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八7-2城市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八7-2城市化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八7-2城市化 城 市 化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 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比重变化表,完成1~3题。‎ 时间/年 城市人口比重/%‎ 时间/年 城市人口比重/%‎ ‎1978‎ ‎17.9‎ ‎1996‎ ‎29.4‎ ‎1984‎ ‎22‎ ‎2002‎ ‎39.1‎ ‎1990‎ ‎26.4‎ ‎2014‎ ‎54.8‎ ‎1.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的(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2.引起我国城市化水平出现上述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户籍政策的调整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  )‎ ‎①交通拥挤 - 10 - / 10‎ ‎②住房紧张 ‎③出现逆城市化 ‎④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选B,2选B,3选A。第1题,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50%多,且增长速度较快,应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第2题,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具体体现,这是由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第3题,结合我国城市化率的变化可知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在该阶段,容易出现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多、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知识拓展】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快慢的区别 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  (2016·保定模拟)“半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我国在2010年前后进入了“半城市化”阶段,随之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至少需要20年时间才能逐步解决。据此回答4、5题。‎ ‎4.“半城市化”给乡村带来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用地紧张 B.农业发展缓慢 C.老龄化程度加剧 D.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10 - / 10‎ ‎5.在解决“半城市化”问题的过程中(  )‎ A.城市人口比重会短暂下降 B.城市住宅用地面积会扩大 C.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增加 D.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 ‎【解析】4选C,5选B。第4题,“半城市化”使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第5题,在解决“半城市化”住房问题的过程中,城市住宅建设会加快,因而会使城市住宅用地面积扩大。‎ ‎【加固训练】‎ 半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具体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下图表示2010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读图,完成(1)、(2)题。‎ ‎(1)与半城镇化率高低关联度最高的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第二产业比重 C.户籍政策 D.城乡差异 ‎(2)甲地是我国半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该地半城镇化率高的主要原因有(  )‎ ‎①生活成本低 ②基础设施完善 ‎③环境优美 ④收入水平高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10 - / 10‎ ‎【解析】(1)选D,(2)选B。第(1)题,由于城乡差异,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但没有加入当地户籍,所以导致半城镇化率高,而西部一些地区半城镇化率低,根本原因是经济收入的差别。第(2)题,甲地是浙江省,该地基础设施完善、收入水平高。‎ ‎  (2016·河南名校联考)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增加 C.降水量增加 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 ‎7.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 括(  )‎ ‎①减少土壤侵蚀 ②补充地下水 ‎③增加下渗量 ④解决城市洪灾 ‎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 B.④⑤ C.③④ D.②③‎ ‎【解析】6选D,7选D。第6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地表硬化,植被减少,因而在雨季时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第7题,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建有绿化带和渗水道路,有利于增加下渗量,补充地下水,减轻城市洪灾;城市集雨管网有利于缓解城市缺水问题。‎ ‎【加固训练】‎ - 10 - / 10‎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为某海绵城市的道路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路面相比,雨水口一定要下沉 B.可将路面雨水引入树池进行消纳 C.绿化带与两侧路面高程保持一致 D.人行道要尽可能地采用透水砖 ‎(2)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  )‎ ‎①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 ‎②削减各季节城市河流流量 ‎③修复城市的生态环境 ‎④破解雨天“城中看海”现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1)选C,(2)选D。第(1)题,为了能及时排水和使雨水下渗,绿化带的高程要低于两侧路面的高程。第(2)题,海绵城市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因而其建设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修复城市的生态环境、缓解城市内涝,同时可以调节(而不是削减)各季节城市河流流量。‎ ‎  (2016·潍坊模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据此完成8、9题。‎ - 10 - / 10‎ ‎8.中、英、美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正确的是(  )‎ A.英国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速度慢于美国 D.英国城市化进程起步最早 ‎9.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带来的变化主要有(  )‎ A.英国——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B.中国——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D.中国——大城市普遍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解析】8选D,9选B。第8题,据图可知,英国在1850年的城市化水平已接近40%,因而其城市化起步时间早。第9题,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作为城市重要产业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会上升,但此时仍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大城市不会普遍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英国在该时段的城市人口比重在下降,美国在此阶段城市化速度缓慢,城市环境质量有可能在改善。‎ ‎  读1981~2007年北京建成区面积和冬季平均温度变化图,据此回答10、11题。‎ ‎10.北京建成区冬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水分蒸发加剧 B.西北季风影响增强 C.绿化面积大幅增多 - 10 - / 10‎ D.建成区面积显著扩大 ‎11.2005年与1987年相比,北京冬季最可能的现象是(  )‎ A.建成区上升气流增强 B.城市内涝发生频率降低 C.大气逆辐射强度减弱 D.城郊热力环流范围缩小 ‎【解析】10选D,11选A。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建成区面积显著扩大,城市建成区冬季供暖和生产都会排放大量热量,使得气温上升。第11题,2005年与1987年相比,冬季气温升高,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增强。‎ ‎【知识拓展】城市中心“岛屿”效应 ‎(1)雨岛效应:市区降水比××区偏多。原因:市区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市区凝结核多。‎ ‎(2)混浊岛效应:市区污染物比××区多,能见度低。‎ ‎(3)热岛效应:城市气温经常比其四周××区高。‎ ‎(4)干岛效应:白天××区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区。‎ ‎(5)湿岛效应:夜晚××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区。‎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城市人口变化趋势图。‎ 材料二 下图为××市2002年与2011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1)根据材料一简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 10 - / 10‎ ‎(3)针对××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请你谈谈××市应如何实现城市化发展。‎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可知,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曲线斜率可看出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第(2)题,由材料一可知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二可知,北京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其原因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迁入城市,主要从事务工和经商活动,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对城市化的良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第(3)题,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城市所承受的经济、社会、环境压力加大,可通过建设卫星城和开发新区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压力;另外,应加强对外来移民的管理,维持社会稳定等。‎ 答案:(1)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大;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2)城市化的推进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作用十分明显;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3)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分散中心××区人口;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外来移民的管理,完善相应的社会福利体系等。‎ ‎13.(能力挑战题)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中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图1示意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演变路径(图中数据经某种标准化处理所得,数据并不是城市化率和人均GDP的绝对数据值)。‎ 图2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象限图,图中将二者关系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 10 - / 10‎ ‎(1)读图1,简述1965~2005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演变的特点。‎ ‎(2)结合图1、图2,判断1965~2005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类型,并说明该类型的主要特点。‎ ‎(3)评价1995年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并提出改进措施。‎ ‎【解析】第(1)题,从图1中可以看出1965~1975年,我国城市化率和人均GDP都为负增长,说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缓慢;1975~1995年,我国城市化率和人均GDP增长较为缓慢;1995~2005年,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上升,城市化进程增速加快。第(2)题,从图1中可以看出1965~2005年我国城市化率和人均GDP都为负值;结合图2可知城市化率和人均GDP都为负值的属于低级协调型。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率和人均GDP呈正相关,说明两者相互促进;1995年后城市化率的速度快于人均GDP的速度,说明城市化速度过快,易产生各种城市化问题;针对该现象应加快经济发展,同时要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答案:(1)1965~1975年,城市化率和人均GDP处于下降状态,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缓慢。1975~1995年,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均稳步回升。1995~2005年,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上升,城市化进程增速加快。‎ ‎(2)低级协调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3)经济发展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加速了经济发展。1995年后城市化速度远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导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可能造成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地价过快上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 - 10 - / 10‎ 措施:加快经济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 - 10 - / 1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