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12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解读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12-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潍坊四县模拟题)阅读《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研究数字确定表格中?处应填哪一社会阶层 ( )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 其他 1948 83 197 116 18 27 2 1953 3 74 355 0 0 7 A.资本家 B.手工业者 C.商人 D.地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新中国的土地改革的理解能力。1950年底中共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故选D项。 2.(2013·金考卷系列)据调查,解放前职工生活水平最高的1936年,全国职工家庭每人每年平均消费额为140元(按1957年价格计算),1952年达到189.5元,比1936年增长35%。农民收入1952年同1949年相比,一般增长30%以上。这表明1952年 ( ) A.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 B.人民过上了富裕生活 C.社会贫富差距缩小 C.社会贫困问题已被解决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可知1952年全国职工人均年消费水平已经超过历史最高记录,农民收入也得到较大增长,由此可知,当时经济已经得到恢复。故选A项。 3.(2013·山东省德州市模拟题)下表为“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 600 13 100 98 布(亿米) 38.3 50.5 32 粮(万吨) 16 392 19 505 19 A.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成就巨大 B.农业增长相对缓慢,工农业比例失调 C.浮夸风气严重,产量数据严重失实 D.学习苏联模式,存在与其相似弊端 答案 C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1858年大跃进等运动的开展,使浮夸风气严重,产量数据严重失实,而表格材料的时间是1952、1957年,故排除C项。 4.(2013·金考卷模拟题)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领导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没有照抄照搬苏联模式,而是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苏联相比,当时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 ( ) A.工业化发展规模和速度 B.经济结构 C.发展模式 D.所有制形式 答案 B 解析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苏联牺牲了轻工业和农业,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三者发展不协调;而毛泽东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实行工农业并举发展,正确解决了农、轻、重发展的关系问题。这是毛泽东在突破了苏联工业化模式,总结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探索到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5.(2013·广州市海珠市模拟题)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C到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一五计划的展开 B.“大跃进”的影响 C.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原因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C到D变化的历史阶段是1960~1965年城镇人口数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大跃进”的影响。故选B项。 6.(2013·山东兖州模拟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流传着一首歌谣: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 ) A.加快了工业化步伐 B.提高了生产效率 C.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D.破坏了国民经济 答案 D 解析 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全民盖土炉”可知这是对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运动的描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左”倾错误的表现,因此A、B、C项说法均错误,D项符合题意。 7.(2013·金考卷系列)毛泽东曾说:“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这种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停留太久,应当逐步合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大社”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答案 A 解析 “大社”指的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使公有化的程度更高,彻底打破了家庭经营形式,故选A项。人民公社之下所有制结构依然是公有制,排除B项。“大社”体制使农业生产效率下降,排除C项。人民公社产生的直接影响在农村,对工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间接的,也是负面的,排除D项。 8.(2013·广州市顺德区模拟题)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拟定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 (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发展过程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图示一说明的是过渡时期;图示二说明的是一五计划;图示三说明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到来。故能反映三幅图全貌的是C项。故选C项。 9.(2013·天津五校模拟题)下表反映了我国20世纪60年代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导致表中所示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年 21.8% 26.1% 52.1% 1965年 37.3% 32.3% 30.4% A.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的制定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八字方针作用的理解能力。在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具体指导下,到1965年,全国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国民经济调整任务,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选A项。 10.(2013·惠州市模拟题)“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是针对 ( )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三面红旗 D.文化大革命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解答时注意题干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知道“八字”方针提出是1961年。采用排除法解答。一五计划提出是1953年,排除A项;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是1966~1976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13·河北省名师俱乐部模拟题)邓小平曾说:“ 其实,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调。”邓小平所谓的“唱反调”的含义是 ( ) A.全面整顿触及“四人帮”的经济利益 B.全面整顿与当时政治、思想路线相悖 C.推行拨乱反正,形成了正确组织路线 D.直接挑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主张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实质是纠正“文革”“左”倾错误,这与当时的政治、思想路线相悖,B项符合题意。A项“触及经济利益”太片面;C项错在“形成了正确组织路线”;D项“直接挑战”没体现。 12.(2013·无锡市模拟题)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顾准和孙冶方提出“我们必须研究社会主义下面的商品生产问题”“社会主义的生产也可以由市场规律自发调节”的观点,这反映出 ( ) A.人们对社会主义改造不理解 B.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得到完善 C.经济上出现了“左”倾错误理论 D.中国萌发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及其理论的理解能力。A项和B项错误;C项是在1958年故也应排除。故选D项。 二、材料分析题 13.(2013·金考卷系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洋纱潮水般地涌入后,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很快纷纷破产,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山东、浙江等地的手工纱已被洋纱战胜。八九十年代之间,原先手工棉纺织业最发达的江南一带,乡间自轧、自弹、自纺之纱,已大多被淘汰。甚至连偏僻的贵州,某些地方的民间手纺车也被废置一边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带动了一个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另一方面也使旧的工业部门由于生产技术的改造而得到飞跃的发展,钢铁工业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重工业的发展使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它们……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并为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在今后三年内开展“大跃进运动”,号召在1958年钢铁增产19%,电力增产18%,煤增产17%。毛泽东提出要在十五年内(即1972年前)赶上或超过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在乐观主义的鼓励下,浮夸的计划者们在随后数月里不断提高生产指标,希望取得前所未有的增长率。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跃进”运动对当时中国工、农业结构产生的影响。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经济结构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经济(近代企业)开始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 (2)由以轻工业为主导转化为以重工业为主导。 (3)工业产量大幅度增长(质量很差),农业产量下降,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4)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外部冲击。 14.(2012·广州市海珠区模拟题)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宋代: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明代:商人数量增加,市场商品种类繁多,长途贩运发达。 (2)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 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主要原因:1953~1956年中国实行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