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各地文综历史题经济成长历程部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高考各地文综历史题经济成长历程部分

‎2016年全国高考各地文综历史题 ‎(经济成长历程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2016浙江卷)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汉始置州 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6浙江卷)17.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2016浙江卷)20.下表所示为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收入状况 工种数 典型工种例举 最高 ‎9‎ 机械安装工、枪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工 居中 ‎16‎ 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匠 最低 ‎6‎ 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 ‎①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 ‎②大机器生产使工人出现了新的分化 ‎③“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 ‎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和选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6浙江卷)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2016上海卷)10.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2016上海卷)16.一个文弱书生最终成为驾驭千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成就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和“洋务派之父”。此人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奕 D.左宗棠 ‎(2016上海卷)17.晚清设立的一个机构,不仅办理外交事务,还扶植一些现代化项目,如新式学堂、近代企业等。它经常遭到守旧派抨击,外国人也批评它办事不力。该机构是 A.总理衙门 B.同文馆 C.军机处 D.外务部 ‎(2016上海卷)14.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电气化 ‎(2016上海卷)21.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其主要原因是 A.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 B.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 C.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 ‎(2016上海卷)23.右图反映了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的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改订新约运动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民族经济发展 D.北伐战争爆发 ‎(2016上海卷)24.“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竟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2016上海卷)27.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2016上海卷)29.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有学者指出其存在史实错误,理由是当时 A.中国正面临内战全面爆发 B.上海已经沦陷为“孤岛”‎ C.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 D.中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016北京卷)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016北京卷)17.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9和图10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图9 图10‎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6北京卷)20.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①资本市场的发展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6天津卷)5.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016天津卷)8.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 ‎(2016天津卷)10.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016海南卷)1.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A.商 B.周 C.秦 D.唐 ‎(2016海南卷)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2016海南卷)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2016海南卷)13.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2016海南卷)15.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2016海南卷)21.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 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2016海南卷)22.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A.缓解了人口压力 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2016海南卷)23.表1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表1‎ ‎1950年 ‎1970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美国 ‎7.2‎ ‎36.9‎ ‎55.1‎ ‎2.9‎ ‎31.7‎ ‎64.7‎ 日本 ‎26.0‎ ‎31.7‎ ‎42.3‎ ‎3.6‎ ‎43.0‎ ‎48.4‎ 联邦德国 ‎10.7‎ ‎49.7‎ ‎39.6‎ ‎3.3‎ ‎51.7‎ ‎45.0‎ 表1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D.工业发展滞后 ‎(2016海南卷)25.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展国企改革 ‎(2016江苏卷)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2016江苏卷)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2016江苏卷)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016江苏卷)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2016江苏卷)11.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2016江苏卷)13.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2016江苏卷)17.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 B.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 C.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 D.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2016江苏卷)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2016江苏卷)20.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2016全国卷1)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图4‎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016全国卷1)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016全国卷1)34.表1‎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此资料(2016全国卷2)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2016全国卷2)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2016全国卷2)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2016全国卷2)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2016全国卷2)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2016全国卷2)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2016全国卷2)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2016全国卷3)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2016全国卷3)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图4‎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2016全国卷3)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2016全国卷3)33.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二、非选择题 ‎(2016全国卷3)4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25分)‎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 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 ‎40.(25分)‎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分)‎ ‎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 ‎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7分)‎ ‎(2016全国卷3)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图9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41.(12分)‎ ‎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 ‎(2016全国卷2)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表2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 ‎40.( 25 分)‎ ‎(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8分)‎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6分)‎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4分)‎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7分)‎ ‎(2016全国卷1)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40.(25分)‎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 (2016江苏卷)21.(12分)‎ 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 ‎21.答案要点:(12分)‎ ‎(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2016海南卷)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 分)‎ 材料 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 余年。‎ 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成化十一年(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琉球“遣兵邀击,大歼之”。 此后,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 ‎——据《明史·琉球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5分)‎ 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5分)‎ ‎(2016天津卷)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 ‎(3)材料三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共中央对此有何基本方针?(6分)‎ ‎(4)综上,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4分)‎ ‎(3)积极性: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劳动互助的积极性。(2分)‎ 基本方针:保护农民个体经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4分)‎ ‎(4)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领导。‎ ‎(2016天津卷)14.(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6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6分)‎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6分)‎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4分)‎ ‎14.(22分)‎ ‎(1)动力:工业的发展。(2分)‎ ‎ 分析: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城市兴起,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4分)‎ ‎(2)原因: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4分)‎ ‎ 时代背景: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2分)‎ ‎(3)天津华明镇模式: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土地公有。(3分)‎ ‎ 瑞士小村镇模式:相对分散,个性化;土地私有。(3分)‎ ‎(4)认识:城市化是个过程,有阶段性;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道路是多样化的。(4分)‎ ‎(2016上海卷)39.“全球化”(13分)‎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对此,人们的看法不一。观察下列漫画并回答问题:‎ ‎“全球化”,Karikater von Luis Murschetz,1998‎ 问题:‎ ‎(1)你认为漫画作者对全球化持何种态度?(2分)‎ ‎(2)你是否认同作者的看法?(11分)‎ ‎39.(1)批判;悲观 ‎(2‎ ‎)史实:我认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经济的融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加强了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关系;区域一体化为全球化提供了范例;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全球协调机制,有利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构建;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促进其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全球化的实质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加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异,“南北关系”日趋紧张;全球化使能源消耗增速,能源危机与能源冲突迭现,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出现温室效应、水资源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现象;公共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各种流行性疾病传播速度加快,危险程度增加。总之,经济全球化把人类社会的联系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 ‎(2016上海卷)40.大航海时代(25分)‎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92年,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材料一 郑和船队 哥伦布船队 规模 最多200艘,最少62艘 第一次3艘,最多17艘 船种 各船种分别负责指挥、运粮、运兵等任务 第一次1艘旗舰,2艘轻快帆船 配备 配有水手、船师、工匠、医生、翻译、武装人员 第一次航行带了约15个月的食物 材料二 郑和船队每到一地,都要先向当地的国王、酋长宣读明朝皇帝的诏书,赠送珍贵的礼品,然后用所带的瓷器、丝绸、麝香、铁器和金属货币,交换各国的珍珠、宝石、香料及珍禽异兽,还同当地人分享中国的历法、图书、冠服、乐器、度量衡器、种植技术等。‎ 陛下应该下决心让他们成为基督徒,我相信只要开始做,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西班牙赢得大批主的皈依者、广大的领土和巨大的财富以及他们所有的人。毫无疑问,在这些土地上蕴藏着大量黄金,……这里还有宝石,有名贵的珍珠,取之不尽的香料……也许这里还有数量可观的棉花……‎ ‎——哥伦布《航海日志》(‎1492年11月12日)‎ 材料三 许多国家在郑和访问后,都与明朝建立起邦交和贸易往来,部分国家的使团甚至搭乘郑和的船只来“朝贡”。有一次随船队到中国的各国使臣竟达1200余人。满剌加、苏禄、浡泥的国王还亲自到中国朝见明朝皇帝,以表达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其中苏禄和浡泥国王在中国期间不幸病逝并葬在中国。‎ ‎1519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带着600人、17匹马、10门大炮到达墨西哥,用三年时间征服了富庶的阿兹特克帝国。金字塔、庙宇和王宫都被夷为平地,拆下的石头被用于建造西班牙政府大楼和教堂。阿兹特克人也因杀戮和感染欧洲人带来的病毒而大量死亡。美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解体了,取而代之的是欧洲人的宗教、语言、文化和政府。‎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15分)‎ ‎40.(1)郑和船队无论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由此也可以看出其背后的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的差距。‎ ‎(2)郑和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交流文化,方式是和平与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3)从现实利益的角度看,西方的做法使自己加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中国古代的朝贡贸易秉持厚往薄来的传统,郑和船队的远航活动没有使中国得到类似的“收益”。但是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西方的殖民政策不但给殖民地人民带去了深重的灾难,也破坏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的做法却提供了不同文明可以和谐相处、兼容并包的实例,也为当今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