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浅谈诗词在高考历史试题中的运用
历史论文之浅谈诗词在高考历史试题中的运用 浅谈诗词在高考历史试题中的运用 李铜玉 中国是诗(含对联、歌谣)的国度,数千年文明史,诗词如林,蔚为大观。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多方面地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史诗”,也为当今的高考命题提供了素材。引诗入题,可以丰富历史试题的结构和呈现形式,展示历史文化的博大和深厚,使严肃的试题也多了些诗情画意的味道。《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考历史试题中恰当地引入一些诗词,既对增强考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拓宽知识面有一定的意义,也有助于历史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一、引诗入题,开辟了命题的新途径、新空间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词中含有大量的历史典故,其丰富的内涵也堪称是一座史料宝库。诗人用诗词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诗圣”杜甫的诗因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社会,被称为“史诗”;毛泽东的诗词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是一部形象的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①因此,以诗词为载体命制历史试题的做法,既符合“文史不分家” 的传统,也不失为一条发掘文化遗产的途径。命题者利用诗词反映历史的特点,或以诗证史,或诗史互证,提供有效的历史信息,让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概念、理论来解决问题,开辟了命题的新途径、新空间。二、引诗入题,增加了试题的可读性、艺术性早在1986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就曾有以毛泽东的《渔家傲》词来考查考生提取信息能力的试题。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频繁出现考查考生的知识面及综合分析能力的诗词题,极具中国诗情画意传统。如2002年文综卷文字优美、图文并茂,真正体现了文科的特点,命题者用诗一般的语言组织题干和选项,或以优美的诗词为题干、或以名画为引导、或以名句为导言,增加了试题的可读性和艺术性。如选择题31~35题就用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等诗句。在主观题的材料中,选取了名文《岳阳楼记》、名画《清明上河图》等,较好地将理性思维(哲学常识)与感性认识(古诗词)有机结合,试题生动活泼,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亲和力。三、引诗入题,有助于考生增强“知识与能力”“舞是诗兮诗是史” (谢觉哉《再看东方红》)。诗词作为历史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以生动精炼的语言,具体感人的形象,耐人深思的议论,融艺术与史事于一体,义理深邃、寓意深远。引诗入题,有利于考生回顾学过的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如1988年全国卷选择搭配第1题引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等名句入题,要求考生选择合适的作者、时期与其搭配,不但生动活泼,考查了考生对历史时序性、空间性的掌握,还拓宽了知识面,实现了文与史的关联。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历程的史诗。2002年上海历史卷第17题引用毛泽东1927年作的一首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以此引出湘赣边界起义,进而考查与此相关的史事。2006年广东历史卷第6题以曾在安徽芜湖地区流传的歌谣“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来反映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史实;广东大综合卷第9题以“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来考查这首新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四川文综卷第16题引“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入题,要求考生据此回答女革命家秋瑾在同盟会成立后领导浙皖起义的史实。这些非常简明扼要的语言,富有时代特色的诗句,既使考生能够在紧张的答题过程中不经意间领略到历史的意境和真实,又使考生感受审美的愉悦。1996年上海历史卷第40题要求考生运用掌握的历史知识,为参加《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合唱的同学解释“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不怕流血不怕苦,前赴后继杀虎狼。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中的“虎狼”和“迷雾途中”的含义。2005年上海综合能力测试卷第30题以唐代张继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入题,考查与该诗相关的桥名以及所在城市的名称。诗词入题,体现了史学的博大精深,也使得试卷诗意盎然、生动活泼,历史课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在试题中得到了较好体现。中学历史学科的能力主要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引诗入题,对培养考生的思维能力大有益处。如1993年全国卷第42题引宋代文人刘迎的“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诗句入题,反映宋代融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引导考生进行“历史思索”,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②2000年全国卷第42题以义和团的一份揭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来组题,要求考生回答义和团当时所持的观点、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002年上海卷第29题,节录了唐朝元稹的《连昌宫词》:“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要求考生对其进行分析,考查考生的历史意识与迁移能力。2003年上海卷第29题用了李纲的《述怀》诗:“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四方?中原夷狄相盛衰,圣哲从来只自强。”要求考生回答李纲为何如此“述怀”,渴望自强?与2002年元稹的《连昌宫词》题相比,在诗文意境上更为深沉,考查考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③四、引诗入题,有助于考生重视“过程与方法” 课程改革理念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善于从生活中提取信息,并将“过程与方法”作为历史学习的三大目标之一。引诗入题,用诗词创设情景,用意非常明显:从诗词中准确获取历史信息,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不仅如此,还可以培养考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使考生探究意识的形成,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未来高考历史命题的趋势。 2001年上海卷第27题引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的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让考生根据所学知识推测此联的创作年代,考查考生准确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2003年上海卷第13题引新疆一座晚清名臣祠堂中的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迁移知识的能力。引诗入题,无疑丰富了题文的表现手段,其文字内容,单从语文角度来看,考生不一定全部理解,但从历史角度来说,从楹联内的“晚清”(时间)、“新疆”(地点)、“戎马”与“指挥”(内容)、“名臣”(人物身份)等词语的提示,考生可以从容确定它颂扬的是左宗棠,考生作答的过程,也是其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检测与运用过程。又如2005年全国文综卷Ι第18题,让考生根据“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所描述的社会生活情况来判断诗作者,考生要答对此题,必须知道备选项杜甫、陈子昂、孟浩然、杜牧几位诗人的大体生活年代以及各自作品的风格。由此可见,试题既考查了考生的文学素养,又考查了考生对历史信息的处理能力,其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也包含其中了。2005年广东卷第26题引张祜的诗:“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诗句来考查考生提取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全国文综卷第20题以“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为题干,要求考生从毛泽东诗词中正确解读秋收起义这一历史信息;上海卷第6题以唐诗“檐剪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入题,赋予试题以诗情画意的情景,考查考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使解答历史问题的过程成为一个感受美、欣赏美、判断美、追求美的过程。五、引诗入题,有助于考生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诗词是具有强感情色彩的文学作品,对人的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和审美素质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引诗入题,易于调动考生的情绪,引导考生进入一种或悲壮凄凉或欣喜愉悦或冷静思考的气氛之中,比平铺直叙地罗列史实以组织题干、列举选项的效果要好得多。如1991年全国卷第9题以《台湾行》之“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杀蓬蒿来此土,糖霜茗雪千亿树,岁课金银无万数”为题干,指出台湾是“我高我曾我祖父”开辟出来的神圣领土,歌颂了中华民族开发台湾的艰辛历程,表达了割让台湾的悲痛心情和誓死捍卫台湾的坚强意志。1996年上海卷第39题引用章太炎1904年为慈禧太后70大寿所作的讽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七十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由此慈禧太后40年的罪恶史跃然纸上,义愤之情已跃入考生心中。诗词为了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或最强烈的情感,总是用极具风格的逻辑结构组织排列极简单、极鲜明的事实,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④2001年上海文综卷第28题节录《秋收暴动歌》:“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让考生谈对“秋收起义成了功”的理解,考生既可以认为“这句歌词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起义军攻打长沙严重受挫”,也可以认为“这句歌词含义正确,因为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样引诗入题的试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既以开放的姿态鼓励考生畅所欲言,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又体现了“史实是惟一的,历史结论和观念不是惟一的”教育理念。⑤对开放性的试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意志品质、人生观等作出自己的选择与判断,不仅能考查考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考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如2005年全国文综卷Ι第30~31题以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为题干,探讨人生价值观问题,让考生明确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自身利益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是历史教育的责任,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更是历史教育的责任,作为有导向性的高考命题,理所当然要树好榜样并有效引导。六、引诗入题,有助于提高考生的文学修养 1999年高校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第10题是一道与诗相关的开放题:“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题为《江南春》的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针对杨慎的意见,清代的文学家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进行了驳斥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名曰《江南春》。’要求: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江南春》通过对南朝封建统治者崇信佛教,广建寺院,劳民伤财,导致南朝覆亡这段历史的追忆,讽喻唐代统治者崇信佛教,广建寺庙,浪费无度的同样做法,表达了诗人对晚唐国势日趋衰退所产生的忧患意识。考生如果把诗人“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分析,就能准确理解这首诗,不会被材料中明清两位文学家仅仅从“写景”角度分析这首诗的解读所左右,从而有助于明确议论的立意,这是“文史不分家”的典范。2005年全国文综卷Ι 第10~12题要求根据监测的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数据合成图判断此次监测所处的时节是“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淮平原——草长莺飞二月天”“燕赵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哪个。试题用与时节相关的诗组织选项,绝妙地将冷冰冰、单调抽象的水文监测图与情感丰富、生动形象的诗句完美结合起来,既考查了考生的地理常识,又用名人诗句把地理常识与文学艺术有机融合在一起,也考查了考生的人文素养。同样,第20题中毛泽东的诗句:“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直进。”是让考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学修养。⑥ 七、引诗入题,有助于考查考生思维能力展示个性2004年上海卷第36题引“对联”入题,要求考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旨在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倾向。上联“文明新旧能相益”是从人类历史的纵向角度点出历史的传承,下联“心理东西本自同”是从历史发展的横向角度点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小论文形式的试题为考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考生学习、研究和表达能力的强弱,在此也能得到比较全面的发挥,考生可以充分利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展示自己的才华。当然,是否每个考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一则需要有相应的中国史与世界史知识的储备,这种储备并不在于简单的人和事的具体记忆,而在于对中国史与世界史及其相互联系影响的宏观把握与理解;二则需要有较高的“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逻辑思维能力—— 史论之间的演绎、归纳、类推、假设和架构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文字表达能力。本题引“对联”入题,以探究理念来提升基础知识,较好地实现了对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个性倾向的考查。———————————————————————①张金勇,狄玉虹:《毛泽东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10期。②李铜玉:《文史交融 相得益彰》,《当代教育》,2005年第1期。③徐国雄:《争奇斗艳出新意——评2003年历史高考上海卷》,《中学历史教学》,2003年第8期。④李铜玉:《让历史教学畅游在文学中》,《广东教育》,2003年第6期。⑤李铜玉:《体现新课标理念的2004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历史教学》,2005年第6期。⑥朱可:《2005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探微》,《历史教学》,2005年第8期。 (作者地址/广州市体育东路华文街10号天河中学,510620) 原文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10期P36-38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