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图文解析版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二部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最全图文解析版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二部分

‎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汇编 必修二部分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  ‎ ‎2、(全国文综卷1)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答案】B ‎ ‎ ‎3、(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4.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 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答案】A ‎ ‎ ‎4、(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5. 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 )‎ A.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 B. 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 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 D. 我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答案】B ‎  ‎ ‎5、(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古代商业,考查学生对商人地位的认识。在古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一切不得农业发展的因素都被统治阶级排斥,而商人仅靠商品流通增加财富,商业活动与农业争夺劳动力,所以受到压制。‎ ‎【答案】A ‎ ‎ ‎ 6、(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2.右图所示是建于河南安阳的一位中国古代妇女的塑像。在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 )‎ A.铁器                 B.玉器           C.瓷器                 D.漆器 ‎【解析】本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也是考查历史常识,难度不大,在于能否正确解读信息。妇好是商代女性杰出人物。铁器、装饰品和漆器的制作技术都晚于商代,因此,正确选项为B。‎ ‎【答案】B ‎  ‎ ‎7、(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 ‎①战乱频仍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      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实际是重现秦朝的暴政与封建社会弊端的理解。秦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排除①②;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出现刑罚严酷,而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无法根除的,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D项正确。‎ ‎【答案】D ‎ ‎ ‎8、(2012年新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解析】本题涉及中国古代经济史中诸多知识点。解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这段文言文反映的内容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务农人口迅速减少的社会问题,而务农人口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农业衰退,排除A项,这也说明了当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B项正确。C项没有正确反映材料内容。在古代文人看来,“游手”主要是离开土地的人。在明代后期,这些“游手”主要从事工商业,并不完全是无业游民,所以D项不正确。‎ ‎【答案】B ‎  ‎ ‎9、(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解析】看到“马可.波罗”这个名字,我们就要想到元朝。由此想到历史必修二第14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倒数第二行中提到的“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课本上的这一段话既与“马可.波罗”相对应,也与材料中“则有船舶百余”相对应,所以选A。‎ ‎【答案】A ‎ ‎ ‎10、(2012年江苏文综历史)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答案】C ‎ ‎ ‎11、(2012年江苏文综历史)3.以下关于“市冶”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冶;蛮声喧夜市。” ‎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答案】D ‎ ‎ ‎12、(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 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解析】本题增长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图片中的机构有御史台、中书省、枢密院等,这三个机构同时具备的只有元大都,而唐三省六部、宋两府三司、明内阁在图中都未能反映出来,可以排除。‎ ‎【答案】C ‎ ‎ ‎13、(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解析】阅读材料从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A是在宋代,B材料中没有涉及。‎ ‎【答案】C ‎  ‎ ‎14、(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解析】本题与其说考历史,不如说考语文文言的阅读理解,“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司马光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材料没有体现谁重谁轻的问题。‎ ‎【答案】B ‎ ‎ ‎15、(2012年海南文综历史)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疏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举行                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 重视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答案】A ‎16、(2012年海南文综历史)8. 康熙因西洋历史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管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史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 ‎。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 A. 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 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 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 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答案】B ‎ ‎ ‎17、(2012年海南文综历史)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 、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频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清髮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产,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闲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答案】‎ ‎(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 ‎ ‎18、(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39.(60分)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要科技创新。回答问题。‎ 材料三 表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间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楼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3)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 ‎【解析】从表三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的“内容”一栏信息中,进行分类总结,大致可总结为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农业经验总结(农业著作)等方面的表现。从土地资源(人地矛盾)、农业生产力水平(小农经济)、农业政策及观念(重农抑商)等多角度回答“精耕细作”特点的原因。‎ ‎【答案】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4分,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 原因:人多地少;(2分)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分)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2分) ‎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20.有学者认为:“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在下列英国创造的所谓“中兴和辉煌”中,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是( )‎ A.建立了英属北美殖民地                B.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 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抓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逐渐获得殖民霸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C项正确;A项是在1607~1775年期间;B项应是在17世纪; D项是17世纪中期。‎ ‎【答案】C ‎ ‎ ‎2、(2012年上海文综历史)14.受棉纺织厂管理改革的影响,曼彻斯特一家别针工场也对其生产模式进行改革,将原本由一名工人单独完成的制作工艺分成二十余道工序,致使别针的产量增长。类似的工艺改革普遍发生在( )‎ A.16世纪中叶 B.17世纪中叶 C.18世纪中叶 D.19世纪中叶 ‎【答案】C ‎ ‎ ‎3、(2012年上海文综历史)18.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 A.电力与蒸汽 B.电力与钢铁 C.蒸汽与煤炭 D.煤炭与钢铁 ‎【答案】D ‎  ‎ ‎4、(2012年上海文综历史)1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 )‎ A.美洲                                B.非洲                                C.亚洲                               D.大洋洲 ‎【答案】C ‎ ‎ ‎5、(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8.右图为英国工业革命时代阿克莱特于1771年建立的纺纱厂遗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该纺纱厂所利用的动力应该是( )‎ A.蒸汽动力 B.水力动力 C.水电动力 D.机械动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对工业革命的理解能力。18世纪60年代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这使得劳动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后来他又建立水力纺纱厂,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答案】B ‎ ‎ ‎ 6、(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20.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 A. 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 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 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答案】:A ‎ ‎ ‎7、(2012年江苏文综历史)14.右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答案】:C ‎  ‎ ‎8、(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20.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罗马法规定,债务人无力还债时,债主有权将他卖为奴隶 古罗马的高利贷者政治地位很高 B ‎1801—1844年,英国的伯明翰市人口从7.1万增加到20万 ‎19世纪初,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C ‎1860年,俄国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占61.4%‎ 当时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方式已经在俄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D ‎1910年,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的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 当时德国已经出现了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组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考点跨度较大,内容较多。A项逻辑关系不严密,出现偷换概念的错误,不是所有的债主都是高利贷者;B项以一个城市人口增加论证整个英国的城市化,证据单薄,历史研究中讲究孤证不立,事实上这一时间是英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城市化处于起步阶段性;C项在逻辑上的错误与B项相同,事实上这时俄国农奴制度仍占主导地位。D项中两个联盟钢铁产量占全国问题的98%,结合时间可以判断其结论是正确的。‎ ‎【答案】D ‎  ‎ ‎9、(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 )‎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 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D.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解析】本题以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为视角,考查学生对“双元革命”的深刻理解。考点为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在霍布斯邦看来,发生在法国和英国的“双元革命”不只属于两个国家,而是在“更广泛地区”影响深远,所发他意在强调“双元革命”的世界意义。由此可见C项正确。‎ ‎【答案】C ‎ ‎ ‎10、(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21.图8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 )‎ A.奴隶贸易的兴起 B.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 C.内燃机的应用                     D.垄断组织的形成 ‎【解析】图标时间1841年到187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到第二工业革命之间的产品平均年出口值,年出口船舶吨位,两个数据都是不断的升高的。 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奴隶贸易在十九世纪结束。‎ ‎【答案】B ‎ ‎ ‎ 1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23.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①使用电灯照明 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③航线经过地中海  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看准时间1912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第二航程从英国到美国,这是一个历史地理综合题目,电视是20实际20年代才出现的排除②。从英国到美国不需要经过地中海,排除③,所以答案B ‎【答案】B ‎  ‎ ‎12、(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8.(25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                                                                                   ——《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9分)‎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10分)‎ ‎【答案】‎ ‎(1)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 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6分)‎ ‎(2)传统手工业。(2分)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4分)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3分)‎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4分)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 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6分)‎ ‎  ‎ ‎13、(全国文综卷1)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庞。‎ ‎——摘编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及其经验》‎ 材料二 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风、象牙雕刻、珐琅彩铜器、大理石群像等,“荣记湖丝”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丝、茶、瓷器、绸缎、铜器、雕花器和景泰蓝等。1889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正中可见“大清国”三字,门口对联有“中国有圣人”、“此乡多宝玉”字样。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村内的中国戏院,带有明显西方风格。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摆有中华圣母像。“中华圣母”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着中国服饰的耶稣。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西湖48景相册等获金奖,另有中国绘画作品42件,包括唐朝吴道子、宋朝马远、明朝唐伯虎等人的作品。‎ ‎——摘编自马敏等编《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等 材料三 世界博览会主题概览 时间 主题 时间 主题 ‎1933年 一个世纪的进步 ‎1982年 能源:世界的原动力 ‎1935年 通过竞争获得和平 ‎1984年 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 ‎1937年 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 ‎1985年 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1939年 明日新世界 ‎1990年 人类与自然 ‎1958年 科学、文明和人性 ‎1998年 海洋:未来的财富 ‎1962年 太空时代的人类 ‎2000年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1964年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2005年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1970年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2010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974年 无污染的进步 ‎2015年 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展   品特点形成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和20世纪世博会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12分)‎ ‎【解析】‎ ‎(1)1851年英国完成率先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世界工业强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世界联系的加强。这届世博会对英国而言,提升它的国际影响力;对世界而言,为各国科技产品提供展示的平台,加强彼此交流。‎ ‎(2)中国展出的是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中华圣母像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说明有西方色彩。中国展品特点形成的原因从农业经济繁荣、手工业技术先进、近代工业落后等方面分析,有西方色彩的原因是中西方联系加强。‎ ‎(3)两次工业革命关注的是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到20世纪“通过竞争获得和平”“人类的进步与和谐”成为主题,说明人们更注重和平、人与自然的和谐。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美苏冷战的敌对紧张,让人们呼唤和平。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让人们更加关注环保问题,思考科技带来的影响。‎ ‎【答案】‎ ‎(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世界各国联系加强。     意义: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影响;开创举办世博会的先河;提供了各国展示文明成果的   重要平台,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文化交流。(8分)‎ ‎(2)特点:中国:以传统工艺、美术、手工业品为主;有西方色彩。 西方:以先进科技成果、工业品为主。 原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手工业技术精湛;现代化滞后,工业发展程度低;中西文化交流增强。(12分)‎ ‎(3)变化:19世纪关注科技与工业的发展;20世纪更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原因: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科技作用的两重性受到关注;冷战凸显对抗的危险;经济全球化,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资源问题;技术革命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12分)‎ ‎  ‎ ‎14、(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4.(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5分)‎ 材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至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7分)‎ ‎【解析】‎ ‎(1)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是三种典型的垄断组织,不过不知道也不要紧,我们通过材料一中的“集中”、“消除竞争”、“较少数企业”等关键词也能看出来卡特尔代表垄断。这一问的后半部分并不是在考“德国”,而是在考“第二次工业革命”,所以直接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就行。‎ ‎(2)这一问的第一部分仍然是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大意得出的。第二部分仍然不是在考“德国”,而是在考“材料”和“英国”,尤其是答案的最后一部分(德国殖民地少)其实是根据英国和德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不同比重得出的结论!‎ ‎【答案】‎ ‎(1)垄断组织。        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2)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英法老牌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但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低于英国。        德国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先;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份额相对小。‎ ‎ ‎ ‎15、(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39.(60分)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要科技创新。回答问题。‎ 材料四 ‎ 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到9156项。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财建立农学院。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相关研究。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展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1914年,国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显三级管理结构中。‎ ‎——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根据材料四,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10分)‎ ‎【答案】重要举措: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鼓励农业机械的发明创造,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实现(3分);建立农业科研和农机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化进程(4分);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法律保障(3分)‎ 专题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8.右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解析】从统计示意图中可以看到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有增有减,A项错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超过了1937到1940年的发展水平,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介绍沿海工业发展概况以及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CD项错误。‎ ‎【答案】B ‎ ‎ ‎2、(2012年上海文综历史)17.19世纪80年代的上海诞生了一批由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这些企业集中在( )‎ A.石油化工业 B.冶金采矿业 C.机器制造业 D.轻工纺织业 ‎【答案】D ‎ ‎ ‎3、(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6. 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子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 A. 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 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 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 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D ‎ ‎ ‎ 4、(全国文综卷1)16.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 ‎【解析】考查重要历史人物及相关活动。李鸿章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元老,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管辖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和山东三省海域,洋务运动中创办军事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堂,耗费巨资筹办的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这与他在战争中的避战求和政策有关。‎ ‎【答案】B ‎ ‎ ‎ 6、(2012年新课标卷)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这一主干知识。题干以直白表述的方式创造一个新的情境,内容只涉及到张謇办厂和当时的心情,所以一定要调用所学知识解题。张謇所处的是“重农”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而此时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实业救国”成为时代潮流,正是在这样的矛盾之中,张謇选择了投身实业。因此在四个选项中能反映出题干内容的,只有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实际,D项不能全面积极地体现张謇投身实业的目的。‎ ‎【答案】A ‎ ‎ ‎7、(2012年江苏文综历史)5.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冶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冶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③“师夷长技冶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 ‎ ‎8、(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37.(36分)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三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所谓的“南北通州”是指北京通州和江苏南通,它们均与大运河关系密切。但在近代以后,随着运河漕运的停止,北通州及运河沿线大多数城市衰落,南通州却未停止发展的脚步。1898年南通大生纱厂创办,并获得20年方圆百里内独办企业的特权,税收负担较轻。此后建立的大生港承担了航运功能。到20世纪20年代大生资本集团形成,包括棉花种植、碾米、造船、纺织机器制造、发电等企业及银行。其间,南通还创办了师范、农科、商业、纺织等学校,兴建了博物苑、剧院、公园等公共设施。‎ ‎(2)阅读材料三和图11,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南通经济发展的原因。(8分)‎ ‎【答案】南海依托江海,毗邻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张謇的事业救国思想和实践活动,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清政府予以政策扶持,使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相对完善,有利于城市经济持续发展。‎ ‎  ‎ ‎9、(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3.(19分)阅读材料,参看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金朝开始,随着北京成为都城,地处海河与南、北运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的天津,很快发展成为北京调运漕粮等生活物资的中转枢纽和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舟车攸会,聚落始繁。”‎ 材料二 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开埠通商后,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最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最大金融中心。‎ 材料三 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工商企业。1903年,政府开始部署建设以大经路为轴心的新城区,仅20年,新城区就成为天津新的政治,文化核工业中心。‎ ‎——摘编自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中A、B、C三区开始形成的时间和原因。(6分)用一例近代史实说明天津是“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2分)‎ ‎【答案】A区:金朝;漕运中转。B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C区:1903年;政府措施。 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清政府妥协。‎ ‎【解析】通过材料一、二、三的描述,我们可以根据其中提到的有关地理位置的要素得出前面6分的答案,这一点和地理学科的定位分析是一致的。第二问举例大家可以灵活掌握,因为近代史上很多例子(如:八国联军侵华是从天津进发到北京)都可以说明天津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2)分别举例说明材料二天津的“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依据材料二,分析开埠通商对天津发展的意义。(5分)‎ ‎【解析】材料中提到了“开埠通商后”,所以这一问的前面三个名词的例子要从洋务运动的成果中选取(有轨电车是必修二中交通的内容)。后面的意义其实可以从材料二的结论中得出。‎ ‎【答案】天津机器制造局、开平煤矿、有轨电车。 促使天津向近代城市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的背景。(2分)依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初期天津发生的主要变化。(14分)‎ ‎【答案】《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退出天津。       城市管理开始近代化;金融和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城区扩大。‎ 英国《1862年公司法》可以被看做现代公司的出生证。此前的几个世纪,公司一直是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成立公司是少数人的特权。《1862年公司法》则宣告:公司只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组织,成立公司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 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近250年里,也就是在人类诞生以来的0.01%的时间里创造的。创造这些财富的主角就是公司。从17世纪到20世纪79年代的160种主要创新中,80%以上由公司完成。今天,全世界70%的专利和2/3的研发经费出自跨国公司。‎ 福特汽车公司创立的自动生产流水线是工厂管理制度的一场革命。1913-1914年,福特公司生产了24.83万辆汽车,平均每36秒生产一辆,10年后达到每15秒生产一辆,这种生产方式在自行车、飞机等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成就了美国工业的辉煌。‎ 苹果公司通过iPad和iTunes音乐店,改写了PC、消费电子、音乐这3个产业的游戏规则,引领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 公司 的 力量 ‎10、(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37. (32)公司来了,世界变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限责任公司是近代最伟大的发明。少了它,就是蒸汽机和电力的重要性也会降低!‎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尼古拉斯⋅巴特勒 ‎(1)英国《1862年公司法》的颁布有何重要意义?(2分)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公司在促进世界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8分)‎ 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醋精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 ‎——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2)轮船招商局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6分)‎ 材料三 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建立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试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退休保障制度等改革。许多改革措施在全国得到推广。招商局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和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组建了当今全球最大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从单一的航运企业迅速发展成综合性企业集团。到80年代末,招商局总资产达180多亿港元(70年代末仅为1.3亿港元),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概括招商局创造“两次辉煌”的相似原因并予以说明。(12分)‎ ‎【解析】本题难度较大,需要灵活运用对比、联系、归纳的方法。‎ ‎(1)从材料一第左上文字框中的关键词“《1862年公司法》可以被看作现代公司的出生证”、“公司只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组织,成立公司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可以简要归纳其意义。关于现代公司的重要作用,从材料一的另外三个图文框可以寻找或归纳出“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管理制度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等要点。‎ ‎(2)从轮船招商局(海洋派民用企业)创办的外来因素和直接目的的两个角度回答其背景。关于招商局在中国早期经济现代化(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可以从材料二中的关键句,如“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 ‎(3)先弄清19世纪70年代招商局创建和1979年以来招商局新生的历史背景(洋务运动及改革开放的国内国际背景),分别从“困境”、“机遇”、“制度创新”等角度回答“两次辉煌”的原因。‎ ‎【答案】‎ ‎(1)意义:催生了现代公司,为个人投资公司提供了法律保障。(2分) 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制造行业规则和标准;引领管理制度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8分)‎ ‎(2)背景:工业革命后,西方公司的示范;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资金燃料运输的困难。(4分) 作用:引入股份制公司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近代航运业,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6分)‎ ‎(3)相似原因及说明:①面对困难,求变求强:第一次,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第二次,面对“文革”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境。(4分)②抓住机遇、促进发展:第一次,抓住工业革命和政府推动洋务运动的机遇;第二次,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机遇。(4分)‎ ‎③ ‎ 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第一次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筹资发展;第二次,大胆探索公司管理改革,推进制度化建设。(4分)‎ 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1、(全国文综卷1)19.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解析】考查中国的改革开放。个体工商业属于私营经济,改革开放后允许它的发展说明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D项正确;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没有改变,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因此ABC项错误。‎ ‎【答案】D ‎  ‎ ‎2、(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多消灭一个敌人”“大批军锹、军镐、副油箱”,工人成为工厂的主人,为了战场上的需要加紧生产,生产积极性很高。排除ABD项,选C项。‎ ‎【答案】C ‎  ‎ ‎3、(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8. 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表2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 A.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改革几阶段的掌握。A项在1992年以后,C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已经启动,这两项排除;1979—1984年农村收入及消费水平增长率高于城镇,是1980年以来中央肯定和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B项正确;D项不符合实际。‎ ‎【答案】:B ‎4、(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答案】B ‎【解析】这道题中出现了1963年,因此我们应该想到:这道题中描述的事情的背景是改革开放之前,也就是计划经济时期。而且这道题问的是“实质”,我们不难发现A、C、D三个选项都是具体的某一方面的事情,也就是“表象”;只有B选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就是“实质”,所以选B。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A选项本身的表述也是错的,因为根据历史必修二第52页最后一个自然段(看下图)中的描述:1963年时我国的经济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 ‎ ‎5、(2012年新课标卷)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1958年这个特殊的时间点的中国经济的认识,同时也要求学生对此时的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了解清楚(热点),所以本题也是一道中外关联的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好1958年前后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向,所以学生在读懂题目之时又要调用所学的知识。材料中文件反映了是美国对中国“二五”计划发展的判断。文件认为在此期间有苏联的帮助,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高速发展。这一判断被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是错误的,不符合中国发展状况。A项不符合此时的事实,B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C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D ‎ ‎ ‎6、(2012年新课标卷)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热点)。题干通过1992年的两个“下海”经商的数据,反映了人们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信心和热情。题干没有反映多种经济成分,B错误,C、D两项不发生在1992年。‎ ‎【答案】A ‎ ‎ ‎ 7、(2012年海南文综历史)24.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25%,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 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 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 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 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答案】A ‎  ‎ ‎8、(2012年海南文综历史)25.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 ‎ A. 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 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 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 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答案】A ‎ ‎ ‎9、(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38.(37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5分)‎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6分)‎ ‎【解析】本题的中心是社会发展问题,涉及教育、时局、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属于跨度大,范围广的大题,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分析表格能力要求比较高,但总体上没有超出教材范围,中规中矩的试题。‎ ‎【答案】‎ ‎(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4)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功的重要保障。‎ 专题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船既遇难,船长督率船员,百计救护。既知无可为,乃发令下小艇。小艇既备,又令男子退后,妇孺登艇。男子闻令即退,穆然无有喧哗者……‎ ‎【解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在偏远封闭的地方受西方生活方式很小。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答案】C ‎ ‎ ‎2、(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6.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 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如图。这反映出( )‎ ‎① 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② 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善 ‎③ 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效显著 ‎④ 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阅读图6所反映的事件及图文字所包含的精神,即可选出①②,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的使用只是中华民国成立后普及中小学教育的措施,不能算“公民教育成效显著“,排除③  ;妇女地位的提高是通过废除妇女缠足、三从四德的陈规陋习等社会习俗的变革实现的,也非一片课文能做到,排除④。‎ ‎ ‎ 类别 成都(%)‎ 北京(%)‎ 衣食住宿 ‎68‎ ‎23‎ 书籍教育 ‎23‎ ‎32‎ 娱乐享受 ‎9‎ ‎45‎ ‎3、(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市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A. 当时的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 C.吴虞在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解析】本题是历史研究方法题,史学家傅斯年的观点是强调论从史出,史论不能超越史料而人为地拓宽、转变、拔高,表2仅仅是四川学者吴虞在成都和北京两地消费结构的对比变化,即选C项,ABD三项都超越了史料,都违背了傅斯年的观点。‎ ‎【答案】C ‎4、(全国文综卷1)18.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解析】考查通讯方式的影响。1930年10月国民党军队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无疑对于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争取反围剿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国民党军队处于军事优势地位,1935年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AD项错误,C项与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无关。‎ ‎【答案】B ‎  ‎ ‎5、(2012年海南文综历史)7. 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著,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 专制制度的松弛 C. 市民阶层的兴起 D. 社会风尚的变化 ‎【答案】D ‎  ‎ ‎6、(2012年海南文综历史)21.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A. 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 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 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 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答案】A ‎  ‎ ‎7、(2012年江苏文综历史)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作为“受之者”冶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冶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冶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冶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D ‎ ‎ ‎8、(2012年上海文综历史)39.妇女与教育(12分)‎ 材料二 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 ‎【答案】‎ 水平l: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 ‎·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妇女权利的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倡导男女平等。妇女得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不但教授她们适应社会的各类知识、技能,而且还以培养妇女参政为宗旨。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新式女子教育出现了异议,尤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观念的冲突。‎ 水平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 ‎·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令,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倡导女权就是重要的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女子学校的兴办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这些学校致力于提高妇女的知识水平和参政意识,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对于这一新事物,也出现了异议,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教育理念的冲突。‎ 水平3: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 水平4:没有基于材料回答问题 专题六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23.某同学在学习《历史》必修二后,为巩固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作诗一首。后发现其中有一句不妥,它是( )‎ A.亦滞亦胀凯失灵(凯,指凯恩斯主义)‎ B.紧缩货币出新招 C.减税减支零通胀 D.又陷“四高”难逍遥(“四高”,指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 ‎【解析】到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这说明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已经失灵。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以供应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的思想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即使是减税减支也无法实现零通胀,C项错误。‎ ‎【答案】C ‎  ‎ ‎2、(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21.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 )‎ 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 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 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 ‎【答案】A ‎ ‎ ‎3、(2012年江苏文综历史)23. (14 分)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 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  ……(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  ……虽然纽约本 市已经有 100 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 ‎———(美)威廉•  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 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 ~ 1984 年度) (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资料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冶 》 )‎ 材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 50% 。  ……(瑞典) 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  ……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 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  ……联邦德国从 1970 年到 80 年代中期,领 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  ……70% 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 面花更多的钱。 ‎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5分)‎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2 分)‎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5 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2 分)‎ ‎【答案】‎ ‎ (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 ;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 。‎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 ;保障儿童利益。‎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 ;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 ;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 ‎ ‎4、(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29.(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 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6分) ‎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4分)‎ ‎【解析】本题以现代史上三次有重大影响的改革为背景,考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一热点问题)。考点为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第(1)问要求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对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不同之处。第(2)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观点进行举例说明,其中对罗斯福新政中不同与传统资本主义政策进行理解是关键。第(3)问主要是结合邓小平的观点对两种运行模式进行解读。在答题中学生需要运用对所有制、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关概念的认识和全球史观等史学原理,能力要求较高。‎ ‎【答案】‎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从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 专题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012年江苏文综历史)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冶实际上是(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答案】D ‎ ‎ ‎2、(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22.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 ‎1925—1927年 ‎1928—1932年 ‎1933—1937年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 ‎7527‎ ‎7360‎ ‎7290‎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解析】统计表格的题目,要看纵轴和横轴,从表中可以分析,苏联的粮食产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斯大林推行农业政策,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农业得不到发展,赫鲁晓夫改革在56年以后排除D。‎ ‎【答案】C ‎ ‎ ‎3、(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C ‎ ‎ ‎4、.(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 ‎——据黄安年 《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6分) ‎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4分)‎ ‎【解析】本题以现代史上三次有重大影响的改革为背景,考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一热点问题)。考点为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第(1)问要求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对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不同之处。第(2)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观点进行举例说明,其中对罗斯福新政中不同与传统资本主义政策进行理解是关键。第(3)问主要是结合邓小平的观点对两种运行模式进行解读。在答题中学生需要运用对所有制、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关概念的认识和全球史观等史学原理,能力要求较高。‎ ‎【答案】‎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从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专题八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23.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除建立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普遍性一般国际组织联合国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也大量涌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大国强权政治主导着国际关系 C.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断高涨        D.联合国政府调节机制效力不足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是认清联合国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这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否地或补充关系。联合国是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调节、协调,区域性国际组织是在特定区域内进行协调,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成立主要是国际政治经济只需不合理的产物,即ABC的表述相近,故答案为D,‎ ‎ ‎ ‎2、(2012年上海文综历史)35.《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到‎1999年1月1日,即可开始实施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最迟要在‎1998年7月1日建立独立于各国政府之外的欧洲中央银行,英国和丹麦不受这一时间表的限制。这表明欧元( )‎ A.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结果 B.是入约各国经济主权让渡的结果 C.尚未成为欧盟所有成员国的统一货币 D.加强了各国以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能力 ‎【答案】B ‎3、(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 11.右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图片反映了( )‎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②全球性的文化渗透 ‎③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全球化的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和图片材料可知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发展,由于在全球化中欧美发达国家占有优势,他们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渗透西方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故①②正确。③说法与史实不符,④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答案】A ‎ ‎ ‎4、(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22. 金砖国家(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作为新兴经济体,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图6反映了( )‎ ‎①金砖国家经济都持续高速增长 ‎ ‎②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超过发达经济体 ‎③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 ‎④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 ‎【答案】:C ‎ ‎ ‎5、(2012年江苏文综历史)18.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 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 6、(2012年江苏文综历史)20.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右图是2000年出现的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该漫画反映了( )‎ A.中国加入WTO与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 B.中国申请加入WTO旨在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 C.加入WTO后中国一些企业有望增强垄断地位 D.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与挑战 ‎【答案】D ‎ ‎ ‎7、(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23.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反映了( )‎ ‎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答案】B ‎ ‎ ‎8、(2012年新课标卷)35.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 ‎【解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是经济全球化。解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两个时间数据图的变化,同时要调用两个时间相关的历史知识。关贸总协定促进了贸易自由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在解决争端方面并无作为,A项错误。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国(如西欧国家)”贸易份额减少看,B项错误,两个数据图都反映了经济多极化,排除D项。两幅图主要反映出“美国”和“其他工业国”这些传统的贸易体的份额在减少,而“日本”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份额在增加,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明显(与美国强化亚洲的战略这一热点相关)。‎ ‎【答案】C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