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真题地理学科分类汇编 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专题12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单选题 (2013高考题大纲版)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7~9题。 .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 D.泄露的石油 7、【答案】B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环境污染中的水体污染问题和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试题难易度: 中等偏易。 【解题思路】解读信息,浮游生物的爆发性繁殖和生长是赤潮发生的原因,而浮游生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的内容是营养物。溶解在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疯狂生长,形成赤潮。B选项是正确的。重金属盐毒性高,可能会导致浮游生物死亡。A选项是错误的。固体废弃物没有溶解在水中,浮游生物不能直接吸收。C选项是错误的。泄露的石油会形成油膜,隔绝空气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D选项是错误的。 .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 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 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答案】8.C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的是水体条件对赤潮的影响。试题难易度:中等。 【解题思路】水温高,浮游生物生长活跃;风力小,水体运动缓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污染物浓度高为浮游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C选项是正确的。 .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 B. 大洋中部 C. 中、低纬近海 D. 高纬近海 【答案】9.C 【试题立意】试题难易度:中等。 【解题思路】解读信息: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水温较高,且人口稠密,工业比较发达,排放的污染物多。为浮游生物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C选项是正确的。赤道地区虽然水温高,风力小,但人口少,排放的污染物少。A选项是错误的。大洋中部受人类污染少、高纬近海水温低,均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B、D选项是错误的。 (2013高考题广东卷).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A.增加了对CO2 的吸收 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 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10.B。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虽说考查全球变暖,但实质是大气受热原理的分析;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试题难度:中。 【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词在于“冰雪覆盖”,而不是“高纬度地带”。冰面可以使地表反射太阳光线能力增强,从而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能,地面辐射减弱,则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亦减少,达到降温的目的,故选B;植树造林能增加CO2 的吸收,从这个角度看,温室效应会因此减轻,不会加剧全球变暖,故A错;造林改变局部小气候,一般情况下,林区空气湿度会增加,故C错;土壤有机质减量会因造林而增加,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与变暖无机制联系,故D错。 (2013高考题福建卷)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图1示意采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 图1 .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A. 河套平原 B. 黄淮平原 C. 辽东丘陵 D. 闽浙丘陵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难度偏易。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要注意模式图中的农业生产活动,水稻种植和甘蔗种植,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另甘蔗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福建、台湾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分布区。结合两者可以得出该地位于闽浙丘陵。 . 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循环农业的意义和乡土地理,考生可根据题干要求,“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和图中信息可得出答案。 【解题思路】结合题干要求对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加快城镇发展”不符合题干要求,首先排除。该模式有渔业养殖,种植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农民收入多元,提高经济效益。该模式也利用沼气池提供沼气清洁能源。模式中既有渔业养殖还有种植业,促使民居转向鱼塘等水域和耕地面积较集中的区域发展,可能促使民居走向分散。 (2013高考题江苏卷)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图7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读图回答13~14题。 .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 D.负相关关系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图表的解读能力。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各地气温曲线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两者符合正相关,而由于有波动,所以并不符合正比关系,故选B。 .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难度较小。 【解题思路】CO2浓度并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等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气温,故选择A。 图10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图。完成30~31题。 107°10′ 107°30′ 107°50′ 108°10′ 33°40′ 33°20′ 甲 乙 图10 . 该地1月0℃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 A. 向亚热带地区偏移 B. 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 C. 向低纬度地区偏移 D. 向落叶阔叶林带偏移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以经纬网和区域地理环境图考查区域定位能力和读图能力。 考点定位:等温线的影响因素及其判读能力 区域定位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经纬网定位、北部山峰和1月0℃等温线经过地区可判断该地处秦岭南坡,1月0℃等温线向北、高纬暖温带方向偏移、向高海拔、落叶阔叶林带偏移故选D项。 . 根据图中等温线的位置及其变动可知 A.甲地为山岭、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下降 B.乙地为山谷、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上升 C.甲地海拔低于乙地海拔 D.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乙地 【答案】B 【命题立意】以等温线的位置变化图考查基本读图分析问题能力。 考点定位:等温线的影响因素及其判读能力 【解题思路】受气候变暖影响1月0℃等温线向高海拔地区偏移,在地势影响下的两条等温线可看成是等高线,1959-2009线海拔相对较高,可判断甲为山岭、乙为谷地,甲海拔高于乙、年平均温低于乙,甲乙受气候变暖影响冬温趋于上升故选B项。 二、双选题 (2013高考题江苏卷)《 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图11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读图回答19~20题。 图11 .1995~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A.大量消耗资源 B.大量排放污染物 C.科教投入不足 D.人口增长缓慢 【答案】A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图像信息解读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图,发展支持系统(经济)发展最快,智力支持系统(教育、科技、管理)和社会支持系统(人口、社会保障)发展较快,而生存支持系统(资源、农业)与环境支持系统(污染、生态)发展较慢,尤以环境支持系统最慢。因此本题要选择代价,只能选择A、B两项。科技投入属智力支持系统、人口增长属社会支持系统,发展都较为迅速。 .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A.社会保障建设 B.经济基础建设 C.农业基础建设 D.生态与环境建设 【答案】C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图像信息解读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图,其中发展支持系统(经济)发展最快,智力支持系统(教育、科技、管理)和社会支持系统(人口、社会保障)发展较快,而生存支持系统(资源、农业)与环境支持系统(污染、生态)发展较慢,尤以环境支持系统最慢。本题要选择应大力加强的,也就是发展较慢的。A、B分别属于发展较快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发展支持系统,而C、D分别属发展较慢的生存支持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故选择CD。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