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4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高考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07 近代民资社会生活(含解析)
专题07 近代民资社会生活 考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018年高考 01.(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6)6. 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 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 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 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答案】B 点睛:2018年4月16日美国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无疑会重挫中兴的发展。中兴事件对中国企业是个镜鉴,中国企业必须进一步提高创新,尽快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本题隐性契合民族工业的热点问题,强调民族工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不能受制于人。本题涉及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47 02.(重庆市綦江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近代中国人已经明确认识到,古之“商务”,“不过日中为市,易事通工而止。……古人所谓商,商其所商,非今所谓商也。居今日而概念商务,其情势有不可同日而语者矣。”这种变化说明 A. 近代商人地位提高 B.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C. 社会发展推动文化水平提高 D.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居今日而概念商务,其情势有不可同日而语者矣”来看,说明近代中国人认识到商业并不仅仅只是“日中为市”的简单商品交易,而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由于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商业日益重要。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商业的认识,没有涉及商人地位,排除A项;这种认识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是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没有反映政府政策的变化,排除。 03.(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一次模拟历史试题)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国人对洋务运动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其中最能体现其运动目的的称呼是 A. 自强新政 B. 同光新政 C. 洋务运动 D. 同治中兴 【答案】D 04.(2018届重庆市高三5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下图是据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整理的“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A. 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动 C. 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生产 47 D. 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逐渐沦为”的过程信息,排除A;材料表明存在洋行和缫丝厂,但结合所学,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排除B;由缫丝厂的存在来看,说明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生产,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自然经济的信息,排除D。 05.(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14)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略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发现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还考查考生准确而有逻辑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也是近几年考纲特别关注的地方。首先,考生要阅读材料,根据对材料的自我解读,发现和提取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启示,注意启示应该表达成要怎样或者该怎样的形式,例如:现代化发展要适合国情,不可盲目照搬别国经验;现代化要注意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现代化发展要因地制宜;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科技创新;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发展会经历曲折;现代化是在曲折性中不断发展的;等等。然后再调动和运用所学过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用具体的史实(可以是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来说明论证所提出的启示。 47 名师点睛:本题讲述了近代著名的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及投产经过,反映出近代中国人民在近代化道路上所遭遇的艰难困苦与曲折探索,凸显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不断摸索前行的伟大奋斗精神,也激励学生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求索,是一个对学生再教育的过程。考生面对材料,不难提取出有关现代化的启示,但是独立自主的提取出一个来,对考生来说就需要取舍,往往有考生感觉这也该写,那也该写,犹豫不决而浪费时间,所以迅速决断选出一个角度很重要。同时,在提取现代化的启示过程中,如何准确的表达出来是这一题的难点和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启示”是由以往历史上的史实得出的对今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或者可吸收借鉴的东西。最后的说明就属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要求了,考生一般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训练,应该能够较好的表达。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A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洋务运动中开平煤矿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认识。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洋务运动自身管理方面的弊端以及单纯学习西方技术而不变革封建制度等因素,最终失败。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能够全面、辩证看待和分析问题,能够从全局把握。 02.(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A 47 【解析】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留日学生占多数,结合所学知识,这与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较早开放通商口岸有关,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有利于接受外来文化,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高潮,开始于1911年,时间不符,排除B;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C;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但题干中反映的是是长江流域的留日学生较多,因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也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D。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的开放。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近代中国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近代中国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不平衡的认识和理解。本题难度不大,实际上类似的角度在以往高考题也曾考察过,如2015年全国Ⅰ卷27小题就考查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格局的影响。由此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关注以往的高考真题,认识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问题的原因进行正确分析。 03.(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8)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用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答案】B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名师点睛】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在开展过程中遇到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困难,本题考查的即是解决资金困难的“协造”方式。这种方式与“商办”不同,“商办”是指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对洋务企业进行投资。 04.( 2017年新课标Ⅲ 47 卷文综历史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时间为1897年上判断可知正确答案为D,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所以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C 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材料提供了时间,这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 05. (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5)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答案】C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文字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近代中国海军的发展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的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47 06. (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8)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答案】D 【考点定位】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甲午战前商品输出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认识,考查考生时空意识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近代西方对华经济侵略分为商品输出为主和资本输出为主两个阶段,甲午战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主要形式有倾销商品、设立洋行等,主要以英国为主;甲午战后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形式有大量贷款、创办工厂、兴办铁路等,主要以日本、美国和德国为主。“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几乎每年都会考到,考生一定要注意。 07.(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41)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 47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 【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1)政策的差异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等信息归纳出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的措施;根据材料中的“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归纳出19世纪70年代的政府允许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开采矿产的措施。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五”计划 【名师点睛】本大题第一小题的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和第二小题的“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均是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进行解答,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比如第一小题的“差异”,雍正年间的矿业政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两层意思进行概括归纳。同样,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也是通过对材料进行分层概括后,从每一层次归纳出的信息来回答。 2016年高考 0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5)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47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中国近代生丝、茶叶出口比重下降,是因为日本、印度等国生丝、茶叶的竞争力加强,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甲午战后,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实际上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中国小农降级的瓦解是在新中国土改时,故C项错误;近代社会中国产业结构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晚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晚清对外贸易 【名师点睛】本题以晚清对外贸易中中国生丝、茶叶比重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晚清经济结构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因果类”的选择题的解答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首先通过题目给出的时间信息进行排除,然后找逻辑关系即可。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是高频考点,每年必考,对这一部分知识我们要高度重视。 0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答案】B 【考点定位】晚清中国经济结果变动•外国经济侵略•影响 47 【名师点睛】在高考复习中,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要掌握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一条主线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轨迹: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萎缩。注意分析每一阶段的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两个重点:一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二是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二要掌握重点概念,如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三要注意洋务派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是不一致的。四要注意活学巧记:如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一个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二种压迫:一是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在华特权,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受封建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三个不足: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03.(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外来商品的销售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认识。随着中国近代国门被迫打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受到瓦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虽然中国的传统经济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中国还是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能够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能够从全局把握。 04.(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8)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面(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答案】C 47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说明中国的生活用品也被外国市场占领,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此时的中国依旧是在被迫开放的时期,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入侵逐渐深入;B选项时间点与历史不符,小农经济在此时依旧影响着中国人,直到近代结束还深受影响;D选项材料体现不出关税的问题,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从鸦片战争开始,时间点上也不符合。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影响 【名师点睛】近代中国是一个侵略与反抗共存的时代。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分为两个阶段:商品输出阶段和资本输出阶段,分界线就是《马关条约》的签订。而自然经济却依旧在中国近代显示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态势,直到土地改革之后才最终将之清除。所以说小农经济在中国近代依旧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 05(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16)一个文弱书生最终成为驾驭干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成就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和“洋务派之父”。此人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奕 D.左宗棠 【答案】A 【解析】 【考点定位】天朝的危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名师点睛】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06.(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17)晚清设立的一个机构,不仅办理外交事务,还扶植一些现代化项目,如新式学堂、近代企业等。它经常遭到守旧派抨击,外国人也批评它办事不力。该机构是( ) A.总理衙门 B.同文馆 C.军机处 D.外务部 【答案】A 47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就是找到关键词。首先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外交事务,同文馆是教育机构,不管理外交事务,因此排除B选项。另外一个关键词就是现代化项目,外务部是《辛丑条约》之后出现的名词,是总理衙门演变而来,位于六部之首,不再管理现代化项目。因为材料所给的时间是晚晴,所以排除了军机处。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定位】天朝的危机·洋务运动·总理衙门的设立 【名师点睛】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是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管理办工厂、修铁路、办学校、派留学生等,后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它一成立就正式委任英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1863年李泰国离任回国,由英人赫德继任达40年之久。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总理衙门实际是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07.(2016届四川宜宾县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卷)经济学博士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说:“上海,1850年进口货物为390.8万元,其中鸦片占54%,棉布为34%,棉纱为6%;1870年,进口货物为6457.4万元,鸦片占34%,棉布为50%,棉纱为6%。”这种现象反映出 A.小农经济加速解体 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 C.传统手工业已消失 D.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答案】A 【解析】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08.(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47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6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6分)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6分)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4分) 【答案】(1)动力:工业的发展。(2分) 分析: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城市兴起,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4分) (2)原因: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4分)时代背景: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2分) (3)天津华明镇模式: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土地公有。(3分)瑞士小村镇模式:相对分散,个性化;土地私有。(3分) (4)认识:城市化是个过程,有阶段性;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道路是多样化的。(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归纳回答。 47 (2)第一小问根据“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 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的冲击、西方文明的传播、经济结构变化或者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等角度回答。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从城市化的作用、影响城市化的因素以及城市化模式的类型等角度归纳回答。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英国城市化;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城市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改革开放·现代城市化。 【名师点睛】本题以中外城市化为切入点,深入考查到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种能力,典型的体现出新课标高考改革的理念。第(1)问可根据时间信息,结合工业革命这一时代背景分析作答。第(2)问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特征分析作答。第(3)问可从城镇规模的角度分析特点,并且结合土地制度的不同予以分析。第(4)问属于认识启示类问题,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 考点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018年高考 01.(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5月押题考试文综历史试题)下表是近代在华的外国航运吨位占比情况表 据此可知 A. 中国的民族经济遭受列强冲击 B. 美国的经济实力最弱 C. 英国在中国的航运业中占主导 D. 日本的经济发展最快 【答案】A 47 点睛:本题考查了对近代西方经济侵略的认识,此题为表格类试题,该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对表中数据变化趋势的掌握,结合选项加以理解。 02.(河北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二十三)中国近代企业资本表 上表呈现的变化表明 A. “实业救国”努力实践 B. 清末新政成效显著 C. 列强内争侵华减弱 D. 中外企业逐步协调 【答案】A 【解析】甲午战争后,面对民族危机,国人掀起“实业救国”的思潮,表格显示商办企业和甲午战争之前相比,有较大发展,是“实业救国”实践的产物,A正确;清末新政是1905年,和表格信息不符合,B错误;此时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错误;D说法不符合史实。 点睛: 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47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03.(山西省2018届高三省际名校联考(五)历史试题)1930年,国民党中央通过《关于建设之方针案》,强调今后“铁道、水利、造船、制铁、炼钢等事业,依照总理(孙中山)节制资本之义,宜由国家经营之”。并计划在两年内由政府筹资建设大规模的钢铁厂、造船厂。这一计划 A. 是对传统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反思 B. 目的是建立持久抗战的经济基础 C. 受到了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影响 D. 意图是改变中国重工业落后的面貌 【答案】D 04.(河北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十九)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创办了大生纱厂,他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以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当时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企业经营顺利,利润优厚。这表明 A. 大生纱厂是一个官商合办的企业 B. 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基本消失 C. 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 D. 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正、杂各税也较轻”中可以看出,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故C项正确;大生纱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题中并没有政府的管理,所以A错误;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三大阻力,在近代中国一直存在,故B项错误;股份制的普遍存在在材料中并没能相关信息予以证明,故D项错误。 05.(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5月热身训练)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直接进口各国棉布价值百分比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用来佐证 47 A. 一战之前中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 一战期间日本扩大在华经济侵略 C. 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D. 一战以后英国在华贸易持续下降 【答案】B 点睛:表格类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解答应该充分注意表格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表格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表格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中国直接进口各国棉布价值百分比表”中的相关数据即可。 06.(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三))下表是近代在华的外国航运吨位占比情况表 年份 (百万) 英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其他(%) 1872 8.5 46.8 41.1 0.1 7.2 4.9 1892 22.9 84.4 0.3 2.8 6.4 6.1 1907 63.4 52.5 1.6 24.6 10.5 10.8 据此可知 A. 中国的民族经济遭受列强冲击 B. 美国的经济实力最弱 C. 英国在中国的航运业中占主导 D. 日本的经济发展最快 【答案】A 47 【解析】依据材料“下表是近代在华的外国航运吨位占比情况表”可知,外国在华航运所占比重可知,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来源地,被迫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民族经济遭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实力大增,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英国的主导地位,故C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日本发展最快,故D项排除。 07.( 2018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2)22.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答案】(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 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可知,其准备主要有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等。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日本侵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等角度分析。 47 【点睛】本题以国民政府抗战的经济举措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国民政府抗战的全面把握。抗日战争是全国卷和各地方高考试卷命题的高频考点,该考点彰显了家国情怀,因此也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这启示我们复习备考时,一定注意高考的高频考点和长效热点,高考考查从不回避高频考点。从能力上说,本题主要是全面考查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素养上看,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来描述,第(3)问的“评价”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017年高考 01.( 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1)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答案】D 【解析】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利用支持国民党打内战机会,与国民党签订《中美友好航海条约》,材料中“美国,占总量 44. 10%”说明美国此时在华投资处于优势地位,故D项正确。英国投资比例难以说明国际地位上升,故A项错误;日本此时属于战败国,材料中没有体现日本投资信息,故B项错误;C中完全掌控说法绝对。 【考点定位】晚清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美国对中国经济侵略 【名师点睛】在高考复习中,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要掌握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一条主线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轨迹: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萎缩。注意分析每一阶段的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两个重点:一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二是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二要掌握重点概念,如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02.(辽宁省葫芦岛协作体2017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6月)历史试卷)下列选项,对下表的正确解读是 47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情况 1890年 1908年 1920年 市场商品总值(单位:亿两) 11.74 22.99 66.10 市场商品中洋货所占比重(%) 12.09 21.64 12.84 A. 市场商品总值增长主要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B. 洋货所占比例的上升是因为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C. 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D. 洋货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的开展 【答案】D 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表格数据分析类选择题,学生应该注意仔细分析1890年到1920年市场商品总值和市场商品中洋货所占比重的数据变化,同时熟练掌握各个历史阶段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和重大史实,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03.(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根据民国惯例,募集社会捐赠救灾恤难的途径主要有:政府公务员薪金扣减充作赈捐,向中外各团体及个人募捐等。1913年民国政府规定:“凡捐款逾一万圆或募捐逾五万圆以上者给特别奖章,凡捐款逾五千圆或苏捐逾三万圆以上者给一等奖章……凡应给娠抚奖章者随给执照以资证明”。这说明 A. 以工代赈举措具有时代特色 B. 赈灾政策长期持续实效显著 C. 救灾资金中社会捐赠比重大 D. 政府发挥调配社会资源功能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来看,国民政府鼓励募捐,对捐款人有额外的表彰,这体现出政府发挥职能参与社会资源调配,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与材料反映的内容无关;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看出这一政策的效果;C选项无法看出比例问题。 47 04.(苏州市2017届高三调研模拟测试历史试题)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传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A.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C. 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D.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 【答案】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演变的史实,扣住1940年的时间阶段,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萎缩的原因入手,结合材料“统制经济”的相关知识即可正确判断。 05.(天津市红桥区2017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下表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状况,对表中信息评析正确的是 国家资本经营的工矿产品占国统区工业品的比重(1947年) ——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A. 国家资本的膨胀使国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B. 国家资本完全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垄断地位 C. 国家资本的垄断地位阻滞了民营工业发展 D. 国家资本的扩充缓解了国民政府统治危机 【答案】C 47 【解析】据材料“1947年国家资本经营的工矿产品占国统区工业品的比重”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它阻滞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故C选项正确;国家资本的膨胀阻滞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故A选项错误;国家资本通国家权力获得垄断地位,故B选项错误;国家资本的扩充加剧了国民政府统治危机,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表格数据反映的史实特点:国家资本经营的工矿产品占国统区工业品的比重是绝对多数,再结合所学官僚资本的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结论: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阻滞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016年高考 0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1)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时间“1938年”和“经济部”的职权范围“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可知经济部的设立有利于为抗战提供持久的物质保障,故A项的表述正确;题目中未涉及国民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故排除B项;C项的表述过于夸大经济部的作用,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经济部设立前后,国民政府行政效率的比较,故排除D项。 【考点定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政策•作用 【名师点睛】国民政府时期统制经济属于教材的冷点,所谓统制经济,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是一种高度专断集权的资本主义战时经济模式。统制经济的全面实行,就是战时经济体制确立的表现。 02.(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视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答案】D 47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特点 【名师点睛】纵观整个世界历史,在战争之后很多国家都会选择将一些企业并购国有。美国在二战时期罗斯福就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做到了最大;苏联建国初期的保卫战争也是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因此在遇到国家性的行为,经济往往都要直接为政治服务,因此收归国有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可以集中精力生产所需物资。但是这种控制也要有限,在战争结束后还是要放开手,允许有一定自由经济的发展空间。 03.(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21)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其主要原因是( ) A.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 B.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矩工时 C.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叙述了张謇对自己一生办厂经历的感触,张謇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对自己办厂经历感觉到非常艰辛不易。结合时代背景,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来自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A选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B选项与当时的历史情况不相符,当时的中国劳动力十分廉价;C选项是主观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名师点睛】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可谓是深受打击,处处碰壁。最早受到封建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打压,后来又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双重压迫,三座大山共同造就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革命性交织存在。但是民族工业也有过短暂的春天,也有过迅速发展的时期。但这毕竟时间短暂,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47 04.(2016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卷)买办亦称“康白度”(葡语comprador),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其性质既是外商的雇员,也是独立商人。下列关于买办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买办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产生的特殊阶层 B.买办是西方国家在军事和经济上侵略和控制中国的工具 C.买办因其身份特殊,在政治、经济和法律上都是独立的 D.买办阶层倡导和推动了洋务运动,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知识并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阶层的变化。买办是西方国家经济上侵略和控制中国的工具,不是军事上,排除B;从材料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可知C项说法错误;买办阶层买办阶层推动了中国的洋务运动,而不是倡导,排除D。故答案选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买办阶层 05.(2016届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读中国经济成分结构示意图。其中 部分代表的是( ) 图1为抗日战争时期 图2 为新中国成立前夕 A.自然经济 B.外国资本 C.官僚资本 D.民族资本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从图1和图2 的内容可知,斜线部分在抗战时期就已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到解放战争时期已占绝对的优势地位,依据所学,官僚资本符合题意这一特点。所以应选C。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官僚资本•沿革特点 47 06.(2016届安徽省皖北协作体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 【答案】A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07.(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38)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鹳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47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晓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晓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意义。(8分) (3)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8分) (4)联系材料与所学,请您用一句话来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2分) 【答案】(1)内:国民党发动内战,造成经济发展极大破坏;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压迫民族工业,使其陷入困境;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发展造成极大困难。 外: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排挤国货;美国资本输出几乎完全垄断中国市场,造成民族工业发展困境。 (2)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3)反帝反封建。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纳,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等关键信息,联系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中国的时代背景分析,内可以从经济的破坏、通货膨胀、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打压、繁重捐税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而“外”可以从中国与美国的之间的关系变化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等关键信息,据此可知应该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回顾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方面可从土改等方面分析归纳,军事上可以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47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紧扣所学知识,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据此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从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革命道路的探索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经济的发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名师点晴】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设置两段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热点。第(1)、(3)、(4)问考查到了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既需要史料信息,还需要所学知识。第(2)问较为简单,紧扣主题,联系所学知识即可。试题告诉我们,高考并不神秘,有了坚实的基础知识,是高考顺利的前提,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一是需要总结解题的技巧与思路,一是需要对基础知识有精准的理解与运用。 考点三: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018年高考 01.(2018年江苏卷单科历史7)7. 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A. 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 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 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 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答案】D 47 【解析】《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故A项错误;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故B项错误;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故C项错误;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以《海上第一名园》的年画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晚清社会生活的认识。本题契合了社会转型的长效热点,涵盖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02.(2018·海南高考·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清末发式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 03.(2018.4·浙江高考·9)《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 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庚子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可知这指的是庚子年过了,还没有改变旧习俗,而这个旧习俗就应该是与女士的缠足有关,这从“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可看出来,故选A而排除C;题干没有提到社会启蒙,而是在说一种习俗改变的过程艰难,故排除B;D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 47 04.(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二十二)“民国时期,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中山装及西装等。就全国范围来说,马褂、长衫,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并与同时流行的学生装、西装等并行不悖。”材料主要反映了 A. 着西装已成为普遍现象 B. 刻意保存传统文化精华 C. 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D. 着装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就全国范围来说,马褂、长衫,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可以知道着西装不是普遍现象,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物质生活的变迁,并非保存传统文化精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并与同时流行的学生装”可以知道传统服饰有强大的生命力,故C项正确; 材料中传统服饰占主流,所以盲目崇洋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需要掌握民国时期服饰的变迁,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抓住关键信息“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并与同时流行的学生装”进行分析理解。 05.(重庆市綦江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这反映了 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 B. 妇女地位提高 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答案】A 点睛: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与城市不同,大多长期处于落后、封闭状态,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因此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的改变比城市要晚得多,也更为艰难。 06.(河南省中原名校2018届高三高考预测金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国民政府于1934 年发起新生活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其期目的是( ) 47 A. 提高民众素质,实现思想觉醒 B. 宣传传统文化,愚弄黎民百姓 C. 摒弃粗鄙陋俗,融入国际社会 D. 培养忠义精神,抵抗日本侵略 【答案】A 【解析】 为了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了新生活运动。这场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可以看出,此运动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故A正确;新生活运动意在提高民众素质,并非愚弄黎民百姓,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融入国际社会”的信息,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抵抗日本侵略”,排除D。 07.(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清代《南安县志》载:“(婚俗)多尚华侈,殷富之家,既喜夸耀,而善作淫巧者又逐时习,复导其流而波之,裂缯施采……贫者鬻产以相从,特习俗不古,挽回为难耳。”材料反映清代 A. 婚嫁方面的攀比炫耀风俗尤为突出 B. 南安地区婚俗受到富豪影响而奢靡 C. 南安贫民受到殷富之家诱导而破产 D. 治理奢靡风习成为当地最突出的任务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富豪之家夸耀自身实力对于婚嫁破主张浪费,贫穷者纷纷仿效,导致婚俗受到影响逐渐奢靡,故B正确;攀比炫富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A错误;C中诱导说法不符合题意;D中最突出说法绝对。 2017年高考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5)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右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晴,其内容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浜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47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表格信息,谜底的“照相处”说明受到了西方器物的影响,“浜”受到了西方军事的影响,“商标”受到了西方经济的影响,“达尔文”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立宪”说明受到了西方政治的影响,A最全面。B说法不全面。C说法不符合表格。D说法夸大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西方对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名师点睛】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 02.(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9)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答案】B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民国政府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等。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广告宣传中的体现,广告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精神日旺,思想日新”也反映出1913年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追求新思想追求进步的社会潮流。 47 03.(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不能得出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是西方婚礼仪式,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说明是由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婚俗变化的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获取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考查的重点定位于近代中国社会婚俗变化的点上,其实质上也考查了服饰变化的特点,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再加上材料中婚礼的场面中的喜字是中国的,钢琴是西洋的,所以布置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出题者设置了一个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题目新颖却又贴近生活。 2016年高考 0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描述的是个别现象,并不是妇女的普遍选择,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思想在近代并没有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材料中“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说明政府在限制该行为,体现当时女性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说明进行处罚,提现不出法治精神,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物质生活变迁•习俗改变 47 【名师点睛】社会史是近几年江苏卷必考题型,社会史一般是指从社会的视角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碎片,分析研究正史之外的小“历史”,就是平时所说的“边缘史”。有关社会史的高考考察视角除了上述外,还可以从商人史、教育史、人口史、瘟疫史、抗震救灾史、福利保障史和社会公平道德重塑等方面切入复习。社会史的内容进入到高考命题范围,不仅可以扩大中学历史教学的资源视野、拓宽历史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02.(2016届宁夏银川普通高中高三4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禁止“良贱通婚”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最基本的要点,但是在宣统二年颁布的《现行刑律》中,在婚姻类删除了“良贱为婚姻”这一条。以上材料说明了 A.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婚姻制度逐渐开始变革 B.婚姻风俗的变革在全国都得到了推行 C.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政府统治阶层 D.近代婚姻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 【名师点睛】纵观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专题,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报刊、影视通讯五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集中考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不同时期的变迁。在学习中,要注意在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播媒体变化史实的基础上,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时代背景),要注意联系当时世界形势和政治生活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03.(2016届江苏省普通高中高三4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据《东方杂志》记载,1929年10月到1930年9月底在北平的974起离婚案件中,妻子请求与丈夫离异者占521例。出现该状况的社会原因是( ) A.西方思想传入,婚姻观念完全西化 B.男士休妻盛行,思想观念陈腐不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潮流 D.女性思想解放,女权主义观念兴起 【答案】D 47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1929年10月到1930年9月底在北平的974起离婚案件中,妻子请求与丈夫离异者占521例”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女性思想解放,女权主义观念兴起,故D项正确。婚姻观念完全西化,过于绝对,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男士休妻盛行,故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女性开始引领潮流,故C项排除。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女性思想解放 础。 考点四: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2018年高考 0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城乡思想观念差异受政治体制影响 B. 交通的变迁是风俗变革的根源 C. 民国的建立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D. 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答案】D 02.(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1877年6月29日,(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曰:“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执事闻之,将又哑然笑,数十百年后必有奉为开山之祖矣。”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天津机器局是民用工业代表 B. 天津电报业是由中国人自办 C. 当时中国电报技术世界领先 D. 国人通讯方式发生普遍改变 47 【答案】B 【解析】由“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即用局内学生司之”可以得出B符合题意,故选B;天津机器局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军用工业,故A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A;题干没有将天津的电报业与世界其他地方比较,故排除C;D错在了“普遍”,这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点睛:新课程的课标要求中,关于历史史实是最需要学生通过记忆来掌握的,其他的诸如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意义、影响和经验教训、启示之类的东西都离不开史实,而这些东西都是史实推论或者概括总结得出的,所以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识记的任务只有史实,结论性的东西都不用死记硬背了,等于减轻了考生的记忆负担,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历史学科其他能力的要求在新课标下等于提高了,需要考生提高到一定程度才可以从容应对高考。同时,即使是识记的知识,也不会考查直接的死记硬背,而是考查在新情境下能否灵活运用。这一题就是明证。 03.(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2018届高三五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近代以前,全国最重要的交通线是连接首都的交通线。在各地区,通往行政中心所在城市的道路是区域内最重要的道路。到了近代,中国的新式交通,无论轮船、主要公路还是航空,大多或以港口城市为起点,或与通往港口城市的道路相连接。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央集权解体 B. 中西贸易发展 C. 经济结构变迁 D. 社会动荡加剧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近代以前的交通往往以行政中心为中心,主要是方便政治上的管理和控制,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交通运输也转向以港口城市为起点,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材料所述为国内交通变化情况,C不正确;D与史实不符。 04.(吉林省延边州2018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1896至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有了较大发展,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0倍,下图呈现了当时铁路投资的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铁路修筑的资金来源充足 47 B. 此时清政府重视修筑铁路 C. 近代商人投资于铁路建设 D. 清政府完全掌握铁路修筑权 【答案】B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896至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的资金来源构成,但并不能说明铁路修筑的资金来源充足,故A错误;“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0倍”说明此时清政府重视修筑铁路,故B正确;材料数据没有反映近代商人投资于铁路建设,故C错误;“清政府完全掌握铁路修筑权”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材料数据,故D错误。故项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资金来源构成的不同部分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或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017年高考 01.(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最后一卷(十调)文综历史试题)盛宣怀在其所拟《电报局招商章程》中说:“中国兴造电线,固以传递军报为第一要务,而其本则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根据材料推断,盛宣怀认为应如何发展近代电讯事业 A. 引进西方近代电讯技术 B. 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 C. 结合商业化运转推动发展 D. 提高电讯行业的利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盛宣怀发展电讯事业是从国内考虑的,没有涉及引进西方电讯技术,不选A。根据“其本则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可知,盛宣怀主要从商业化方面考虑,故选C,不选B。材料没有涉及电讯行业利润,不选D。 02.(江苏省徐州市2017届高考考前模拟冲刺打靶卷历史试题)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脚踏车 机器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89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数据的变化表明上海 A. 近代交通工具普及 B. 城市交通进步显著 C. 生活方式普遍西化 D. 民众消费水平悬殊 【答案】B 47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的增多意在表明上海城市交通进步显著,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交通工具是进步了而非普及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反映生活方式变化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交通进步显著而没反映民众消费水平方面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0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该守则 A. 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 B. 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C. 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 D. 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内容来看,上海在近代时候已经出现公共交通礼貌意识,这样的守则体现出社会对公共意识的培养,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公共意识的变化,不是交通的发展;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使用人群,无法得出该结论;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确定,因为这种现象这是用于上海的租界。 2016年高考 01.(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5)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通讯工具的进步。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运用排除法,近代中国科技水平明显落后,仅凭引进外国科技也不能说明 47 中国自身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这样轻易排除②;再结合题干中时间信息“1899年”。而在此前的1898年戊戌变法发生,推动政治近代化,因此可排除③,至此可判断C正确。 02.(2016届浙江省杭州市普通高中高三4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伴随着商埠的发展,“一位有远见的海关税务司……把他的马厩附近的一小段中国道路铺上了碎石子。……之后还不到25年,天津就拥有了数英里的一流碎石路,在这些道路上,汽车正在愉快地 奔驰着。”从材料中,最能感受到( ) A.近代天津陆路交通发展的落后 B.西方人修路意在开天津为商埠 C.天津开埠对其交通发展的影响 D当时国人要求发展交通的诉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商埠的发展”、“ 不到25年,天津就拥有了数英里的一流碎石路”反映了天津开埠对其交通发展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足够信息对比出交通发展的落后,故A项排除。西方人修路是在天津开埠后,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人要求发展交通,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特点 03.(2016届江西赣中南五校高三下期第二次段考文综历史试卷)<《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 ‘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反映了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 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 【答案】C 【解析】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新式交通工具也在大量的进入中国,新式交通业在中国特别是在通商口岸发展的较快,但是这些交通工具大都是引进而不是中国自己生产。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考点: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变化·汽车 考点五:大众传媒的发展 2018年高考 47 01.(2018.4·浙江高考·15)“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考点】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解析】电信成为“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与邮政并没有合一,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电信成为人们新的交流方式,但没有体现出人们心理距离的缩短,故B项错误;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互联网时代人们新的交流方式,没有体现出城市化进程加速,故C项错误;电信成为“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故D项正确。 【答案】D 02.(2018.4·浙江高考·28)【加试题】阅读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影事概略 1896年 上海徐园首次放映“西洋影戏” 1905年 中国拍摄第一部影片——京剧《定军山》(片断) 1927、1930年 有声影片传入中国;有声电影开始拍摄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影片《摩登时代》在上海、广州等地上映 《风云儿女》《三毛流浪记》等国产片上映 20世纪50、60年代 《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歌颂革命斗争、社会主义新生活的题材是电影的重要内容 20世纪80、90年代 改革开放后,《牧马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多种题材电影相相继问世;《红高粱》《黄土地》等获得国际大奖;《泰坦尼克号》等国外影片在中国热映 ①中国电影在发展初期以戏剧电影为主 ②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 ③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④电影以其特有的沟通方式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47 【考点】近现代中国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影视业的发展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电影在发展初期有戏剧电影,如京剧《定军山》,但不能推断戏剧电影的地位,故①错误;表中20世纪20—40年代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故②正确;中国电影事业初期以进口片为主,到中后期以国产片为主,故③正确;材料“《红高粱》《黄土地》等获得国际大奖;《泰坦尼克号》等国外影片在中国热映”,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03.(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2018届高三全仿真模拟检测(最后一卷)历史试题)下图是对某报1890年至1912年“报纸”一词出现频率的统计情况。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 近代报业发展总体上较为缓慢 B. 晚清报业与政治局势关联紧密 C. 清末政府大力支持报刊业发展 D. 戊成变法导致近代舆论最高峰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98年报刊发展有一个小高峰,与以当时的戊戌变法密切相关;1910年以后快速发展,与当时的革命潮流密切相关,说明晚清报业与政治局势联系密切,B项正确。近代中国报刊总体上是向上发展,但速度并不缓慢,特别是清朝末年,A项错误。报刊事业发展与清末政府的倡导无关,且清政府并没有大力支持民间传媒的发展,C项错误。戊戌变法时期报刊获得了发展,但并不能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舆论的高峰;材料只是反映了1890年以后的报刊事业发展并没有反映在这之前中国舆论发展的情况,故D项说法错误。 04.(北京市怀柔区2018年高三查漏补缺历史试题)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47 图7 A. 《定军山》在①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B. 国家在③设立了经济特区,打开对外开放窗口 C. 李鸿章在④成立轮船招商局,创办洋务民用企业 D. 康有为在②开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答案】A 05.(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考模拟卷(二)文综历史试题)下图是1937作6月l3《申报》刊登的《克隆斯达海军》电影广告,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A. 红色文化是当时上海的主流文化 B. 国共两党在上海积极谋求合作抗日 C. 标注“租界禁映”是一种促销手段 D. 租界当局全面禁止放映苏联影片 47 【答案】C 【解析】上海不是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不是主流文化,故A项错误;图片没有国共合作的信息,故B项错误;广告突出位置有“租界禁映”四个字,因是“禁片”,更能激起观众的观影欲望,这成为一种促销手段,故C项正确;尽管国民党政府和租界当局对申请公映的苏联影片百般阻挠和刁难,观众还是潮水般蜂拥而至,一时间形成了观看苏联影片的热潮,故D项错误。 06.(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甲午战争前,有人认为《申报》是中外流氓所办的报纸,但甲午战争后《申报》成为时务的入门书,凡是有志前进的都不可不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关注时局渴求新知 B. 江浙地区地方性报纸的出现 C. 维新人士办报热情高涨 D. 《申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人们对时局的关注不断增强,导致《申报》地位的变化,故A项正确;《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维新人士的办报热情,故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申报》的地位,故D项错误。 点睛:关键的时间点“甲午战争”;结合知识分析出答案。 2017年高考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 47 试题分析:“全面提高”不符合史实,材料仅反映医学,A错误。“全社会关注”说法错误,材料仅反映统治者,B错误。京剧《定军山》是我国的传统戏剧,电影是近代科技的成果,C正确。“成功解决了”不符合事实,世界粮食短缺问题还在解决过程中,D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袁隆平杂交水稻 【名师点睛】《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并在前门大观楼放映。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清朝)上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的历史。京剧《定军山》拍摄成电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 02.(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由此推断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答案】D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社会习俗变迁•妇女地位变化 【名师点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涉及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及通信工具、大众传媒等几个方面。 (1)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03.(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2017届高三两校三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47 1920年全国报界联合会通过《劝告勿登有恶影响于社会之广告与新闻案》指出:“如奖券为变相之彩票,究其弊端可以凋敝民力而促其生计,且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又如春药及诲淫之书,皆足以伤风败俗,惑乱青年。此种广告,皆与社会发生极大之恶影响,而报纸登载,恬不为怪。”这反映出当时 A. 政府立法整顿,规范广告业秩序 B. 民族危机加深,报业界抵制外货 C. 报刊业发展迅速,广告比重加大 D. 缺乏有效管束,广告业乱象丛生 【答案】D 【解析】题干主要反映了对有不良影响的广告内容进行了批评,说明了当时广告业的管理不善,故D正确。题干只是提出了这一不良现象,没有提出改进措施,排除A;BC项题干没有体现。 04.(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17年高考适应性测试文综合历史部分试卷)民国元年中华书局成立,其出版理念是“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这一理念旨在 A. 促进社会大众觉醒 B.加快东西文化的交融 C. 宣传实业救国思想 D. 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来看,这种理念反映出对民众爱国心的启蒙和引导民众了解世界大势,有利于促进社会大众觉醒。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D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CD项。 05.(广东省惠州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7000余份,一年后达到13000余份,最多时曾销售17000多份,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反映了 A. 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 B. 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 C. 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 D. 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在短短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时务报》销量增长迅速,主要是因为《时务报》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开启民智,故A项正确。不能通过《时务报》销量增长迅速,推断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排除B。《时务报》是维新派创立,与清政府无关,排除C。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关键信息:《时务报》销量增长迅速主要与救亡图存运动有关,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2016年高考 47 0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4)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署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说明各机关无权发布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其目的是为了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材料体现不出新闻宣传网络,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故B项错误;C项和材料无关。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新中国新闻宣传制度 【名师点睛】本题以社会史观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新中国新闻事业的理解和认识,材料脱离教材,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建立了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新闻宣传就是服务于政权本身的。本题以社会史观为指导思想,凸显出历史试题源于生活,服务社会现实的功能。近几年全国和各地方试卷考查社会史观的试题比较多,我们老师在复习备考时要关注新史观。 02.(2016届江西赣中南五校高三下期第三次段考文综历史试卷)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业的发展 03.(2016届山东蒙阴县一中高三二轮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卷)1875年10月11日《申报》刊载:“夫新报之开馆,大抵以行业营生为计。故其谋疏义以仅谋利者或有之;其谋利而兼仗义者亦有之。……本馆即不敢自夸唯照义所开,亦愿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也。”这表明《申报》开办的宗旨是( ) 47 A. 谋求义利兼顾 B. 追求商业利益 C. 开辟谋利途径 D. 关注时局政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本馆即不敢自夸唯照义所开,亦愿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也”表明义利兼顾,故A项正确;与材料中“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不符,故B项错误;与材料中“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时局政治,与题中“这表明《申报》开办的宗旨”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04.(2016届浙江省杭州一中高三二轮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卷)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进行了大扫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少了2/3,新闻记者至少有24个被杀,60人被捕人狱,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这反映出 A.报纸具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B.袁世凯借查封报刊巩固了统治 C.当时传媒业出现万马齐喑局面 D.报纸宜传混淆了人们是非观念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少了2/3,新闻记者至少有24个被杀,60人被捕人狱,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说明当时的传媒业遭到打击和破坏,主要是报纸对时局的报道引起政府的弹压,故A项正确;B中巩固统治材料中没有体现;C中与材料中信息正好相反;D不是材料体现的主要信息。所以答案选A。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演变·民国时期报刊业 05.(2016届山东蒙阴县一中高三二轮第四次质检文综历史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外国在华办报活动的步子日趋加快。在华外报大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中文报刊的复兴与发展、特别是商业性中文日报的迅速发展。六七十年代后,随着外国商人、传教士以及其他人士的深入各地,在华外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不断扩展,至九十年代维新运动兴起之前,一个以上海为中心,以广州、汉口、天津、香港、澳门等南北重要城市为基地,散布于8个省14个城市的外报网络基本建成。 47 1895年维新运动兴起以后,以民办报刊为主体的民族报业逐渐崛起,结束了外报长期垄断中国报业市场的局面。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全面展开,国人办报活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自1901年至1911年,官绅士民积极创办各类报刊,新办报刊数量与年俱增。据不完整统计,1901年为34种,至1911年为209种。办报点也已遍布全国,计有上海、北京、天津乃至伊犁、西藏等国内60多个城市或地区。在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民办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的主体,旨在变法图强、注重政论文章的政治性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 ——摘编自:黄瑚《中国近代新闻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报刊业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对于报刊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有人认为是中国社会动乱的帮凶;有人认为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推手。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结合史实分析说明。 【答案】(1)(15分)主要变化:从外报为主体,到民族报业逐渐崛起;民办报刊逐渐合法化;报刊业发展呈现阶段性明显;报刊报道内容广泛;报刊种类多;办报点分布范围广,逐渐遍及全国;报刊杂志担当启蒙和救亡图存使命。(答1点2分,任答4点8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分析原因:政治运动推动;民族危机加深;政府政策调整;民族工业兴起;西学传入;有识之士推动。(答1点2分,任答3点给7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10分)示例1:报刊是中国社会动乱的帮凶:(2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全国各地主要报刊杂志,报道大量严重失真新闻,导致人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出现1959-1962年三年严重经济灾难。文革十年动乱,报刊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6分) 示例2:报刊是中国社会进步推手。(2分)三民主义、辛亥革命(2分)1905年,孙中山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他利用各种报刊作为武器,不断宣传三民主义思想,聚集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发动革命创立共和,推动社会进步。(6分) (以上2种观点仅供参考,其它符合要求案例,同样给分。) 【解析】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本题也是开放性的题目。首先,要从“对于报刊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有人认为是中国社会动乱的帮凶;有人认为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推手”两种观点中选择一个;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观点即可。 47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晚清报刊业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中国古代小报的特点 4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