。 (2012海南卷)9.关于叶绿体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素a和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B.绿叶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不同 C.利用纸层析法可分离4种叶绿体色素 D.乙醇提取的叶绿体色素不能吸收光能 【答案】D 【解析】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A正确;叶绿体中叶绿素含量为3/4,类胡萝卜素含量为1/4,B正确;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可用纸层析法对其进行分离,C正确;乙醇提取的叶绿素只要结构没有被破坏,仍是可以吸收光能的。综上,本题选D。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叶绿体重色素的吸收光谱、色素含量、色素的分离提取等内容,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012海南卷)26.(10分) 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叶片,分离得到大量的叶肉细胞,将等量的叶肉细胞分别悬浮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并在适宜的条件下,测定该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后,随着蔗糖浓度升高,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 ____,从渗透作用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 (2)如果要研究光照强度等因素对蔗糖溶液中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最好将叶肉细胞放在浓度为____的蔗糖溶液中,原因是____。 (3)除蔗糖浓度外,如果分别改变叶肉细胞悬浮液中CO2浓度和温度也能影响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原因是____。 【答案】(10分) (1)下降(1分) 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叶肉细胞失水(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0.2 mol·L-1(1分) 这一浓度中的叶肉细胞处于光合作用最适状态(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物质的跨膜运输和酶活性的影响等知识的掌握。 (1)从实验结果的图示可看出,随着蔗糖浓度升高,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后,若蔗糖浓度继续升高,则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因为当蔗糖溶液的浓度高于叶肉细胞细胞液的浓度时,会导致叶肉细胞失水,从而影响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进行。 (2)从图示可看出,叶肉细胞在浓度为0.2 mol·L-1的蔗糖溶液中具有最大的光合作用强度,此时便于研究光照强度等因素对蔗糖溶液中的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3)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受光照强度、叶绿素含量、CO2浓度、温度、酶的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而酶的活性会受温度的影响。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涉及到物质跨膜运输、细胞吸水失水、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综合性强,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中等。 26. (8分)(2011海南,26)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把培养在完全营养液中、生长状态一致的3组某种植物幼苗分别放入A、B、C三个完全相同的玻璃钟罩内(如下图所示),其中A不密封。B、C密封。B内培养皿中盛有Ba(OH)2溶液,A、C内培养皿中盛有蒸馏水,各培养皿中液体的体积相同。该实验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进行。 回答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判断,该实验的目的是 ____。 (2)从理论上讲,培养一段时间后,预期的实验结果是:B中的幼苗生长量比C中的____(大、小),原因是____ ___;A中的幼苗生长量比C中的______ (大、小),原因是____ ___。 26 (1)探究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或光合作用强度受CO2影响) (2)小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Ba(OH)2溶液能吸收装置内CO2,导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大 A装置不密封,CO2充足 (2011新课标卷)29.(9分) 在光照等适条件下,将培养在浓度为1%的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反应中和化合物微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物质A是 (化合物化合物) (2)在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的浓度比A的低,原因是 ;将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浓度升高的原因是 。 (3)若是该物质继续处于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反应中和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A的浓度比B的 (低、高) (4) 浓度为0.003%时,该物质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浓度为0.1%时的 (低、高),其原因是 。 29.(1)C3化合物 (2)暗反应速率在该环境中已达到稳定,即3和C5化合物的含量稳定。根据暗反应的特点,此时C3化合物的分子数是C5化合物的2倍。当CO2浓度突然降低时,C5 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不变,消耗速率却减慢,导致C5化合物积累。 (3)高 (4)低 CO2浓度低时,暗反应的强度低,所需ATP和[H]少 (2010全国卷1)2.光照条件下,给C3植物和C4 植物叶片提供14CO2,然后检测叶片中的14C。下列有关检测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C3植物的淀粉和C4植物的葡萄糖中可检测到14C B.在C3植物和C4植物呼吸过程产生的中间产物中可检测到14C C.随光照强度增加,从C4植物叶片中可检测到含14C的C4大量积累 D.在C3植物叶肉组织和C4植物维管束鞘的C3中可检测到1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C3植物和C4 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同位素标记法,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根据C3植物和C4 植物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场所、过程[C3植物:C5+14CO2→2C3(只有两个14C)→C5+(14CH2O);和C4植C4植物的光合作用:C3+14CO2→C4(只有一个14C)→C3+14CO2,C5+14CO2→2C3(只有两个14C)→C5+(14CH2O)]和呼吸作用的过程[C6H12O6+6O2+6H2O→6H2O+12CO2]可知,A、B和D三项均正确;C4途径中的C4为中间代谢产物,不可能大量的积累。 【答案】C (2010全国卷1)3.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 A.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 B.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 C.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D.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生理过程中的数量变化趋势,涉及到新陈代谢与细胞分裂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如图曲线的走势为先增加后稳定,曲线有两个关键点:即起点(m,0)(m>0)和饱和点。符合这一曲线的为A选项;B项对应的曲线起点不正确,曲线的走势一直为增函数,不会出现饱和效应;C项对应的曲线就更不正确了,起点纵坐标等于终点,且大于0;D项曲线为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 【答案】A (2010全国卷2)31.(10分) 请回答下列问题: 氮、磷、镁3种元素中,构成生命活动所需直接能源物质的元素是 , 构成细胞膜的元素是 。 缺镁时植物叶片发黄,其原因是 在提取叶绿体色素的过程中,研磨叶片通常需加少量二氧化硅、碳酸钙及适量丙酮。二氧化硅的作用是 ; 碳酸钙的作用是 ;丙酮的作用是 ; 光反应中能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的叶绿素是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 。 (2010海南卷)2.下列关于叶绿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A.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 B.叶绿体被膜由双层膜组成 C.暗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膜上 D.类囊体膜上具有叶绿素和酶 【答案】C 【解析】许多类囊体象圆盘一样叠在一起,称为基粒,组成基粒的类囊体,叫做基粒类囊体,构成内膜系统的基粒片层。叶绿体被摸为双层膜组成,A、B对。在暗反应中,叶绿体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这两个高能化合物分别作为能源和还原的动力将CO2固定,使之转变成葡萄糖, 由于这一过程不需要光所以称为暗反应。碳固定反应开始于叶绿体基质, 结束于细胞质基质。所以C错。 (2010海南卷)4.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是 A.[H]和H2O B.[H]和ATP C.ATP和CO2 D.H2O和CO2 【答案】B 【解析】本试题考查光反应的相关知识,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 条件:光照、光合色素、光反应酶。 场所: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色素) 过程:①水的光解:2H₂O→4[H]+O₂↑(在光和叶绿体中的色素的催化下)。 ②ATP的合成:ADP+Pi→ATP(在光、酶和叶绿体中的色素的催化下)。 影响因素:光照强度、CO₂浓度、水分供给、温度、酸碱度等。 意义:①光解水,产生氧气。②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产生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③利用水光解的产物氢离子,合成NADPH,为暗反应提供还原剂NADPH简称[H]。所以B对。 专题五 细胞的生命历程 考点1 细胞的增殖 (2014,海南卷)1.下列植物细胞中,适合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是 ( ) A.蚕豆叶肉细胞 B.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C.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 D.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 【答案】C 【解析】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C选项的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其它细胞都不能进行细胞分裂。 (2014,课标Ⅰ卷)29.(9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常用盐酸酒精混合液处理根尖,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实验中,盐酸酒精混合液的作用是 ;龙胆紫溶液属于 性染料,能够使细胞中的 着色。 (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细胞核的功能可概括为: 。 【答案】(1)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 碱 染色体 (2)细胞核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解析】(1)盐酸酒精混合液是解离液,用于解离过程,解离的作用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龙胆紫溶液用于染色过程,为碱性染料,能使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着色。 (2)对细胞核功能较为全面的阐述应该是:细胞核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013新课标卷Ⅰ)2.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 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C.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 D.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 【答案】C 【解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分裂期过程的最大区别是染色体的行为不同。有丝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被纺锤丝拉到赤道板位置排列整齐,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此时染色体数目暂时性加倍,DNA分子数不变,分裂的结果是分裂前后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与分裂前一样。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中期是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被拉到赤道板的两侧并列分布,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和DNA 数目均减少一半。由于DNA是在间期复制的,在分裂期总数未增加。有丝分裂的前期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的行为,所以A、B、D错。 (2013海南卷)5.关于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板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结构 B.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的过程需要解旋酶参与 C.有丝分裂中期,发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D.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分裂期的短 【答案】B 【解析】赤道板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结构,A项错误;有丝分裂间期进行DNA分子的复制,需要DNA解旋酶将双螺旋结构解开,B项正确;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C项错误;细胞分裂间期占整个细胞周期的90%—95%,持续时间比分裂期长,D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相关知识,涉及赤道板、DNA复制、细胞周期比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等内容,难度中等,容易得分。 考点2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2015新课标卷Ⅱ,2,6分)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 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 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 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端粒的知识,考查知识的记忆及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难度较小。依据端粒学说,端粒酶存在于染色体的两端,以此排除A选项(大肠杆菌无染色体);依据端粒酶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判定端粒酶应该是逆转录酶而非RNA聚合酶,故B错;正常细胞的端粒DNA序列在每次分裂后会缩短一截,故D项错误。 5.(2015·海南卷·5·2分)关于细胞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凋亡受细胞自身基因的调控 B.细胞凋亡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C.细胞凋亡不出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可通过细胞凋亡清除 【答案】C 【解析】细胞凋亡是一种编程性死亡,受细胞中的某些基因的控制,A、B正确。细胞凋亡是一种普遍性现象,在胚胎发育时期也会出现,C错误。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通过免疫系统最终以细胞凋亡的形式被清除,D正确。 6.(2015·海南卷·6·2分)关于人体造血干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造血干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中的酶存在差异 B.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是可逆的 C.健康成年人的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其骨髓中 D.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寿命不同 【答案】B 【解析】由于造血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且成熟的红细胞的功能比较特殊,所以红细胞中的酶和造血干细胞中的酶种类不同,A正确。细胞分化是不可逆的,B错误。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中,C正确。红细胞和白细胞虽然都来自造血干细胞,但其形态、结构、功能和寿命都不相同,D正确。 (2014,课标Ⅱ卷)2.同一动物个体的神经细胞与肌细胞在功能上是不同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二者所处的细胞周期不同 B.二者合成的特定蛋白不同 C.二者所含有的基因组不同 D.二者核DNA的复制方式不同 【答案】B 【解析】神经细胞和肌细胞高度分化,通常不再分裂,无细胞周期,也无DNA复制;不同种类细胞的产生是由于遗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合成了不同的蛋白质;同一个体的体细胞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基因组相同。 (2013海南卷)6.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白细胞和红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来的 B.基因突变可使已分化的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 C.同一个体的小肠上皮细胞核平滑肌细胞所含基因不同 D.同一个体茎分生组织细胞的分化能力比叶肉细胞的强 【答案】C 【解析】红细胞和白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A项正确;正常细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变成不受机体控制恶性增殖的癌细胞,B项正确;同一个体不同部位的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增殖分化而来的,所含基因相同,C项错误;分生组织等分裂旺盛的细胞分化程度较低,比叶肉细胞等高度分化的细胞分裂分化能力强,D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相关内容,涉及细胞分化的实质、细胞癌变等知识,较易得分。 (2012全国卷新课标版)1.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 ) A.tRNA种类不同 B.mRNA碱基序列不同 C.核糖体成分不同 D.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 【解析】本题以细胞的成分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蛋白质的组成、结构、转录、翻译等过程,但比较基础,考生容易得分。在两种蛋白质合成过程中,tRNA种类、核糖体成分、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均相同。 (2012全国卷新课标版)2.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癌细胞在条件适宜时可以无限增殖 B.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别 C.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 D.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癌变的知识。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而抑癌基因才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2011全国卷1.下列能说明某细胞已经发生分化的是 A.进行ATP的合成 B.进行mRNA的合成 C.存在血红蛋白 D.存在纤维蛋白原基因 (2011全国课标,6,6分)下表是根据实验目的,所需用的试剂与预期的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实验目的 试剂 预期的实验结果 A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醋酸洋红 染色体被染成紫红色 B 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 双缩脲试剂 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 C 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葡萄糖 甲基绿 葡萄糖与甲基绿作用,生成绿色沉淀 D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斐林试剂 吡罗红 斐林试剂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RNA染成红色 专题十八 实验与探究 10.(2015·海南卷·10·2分)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假设蔗搪分子不进出细胞,则关于这一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前,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 B.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 C.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协助扩散 D.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 【答案】D 【解析】甲溶液的浓度变小,说明细胞失水,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乙溶液的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相等,丙的浓度最小,A错误。乙的浓度不变,说明细胞外的蔗糖溶液浓度与细胞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相等,但细胞液中的溶质不一定就是蔗糖,B错误。水分子在细胞与蔗糖溶液中的移动方式是自由扩散而不是协助扩散,C错误、D正确。 26.(2015·海南卷·26·8分)(8分) 回答下列问题: (1)将贮藏的马铃薯(块茎)放入蒸馏水中,水分通过____的方式进入马铃薯细胞,引起马铃薯鲜重增加。随着蒸馏水处理时间延长,该马铃薯鲜重不再增加,此时,马铃薯细胞的渗透压比处理前的________。 (2)将高温杀死的马铃薯细胞放入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___(填“会”或“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3)将发芽的马铃薯制成匀浆,使其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说明该马铃薯匀浆中含有______。 【答案】(8分) (1)被动运输(2分 其它合理答案也给分) 低(2分) (2)不会(2分) (3)还原性糖(2分 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解析】(1)水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属于被动运输。当细胞吸收水分以后,细胞中液体的浓度降低,所以细胞内的渗透压比吸收水分前相比降低了。(2)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复原都是植物细胞保持活性时发生的现象,如果细胞死亡则既不能发生质壁分离也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3)用斐林试剂检测能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匀浆中含还原糖。也进一步说明了马铃薯匀浆中含有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水解成还原糖。 29.(2015·海南卷·29·10分)(10分) 回答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问题: (1)高等动物在产生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发生____,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____,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基因重组,从而产生基因组成不同的配子。 (2)假设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在其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细胞,甲、乙2个模式图仅表示出了Aa、Bb基因所在的常染色体,那么,图甲表示的是____(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图乙表示的是____(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 (3)某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为2n,其产生的花粉经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植株。单倍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分) (1)自由组合(2分) 交换(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初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每空2分,共4分) (3)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2分) 【解析】 (1)高等动物在产生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发生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基因重组。 (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会联会形成四分体,图甲表示初级精母细胞;图乙中无同源染色体和染色单体,表示精细胞。 (3)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内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2014,课标Ⅰ卷)4.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B 【解析】红色花瓣细胞的液泡呈红色,比白色花瓣更便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A项正确;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项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C项正确;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含有色素,呈紫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D项正确。 (2013海南卷)8.关于叶绿素提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菠菜绿叶可被用作叶绿素提取的材料 B.加入少许CaCO3能避免叶绿素呗破坏 C.用乙醇提取的叶绿体色素中无胡萝卜素 D.研磨时加入石英砂可使叶片研磨更充分 【答案】C 【解析】菠菜绿叶富含叶绿素,可用作提取叶绿素的材料,A项正确;加入碳酸钙可避免研磨过程中液泡中的有机酸等物质对叶绿素的破坏,B项正确;用乙醇提取到的叶绿体色素含有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C项错误;研磨加石英砂的目的是为了研磨更充分,D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绿叶中色素提取实验相关操作和注意事项,难度不大,较易得分。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三: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010新课标)3.若要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质壁分离、和脂肪,下列四组材料中应选择的一组是 A.水稻胚乳和花生子叶 B.天竺葵叶和水稻胚乳 C.紫色洋葱和花生子叶 D.天竺葵叶和紫色洋葱 【答案】C 【解析】观察质壁分离最好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大的有色叶泡。而要观察RNA和脂肪,就应该选择含有脂肪的并且有蛋白质等合成过程的并且是无色的细胞。 【评析】一个质壁分离的试验和颜色反应试验(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试验)并且还融入了一个RNA染色试验,从而使得这道题难度提高,质壁分离要选有大叶泡的植物细胞,最好有颜色,取材方便的洋葱就不错,而在脂肪的鉴定的时候为什么选择花生子叶还可以做RNA的观察试验?其实就是对RNA要进行染色,染色剂当然要选则吡罗红,因此要求试验材料必须是无色的,所以花生子叶既是无色有含有丰富的脂肪,为合适的材料。 实验四:观察线料体和叶绿体 实验五: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六: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实验七: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2010海南卷)22.(12分) 为探究NaCl和Cu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和结果见表。请回答: 试管编号 实验步骤 1 2 3 4 1%NaCl溶液(mL) 1 1% CuSO4溶液(mL) 1 1% Na2SO4溶液(mL) 1 蒸馏水(mL) 1 pH6.8缓冲液(mL) 1 1 1 1 1%淀粉溶液(mL) 1 1 1 1 唾液淀粉酶溶液(mL) 1 1 1 1 各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保温适宜时间 取出试管,加入1%碘溶液0.1mL 观察结果 无色 深蓝色 浅蓝色 (1)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对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_______,其中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离子是______,对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的离子是__________。 (3)该实验中设置4号试管的目的是_____;设置3号试管的目的是_____。 (4)上述实验中若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溶液进行检测,1~4号试管中的颜色依次是___、___、___、___。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在操作过程中,保温之前不能加入斐林试剂,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2.(12分) (1)维持反应液中pH的稳定(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1分) (2)Cl-和Cu2+(2分) Cu2+(1分) Cl-(1分) (3)对照 确定Na+ 和SO42-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是否有影响 (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每空1分,共2分) (4)深砖红色 无砖红色(或蓝色) 浅砖红色 浅砖红色(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斐林试剂中有Cu2+,其可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每空1分,共5分) 实验八: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2010海南卷)7.某同学从杨树叶片中提取并分离得到4种色素样品,经测定得到下列吸收光谱图,其中属于叶绿素b的是 、 【答案】A 【解析】叶绿素最强的吸收区有两处:波长640~660nm的红光部分和430~450nm的蓝紫光部分。叶绿素a在红光区的吸收峰比叶绿素b的高,而蓝光区的吸收峰则比叶绿素b的低,也就是说,叶绿素b吸收短波长蓝紫光的能力比叶绿素a强。 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带在400~500nm的蓝紫光区,它们基本不吸收红.橙.黄光,从而呈现橙黄色或黄色. 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实验十: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十一: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实验十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实验十三: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实验十四: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实验十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实验十六: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实验十七: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实验十八:模拟尿糖的检测 实验十九:探究水族箱(鱼缸)中的群落的演替 实验二十:DNA粗提取技术的原理、操作过程 23、实验探究与研究性实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