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题组层级快练7 地球表面形态
题组层级快练(七) 地球表面形态 (时间:30分钟 分数:90分)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题4分,共44分) (2016·郑州模拟)下图为板块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①大洋板块在张裂 ②大洋板块在俯冲 ③板块之间是生长边界 ④板块之间是消亡边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与示意图相符的是( ) A.马里亚纳海沟 B.大西洋海岭 C.夏威夷岛 D.高加索山脉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图示位于板块碰撞边界,n板块俯冲到m板块以下,符合洋块和陆块碰撞消亡边界特点。第2题,图示位于洋块和陆块碰撞的消亡边界处,洋块俯冲到陆块下,形成海沟海底地貌。 (2016·北京文综)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第3题。 3.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答案 D 解析 图中显示平顶海山是由岩浆喷发而形成的,故不是褶皱山,岩石为岩浆岩,出露海平面的部分长期受风化、侵蚀,岩石破碎,最终形成平顶海山,其顶部形态由外力作用塑造而成,根据图中箭头可以判断随着岩石圈的移动,平顶海山没入水下,故D项正确。 (2015·课标全国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4-5题。 6 4.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5.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答案 4.D 5.B 解析 第4题,该区域外力以淤积作用为主,近海地区海水变浅,则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越大,反之当海水侵蚀的速度超过泥沙的沉积速度,则两者的距离变小。图中两者距离在1975年至1978年间,两者距离扩大,此后两者距离总体上逐渐缩小。故当地外力作用是先淤积为主,后侵蚀为主。第5题,在1992年-1997年间两者距离持续缩小,说明海域沉积作用持续减弱,应是黄河携带入海的泥沙减少所致。 (2016·绍兴模拟)读地貌模式图,回答6-7题。 6.由图可知( ) A.沉积物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 B.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 C.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 D.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 7.该地貌主要分布于( ) A.河流入海口 B.山间河谷出口 C.大江大河中下游 D.盆地中心 答案 6.C 7.B 6 解析 第6题,图中显示扇形地中下部为绿洲分布区,说明其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第7题,冲积扇是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口后沉积形成的。 (2014·安徽)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b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下图,完成第8题。 8.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答案 C 解析 沙山的物质组成——松散沙粒,是河滩上的沙被风携带至此。而垄槽相间的地形则是风力侵蚀形成的。 青海软玉产于青海省格尔木市西南部的高原丘陵地区,由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接触而成。结合图示信息完成第9题。 9.最初的青海软玉是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的巨石中被发现的,它出现在该处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力的搬运作用 B.流水的搬运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答案 B 解析 青海软玉产于高原丘陵地区,却在河流中上游被发现,可能是由于山洪暴发,被河水搬运至此。 6 (2014·江苏)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 11.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 答案 10.B 11.A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特征判断,图中心为向斜,由此向西北和东南方向坡度大,应该是相邻的两个被侵蚀成谷的背斜,因此该地区的褶皱是沿西北—东南方向延伸,所以M处的岩层东南(背斜方向)高、西北(向斜方向)低。M点位于向斜的东南侧,根据向斜岩层的弯曲规律。第11题,根据前面分析,该地的褶皱延伸方向是西北—东南方向,XY一线与褶皱方向垂直,沿此线看,岩层是水平的。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46分) 12.(2016·惠州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 mm,蒸发量超过3 000 mm。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米)集中分布(下图所示)。研究发现, 6 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西北风(偏西风);(2分) 理由:沙山(链)东北—西南延伸;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每点2分,共4分) (2)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每点2分,共6分) (3)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4分,可分开答,各2分)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 颗粒小的后沉积;(3分)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3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沙山呈东北—西南延伸,而且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因此主导风向为西北风。第(2)题,沙山的成因主要从沙源丰富,外力阻挡使风力沉积作用加强两个角度分析,外力要根据题意,从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以及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分析。第(3)题,根据风力沉积的特点可以推断,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因此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13.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6 (1)G上层覆盖的沉积岩比F上方的沉积岩厚,原因是什么?(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图中B、C、G、F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从新到老)。(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曾经历过哪些地质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在G处还是F处?并说明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该地出现了地形倒置现象(2分),G为背斜(1分),顶部岩层因受张力作用被侵蚀成谷地(2分);F为向斜(1分),槽部岩层因受水平挤压力作用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2分)。 (2)C、F、B、G。(4分) (3)内力作用:褶皱、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每要点1分,任答两点得2分)。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4分) (4)G处。(2分)理由:G处为背斜,隧道应建在背斜处,因为背斜结构结实坚固(2分),不容易塌陷且无积水(2分)。 解析 第(1)题,该地底部岩层出现褶皱,G处岩层向上弯曲,形成背斜,F处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背斜顶部被侵蚀成谷地,地势低,故沉积层较厚,向斜顶部形成山岭,地势高,故沉积层较薄。第(2)题,B、C、G、F岩石均为沉积岩,沉积岩下老上新,可以判断G最老,其次是B,再次为F,C岩层最新。第(3)题,图中背斜、向斜顶部被外力侵蚀,说明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后被外力侵蚀,地壳下沉,上覆盖沉积层C。从图中北侧下部岩层可以看出有岩浆侵入,且侵入交界地带有变质岩形成,故经历岩浆侵入和变质作用。第(4)题,隧道应建在背斜处,结合背斜的稳定性和不易积水等特点进行分析。 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