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2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生物知识结构网络十三
5.37基因突变 基 因 突 变 本质 碱基对替换 点突变。一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取代 碱基对增添 移码突变。插入点处编码碱基后移;缺失点处编码碱基前移 碱基对缺失 发生 时期 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DNA复制时 类型 体细胞突变 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的越晚对个体影响越晚(小)。 配子突变 发生在配子形成时,影响个体的一生。 突变因素 生理因素 辐射 激光 温度 化学因素 秋水仙素 亚硝酸 碱基类似物 生物因素 病毒 某些细菌 特点 普遍性 小致病毒大到人类均发生基因突变。分自然突变和人工诱变。 随机性 随机发生,在个体发育的整个阶段都可发生。 低频性 高等生物的突变频率在10-5—10-8之间 有害性 大多有害,少量有利,有的突变是中性的。 B b2 b1 b3 A a 生物的长期进化中已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再突变一般有害。 不定向性 (多向性) 产生等位基因或复等位基因 产生非等位基因 显性突变:A—→a 隐性突变:a—→A 回复突变:A a 突变后果 点突变 同义突变:突变前后密码子同义。蛋白质结构不变。 错义突变:编码的氨基酸改变,一种氨基酸被另一种氮基酸取代 无义突变:突变后的密码子为终止码。使合成提前终止。 移码突变 引起一系列氨基酸的改变。导致肽链延长或缩短或无法终止。 表现形式 形态突变型 外形改变:人类白化、果蝇白眼、葡萄无籽…… 致死突变型 引起个体死亡或配子死亡:植物的白化等 条件致死型 在一定条件下致死:T4噬菌体温敏型在25℃时存活,42℃时死亡 生化突变型 无形态效应,但生化功能改变:微生物的营养缺陷型 应用 自然突变的应用 利用白化动物培育白化新品种;利用芽突变培育无籽品种等。 诱变育种 概念:利用理化因素处理植物或微生物,产生突变,选育新品种 特点:供试材料多,有用突变少,有盲目性,适于植物和微生物 高等生物 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减数分裂时发生 转化 转导 受体细胞直接吸收供体细胞的DNA 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通过噬菌体介导,将供体细胞DNA片段 带进受体细胞 原核生物 5.38基因重组 自然的基因重组 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 例:抗虫棉 人工的基因重组 5.39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比较 基 因 突 变 基 因 重 组 发生后的结果 形成新基因(等位基因或复等位基因) 形成新的基因型 发生的时期 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时的DNA复制时 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时 本质原因 碱基对的改变(替换、增添、缺失) 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特 点 低频性、偶然性、多向性、无规律 高发性、必然性、多样性、有规律 关 系 基因突变为基因重组提供材料 基因重组使突变的基因以多种形式传递 5.40染色体结构变异 缺失 重复 倒位 易位 图示 a b c d e a b e d e b c a a d e b c b c b e d c a d e b c a d e b c a x y z x y z c b d e a 效应 人类的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果蝇的棒眼(小眼数目减少。X染色体某一区段重复) 一般无效应,但是 大段倒位导致不育 一般无效应,但杂合子易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育 5.41染色体数目变异 类别 名称 染色组 构成 事例 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减(非整倍体) 单体 2N-1 AA—1(abcd)(abc) 唐氏综合征(XO) 双单体 2N—1—1 AA—1,AA—1(abc-)(ab-d) 缺体 2N—2(1) AA—1,AA—1(abc-)(abc-) 三体 2N+1 AA+1(abcd)(abcd)(d) 21三体综合征 四体 2N+2(1) AA+1, AA+1(abcd)(abcd)(dd) 双三体 2N+1+1 AA+1, AA+1(abcd)(abcd)(cd) 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减 (整倍体) 单倍体 1或多个 1个(abcd)或多个(abcd) 蜜蜂的雄蜂 二倍体 2N AA(abcd)(abcd) 人 果蝇 豌豆 多倍体 同源三倍体 3N AAA(abcd)(abcd)(abcd) 香樵 三倍体西瓜 同源四倍体 4N AAAA 4个(abcd) 蔓陀罗 异源四倍体 4N AABB 2个(abcd)2个(opqr) 棉花 烟草 油菜 异源六倍体 AAAABBBB 6N 2个(abcd) AABBCC 2个(opqr) 2个(wxyz) 普通小麦 异源八倍体 8N 4个(abcd) 4个(wxyz)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 说明:大写字母表示染色体组,小写字母表示染色体。这里假定每个染色体组含有4个染色体。 5.42四倍体(AAaa)的自交分析 × AAaa显性 显性AAaa 亲本 配子 1AA 4Aa 1aa 1AA 1AAAA显 4AAAa 显 1Aaaa显 4Aa 4AAAa 显 16Aaaa 显 4Aaaa显 1aa 1Aaaa 显 4Aaaa 显 1aaaa 隐 隐性∶显性=35∶1 子代 隐性∶显性=17∶1 卵 精子 1AA 2Aa 2A 1a 2A 2AAA显 4Aaa显 4AA显 2Aa显 1a 1Aaa显 2Aaa显 2Aa显 1aaa隐 注:AA精子和Aa精不育或不能参与受精 显性AAa AAa显性 × 亲本 子代 5.43三体(AAa)的自交分析 5.44染色体变异的几个概念的比较 概念 特点 形成过程 事例 染色 体组 一个正常配子所含的染色体数叫一个染色体组,用N表示。 不含同源染色体,含有一整套完整的基因 减数分裂 果蝇 N=4 单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①可能含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组 ②二倍体和奇数多倍体的单倍体高度不育 ③偶数多倍体的单倍体可育 单性生殖 (可自然形成和通过花药离休培养形成) 雄蜂 N=16 单倍体水稻 N=12 (或2N=24) 同源 多倍体 具有三个以上相同染色体组的个体 ①茎秆粗壮,叶、果实和种子变大 ②糖类、蛋白质含量多 ③生长变慢,成熟推迟,育性降低 ①由染色体加倍形成 ②由已加倍的多倍体与原来的二倍体杂交形成 ①四倍体西瓜 4N=44 ②三倍体西瓜 3N=33 异源 多倍体 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杂交后经染色体加倍后形成的个体 远缘杂交 具有两个物种的特性 先种间杂交 后染色体加倍 (自然或人工) 普通小麦 6N=42 小黑麦(8N=56) 5.45普通小麦(异源六倍体)的自然形成途径 一粒小麦 AA(2N=14) ) 斯氏山羊草 或可能是拟斯卑尔脱山羊草 BB(2N=14) ) × 二粒小麦 AABB(4N=28) 滔氏山羊草 DD(2N=14) 染色体加倍 × (不育)(3N=21) ABD 普通小麦 AABBDD(6N=42) 染色体加倍 AB (不育)(2N=14) 5.46单倍体育种 一般过程 ①选择亲本杂交 ②种植杂种一代 ④加倍处理后再选择(或先选择后加倍处理) ⑤扩大和推广 ③利用杂种一代的花粉获得单倍体植株 花药离体培养 培育图解 利用AAbb和aaBB两个单优品种双优品种(AABB) AAbb aaBB × (品种A) (品种B) AaBb (双优杂交种) 种植 AB Ab aB ab 花粉 F1 单倍体 AB Ab aB ab 花药离休培养 染色体加倍 aaBB AABB AAbb aabb 二倍纯合体 杂交 aaBB AABB AAbb aabb 保留推广 淘汰 选择 亲本 ① ② ③ ④ ⑤ 推广 例 四倍体西瓜(4N=44) 三倍体西瓜(3N=33) 加倍 普通西瓜(2N=22) 幼苗 植株 ♀ ♂ × 种子 植株 三倍体西瓜(3N=33) 普通西瓜(2N=22) ♀蕊 花粉 无籽西瓜(3N=33) 果实 秋水仙素 第一年 第二年 刺激 普通西瓜(2N=22) 不加倍 5.47多倍体育种 5.48利用遗传学原理的育种总结 育种类型 原理 方法 优点 缺点 基因 育种 杂交育种 基因的分离 连续自交与选择 实现优良组合 丰富优良品种 育种年限长 不易发现优良性状 基因的重组 基因工程育种 转基因 定向、打破隔离 可能有生态危机 改造原来基因 定向改造 结果难料 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 诱变与选择 提高突变率 供试材料多 染色体 育 种 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 数目变异 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处理 性状纯合快 缩短育种年限 需先杂交 技术复杂 多倍体育种 秋水仙素处理 器官大,营养多 发育迟缓结实率低 细胞工程育种 细胞融合 细胞全能性 细胞融合 植物组织培养 打破种间隔离 创造新物种 结果难料 5.49人类的遗传病 分类 病列 特点 基因 遗传病 单基因 遗传病 显性遗传病 并指 软骨发育不全 抗VD佝偻病(X) 连续遗传 隐性遗传病 白化 血友病(X) 先天性聋哑 苯丙酮尿症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X) 隔代遗传 近亲结婚发病率高 多基因遗传病 唇裂 无脑儿 原发性高血压 青少年型糖尿病 家庭性肥胖 家庭聚集现象 易受环境影响 染色体 遗传病 结构异常 缺失 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后果严重 (死胎 流产) 数目异常 常染色体病 个别减少 单体 缺体 个别增多 21三体 13三体 性染色体病 个别减少 特纳氏综合征(XO) 性别异常 不孕不育 个别增多 XXY XXX XXXY 细胞质遗传病 线粒体肌病 母系遗传 5.50人类遗传病的预防(优生) 措施 原理 方法 禁止近亲结婚 减少隐性基因纯合的概率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婚(法律约束) 进行遗传咨询 利用遗传学原理进行生育指导 ①了解家庭病史 ②分析传递方式 ③推算发病风险 ④提出防治对策 提倡适龄生育 减少突变的发生 避免低龄(<20岁)生育和高龄(>40岁)生育 实施产前诊断 查找胎儿的遗传缺陷 基因检测、染色体检查和其他孕期检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