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高频考点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自媒体时代的自律和他律 ①在互联网上,每一个账号,都像一个小小的媒体。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信息、观点、态度便汇入了互联网的比特之海。自媒体——自我的小媒体,在近5亿网民、3亿微博的努力之下,焕发出巨大能量。据统计,在2010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到了22%。 ②不过,并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时候,都会把赞赏的掌声献给自媒体。虽然谣言不是自媒体的主流,但其危害也不容小视。社交网站、微博上“日本核辐射空气抵沪”的无稽之谈,让上海市民惊出一身冷汗;“甬温线动车事故29人失踪”的以讹传讹,花费很大精力才得以澄清。 ③新闻界前辈郭超人曾这样形容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自媒体的发布者,可以说在不同程度上有着与记者相似的影响。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多一些独立思考、多一些理性判断,少一点冲动偏激、少一点轻信盲从,谨守法律的边界,谨守道德的底线,正是自媒体的“媒体责任”。 ④自媒体也是一种“自组织”,有着“自我净化”的功能。“金庸去世”的谣言在微博扩散,就曾引来网友广泛反思,更多人在评论、转发时,更理性、更谨慎。近日“武汉女大学生被割肾”的传闻,通过知情网友的质疑、辟谣,也部分地澄清了事实。正如指挥、纠正跑调的音符,合唱才能更和谐、更美妙,要让自媒体更好地发挥媒体作用、承担媒体责任,他律同样重要。 ⑤□ ⑥每一位严格自律、抵制谣言的网民,每一家秉持“真实、客观、公正”原则的媒体,每一个正视网络舆情、积极应对、及时回应的部门,都构成对造谣者的他律。这样的他律,与网络、网民的自律,正是自媒体的两侧护栏。有了护栏的引导和保障,这一全新的、快速发展的媒介形式,才能在信息民主化的大潮中推动社会进步,与国家、人民一起,走向更好的未来。 1、第④段加点词“自我净化”在文中指的是 的能力。(2分) 【参考答案】作为自媒体参与者的网民对未证实消息的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 【考查知识点及难度】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难度:易 【解析】第一步,确定“自我净化”的实施主体,即是“自媒体”的参与主体——网民;第二步,确定“自我净化”中主体的行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第三步,根据第③、④段文意,可推知这种分辨能力指的是对信息的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的能力。 本题值得关注的是,在问题横线后还有“的能力”这个中心词,需代入验证,看是否通顺。 2、第③段从□□和□□两方面对自媒体所承担的“媒体责任”进行了阐述。(2分) 【参考答案】原因(1分) 表现(1分) 【考查知识点及难度】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难度适中 【解析 】本题在概括能力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字数限制,要求概括语言更加精简。答题思路是在理解内容的前提下抓住段落的关键词句,并对文段进行分层,概括后整合出答案。段落第一句话通过自媒体发布者发布内容的影响来说明自媒体要承担媒体责任的“原因”,第②句从自媒体发布者面对信息应该具有的态度阐述了媒体责任的“表现”。 3、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传统媒体面对真假莫辨的网上信息,要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求证,披露真相、以正视听。 ②互联网企业是“第一把关人”,尤需多一些社会责任感,多一些有效管理。 ③更重要的是,作为“被谣言”的主体之一,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应及时发布信息, ④立法机构、司法机关、互联网管理部门完善法规、加强监管,是更为有效、也更为根本的“谣言粉碎机”。 ⑤回应热点疑点,说明真实情况,使谣言止于公开透明。 A、①④②③⑤ B、④②①③⑤ C、②④③⑤ ① D、③⑤②①④ 【参考答案】B 【考查知识点及难度】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难度:易 【解析】此类题目的解决可以采取排除法,在这个题目选项中,有两个关键词第③句的“更重要的是”和第④句的“更为根本的”,依据对解决问题的阐述角度,应先④后①,由此排除A、D两项。从②④中共有的“互联网”可判断出②随④后,由此排除C。 4、下列有关自媒体的“自律和他律”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媒体的自律与他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B、媒体的负责与法制的健全是他律的主要组成部分。 C、网民的自律能够有效遏制不实信息的传播。 D、自媒体的重大影响是对其提出自律与他律的原因。 【参考答案】C 【考查内容及难度】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难度适中 【解析】做这种题型时,学生需注重选项信息和原文相关信息的仔细比对,找出其中的差别。在原文中有关于网民自律的内容在第④段与第⑥段中出现,网民是集自律与他律于一身的自媒体角色,既是内容发布者,又是内容修正者。要求的是网民在面对信息时多一些理智与思考,而对不实信息的澄清,需要有相关传统媒体、党政机关与社会团体的共同作用,此选项夸大了网民自律的作用。 5、联系全文,分析第⑥段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第⑥段指出在自律与他律的共同作用下,自媒体才在信息民主化的大潮中推动社会进步。对前文自媒体在舆情中发挥重大影响,在自我净化与社会相关部门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更好承担媒体责任的相关论述做了总结,使论述更具体全面。 【考查内容及难度】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难度:较难 【解析】这个问题非常明确,考察段落的作用,并且要求联系全文进行分析,自然是要从全文行文思路的角度考察这个段落和其它段落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关系。这个题目分值三分,学生要掌握赋分点,这是对此类题目训练的重点。这个题目的三个赋分点是本段内容总结概括(内容上)、前文内容总结概括(内容上)以及本段与上文关系(结构上)。这样的题目答题思路学生很容易掌握,因此在语言组织上是我们应该训练的重点,还应该关注对于结构的分析,抓住层进这个要点。 6、根据文中对自媒体时代的自律与他律的论述,分析下面这段文字。(5分) “艾滋女事件”等,对个人造成的精神损害难以弥补;“浙江某学院党委书记开房被抓”等,损害到领导干部群体的形象;而“碘盐防辐射”的谣言,更在短时间内引发抢购风潮。 开放的论坛、博客、微博,跟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摘抄本不同,已属于网络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文字中所列举的事例充分论述了不自律的自媒体发布的“谣言”对事件当事人造成的伤害,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信息民主化的社会中,自媒体的发布内容对社会舆情的影响不容忽视,由此提出对自媒体发布者应该谨守法律与道德,承担媒体责任的要求。面对谣言,需要自律的网民理性思考,互联网企业有效监督,负责的传统媒体披露真相以正视听,社会团体和党政机关应及时发布信息说明情况,使谣言止于透明。 【考查知识点及难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难度较大。 【解析】这是贴近实际运用的一个考题,需要结合文章相关信息进行细致的分析比对,得出结论,难度不大,考得是学生的推断能力,比较灵活。解答此题目,需要整合文章及题目中所涉及到的相关信息,比如第⑤段的相关内容不能忽略。语言组织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必须是要提醒学生的。 (二) 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 冬日漫步 (美)梭罗 ①微风轻轻,吹过百叶窗,吹在窗上,轻柔得像羽毛一般;偶尔也会犹如数声叹息,不禁叫人想起,夏日漫漫长夜,风轻抚着树叶的声音。大地酣睡之时,空气仍然活跃,鹅毛大雪,纷纷落下,恰似一北方的五谷女神,正向田亩上撒下无数银色的谷种。 ②我们也睡着了,一觉醒来,正是冬天的早晨。万籁无声,雪厚厚地堆着,窗槛上像是铺了温暖的棉花;窗格子显得加宽了,玻璃上结了冰纹,光线暗淡而静,更加强了屋内舒适愉快的感觉。早晨的安静,似乎静在骨子里,我们走到窗口,挑了一处没有冰霜封住的地方,眺望田野的景色;可是我们单是走这几步路,脚下的地板已经在吱吱地响。 ③我们悄悄地拔去了门闩,雪花飘飘,立刻落到屋子里来;走出屋外,寒风迎面扑来,利如刀割。星光已经不那么闪烁光亮,地平线上笼罩着一层昏昏的铅状的薄雾。东方露出一种奇幻的古铜色的光彩,表示天快要亮了;可是四面的景物,还是模模糊糊,一片幽暗,鬼影幢幢,疑非人间。耳边的声音,也带一种鬼气——鸡啼狗吠,木柴的砍劈声,牛群的低鸣声——这一切都好像是阴阳河彼岸冥王的农场里所发出的声音;声音本身并没有特别凄凉之处,只是天色未明,这种种活动显得太庄严了,太神秘了,不像是人间所有的。 ④院子里雪地上,狐狸和水獭所留下的脚迹犹新,这使我们想起:即使在冬夜最静寂的时候,自然界生物没有一个钟头不在活动,它们还在雪上留下痕迹。把院门打开,脚步轻快,我们跨上寂寞的乡村公路。雪干而脆,脚踏上去发出破碎的声音;早起的农夫,驾了雪橇,到远处的市场去赶早市;这辆雪橇一夏天都在农夫的门口闲放着,与木屑稻梗为伍,现在可有了用武之地,它的尖锐清晰而刺耳的声音,对于早起赶路之人,也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农舍窗上虽然积雪很多,但是屋里的农夫已经早把蜡烛点起,烛光孤寂地照射出来,像一颗暗淡的星。树际和雪堆之间,炊烟也是一处一处地从烟囱里往上飞升。 ⑤大地冰冻,远处鸡啼狗吠;从各处农舍门口,也不时地传来丁丁劈柴的声音。脚下的土地,铿锵有声,如叩坚硬的古木;一切乡村间平凡的声音,此刻听来都美妙悦耳;树上的冰条,互相撞击,其声琮,如流水,似妙乐。天似乎是绷紧了的,往后收缩,人从下向上望,很像处身大教堂中,顶上是一块连一块弧状的屋顶;空气中闪光点点,好像有冰晶浮游其间。 ⑥ 太阳最后总算从远处的林间上升,阳光照处,空中的冰霜都融化,隐隐之中似乎有铙钹伴奏,铙钹每响一次,阳光的威力逐渐增加;时间很快从黎明变成早晨,早晨也愈来愈老,很快地把西面远处的山头,镀上一层金色。假如我们能改造我们的生活,和大自然更能配合一致,我们也许就无需畏惧寒暑之侵,我们将同草木走兽一样,认大自然是我们的保姆和良友,她是永远照顾着我们的。 ⑦冰的那一边,在松林和雪掩盖下的小山里,站着一个钓梭鱼的渔夫。他的思想静谧,充溢着雪和鱼腥味,他自己就是一只无鳍鱼,之所以他是一只“异类的鱼”,是因为他在冰上,而他的朋友在冰下,他们之间的距离可以用英寸来计算。这个人伫立在那里,一声不吭,云和雪包围了他,使他看起来和岸上的树没有什么区别。人呆在这荒凉的地方,即使有所举动,也是迟缓而简单的,寂静和沉稳是自然界的本性,人身处其中,自然就剔除了城市中浮躁多动的秉性。不要认为这里有了人,就不再荒凉,实际上人就和蓝樱鸟和麝鼠一样,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⑧这平和的时刻里,四足动物都躲藏起来了,小鸟也在巢中休息,周围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更甚晴朗的日子。可是,渐渐地,山坡、灰墙和篱笆、光亮的冰还有枯叶,本未被埋住的,现在都被白雪覆盖了,人和动物的足迹也都消失了。大自然不费吹飞之力就重申了它的规则,把人类行为的痕迹抹擦得干干净净。白雪填平了所有的事物,把它们深深地裹在自然的怀抱里;就像漫漫夏季里的植被,爬上寺庙的屋檐和堡垒的角楼,打败人类的艺术品。 ⑨大自然在这个季节,特别显得纯洁,这是使我们觉得最为高兴的。寒风一吹,无孔不入,一切乌烟瘴气都一扫而空,凡是不能坚贞自守的,都无法抵御;因此凡是在寒冷荒僻的地方(例如在高山之顶),我们所能看得见的东西,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因为它们有一种坚强的淳朴的性格——一种清教徒式的坚韧。别的东西都寻求隐蔽保护去了,凡是能卓然独立于寒风之中者,一定是天地灵气之所钟,是自然界骨气的表现,它们具有和天神一般的勇敢。我们希望朔风吹过光秃秃的大树一般吹澈我们的身体,使得我们更能适应寒冬的气候。我们希望借此能从大自然借来一点纯洁坚定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我们是一年四季都有用的。 7、 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该句将雪比喻为“鹅毛”,突出雪大,将天降大雪比喻为五谷女神撒“银色的谷种”,寄寓着雪带给人的丰收的希望,暗含瑞雪兆丰年之意。作者将冬天的下雪之景与春日的播谷之景联系在一起,打破季节的界限,比喻新奇而有特色,形象而生动。 【考查知识点及难度】考察修辞手法的作用。难度:易。 【解析】】修辞手法的考查是近两年常考的题型,难度逐渐加大,回答本题时需要将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过程及作者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用意明确阐述出来。需要学生在平时做题时,注意总结术语和答题规律。 8、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景物描写。(4分) 【参考答案】作者从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描绘了冬日早晨的特点:宁静、庄严与神秘。“利如刀割”突出了冬日寒风的凛冽,“古铜色的光彩”描绘了黎明到来前的光影,“昏暗”、“模模糊糊”描绘了天色未明时的视觉景物特点,“带鬼气的声音”给予了乡村平凡的声音在冬日下雪的早晨一种庄严神秘的色彩。通过这一系列的描摹,将作者在宁静中感受到的庄严神秘的乡村冬日清晨展现在我们面前。 【考查内容】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难度:适中 【评析】描写角度的考查是近两年常考的题型,难度逐渐加大,但是分析的角度不外乎动词的运用、写景角度的变化、色彩的组合和描写的繁简、角度、对象等,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并针对这一角度结合文本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赏析,再加入情感或者文章主旨即可。需要学生在平时做题时,注意总结术语和答题规律。本题属于热点题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9、赏析第⑤段中加点词“绷紧”的精妙之处。(2分) 【参考答案】“绷紧”一词极富动感(1分),表现了冬日雪后天与地的颜色变得单一,造成天与地的距离被拉近的视觉效果。(1分)。 【考查内容及难度】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难度适中。 【评析】实质上就是诗歌鉴赏炼字类型,本题与2011年高考《又见鹭鸶》中鉴赏“扑飞”一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类题型注意辨别手法,要明确的写出,其后是分析它的效果。 10、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人“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2分) 【参考答案】处于荒凉地方的人的举动,是迟缓而简单的,剔除了城市中浮躁多动的秉性,符合寂静和沉稳的自然界的本性。在此种意义上,人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考查内容】词句段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评析】文学性作品阅读中的“含义题”,一般都是结合上下文。“人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首先要从上文找出自然界的特征,再找出人的行为中符合自然界特征的内容,从而得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含义。 11、对第⑪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寒冷荒僻的地方就能塑造坚强淳朴的性格。 B、自然界的骨气体现在独立于寒风中的东西身上。 C、经受了寒风的涤荡,人体便能适应寒冬的气候。 D、纯洁坚定的力量对人类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参考答案】B 【考查内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难度:易 【评析】理解段落,主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这段话的主要内容。A项“在寒冷荒僻的地方,我们所能看得见的东西”能抵御寒风的扫荡,东西具有坚强淳朴的性格,题干中“就能”过于绝对。B项“别的东西都寻求隐蔽保护去了,凡是能卓然独立于寒风之中者,一定是天地灵气之所钟,是自然界骨气的表现,它们具有和天神一般的勇敢”,所以此项正确。C项“使得我们更能适应寒冬的气候”,故错。D项“我们希望借此能从大自然借来一点纯洁坚定的力量”也应该排除。 12、分析作者描写人类活动的意图。(5分) 【参考答案】以声衬静,冬日落雪的清晨,万籁俱寂,大自然的静被乡间的人类活动打破,这种声音的庄严与神秘体现作者对人类生活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美好愿望(2分)。举动迟缓而简单的垂钓者,是寂静和沉稳是自然界的本性,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该摒弃浮躁多动,遵守自然制定的规则(2分)。作者通过描写人类的日常活动,传达出自然不仅可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也可以抚慰人类的灵魂,为人类提供精神营养,使人的内心平和、豁朗。(1分)。 【考查内容及难度】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难度:大 【解析】分析作者描写人类活动的意图,首先是哪些人类活动,要从文本信息中筛选并整合出来,这篇文章描写了两种人类活动:乡间日常的人类活动和河边钓鱼人的活动。乡间人类的劈柴声,雪橇发出的声音,都是人类顺应自然规则采取的行为,因此显得美好动听;河边的钓鱼人,是鱼的朋友,体现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在本性上应与自然一致。这些人类活动,都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体现。 (三)默写。(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其为人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七则》) (2) ,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3)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4)叹年来踪迹, ?(柳永《八声甘州》) (5)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6)玉不琢不成器, 。(《礼记·学记》) (7)不知江月待何人,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流水不腐, 。(马总《意林》) 【参考答案】(1)发愤忘食 (2)仰观宇宙之大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何事苦淹留 (5)八百里分麾下炙 (6)人不学不知道 (7)但见长江送流水 (8)户枢不蠹 【考查内容及难度】记识名句 ,难度:易 【评析】前四句选自高中课本,其中高中4句,初中1句,其余3句选自课外。从时代来看,关涉先秦、唐、宋、明,体裁上囊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律诗),以及词。对于学生来说,关注明朝作品及屈原的《离骚》,提醒我们在复习时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大家的作品,多读多背,有效积累。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4、从题材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参考答案】咏物诗 【考查内容】识记作品的文学文化常识 【评析】诗歌作品的题材是常考题目,属于文学常识的高频考点。诗歌的题材(送别、写景、咏史、咏物言志、即事感怀、边塞、闺怨、思乡)和体裁分类的区别。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花态度”指一般花的鲜艳娇嫩的样子。 B、“雪精神”指梅傲雪耐寒的神韵。 C、“餐秀色”指青山欣赏梅花的秀丽。 D、“浑不记”指因酒醉不觉察时间的流逝。 【参考答案】D 【考查内容】内容理解 【解析】本题通过结合对于意象的描述,来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难度等级较低。 梅花没有一般的春花鲜艳娇嫩的样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全是傲雪耐寒的神韵。奈何只剩下青山欣赏这样的秀丽景色,为它(梅花)写些清新的诗句。水从竹根流过,溪水缠绵似云。陶醉于眼前的美景,浑然忘记了时间,归家时已是月上柳梢,时已黄昏了。因此D项错误。 16、结合作品,将作者对“梅”的态度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咏梅而扣住一个“探” 字。惜花心懒而独爱梅者,通过描写梅花先于众芳开放,将梅花与一般春花进行对比,以雪作喻,烘托出梅花的冰姿玉肌,独立不阿。此咏梅而写人,讥嘲世俗而自抒怀抱。下片因爱梅而赋清新之诗,由“流水带溪云”,至“归路月黄昏”,足见探梅之时久,爱梅之情深。 【考查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难度:适中。 【评析】关于诗歌鉴赏的最后一道大题,一般有如下出题角度:对诗歌的情感鉴赏、对诗歌的手法鉴赏、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对诗歌中精妙词语的鉴赏等。回答此类题型,要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也要看到诗歌中的侧面描写和衬托手法的效果。 (五) 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①蒋瑶,字粹卿,归安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行人。正德时,历两京御史。 ②调扬州。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遗。诸嬖幸皆怒。江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瑶执不可。彬闭瑶空舍挫辱之,胁以帝所赐铜瓜,不为慑。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瑶怀其妻簪珥、袿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帝笑而遣之。府故有琼花观,诏取琼花。瑶言自宋徽、钦北狩,此花已绝,今无以献。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驾旋,瑶扈至宝应。中官邱得用铁縆系瑶,数日始释,竟扈至临清而返。扬人见瑶,无不感泣。迨迁陕西参政,争出资建祠祀之,名自此大震。 ③嘉靖初,历湖广、江西左、右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西苑宫殿成,帝置宴。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亲不如尊贤。”其重瑶如此。 ④时土木繁兴,岁费数百万计。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瑶以为言,因请停不急者。豪家所匿军毕出,募直大减。以老致仕去。(节选自《明史·蒋瑶列传》)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瑶执不可。 ( ) (2)微瑶,民且重困。( ) (3)竟扈至临清而返。( ) (4)迨迁陕西参政 ( ) 【参考答案】(1)坚持 (2)无,没有 (3)皇帝出行的随从 (4)等到 【考查内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难度:适中 【评析】所谓“常见”,并不代表所考查的四个实词的意思都是我们接触过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熟练掌握300文言实词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词义推断的能力。(1)处“江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由全文可知,蒋瑶是个以民利益为先的人,对于皇帝侍从的巧取豪夺,他是坚持不可以的。(2)由皇帝及随从对扬州百姓的剥取可知,没有蒋瑶,百姓负担会很重。(3)根据前文的“驾旋”可知,作为地方官员,蒋瑶要护送皇帝回京,因此“扈”是皇帝巡行的随从人员。(4)“迨”考察的是常用意。 18、 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 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3分) (2) 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2分) 【参考答案】(1)恰逢皇帝打鱼获得一条巨鱼,(皇帝)开玩笑言说价值五百金。江彬当即送给蒋瑶并且向他索要银两。 (2)蒋瑶的规划都符合皇帝的心意.皇帝多次对他进行赏赐。 【考查内容】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 【解析】文言句子翻译,先要根据上下文,理解其大概意思;再细致分析其句式;最后按照正确的语序,逐字逐词翻译,做到字字落实。文言句子的翻译还是得先讲究语意通顺,再讲究字词准确。只会解释词语而不会翻译句子显然是得不到分的。(1)句中得分点:“会”、 “戏”、“责”;(2)句得分点:“咸”、“赉” 19、对下列两句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帝笑而遣之 ②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 A、①②中的“而”都是介词 B、①中的“而”是连词,②中的“而”是介词 C、①②中的“而”都是连词 D、①中的“而”是介词,②中的“而”是连词 【参考答案】D 【考查内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难度:易 【解析】去年高考的虚词考查形式也与以往有所不同;这体现了高考的“不变与变”,需要我们灵活应对。相对于以往的只是判断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不同),今年还需要判断出具体的词性。 20、第②段中,蒋瑶用什么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武宗南巡扬州,只准备皇帝随行用具(1分),不惧羞辱威胁,保护百姓民房(1分),以非扬州产为由拒绝当权者的所求(1分),从而减轻了百姓负担。 【评析】因为是文言文,所以考查信息筛选的同时,也是在考查句子翻译。答案为原文的中间三个句子,翻译一下,注意语言表达上的简洁就可以了。同时要求学生在答题时,要讲究答案表述的完整性。 21、本文体现了刘晏怎样的性格特征?请加以概括。(3分) 【参考答案】正直坚贞,高洁清廉(不畏强权),一心为民。 【考查内容】概括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难度:适中 【评析】分析人物形象是常考题型,需要结合文章中的具体事例来分析。本文中体现蒋瑶的性格主要集中在第二段,他不畏强权,保护百姓家财,为百姓减轻负担,体现他的正直坚贞,高洁清廉。 (六) 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专务 ①学者出于心。心为身之主,耳目候于心。若心不在学,则听诵不闻,视简不见。如欲炼业,必先正心,而后理义入□。 ②夫两叶掩目,则冥默无睹;双珠填耳,必寂寞无闻。叶作目蔽,珠为耳鲠,二关外拥,视听内隔,固其宜也。而离娄察秋毫之末,不闻雷霆之声,季子听清角之韵,不见嵩岱之形。视不关耳,而耳不见;听不关目,而目不闻者,何也?心溺秋毫,意入清角故也。 ③是以心驻于目,必忘其耳,则听不闻;心驻于耳,必遗其目,则视不见也。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俱成,虽执规矩之心,回剟劂之手,而不能者,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 ④弈秋,通国之善弈也,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非弈道暴深,情有暂暗,笙猾之也。隶首,天下之善算也,当算之际,有鸣鸿过者,弯弧拟之,将发未发之间,问以三五,刚水知也。非三五难算,意有暴昧,鸿乱之也。瞽无目而耳不可以察,专于听也;聋无耳而目不可以闻,专于视也。以瞽聋之微,而听察聪视明审者,用心一也。 ⑤夫蝉难取,而粘之知掇;卷耳易采,而不盈倾筐。是故学者必精勤专心以入于神。若心不在学而强讽诵,虽入于耳而不谛于心,譬若聋者之歌,效人为之,无以自乐,虽出于口,则越散矣。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兮 B、哉 C、夫 D、焉 【参考答案】D 【考查内容】文言虚词的用法。 【评析】可用排除法来进行选择。“兮”经常出现在楚辞中,“夫”常用为发语词或“悲夫”一类感叹句;“哉”不能用在肯定句中。然后再根据原文疑问句+判断句式可以选出来是D。 23、第②段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 【参考答案】本段用离娄因心沉浸在看到细小的东西中,所以听不到雷霆般的响声;季子因心在听清角的韵律,故看不见嵩岱的高大(1分),来具体论证了一心不两用的观点(1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1分)。 【考查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难度:大 【评析】本题没有考到对于论证方法本身的论证作用,更多地考察对于句子内容的理解及表达效果。答题的关键在于将例证的内容做具体分析,将论证的观点找准确。 24、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学习跟精神思维有关,肢体五官都受精神思维的指挥。 B、离娄的眼力好,但是听力不好;季子则眼力不好,而听力很好。 C、精神集中在观物时,耳朵就会听不到;精神集中在听音时,眼睛就会看不见。 D、一心不能两用,同时让左手画方右手画圆是不可能成功的。 【参考答案】B 【考查内容】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难度易 【评析】理解文章内容,需要将选项回到原文一一进行对照。B项原文为“心溺秋毫,意入清角故也”,故错。 25、赏析第④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该段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做事专一的重要性。 【考查内容】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评析】常考题型,要结合内容进行分析,不能空洞。和2010年考察整散结合相类似。近两年模考题中,这一类型的题目几乎是必考题。 26、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专学的思路。(3分) 【参考答案】作者首先运用用粘蝉和采卷耳的难易做类比,来论述学者精勤专心的重要性(1分);再从反面论证心不在学,即使勉强讽诵也无益(1分);在此基础上得出学习需要专心的道理(1分)。 【考查内容】分析文章段落的思路。难度:稍大 【评析】根据分值可以判断出段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然后根据段落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即可。 二 写作 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生在世,有所畏惧的最终会无所畏惧;无所畏惧的最终会有所畏惧。 【参考答案】 应无所畏惧,更应有所畏惧 都说,人生就像一出戏。可是,却总觉得,它更像是一场场激烈的辩论赛。永远不知道决赛的一切,而且每一个辩题都足够让人伤透脑筋。 畏惧,早已是人们谈论过千万次的话题,而对于“有所畏惧”和“无所畏惧”的看法,那更是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而看完各方陈词的我,更对于这个辩题不知所措。 无所畏惧,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干什么都得靠着自己的那份不畏惧,才有成功的可能。这个社会有太多看不见的陷阱,如果样样都谨慎小心,也许会避开陷阱,但是在走“冤枉路”的同时,我们也会失去很多的机会。正是无所畏惧,使得毛泽东日后成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而这种无所畏惧的冒险精神和谋略才能,也正是一个杰出军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敢为天下先”是每一位献身科学和真理的人的座右铭。探索就是打破传统,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没有勇敢精神是不行的。探索有时意味着危险。如一些探险家,他们就是面临着危险而挺身前行的。探索有时也代表要变革,必然会触动一些得到利益的人,没有无所畏惧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是无所畏惧,让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是无所畏惧,让布鲁诺用生命去维护真理;是无所畏惧,让中华儿女为新中国的成立献身……还有太多的例子,从方方面面展现了无所畏惧精神的伟大。我们要探索,就要勇敢,就要无所畏惧。 无所畏惧的好那是历历在目,可是我们总是忽略,在这个社会上,我们不能无限制的无所畏惧下去。恰恰相反,我们倒是应该有所畏惧才行。 人应该有所畏惧,无畏的社会是混乱的。 都说中国人勇敢。的确非常勇敢,只是那种所谓的勇敢,正是无所畏惧的后果。即使是法律法规也无法束缚他们的行为。越来越多的人,尝试着通过各种手段去挑战法律的上限,违背道德的准则。几乎以为只有钱才是独一无二的,能约束他们行为的东西。法律在人的眼里已经变得那么的渺小,而人也变得愈来愈勇敢。抢劫、偷窃、放火,他不怕;不让座,他也不怕;大街上用粗口脏话对骂,也是因为他无所畏惧。无所畏惧的放纵,让人自以为很个性,殊不知,给社会带来的却是苦果。 人应该有所畏惧,否则做事就失了准则。勇敢固然可贵,但是道德准则也是必须遵守的。可是,现在的人好像凡事都是以金钱来衡量的。好像一切都必须以一定数量的钱来衡量的。为了钱往往是什么都不管不顾。为了经济利益,把火腿浸上敌敌畏;为了经济利益,置人命于不顾;为了经济利益,可以兄弟反目,亲人成仇雠。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难道,真的只有钱才是一切吗?人们的最终归属到底是什么?难道是金钱?!做事有所畏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而成的,是人道德修养的另一种体现。有了畏惧感,我们才真正了解生命的可贵,也不会为了那点蝇头小利,在谋害别人生命的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有了畏惧感,我们就不会只看重金钱,而忘记无法用金钱买回的可贵的亲情。 人,是需要有所畏惧的;需要在一定的现实面前有所畏惧;需要在道德观念面前畏惧;需要把这种畏惧当作社会正常运行的一种潜规则;而这种成为底线的畏惧感,反而能够让我们更加勇敢的生活下去。 人应无所畏惧,更应有所畏惧。 【解析】从题意的内涵与外延看,立意可进行如下开掘: 一是外显的——“畏”什么、为什么要“畏”?我们不“畏”什么、为什么要不“畏”?这种思辩性一定要考虑清楚: 对缺点、困难、挫折等我们不“畏”,畏缩退避只会成为“懦夫”,遭来唾弃,没有出息; 对自然、生命、规律等我们要“畏”,逆流而上只会成为“一介莽夫”,遭到惩罚。 “畏”就是畏惧,就是退缩,就是裹足不前; 不“畏”就是勇,就是迎着艰难上,就是当仁不让。 一味地“畏”就是一种怯懦,畏首畏尾,终将错失良机; 毫不“畏”惧也是一种鲁莽,头脑简单,终将带来遗憾。 “畏”,有时是一种策略,一种机智,一种胸怀; 不“畏”有时是一种气概,一种胆识,一种尊严 二是内隐的——“畏”背后的深层动因是什么?不“畏”背后的深层动因是什么?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动因会使人作出不同的抉择。如: 面对人格遭受侮辱,韩信为了“将以有为”而选择了“畏”——受跨下之辱;孙天帅为了“维护人格、国格和尊严”而选择了不“畏”——坚决不下跪;蔺相如为了“国家之急”而“畏”廉颇,甚至绕道避而不见——这是胸怀!为此,对“畏”与不“畏”的抉择和评价,我们要因时、因地、因势、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我们的思辨才能全面、客观、深入、辩证,从而在“立意深刻”的高原上去展示自己夺目的才情、才思和才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