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

郑州市2014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 一、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总体评价 ‎1.依据课标,紧扣考纲,突出能力考查。‎ ‎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14年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命题,全卷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引导语文教学回归根本。如“古代诗歌阅读”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名篇名句默写”考查内容全部出自课标推荐背诵的64篇文言诗文篇目之内;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探究性试题的设置,着重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等;“语言文字运用”第15题通过“语句衔接”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16题通过给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试卷在注重“双基”考查的同时,突出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这在试卷中得到了突出体现。如“论述类文章阅读”第1题今年首次出现理论在文内,现象(选项内容)在文外的考查形式,真正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迁移(应用)能力;又如“名篇名句默写”出现了理解性的情景默写,给出简单明确的描述,让学生写出符合此描述的诗句,较之于原来的给上句写下句、给下句写上句的简单机械的考查方式,更能考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理解运用名篇名句的能力;再如“语言文字运用”第17题图文转换题,要求学生用不超过75个字把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见“构思框架图”)写成一段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的话,突出考查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 ‎2.结构稳定,有所创新,难度略有下降。‎ ‎2014年全国课标I卷试题与往年相比,既保持了新课标卷连续多年的稳定性,又有一些富有创新性的变化。纵观整套试卷(满分150分),试卷依然由论述类文章阅读(3道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古代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3道选择题,每小题3分;2句翻译,每句5分,共19分)、“古代诗歌阅读”(2道主观题,共11分)、“名篇名句默写”(3题6空,共6分) 三部分]、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或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均设置1道五选二题,3道主观题,共25分)、语言文字运用(3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共20分)和写作(60分)五部分组成,选择题共32分,主观题共118分。结构布局稳定,赋分基本一致。‎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试卷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在一些具体题型上出现了富有创新性的变化:一是“文言文阅读”第5题由以往考查学生“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的“判断人物性格”题,变成了“文言断句”题,能否准确“断句”是衡量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的文言积累、文言语感,以及对文本的理解情况,通过断句能得到综合考查(因为是第一年考,只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并且四个选项都是对同一个句子的不同断法,难度不大;如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不同句子的断句或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对同一个句子的断句则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断句能力);二是“名篇名句默写”出现了理解性的情景默写;三是“语言文字运用”第13题不再机械地考查成语的对与错,而是选三个近义成语让你选填,考查考生对成语的辨析和运用能力(所给的三个成语“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当仁不让”意义相近,容易混用,但成语数量由往年的四个减为三个,并以选择题的方式来考查,难度有所降低)。‎ ‎3. 关注现实,传承文化,注重审美体验。‎ ‎2014年全国课标I卷在语言材料的选择上,既紧扣时代的脉搏,又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学生审美体验的培养,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如“语言文字运用”题句子的选择(涉及医疗、家庭关系、二氧化碳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又如“写作”,今年仍是新材料作文,以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山羊过独木桥”出现的突发情况引起大家的“激烈争论”和“相关的思考”为材料,贴近学生社会生活,贴近新课改实际,从而启发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热点问题,“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见“课程标准”)。“语言文字运用”第15题语句衔接题以“中国珠算”为语言材料,与当今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相一致,也符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的“课程标准”要求。“论述类文章阅读”的选文摘编自王晓旭的《美的奥秘》,文本涉及对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认识,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要求。‎ 二、高三年级学业水平表现分析 ‎(一)我市、全省学生学业水平总体表现分析 ‎ 我市、全省高三语文试卷统计数据 年度 满分 分值 平均分 难度 ‎2012年 全国课标I卷 全卷 ‎150‎ ‎ 99.13‎ ‎ 0.66‎ ‎2013年 全国课标I卷 全卷 ‎150‎ ‎99.17‎ ‎0.66‎ ‎2014年 郑州市一测卷 全卷 ‎150‎ ‎ 99.31‎ ‎ 0.66‎ ‎2014年 郑州市二测卷 全卷 ‎150‎ ‎ 98.72‎ ‎ 0.66‎ ‎2014年 全国课标I卷 全卷 ‎150‎ ‎102.62‎ ‎0.68‎ 总体上看,2014年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二次质量预测试题难度与2012年、2013年全国课标I卷试题难度基本一致(均为0.66),说明2014年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二次质量预测试题的难度控制非常理想。而2014年全国课标I卷与往年相比难度略有下降,这可能与2014年全国课标I卷几处富有创新性的变化(见上)难度均有所降低有一定关系,估计2015年这几处变化的难度会有所加大。‎ 注:由于我们没有2014年郑州市高考统计数据,只好根据2014年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二次质量预测的考试情况,结合2014年河南省高考的统计数据,对我市高三年级学生学业质量表现进行分析。‎ ‎(二)我市、全省学生在知识维度上的表现 图1 2014年郑州市高三一测、二测和河南省高考各知识点得分率情况对照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名篇名句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等几个知识点的得分率较高,而“论述类文章阅读”(市一测64.44%,市二测67.22%,省高考45.78%)、“文言文阅读”(市一测61.05%,市二测55.89%,省高考51.84%)、“文学类文本阅读”(市一测45.76%,市二测49.64%,省高考49.28%)等几个知识点的得分率较低,可见学生“论述类文章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我市、全省学生在知识维度上的表现 图2 2014年郑州市高三一测、二测和河南省高考各种能力层级得分率情况对照图 从图2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识记”(1级认知水平)能力、“分析综合”(3级认知水平)能力、“表达应用”(5级认知水平)能力相应较强,而“理解”(2级认知水平)能力(市一测55.92%,市二测51.5%,省高考50.47%)、“鉴赏评价”(4级认知水平)能力(市一测44.26%,市二测52.04%,省高考61.59%)和“探究”(6级认知水平)能力(市一测47.82%,市二测51.76%,省高考51.07%)相对欠缺一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我市全体学生的表现及分析 ‎2014年郑州市高考成绩统计(理科)‎ 语文:平均分105.9(102.9) 人数 26987(26993-6)‎ ‎ 1本线 114(112) 2本线 108(106)‎ ‎3本线 102(98) 专科线 77(77)‎ ‎ 2014年郑州市高考成绩统计(文科)‎ 语文:平均分 100.7(96.79) 人数 22103(24418-2315)‎ ‎ 1本线 120(116) 2本线 113(110)‎ ‎3本线 107 (103) 专科线 71(73)‎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4年我市高考语文理科平均分(105.9分)高出全省平均分(102.62分)3.28分(3.73),文科平均分(100.7分)低于全省平均分(102.62分)1.92分(2.38),由于全省平均分没有分文理科,所以2014年我市高考语文文理科平均分应高于全省平均分。‎ 三、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典型试题分析 第一大题“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3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选文摘编自王晓旭的《美的奥秘》,文本涉及对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认识。试题的设置均为选择不正确的选项,考点设置略有变化,一是第1题今年首次出现理论在文内,现象(选项内容)在文外的考查形式,让试卷向学生的思维和平时知识积累延伸;二是第2题题干的表述改为“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去掉了以往“下面理解和分析”中的“分析”这一能力层级,与第3题的考查层级区分更加明显。‎ ‎[答题情况]平均得分4.12分(2.33分),得分率45.78%(25.89%),虽远高于该题去年的得分率,但得分率依然较低,在六个大题中排倒数第一。‎ 整体上看,“论述类文章阅读”难度为0.46,难度系数较大,尤其是1、3小题难度分别为0.33、0.38,难度系数过大,但两小题的区分度很好。‎ ‎[题例]‎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参考答案:B[选文涉及对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认识,原文说“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见第3段),“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见第4段),而B项所陈述的是甲午海战的历史史实,并非“文学艺术”,故B项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犯了“答非所问”的错误。]‎ 考点解说: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是通过对概念含义的理解来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首次出现理论在文内,现象(选项内容)在文外的考查形式,让试卷向学生的思维和平时知识积累延伸。‎ ‎“答非所问”是指选项虽本身没有错误,但与题干问题不一致,驴唇对马嘴。由于选项本身没有错误,如果不能准确把握题干问题,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就极易做出误判。‎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参考答案:C(原文第4段说“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不容易介入其中”,但不妨碍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而非C项所得出的结论:“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可见C项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考点解说: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强加因果”,就是把不是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即所给选项表述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有效信息中推断出来,同时将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有因果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奴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 参考答案:D[原文第3段说“现实的悲剧”“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而并非说“‘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通观全文,“以悲为美”的意思应为:“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见原文最后一段)可见D项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考点解说: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题时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仔细地读析相关语段,结合重点词语、重点句子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尤其概括性较强的选项,如果原文根本没这句话,或相关表述分析改换了说法、改换了表达形式,在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一定要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符合逻辑性上去思考判断。‎ 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36分)。该题分“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三个分题,共7个小题,共36分。平均得分21.43分,得分率59.53%,得分率在六个大题中排第四。‎ ‎(一)“文言文阅读”(19分)。4个小题,共19分。文段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继续保持全国课标卷从“二十四史”中选人物传记的思路。但今年文言文阅读第5题由以往考查学生“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的“判断人物性格”题,变成了“文言断句”题,虽然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对同一个句子的不同断法,难度不大,但是由于平常学生文言断句的训练不够,再加上一些学生生的文言积累、文言语感较差,得分率较低(得分率52.67%)。‎ ‎[答题情况]平均得分9.85分(11.97分),得分率51.84%(63%),得分率较低。‎ 整体上看,“文言文阅读”难度为0.52,难度系数较大,尤其是6小题难度为0.42,难度系数过大,但该题的区分度很好。‎ ‎[题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参考答案:C[“励”,奋勉,“励精”即“振奋精神”,与“励精图治”(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中“励精”意思相同。“听受 ”,听从接受。“励精听受”意为“振奋精神,听纳谏议”。]‎ 考点解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今年文言实词题的考查一改往年单音节词的考查形式,四个选项全是双音节文言实词,这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掌握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还有总结归纳一定数量的双音节词,备考难度和范围有所加大。‎ 做实词题最好的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入到原句中,看语意是否通顺,选项前文“自凤翔还京”,经历安史之乱,重新回京,应该是“励精图治”,解释为“专心致志”和文意不符。‎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参考答案: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的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考点解说:做文言断句题,一要注意文句的连贯性,注意陈述对象的变化,如: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陈述对象变化)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二要注意句首和句尾文言虚词,如“故”“夫”“盖”“惟”等句首虚词,“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另外,断句时还要注意句中的人名(如“李揆”“休烈”)、地名、官职名(如“国子祭酒”“史馆修撰”)、文言虚词(如“以”“之”)、句子结构(如“恬然自持/殊不介意”)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参考答案:A(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 项“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错误,休烈并不是直言作答,而是借“禹、汤”这两位明君的做法委婉讽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参考答案:(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译出大意给3分(句意完整者,得3分;句意对但不完整、内容有缺项者,根据答题情况给1-2分 ;与句意不符不得分);“罪己”[“罪”作动词用,即“认为(自己)有罪”“归罪于(己)”,答成“认为自己有罪”“认识到自己犯有过错”“怪罪自己” “他们反省自己的罪过”“他们责怪自己”等均可;如把“罪”理解为名词,答成“也有罪过”“自己犯过错误”“罪行自己知道”等不得分。]、“归过”[“规”作动词用,意为“改正错误”,答成“纠正过错”“修正过错”“矫正错误”“校正错误”“更正错误”“改过”“改错”等均可;如答“规范错误”“规劝错误”“规避错误”“规谏”“改变”“规定”“规正”等不得分。]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译出大意给2分(句意完整且符合原意,得2分;句意对但不完整、内容有缺项者,得1分;句意与原意不符不得分);“亲贤”[意为“亲近贤才”,答成“对……亲热”“对……亲切”等均可;如答成“礼遇”“礼贤下士”“尊重”“亲自礼贤下士”等不得分]、“推毂”[意为“荐举”,答成“推举”“推荐”“举荐”等均可;如答成“推动”“鼓励”“推崇”“提拔”等不得分]、“曾”[读zēnɡ,副词,意在强化语气,“一点也没有”。《愚公移山》中有“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课下注释:“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答成“毫(无)”“一直”“丝毫”“从来”“竟然”“居然”等均可;如答成“不曾”“未尝”“曾经”之类强调已经发生过的行为者不得分]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1.句意翻译与关键词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翻译出现错别字,该关键词不得分。‎ 存在问题:①文言功底差,对句子大意理解有误,以致胡乱翻译。高考文言文的命题原则是材料出自课外,但考点的内容根基在课内,但考生由于平时对课本相关知识掌握不牢固,以致翻译出错。如有的学生不知“禹、汤”是古代“有德之君”,把“禹、汤罪己”译为“禹、汤是个有罪之人”“禹汤都是有罪过的君主”“禹、汤已经治罪了”等;有的学生把“大庆”当成人名,把“臣不胜大庆”译为“我想胜都超越不了大庆”“我实在不如大庆”“臣不才,胜不过大庆”等;还有的学生不知道“推毂”在这里是“荐举”“推举”“举荐”的意思,干脆照抄不译,如“推毂后进”“推毂在后边进”“推毂而自己最后进入”等;还有的学生把“倦色”(“倦怠的神色”)的“色”理解为“女色”,把“曾无倦色”译为“却不曾贪恋过女色”“但从没有好色过”等。②脱离语境,以致关键词语错译失分。翻译句子时,应将所译句子放到该句所在的上下文中去理解,但不少学生缺少语境意识,以致关键词语错译失分。如有的学生没有联系前文“亲贤下士”,把“推毂后进”误译成“把他们车推进后自己再进去”“推着车子在后面跟着”“推着车轮然后行进”等;又如“禹、汤罪己”,结合语境,“罪”在此处作动词用,“罪己”即“归罪于(己)”,但有的学生把“罪”理解为名词,误答成“也有罪过”“罪行自己知道”等;还有的学生没有联系前文“虽位崇年高”,把“曾无倦色”误译成“不曾面容改色”“也没有倦厌其本色”等。③违背“直译”原则,以致关键词漏译失分。文言翻译应遵循“直译”原则,字字落实,不能增加、遗漏、改变原句意思。有的考生虽然读懂了句子,但翻译时却只写个大意,如把“禹、汤罪己”译成“夏禹、商汤认为自己有罪”“禹、汤他们犯过错误”“禹、汤他们记下自己犯的罪”等;另外,‎ ‎“曾无倦色”的“曾”(“一点也不”)也漏译的较多。‎ 第三大题“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4个小题,共25分。小说阅读选取了中国现代作家叶紫(1910年-1939年)的《古渡头》。小说情节比较简单,就两个人物,但由于故事发生的时代较为久远,学生理解小说有一定难度。第(1)题重点考查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第(2)题考查“渡夫”的“性格特点”;第(3)题考查小说的叙述方式;第(4)题探究小说结尾的特点,需要从“艺术结构”“情感表现”“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四个方面作答。设题难度远大于人物传记。‎ ‎[答题情况]平均得分12.32分,得分率49.28%(去年该题的得分率为54.24%),得分率较低。‎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伕子的事情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E.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考点解说: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参考答案: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B项“我担心他谋财害命”分析不当,“我”是因渡夫对钱的洒脱态度和对我长辈般的教导而吃惊。C项“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分析不当,渡夫让我在船里过夜,主要是因为喜欢“我”这个孝顺孩子,担心“我”返回镇上时发生危险,而不是有意“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E项“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概括和分析不当,从文中看,渡夫并没忘记昨夜的事情,作者“目不转睛地瞧着他”是因为被他的洒脱淡定打动了。)‎ ‎ (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考点解说: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参考答案: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②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③坚忍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其中,要点①强调“待人”,答出“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中任意一点即可;要点②强调“品性”,答出“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气力赚钱”中任意一点即可;要点③强调“生活态度”,答出“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中任意一点即可,“自由自在”也可以替换为“无拘无束”“洒脱”等。三个要点次序不论,每个要点须有相应的简要分析。)‎ 存在问题:①审题有误,题干要求分析渡夫的“性格特点”,有的考生却答成人物的身份、穿戴或相貌,如“一位贫苦的下层劳动者”“带血色的昏花眼睛”“白雪般的头发”“戴着尖头斗笠”等。②舍本逐末,着眼于细枝末节,未抓住人物形象的主要方面,如答“开朗外向,主动与‘我’攀谈”“勤快,喜欢劳作”等。③曲解文意,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当,如答“轻信他人,随便把儿子的事情告诉陌生人”“倚老卖老,性格古怪”等。④‎ 还有的考生概括能力较差,只是一味照抄小说中描写渡夫言行的语句,而没有提炼。‎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考点解说: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参考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每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叙述方式1分,好处1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要点①强调的是“视角”,答成“第一人称”“我”之类均可,好处是“真实可信”;要点②强调的是切入的话题“钱”;好处是“引起阅读兴趣”;要点③强调的是“对话”形式,好处是“叙事集中”;要点④强调的是“景述”结合,好处是“诗意美”。四个要点次序不论。)‎ 存在问题:①要点缺失。此题须答出三个要点,才能得到满分,但不少考生看到题干中“怎样叙述”“这样写”的表述,误以为只写出小说一个方面的叙述方式,再对其好处加以分析即可。这样即使回答非常完备,也只能得到一个要点的分数。②对小说的叙述方式缺乏明晰的认识,不知道该如何准确表述,如答“以故事形式叙述”。③叙述方式分析判断不正确,如答“倒叙”“设置悬念等。‎ ‎(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考点解说: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参考答案: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杜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打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其中要点①强调“吸引读者”,答成“增加可读性”“引起兴趣”“制造悬念”“使情节跌宕”等也可;要点②强调“悲剧性”,答成“生活凄惨”“孤独凄凉”“饱受屈辱”“忍辱负重”等也可;要点③强调“世态炎凉”,答成“人情冷暖”等也可;要点④强调“性格复杂”,答成“形象丰满”“性格多样化”也可;要点⑤强调“揭露、批评”,答成“讽刺现实”之类也可得2分;要点⑥强调“同情人民”,答成“同情弱者”“控诉社会”等也可。)‎ 存在问题:①忽视了情节前后的对比反差。不少考生就事论事,没有将渡夫的“任情高歌”与前文“痛苦控诉”联系在一起,忽略了情节突转的戏剧性效果。②割裂了小说情节与人物的关联,不懂得应从这一情节发掘出人物性格的另一侧面。③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理解错误,背离了小说主题,如答“暴露了渡夫自私冷漠的一面”“表明渡夫看破尘世,想要归隐”等。‎ ‎——该题答得差,只有对内容的琐碎的分析。‎ 四、高三年级学业水平核心问题及教学建议 ‎(一)核心问题 从前文“高三年级学业水平表现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论述类文章阅读”“文言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等几个知识点的得分率较低,与之对应的学生“理解”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就相对欠缺一些,可见学生论述类文章阅读、文言文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对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以及我们日常的听课调研、与高三老师座谈交流等,我们发现: ‎ ‎1.学生“论述类文章阅读”得分率较低(该大题整体得分率45.78%,在六个大题中排倒数第一)的原因,一方面是文本的阅读难度较大,内容涉及悲剧等方面的美学知识,若学生背景知识欠缺,则不易理解;一方面是学生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训练不到位,学生对论述类文章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较低,再加上试题选择肢的干扰性较大,所以得分率较低。另外,现代文阅读的第1题今年首次出现理论在文内、现象(选项内容)在文外的考查形式,让试卷向学生的思维和平时知识积累延伸,这一变化可能有些学生不太适应(得分率只有33.33%,在所有小题中排倒数第一)。‎ ‎2.学生“文言文阅读”得分率较低的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学生文言文基础较差,文言知识积累欠缺,读不懂文本以致失分;一方面是第5题由以往考查学生“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的“判断人物性格”题,变成了“文言断句”题,虽然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对同一个句子的不同断法,难度不大,但是由于平常学生文言断句的训练不够,再加上一些学生的文言积累、文言语感较差,得分率较低(得分率52.67%)。另外,文言实词题的考查也一改往年单音节词的考查形式,四个选项全是双音节文言实词,这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掌握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还要总结归纳一定数量的双音节词,备考难度和范围有所加大。‎ ‎3.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得分率较低(该大题整体得分率49.28%,在六个大题中排倒数第二)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文本阅读难度的差异,平常训练和考试大多数学生都选择“实用类文本阅读”,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复习备考时也以“实用类文本阅读”为主,以致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训练不到位;一方面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较肤浅,没有读懂小说的主题,以致人物形象分析不准确,对小说的结构安排不能很好地解读,再加上答题不讲技巧,表达能力较差,故而失分较多。‎ ‎(二)教学建议 ‎1.熟悉大纲,明确考试范围。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2014年全国课标I卷考查内容和试卷结构都完全符合《2014年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明确了语文高考的范围,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要求“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这个规定实际上明确了高中语文教学和备考的方向,以此为基础,我们应该合理调整选修课程的安排,夯实基础,突出重点。‎ ‎2.研做试卷,关注命题变化。纵观近几年的新课程高考试卷,其考查内容、考查形式、试题结构、试卷题量都相对稳定,所以研做高考试题,应该是高三语文教师的必修课。考什么(内容)和怎么考(方式和难易程度),高考试题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我们只有认真研做高考试卷,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复习,事半功倍。但是,考试大纲和试卷整体的相对稳定并不意味着每年的考题固定不变,尤其是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在一些具体题型上出现了富有创新性的变化(见前文分析),因此我们在备考中,应立足于考点的全面复习,同时对照近三年的试题,在常考点、变化点上多花一些时间,多下一些工夫。‎ ‎3.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益。我们要通过优化教学方法,使教学、训练、反馈融为一体,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教材复习课”要注重基础(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注重落实(识记,背默)、突出重点(古诗词,文言文;文体特点)、形成系统(归类,总结)。“试卷讲评课”不能平均使力,学生出错率低的知识点可略或省,而学生出错率高的知识点则需重点突破;要注重知识规律的总结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注重落实。“专题复习课”要做到明确考纲,确定目标;专题训练,教给方法;归纳总结,提炼规律;反馈矫正,突出重点;实战演练,拓展延伸。等等。‎ ‎4.总结规律,掌握答题技巧。‎ 学生平时要养成认真、准确审题的好习惯;答题时,要能抓住重点,逐条分点,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注意在训练中总结答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在进行“论述类文章阅读”训练时,首先要树立整体阅读观念,即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进而把握文本内容及文本特点;其次要坚持“读”、“找”、“比”三字方针,排除干扰,做出准确判断。在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时,首先要回归课本,做好知识积累。文言文复习一定要抓好课本复习,把常见文言现象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其次要精讲精练,掌握答题技巧。在进行“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时,可以指导学生从分析结构、把握情节,分析形象、把握性格,分析环境、把握作用,分析技巧、把握主题等方面入手,进而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三)备考建议 第一阶段复习(2014年8月下旬—2015年1月中旬):基础知识复习阶段 ‎1.教学指导思想 ‎(1)本阶段复习应以必修1-必修5教材为重点,复习时要认真把握《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把握重点,梳理和构建知识体系。‎ ‎(2)本阶段复习可结合选修教材,对“高考方案”中必考的部分知识专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2.需要注意的问题 ‎(1)必修1-必修5教材的复习,教学重点是抓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复习。要以教材的单元或知识块为单位,将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如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等)串联起来,实现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 本阶段复习建议:①抓重点——文言文、古诗词复习,复习时要关注今年试卷的几个变化,一要加强文言断句的训练,二要加强古诗文的理解性背默;②重运用——积累作文素材,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教材中发掘素材并借助素材有力论证观点的能力。‎ ‎(2)“高考方案”中必考的部分知识专题复习,可结合选修教材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专题复习可与选修模块《语言文字应用》结合起来进行,文言文复习可与选修模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结合起来进行,写作训练可与选修模块《文章写作与修改》结合起来进行。‎ ‎3.教学内容与进度 ‎(1)必修1-必修5教材复习。(2014年8月下旬—10月下旬)‎ ‎(2)“高考方案”中必考的部分知识专题复习(2014年11月上旬—2015年1月中旬)‎ ‎4.考试安排 ‎2015届第一次质量预测(2015年1月13—14日)‎ 考试内容:高考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试卷形式:同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 第二阶段复习(2015年1月中旬—3月下旬):专题复习阶段 ‎1.教学指导思想 本阶段复习可结合选修教材,对“高考方案”中必考和选考的部分知识专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2.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标《考试大纲》,把握命题变化趋势。‎ ‎(2)“高考方案”中必考和选考的部分知识专题复习,可结合选修教材进行。古代诗歌复习可与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结合起来进行,“文学类文本阅读” 的专题复习可与选修模块《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结合起来进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专题复习可与选修模块《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结合起来进行,写作训练可与选修模块《文章写作与修改》结合起来进行。‎ ‎(3)本阶段复习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并配以综合测试题组织复习。‎ ‎3.教学内容与进度 专题复习(2015年1月中旬—3月下旬)‎ ‎4.考试安排 ‎2015届第二次质量预测(2015年3月下旬)‎ 考试内容:高考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试卷形式:同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 第三阶段复习(2015年4月上旬—5月上旬):综合模拟训练阶段 ‎1.教学指导思想 要求以模拟测试的形式进行考前练兵,及时反馈讲评,巩固知识,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取得应考经验。‎ ‎2.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精选试题,规范练习,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培训解题技巧;要针对模拟测试中发现的学生复习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查缺补漏。‎ ‎(2)第三次质量预测之后,要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复习的时间,但不可放任自流,老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3.教学内容与进度 综合模拟训练、查缺补漏。(2015年4月上旬—5月上旬)‎ ‎4.考试安排 ‎2015届第三次质量预测(2015年5月上旬)‎ 考试内容:高考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试卷形式:同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科 ‎2014年9月22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