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复习专题和高中化学学习知识点大全及化学学习重要资料经典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化学复习专题和高中化学学习知识点大全及化学学习重要资料经典

高考化学复习专题和高中化学学习知识点大全及化学学习重要资料 内容有:中病点·错点·盲点总结,新型解读,专题复习题(附答案),解题策略,初高中知识点衔接,第一轮复习计划,第二轮复习计划 高考化学复习中病点·错点·盲点总结 1‎ 高考化学新型解读 15‎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计划 30‎ 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计划 33‎ 高考化学考前专题复习题 35‎ 高考化学试题解题策略 50‎ 化学--初高中知识点衔接 63‎ 高考化学复习中病点·错点·盲点总结 ‎ ‎ 症状1 喜欢钻偏难怪题 表现:许多同学认为攻坚阶段,就是需要大量偏、难、怪的题目才能显示水平,才能拿下高考中的“压轴题”。‎ 解药:《考试说明》明确指出,不考偏题、怪题。建议大家别做无用功。只有牢固掌握常规思维,常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即使是尖子生,花费很多的时间钻研偏、难、怪题也不是一个好现象。‎ 秘诀:重视双基、淡化偏怪,针对训练,重点专练。 ‎ 症状2 题目做得越多越好 表现:许多同学漫无目的做题,做得麻木了,效果也就差了。有时,基本的东西还模棱两可,没有过关,经过大量做题后,巩固了或默认了某种不正确的认识,反而有害无益。‎ 解药:《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注重基础,考查能力。只有基础知识了如指掌,深刻理解了,做题才是有效的。要多做些基础题,但基础题一定要强调落实,动笔写出,特别要注意规范的表述。‎ 秘诀:回归基础、精选练习、持之以恒,量力而行。‎ 症状3 不注意知识系统化 表现:不把知识系统化,是复习效益低下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没有系统,就难有头绪,各知识间就彼此孤立,各部分内容复习到什么火候,哪些地方过关了,哪些地方还是薄弱环,心中无数节。‎ 解药:第一轮复习完后,应在各知识点梳理的基础上,找出各知识点间和方法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知识网络。通过简洁的归纳,不仅可梳理这一部分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今后做那些有难度的题目提供一种可行的解题思路。‎ 秘诀:梳理知识、形成线索,串联线索、结成网络。‎ 症状4 不注重抓学科体系重点 表现:有些同学希望各个学科、各个知识点面面俱到地学,最终的结果却是样样都想抓,样样抓不牢。‎ 解药:当基础知识和方法复习一轮以后,我们应该抓住重点来学。这里的重点,一方面要注意重点学科的学习,差的学科上升空间大,应予以重视,促进学科间平衡。另一方面,要理清学科内的重点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力争触类旁通,形成能力。再一方面,各个知识板块中的重点内容,要能够在知识梳理过程中,有所把握,高质高量地练几道,不贪多,只求精,精益求精。还有,对重要的方法也要作为复习重点,争取以少胜多,举一反三。‎ 秘诀:合理取舍,深化重点、追踪热点、有的放矢 症状5 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表现:有的考生在高考复习中,不可谓不努力,但成绩就是上不去,就是因为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解药:首先要明确看书和做题的三重境界。看书的第一重境界是“记”,就是记住书上所讲的概念、定理、公式,明白有关知识的意义。第二重境界是“联”,就是将现在所学习的知识与已经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整理知识组成系统。第三重境界就是“用”,就是所学的知识用到解题中,只有会用的才算真正的掌握。解题的第一重境界是“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当前问题。第二重境界是“思”,就是解题后的回顾和反思,总结解题经验和方法。第三重境界是“归”,就是获得的知识经验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回归到书本上去。 如果提升到第三重境界练习,看书时多想应用,设想应用这些知识的情形,并辅之配套练习,做题时多想课本,建立习题与书本知识的联系,这样就获得了学习的真经。‎ 秘诀:学会看书、提升境界,有效解题、改进方法 症状6 不善于总结归纳 表现:这种症状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题海战术导致的后果。拼命做题,认为做多了,接触的面广了,题型见得多了,方法总会练到的。题海茫茫,能做完吗?效率太低,效益差。‎ 解药:复习中,我们应该总结归纳知识系统;也要总结归纳存在问题,形成错题档案;又要归纳解题方法,如归纳某些问题的共同解题思路,并总结某种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和某个经典问题多种解题途径;并要归纳不同知识内在联系和相近知识的本质区别,把知学透,把方法用活。秘诀:由表及里,总结得失、总结方法、举一反三。‎ 症状7 学习计划不合理 ‎ 表现:有些同学糊里糊涂地过日子,摸摸这个,碰碰那个,或者完全从兴趣出发,或者干脆将学习任务堆积起来,一直拖到不得不完成为止,但这时新的任务又来了,无所适从。‎ 解药:复习计划可以分为三种。其一是阶段性计划,即对一个时间段的学习的大体安排。其二是短期计划,常常可以理解为周计划,考生可以非常具体地设定自己的时间安排,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制定好后,严格执行,不轻易改动,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第三是即时性计划,即通常说的日计划,它是对现实时间的安排,完全控制一天的时间,知道自己相当短的时间内要做哪些事情,回头一看,应觉得今天很充实,效率很高。‎ 秘诀:分段计划、科学有序,保证落实,严格执行 症状8 根据个人喜好下工夫 表现:许多考生学科发展不平衡,对某个学科感兴趣,或者对感兴趣的老师所任教的学科格外用功,成绩突飞猛进。但是对不喜欢的科目漠不关心,成绩无法提高,学科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解药:要提高总分,在弱势学科或平时不太感兴趣的学科上多下工夫,就更实在,更明智。由于效果的激励,对它的兴趣也逐步提高,只要持之以恒,现状会得到改观。 秘诀:优势学科、稳步提高,弱势学科、强行入轨 症状9 旧错屡犯,成绩难提高 表现: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不少同学没有从错题中总结经验,没有找出犯错的根本原因,而是一味认为自己没有记住。其实,有些错误的产生是因为错误思维造成的。‎ 解药: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制胜法宝”,这在2007年黑龙江文科状元:“错题本”里反思失误的禹奇锋身上得到了验证。禹奇锋说,要取得好成绩很简单,用一句话就可以总结出来:“紧跟老师,勤于回头看看自己过去的失误”‎ ‎。作为理科基础比较薄弱的文科生,禹奇锋与其他同学一样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为了弥补这一“短腿”,在老师的建议下,禹奇锋制作了一个“错题本”。他将平时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在本子上一一记录下来。他经常翻开看看,认真琢磨这些错误产生的根源,举一反三,杜绝在今后的学习中出现相同或相类似的错误。在平时的学习中,禹奇锋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紧跟老师”。“在课堂上和课余时间的复习中,都要紧跟老师的思路,因为老师的指导和经验会让自己少走许多弯路”。正是有了这些正确的学习方法,禹奇锋在高考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就连“短腿”数的学只差3分就得满分了。‎ 秘诀:分析错题、追根求源,反思错题、塞翁失马。反思错题、塞翁失马。‎ 症状10 患得患失,考前心态失衡 表现:高三各种考试前,有些同学精神过度紧张,甚至病倒。‎ 解药:考前要防止两个极端的做法,一是彻底放松,破坏了长期形成的生物钟,会适得其反。另一个就是挑灯夜战,加班加点,导致考前过度疲劳,临考时打不起精神。建议同学,休息调整是必要的,但必须是微调,特别要把兴奋状态逐步调整到上午9:00-11:30,下午3:00-5:00。考前要注意合理饮食,进考场后就要信心百倍,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要慌张。另外,进入考场适度紧张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它有利于激情的产生,千万不能因此而引起不必要的慌张。‎ 秘诀:调整心态、保持平衡,放松心情、缓解疲劳,合理饮居,亦张亦弛。‎ 盲点 教师的困惑:1、刚复习的内容,本次考试中出现,学生却不能复述、再现。2、刚复习过的知识,变换角度再出现时,学生失分严重。3、明明在课堂中强调这样写,考试中却乱写一通(如学科语言的使用不规范、不准确,书写格式不能按照要求),为此丢分太可惜。‎ 原因分析:1、课堂教学采用“填鸭式”,学生被动接受,只求字面理解和听懂普通话,而不去理解其化学含义,学生因错误理解或一知半解产生的潜意识,非常顽固。‎ 例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一个课题是“NO2能否支持木条的燃烧?”由于实验室中没有现成的NO2气体,该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方案(忽略N2O4的存在)。‎ ‎(1)硝酸铜固体加热分解的产物有氧化铜、二氧化氮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当集气瓶中充满红棕色气体时,木条复燃了,有的同学得出“NO2能支持木条燃烧”的结论。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 解释词:有的同学起初就认为这一观点不正确,理由是氧气也能支持木条燃烧,但我纠正以后,过二个星期再让他们做,结果还有不少同学做错,原因是从初中一直以来“对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一结论不能正确理解,正确的理解应是纯净的氧气或浓度较大的氧气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至少体积分数为21%的氧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例2:已知‎250C时0.1mol/L醋酸溶液达到平衡时的PH约为3,如果在此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PH为5的盐酸,则电离平衡向 ,若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醋酸钠晶体,待晶体溶解后溶液的PH 。‎ 解释词:对醋酸的电离平衡问题讨论时,真正的含义应是增大c(H+),平衡才能向左移动,但我们不少教师上课时,就没有定量地去分析这一问题,只是笼统地定性地说加入盐酸平衡向左移动,加入NaOH平衡向右移动。‎ 例3:充分煅烧黄铁矿Wg,反应完全后冷却至室温,称得固体物质的质量是mg,生成SO2为VL,则黄铁矿中FeS2的质量分数是(假设矿石中的杂质受热不分解,也不会与SO2反应)‎ A.60V/22.4W B.22.4V/60W C.80V/22.4W D.3(W-m)/W 解释词:在做物质的量有关计算时,一般都是给学生训练在标准状态下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的换算,非标准状态的问题讨论的过少,所以学生一遇到物质的体积换算成其它物理量时,就不管是否气体,不管是否标准状态,全用22.4mol/L来换算。‎ 例4:将KOH和Ca(OH)2的混合物‎1.3g全部溶于一定量水中,配成稀溶液,再缓缓通入足量的CO2气体。‎ ‎(1)当生成的沉淀质量刚好最大时,消耗CO2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224mL,请问生成沉淀的最大质量为 g,沉淀刚好全部溶解时消耗CO2的总体积为 mL。‎ ‎(2)混合物中KOH的质量为 g。‎ 解释词:根据沉淀质量刚好最大时,消耗CO2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224mL,可知,n ‎(KOH)和nCa(OH)2分别都为0.01mol,关键是当CaCO3和OH-共存时,CO2与CaCO3溶解平衡体系中的CO32-先反应还是先与OH-反应。不少学生只顾溶解碳酸钙了,不管溶液中的OH-了。学生解题时顾此失彼的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我们教学时要培养学生体系分析的方法,加强统摄思维能力的培养。‎ ‎ ‎ 解决策略:凡是大纲要求理解和应用(即C、D级)的内容,教师应让学生深刻理解,懂得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每一个化学原理的条件和适用范围。并让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化的方式,自主内化基本概念,正确理解化学原理,然后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以求灵活解决有关问题,方可得到显著的效果。‎ 例如:(1)电解氯化钠溶液与电解氯化镁溶液比较分析 ‎ (2)硫酸铝钾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加入氢氧化钡;硫酸铝铵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加入氢氧化钡。‎ 举例说明:‎ 化合物的概念的理解:‎ ‎(1)如何给概念下定义,培养抽象、收敛思维能力 ‎(2)拓宽概念的外延,寻找相关概念——即研究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关系,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 ‎ ‎ 2、化学知识条理不清,理论、性质和实验不能有机联系,审题时抓不住题干要素,没有析题习惯,找不到解题切入点。‎ 例5:2005‎ 全国大联考:舰船使用的水基防锈漆,在具有环保功能的同时,又容易溶解氧气,为此要在水基防锈漆中加入缓蚀剂,以下可作为缓蚀剂的是( )‎ A、Na 2SO4 B、FeCl‎3 C、NaNO2 D、HNO3‎ 解释词:不理解题意,找不到解题切入点。‎ 例6:在铁与铜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NO3,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m‎1g,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振荡后,剩余金属为m‎2g,则m1和m2之间的关系是( )‎ A、m1一定大于m2 ‎ B、m1一定大于m2‎ C、m1一定大于m2 ‎ D、m1一定大于m2‎ 解释词:不理解硝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的共存体具有强氧化性这一本质性,简单地认为硫酸加入是与可能过量的铁反应。要培养学生的粒子观。‎ 例7:三种可溶性正盐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有二种盐的焰色呈黄色,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 ‎ ‎ 根据以上事实,可判断固体混合物中一定含有 ,另外二种盐可能的组成是 或 或 。‎ 解释词:此题学生在审题时没有抓住题干要素中的“可溶性正盐”这一关键词,总认为根据后续实验现象分析,混全物中有一定存在Na+、Ca2+、Cl-、CO32-,只要任意组合便可。其实从可溶性正盐来分析,Na2CO3是一定含有的。‎ 例8:已知2SO2+O2 2SO3(g);△H=-akJ/mol(a>0)。在一个有催化剂的固定体积的容器中充入2molSO2‎ 和1molO2,在‎5000C时充分反应达到平衡时,SO3的浓度为Wmol/L,放出热量为b kJ。‎ ‎(1)比较a、b大小 a    b。‎ ‎(2)若在原来的容器中只加入2molSO3,‎5000C时充分反应达到平衡时,SO3的浓度为 mol/L,吸收热量ckJ,则a、b、c三数值满足何种关系 。‎ ‎(3)若将上述容器改为恒压容器(反应前体积相同)充入2molSO2和1molO2,在‎5000C时充分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d kJ。请比较d、b大小 d    b。‎ ‎(4)若将上述容器改为恒压容器(反应前体积相同)充入2molSO3,‎5000C时充分反应达到平衡时,SO3的吸收热量为e kJ。请比较e、c大小 e    c。‎ 解释词:此题只要以下概念和原理不理解的,就无法入手解题:(1)不理解可逆反应中△H=-akJ/mol的含义;(2)不理解等效平衡的原理;(3)正逆反应是二个在同样条件下,同时进行的二个反应,在同样条件下,若正反应某种反应物的转化率为80%,则逆反应这一物质的生成率则为20%;(4)对于以上气体前后计量数缩小的反应,恒温恒压相对于恒温恒容来说,相当于压强增大。‎ ‎ ‎ 解决策略:针对化学知识比较零散,难以记忆,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要求,对化学各知识点要加强理解和联系,养成良好的审题、析题习惯。‎ 策略一: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熟悉常见物质的性质,而物质的性质和理论、实验、用途、定量计算都有密切的联系。这一点作为教学组织者心中应非常清楚。‎ ‎  策略二:课堂教学中应多采用问题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尽量从知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角度入手,利用迁移、联想等方法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策略三:平时试卷讲评分析习题时,要养成“与题目对话”‎ 的良好习惯,圈出题干条件有哪些?这些条件的化学含义是什么?它让我往哪个方向去思考?这个问题考什么知识点?要解决这个问题通常有哪些途径?然后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从其它角度来变式训练学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审题、答题时思维定势,想当然,不按题给条件和题意要求答题,我称这些同学是“强奸”题意。或者说是不规范答题。‎ 常见错误有:‎ ‎(1)有机分子结构式中有几个苯环要看清楚,千万不要认为六边形一定是苯环;‎ ‎(2)量器书写时不注明规格,滴定管书写时不注明酸、碱式;‎ ‎(3)第VIII、第IVA等容易写错;‎ ‎(4)热化学方程式不注明状态,△H单位“kJ/mol”、 放热为“—”、吸热为“+”不写;‎ ‎(5)书写电子式时,共价化合物忘了未成对电子,离子化合物中的阴离子与原子团离子忘了加中括号;‎ ‎(6)多元弱酸电离、多元弱酸根离子水解:一步写成和不写可逆符号;‎ ‎(7)离子反应方程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结构简式和分子式、化学方程式和结构简式要混淆;‎ ‎(8)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时,小分子往往要丢失;缩聚、加聚反应时反应条件和n不写;‎ 策略一: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整理出易错点(知识点和思维盲点),教师把学生整理的易错点归纳成文,印发给学生。让他们经常回顾,以防出错。‎ 策略二:备课组根据各校实际,编选以往作业中错误率较高而又是大纲要求,以能力立意的习题,给学生加强训练。‎ 策略三:一定要组织“化学用语”的专题复习。‎ 特别强调:‎ ‎ 只要你以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根本,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以不变应万变,并能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你就大可不必为高考成绩而过度地焦虑。 ‎ 易混易错点 在高三化学复习阶段,如何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达到查漏补缺。根据考试说明和近年高考试题所涉及的关键知识点,结合学生复习过程中出现的易混易错的知识编制成系列小案例,供大家参考。‎ 一.“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1、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2、分子中键能越大,分子化学性质越稳定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都能从酸溶液中置换出氢 ‎4、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是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 ‎5、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一定是金属原子;目前金属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可为‎1/2/3‎/4/5/6/7‎ ‎6、非金属元素原子氧化性弱,其阴离子的还原性则较强 ‎7、质子总数相同、核外电子总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可以是:(1)原子和原子;‎ ‎(2)原子和分子;(3)分子和分子;(4)原子和离子;(5)分子和离子;‎ ‎(6)阴离子和阳离子;(7)阳离子和阳离子 ‎8、盐和碱反应一定生成新盐和新碱;酸和碱反应一定只生成盐和水 ‎9、pH=2和pH=4的两种酸混合,其混合后溶液的pH值一定在2与4之间 ‎10、强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要写成离子的形式 ‎11、电离出阳离子只有H+的化合物一定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12、甲酸电离方程式为:HCOOH=H++COOH-‎ ‎13、离子晶体都是离子化合物,分子晶体都是共价化合物 ‎14、一般说来,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的胶体微粒带正电荷 ‎15、元素周期表中,每一周期所具有的元素种数满足2n2(n是自然数)‎ ‎16、强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与弱电解质的浓溶液的导电性都比较强 ‎17、标准状况下,‎22.4L以任意比例混合的CO与CO2中所含碳原子总数约为NA ‎18、同温同压,同质量的两种气体体积之比等于两种气体密度的反比 ‎19、纳米材料中超细粉末粒子的直径(1‎-100mm)与胶体微粒的直径在同一数量级 ‎20、1molOH-在电解过程中完全放电时电路中通过了NA个电子 ‎21、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O3、Na2S、NaHSO3、H2SO3溶液中离子数目依次减小 ‎22、碳-12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碳-12的摩尔质量为‎12g/mol ‎23、电解、电泳、电离、电化腐蚀均需在通电条件下才能进行,均为化学变化 ‎24、油脂、淀粉、蛋白质、硝化甘油、苯酚钠、乙烯、明矾、Al2S3、Mg3N2、CaC2等一定条件下皆能发生水解反应 ‎25、氯化钾晶体中存在K+与Cl-;过氧化钠中存在Na+与O-为1:1;石英中只存在Si,O原子 ‎26、将NA个NO2气体分子处于标准状况下,其体积约为‎22.4L ‎27、常温常压下,‎32g氧气中含有NA ‎28、构成分子晶体的微粒中一定含有共价键 ‎29、胶体能产生电泳现象,帮胶体带有电荷 ‎30、溶液的pH值越小,则其中所含的氢离子数就越多 ‎31、只有在离子化合物中才存在阴离子 ‎32、原子晶体熔化需要破坏圾性键或非极性键 ‎33、液氨、液氯、液态二氧化硫等皆为非电解质 ‎34、分子晶体的熔点不一定比金属晶体低 ‎35、同一主族元素的音质的熔沸点从上到下不一定升高,但其氢化纳的熔沸点一定升高 ‎36、电解硫酸铜溶液或硝酸银溶解后,溶液的酸性必定增强 ‎37、氯化钠晶体中,每个钠离子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钠离子有6个 ‎38、用‎1L、1mol/L、FeCl3溶液完全水解制胶体,生成NA个胶体微粒 ‎39、在HF、PCl3、P4、CO2、SF6等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e-结构 ‎40、最外层电子数较少的金属元素,一定比最外层电子数较它多的金属元素活泼性强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 ‎1、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越大,熔点也越高,单质的活泼性越大 ‎2、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有机酸则较难溶于水 ‎3、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浓硫酸产生白色固体 ‎4、能与冷水反应放出气体单质的只有是活泼的金属音质或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5、将空气液化,然后逐渐升温,先制得氧气,余下氮气 ‎6、把生铁冶炼成碳素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除去生铁中除Fe以外各种元素,把生铁提纯 ‎7、虽然自然界含钾特制均易溶于水,但土壤中K%不高,故需施钾肥满足 ‎8、制取漂白粉、配制波尔多液以及改良酸性土壤时,都要用到熟石灰 ‎9、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于酸溶液 ‎10、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再加入氯水或溴水或碘水或硝酸锌,皆会产生Fe3+‎ ‎11、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12、NaAlO2、Na2SiO3、Na2CO3、Ca(ClO)2、NaOH、C17H35COONa、C6H5ONa等饱和溶液中通入CO2出现白色沉淀,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仍不消失 ‎13、大气中大量二氧化硫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金属矿石的冶炼 ‎14、某澄清溶液由NH4Cl、AgNO3、NaOH三种物质混合而成,若加入足量硝酸必产生白色沉淀 ‎15、为了充公分利用原料,硫酸工业中的尾气必须经净化、回收处理 ‎16、用1molAl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共有3mol电子发生转移 ‎17、硫化钠既不能与烧碱溶液反应,也不能与氢硫酸反应 ‎18、在含有较高浓度的Fe3+的溶液中,SCN-、I-、AlO2-、S2-、CO32-、HCO3-等不能大量共存 ‎19、活性炭、二氧化硫、氯水等都能使品红裉色,但反应本质有所不同 ‎20、乙酸乙酯、三溴苯酚、乙酸钠、液溴、玻璃、重晶石、重钙等都与烧碱反应 ‎21、在FeBr2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可得FeBr3、FeCl2、Br2‎ ‎22、在NaAlO2、Na2SiO3、Na2CO3、Ca(ClO)2、NaOH、C17H35COONa、C6H5ONa等饱和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出现白色沉淀,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仍不消失 ‎23、在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可得亚硫酸钠与次氯钠 ‎24、有‎5.6g铁与足量酸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0.2NA ‎25、含有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26、单质的还原性越弱、则其氧化性越强 ‎27、下列物质与水反应能产生可燃性气体:电石、硫化铝、红热的炭、过氧化钠等 ‎28、单质X能从盐的溶液中置换出单质Y,则单质X与Y的物质属性可以是:‎ ‎(1)金属和金属;(2)非金属和非金属;(3)金属和非金属;(4)非金属和金属 ‎29、H2S、HI、FeCI2、浓H2SO4、NaSO3、苯酚等溶液在空气中久置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变质 ‎30、浓硝酸、浓硫酸在常温下都能与铜、铁等发生反应 三.“化学实验”知识模块 ‎1、银氨溶液、氢氧化铜悬浊液、氢硫酸等试剂不宜长期存放,应现配现用 ‎2、实验室抽取氧气完毕后,应先取出集气瓶,再取出导管,后停止加热 ‎3、品红试纸、醋酸铅试纸、pH试纸、石蕊试纸在使用前必须先用蒸馏水润湿 ‎4、用标准盐酸滴定未知NaOH溶液时,所用锥形瓶不能用未知NaOH溶液润洗 ‎5、为防止挥发,浓氨气、氢氟酸、漂白粉、液溴、汽油、乙酸乙酯等均需密封保存 ‎6、浓H2SO4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水冲洗,再用干燥布擦净,最后涂上NaHCO3溶液 ‎7、一支25Ml的滴定管中液面所在刻度为12.00,则其中所盛液体体积大于13.00mL ‎8、准确量取25.00mL的KMnO4溶液,可用50mL碱式确定管 ‎9、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10、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分析下列实验温度计水银位置(测定溶解度、制乙烯、硝基苯、苯磺酸、酚酚醛树脂、乙酸乙酯制备与水解、糖水解)‎ ‎11、滴定时,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右手握持锥形瓶,边滴边振荡,眼睛注视滴定管中的液面下降的速度 ‎12、称量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的右盘,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中 ‎13、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密封,加热试管,溶液变红色,冷却后又变无色。确定溶液成分 ‎14、一种试剂可以鉴别甲苯、氯仿、已烯、酒精、苯酚水溶液、纯碱溶液 ‎15、氢氧化钠溶液滴定醋酸时,通常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终点颜色由橙变黄 ‎16、除去蛋白质溶液中的可溶性盐可通过盐析的方法 ‎17、配制硫酸亚铁溶液所用的蒸馏水应预先煮沸,以除去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18、试管、蒸发皿、坩埚、锥形瓶等仪器均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19、所谓硅胶,即硅酸胶体。硅胶变色为物理变化[CoCl2·H2O(蓝色)COCl2·6H2O(红色)]‎ 参考答案 一.“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1.错。NO2 2.对。如N2、HF等 3.错。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金属性弱的反应不明显。氧化性酸也不能 4.错。如SiO2+NaOH/HF都能反应。 5.错。原子核外最外层e-≤2的可以是He、H等非金属元素原子;目前金属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可为‎1/2/3‎/4/5/6。最外层7e-的117好金属元素明确没分析6.对。7.错。这几组不行。(4)原子和离子;(5)分子和离子;(6)阴离子和阳离子;(7)阳离子和阳离子;8.错。NaHSO4+NaHCO3=NaSO4+CO2↑+H2O;10HNO3+3Fe(OH)2=3Fe(NO3)3+NO↑+8H2O 9.错。2H2S+H2SO3=3S↓+3H2O;HClO+H2SO3=HCl+H2SO4 10.错。不溶于水的强电解质、浓H2SO4等不写成离子的形式 11.错。H2O 12.错。可逆电离、甲酸根离子HCOO- 13.错。分子晶体许多是单质 14.对。15.对。注意n不是周期序数 16.错。强电解质溶解度小的饱和溶液、与弱电解质的浓溶液由于电离不完全导电性都较弱 17.对。 18.错。V=m·ρ同温同压,同质量的两种气体体积之比等于两种气体密度的正比 19.对。 20.对。4OH--4e-=2H2O+O2↑ 21.对。从电荷守恒角度理解较好 22.对。注意对象:“碳‎-12”‎ 23.错。电解、电泳需在通电条件下才能进行,电泳为物理变化;电离不需通电、物理变化;电化腐蚀产生电流 24.错。乙烯不水解 25.错。过氧化钠中Na+与O22-为2∶1,在石英中存在Si、O原子还有杂质元素 26.错。降温,NO2向N2O4方向移动 27.错。SiO2中没有分子 28.错。稀有气体晶体中的微粒没有共价建 29.错。胶粒带有电荷 30.错。体积不知。31.错。电解质水溶液中也有 32.对。 33.错。液氯不是非电解质 34.对。如金属汞熔点很低 35.错。氢化物的熔沸点也一定升高,考虑氢键 36.错。以铜作阳极,溶液的酸性要减弱 37.错。12个 38.错。生成胶体微料大大小于NA个 39.错。HF、SF6中,所有原子不都满足最外层8e-结构 40.错。过渡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都是1-2e-‎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 ‎1、错。熔点递减2.错。低级有机酸易溶于水3.对。浓硫酸吸水性4.错。Na2O2+H2O→O2↑ 5.错。先制得氮气余下液氧6.错,降C% 7.错。自然界钾元素含量不低,但以复杂硅酸盐形式存在不溶于水8.对。9.错。溶于HF溶液10.错。碘水生成FeI2 11.错。钝化是化学性质12.错。Ca(ClO)2中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消失13.对。14.对。NH4Cl+AgNO3+NaOH→Ag(NH3)2Cl,+HNO3:NH4NO3+AgCl↓2H2O 17.错Na2S+H2S=2NaHS 18.对。Fe3++SCN(络合反应)、S2-/I-(氧化还原反应)、AlO2-/CO32-/HCO3-(双水解反应)19.对。活性炭(吸附,物理变化)、二氧化硫(可逆、不稳定、化学反应)、氯水(氧化还原、不可逆) 20.错。重晶石不反 21.错。还原性:Fe2+>Br-,FeCl2+Br2不共存 22.错。Ca(ClO)2、溶液中通入CO2气体,白色沉淀,继续通入CO2气体,白色沉淀,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消失 23.错。NaClO+SO2+H2O=H2SO4+NaCl 24.错。1molFe+HNO3等氧化性酸失去3mole-;1molFe+HCl等非氧化性酸失去2mole- 25.对。如:HCLO4、稀硫酸不具有强氧化性 26.错。稀有气体单质不符合 27.错。水+过氧化钠→O2:助燃,不可燃 28.错。(4)非金属和金属不可能 29.错。浓H2SO4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0.错。浓硫酸在常温和铜不发生反应。‎ 三.“化学实验”知识模块 ‎ 1.对。2.对。3.错。pH试纸事先不润湿。 4.对。5.错。漂白粉不会挥发,但要密封保存 6.错。先干燥布拭去再用水冲洗 7.对。8.错。酸式滴定管9.对。10.对。测定溶解度(试管水)、制乙烯(反应液)、硝基苯(水浴)、苯磺酸(水浴)、酚醛树脂(沸水浴)、乙酸乙酯制备(直接加热)、水解(水浴)、糖水解(水浴)11.错。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指示颜色变化 12.错。左物右码 13.SO2+品红溶液 14.对。浓溴水 15.错。酚酞16.错。渗析17.对。18.错。锥形瓶隔石棉网微热 19.错。硅胶:nSiO2·mH2O,硅胶变色化学变化。 ‎ 高考化学新型解读 一、改编、重组、整合教材内容,拓宽思维的广度、深度 这类试题往往以教材实验、重要文字描述及课后习题为素材,对其进行改编、重组、整合或延伸,所以陌生度不大,故学生在解答时感到简单,但因问题设计的角度、深度或说法发生变化,又易导致答题错误。‎ ‎【例1】(2007年上海卷)某课外研究小组,用含有较多杂质的铜粉,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制取胆矾。其设计的实验过程为:‎ ‎(1)杂铜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可采用灼烧的方法除去有机物,灼烧时将瓷坩埚置于 上(用以下所给仪器的编号填入,下同),取用坩埚应使用 ,灼烧后的坩埚应放在 上,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 实验所用仪器:a.蒸发皿 b.石棉网 c.泥三角 d.表面皿 e.坩埚钳 f.试管夹 ‎(2)杂铜经灼烧后得到的产物是氧化铜及少量铜的混合物,用以制取胆矾。灼烧后含有少量铜的可能原因是 。‎ a. 灼烧过程中部分氧化铜被还原 b. 灼烧不充分铜未被完全氧化 c. 氧化铜在加热过程中分解生成铜 d. 该条件下铜无法被氧气氧化 ‎(3)通过途径Ⅱ实现用粗制氧化铜制取胆矾,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步骤:酸溶、加热通氧气、过滤、 、冷却结晶、 、自然干燥。‎ ‎(4)由粗制氧化铜通过两种途径制取胆矾,与途径Ⅰ相比,途径Ⅱ有明显的两个优点是: 、 。‎ ‎(5)在测定所得胆矾(CuSO4·xH2O)中结晶水x值的实验过程中:称量操作至少进行 次。‎ ‎(6)若测定结果x值偏高,可能的原因是 。‎ a. 加热温度过高b.胆矾晶体的颗粒较大 c. 加热后放在空气中冷却d.胆矾晶体部分风化 ‎【解析】(1)因坩埚加热后温度较高,应放在泥三角上进行加热,且取用坩埚时要用坩埚钳,并且为防止坩埚炸裂和烧环桌面,烧后的坩埚要在石棉网上冷却,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 ‎(2)灼烧后含有少量铜其原因可能是灼烧不充分,铜未被完全氧化,也可能是灼烧过程中部分氧化铜被还原。‎ ‎(3)利用途径Ⅱ制取胆矾时,必须先加酸将氧化铜溶解,加热通氧气将Cu氧化,过滤除去粗制氧化铜中的不溶物杂质后,然后再蒸发溶剂,冷却结晶,再过滤得晶体,最后将其干燥,由此可写出答案。‎ ‎(4)根据途径Ⅰ的反应方程式Cu+2H2SO4(浓)CuSO4+SO2↑+2H2O和途径Ⅱ的反应方程式2Cu+O2+2H2OS4(稀)2CuSO4+2H2O,可以看出途径Ⅱ的优点是:①产生等量的胆矾比途径Ⅰ耗硫酸少;②途径Ⅱ不产生污染大气的气体(SO2)。‎ ‎(5)称量操作至少进行4次,分别是:①称量坩锅;②称量加入晶体后的坩埚;③称量加热冷却后的坩埚;④称量再加热、再冷却后的坩埚至两次称量的值相差不超过‎0.1g。‎ ‎(6)若测定结果x值偏高,可能是加热温度过高使CuSO4晶体中的CuSO4分解了,其他三项均使x值偏低。‎ ‎【答案】(1)c e b (2)a b (3)蒸发 过滤 ‎(4)产生等量胆矾途径Ⅱ消耗硫酸少 途径Ⅱ不会产生污染大气的气体 (5)4 (6)a ‎【点评】本题以高一化学教材第六章氧族元素、环境保护复习题(2):用铜和浓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铜时,可用下列两种方法:‎ 硫酸 O2‎ 浓H2SO4‎ ‎(1)Cu CuSO4,(2)Cu CuO CuSO4,这两种方法中,哪种较好?为什么?和高三选修教材上的实验——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为题材进行改编、重组,和整合命制的,陌生度小,这类试题的出现,有利于引导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整合,融合和思考,拓宽了命题的角度,提升了思维的空间。‎ ‎【变式训练】实验室常利用甲醛法测定(NH4)2SO4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其反应原理为:4NH+6HCHO=3H++6H2O+(CH2)6N4H+[滴定时,1 mol (CH2)6N4H+与1 mol H+相当],然后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反应生成的酸。某兴趣小组用甲醛法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Ⅰ 称取样品‎1.500g。‎ 步骤Ⅱ 将样品溶解后,完全转移到250 mL容量瓶中,定容,充分摇匀。‎ 步骤Ⅲ 移取25.00 mL样品溶液于250 mL锥形瓶中,加入10 mL20%的中性甲醛溶液,摇匀、静置5 min后,加入1~2滴酚酞度液,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按上述操作方法再重复2次。‎ ‎(1)根据步骤Ⅲ填空:‎ ‎①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加入NaOH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则测得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②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水未倒尽,则滴定时用去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③滴定时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眼睛应观察 。‎ A、滴定管内液面的变化 B、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④滴定达到终点时,溶液由 色变成 色。‎ ‎(2)滴定结果如下表所示:‎ 实验 编号 待测溶液的体积 ‎/mL 标准溶液的体积/mL 滴定前刻度 滴定后刻度 ‎1‎ ‎25.00‎ ‎1.02‎ ‎21.03‎ ‎2‎ ‎25.00‎ ‎2.00‎ ‎21.99‎ ‎3‎ ‎25.00‎ ‎0.20‎ ‎20.20‎ 若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为0.101 0 mol·L-1,则该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 ‎【答案】(1)①偏高 ②无影响 ③B ④无 粉红(或浅红)‎ ‎(2)18.85%‎ 二、以图表或某一物质为载体,强化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以图表或某一物质为载体,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计算和实验,无机和有机等知识进行融合创新,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是近年来高考化学命题的一大亮点。‎ ‎【例2】(2008年全国卷)红磷P(s)和Cl2(g)发生反应生成PCl3(g)和PCl5(g)。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H表示生成1 mol产生的数据)。‎ 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P和Cl2反应生成PCl3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2)PCl3分解成PCl3和Cl2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上述分解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温度为T1时,在密闭容器中加入0.80 mol PCl5,反应达到平衡时PCl5还剩0.60 mol,其分解率等于 ;若反应温度由T1升高到T2,平衡时PCl5的分解率为,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工业上制备PCl5通常分两步进行,先将P和Cl2反应生成中间产物PCl3,然后降温,再和Cl2反应生成PCl5。原因是 。‎ ‎(4)P和Cl2分两步反应生成1 mol PCl5 的△H4 △H3(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PCl5与足量水充分反应,最终生成两种酸,其化学方程式是 。‎ ‎【解析】(1)由图可以看出,1 mol P与Cl2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306 kJ·mol-1,所以P与Cl2反应生成PCl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P(s)+Cl2(g)=PCl3(g);△H=-306 kJ·mol-1。‎ ‎(2)中间产生PCl3和未完全反应的Cl2的总能量高于最终产物PCl5的能量,其△H=-93 kJ·mol-1,所以PCl5(g)=PCl3(g)+Cl2(g);△H=93 kJ·mol-1;分解率=×100%=25%,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此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PCl5的分解率增大,>。‎ ‎(3)由图可知,P与Cl2反应生成PCl3,PCl3和Cl2进一步反应生成PCl5,都是放热反应,分两步进行且第二步降低温度,有利于PCl5的生成,防止PCl5的分解。‎ ‎(4)由盖期定律可知,一步生成PCl5和两步生成PCl5的总热效应相等,即△H4=△H3=△‎ H1+△H2=-306 kJ/mol-93 kJ/mol=-399 kJ·mol-1。‎ ‎(5)PCl5与水反应生成H3PO4和HCl,化学方程式为:PCl5+4H2O=H3PO4+5HCl。‎ ‎【答案】(1)P(s)+Cl2(g)=PCl3(g);△H=-306 kJ·mol-1。‎ ‎(2)PCl5(g)=PCl3(g)+Cl2(g);△H=93 kJ·mol-1 25% 大于 ‎(3)两步反应均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提高产率,防止产物分解。‎ ‎(4)-399 kJ·mol-1 等于 ‎(5)PCl5+4H2O=H3PO4+5HCl ‎【例3】(2007年四川卷)二甲醚(CH3OCH3)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燃料,它清洁、高效,具有优良的环保性能。四川是利用天然气生产二甲醚的重要基地之一。‎ 请填写下列空白:‎ ‎(1)与二甲醚相对分子质量相等且元素种类相同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是: 。‎ ‎(2)二甲醚可由合成气(CO+H2)在一定件下制得。用合成气制二甲醚时,还产生了一种可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机化合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 ‎(3)以二甲醚、空气、氢氧化钾溶液为原料,石墨为电极可构成燃料电池。该电池中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是: 。‎ ‎(4)制备二甲醚的合成气可由甲烷与水蒸气或二氧化碳经高温催化反应制得。合成气除制二甲醚外,还可用于冶炼金属,用它冶炼铁的生产过程可示意如下:‎ ‎①在催化反应室中进行的反应均为可逆反应,增大体系的压强对甲烷转化率的影响是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在上述炼铁过程的某时间段内,若有x m3(标准状况)的甲烷进入燃烧室中充分燃烧,还原反应室有5y kg(即×103 mol)铁生成,假设燃烧室与还原反应室产生的高温尾气全部进入催化反应室,则这些高温尾毛在理论上可产生合成气 m3(标准状况)。‎ ‎【解析】(1)由于醇与等碳原子数的醚为同分异构体,显然相对分子质量相等,C2H5OH符合条件,由于1 mol O的质量等于1 mol CH4的质量。1 mol碳的质量等于12 mol H的质量,在C2H6O的基础上去掉1个CH4而同时增加一个氧即CH2O2‎ 应符合条件,经验证,没有其他的分子符合题意。‎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可得如下符合条件的化学方程式:3CO+3H2=CH3OCH3+CO2或2CO+4H2=CH3OCH3+H2O。‎ ‎(3)由原电池原理可知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失电子,由于CH3OCH3被氧化的产物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存在,故负极反应物应为和H2O,即CH3OCH3+16OH-—12e-=2+11H2O。‎ ‎(4)由CH4+H2O(g)CO+3H2①和反应CH4+CO22CO+2H2② 知,增大压强可使上述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减少CH4的转化率。由反应CH4+2O2CO2+2H2O知x m3的CH4可产生3x m3的CO2与H2O的混合气体;又由Fe2O3+3CO2Fe+3CO2,Fe2O3+3H22Fe+3H2O知,生成×103 mol的Fe产生3y 103的高温尾气,故由反应①②知最后可得合成所12(x+y) m3。‎ ‎【答案】(1)CH3CH2OH、HCOOH ‎(2)3CO+H2=CH3OCH3+CO2或2CO+4H2=CH3OCH3+H2O ‎(3)CH3OCH3+16OH――12e-=2+11H2O ‎(4)①减少 ②12(x+y)‎ ‎【点评】例2以图表为载体,将反应热的本质,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热的计算,化学平衡等知识进行融合创新。例3以二甲醚为载体,考查了有机和无机、同分异构体、原电池及化学平衡等知识内容,这类试题的出现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充分出现了“深化基础、知识与能力并重、稳中求变”的命题特点。‎ ‎【变式训练】铜在自然界存在于多种矿石中,如:‎ 矿石名称 黄铜矿 斑铜矿 辉铜矿 孔雀石 主要成分 CuFeS2‎ Cu5FeS4‎ Cu2S CuCO3·Cu(OH)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表所列铜化合物中,铜的质量百分含量最高的是 。‎ ‎(2)工业上以黄铜矿为原料,采用火法熔炼工艺生产铜。该工艺的中间过程会发生反应:2CU2O+Cu2S6Cu+SO2↑,反应的氧化剂是 。‎ ‎(3)SO2尾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的后果是 ;处理该尾气可得到有价值的化学品,写出其中1种酸和1种盐的名称 。‎ ‎(4)黄铜矿熔炼后得到的粗铜含少量Fe、Ag、Au等金属杂质,需进一步采用电解法清制。请简述粗铜电解得到精铜的原理: 。‎ ‎(5)下表中,对陈述Ⅰ、Ⅱ的正确性及其有无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填字母)。‎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判断 A 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可用稀盐酸除铜器表面的铜绿 Ⅰ对;Ⅱ对;有 B 铜表面易形成 致密的氧化膜 铜容器可以 盛放浓硫酸 Ⅰ对;Ⅱ对;有 C 铁比铜活泼 铆在铜板上的铁钉在潮湿空气中不易生锈 Ⅰ对;Ⅱ对;有 D 蓝色硫酸铜晶体受热转化为白色硫酸铜粉末是物理变化 硫酸铜溶液可用作游泳池的消毒剂 Ⅰ错;Ⅱ对;无 ‎【答案】(1)Cu2S (2)Cu2O和Cu2S ‎(3)形成酸雨,会对植物和建筑物等造成严重危害 硫酸、硫酸铵 (4)电解池中,粗铜作阳极,精铜作阴极,电解质为硫酸铜溶液。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粗铜中的铜以及比铜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进入溶液,不如铜活泼的金属沉入电解槽形成“阳极泥”;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铜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铜单质沉积在纯铜上,从而达到精制Cu的目的 ‎(5)AD 三、联系科学实践,体现创新理念 试题注重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和社会热点中的实际问题,命题具有创新理念,已成为高考的另一大亮点。‎ ‎【例4】(2007年广东卷)纤维素是自然界最为丰富的可再生的天然高分子资源。‎ ‎(1)纤维素可制备用于纺织、造纸等的黏胶纤维[成分是(C6H10O5)n],生产过程涉及多个化学反应。工艺简图如下:‎ 近来,化学家开发了一种使用NMMO加工纤维素的新方法,产品“Lyocell纤维”成分也是(C6H10O5)n。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 ‎①“Lyocell纤维”工艺流程中,可充分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②与“Lyocell纤维”工艺相比,粘胶纤维工艺中会产生含有 (只填非金属元素符号)的废物,并由此增加了生产成本。‎ ‎③“Lyocell纤维”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纤维”,原因是 。‎ ‎(2)“Lyocell纤维”工艺流程中的NMMO可按如下路线制备(反应条件均省略):‎ 其中,化合物Ⅰ可三聚为最简单的芳香烃,化合物Ⅱ可使溴水褪色。‎ ‎①化合物Ⅰ也可聚合为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导电性的高分子化合物,该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②化合物Ⅱ与氧气反应的原子利用率达100%,其化学方程式为 。‎ ‎③关于化合物Ⅲ、Ⅳ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代号)。‎ A、都可发生酯化反应 B、Ⅲ可被氧化,Ⅳ不可被氧化 C、都溶于水 D、Ⅲ可与钠反应,Ⅳ不可与钠反应 E、Ⅲ是乙醇的同系物 F、Ⅲ可由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制备 ‎④写出合成NMMO最后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1)由工艺流程可知,NMMO被循环利用。比较两个生产流程可知在黏胶纤维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含硫、含氯的废物,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并可能由此产生环境污染。而新工艺不会产生污染物,具纤维素原料可以再生,故称为“21世纪绿色纤维”。(2)最简单的芳香烃为苯,则三聚为苯的烃必为乙炔,其聚合成为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为;化合物Ⅱ为乙烯,欲使其与O2反应,原子利用率为100%,只有发生加成反应即2CH2=CH2+O2→。据Ⅲ、Ⅳ的分子结构特点不难推知它们所具有的性质。‎ ‎【答案】(1)①NMMO ②S、Cl ③新工艺环境污染小,纤维素原料可再生 ‎【点评】本题以NMMO加工纤维素的新化学工艺方法为题材,联系化工生产实际,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①问从物质的循环利用出发,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②问要求对两种工艺的优劣进行评价:第③问题要求考生了解绿色化学的理念;(2)中主要考查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四、提供信息,考查信息迁移能力 这类试题往往“高起点、低落点”,一般是以教材上没有涉及的知识和平时不做要求的陌生知识为背景而提供明确的信息,然后设置综合性的问题进行考查信息提取、与所学知识整合及应用能力。‎ ‎【例5】(2006年重庆理综)-松油醇可以以下路线合成,小方框中的每一字母各代表一种有机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剂1是 ,试剂2是 。‎ ‎(2)A至H中,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填结构简式)。‎ ‎(3)写出G和H的结构简式:G ,H 。‎ ‎(4)E转化为F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解析】与(CH3)2CHMgI反应的物质应含有碳氧双键,所以A为CH3CHO试剂1为O2,可推出B的结构简式为,B在浓H2SO4加热的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可生成两种烯烃,依据F能与反应,说明F为二烯烃,可推知C应为,D为。C要由单烯烃转变成二烯烃,应先与卤素加成,再发生消去反应,所以试剂乙为Br2水,E为,F为,H为,G为。‎ ‎【答案】(1)O2; Br2 水 ‎ ‎【点评】本题以-松油醇的合成为情景和信息,它不但考查了考生信息的接受、提取及迁移应用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将信息,与已学知识有机整合的能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烯烃、卤代烃、醇、醛(酮)等性质及其相互转化,反应条件、试剂选择,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 ‎【变式训练】已知:‎ ‎(1)‎ 两种醛类物质(其中一种必须在与醛基相邻的C原子上有H原子,俗称-H)在碱性条件下加热,可以发生羰基的加成和消去反应,得到不饱和醛。‎ 甲苯及其卤代物是有机化工的基本原料,由它出发可制造某些香料、药物及广泛应用于印刷、电子工业中的感光树脂的重要中间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中B、D、E都能使溴水褪色,E在光等辐射能作用下可以发生二聚加成反应,生成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环状化合物F和G;E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一种优质高分子感光树脂的单体H。试回答:‎ ‎(1)写出有机物的结构简式:A 、C 、D 。‎ ‎(2)反应(Ⅰ)的类型是 ,反应(Ⅱ)的类型是 .‎ ‎(3)写出A→B的化学方程式: 。‎ ‎(4)同种类、互为同分异构体的F和G的结构简式为F 、‎ G 。‎ ‎(5)已知:‎ 如果E→H的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实现的话,请你预测所得高分子感光树脂单体H的最简单的结构简式为 。‎ ‎【答案】‎ 五、设置综合性问题,考查思维的严密性、流畅性 这类试题的问题设计往往是考查物质合成路线的设计及评价、实验方案的设计及评价、物质的检验和化学用语等知识。‎ ‎【例6】已知:①2CH2=CH2+O22CH3CHO ②CH3CHO+CH3CHOCH3CH(OH)CH2CHOCH3CH=CHCHO ‎(1)兔耳草醛在食品、化妆品等工业中用作香料添加剂。其合成流程为(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①兔耳草醛的分子式是 ;物质A的结构简式是 。‎ ‎②检验C中含有一般的碳碳双键的简要实验步骤是 。‎ ‎③物质A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一类同分异构体能使FeCl3溶液显紫色,结构中不含-CH3,且苯环上只有两个互为对位的取代基,其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 ‎④C+D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现以CH2=CH2和其他无机物合成CH3CH=CHCOOCH2CH2OOCCH=CHCH3。请用合成反应流程图表示出最合理的合成方案(注明反应条件)。例,由乙醇合成聚乙烯的反应流程图可表示为:‎ ‎【解析】(1)①根据兔耳草醛的结构简式即可得其分子式为C13H18O,然后根据其合成流程图逆推,可知物质D、C、A的结构简式为 ‎②因为C中含有碳碳双键与醛基,且醛基比碳碳双键更易被氧化,所以检验碳碳双键时应先把醛基保护或利用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氧化掉,然后再检验碳碳双键。‎ ‎③根据“能使FeCl3溶液显紫色,结构中不含-CH3,且苯环上只有两个互为对位的取代基”可写出A的同分异构体 ‎(2)分析CH3CH=CHCOOCH2CH2OOCH=CHCH3的结构可知,要生成该物质就需要先制备出CH3CH=CHCOOH与HOCH2CH2OH,由CH3CH=CHCOOH可进一步逆推到CH3CH=CHCHO→CH3CHO→CH3CH2OH→CH2=CH2,故其合成路线如图2所示:‎ 图2物质的合成路线图 ‎【点评】本题除考查醛、烯烃、醇、脂及其相互转化关系等知识点外,主要考查了信息处理、实验检验及设计能力。如“在检验C中含有一般的碳碳双键”‎ 时,因C中含醛基,就应想到醛基的干扰及处理,这就突出了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再如合成流程图的设计,与传统的根据有机合成路线推测有机物的结构正好相反,突出体现了对设计流程的正误辨析、优化选择,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 六、设置探究性问题、提倡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化学试题在近年高考中主要表现在实验考题上,简单地说这类试题就是将化学问题或化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并付诸实践,根据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进行严密推理来解决问题的一种实验方法。这类试题通过将研究性学习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入到实验问题的解决之中,引导考生逐步形成质疑,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重视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培养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例7】(2008年广东卷)某种催化剂为铁的氧化物。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对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进行探究:将适量稀硝酸加入少许样品中,加热溶解;取少许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出现红色。一位同学由此得出该催化剂中铁元素价态为+3的结论。‎ ‎(1)请指出该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2)请完成对铁元素价态的探究:‎ 限选实验仪器与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滴管、酒精灯、试管夹;3 mol·L-1 H2SO4、3% H2O2、6 mol·L-1 HNO3、0.01 mol·L-1 KMnO4、NaOH稀溶液、0.1 mol·L-1 KI、20%KSCN、蒸馏水。‎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 ;‎ 假设2: ;‎ 假设3: 。‎ ‎②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 ‎③实验过程 根据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按下列表格格式写出实验操作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步骤1:‎ 步骤2:‎ 步骤3:‎ ‎……‎ ‎【解析】(1)加入KSCN溶液出现血红色,溶液中一定含有Fe3+,但由于是用HNO3溶解的铁的氧化物,HNO3具有强氧化性,能将Fe2+氧化为Fe3+,所以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是不合理的。‎ ‎(2)①在高中阶段常见的铁的氧化物有FeO(+2价铁的氧化物)、Fe2O3(+3价铁的氧化物)、Fe3O4(同时含有+2、+3价铁的氧化物),据此可得出三种假设。‎ ‎②由于Fe2+极易被氧化,所以首先应该把3 mol·L-1 H2SO4煮沸赶走H2SO4中溶解的O2,然后将样品溶解在煮沸的H2SO4中,根据Fe2+、Fe3+的性质差异即可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方案。设计时本着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等原则进行。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只要设计方案合理即可。‎ ‎【答案】(1)不合理。因为稀硝酸有强氧化性,会氧化样品中可能存在的二价铁,所以从实验结果只能判断样品溶解后的溶液中存在三价铁,而不能确定样品中铁元素的价态。‎ ‎(2)①假设1:催化剂中铁元素全部为+3价 假设2:催化剂中铁元素全部为+2价 假设3:催化剂中铁元素同时存在+2、+3价 ‎③‎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步骤1:用滴管取一定量3 mol·L-1 H2SO4于试管中,加热煮沸数分钟以除去溶于其中的O2‎ 步骤2:用药匙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用滴管加入适量已除氧的3 mol·L-1 H2SO4并加热,充分反应后得A溶液 固体溶解,溶液有颜色变化 步骤3:取少许A溶液于试管中,滴加1~2滴20%的KSCN溶液,振荡 ‎(1)若溶液不出现红色,则假设2成立 ‎(2)若溶液呈红色,则假设1或假设3成立 步骤4:另取少许A溶液于试管中,滴加1~2滴0.01 mol·L-1 KMnO4溶液,振荡 结合步骤3中的(2):‎ ‎(1)若溶液呈紫红色且不褪去,则假设1成立 ‎(2)若溶液紫红色褪去,则假设3成立 ‎【点评】本题以探究铁元素价态为载体考查考生应用题中信息做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的科学探究能力。近年来江苏、广东的高考化学卷在此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变式训练】某混合金属粉末,除Mg外还含有Al、Zn中的一种或两种,含量都在10%以上。某研究小组设计实验探究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铝、锌元素的存在。‎ 所用试剂:样品、pH试纸、稀H2SO4、NaOH溶液、稀氨水,该小组探究过程如下:‎ 一、查阅资料:‎ ‎①镁、铝、锌都是白色金属;‎ ‎②锌(Zn)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H2;‎ ‎③Zn(OH)2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可溶于强碱溶液及氨水;‎ ‎④Zn2+易形成络合物如[Zn(NH3)4]2+,该络合物遇强酸分解生成Zn2+、NH。‎ 二、提出假设:‎ ‎(1)假设1: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镁外还含有 元素;‎ ‎(2)假设2: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镁外还含有 元素;‎ 假设3:该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镁外还含有铝、锌元素。‎ 三、实验探究:‎ 甲同学基于假设3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乙同学同样基于假设3设计另一实验方案如下:‎ ‎(3)试剂M是 。‎ ‎(4)写出操作Ⅰ的过程 。‎ ‎(5)写出Zn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写出[Zn(NH3)4](OH)2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7)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方案比甲同学的好,理由是 。‎ ‎(8)丁同学研究了甲、乙两同学的方案后,用最简便的方法测定了Wg样品中金属镁(Mg)的质量分数,他的方法是 。‎ ‎【答案】(1)铝(或Al) (2)锌(或Zn)‎ ‎(3)NaOH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 ‎(4)在滤液中加入稀硫酸直至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再加入足量的稀氨水 ‎(5)Zn+2NaOH=Na2ZnO2+H2↑‎ ‎(6)[Zn(NH3)4]2++2OH-+6H+=Zn2++4NH+2H2O ‎(7)步骤简单,节约试剂 ‎(8)将沉淀C洗涤、小心干燥后称量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计划 ‎ 第一轮复习的指导思想:夯实基础,滚动提高。 ‎ 第一轮复习阶段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整理,使之系统化和深化,引导学生把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学科知识网络,并通过知识的回顾、整理、应用、拓宽与辐射向其它学科进行渗透,这一轮复习着重于完善中学化学知识结构,复习内容要细致全面,即达到知识上不留死角的目的。要加强变知识点复习为考点复习的研究,高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不少于100个,要完全复习完至少要到第二学期3月底,教师觉得要复习的都复习到了,而学生做起题来却往往“常规、常见、常讲、常练、甚至常考的知识点仍然常错”。而化学考试热点只有近30个,其中有近二十个考点重现率特别高,而综合考试中,化学试题的量比较小,所考的必然侧重于考试的重点和热点,因此应该研究:根据考点来组织化学高考总复习,可以缩短复习周期,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复习中要舍得在难点、重点问题上花时间、下功夫。为达到知识上不留死角的目的,对一般性考点也不容忽视,可采取一般性的考点则通过练习的形式再现。复习中穿插一些小的专题进行专题训练,小专题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知识点及对应目标;例题;知识规律、方法、技巧小结;目标检测题。进行专题训练时要针对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主要以知识点和以解题方法为线索,注重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发展能力。 第一轮复习的策略:立足课本 形成网络 强化落实 1、正确处理“纲”与“本”关系      《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高考化学命题的基本依据。现行课本是依据大纲编写出来的教科书。因此,引导学生搞清纲与本的关系,对搞好高三总复习尤为重要。高考总复习要重视课本,但又不应依赖于课本。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内容,合理分散教材的难点,强化知识的重点,对知识点的处理应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明确考试的目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内容,力求抓住四点:①知识点;②考试点;⑧能力点;④实际点(联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环保知识的实际)。不让学生做死题,少走弯路 以求实效。根据多年高考化学试题的分析、观察,化学命题的思路是守纲不守本。即知识守纲、守本、不超出课本的范围,而能力不守本,可以大大超越课本。因此,在总复习中不要随意拓宽知识范围,要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大纲》和考纲,对照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和课本上的重点知识,找出知识点和考点,把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深化和提高。要善于抓重点、抓规律,抓知识的归纳小结,抓知识点和考点的联系,不让学生死记硬背。 2、切实解决复习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知识点、高考试题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观察,目前化学学科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做演示实验),学生看。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也清楚。但是前面听,后面忘;容易听,容易忘。试题特点是:多、全、小、精、活,考能力、考技巧、知识覆盖面广,考查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题比重逐年增大。命题趋势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  ‎ 活中求快。要求学生答好高考题的标准是:常见的题要会做,不常见的题也要会做,从来没见过的题也得会做。这就要求在总复习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狠抓双基上下功夫,搞清知识间的联系和知识点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解决疑难问题。另外,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中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糟。为此,在教学中采取的措施是:认真听讲、反复联想、熟能生巧、  能力渐长。二是概念多,理论多,实验杂,计算难,题型活。在教学、复习中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理解、注意联想,重视实验,讲究巧练,培养能力,善于记忆,前后对比,摸索规律,经常回忆,不易忘记。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一一对应,学生目标明确,进步即可明显。 3、认真把住复习中的“六环节”   “六环节”指:阅读、提问、讨论、精讲、精练、点评。    (1)阅读   在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认真阅读教材是听好一节课的基础。为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适应当今高考试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无论是在平时上课中还是在高考总复习中,教师都应坚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而让学生找出自己学习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在阅读教材时,重点引导学生对章节知识、单元知识及综合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哪些知识是通过阅读教材就可以解决的,还有哪些知识自己理解上还有困难,主要通过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才能解决,以便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提高复习质量。 (2)提问   不管是在高三复习的哪一个阶段,教师都要根据考纲、考点、知识点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留给学生进行思考。加上学生在第一环节阅读教材时积累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分期分批解决。若能抽出时间,一节课留一道思考题,若时间紧两节课留一道思考题也可以,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做到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学生每次接触的问题越少,印象越深,记得就越清楚。时间长了,好多重点问题就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掌握。 (3)讨论 在前两环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思考题中存在的疑点、难点进行讨论。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搞清自己的遗留问题,加深印象,从而使每个思考题涉及的同一类问题都能搞清楚,做到“万变不离其宗”。抓住分析讨论这一环节,学生就会获得牢固的知识。 (4)精讲   由于总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讲复习课,还是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做到有目标地精讲。学生一看就明白的问题,教师不宜在课堂上讲来讲去,而是要给学生讲方法、讲原理、讲技巧、讲关键、讲思路、讲规律,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功效。 (5)精练 无论是单元复习,还是综合练习,模拟测试,教师都要精心选编适量的不同类型练习题进行精练。切忌搞“题海战术”‎ ‎,习题离课本的距离太远。所选习题必须是不离开课本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所涉及的内容。在复习中发现,有的学生练了大量的综合题,但一遇到课本上习题和问题还是照样出现错误,因此,高考也考不好。练习要针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复习内容,采取不同的练习方式,练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理解,熟练掌握,准确无误,标准规范,即达到精练的目的。 高三化学复习中“练”的策略:正确认识高三复习中的“练”,必须跳出题海,严格遵循练的原则:适时,适量,精干,灵活,练有所得。而练的总体目标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切实注意练的方法和效果,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常见做法是:基础知识系统练,难点知识分解练, 热点知识专题练,错题过关二次练,提高能力综合练。 (6)点评 学生经过分章、分块、综合训练和模拟测试的复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但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还得重点抓好点评。点评应重点做好以下一些问题的处理与训练:抽查学生的双基知识是否搞扎实:考点、知识点涉及的一些规律性的问题是否搞清楚:学生对试题是否具备有变型、互换、转化、重组、自编、改编、延伸的能力;学生对试题是否具有巧解、妙解、灵活多样的思维方法。复习中,针对以上需要点评的问题,结合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给学生介绍规律性的知识以及巧解、妙解、快速解题的方法,使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两三道题所涉及的内容、知识点、规律,结合学生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就分析、讲解一节课。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边点边评,随点随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使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化学总复习中,各个复习环节应相互联系,取长补短。阅读的不足由提问来补充;提问的不足由讨论来补充:精讲的不足由精练来补充:精练的不足又可由精讲来补充;精讲、精练之不足又可由点评来补充。六环节中的每个环节中既有其独立的作用和目标,又可补充另一环节的不足。 ‎ 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化学的第一轮复习按照原计划,将要在二月底结束,从三月开始的第二轮复习是高考复习备考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建构网络、总结规律、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熟悉高考的重要阶段,复习效果如保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的好坏。为了使第二轮复习能扎实有效地顺利进行,确保今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经过高三备课组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特制订如下的复习计划与工作安排。‎ 一、吃透教材,落实教纲 认真学习钻研《考试大纲》,按《考试大纲》要求复习备考,把握要求、明确方向;其次,要把《考试大纲》与高考试题、教材、练习相结合,重在发现高考内容的必考点,把握领会高考试题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发现今年处在高考考查方向上的知识点,在吃透《考试大纲》的基础上,还要把握命题趋向,增强备考的目的性,强调学科内的真正融合和学科间的交融。 ‎ 二、确立好专题  高三第一轮复习对所学知识已进行了充分的回忆和加工建立了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要注意主干知识的重新梳理,将对基础知识的单纯记忆转化为理解和应用,要做到概念准、规律清,准确理解化字概念和原理的意义及适用条件,以教材为立足点,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第二轮复习我们将化学分为五大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专题确立后,组织本专题知识内容时,不能简单重复一轮内容,而是要突出主干知识的整合,把握主干知识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抓住每一专题中的最基本原理及方法论,二是要抓住非常容易与日常生活中相结合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复习本专题内容时,会很自然地用其所掌握的基本原理去联系现实进行分析,为后面热点专题复习打下基础。‎ 三、明确教师在第二轮复习中的角色 第二轮复习不同于第一轮复习,因此教师在第二轮复习中要适当地转换角色。教师在第二轮复习中要当好一名指挥者和策划者。所谓指挥者,即要指导学生干什么,怎么干,知识要精讲,课堂上要少讲、多引导、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所谓策划者,即要教师要精选试题,每一次训练、测验都要在时间上、难度上,内容上做周密的计划与安排,争取使每次训练,达到好的效果,使学生有效地从题海中解脱出来,提高复习效率。‎ 四、强化训练,增强适应性 第二轮复习以提升能力为目标,以加强综合、突出应用为特征,为实现这一目标,抓好训练这一环节显得十分重要。 1.抓好自主性学习,精讲精练,提高能力 纵观近年高考命题立意旨在降低知识难度,突出能力立意,而能力考查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四月以后我们化学科内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生反映的综合问题精讲精练,多留足时间学生的自主复习,去领会还不会做的题目来龙去脉,以求能力升华,同时让学生自己查漏补老师跟踪辅导。 2.组织理综训练,增强高考适应性  化学单科测试命题模式采用“8道选择题和4道大题”的形式。通过这些训练提升学生适应能力,例如:在做题时,如何进行思维切换、答题规范化、审题准确化,并且要求我们老师认真配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才能演到位。 ‎ 第二轮复习进度安排表 ‎ 专题一、基本概念部分:‎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化学用语表达式的书写 ‎ 无机反应类型 ‎ 物质的量、化学常用计量 ‎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 专题二、基本理论部分:‎ ‎ 反应热 电化学 ‎ ‎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 ‎ 水溶液中主离子平衡 ‎ ‎ ‎ 专题三、元素及化合物:‎ ‎ 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 ‎ 常见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 ‎ 无机推断题型应对策略 ‎ ‎ 专题四、有机部分 ‎ 有机物结构、组成、性质 有机物的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应对策略 ‎ 有机推断、有机合成题型应对策略 ‎ ‎ 专题五、实验部分:‎ 基本仪器,基本操作、实验安全预防和处理 ‎ ‎ 物质的性质与制备、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提纯。‎ ‎ 实验设计与评价题型应对策略 第三轮复习安排:‎ ‎ 一、题型突破,应试对策 ‎ 二、回归教材,查漏补缺 ‎ 三、考前提醒,积极应考 ‎ 高考化学考前专题复习题 ‎【考前复习的几点建议】‎ l 指导学生考前复习回归教材,重温复习笔记和错题笔记,查漏补缺,校正错误。‎ l 认真回顾做过的模拟试卷,特别是南京市4次模拟考试试卷。检查每次考试暴露的问题是否解决。‎ l 请老师加强对各层次临界生的个别辅导,对关键学生注意加强纠错训练,强化选择题、‎ 选做题尽量拿满分的复习和针对训练。‎ l 本考前专题复习题按照高考非选择题(15~21A)题型顺序编排。使用本组复习题进行专题强化,按题型回顾近年江苏高考题及南京模考题,注意解题反思与归纳,使学生能全面复习相关内容,举一反三。‎ ‎15.磷化铝、磷化锌、磷化钙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熏蒸杀虫剂的主要成分,它们都能与水或酸反应产生有毒气体PH3,PH3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在空气中自燃。我国粮食卫生标准规定,粮食中磷化物(以PH3计)含量≤0.05 mg·kg-1。现用如下装置测定粮食中残留磷化物含量。‎ 碱性焦性 没食子酸 原粮 KMnO4溶液 水 空气 抽气泵 E F D C B A 已知:5PH3+8KMnO4+12H2SO4=5H3PO4+8MnSO4+4K2SO4+12H2O C中盛有‎200g原粮;D、E、F各盛装1.00 mL浓度为1.00×10-3 mol·L-1的KMnO4的溶液(H2SO4酸化)。‎ ‎(1)写出磷化铝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检查上述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 。‎ ‎(3)实验过程中,用抽气泵抽气的目的是 ▲ 。‎ ‎(4)A中盛装KMnO4溶液是为除去空气中可能含有的 ▲ ;B中盛装碱性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的作用是 ▲ ;如去除B装置,则实验中测得的PH3含量将 ▲ 。‎ ‎(5)收集D、E、F所得吸收液,并洗涤D、E、F,将吸收液、洗涤液一并置于锥形瓶中,加水稀释至25 mL,用浓度为5×10-4 mol·L-1 Na2SO3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KMnO4溶液,消耗Na2SO3标准溶液11.00 mL,则该原粮中磷化物(以PH3计)的含量为 ▲ mg/kg。‎ ‎【参考答案】‎ ‎(1)AlP+3H2O=Al(OH)3↓+PH3↑‎ ‎(2)打开抽气泵抽气,观察各装置中是否有气泡产生 ‎(3)保证生成的PH3进入D、E、F,被酸性KMnO4溶液全部吸收 ‎(4)还原性气体 除去空气中的O2 偏低 ‎(5)0.085‎ ‎【使用和讲评建议】‎ ‎ 本题以粮食中残留磷化氢的定量测定为命题背景,综合考查了水解方程式的书写、非常规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方法、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定量测定的有关计算和误差分析等。‎ 结合本题的使用,复习和整理以下实验知识:‎ ‎(1)结合近三年江苏高考题和南京市模拟题的第15题,复习实验题的考点、命题特点和答题要求,归纳四大滴定的原理:中和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和络合滴定等。‎ ‎(2)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基本方法:过滤、蒸发、结晶、蒸馏、萃取、分液。这些分离方法的使用前提,操作所需仪器及注意事项等。‎ ‎(3)结合2010年江苏高考题第15题,复习制备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实验条件的控制以及产品的结晶、提纯、洗涤和干燥的方法。结合07—10广东实验探究题,探究实验设计的步骤、试剂的选择和用量、对比实验的设计以及规范的语言表达等。特别注意离子的检验必须排除干扰离子的影响,操作现象与结论表达要完整。 ‎ Fe2O3‎ X H2O ‎16.红矾钠[重铬酸钠,Na2Cr2O7·2H2O]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实验室模拟工业以铬铁矿(主要成分为FeCr2O4,含有Al2O3、SiO2等杂质)为原料生产红矾钠的主要流程如下:‎ 调节pH=5~6,‎ Na2Cr2O7·2H2O 4(s)‎ Na2SO4(s)‎ Y C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的主要反应生成Na2Cr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步骤①中Al2O3和SiO2均可转化成可溶性盐,写出Al2O3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步骤③中X的化学式为 ▲ ,步骤④中滤渣Y的成分是 ▲ 。‎ ‎(3)步骤⑤酸化的离子方程式为 ▲ 。‎ ‎(4)右图是Na2Cr2O7·2H2O和Na2SO4的溶解度曲线,操作I的步骤是蒸发浓缩,趁热过滤。趁热过滤的目的是 ▲ 。‎ ‎【参考答案】‎ ‎(1)4 FeCr2O4 + 8Na2CO3 + 7O2 8Na2CrO4 + 2Fe2O3 + 8CO2‎ Al2O3 + Na2CO32NaAlO2 + CO2↑‎ ‎(2)CO2 H2SiO3、Al(OH)3‎ ‎(3)2CrO42-+ 2H+Cr2O72-+ H2O ‎(4)有利于Na2SO4结晶析出,又能防止Na2Cr2O7·2H2O结晶析出而损失 ‎【使用和讲评建议】‎ 本题以红矾钠的制备为命题背景,综合考查Fe、Al、Si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结晶和分离的方法。‎ ‎(1)讲评时要强调学生对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主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进一步提高在新情境下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能力。‎ ‎(2)掌握化工生产流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注意试题设问的角度,①生产的目的、设计的原理、生产流程的作用等;②化学反应条件控制的原理;③实验基本操作;④资源的回收和利用;⑤“绿色化学”生产、环境保护等。‎ ‎(3)考前可适当练习一些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无机框图推断题。‎ ‎17-1.“洁净煤技术”研究在世界上相当普遍,科研人员通过向地下煤层气化炉中交替鼓入空气和水蒸气的方法,连续产出了热值高达122500~16000 kJ·m-3的煤炭气,其主要成分是CO和H2。CO和H2可作为能源和化工原料,应用十分广泛。‎ ‎(1)已知:‎ C(s)+O2(g)=CO2(g) ΔH1=—393.5 kJ·mol-1 ①‎ ‎2H2(g)+O2(g)=2H2O(g) ΔH2=—483.6 kJ·mol-1 ②‎ C(s)+H2O(g)=CO(g)+H2(g) ΔH3=+131.3 kJ·mol-1 ③‎ 则反应CO(g)+H2(g) +O2(g)= H2O(g)+CO2(g),ΔH= ▲ kJ·mol-1。标准状况下的煤炭气(CO、H2)33.6 L与氧气完全反应生成CO2和H2O,反应过程中转移 ▲ mol e-。‎ ‎(2)工作温度‎650℃‎的熔融盐燃料电池,是用煤炭气(CO、H2)作负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体为正极燃气,用一定比例的Li2CO3和Na2CO3低熔点混合物做电解质,以金属镍(燃料极)为催化剂制成的。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O+H2-4e-+2CO32-=3CO2+H2O;则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 ▲ 。‎ ‎(3)密闭容器中充有10 mol CO与20 mol H2,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CO(g)+2H2(g) CH3‎ OH(g);CO的平衡转化率(α)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①若A、B两点表示在某时刻达到的平衡状态,此时在A点时容器的体积为VAL,则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 ▲ ;A、B两点时容器中,n(A)总:n(B)总= ▲ 。‎ ‎②若A、C两点都表示达到的平衡状态,则自反应开始到达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tA ▲ tC(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③在不改变反应物用量的情况下,为提高CO的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 。‎ ‎【参考答案】‎ ‎(1)—524.8 kJ·mol-1 3 mol ‎(2)O2+4e-+2CO2=2CO32-‎ ‎(3)①VA2/100 5:4 ②大于 ③降温、加压、将甲醇从混合体系中分离出来 ‎【使用和讲评建议】‎ ‎ 本题涉及到热化学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知识点多,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思维能力要求高。建议讲评时能结合题干信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归纳。‎ 第(1)问,讲评时侧重于对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规范,尤其是焓变的表示。简单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运用电子守恒思想解决问题,进一步归纳比较几种守恒原理的差异和共性特点。‎ 第(2)问,讲评时帮助学生梳理原电池、电解池的基本原理、特征、差异,尤其充放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充电时一些基本反应的回顾。学生往往会忽视一些基本简单的知识,而成为复习和解决问题的死角和盲区。‎ 第(3)问,进一步和学生梳理速率、平衡之间的内在联系。①问切入点逐渐升高,平衡常数取决于温度,会简单的运算,但是通过图像分析压强变化,再反推体积变化,强化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②问中体现温度对速率、平衡时间的影响,学生感受到量变引起质变,包罗了不同学科思想,及数学建模的构建能力。‎ ‎ 纵观南京市历次模考和江苏高考题,都不难发现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把众多知识点串联起来,整合的思想和风格非常明显。‎ 对知识进行分析后发现,虽然年年题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我们重视加强基础的训练,过分追求新、奇、异,倒反使学生基础不扎实,遇到灵活的问题而惊慌失措。‎ ‎17-2.NO2压缩成N2O4可作火箭燃料中的氧化剂,也可制备硝化试剂N2O5等。‎ ‎(1)火箭燃料燃烧反应如下:‎ ‎2N2H4(l)+N2O4(l)=3N2(g)+4H2O(l) △H 若1.00 g N2H4(l)与足量N2O4(l)完全反应生成N2(g)和H2O(l),放出19.14 kJ的热量。则反应△H= ▲ kJ·mol-1。‎ ‎(2)在2 L密闭容器内,投入一定量NO2,发生下列反应:‎ ‎2NO2(g)2NO(g)+O2(g)‎ 在三种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NO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右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填字母)。‎ a.v正(NO2)=2v逆(O2) b.c(NO2)= c(NO)‎ c.气体总压不变 d.NO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填字母)。‎ a.三个实验开始投入的NO2的物质的量均为1.0 mol b.实验Ⅱ和实验Ⅰ相比,可能隐含的条件是:实验Ⅱ使用了效率更高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d.实验Ⅰ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大于实验Ⅲ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 e.‎8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0.25‎ f.该反应的△S>0,故该反应一定是自发反应 ‎③实验Ⅱ从反应开始到刚达到平衡时,v(O2)= ▲ mol·L-1·min-1;若再向该2 L密闭容器中通入1 mol NO2、1 mol NO、0.5 mol O2,则平衡将 ▲ 移动(填“向右”、“向左”或“不”),NO2的转化率将 ▲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再次达到平衡后,n(NO)的范围是 ▲ 。‎ ‎(3)利用NO2或N2O4可制备N2O5,原理如右图所示。N2O5在电解池的 ▲ 区生成,其电极反应式为 ▲ 。‎ ‎【参考答案】‎ ‎(1)—1224.96‎ ‎(2)①b ②be ③0.0125 向左 减小 1 molW1>W3 B.W1=W2>W‎3 C.W1=W2=W3 D.W3>W2>W1‎ 方法: 将方程式比较后分析。‎ 捷径:反应式依次为2Mg+O2点燃2MgO,2Mg+2CO2点燃2MgO+C,3Mg+N2点燃Mg3N2,根据计算式可求出答案为A。‎ 总结: W2中还有碳生成,是固体。如果疏忽这一点就误选B。‎ 例题2 :(2000年全国高考)某些化学试剂可用于净水。水处理中使用的一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化学式可表示为[Al2(OH)nClm·yH2O],式中m等于 ( )   A.3-n      B.6-n      C.6+n       D.3+n   方法:电荷守恒(化合价代数和为0)。‎ 捷径:根据化合价的代数等于0得,2×3=n+m,所以m=6—n。答案为B。‎ 总结:此题为一易题,如不能运用电荷守恒,也很难获解。 ‎ 铁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金点子: ‎ 铁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变价元素。在高考中有关铁方面的试题主要类型有:性质分析、实验原理与操作分析、有关铁方面的计算等。‎ ‎1.性质分析试题的解题方法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铁及其化合物的反应方面去分析试题内容。特别是铁的变价问题。‎ ‎2.实验原理与操作试题的解题方法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注意点等方面对实验内容作较为详实的分析。主要有铁的性质实验、铁的制取实验、Fe(OH)2制取实验等。‎ ‎3.有关铁方面的计算试题的解题方法 此类试题可采用方程式分析或将方程式合并后统一分析求解。在解题时尽可能利用守恒法求解。‎ 经典题:‎ 例题1 :(1993年全国高考) .a、b、c、d、e分别是Cu、Ag、Fe、Al、Mg5种金属中的一种。已知:(1)a、c均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2)b与d的硝酸盐反应, 置换出单质d;(3)c与强碱反应放出气体;(4)c、e在冷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由此可判断a、b、c、d、e依次为                             ( )‎ A.Fe Cu Al Ag Mg       B.Al Cu Mg Ag Fe C.Mg Cu Al Ag Fe       D.Mg Ag Al Cu Fe 方法: 寻找突破囗,并从突破囗推出其它金属。‎ 捷径: 以c、e金属钝化为突破口,由(1)(3)(4)知c为Al,再由(4)知e为Fe。有上述结果和(1)知a为Mg,最后由(2)知b为Cu、d为Ag。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c,然后很容易判断出e、a。得答案为C。‎ 总结:判断出c为Al,e为Fe,就可舍去选项A、B,由(2)确定b和d的活泼性。这样判断可简捷些。‎ 例题2 :(1995年上海高考)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放置片刻,铜片质量增加的是                    ( )‎ A.硝酸     B.无水乙醇    C.石灰水       D.盐酸 方法:从反应过程进行分析。‎ 捷径:‎ 当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表面生成氧化铜,造成铜片质量增加。当该铜片插入硝酸中,表面的氧化铜及未被氧化的铜均能被硝酸溶解。插入无水乙醇中发生反应CH3CH2OH+CuO   CH3CHO+Cu+H2O,铜片又恢复到原来的质量。若插入盐酸中,表面的CuO溶于盐酸中,质量减少。只有插入石灰水中,铜片不发生反应,表面的氧化铜仍附着在铜片上,质量增加。以此得答案为C。‎ 总结:在插入溶液之前,Cu片质量就己增加。部分考生未能理解这一点而造成错选。 ‎ 方程式的巧析巧写技巧 ‎ 金点子: ‎ 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与书写,在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 有关分析题主要有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强弱分析、反应用量分析、反应过程分析等。其方法在于抓住反应的实质,比较反应前后的关系。‎ 有关方程式的书写主要是信息类方程式。在书写时要在充分理清题示信息,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特别是对生成物的判断,切不可依据熟题效应而得出结论,要知道,即使是同一反应物,条件不同,其产物也有可能不同。‎ 经典题:‎ 例题1 :(2002年全国高考)R、X、Y和Z是四种元素,其常见化合价均为+2价,且X2+与单质R不反应;X2+ +Z = X + Z2+ ; Y + Z2+ = Y2+ + Z。这四种离子被还原成0价时表现的氧化性大小符合 ( )‎ A.R2+>X2+>Z2+>Y2+ B.X2+>R2+>Y2+>Z2+‎ C.Y2+>Z2+>R2+>X2+ D.Z2+>X2+>R2+>Y2+‎ 方法:利用“强氧化剂 + 强还原剂 → 弱氧化剂 + 弱还原剂”的反应原理对题中的离子方程式进行分析。‎ 捷径:根据反应X2+ +Z = X + Z2+ 知:氧化性X2+ > Z2+ ;根据反应Y + Z2+ = Y2+ + Z 知:氧化性Z2+ > Y2+ 。又X2+与单质R不反应,得氧化性R2+>X2+。以此得结果R2+>X2+>Z2+>Y2+。选A。‎ 总结:对离子氧化性与还原性判断的方法较多,其它如根据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金属活动顺序表、元素周期表等。 ‎ 例题2 :(1996年全国高考)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Q2>Q1的是 ( ) ‎ A.2H2(气)+O2(气)=2H2O(气)+Q1 2H2(气)+O2(气)=2H2O(液)+Q2‎ B.S(气)+O2(气)=SO2(气)+Q1 S(固)+O2(气)=SO2(气)+Q2‎ C. ‎ D.H2(气)+Cl2(气)=2HCl(气)+Q1 ‎ 方法: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有密切关系。以此解答该题可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和聚集状态进行分析而获得结果。‎ 捷径:A.由于从气态水到液态水会放热,所以生成液态水比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多,即Q2>Q1;‎ B.由于从固态硫到气态硫要吸热,所以气态硫燃烧放出的热量比固态硫燃烧放的热量多,即Q1>Q2;‎ C.由于O2与CO反应生成CO2又放出热量,所以Q2>Q1‎ D.Q1=2Q2‎ 正确答案即为AC。 ‎ 总结:现行教材中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已有所改变。在此是为了保持高考题的原样而列出。 ‎ 无机结构的分析与判断技巧 金点子:‎ 无机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等。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其主要方法与技巧包括:‎ ‎1.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判断技巧 对于ABn型分子,如果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加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即A原子的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如NH3、PCl3、H2S等。其计算式为:‎ ‎┃A的化合价┃+ 最外层电子数 = 8 。‎ ‎2.非极性分子的判断技巧 对于ABn型分子,如果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即为非极性分子。如CO2、BF3、PCl5等。其计算式为:┃A的化合价┃= 最外层电子数。‎ ‎3.分子结构的分析与判断技巧 常见的无机分子结构有直线形分子(如CO2)、平面三角形分子(如BF3)、弯曲形分子(如H2O)、三角锥形分子(如NH3)等。在解题时,要能将常见的分子构形根据电子排布的相似点,迁移到新的物质中。此类试题主要采用迁移类比法分析。‎ ‎4.晶体结构的分析与判断技巧 常见的晶体有离子晶体(NaCl型和CsCl型)、分子晶体(如干冰)、原子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及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晶体及过渡型晶体(如石墨)。在解题时,既要能分析其晶体结构,又要能将常见的晶体结构根据题中叙述,迁移到新的物质中。此类试题主要采用迁移类比法分析。‎ 经典题:‎ 例题1 :(1999年全国高考)下列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 A.BeCl2      B.PCl‎3 ‎     C.PCl5       D.N2‎ 方法:利用ABn型分子中价电子排布规律分析求解。 ‎ 捷径: 根据金点子中的技法概述1知,属ABn型分子的有BeCl2、PCl3、PCl5,只有PCl3分子中的┃P的化合价+3┃+ 最外层电子数 = 8。故PCl3分子中P原子的最外层满足8电子结构,又Cl原子为-1价,也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故B符合题设要求。又因N2的电子式是,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以此得正确答案为BD。‎ 总结: BeCl2中Be原子的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所以它不论形成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其最外层电子数都不可能是8。PCl3的电子式可联系到中学阶段所学的NH3‎ 分子的结构书写,即为 。‎ 例题2 :(1999年全国高考)关于晶体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晶体中只要有阴离子就一定有阳离子    ‎ B.在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 C.原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高 ‎ D.分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低 方法:从中学范围内四种类型的晶体综合分析。‎ 捷径:在金属晶体中,存在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故B选项错误;晶体硅的熔点‎1410℃‎,要比金属钨的熔点(‎3419℃‎)低,而金属汞的熔点(常温下是液态)又比蔗糖、磷等(常温下是固态)低。以此说法正确的只有A。‎ 总结:部分考生由于对金属晶体理解不深,错误认为:在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而出现误选B的现象较多。 ‎ 常见仪器及实验装置的分析技巧 金点子: ‎ 此类试题包括:仪器的使用、仪器的选用、仪器组合成的简单装置等的分析。‎ ‎1.仪器的使用分析 仪器的使用分析,要从仪器要求和使用范围上去整体把握,采用的方法是迁移应用。‎ ‎2.仪器的选用分析 仪器的选用要从实验原理和实验要求去确定采用何种仪器。‎ ‎3.仪器组合成的简单装置的分析 装置依赖于目的、原理和注意点。以此分析装置需从实验要求出发,采用仪器原理相结合的手段确定实验结果。‎ 经典题:‎ 例题 1:(1996年上海高考)准确量取25.00 mL高锰酸钾溶液, 可选用的仪器是 ‎ ‎ ( )‎ A.50 mL量筒 B.10 mL量筒 ‎ C.50 mL酸式滴定管 D.50 mL碱式滴定管 方法:从所给仪器的精确度分析。‎ 捷径:用量筒取溶液的体积不可能精确到0.01mL,只能用滴定管或移液管量取。又因为高锰酸钾溶液能腐蚀橡胶,故不能用碱式滴定管。所以选C。‎ 总结:此题为一常规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验仪器精确度的理解。‎ 例题2 :(1996年全国高考)下列有关使用托盘天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填写标号) ( )‎ A.称量前先调节托盘天平的零点 B.称量时左盘放被称量物,右盘放砝码 C.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其他固体药品可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称量 D.用托盘天平可以准确称量至‎0.01克 E.称量完毕,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 方法:从托盘天平的使用要求分析。‎ 捷径:因为托盘天平的游码刻度为‎0.1g,精确度为‎0.1g。被称量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天平上。腐蚀性药品及易潮解药品应放在小烧杯中称量。即使没有腐蚀性的药品也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而应放在一张洁净的纸上。故叙述不正确的有C D。‎ 总结:托盘天平中的质量关系为: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 例题3 :(1999年上海高考)下列叙述仪器“0”刻度位置正确的是 ( )‎ A.在量筒的上端 B.在滴定管上端 C.在托盘天平刻度尺的正中 D.在托盘天平刻度尺的右边 方法:从具体仪器去分析。‎ 捷径:量筒无“0”刻度,其刻度数下端最小。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端,托盘天平的“0”刻度在刻度尺的左端。温度计的“0”刻度因种类不同而不能确定。选B。‎ 总结:量筒的最下端无刻度,也即无“0”刻度,是有关“0”刻度方面的重要之点。部分考生由于分不清这一点而出错。 ‎ 电解质溶液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金点子: ‎ 本策略内容主要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盐类的水解三部分。从近十年的高考试卷来看,水的电离与溶液pH的求算、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离子共存,是高考中常考不衰的热点内容。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关与溶液有关的废水分析与处理问题,将会与离子共存、pH求算及中和滴定一起融入未来的高考试题中。‎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可通过平衡状态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 ‎2.溶液的pH计算 酸可直接计算,碱可通过pOH转换成pH。‎ ‎ pH= -lg{c(H+)} ,pOH= -lg{c(OH-)},pKw=-lg{ Kw}。‎ ‎25℃‎时,pH+pOH=14‎ 例题1:(1992年全国高考题)相同温度、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四种溶液:①CH3COONa②NaHSO4 ③NaCl ④C6H5—ONa,按pH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④ > ① > ③ > ② B.① > ④ > ③ > ②‎ C.① > ② > ③ > ④ D.④ > ③ > ① > ②‎ 方法:溶液pH的大小由两种情况决定,一是电解质本身的电离,二是水的电离,而水的电离程度的大小又决定于盐类水解程度的大小。此类试题要求准确把握酸碱的相对强弱,充分依靠水解规律判析。‎ 捷径:四种溶液可分成三组,②NaHSO4,电离显酸性,pH<7;③NaCl为强酸强碱的正盐,不水解,溶液呈中性,pH=7;①④是强碱弱酸盐,水溶液均呈碱性,因CH3COOH的酸性较C6H5OH强,故pH值应为④>①,以此得答案A。‎ 总结:此类试题解答的一般步骤为:先分组,然后再对组内物质根据电离与水解程度进行判析。题中溶液除为盐溶液外,还可能为酸或碱。如等浓度的八种稀溶液:①Na2SO4②H2SO4 ③NaHSO4 ④NH4Cl ⑤NaHCO3 ⑥NaCO3 ⑦NaOH ⑧Ba(OH)2,其pH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②③④①⑤⑥⑦⑧。‎ 例题2:(1991年全国高考题)已知一种c(H+)=1×10-3mol·L-1的酸和一种c(OH— )= 1×10-3mol·L-1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其原因可能是 ( )‎ A.浓的强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B.浓的弱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C.等浓度的强酸和弱碱溶液反应 D.生成了一种强酸弱碱盐 方法:酸碱中和后所得溶液的酸碱性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制约,①盐的水解,②酸碱用量。解题时既要考虑酸碱的强弱,又要考虑酸碱用量的多少,两者缺一不可。‎ 捷径:题中两溶液中的c(H+)= c(OH— ),采用中和假想法,若是强酸强碱等体积混合,溶液一定呈中性。现溶液呈酸性,说明酸过量,且必须是弱酸。以此得答案B。‎ 总结:中和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由两方面决定。该题给出c(H+)= c(OH—),故应从酸碱用量考虑。如未理解题意,极易从盐的水解进行分析,故易错选C、D。‎ 碳族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 金点子: ‎ 碳族元素,作为元素化合物部分的重点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已波及到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及锗、锡、铅三种元素的内容。‎ 此类试题中的常规题,其解法有过量分析、守恒分析、方程式的合并分析等。‎ 此类试题中的信息题,其解法有迁移类比、现象剖析、效用比较等。‎ 经典题: ‎ 例题1 :(1996年上海高考)某二价金属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混合物跟足量盐酸反应,消耗H+和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5,该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1:1 B.1:‎2 ‎ C.1:3 D.1:4‎ 方法:利用假想法。将消耗H+和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5 假想成消耗6molH+和产生5molCO2,然后再行分析求算。‎ 捷径:设二价金属碳酸盐为RCO3,碳酸氢盐为R(HCO3)2,其物质的量分别为x和y。根据题意有:2x+2y=6mol,x+2y=5mol。解得x=1mol,y=2mol。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选B。‎ 总结:部分考生在解题时,将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理解成CO32-和HCO3-,而出现错选D选项的较多。‎ 例题2 :(1996年全国高考)将1体积选项中的一种气体与10体积O2混和后,依次通过盛有足量浓NaOH溶液的洗气瓶和盛有足量灼热铜屑的管子(假设反应都进行完全,最后得到的尾气可以是 (  )‎ A.Cl2       B.CO     C.CO2     D.N2‎ 方法:找对气体来源,分析好气体去路。通过剖析来龙去脉求解。‎ 捷径:A.Cl2与O2混合后,通过NaOH,Cl2全部被吸收,再通过热铜屑,O2被全部吸收,最后得不到尾气。‎ B.CO与O2混合后,通过NaOH溶液,都不能被吸收,再通过热铜屑,发生反应:,,后得到的尾气是CO2,故C选项为最后得到的尾气。‎ C.CO2与O2混合后,通过NaOH溶液,CO2被吸收,再通过热铜屑,O2被全部吸收,最后得不到尾气。‎ D.N2与O2混合后,通过NaOH溶液,都没有被吸收,再通过热铜屑,O2被吸收,最后得到尾气N2,所以D选项也为最后得到的尾气。‎ 故本题答案为CD。‎ 总结:本题的难点是对题意的理解。有学生误认为选项中的某种气体混入氧气后,再按题意依次反应后的尾气仍然是原选项中的气体。这是对题意的片面理解。正确的理解是,尾气可以是原选项,也可以是其他选项。对于这种设问尽管比较少见。但只要认真阅读,题中的设问是可以理解明白的。‎ 氮族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金点子: ‎ 氮族元素,作为元素化合物部分的重点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主要内容有氮族概念的分析与判断、氮的氧化物的分析与计算、硝酸及硝酸的性质分析与计算、磷及磷的化合物的分析与应用等。‎ 此类试题中的常规题,其解法有过量分析、守恒分析、方程式的合并分析、工业生产中的用量比较等。‎ 此类试题中的信息题,其解法有迁移类比、现象剖析、效用比较等。‎ 经典题: ‎ 例题1 :(2001年上海高考综合)金属加工后的废切削液中含2% ~3%的NaNO2,它是一种环境污染物。人们用NH4Cl溶液来处理废切削液,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该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NaNO2+NH4Cl = NaCl+NH4NO2‎ 第二步:NH4NO2N2+2H2O 下列对第二步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NH4NO2是氧化剂 ②NH4NO2是还原剂 ‎ ‎③NH4NO2发生了分解反应 ④只有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 ‎⑤NH4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方法:根据方程式,对照叙述,从化合价、反应类型等方面综合分析。 ‎ 捷径:NH4NO2=N2+2H2O这是分解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NO2—被NH4+还原生成N2,显然都是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以此得答案为D。‎ 总结:同一元素,如果一种显正价的微粒,另一种显负价的微粒,若它们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往往生成该元素的单质,如2H2S+SO2=3S+2H2O,NaH+H2O=NaOH+H2等。‎ 例题2:(1997年全国高考)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 假定只产生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单质与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 还原产物是 ( )‎ A.NO2 B.NO C.N2O D.N2‎ 方法:据题可知,2mol金属失去的电子给了 1mol HNO3。可采取讨论试算的方法确定选项。‎ 捷径: 令金属为+1价,失2mol电子,N被还原后显+3价。‎ 令金属为+2价,失4 mol电子,N被还原后显+1价。令金属为+3价,失6 mol电子,N被还原后显—1价。选项只有C符合。‎ 总结:金属与HNO3反应后的价态,是该题求解的关键。部分考生因难以确定金属的价态,而造成无法获得结果。‎ 化学--初高中知识点衔接 目 录 绪 言 初、高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对比及策略 第一讲 化合价-----打开氧化还原反应的金钥匙 第二讲 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基础 第三讲 酸、碱、盐的概念-----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捷径 第四讲 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学习离子反应的前提 第五讲 横看成岭侧成峰-----谈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分类 第六讲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记忆的重要性 第七讲 氧化物----- 对比学习过氧化钠 第八讲 盐的分类------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基础 第九讲 差量法------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 第十讲 元素族的学习-----掌握典型进行类比 记忆特殊注意对比 第十一讲 溶解度计算-----高考中的初中知识点 第十二讲 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学习---渗透复习法 第十三讲 质量守恒法、原子守恒法等在中学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第十四讲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学习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第十五讲 启普发生器的构造和原理 第十六讲 常用的干燥剂 分液漏斗、长颈漏斗的对比 装置的气密性检验 绪言 初、高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对比及策略 初中课程迈向高中课程的过程中,在知识的难度和广度上,存在一个较高的台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也与初中有着较大的差异。近78%的学生无法很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近70%的学生认为高一教学课堂容量大,内容难度大,找不到重点。‎ 一、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刚入高中不适应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⑴、大多数同学还是以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课程,引起学习方式的不适应。⑵、初中教学体现“浅、少、易”的特点,而高中的教学,单位时间内的知识容量突然加大,导致学生听课方式的不适应。⑶、初中课改教材与高中教材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甚至某些地方出现了脱节,且相关知识点所涉及的问题难度增大,学生又不能自觉地将初、高中的知识点进行衔接和应用,造成解决问题的不适应。⑷、学生刚刚进入高中,有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如:自我陶醉、自我放松、自暴自弃、自我优化等)对学习化学有重大阻碍作用。‎ 二、初高中生学习对比及对策:‎ ‎1、由“是什么”向 “为什么”进军 初三阶段的化学学习内容,记忆型的知识占一定比重。如:化学符号、化学式、反应现象、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实验仪器的名称、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大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等,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在学习方式上,对教师具有明显的依赖性,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记住“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需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如:‎ 初中要求 高中要求 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1、记住化学方程式 ‎1、记住化学方程式 ‎2、记住反应现象 ‎2、记住反应现象 ‎3、这个反应的意义(氧化还原反应角度)‎ ‎4、会用差量法进行计算 ‎2、 由“死记硬背”向寻找“规律性”记忆进军 初中阶段记忆的知识较少,很多同学靠死记硬背也可以在中考时考高分;而高中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或记忆后必须理解,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如果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高中化学,则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而事倍功半。例如:Li和Na 、C和Si、F和Cl、Mg和Ca在高中阶段课本主要讲解Na 、Si、Cl和Mg的性质,不仅需要掌握它们的性质,而且与它们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的性质你也必须会推测。 ‎ 例如:通过金属钠的学习分析初高中生学习的区别 初中(死记硬背)‎ 高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金属钠 ‎1、物理性质 ‎1、记忆物理性质,并证明钠的熔点低、质地柔软 ‎2、化学性质 ‎2、记忆化学性质,从结构分析钠具有活泼的金属性,从性质分析钠的结构 ‎3、保存 ‎3、记忆钠的保存方法,从性质推断保存方法,从保存方法推断性质 ‎4、用途 ‎4、记忆用途,并理解 碱金属 ‎1、记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从它们结构的相似性推断并记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从结构的不同,理解性质的递变性,并记忆它们的特殊性。即以族为单位,从相似性、递变性、特殊性三个方面进行记忆学习。口诀:掌握典型进行类比,记忆特殊注意对比。‎ ‎3、由“看小说”的阅读方式向“研究学问”的阅读方式进军 初中 高中 阅读自学能力 用看小说的方法读课本,抓不住要领,只记忆自己喜欢的简单情节,常常读过后对于学习一无所获,进而厌倦看课本。‎ 阅读的同时,进行记忆和思考为什么,并且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理解作者安排的意图。阅读完毕后知道教材中主要想说明什么内容,并且理解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说明的。‎ ‎4、解题能力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同学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同学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听懂不等于学会,听懂到学会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如:人人皆知打枪时只要三点一线,就可以百发百中,但是世界上的神枪手并不多;又如当你看菜谱时明明白白,但是炒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你能做到吗?《西游记》中孙悟空能带凡人飞越山川,唐僧为什么不让孙悟空用“筋斗云”带着他,一下子飞到西天呢?因为唐僧知道自己的路只能自己走,只有一步一步走到西天,才能成佛。成佛在西天,更在去西天的路上,但凡成功者,必是躬行勤练者,学习也是如此。‎ 对策:化学学科的课后作业及解题过程有其自己的规律可循:①首先要认真理解题意,弄清题目给出了什么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②回忆知识点,确定解题方案。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回忆有关的化学概念、基本理论、计算公式等化学知识,设计一条解题途径,制订出解题的方案。③正确解题,把解题的思路一步步表达出来,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解题结束时,要注意检查,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④展开思路寻找规律。这是最后一环,也是大多数学生最容易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一道题目做完以后,要结合已做好的题目联系前后的思路,从中悟出带规律性的东西来。‎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把握好从慢节奏向快节奏过渡的衔接 初中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状态还保存着孩童时代的痕迹,有着天真贪玩等习惯,再加上初中阶段化学内容较少,节奏比较慢,复习时间比较充裕,在他们的大脑里会产生“慢慢来”的惯性。进入高中后,化学课程难度深度大为增加,知识密度加大,这就面临着在短期内要容纳更多、更难知识的难题,但可用于课堂上演习消化的时间又比较少。因此,教师要重视这种时间和学习节奏上的变化,引导学生由慢而快地转好轨。‎ ‎2、着重培养兴趣,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化学知识素有杂、乱、多、细、碎之称,如果不对它进行有序排列和系统分类,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带来困难。教学过程中,可用联想、类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把表面庞杂的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由点连成线、由线串成面、织成网,以便进行有序贮存,同时也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物质性质的内在规律性。‎ 独立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自我表现,这种“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学生学习的信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因此,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让学生从解题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培养学生正确的个性心理特征 高一学生中常见的消极心理状态有以下几种:①自我陶醉型。中考成绩较优,自认为可松一口气,不了解高中学习目标上的高要求而盲目乐观;②自我放松型。化学在初中的地位被称为副科并且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志向与化学无缘,因此放松学习,但是成绩明显落后时常常怨天尤人;③自暴自弃型。中考不理想,上高中后发愤读书,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超越别人,但事与愿违,便产生畏难厌学心理,因此破罐破摔;④视化学如大敌,怕污染,自认为学化学不如学“话”学,动口不动手。凡此等等心理状态,应在化学教学中坚持长期不懈地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矫正。‎ 总之,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实情、课标和大纲、教材、教法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制定出较完善的措施。‎ 第一讲 化合价-----打开氧化还原反应的金钥匙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和处理建议 初中教材要求:‎ ‎1、能说出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并会正确标注,能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2、会利用化学式计算未知元素的化合价。‎ 高中要求:‎ 化合价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犹如数学中的加法口诀,所以同学们必须熟练和辩证地掌握。‎ 教学建议:‎ ‎1、高一课本中有一句“我们已经知道,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有密切关系。”事实上,初中课本并未介绍 ‎ ‎,而且也没有化合价的概念,所以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前必须补充化合价的概念,增加化合价的练习,讲清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的关系。可以边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边复习,采取将化合价知识渗透在平常的学习中。‎ ‎2、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可以删除。因为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在以后的学习中没有作用,它所反映的对立统一规律完全可以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中加以训练,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接受能力,他们完全可以直接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部分: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了解化合价的概念 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知识点2:理解化合价的实质 ‎ 1、 化合价的实质: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因为化合价是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性质,所以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2、理解化合价正负的原因 ‎ 知识点3:元素化合价的规律 ‎1、化合价原则: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2、在化合物里,氢通常显+1价,氧通常显-2价;‎ ‎3、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但在非金属氧化物里,氧显负价,另一非金属元素显正价;‎ ‎4、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5、许多元素具有可变化合价,如:硫、碳等;‎ ‎6、“根”的化合价一定不为零。‎ 知识点4: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钾钠氢银+1价,钙镁钡锌+2价,氟氯溴碘-1价,通常氧是-2价,铝是+3价,铜有+1和+2,铁有+2和+3 ,碳有+2和+4 ,硫是-2、+4、+6价。‎ 第三部分:教案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化合价知识,纠正学生有关化合价中常见的错误。‎ ‎2、从化合价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3、理解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能力目标:记忆、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展现自我,激发学习热情。 2、小组内相互讨论,体会合作学习。‎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从复习初中的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和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当学生满足于旧知识的复习时,洋洋自得之情洋溢在脸上,此时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课本中的讨论题,原来有些化学反应无法用四种基本类型进行分类,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必须同时发生,给学生“当头一棒”惊醒梦中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性质,作为高一新生,用好、用活化合价的概念和知识,即掌握了开启《氧化还原反应》之门的金钥匙。‎ 教案: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一、化合价的知识复习和总结 ‎1、请同学们回忆有关化合价的知识,有记忆的口诀吗?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上写下自己记忆的口诀。‎ ‎2、教室巡视,寻找优秀结果或学生出现的明显错误,让学生本人写到黑板上。‎ ‎3、请学生标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练习:Na2O、Cu(OH)2 、WO3、Na2CO3、NH4NO3、FeSO4 、AlCl3、NaCl 、MgCl2 、 Na2S、MgS 、MgO、HCl、H2O、H2S、SO2、H2SO4 、Fe(OH)2 、Fe(OH)3‎ ‎4、请学生找出上述物质中的原子团,并标明原子团的化合价。‎ ‎2-3位同学到讲台上写口诀,其他同学讨论或观察同学的书写内容。‎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谈变价,也不难,‎ 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 学生练习化合价,将常见的错误及时更正,并记忆。‎ OH-‎‎ NO3- SO42- CO32- NH4+‎ 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因为学生情况不同,差别较大,所以此时鼓励优秀生大胆展示自己,帮助学困生巩固化合价知识。‎ 将学生常见的错误展示到黑板上,目的是寻找学生学习化合价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使学生记忆或复习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5、化合价数值的确定 原则: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 二、请按照四种基本类型反应写出你熟悉的初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标明每一种元素的化合价。‎ 三、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无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四、请同学们画出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或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图 学生在黑板上按照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四个大板块,并将每一个板块分为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不变化两个小板块。‎ 复分解反应(无化合价变化)‎ 化合反应(无化合价变化)‎ 置换反应(无化合价变化)‎ 分解反应(无化合价变化)‎ 复分解反应 ‎(有化合价变化)‎ 化合反应 ‎(有化合价变化)‎ 置换反应 ‎(有化合价变化)‎ 分解反应 ‎(有化合价变化)‎ 同学们常见的关系图 继续复习化合价知识,并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做好铺垫工作。‎ 从直观性角度得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或得出非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让同学们熟悉并理解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或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第四部分:练习题 ‎1、请写出你熟悉的化合价口诀和常见原子团。 ‎2、 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 B. ‎ C. ‎ D. ‎ ‎3. 下列反应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 B. ‎ C. ‎ D. ‎ ‎4. 下列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最低的是( )‎ A. B. C. D. ‎ ‎5. 有、、、四种元素,按指定化合价最多可以组成的化合物种类有( )‎ ‎ A. 5种 B. 6种 C. 7种 D. 8种 ‎6.氢氧化钾是我国古代纺织工业常用作漂洗的洗涤剂,古人将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灼烧后的固体(主要成分是氧化钙)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在水中相互作用,就生成了氢氧化钾,请按要求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1)分解反应 。‎ ‎(2)化合反应 。‎ ‎(3)复分解反应 。‎ ‎7.请自选反应物,按以下要求各写出一个化学方程式:‎ ‎(1)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反应: ;‎ ‎(2)有气体生成的分解反应: ;‎ ‎(3)有盐生成的置换反应: ;‎ ‎(4)有水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 ‎1、答案: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谈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OH- NO3- SO42- CO32- NH4+(其他合理答案同样给分)。‎ ‎2、答案:A、B 解析:氧化还原反应应该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A中,,,B中,,,C、D中均无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3、答案:D 解析:A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上升到+4价,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下降到-2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B中H2O中氢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下降到0价,氧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上升到0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C中锌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上升到+2价,氢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下降到0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D中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下降到-2价,铁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上升到+8/3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也属于化合反应。‎ ‎4、答案:D 解析:A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B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6价; C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0价; D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5、答案:D 解析:⑴、两种元素相互组合H2O、 H2S 、SO3 、Na2O;⑵、三种元素相互组合H2SO4、 NaOH 、Na2SO4;⑶、四种元素相互组合 NaHSO4 。‎ ‎6、答案:(1)分解反应;(2)化合反应CaO+H2O===Ca(OH)2 ;(3)复分解反应Ca(OH)2+K2CO3==CaCO3↓+2KOH;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如: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灼烧后的固体(主要成分是氧化钙),联系碳酸钙的分解;氧化钙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在水中相互作用,联系氧化钙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钾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和氢氧化钾。‎ ‎7、答案:(1)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反应:等;‎ ‎(2)有气体生成的分解反应:等;‎ ‎(3)有盐生成的置换反应:Fe+CuSO4===FeSO4+Cu等;‎ ‎(4)有水生成的复分解反应:H2SO4+Ba(OH)2====BaSO4↓+2H2O;‎ ‎(本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第五部分:学习资料 辨析符号中数字的含义,现以“2”为例把这类题目总如下:‎ ‎ ‎ 第二讲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基础 第一部分: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 理解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化合物例如:NaCl、MgO、K2S、NaOH、Na2SO4等。 共价化合物: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 。形成规律: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一般属于共价化合物,例如:HCl、H2O、CO2等 知识点2 正确判断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 组成中阳离子为活泼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是离子化合物,其余的化合物为共价化合物 第二部分:教材剖析:‎ ‎1、初中课标要求:‎ 只介绍阴、阳离子的概念,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而未提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2、高中要求:‎ 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和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要求学生正确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掌握两种化合物的电离方式,正确书写其电子式。而且,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构成的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属高考必考知识点。‎ ‎3、建议 在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前补充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有关内容,并在物质结构部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理解。‎ 第三部分: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教案示例 ‎ ‎ 知识目标 ‎1.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2.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电离方式。‎ ‎3.掌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 能从组成上判断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归纳,培养辩证统一思想 教学方法 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提问〕‎ ‎1.写出氢、氦、钠、镁、铝、硅、磷、硫、氯、氩的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指出它们属于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 ‎2.典型的金属元素和典型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在结构上和得失电子难易上有什么区别?‎ ‎〔新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典型的金属元素和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和得失电子难易上的不同,现在让我们进一步深入地讨论一个问题,就是:游离态的钠和游离态的氯在相遇时能不能发生反应呢?‎ 观察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1.钠原子的结构稳定不稳定?为什么?‎ ‎2.怎样就能稳定了?‎ ‎ 3.为什么丢一个电子而不是得七个电子?4.氯原子呢?板书氯化钠的形成图 阴阳离子之间存在着静电引力,同时,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以及电子与电子之间又存在着同电相斥的静电斥力,当引力与斥力达到平衡时,(离子距离≠0),就形成了氯化钠。‎ 观察讨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条件?‎ 结论:活泼的金属与活泼的非金属间可形成离子化合物。‎ 对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用原子结沟示意图表示,书写起来很麻烦,我们还可以用电子式来表示。‎ 电子式: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小黑点(或X)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如氢原子的电子式为 氧原子的电子式为 练习:写出氯原子、氮原子、镁原子的电子式。‎ 练习:用电子式表示KF、MgCl2、CaO、Na2S的形成过程 对离子化合物,溶于水或受热熔化都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 练习:写出KF、MgCl2、CaO、Na2S的电离方程式 讨论: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气体的形成过程 比较NaCl、HCl形成过程,引出共价化合物的定义 共价化合物: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 ‎ 练习:用电子式表示H2O、NH3的形成过程 象HCl这样的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虽不导电,但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也能全部电离成水合氯离子和水合氢离子。‎ 练习:写出HCl的电离方程式 讨论: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在电离条件上的不同,如何证明HCl是共价化合物而不是离子化合物?‎ 第四部分:习题 ‎1.某化合物A固态时不导电,但熔化或溶于水后都能完全电离。下列关于A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为非电解质 B.A是共价化合物 C.A是离子化合物 D.A为弱电解质 ‎ 2.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有正负的主要原因是 ‎(A)电子有得失 (B)共用电子对有偏移 ‎(C)电子既有得失又有电子对偏移 (D)有金属元素的存在 ‎3.XY2是离子化合物,X和Y离子的电子层结构都与氖原子相同,则X、Y为 A . Ca 和Cl B . K和S C . Ca 和F D . Mg 和 F ‎4.下列事实中能证明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的是 ( )‎ ‎ A.氯化氢极易溶于水 B.液态氯化氢不导电 ‎ C.氯化氢不易分解 D.氯化氢在水中可以电离 ‎5.下列物质中属共价化合物且是氧化物的是( )‎ ‎ A. H2O B. CaO C. NaCl D. HCl ‎6.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 ‎ B. C. D.‎ ‎7.有A、B、C、D四种元素的微粒。A微粒只有一个质子,B微粒核外有11个电子,呈电中性;C微粒核外电子总数比B微粒多7个,带2个单位负电荷;D微粒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总数相等,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1)写出A、B、C三种微粒的符号,画出D微粒的结构示意简图。‎ ‎(2)写出A、C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2C)与B元素的氢氧化物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由B、C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正盐)的电离方程式。‎ ‎8.有A、B、C、D四种元素,B的单质B2在常温下是气体;B和C两元素都能跟元素D化合分别形成共价化合物DB和D‎2C,D‎2C在常温下是液体;A、B、C三种元素能形成化合物ABC3,ABC3在一定条件下分解得离子化合物AB及单质C2。A+和B-具有相同的Ar原子电子层排布;液态的单质D可作高能燃料。据此推断:‎ ‎(1)A、B、C、D的元素符号 ‎(2)写出上述有关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三讲 酸、碱、盐的概念 ‎ -----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捷径 第一部分: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 :了解酸的分类 ‎1、从酸性的强弱分类 含氧酸:H2SO4 HNO3 H2CO3 H2SO3 H3PO4 ‎ ‎ CH3COOH 酸 无氧酸:HCl H2S 强酸:HCl H2SO4 HNO3‎ 酸 弱酸:H2CO3 H2SO3 H3PO4 CH3COOH H2S ‎ ‎ ‎ 一元酸 酸 二元酸 ‎ 三元酸 知识点2:了解碱的分类 强碱:NaOH KOH Ca(OH)2 Ba(OH)2‎ 碱 弱碱:Mg(OH)2 Fe(OH)3 Cu(OH)2 NH3.H2O……‎ 可溶性碱:NaOH KOH Ca(OH)2 Ba(OH)2‎ ‎ NH3.H2O 碱 ‎ 不溶性碱:Mg(OH)2 Fe(OH)3 Cu(OH)2‎ 知识点3 了解盐的分类 正盐:NaCl CaCO3 BaSO4 Na2CO3 CuSO4‎ 盐 酸式盐:NaHCO3 NaHSO4 NaHS NaH2PO4‎ 碱式盐:Cu2(OH)2CO3‎ ‎ 含氧酸盐:CaCO3 BaSO4 Ba(NO3)2 NaHCO3 ‎ 盐 ‎ 无氧酸盐:NaCl K2S KI 第二部分:教材剖析:‎ 初中课标要求 ‎1.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2. 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3. 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4. 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5. 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高中要求 掌握酸碱盐的电离及性质,这是学生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的基础 建议 在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部分补充酸碱盐的电离及盐的溶解性,在碱金属部分补充酸式盐和正盐的相互转化 第三部分:练习题 ‎1.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 BaSO4 ==== Ba2++SO42–‎ ‎ B. H2CO3 ==== 2H++CO32–‎ ‎ C. Cu(OH)2 ==== Cu2++2OH-‎ ‎ D. NaHCO3 ==== Na++H++CO32–‎ ‎2.写出下列物质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一水合氨、 氢氧化钡、 硫酸氢钠、醋酸、醋酸铵、碳酸 第四讲 电离的概念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 -----学习离子反应的前提 第一部分: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了解电离的概念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知识点2:掌握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强酸的电离:HCl == H + + Cl- ; H2SO4 == 2H + + SO42-‎ 一元弱酸:CH3COOH H++CH3COO–‎ 多元弱酸分步电离:H2CO3 H++HCO3-,HCO3- H++CO32-‎ 强碱的电离:NaOH == Na+ +OH- ;Ca(OH)2 == Ca2+ +2OH-‎ 一元弱碱:NH3·H2O NH4++OH–‎ 多元弱碱:多元弱碱一步完成。Cu(OH)2 Cu2++2OH-‎ 盐的电离:NaCl===Na++Cl- ;(NH4)2SO4 ===2NH4++SO42-‎ 强酸的酸式盐电离:KHSO4 === K++H++SO42-‎ 弱酸的酸式盐电离 :KHCO3 == K++ HCO3-‎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和处理建议 初中教材要求:了解酸碱盐的概念,离子的概念,但对电离概念并未涉及 高中要求:正确书写各种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建议:在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前补充酸碱盐的电离 第三部分:教案 知识目标:‎ ‎1、通过导电性实验,了解某些化合物的干燥晶体不导电,溶于水时可导电。 2、从有些化合物水溶液能导电的现象了解电离。 3、由电离概念理解电离方程式。‎ 能力目标:‎ 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发展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固体导电的基础上懂得溶液导电性原理,建立统一规律。‎ 教学方法:实验讲读法、启发式 学法指导:‎ 利用实验事实和现象,演绎推理得出溶液导电性原理,通过讨论使目标得以检测。‎ 教学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效果 ‎[提问]:在初中化学里学过哪些主要化合物? [导课]:从学生回忆学过的化合物,教师有意进行分类。 追问:溶液的特征是什么?引出本节课题。‎ ‎[板书课题] [新课] 演示:‎ ‎① 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磷酸、酒精、蔗糖几种溶液的导电性。 ② 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蔗糖几种固体、酒精及蒸馏水的导电性。 设疑: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提问:金属为什么能够导电?在金属内部含有带电的微粒是什么? 设疑过渡: 既然有些溶液能够导电,在溶液中存在带电微粒又是什么?氯化钠、硝酸钾等物质无水、不导电,而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这又是为什么?酒精、蔗糖等物质无水时不导电,水溶液也不导电,这又是为什么? 设疑:自由移动离子是怎样形成的? ‎ ‎ 由电离概念引出电离方程式。 讲解: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及注意问题。‎ ‎ 学生答 ‎ ‎ 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亮→电流 不亮→无电流 学生回答。 ‎ 师生讨论:形成电离概念 学生练习: ‎ 书写电离方程式:KNO3、NaCl、H2SO4、MgCl2 ‎ 学生讨论: 溶液不显示电性的原因。‎ ‎ 学生能按教师引导回答问题。 导电,有的溶液不能导电。 金属能够导电是由于金属中存在着能够自由移动、带负电的电子。 溶液的导电性原理——自由移动的离子。物质溶解于水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叫电离。 ‎ 发现问题并纠正。‎ 小结:1、溶液导电性原理。 2、电离概念。 3、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 ‎ 正电荷总数==负电荷总数。‎ 从本质上认识了溶液的导电原理。 ‎ ‎ 学会了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习题 ‎ ‎1.下列物质,不能导电的是( )‎ A.硝酸钾晶体 B.石墨 C.酒精溶液 D.硝酸钾溶液 ‎2.氯化钠晶体不能导电的原因是( )‎ A.没有离子 B.没有电子 C.有离子,但不能自由移动 D.氯化钠是固体 ‎3.下列物质中,溶于水后能电离出Cl-的是( )‎ A.KClO3 B.NaCl C.HCl D.AgCl ‎4.物质A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A=B2++‎2C-,则:( )‎ A.A一定是盐 B.B2+一定是金属离子 C.只有在电流作用下才发生电离 D.在A的水溶液中B2+个数是C-的一半 ‎5.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Ba(OH)2=Ba2++2(OH)- B.Fe2(SO4)3=2Fe3++3SO42-‎ C.H2SO4=2H++SO42- D.Ca(NO3)2=Ca++2NO3-‎ ‎6.酸、碱、盐三类物质,它们的共同点是( )‎ A.都含有氧元素 B.在一定条件下都能电离 C.都能溶于水 D.都是化合物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有H+的化合物叫做酸 B.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有OH-的化合物叫做碱 C.含有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化合物都属于盐类 D.能够导电的溶液中阴离子总数和阳离子总数不一定相等 ‎8.下列各组物质的水溶液中,一定能电离出相同离子的是( )‎ A.KCl和Na2CO3 B.FeCl3和FeSO4‎ C.AgNO3和H2SO4 D.NaCl和NaOH ‎9.质量相同的NaOH和KOH分别溶于足量的相同质量的水中配成稀溶液,这两种溶液中相等的是( )‎ A.阳离子的质量 B.阳离子的数目 C.阴离子的质量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五讲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谈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分类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了数语,极其巧妙地道出了有关物质的分类和化学反应分类的真谛。现抛砖引玉与各位共同探讨。‎ 一、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Fe+CuSO4==Cu+FeSO4,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析属于置换反应;从化合价角度分析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从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角度分析为离子反应等等。‎ 又如: 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非离子反应、吸热反应。那么,我们该如何学习化学反应的分类呢?‎ 学习,必须做自己的主人,应脉络清晰,对事物分类了解全面,同时又能把握重点,进行重点突破。‎ 学习是一个细致的活,不仅知道彼此的区别,更能深刻理解彼此的联系,且又能找到明确的例证,才能取得全面的胜利。‎ 化学反应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有不同的分法。如:‎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化 学 反 应 类 型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 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 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离子反应 非离子反应 分子反应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反应 放热反应 ‎ 吸热反应 根据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可逆反应 不可逆反应 根据反应进行的程度 无机化学反应 有机化学反应 根据是否有有机物参与反应 ‎。。。。。。。。。‎ 二、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根据研究目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分法。如:‎ ‎ ‎ 同一样事物,它本身没有变化,只是目的不同,分类的方法也不同,看到的结果也不同。‎ 你能悟出“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吗?‎ ‎ ‎ 第六讲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记忆的重要性 有人把化学喻为“理科中的文科”、是中学生的第二外语,可见记忆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化学离不开记忆。物理公式忘了一两个可以自行推导,但化学符号忘记了只怕难以自行创出。而如果记住了所有的公式、符号和原理也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学习化学时一定要认真的去记。‎ 俗话说:记忆是智慧之母;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俄,谢切诺夫) ;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英,培根),千百年来,人类依靠记忆积累经验,凭借记忆得到的能力征服大自然,到达理想的彼岸。没有记忆力,人就如同行尸走肉。‎ 古往今来,很多杰出人物都是头脑清晰、记忆超群的人:达·芬奇,在十几岁时到一寺院里游玩,目光被一幅壁画吸引住了。回到家中,他毫不费力地把看到的壁画默画了下来,物象比例和细节点缀宛如原作,连色彩明暗差别都再现得十分逼真;毛泽东能背诵几百首唐诗和许多篇韩愈的散文;周恩来,与人只要见过一面,许多年后,还能认出并叫出名字……‎ 我们说一个人聪明,常常和他的记忆力分不开。一个记忆力差的人,知识贫乏、头脑空空,能指望他去搞创造吗?要创造,首先需要知识,需要把记忆的知识融会贯通,否则,不可能产生灵感,产生发明创造。‎ 例如:1、在化学反应中判断硫酸是氧化剂还是还原剂,如果你记不住氧化剂或还原剂的概念,你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吗?‎ ‎2、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哪些物质可以拆开写、哪些物质不能拆开写,如果你记不清楚,肯定会出错。‎ ‎3、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你不能熟练地记忆,如何书写双线桥?‎ ‎4、请问金属钠与氧气反应的产物是什么? 如果你没有记清楚在常温和点燃条件下都可以反应,如何能理解命题人的意图?‎ ‎5、请写出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果你没有准确地记忆产物,请问你该如何书写?‎ ‎……‎ 所以物质的物理性质,金属的燃烧现象及反应方程式等,所有这些必须清清楚楚,一定要说一不二,是什么就是什么,决不要含糊,只有这样,才能为你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些内容容易记住,如AgCl白色、难溶于水;Li、Na、K、Rb、Cs的活动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加逐渐增强等,相反,某些内容却非常容易搞错,如:锂燃烧生成氧化锂,钠燃烧生成过氧化钠,钾燃烧生成更复杂的氧化物等,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前者是常用的,而后者易受前者的干扰,常被混为一谈,所以“特殊情况特别记忆”,时时对之进行关注,以免在关键时刻出现“粗心”的情况。‎ 同学们,好的记忆力对于你们来说尤其重要。你们需要依靠记忆来吸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没有对学过的知识的积累,就很难学懂新的知识。已有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新的知识。你对某一学科的知识积累得越多,你在这方面的经验就越丰富,进而对这个领域新知识的理解能力就越强,记忆效率也越高。肥田沃土比荒地易于种植,同样道理,在过去已经形成并巩固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是较为容易的。‎ 基础知识测试: ‎ ‎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从 剂转移到 剂。‎ ‎2、 剂是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 (升高、降低)。‎ ‎3、 的 (化合物、单质)叫做电解质。‎ ‎4、 叫做弱电解质。如弱酸: ;如弱碱: ;水 (是、不是)弱电解质。‎ ‎5、常见的酸碱盐溶解性口诀: ;‎ 常见的难电离的物质: 。‎ ‎6、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主要步骤: 。‎ ‎7、焦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8、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颜色 、状态 、硬度 、密度比水 (大、小),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9、金属钠分别与氧气、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0、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 。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11、在实验室中为什么将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12、金属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状态 (化合态、游离态),在自然界中主要以 形式存在。‎ ‎13、金属钠的主要用途?‎ 答案: 1、还原剂;氧化剂 2、氧化剂;降低 3、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化合物 4、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H2SO3 、H2CO3 、CH3COOH ;NH3·H2O;是 ‎5、常见的酸碱盐溶解性口诀:如:⑴钾钠铵盐都易溶(即X酸钾,X酸钠,X酸铵都易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即硝酸盐都能溶于水);硫酸盐中钡不溶;氯化盐中银也同(即氯化银不溶);碳酸盐中多不溶。⑵碱(专指OH -)溶钾钠钡钙〔Ca(OH)2微溶〕铵;全溶硝酸和盐酸(盐酸银盐、亚汞盐不溶);硫酸不溶铅和钡(硫酸只有铅、钡盐不溶);微溶银钙亚汞盐(硫酸银、钙、亚汞盐微溶)。⑶钾、钠、硝酸、铵盐溶;盐酸盐不溶氯化银;硫酸盐不溶硫酸钡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钾、钠、钙、钡碱能溶;常见五酸都易溶。‎ 常见的难电离的物质:弱酸H2SO3 、H2CO3 、CH3COOH ;弱碱NH3·H2O;水 ‎6、一写、二拆、三删、四查 ‎ ‎7、 ‎ ‎8、银白色;固体;很软;小 ‎9、2Na + O2 === Na2O2 (条件:点燃)4Na + O2 === 2Na2O (白色);2Na+ S ===Na2S ‎10、金属钠浮在水面上,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 ‎2Na+2H2O=== 2Na++2OH-+H2↑‎ ‎11、钠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起反应,钠与煤油不反应,且钠的密度比煤油的大,所以钠沉在煤油下面,将钠与氧气和水隔绝。‎ ‎12、化合态;NaCl ‎13、⑴制取过氧化钠等化合物⑵钠与钾的合金是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⑶将钛、锆、铌、钽等金属从它们的卤化物里还原出来⑷应用在电光源上,制成钠灯。‎ ‎ 第七讲 氧化物----- 对比学习过氧化钠 ‎ ‎ 第一部分: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了解氧化物分类 (按性质分)‎ 酸性氧化物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知识点2. 理解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酸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包括: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 如:CO2、SO2、SO3、SiO2、P2O5等。‎ 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包括: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如:Na2O、CaO、Fe2O3、CuO、MgO等。 ‎ 知识点3.掌握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酸性氧化物通性 (1)与碱反应:CO2 + Ca(OH)2 = CaCO3 + H2O (2)与水反应:CO2 + H2O = H2 CO3 (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K2O + CO2 = K2CO3 注意:大多数酸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但SiO2不能与水反应 碱性氧化物通性 (1)与酸反应:Na2O + 2HCl = 2NaCl + H2O (2)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3)与酸性氧化物:Na2O + CO2 = Na2CO3 注意:一般可溶性的碱对应的碱性氧化物才能与水反应。(常见的有:Na2O 、K2O、 CaO、BaO)‎ 第二部分:教材剖析 初中课标要求: 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结合氧气与硫、磷、铝的反应,认识了氧化反应,同时说明其生成物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氧化铝等都是氧化物。由于学生还没有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在课本里只能给出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到学习分子、元素的知识时,再从组成上进一步认识这些概念。但整个初中教材中都未提及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这就为学生在高一化学中学习《碱金属》及《氧族元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高中要求:理解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掌握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建议:‎ 在高一化学第二章第二节钠的化合物教学前补充碱性化合物和酸性化合物的概念和性质,以消除学生初中化学学习中留下的“硬伤”。‎ 第三部分:教案示例 氧化物 过氧化钠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及性质。‎ ‎2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 能力目标 ‎ 通过对比得出过氧化钠不是碱性氧化物这一结论 情感目标 对比归纳,体验成功 教学方法:对比归纳,师生共同活动。‎ 教学过程 ‎[复习]‎ ‎1.听写下列元素符号、化学式:(学生板演)‎ ‎ ‎ ‎2.写出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OH+CO2====Na2CO3+H2O ‎②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硫反应;Ca(OH)2+SO2====CaSO3↓+H2O ‎③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Ca(OH)2+CO2====CaCO3↓+H2O ‎④盐酸与氧化钙反应;2HCl+CaO====CaCl2+H2O ‎⑤盐酸与氧化镁反应;2HCl+MgO====MgCl2+H2O ‎[观察讨论]‎ ‎1.SO2、CO2都能和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 ‎[演示]‎ 向盛有少量黑色氧化铜的大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振荡,请学生注意观察试管中的变化,黑色固体不断溶解,溶液变成蓝色,引导学生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CuO + H2SO4 ==== CuSO4 + H2O ‎(黑色固体)  (蓝色溶液)‎ 同理,氧化钙、氧化铁、氧化镁等也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引出碱性氧化物的定义 边问、边答,并填写下表:‎ ‎ ‎ ‎[小结]①大多数酸性氧化物都能跟水直接化合成酸,少数不与水化合,如SiO2等。‎ ‎②大多数碱性氧化物不能跟水直接化合。只有少数活泼金属如钾、钠、钙等的氧化物能与水直接化合生成碱。‎ ‎(三)小结:‎ 定义:1.酸性氧化物。 2.碱性氧化物。‎ 性质:酸性氧化物通性 ‎(1)与碱反应(2)与水反应(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碱性氧化物通性 ‎(1)与酸反应(2)与水反应(3)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 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氧化钠与水反应 ‎2.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3.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过渡]钠的氧化物,除氧化钠外还有过氧化钠 实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观察分析 产物有氢氧化钠和氧气 方程式 2Na202+2H2O=4NaOH+O2 ↑‎ 对比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推测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 方程式 2Na202+2CO2=2Na2CO3+O2↑‎ 思考:对比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反应,过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吗?‎ 不是 ‎ 结论: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而金属氧化物未必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第四部分: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在水中能使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的是( )‎ A、SO3 B、Na2O C、Fe2O3 D、Na2SO4‎ ‎2、确定某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的依据是( )‎ A、跟水反应后溶液呈碱性 B、金属与氧相化合的氧化物 C、放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显蓝色 D、只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3、下列物质不能与K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是( )‎ A、CuO B、盐酸 C、SO3 D、CO2‎ ‎4、可以用固体NaOH干燥的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氯化氢 C、氧气 D、二氧化硫 ‎5、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B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C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D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二、填空题:‎ ‎1、工业上燃烧含硫燃料时释放大量有毒气体二氧化硫。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可用 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 ‎2、‎8克三氧化硫溶于‎92克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3、现有Na2O、KNO3、CuSO4·5H2O三种物质各‎10克,分别溶于‎90克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4、根据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推断X可能为 ‎ ‎ HCl NaOH Δ X————→Y————→Z————→X A、SiO2 B、K2O C、CuO D、H2O 第八讲 盐的分类------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基础 第一部分: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 了解盐的分类 正盐:NaCl CaCO3 BaSO4 Na2CO3 CuSO4 ‎ ‎ Ba(NO3)2……‎ 盐 酸式盐:NaHCO3 NaHSO4 NaHS NaH2PO4 ‎ ‎ Na2HPO4‎ 碱式盐:Cu2(OH)2CO3‎ ‎ 含氧酸盐:CaCO3 BaSO4 Ba(NO3)2 NaHCO3 ‎ 盐 NaHSO4……‎ ‎ 无氧酸盐:NaCl K2S KI AgCl 知识点2 掌握酸式盐与正盐的相互转化 ‎ ‎ 第二部分:教材剖析 初中课标要求:未涉及盐的分类及酸式盐的概念 高中课标要求:掌握酸式盐与正盐的相互转化 建议:在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渗透酸式盐的性质 第三部分:教案示例 盐的分类 酸式盐的性质 知识目标 ‎1了解盐的分类 ‎2掌握酸式盐的性质 ‎3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为例,掌握酸式盐与正盐的相互转化 能力目标: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通过比较类比,体验成功 教学方法 :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 、盐的分类 正盐:NaCl CaCO3 BaSO4 Na2CO3 CuSO4 ‎ ‎ Ba(NO3)2……‎ 盐 酸式盐:NaHCO3 NaHSO4 NaHS NaH2PO4 ‎ ‎ Na2HPO4‎ 碱式盐:Cu2(OH)2CO3‎ ‎ 含氧酸盐:CaCO3 BaSO4 Ba(NO3)2 NaHCO3 ‎ ‎ NaHSO4……‎ 盐 ‎ 无氧酸盐:NaCl K2S KI AgCl 二、酸式盐的性质 ‎1、水中的溶解性 ‎ 一般来说,在相同温度下,不溶性正盐对应的酸式盐的溶解度比正盐的大,如CaCO3难溶于水,Ca(HCO3)2易溶于水。 可溶液性正盐对应的酸式盐溶解度比其正盐的小,如Na2CO3的溶解性大于NaHCO3,K2CO3的溶解性大于KHCO3。‎ ‎2、与碱的反应 ‎ 酸式盐与碱均可反应,弱酸的酸式盐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 HCO3-+OH-=CO32-+ H2O ; HCO3- + H+ = H2O + CO2↑‎ ‎3、与酸的反应 ‎ 强酸的酸式盐与酸不发生复分解反应。尽管是盐,但可作强酸用,其水溶液具有酸的通性,如NaHSO4可与氢前的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可与SO32-反应,生成SO2。弱酸的酸式盐与对应的酸不反应(HPO42-例外),可与酸性比其强的酸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如NaHCO3可与HCl、H2SO3、H3PO4在水溶液中反应。 ‎ ‎4对热的稳定性 ‎ 一般说来,热稳定性大小顺序为:可溶性正盐>不可溶正盐>酸式盐>多元酸(对同一类酸而言)。如: ‎ Na2CO3对热稳定,加热不分解。 ‎ ‎ ‎ 三、根据酸式盐的性质讨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 ‎1、水中的溶解性 Na2CO3的溶解性大于NaHCO3‎ ‎2、与碱的反应 NaHCO3+NaOH=Na2CO3+H2O ‎3、与酸的反应 Na2CO3+2HCl=NaCl+H2O+CO2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 ‎4、对热的稳定性 Na2CO3对热稳定,加热不分解,而NaHCO3受热分解 四、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 NaHCO3+NaOH=Na2CO3+H2O Na2CO3+ CO2 + H2O=2NaHCO3‎ ‎ ‎ 第四部分:练习题 ‎1.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的NaHCO3? 如何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 ‎2.往碳酸钠溶液加入下列物质,能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 A.Ca(OH)2 溶液 B.Na2O2 固体 C.盐酸 D.Na2O固体 ‎3下列电离方程式中,能正确表示一种酸式盐电离的是 ‎ ‎ ‎ C.R(OH)2=R2++2OH-  ‎ ‎4 碳酸氢钠(NaHCO3是一种酸式盐)俗名小苏打,是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碳酸氢钠遇到盐酸发生如下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下列物质中不能用作治疗胃酸(含稀盐酸)过多的药物是(  )‎ A.烧碱  B.氢氧化铝 C.小苏打 D.墨鱼骨粉(含CaCO3)‎ 第九讲 差量法------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 第一部分: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理解差量计算的原理 ‎ 差量法是根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差量和造成这种差量的实质及其关系,列出比例式求解的解题方法。我们甚至把“差量”看成是化学方程式中的一种特殊产物。该差量的大小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有关量成正比。一般说来,化学反应前后凡有质量差、气体体积差、密度差、压强差等差量都可用差量法求解。‎ 知识点2: 掌握差量法的适用条件: (1)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 在这种情况下,差量反映了实际发生的反应,消除了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2)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易求出,这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只有在差量易求得时,使用差量法才显得快捷,否则,应考虑用其他方法来解。 知识点3:掌握差量法解题步骤 ‎ ① 根据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前后形成差量的原因(即影响质量变化的因素).‎ ② 找出差量与已知量、未知量间的关系,然后再列比例式(对应成比例,注意:单位要一致)。‎ ③ 求解。‎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和处理建议 初中教材要求:‎ 不作要求 ‎ 高中要求:‎ 差量法作为高中化学计算的一种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建议:‎ 在高中化学第一册 第二章<<碱金属>>部分补充并强化练习差量计算 第三部分:教案 差量计算 知识目标:掌握差量计算法 能力目标:把握差量计算的实质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差量计算的简捷性 教学过程 ‎ 一、固体差量 例1.将质量为100克的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烘干,称量,棒的质量变为100.8克。求有多少克铁参加了反应。‎ 分析:Fe+CuSO4=FeSO4+Cu ‎ 56 64‎ ‎(离开铁棒)(回到铁棒)‎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影响棒的质量变化的因素是参加反应的铁和生成的铜。每有56份质量的铁参加反应离开铁棒的同时,就有64份质量的铜回到铁棒上,则使棒的质量增加64-56=8(份)。现已知棒的质量增加100.8克-100克=0.8克,则可列比例求解。‎ 解: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 Fe+CuCO4=FeSO4+Cu 棒的质量增加(差量)‎ ‎56  64 64-56=8‎ x  ‎100.8克-100克=‎‎0.8克 ‎56∶8=x∶‎‎0.8克 答:有5.6克铁参加了反应。‎ 二、液体差量 例2.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的铁10克与5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液体质量为55.4克,求此铁的纯度。‎ 分析:Fe+H2SO4 = FeSO4+ H2↑‎ ‎  56  2‎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影响溶液质量变化的因素是参加反应的铁和生成的氢气。每有56份质量的铁参加反应“进入”溶液中的同时,则可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从溶液中逸出,故溶液质量增加56-2=54(份)。由题目给的差量 55.4克-50克=5.4克,据此便可列比例求解。‎ 解:设此铁的纯度为x。‎ Fe+H2SO4=FeSO4+H2↑溶液质量增加(差量)‎ ‎56  2  56-2=54‎ ‎10x克 ‎55.4克-50克= ‎‎5.4克 ‎56∶54=10x克∶‎‎5.4克 答:此铁的纯度为56%。‎ 三、气体差量 例3.将12克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后,得到气体的总质量为18克,求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 分析:CuO+CO= Cu+CO2‎ ‎ 28  44‎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气体质量增加的原因是CO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元素。每28份质量的CO参加反应,可生成44份质量的CO2,使气体质量增加44-28=16(份)。现已知气体质量增加 18克-12克=6克,据此便可列比例求解。‎ 解:设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x。‎ CuO+CO= Cu+CO2气体质量增加(差量)‎ ‎ 28  44   44-28=16‎ ‎12x克 ‎18克-12克=‎‎6克 答: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87.5%。‎ ‎ 四、其他 例4.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上,各放一个盛有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待天平平衡后,向两烧杯中分别加入铁和镁,若要使天平仍保持平衡,求所加铁和镁的质量比。‎ 分析:①因硫酸足量,故铁和镁全参加反应。‎ Fe+H2SO4=FeSO4+H2↑‎ Mg+H2SO4=MgSO4+H2↑‎ ‎②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影响天平两端质量变化的因素是加入的金属和生成的氢气。‎ ‎③分别加入铁和镁后,只有当天平两端增加的质量相同时,天平才可仍保持平衡。‎ 解:设所加铁与镁的质量分别为x、y(此时天平两端增加的质量均为a)。‎ Fe+H2SO4=FeSO4+ H2↑增加的质量(差量)‎ ‎56  2 56-2=54‎ x  a Mg+H2SO4=MgSO4+ H2↑增加的质量(差量)‎ ‎24  2 24-2=22‎ y  a ‎56∶54= x∶a ‎24∶22=y∶a 答:当酸足量时,所加的铁与镁的质量比为77∶81时天平仍保持平衡。‎ 第四部分 习题 1 agNa2CO3和NaHCO3混合物加热至质量减少到bg,则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 2 ‎ 将‎44g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装有过氧化钠的硬质玻璃管,发现导出的气体变为‎38.4g,问此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反应?有多少过氧化钠参加了反应?( 此过程中发生了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有‎15.6g过氧化钠参加了反应。)‎ 3 在等质量的下列固体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稀硫酸(足量)至反应完毕时,溶液质量最大的是( ) A. Fe B. Al C.Ba(OH)2 D.Na2CO3‎ 4 是实验室常用有机溶剂,取一定量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和,若在中完全燃烧反应生成气体混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 )。‎ A.‎6.72L B.‎13.44L C.‎15.68L D.‎‎22.4L 解析:由于,可知(液)在氧气中燃烧时,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本题燃烧后最后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仍为,在标况下其体积为。故正确答案D。‎ ‎5天平两端各放一只质量相等的烧杯,内盛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将物质的量都为的铝和镁分别放入左盘和右盘的烧杯中,反应完毕后,在哪一盘的烧杯中加入多少克同种金属才能平衡。‎ 解析:开始反应前和反应后均要求天平平衡,实质上是要求最终增加溶液的质量相等,即可利用溶液质量增加这一实质求解。‎ 解:右盘:溶液质量增加 ‎2g ‎ 左盘: 溶液质量增加 ‎6g 由于,放入铝的左盘要净重克,设在右盘应再加入镁的质量为 右盘: 溶液反应增加 求得 ‎ 答:应在右盘烧杯中再加镁才能保持平衡。‎ 第十讲 元素族的学习-----掌握典型进行类比 记忆特殊注意对比 初中化学简单地介绍了几类物质的性质,是学习化学的入门课程,而高中化学的课程编排遵循了人们认识化学的规律---以族为单位进行学习,它将为你终身学习化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高中化学的学习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将使你的学习事半功倍。下面以碱金属为例进行说明。‎ 一、教材编排的意图分析 碱金属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同学们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本章共有三节内容,即钠、钠的化合物和碱金属元素。教材一开始就在复习初中金属原子的结构特征及碱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指出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接着通过实验来具体研究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其存在、用途以及钠的重要化合物,最后归纳出碱金属元素的通性及其递变规律。整个设计充分体现了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帮助学生建立起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通过本章的学习,建立起研究元素族的科学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研究其他元素及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同学们应熟悉和掌握自然族的学习方法,掌握每一族重点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 二、学习方法指导 ‎1、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突出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三角关系。‎ ‎(1)结构决定性质 钠()由原子结构推测性质: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易失去。具有失电子能力强,还原性强的性质。‎ ‎(2)性质反映结构 a、 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4Na+O2===2Na2O(切开表面变暗);2Na+O2===Na2O2(条件:点燃);2Na+Cl2===2NaCl(条件:点燃);2Na+S===Na2S(研磨,可能爆炸)‎ b、 ‎ 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剧烈)‎ 从反应条件和剧烈程度可以充分说明金属钠的活泼性,具有强的还原性。‎ ‎(3)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a、 Na为什么存放在煤油中?b、Na为什么不能用手拿?‎ ‎2、掌握典型(金属钠)进行类比(碱金属中其他元素)----学习物质的相似性 ‎(1)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质地很软(小刀切割),热和电的良导体,密度为0.97g/cm3(比水小、比煤油大),熔点(较低)是97.81oC等。‎ 类比:碱金属中其他元素的物理性质:色:银白色金属(Cs略带金色光泽);导性:热、电的良导体;硬度:柔软,有展性; 熔沸点:熔点低,只有Li高于水的沸点,Cs熔点低于人体体温,是除汞之外熔点最低的金属; 密度:液态石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