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物理高考复习力学实验及简析附答案
高考复习 力学实验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实验题(共17小题) 1.(2016•天津)某同学利用图1示装置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实验中,必要的措施是 AB . A.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 B.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C.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 D.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 ②他实验时将打点机器接到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2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s1=3.59cm,s2=4.41cm,s3=5.19cm,s4=5.97cm,s5=6.78cm,s6=7.64cm,则小车的加速度a= 0.80 m/s2(要求充分利用测量的数据),打点计时器在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vB= 0.40 m/s.(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答】解:①A、为了让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应使小车受力恒定,故应将细线与木板保持水平;同时为了打点稳定,应先开电源再放纸带;故AB正确; C、本实验中只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故不需要让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只要能让小车做匀加速运动即可;故C错误; D、由C的分析可知,只要摩擦力恒定即可,不需要平衡摩擦力;故D错误; 故选:AB; ②每两个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故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5×0.02=0.1s; 根据逐差法可知,物体的加速度a===0.80m/s2; B点的速度等于AC段的平均速度,则有:v===0.40m/s; 故答案为:①AB;②0.80;0.40. 2.(2016•高港区校级学业考试)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中需要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再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小点, (1)若实验时用到的计时器为电磁打点计时器,打点计时器的安装要使两个限位孔在同一 竖直 (选填“水平”或“竖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 (2)实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D A、接通电源的同时要立刻释放重物 B、选取纸带时要选取第1个点与第2个点之间的距离接近4mm且清晰的纸带 C、释放重物之前要让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 D、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可取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3)为了测得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仪器是 C A、天平 B、秒表 C、米尺. 【解答】解:(1)电磁式打点计时器需要用低压交流电压;安装打点计时器时要注意让上下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从而减小阻力; (2)A、应先接通电源,稳定后再释放纸带,故A错误; B、选择纸带时应选择点迹清楚,前两个点间距接近2mm的纸带,故B错误; C、释放重物时,应让重物靠近纸带;故C正确; D、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可取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故D正确; 故选:CD. (3)据运动学公式得:△x=at2,a=, 为了测试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米尺,用来测量计数点之间的距离. 该实验中不需要天平,通过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可以计算出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所以也不需要秒表. 故选:C. 故答案为:(1)竖直;(2)CD;(3)C. 3.(2017春•涞水县校级月考)某学生利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来测量一个质量为m=50g的重锤下落时的加速度值,该学生将重锤固定在纸带下端,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以下是该同学正确的实验操作和计算过程,请填写其中的空白部分: ①实验操作: 接通电源 ,释放纸带,让重锤自由落下, 实验结束关闭电源 . ②取下纸带,取其中的一段标出计数点如图2所示,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x1=2.60cm,x2=4.14cm,x3=5.69cm,x4=7.22cm,x5=8.75 cm,x6 =10.29cm,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间隔T=0.02s,则重锤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a= ,代入数据,可得加速度a= 9.60 m/s2(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解答】解:(1)①实验时,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释放纸带,实验结束,应立即关闭电源. ②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aT2,有: x6﹣x3=3a1(2T)2…① x5﹣x2=3a2(2T)2…② x4﹣x1=3a3(2T)2…③ a= …④ 联立①②③④解得:a=; 代入数据解得:a=9.60m/s2. 答案:(1)①接通电源,实验结束关闭电源;②,9.60. 4.(2016春•哈尔滨校级期中)某同学进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试完成主要步骤: (1)如图甲,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记下结点的位置O点、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F2以及 两细绳套的方向 (2)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与细绳套的结点拉到 同一位置O ,记下细绳的方向(如图丙中的Oc).如乙图所示,读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4.0N (3)如丙图所示,按选定的标度作出了力的图示,请在图丙中: a.按同样的标度作出力F的图示 b.按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 (4)关于该实验注意事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实验中所用的两根细绳越短越好 B.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必须与木板平行 C.每次实验中两个分力间的夹角必须大于90°. 【解答】解:(1)如图甲,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记下结点位置O和两测力计的示数F1、F2以及两细绳套的方向, (2)如图乙,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记下细绳套的方向,由图示弹簧测力计可读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4.0N; (3)a、按力的图示方法作出力F的图示如图所示; b、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如图所示. (4)A、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适当长一些,以方便画出力的方向,故A错误; B、测量力的实验要求尽量准确,为了减小实验中因摩擦造成的误差,操作中要求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故B正确; C、在实验中两个分力的夹角大小适当,且二力的大小要适量大些,这样有利于减小实验中偶然误差的影响,不需要夹角必须大于90°,故C错误; 故选:B 故答案为:(1)两细绳套的方向;(2)同一位置O;4.0N;(3)如图所示;(4)B. 5.(2016春•衡阳校级期末)“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B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2)某同学用两个弹簧秤将结点拉至某位置,此时该同学记录下了结点O的位置及两弹簧秤对应的读数,他还应该记录下 两细线的方向 . (3)图乙中的F是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两个弹簧秤拉力的合力的图示,F′为用一个弹簧秤将结点拉至同一点时所用拉力的图示,这两个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 F′ . 【解答】解:(1)本实验中两个拉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拉力的作用效果相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故选:B. (2)当用两个弹簧秤同时拉橡皮筋时,必须记录下两弹簧秤读数,及两细线的方向,O点的位置; (3)图乙中的F与F′中,F是由平行四边形得出的,而F′是通过实验方法得出的,其方向一定与橡皮筋的方向相同,一定与AO共线的是 F′. 故答案为:(1)B;(2)两细线的方向;(3)F′. 6.(2016春•临沂校级期末)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可以设计不同的方案探究.以下是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两个实验方案, (1)甲同学设计的方案如图1,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实验中需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 ①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认为: A.拉橡皮条的绳细一些且长一些,实验效果较好 B.拉橡皮条时,弹簧测力计、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 C.橡皮条弹性要好,拉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时,橡皮条方向必须在两细绳夹角的角平分线上 D.拉力F1和F2的夹角越大越好 其中正确的是 AB (填入相应的字母) ②若某次测量中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均为4N,且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相互垂直,则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用一个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出它们的合力,理由是: 合力为4N>5N,超出了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 (2)乙同学在家中用三根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如图2所示,三根橡皮筋在O点相互连接,拉长后三个端点用图钉固定在A、B、C三点.在实验中,可以通过刻度尺测量橡皮筋的长度来得到橡皮筋的拉力大小,并通过OA、OB、OC的方向确定三个拉力的方向,从而探究求其中任意两个拉力的合力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 A.实验需要测量橡皮筋的长度以及橡皮筋的原长 B.为减小误差,应选择劲度系数尽量大的橡皮筋 C.以OB、OC为两邻边做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必与OA在一条直线上且两者长度相等 D.多次实验中O点不必是同一位置. 【解答】解:(1)①A、在实验中要减小拉力方向的误差,应让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尽量远些,故细绳应该长一些,故A正确; B、作图时,我们是在白纸中作图,做出的是水平力的图示,若拉力倾斜,则作出图的方向与实际力的方向有有较大差别,故应使各力尽量与木板面平行,故B正确; C、橡皮条弹性要好,拉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时,拉力与拉力的夹角应适当大些,但橡皮条方向不必须在两细绳夹角的角平分线上,故C错误; D、两个拉力的夹角过大,合力会过小,量取理论值时相对误差变大,夹角太小,会导致作图困难,也会增大偶然误差,故D错误. 故选:AB. ②两力均为4N,且相互垂直,则其合力大小为F=4N>5N,合力超过了弹簧秤的量程,故弹簧秤无法测出物体所受的合力,故不能使用. (2)A、需要知道橡皮筋的伸长量才能表示橡皮筋的弹力,故应该测量橡皮筋的原长,故A正确; B、为了减小误差,橡皮筋的伸长量应该大些,故应选择劲度系数稍小的橡皮筋,故B错误; C、由于橡皮筋的弹力与它的长度不成正比,所以OB、OC弹力的合力方向与以OB、OC为两邻边做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不重合,故C错误; D、不同的O点依然满足任意两个橡皮筋弹力的合力与第三个橡皮筋弹力等大反向的特点,所以即使O点不固定,也可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故D正确. 故选:AD. 故答案为:(1)①AB; ②不能; 合力为4N>5N,超出了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2)AD. 7.(2016•广州二模)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请思考并完成相关内容: (1)实验时,为平衡摩擦力,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B A.连着砂桶,适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被轻推后沿木板匀速运动 B.取下砂桶,适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被轻推后沿木板匀速运动 C.取下砂桶,适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缓慢沿木板做直线运动 (2)图乙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已知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50Hz,由此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 1.60 m/s2(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一组同学在保持木板水平时,研究小车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a与合外力F的关系,得到如图丙中①所示的a﹣F图线.则小车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f= 0.10 N;小车质量M= 0.20 kg.若该小组正确完成了步骤(1),得到的a﹣F图线应该是图丙中的 ② (填“②”、“③”或“④”). 【解答】解:(1)平衡摩擦力时,取下砂桶,适当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被轻推后沿木板匀速运动,故B正确. (2)根据△x=aT2,运用逐差法得,a===1.60m/s2. (3)根据图①知,当F=0.10N时,小车才开始运动,可知小车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f=0.10N,图线的斜率表示质量的倒数,则m=kg=0.20kg. 平衡摩擦力后,a与F成正比,图线的斜率不变,故正确图线为②. 故答案为:(1)B;(2)1.60;(3)0.10,0.20,②. 8.(2016秋•天津月考)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使用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计时器打点频率为50Hz. (1)该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在纸带上取连续的六个点,如图(b)所示,自A点起,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分别为10.0mm、12.0mm、14.0mm、16.0mm、18.0mm,则打E点时小车的速度为 0.85 m/s,小车的加速度为 5 m/s2. (2)该同学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应该保持 拉力F恒定 不变;若该同学要探究加速度a和拉力F的关系,应该保持 小车质量M恒定 不变. (3)该同学通过数据的处理作出了a﹣F图象,如图(c)所示,则 ①图中的直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 平衡摩擦力过度 . ②此图中直线发生弯曲的原因是 不满足m<<M . 【解答】解:(1)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得出: vE== m/s=0.85m/s 小车的加速度为a== m/s2=5m/s2 (2)该同学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应该保持细线对车的拉力F不变;若该同学要探究加速度a和拉力F的关系,应该保持小车的质量M不变. (3)图中当F=0时,a≠0.也就是说当绳子上没有拉力时,小车的加速度不为0,说明小车的摩擦力小于重力的分力,所以原因是实验前木板右端垫得过高. 设小车的加速度为a,绳子拉力为F,以砂和砂桶为研究对象得: mg﹣F=ma 以小车为研究对象F=Ma 解得:a= 故:F=Ma= 所以要使得绳子拉力等于砂和砂桶的重力大小,必有m<<M, 而不满足m<<M时,随m的增大物体的加速度a逐渐减小. 故图象弯曲的原因是:未满足砂和砂桶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故答案为:(1)0.85;5;(2)拉力F恒定;小车质量M恒定;(3)平衡摩擦力过度,不满足m<<M. 9.(2016秋•濮阳月考)为了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装置中有电磁打点 计时器、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垫块、小车和砝码(总质量用M表示)、砂和砂捅(总质量用m表示)、刻度尺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完成本实验,下列实验器材中必不可少的是 CD . A.低压直流电源 B.秒表 C.天平(附砝码) D.低压交流电源 (2)实验误差由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本实验中纸带与打点计时器、小车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和阻力对实验的影响属于系统误差.为了使实验结果更贴近结论,应尽量地减少摩擦阻力的影响,即按如图的方式将长木板的一端适当垫高,以平衡摩擦力,在平衡摩擦力时,取下沙桶并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使小车带动纸带在长木板上做 匀速直线 运动. (3)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关系时,可以通过改变小车中砝码的个数来改变小车的质量.在完成本实验时,为了使沙桶的总重力近似地等于小车的牵引力,则沙桶的总质量与小车的总质量的关系应满足 M>>m . (4)该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某次测量时,得到了如图所示的纸带,其中0、1、2为相邻的三个计数点,且相邻两计数点的打点频率为f,0、1两点间的距离用x1表示.1、2两点间的距离用x2表示,则该小车加速度的表达式a= (x2﹣x1)f2 m/s2.如果f=10Hz,x1=5.90cm,x2=6.46cm,则加速度的值应为a= 0.56 m/s2(保留两位小数) (5 )在完成以上操作后,将得到的数据用图象进行处理,则小车的加速度的倒数关于小车的质量M的函数图象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C . 【解答】解:(1)本实验中需测小车质量,则需要天平,电磁打点计时器需要低压交流电源, 故选:CD. (2)平衡摩擦力时,把木板一端垫高,调节木板的倾斜度,使小车在不受绳的拉力时能拖动纸带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可; (3)根据实验误差的来源,在 M>>m条件下,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近似等于沙和沙桶的总重力. (4)根据△x=aT2得:a==(x2﹣x1)f2=(6.46﹣5.90)×102×10﹣2 m/s2=0.56 m/s2; (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则=M+, 则以为纵轴,以总质量M为横轴,作出的图象为一倾斜直线,且纵坐标不为0,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1)CD;(2)M>>m;(3)(x2﹣x1)f2;0.56;(4)C. 10.(2016春•锦州期末)图甲是“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前应对实验装置反复调节,直到斜槽末端切线 水平 .每次让小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是为了每次平抛 初速度相同 . (2)图乙是正确实验取得的数据,其中O为抛出点,则此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1.6 m/s.(g=9.8m/s2) (3)在另一次实验中将白纸换成方格纸,每个格的边长L=5cm,通过实验,记录了小球在运动途中的三个位置,如图丙所示,则该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1.5 m/s;B点的竖直分速度为 2 m/s;平抛运动的初位置坐标 (﹣1,1) (如图丙,以O点为原点,水平向右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的正方向,g取10m/s2). 【解答】解:(1)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一定要水平,因此为了获得水平的初速度安装斜槽轨道时要注意槽口末端要水平,为了保证小球每次平抛的轨迹都是相同的,这就要求小球平抛的初速度相同,因此在操作中要求每次小球能从同一位置静止释放. (2)由于O为抛出点,所以根据平抛运动规律有: x=v0t 将x=32cm,y=19.6cm,代入解得:v0=1.6m/s. (3)由图可知,物体由A→B和由B→C所用的时间相等,且有: △y=gT2,由图可知△y=2L=10cm,代入解得,T=0.1s x=v0T,将x=3L=15cm,代入解得:v0=1.5 m/s,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有: vBy==2 m/s. 故从抛出到B点所用时间为:t= 故从抛出到B点的水平位移为:x=v0t=1.5×0.2m=0.3m, 故从抛出到B点的竖直位移为:y=gt2= 所以x′=5L﹣x=0.25﹣0.3m=﹣0.05m=L, y′=5L﹣y=0.25﹣0.2m=0.05m=L, 平抛运动的初位置坐标为(﹣1,1). 故答案为:(1)水平,初速度相同; (2)1.6; (3)1.5,2,(﹣1,1). 11.(2016春•衡阳校级期末)(1)“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的装置如图1所示,在实验前应 ABC A.将斜槽的末端切线调成水平 B.将木板校准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平面平行 C.小球每次必须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 D.在白纸上记录斜槽末端槽口的位置O,作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和所建坐标系的原点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点:①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②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为了研究物体的平抛运动,可做下面的实验:如图2所示,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A球水平飞出;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两球同时落到地面.把整个装置放在不同高度,重新做此实验,结果两小球总是同时落地.则这个实验 B A.只能说明上述规律中的第①条 B.只能说明上述规律中的第②条 C.不能说明上述规律中的任何一条 D.能同时说明上述两条规律. 【解答】解:(1)A、实验中必须保证小球做平抛运动,而平抛运动要求有水平初速度且只受重力作用,故A正确; B、根据平抛运动的特点可知其运动轨迹在竖直平面内,因此在实验前,应使用重锤线调整面板在竖直平面内,即要求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平面平行,故B正确; C、小球每次必须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故C正确; D、在白纸上记录斜槽末端槽口的位置O,不能作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放,故D错误. 故选:ABC. (2)在打击金属片时,两小球同时做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结果同时落地,则说明平抛运动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不能说明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规律,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1)ABC;(2)B. 12.(2016•花溪区校级三模)为了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现提供如图1所示的器材,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后,沿木板滑行,当我们分别用同样的橡皮筋1条、2条、3条…并起来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时,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应保持一致,我们把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可记作W、2W、3W…对每次打出的纸带进行处理,求出小车每次最后匀速运动时的速度v,记录数据如下.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功W 0 W 2W 3W 4W 5W 6W v/(m•s﹣1) 0 1.00 1.41 1.73 2.00 2.24 2.45 (1)实验中木板略微倾斜,这样做 C (填答案前的字母). A.是为了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匀加速下滑 B.是为了增大橡皮筋对小车的弹力 C.是为了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等于合外力对小车做的功 D.是为了使橡皮筋松驰后小车做匀加速运动 (2)据以上数据,在坐标纸中作出W﹣v2图象. (3)根据图象2可以做出判断,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与 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与 . 【解答】解:(1)装置探究橡皮筋做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应平衡摩擦力,使得橡皮筋做功等于合外力做功,以及能够使橡皮筋松弛后小车做匀速运动,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根据描点法作出图象,如图所示: (3)W﹣v2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可知,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与小车速度平方成正比. 故答案为:(1)C;(2)W﹣v2图象如图;(3)小车速度平方成正比. 13.(2016•蔡甸区校级一模)某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动能定理”.他们在气垫导轨上安装了一个光电门B,滑块上固定一遮光条,滑块用细线绕过气垫导轨左端的定滑轮与力传感器相连,传感器下方悬挂钩码,每次滑块都从A处由静止释放. (1)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条的宽度d,如图乙所示,则d= 2.30 mm. (2)下列实验要求中不必要的一项是 A (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 A.应使滑块质量远大于钩码和力传感器的总质量 B.应使A位置与光电门间的距离适当大些 C.应将气垫导轨调至水平 D.应使细线与气垫导轨平行 (3)实验时保持滑块的质量M和A、B间的距离L不变,改变钩码质量m,测出对应的力传感器的示数F和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通过描点作出线性图象,研究滑块动能变化与合外力对它所做功的关系,处理数据时应作出的图象是 C (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 A.作出“t﹣F图象” B.作出“t2﹣F图象” C.作出“t2﹣图象” D.作出“t=3s图象” 【解答】解:(1)由图知第5条刻度线与主尺对齐,d=2mm+6×0.05mm=2.30mm; (2)A、拉力是直接通过传感器测量的,故与小车质量和钩码质量大小关系无关,故A不必要; B、应使A位置与光电门间的距离适当大些,有利于减小误差,故B是必要的; C、应将气垫导轨调节水平,保持拉线方向与木板平面平行,这样拉力才等于合力,故CD是必要的; 本题选不必要的,故选:A.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 那么 解得:t2= 所以研究滑块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处理数据时应作出图象或作出t2﹣图象,故C正确. 故选:C 故答案为:(1)2.30;(2)A;(3)C 14.(2015春•菏泽期末)为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采用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减小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做法是 C A.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速运动 B.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加速运动 C.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 D.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加速运动 (2)若实验中所用小车的质量为200g,为了使实验结果尽量精确,在实验室提供的以下四种规格钩码中,应该挑选的钩码是 A A.10g B.20g C.30g D.50g (3)某实验小组挑选了一个质量为50g的钩码,在多次正确操作实验得到的纸带中取出自认为满意的一条,经测量、计算,得到如下数据:第一个点到第n个点的距离为40.0cm;打下第n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1.20m/s.该同学将钩码的重力当作小车所受的拉力,则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 0.196 J,小车动能的增量为 0.144 J.(g=9.8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解答】解:(1)为了消除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做法是,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以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分力和摩擦力抵消,那么小车的合力就是绳子的拉力.故C正确. 故选:C. (2)本题要用钩码的重力代替小车所受到的合力,钩码质量应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故选10g的钩码较好,故A正确. 故选:A (3)从打下第一点到打下第N点拉力对小车做的功:W=mgs=50×10﹣3×9.8×0.4J=0.196J; 小车的动能增量为:△Ek=Mv2=0.2×1.22J=0.144J. 故答案为:(1)C;(2)A;(3)0.196,0.144 15.(2016•北京)利用图1装置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 ①为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需要比较重物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间的 A . A.动能变化量与势能变化量 B.速度变化量和势能变化量 C.速度变化量和高度变化量 ②除带夹子的重物、纸带、铁架台(含铁夹)、电磁打点计时器、导线及开关外,在下列器材中,还必须使用的两种器材是 AB A.交流电源 B.刻度尺 C.天平(含砝码) ③实验中,先接通电源,再释放重物,得到图2所示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选取三个连续打出的点A、B、C,测得它们到起始点O的距离分别为hA、hB、hC. 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打点计时器打点的周期为T.设重物的质量为m.从打O点到打B点的过程中,重物的重力势能变化量△Ep= ﹣mghB ,动能变化量△Ek= . ④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显示,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原因是 C A.利用公式v=gt计算重物速度 B.利用公式v=计算重物速度 C.存在空气阻力和摩擦力阻力的影响 D.没有采用多次试验去平均值的方法. ⑤根据以下方法研究机械能是否守恒:在纸带上选取多个计数点,测量它们到起始点O的距离h,计算对应计数点的重物速度v,描绘v2﹣h图象,并做如下判断:若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则重物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请你分析论证该同学的判断依据是否正确. 【解答】解:①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原理是看减少的重力势能和增加的动能是否相等,所以需要比较重物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间的动能变化量与势能变化量; ②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低压交流电源;需选用刻度尺测出纸带上任意连点见得距离,表示重锤下落的高度;等式两边都含有相同的质量,所以不需要天平秤质量; ③根据功能关系,重物的重力势能变化量的大小等于重力做的功的多少,打B点时的重力势能较打A点时的小,所以△Ep=﹣mghB;B点的速度为:vB=,所以动能变化量为:△Ek=mv2=; ④由于纸带在下落过程中,重锤和空气之间存在阻力,纸带和打点计时器之间存在摩擦力,所以减小的重力势能一部分转化为动能,还有一部分要克服空气阻力和摩擦力阻力做功,故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故C选项正确; ⑤该同学的判断依据不正确.在重物下落h的过程中,若阻力f恒定,根据mgh﹣fh=mv2﹣0可得:v2=2(g﹣)h,则此时v2﹣h图象就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所以要想通过v2﹣h图象的方法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还必须看图象的斜率是否接近2g. 故答案为:①A;②AB;③mghB;;④C;⑤不正确. 16.(2016•泉州二模)某同学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 (1)接通电源释放重物时,装置如图甲所示,该同学操作中存在明显不当的一处是 释放时重物离打点计时器太远 ; (2)该同学经正确操作后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纸带,取连续的六个打点A、B、C、D、E、F为计数点,测得点A到B、C、D、E、F的距离分别为h1、h2、h3、h4、h5.若电源的频率为f,则打E点时重物速度的表达式为vE= ; (3)分别计算出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值,并在画出速度的二次方(v2)与距离(h)的关系图线如图丙所示,则测得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9.60 m/s2.(保留3位有效数字) 【解答】解:(1)接通电源释放重物时,该同学操作中存在明显不当的一处是释放时重物离打点计时器太远. (2)E点的速度等于DF段的平均速度,则. (3)根据机械能守恒有:mgh=,则有,可知图线的斜率k=2g,则g=. 故答案为:(1)释放时重物离打点计时器太远,(2),(3)9.60. 17.(2016•吉林校级模拟)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m1、m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m2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m1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图乙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已知m1=50g、m2=150g,取g=9.8m/s2,则(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①在纸带上打下记数点5时的速度v= 2.4 m/s; ②在0~5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EK= 0.58 J,系统势能的减少量△EP= 0.59 J;由此可以验证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m1、m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 【解答】解:①根据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大小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知打第5个点时的速度为: v5===2.4m/s; ②在0~5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EK=(m1+m2)v52=×0.2×2.42J=0.58J; 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小量等于物体重力做功,故:△EP=W=(m2﹣m1)gx=0.1×9.8(0.216+0.384)=0.59J; 由此可知动能的增加量和势能的减小量基本相等,因此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m1、m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故答案为:①2.4;②0.58,0.59,在误差允许范围内,m1、m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