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专题训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专题训练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7·浙江教科院学考抽检)下图是中国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该组织系统最早形成于(  )‎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78年 答案 B 解析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图中所示的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由此形成。‎ ‎2.(2017·浙江教科院学考抽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组织原则是(  )‎ A.三权分立 B.民主集中制 C.依法治国 D.对人民负责 答案 B 解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A是西方代议制度的原则,依法治国原则和对人民负责原则是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但不是人大制度的最重要的特点,故排除A、C、D项。‎ 7‎ ‎3.(2017·浙江教科院学考抽检)某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可知,毛泽东希望保留政协,但它已不再是权力机关。这说明政协的职能发生重大变化,由国家权力机关演变成政治协商机构,该情景出现在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后,故C项正确。‎ ‎4.(2017·浙江教科院学考抽检)“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 C 解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能体现“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一材料信息。‎ ‎5.(2017·浙江教科院学考抽检)新中国某一时期的宪法规定:“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同时又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这一时期是(  )‎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 C 解析 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革命委员会”,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成立的集党、政、军和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体的新的权力机构,C项正确。‎ ‎6.(2017·金华十校9月联考)“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两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该声明的发表(  )‎ ‎①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②打开中日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③推动了中日两国间经济技术交流 ④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两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等信息可知是1972年中日建交之时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的内容,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中日两国关系新的一页,推动了中日两国间经济技术交流,故②③正确,所以选B。‎ ‎7.(2017·浙江课改联盟命题交流)“大会上他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他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相当成功地使人相信了共产党中国奉行和平的政策。”文中的“他”在大会上阐述的基本方针是(  )‎ A.“求同存异” B.互不侵犯 C.平等互利 D.和平共处 答案 A 解析 “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表明这是一次东方国家召开的会议,“相信了共产党中国奉行和平的政策”既表明会议有中国代表参加,又表明“他”代表中国提出的方针对会议成功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可见这次会议指万隆会议。‎ ‎8.(2017·慈溪选考满分练)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对这一原则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它(  )‎ 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消除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 D.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线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9.(2017·浙江课改联盟命题交流)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中国对外贸易示意图。该图主要反映出中国(  )‎ A.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断绝了关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认可 C.受西方遏制而实行“一边倒”政策 D.对国际贸易缺乏协调和合作 7‎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对苏联贸易额占据主导,主要是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结果,故C项正确。‎ ‎10.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答案 B 解析 抓关键:中英关系从开始承认新中国,到互派代办,再到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演变都是从中英两国的利益和现实需要出发。‎ ‎11.(2017·舟山学考加餐练)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国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本。……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据此,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 A.国家统一样本 B.社会制度示范 C.文明交流枢纽 D.经济发展标本 答案 B 解析 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结合题意和“一国两制”的涵义,可知A、C、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而香港是资本主义制度,大陆是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不能说香港是社会制度示范,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12.(2017·浙江教科院学考抽检)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B.特别行政区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C.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 D.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 A 解析 特别行政区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而并非“完全自治”,A项错误。‎ ‎13.(2017·海宁学考加餐练)“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中的“异”的本质内涵是指(  )‎ A.不同的国情 B.不同的社会制度 C.不同的经济水平 D.不同的生活习惯 答案 B 7‎ 解析 两岸是同一个国家,所以国情是相同的,故A项错误;材料“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强调相同的是“一国”,异就是“两制”,故B项正确;两岸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活习惯不同,但这不是影响两岸关系的主要内容,故C、D项错误。‎ ‎14.(2017·丽水检测)“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答案 D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裂痕”,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这一事件为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国力的强大,故答案选D项。‎ ‎15.(2017·金华学考加餐练)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实现香港顺利回归奠定了基础。《基本法》中所蕴含的原则有(  )‎ ‎①“一国两制” ②港人治港 ③高度自治 ④社会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一国两制”的有关特点,根据所学知识,①②③项正确,第④项社会主义说法错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二、非选择题 ‎16.(2017·浙江课改联盟命题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7‎ 材料二 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 答案 (1)差异:汉代因俗而治,实行民族内部自治;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 ‎(2)背景:汉唐以来有管理少数民族事物的经验;新中国建立前已有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稳定;少数民族以聚居为主。‎ ‎17.(2016·浙江课改联盟学考评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与台湾关系大事记 ‎1950年6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有关封锁台湾海峡的声明中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 ‎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李庆山《志愿军援朝纪实》‎ 材料二 ‎1948年9月8日,蒋介石签署中华民国总统令,公布“修正国定纪念日日期表”。其中规定:“九月三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全国一律悬旗庆祝,各级机关学校团体分别集会纪念,并由各该地地方政府召开各界纪念大会,同时致祭忠烈,抚慰遗族。”1951年8月,周恩来签署通告,宣布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定为‎9月3日,每年全国举行纪念。至此,海峡两岸抗日胜利纪念日保持一致,但纪念活动却各搞各的,自说自话。‎ ‎2008年,国民党再度执政,台湾当局恢复了对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纪念规模。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两岸表述虽各有侧重,但彼此照顾到对方的关切,互动意味明显加强。——席志刚《胜利日:两岸,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台湾地位认识的变化,结合史实分析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对台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从“各搞各的,自说自话”到“互动意味明显加强”的有利因素。‎ 答案 (1)变化:从台湾地位“未定”(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到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美国对中国新政权采取孤立、敌视、包围、封锁政策;美苏对抗;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7‎ ‎(2)因素: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和缓的政策措施;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晤,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与努力。‎ 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