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

学习资料 《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 ‎ 注:①题目没设答案,可从译文中找出。②近几年各省自主命题,有些省份开始从《古文观止》中找材料来命制试题,要特别注意。‎ ‎(一)小石城山记 ‎ 柳宗元 ‎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①之形其旁出堡坞②,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③,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①睥睨(bì nì):城上的矮墙。梁(lì):屋梁。②堡坞:堡垒。③中州:中原。‎ ‎1.解释加点实词的意义。‎ ‎(1)有积石横当其垠 ‎(2)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3)而列是夷狄 ‎(4)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2.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投以小石 ‎(2)益奇而坚 ‎(3)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参考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爬过黄茅岭而下。有两条路:一条向西延伸出去,沿路寻找,没有什么收获;其中另一条稍偏北又转向东,朝前行走不超过四十丈,山路中断,被河流分开,有一座石山横亘在路边。小山上面,有些石头像城墙上的矮墙形状,有的石头像屋梁;小山的侧面突出的一座堡垒,好像有门。朝里看很黑,投进一颗小石子,洞中好像有水声。发出的声音清脆响亮,很久才停止。绕着它,可以走上去,可以望得很远,山上没有土,在石缝中长着嘉树美竹,看上去格外奇特且结实。它们长得疏密相间,高低相衬,好像是能工巧匠设置的一样。‎ ‎ 唉!我怀疑造物主的有无已经很久了。到这里,我才越相信它是的确有的。可是,又责怪它不在中原创造美景,却设置在这边远的地方,经历了千百年也没有一次机会向人们展现它的优美的姿态,因此劳作而没有作用。神灵不应该这样,那么,神灵果真没有吗?有人说:“这是用它来安慰那些有贤才,却辱没在这里的人。”有人说:“它的地气灵秀,不创造伟人,却偏偏创造这美景,所以,楚国南边缺少人才而多怪石。”这两种解释,我都不信它。‎ ‎(二)管仲论 ‎ 苏 洵 ‎ 管仲相威公①,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②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③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④,齐无宁岁。‎ ‎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⑤‎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⑥。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邪?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邪?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注:①威公:即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②竖刁、易牙、开方:桓公的三位宠臣。③五公子:即桓公五子,武孟、元、潘、商人、雍。④简公:齐简公。⑤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⑥少正卯:春秋时鲁国大夫。‎ ‎1.解释加点实词的意义。‎ ‎(1)管仲相威公 ‎(2)讫简公 ‎(3)彼固乱人国者 ‎(4)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5)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6)夫齐国不患有三子 ‎2.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其祸蔓延 ‎(2)盖必有所由起 ‎(3)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4)因威公之问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2)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3)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参考译文: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排斥夷狄,直到他死,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桓公重用,桓公在动乱中死去,五个儿子争着要继承君位;从此,祸乱不断扩大,直到简公时候,齐国没有安定的一年。‎ ‎ 功业的成就,并不是在成就的那一天成就的,必定有它的起因;祸乱的发生,并不是在发生的那一天发生的,必定有它的迹象。所以齐国的安定,我不认为是管仲的功劳,而认为是鲍叔的功劳;到了动乱的时候,我不认为是竖刁、易牙、开方的罪过,而认为是管仲的罪过。为什么呢?因为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他们固然是扰乱国家的人,但是任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帝舜这才知道流放四个坏人;有了孔仲尼这才晓得除去少正卯。那齐桓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但是使齐桓公能够信用这三个人的却是管仲啊!‎ ‎ 管仲病重的时候,齐桓公询问他接替相位的人。在这个时候,我认为管仲将会推举天下的贤人来回答,可是他的话却不过是说“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的行为不近人情,不能信用”‎ 罢了。唉!管仲认为只要他一句话,桓公就真的不用那三个人了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少年了,也知道桓公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在耳朵中不能停止,女色在眼睛里不能断绝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没有什么办法满足他的欲望。起初他们不被重用的原因,只是有个管仲罢了,一旦没有了管仲,那么三个人就可以弹去帽子上的灰尘互相庆贺了。管仲认为自己快要死时说的话,可以束缚桓公的手脚吗?其实齐国不怕有这三个人,就怕没有管仲。有了管仲,这三个人不过是三个普通的人罢了。否则,天下像这三个人一样的人物难道还少吗?就是桓公侥幸听信管仲,杀掉这三个人,但是其余的那些人,管仲能够一一除去他们吗?哎!管仲可以说是不懂得治本的了!假如乘桓公询问的时机,推荐国内的贤人来替代自己,那么管仲虽然死了,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那样的人。为什么要怕这三个人呢?不说他们也行啊。‎ ‎(三)方山子传 ‎ 苏 轼 ‎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③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④。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遂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⑥,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⑦见之欤!‎ ‎ 注: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治所分别是今河南潢州和湖北黄冈。②朱家、郭解:均为西汉时游侠,事见《史记·游侠列传》。③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④岐亭:镇名,在今湖北麻城西南。⑤方山冠:汉朝祭祀宗庙时乐师所戴的帽子。唐宋时隐士戴此帽。⑥勋阀:功勋。⑦傥:通“倘”,或许。‎ ‎1.解释加点实词的意义。‎ ‎(1)晚乃遁于光、黄间 ‎(2)见其所著帽 ‎(3)过岐亭,适见焉 ‎(4)见方山子从两骑 ‎(5)往往佯狂垢污 ‎2.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此驰骋当世 ‎(2)因谓之方山子 ‎(3)过岐亭,适见焉 ‎(4)俯而不答,仰而笑 ‎(5)鹊起于前 ‎3.翻译下列句子。‎ ‎(1)闾里之侠皆宗之。‎ ‎(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3)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4)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在光州和黄州之间山里隐居的人。他年轻时向往并学习汉朝侠客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讲义侠的人都敬重他。年纪渐渐大了,改变从前的志向和行为,努力读书,想凭借这条道路在当世大干一场,可是始终碰不到机会。到了晚年,就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山里的一个名叫岐亭的小镇上。住草屋,吃蔬菜,不与社会接触。放弃原有的车子和马不坐,毁坏原有的帽子和衣服不穿戴,平时总是步行往来山中。山里的人没有谁认识他,看见他戴的帽子方方地耸起,而且很高;猜测说:“这莫非是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吧!”因此都叫他方山子。‎ ‎ 我降职调到黄州,路过岐亭镇,刚巧碰见他。吃惊地说:“哎呀!这是我的老友陈慥季常啊,为什么在这里?”方山子也吃惊地注视我,问我为什么到这里来。我把缘故告诉了他。他低着头不回答,接着抬起头来大笑,招呼我住宿在他的家里。他家里空空的,只看到周围有四堵墙,可是他的妻、儿和奴婢都有自得其乐的神气。我既惶恐地觉得他很奇怪,又想到方山子年轻时纵酒任性,喜弄刀剑,用钱如同丢弃粪土那样。十九年前,我在岐山下看见方山子带领两个骑马的仆人,自己挂了两袋箭,到西山打猎游玩。一只喜鹊在前边惊飞起来,方山子叫骑马的仆人追上去射它,没有射中。方山子猛抽坐骑独自奔驰出去,一箭就射中了那只喜鹊。于是,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用兵的方法和古往今来成败的道理,自以为是当代杰出的人才。到今天已过去多少日子了,但精明强悍的神色,还在眉目之间隐隐显露,难道他真正是个在荒山里隐居的人吗?‎ ‎ 方山子家里世代有功勋,应当得到庇荫做官,假如能够让他从事政事,那么现在已经是个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了。再说,他的家原在洛阳,花园住宅宏伟华丽,跟公侯的府第一样。在黄河北岸还有大片土地,每年可以收取千匹丝织品,也足够他享受富裕快乐的生活。他都放弃不要,偏偏来这荒山里受苦,这难道是一个不自得其乐的人能够这样的吗?‎ ‎ 我听说光州和黄州之间多奇人逸士,他们往往装疯,弄脏自己,不能够见到他们的真面目。方山子或许见过他们吧!‎ ‎(四)泷冈阡表 ‎ 欧阳修 ‎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 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④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 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 ‎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 ‎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 ‎ ‎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活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盖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大、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 ‎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月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妆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修表。‎ ‎1.解释加点实词的意义。‎ ‎(1)俾至于成人 ‎(2)不及事吾姑 ‎(3)吾之始归也 ‎(4)尝夜烛治官书 ‎(5)此死狱也 ‎(6)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7)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 ‎(8)虽不克有于其躬 ‎2.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2)汝其勉之 ‎(3)始得赠封其亲 ‎(4)修以非才 ‎(5)是足以表见于后世 ‎(6)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毋以是为我累!‎ ‎(2)吾何恃而能自守邪?‎ ‎(3)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4)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5)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6)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7)俭薄所以居患难也。‎ ‎(8)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 参考译文:我很不幸,出生四岁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自誓守节,处境贫苦,自食其力,边抚养我边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做官,清廉并喜欢施舍,喜欢结交朋友,他的俸禄虽然少,经常不让有余钱,说:‘不要因此成为我的累赘!’因此,他死的时候,没有留下一间屋子可以避风雨,一垅地可以种庄稼,让我们靠它为生。我凭借什么来使自己苦守呢?我对你父亲的事,略知一二,希望指望你了。‎ ‎ 自从我做你家的媳妇,已经赶不上侍奉婆婆了,但知道你的父亲是能孝养双亲的。你失去父亲时,年纪很小,我不能知道你一定有所建树,但我知道你的父亲是有后代的了。‎ ‎ 我刚嫁到你家时,你父亲脱去母亲的孝服刚过了一年。每逢过节时祭祀,就一定会哭着说:‘死后祭祀的丰盛,总不及生前奉孝的微薄!’偶尔喝点酒,就又哭泣说:‘过去经济上常常不够,如今有多余,但怎能奉养双亲呢!’我开始看见一两次,以为是刚刚脱了孝服偶然这样。可是他后来经常这样,直到他去世前未尝不这样。我虽然没赶上侍奉婆婆,但因此知道了你的父亲是能够孝养双亲的了。‎ ‎ 你父为官时,曾在夜里点烛批阅案卷,经常停下来叹气。我问他为什么,他就说:‘这是一件死罪的案子,我想减免他的死罪,却没有一点儿办法。’我说:‘生机能找到吗?’他说:‘想找到他的生机而找不到,那么死者与我都没有遗憾了;何况真有求而可救的啊!因为有时能找到一线生机,所以知道不去寻找生机却判他死刑是会有遗憾的。常常为罪犯寻找生机,还有因失职而处死的,可是世上为官的人却常常在寻找判处死刑的依据呢。’回头看到乳母抱着你站在身边,于是指着你叹气说:‘算命先生说我到戌年将死,假如他的话说对了,我就等不到看见儿子成人了,以后把我的这些话告诉他。’‎ ‎ 他平时教育其他子弟,经常用这些话,我耳朵听熟了,所以能够详细地讲啊。他在外地做事,我不知道;他在家里,没有什么浮夸做作,他的作为就是如此,这是真正从内心发出的啊!唉!他的心是重在仁的方面啊!这就是我知道你父亲必定有好后代的原因。你好好努力吧。‎ ‎ 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主要在于孝顺;做有益的事虽然不能普及万人,但重要的是心注重在仁上。我不能教导你,这是你父亲的愿望啊。”修流着泪记下这些话,不敢忘记。‎ ‎ 先公从小就没了父亲,努力学习,咸平三年考中进士,做道州判官,又做了泗、绵二州推官,又做过泰州判官,享年五十九岁,安葬在沙溪的泷冈。我的母亲姓郑,她的父亲名德仪,世代是江南名族。母亲为人恭俭仁爱有礼,最先封为福昌县太君,后来进封为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从家境贫穷的时候,就以勤俭节约来治家,以后常常不让开支超过平常的用度,说:“我儿子在社会上不能随便应和人家,省吃俭用是度过困境的好方法。”后来修降职到夷陵县,母亲说说笑笑,像往常一样,说:“你家本来贫苦,我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已经习惯了。你能安于这种处境,我也就安心了。”‎ ‎ 自先公逝世,过了二十年,修才领到俸禄来奉养母亲。又过了十二年,升了官,在皇帝身边任职,方才得到皇上的恩典追赠和加封自己的尊亲。又过了十年,修做了龙图阁直学士、尚书省吏部郎中,留守南京。母亲因病在官邸逝世,享年七十二岁。又过了八年,修凭着拙才,升任枢密副使,于是参与国家政事。又过了七年,免去官职。自从进入二府,皇上推恩,封赠我的三代。自从嘉祐以来,每逢国家有大庆,一定给予赏赐。曾祖父连续追赠到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母接连加封到楚国太夫人;祖父连续追赠到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母连续加封到吴国太夫人;先父崇国公连续追赠到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先母连续加封到越国太夫人;当今皇上第一次举行祭天仪式时,先父被赐爵为崇国公,先母进封号为魏国夫人。‎ ‎ 在此时,小子修哭泣着说:“‎ 唉!做善事没有得不到回报的,只是迟速有一定的时间,这是合于情理的。我的祖先,积善成德,应当享受那隆厚的回赠。虽然他们不能亲身享有,可是被赏爵位,接受封赠,贵显光荣,嘉奖广博,确实有三朝皇帝的恩赐之命。这就足以显示到后代,来庇荫他们的子孙了。”于是修列我家家谱,一一都刻在碑上。随后又记录了先父崇国公的遗训,先母的教导和对修有所期望的事,一并列在墓碑上,使后世人了解小子修的德行浅薄,才能少有,却碰上时机,窃取高位,而侥幸地保全大节,不辱没先辈,是有原因的。‎ ‎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初一半酉,十五日乙亥,儿子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兼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史、充京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十二百户,修谨撰墓表。‎ ‎(五)书《洛阳名园记》后 ‎ 李格非 ‎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黾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 唐贞观、开元年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有千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2)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3)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参考译文:洛阳处在全国的中心,挟着殽、黾的险要,处于秦、陇的要害,通往赵、魏的交通要地,是天下一定争夺的地方。天下无战争时便罢,一旦有战争,洛阳必定首先遭遇战祸。所以,我曾说过:洛阳的盛衰,是天下太平或动乱的征兆。‎ ‎ 唐朝贞观、开元年间,公卿贵族在洛阳修官邸的号称一千多家。等到全国离乱,紧接着就五代的残酷战争,那些池塘竹树,被兵车践踏,荒废成为土堆空地;高亭大榭,被战火焚烧,化为灰烬。与唐朝一起灭亡,没有留下丝毫痕迹了。所以,我曾说过:园林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征兆。‎ ‎ 全国的治乱,从洛阳盛衰的征兆中可以知道;洛阳的盛衰,从园林兴废的征兆中而知道。那么,《名园记》的写作,我难道是白费气力了吗?‎ ‎ 唉!公卿大夫们正在朝廷做官,放纵个人的私心,自私自利,而忘了国家的治乱,要想在退官以后享受这份乐趣,能做到吗?唐朝的灭亡就是如此。‎ ‎(六)超然台记 ‎ 苏 轼 ‎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饣甫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 夫所以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②,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③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④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 予自钱塘称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大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疏,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①饣甫糟啜醨(bǔ),吃。糟,酒渣。啜(chuò),饮。醨(lí):淡酒。②中:内心。③盖:遮盖。④乌:怎么。‎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 ‎(2)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3)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参考译文:凡是物都有可以观赏的地方。只要有可以观赏的地方,就都有可以令人欢乐的地方,并不一定要怪异、特殊、雄伟和美丽的东西。吃酒渣,喝淡酒,都可以因此使人醉;吃果子、蔬菜甚至草根、树皮,都可以因此使人饱。如果把这类事物扩大一下,那么我到哪里会不欢乐呢?‎ ‎ 人们要追求幸福却推开灾祸的原因,是由于幸福可以使人欢乐,灾祸可以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事物中可以满足我欲望的却是有限的。美好、丑恶的辨别在心里斗争,舍弃、求取的选择交错在面前,那么可以使人欢乐的事物常常会很少,可以使人悲伤的事物却往往会很多。这就叫做追求灾祸,推开幸福。追求灾祸,推开幸福,难道是人之常情吗?那是因为有什么外物蒙蔽了他们!他们活在“物”内,却不是在“物”外。物原来没有大小之分,如果从它的内部来看它,那是没有不高而且大的。它依仗它的高大来对我,我就会时常眼花心乱,是非难辨,似乎在缝隙中看打架,又怎么看清胜败的所在呢?因此,美好、丑恶的念头交错产生,忧愁、欢乐的情绪就会出现,能够不令人非常伤心吗?‎ ‎ 我从钱塘改任胶西,放弃了坐船的舒适,却来适应乘车骑马的劳累;离开了装饰漂亮的宅子,却来托庇在粗陋的房屋里;背离了有山有水的美好景色,却行走在种桑麻的野地里。刚到的时候,接连几年没有收成,盗贼满野,案件很多,厨房里却空空荡荡,每天只能吃到杞菊之类。人们当然怀疑我不快乐。在这里过了整整一年,我的面貌却更加丰满,白发日渐黑起来。我喜欢这里的风俗淳朴,这里的官吏和百姓也习惯于我的愚拙。在这时候,我就派人整理这里的园子,打扫这里的庭院,采伐安丘、高密两地的树木,来修补破旧败坏的地方,只作简单修缮的打算。园子的北面,有一座依着城墙建筑的高台,已经破旧了,稍微修葺了一番,让它焕然一新。我时常和客人们一起登台观览,在那里放纵意志,尽情享受。向南面眺望马耳山和常山,它在云雾中忽隐忽现,若近若远,也许那里有隐居着的君子吧!那东面就是庐山,是秦代卢敖避世的地方。向西面望是穆陵,隐约地像座城,姜太公、齐桓公的遗迹还有存在的。向北面低头看到潍水,感慨地叹起气来,想到韩信的功业,悼念他的没有好结果。这座台高而且稳固,深广而且轩敞,夏天清凉,冬天温暖。碰上降雨、下雪的早晨,或者清风明月的夜晚,我未曾不在那里,客人们未曾不随着我去。时常采园里的菜,捉池中的鱼,酿高粱酒,煮糙米饭来吃,还赞叹着说:“游览得多么快乐呀!”‎ ‎ 我的弟弟子由,刚巧在济南,听到这件事就作诗歌诵它,并且给这座台起了个名字叫 ‎“超然”,来表示我随便到哪里没有不欢乐的,因为我能够逍遥在“物”外的呀!‎ ‎(七)苏秦 ‎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①,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②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③,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府》之谋④,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⑤,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 ‎ 注:①羸滕履(léi),通“缧”,缠绕。滕(ténɡ),绑腿布。(jué),草鞋。②黧(lí):黑色。③纴:织布机。④《阴符》之谋:太公吕尚的兵书。⑤摩:接近。燕乌集阕:宫殿名。‎ ‎1.解释加点实词的意义。‎ ‎(1)乃夜发书 ‎(2)简练以为揣摩 ‎(3)期年 ‎(4)故苏秦相于赵 ‎(5)四拜自跪而谢 ‎(6)何前倨而后卑也 ‎2.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2)去秦而归 ‎(3)嫂不为炊 ‎(4)妻不以我为夫 ‎(5)乃夜发书 ‎(6)以季子位尊而多金 ‎3.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2)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 参考译文:苏秦劝说秦王上书多次,可是他的主张依然没有被采纳。穿的黑貂裘衣坏了,百斤资金用完了,一切费用都没有了。苏秦只好离开秦国回家去。缠着绑腿,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面貌憔悴,脸色黑黄,一副羞愧的样子。他回到家里,妻子没有从织布机上下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和他说话。苏秦伤心地叹了口气说:“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自己的罪过啊。”于是,连夜打开书籍,摆出了几十个书箱,终于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阴符经》,伏案诵读,选择厄要点,精读熟习,并仔细研究。读书困得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流到脚跟。他自言:“难道还会有游说君王不能叫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尊贵的地位呢?”一年以后,他的策略研究成功了,他说:“这次真的就可以游说当今的君主了。”‎ ‎ 于是苏秦来到燕乌集阙宫,在华丽的宫殿里拜见了赵王并劝说赵王,拍手而大谈他的谋略。赵王听了十分高兴,封他为武安君,将相印给了他。并且给他兵车一百辆,锦绣绸缎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紧跟在他的身后。约定合纵之术而拆散连横之策,以此来制约强大的秦国。所以,苏秦在赵国做相,那函谷关紧紧关闭。‎ ‎ 苏秦准备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他的父母听到消息以后,打扫房屋,清扫巷道,摆下酒席,请来乐队,到郊外三十里远的地方去迎接他;回到家里,他的妻子侧着眼睛不敢正视他,嫂子像蛇那样趴在地上走路,并对他拜了四拜来谢罪。苏秦问:“嫂!你为什么以前那么傲慢而现在这样谦卑呢?”嫂说:“因为您的地位尊贵,并且很有钱。”苏秦叹息说:“唉!一个人贫穷的时候,父母都不认儿子,一旦富贵了连亲戚都害怕,人生活在世上,对权势、地位、财富怎么可能忽视呢?”‎ ‎(八)伯夷叔齐 ‎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①卒,武王载木主②,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租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注:①西伯:周文王姬昌,西方诸侯的首领。②木主:木牌位。‎ ‎1.解释加点实词的意义。‎ ‎(1)怨是用希 ‎(2)睹轶诗可异焉 ‎(3)左右欲兵之 ‎(4)武王已平殷乱 ‎(5)天下宗周 ‎(6)而伯夷、叔齐耻之 ‎(7)以暴易暴兮 ‎2.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盍往归焉 ‎(2)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3)扶而去之 ‎(4)及饿且死 ‎(5)不知其非矣 ‎(6)命之衰矣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2)盍往归焉!‎ ‎(3)我安适归矣?‎ 参考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怨恨因此很少。”“追求仁,而得到了仁,还有什么怨恨呢?”我悲伤伯夷、叔齐的意愿,看到他们散失的诗,觉得惊讶,他们的传记上说:‎ ‎ ‎ ‎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让叔齐继位,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于是逃走。叔齐也不肯继位而逃走了。孤竹国人立了国君的第二个儿子。这时伯夷、叔齐听到西伯姬昌最能敬养老人,说:“何不去投奔他呢!”到了那里,西伯已经死了,周武王载着西伯的牌位,称他为文王,向东讨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缰绳劝阻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就去大动干戈,能说是孝吗?作为臣子去杀君主,能说是仁吗?”武王左右的人要杀掉他们,姜太公说:“这是忠义之士。”扶起他们就走了。武王平定了殷朝之乱,天下归附周朝,可是伯夷、叔齐认为这很可耻,坚持节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薇菜来吃。等到饿得快死了,作一首歌,歌词说:“登上那西山啊,采山上的薇菜。用暴虐去取代暴虐啊,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神农、虞、夏时代很快地消逝啊,我归向那里呢?唉,只有死去啊,生命快衰亡了!”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由此看来,他们是怨恨呢,还是不怨恨呢?‎ ‎(九)赵威后问齐使 ‎ 《国策》‎ ‎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1.解释加点实词的意义。‎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2)书未发 ‎(3)是其为人也 ‎(4)何以至今不业也 ‎(5)振困穷,补不足 ‎(6)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7)胡为至今不朝也 ‎2.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舍本而问末者耶 ‎(2)乃进而问之曰 ‎(3)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4)上不臣于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2)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 ‎(3)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4)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参考译文:齐王派使者去看望赵威后。信还没有启封,威后问使者说:“年成好吗?人民好吗?齐王好吗?”使者不高兴,说:“下臣奉命出使赵国,现在您不问齐王却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说:“不是这样。如果没有好年景,哪里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哪还会有君?所以,问候时,难道抛弃根本而问末枝吗?”于是又进一步问他说:“‎ 齐国有个隐士名叫钟离子,他好吗?这个人做人,有粮的人给吃,没粮的人也给吃;有衣的人给穿,没衣的人也给穿。这是帮助国君抚养百姓,为什么到现在还没让成就功业呢?叶阳子好吗?这个人为人,怜悯鳏寡的人,体恤无依靠的人,赈救贫困的人,补救贫穷的人。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人民,为什么到现在还没让他成就功业呢?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好吗?她摘掉耳环等饰物,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这是带领人民来尽孝心的人,为什么至今不让她入朝呢?这两个贤士没有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也没有入朝,齐王凭什么来治理齐国,做百姓的父母呢?於陵人子仲还在吗?这个人为人,在上对不起国君,在下不能治理家庭,也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带领百姓无所作为的人,像这样的人,至今为什么还不杀掉呢?”‎ ‎(十)祭石曼卿文 ‎ 欧阳修 ‎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敡,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 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 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燐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 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夫太上之忘情。尚飨!‎ ‎1.解释加点实词的意义。‎ ‎(1)而吊之以文 ‎(2)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 ‎(3)意其不化为朽壤 ‎(4)不然,生长松之千尺 ‎(5)今固如此 ‎(6)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2.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清酌庶羞之奠 ‎(2)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3)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 ‎(4)生长松之千尺 ‎3.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 ‎(2)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夫太上之忘情。‎ 参考译文:大宋英宗治平四年七月某日,具官欧阳修,特派尚书部省令史李敡到太清,用美酒佳肴来祭奠,在亡友曼卿的墓前举行祭祀,并且写了祭文来悼念他,祭文写道:‎ ‎ 唉,曼卿!生为英才,死为神灵。人同万物一样有生有死,死后又回到了无物的境地,活着只是暂时形体的存在。不和万物一起毁灭,却卓然不朽的,是留传后世的声名。这是自古圣贤,无不如此,那记在史册的人,如太阳、星星一样明亮。‎ ‎ ‎ ‎ 唉,曼卿!我很久没见到您了,似乎还能看到您的平生。那轩昂磊落的气度与胸襟,那崇高的品德和灵秀之才气,虽埋在地下,想它们不会化为腐壤,而是变为金玉的精英。否则,就会长出千尺的苍松,九茎的灵芝。为什么您的墓前一片荒烟野草,荆棘纵横,阴风凄厉,寒露降下,磷火闪闪,流萤点点,只见牧童、樵夫在上下唱歌,以及那些惊慌的鸟兽徘徊悲鸣?现在已经这样,经历千秋万岁以后,怎么会知道在墓穴中不会藏着狐貉和鼯鼪呢?这种情况自古圣贤都如此,难道没看到那重重叠叠、连接不断的旷野和荒凉的坟墓吗!‎ ‎ 唉,曼卿!盛与衰的道理,我本来就知道是这样。但是感念过去,心中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落泪的样子,在能够忘情的圣人面前深感惭愧!曼卿,请您来享用祭品吧!‎ ‎(十一)喜雨亭记 ‎ 苏 轼 ‎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①,以名其年;叔孙胜敌②,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 予至扶风③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④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⑤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⑥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 注:①汉武得鼎: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元狩七年夏六月,得宝鼎于汾水上,遂改年号为元鼎元年。②叔孙胜敌:春秋时鲁文公十一年冬,鄋瞒族侵犯鲁国,文公命叔孙得臣率兵抗御,在蒻地大败敌军,获敌军首领侨如。叔孙得臣为了纪念胜利,给儿子起命为“侨如”。③扶风:即凤翔府。④雨麦:即下麦雨。龙卷风把地面的麦稻带到空中随雨落下。⑤忭(biàn):快乐。⑥荐:通“”。屡次。⑦襦:短袄。‎ ‎1.解释加点实词的意义。‎ ‎(1)亭以雨名,志喜也 ‎(2)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3)雨麦于岐山之阳 ‎(4)而吾亭适成 ‎(5)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 ‎(6)今天不遗斯民 ‎2.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亭以雨名,志喜也 ‎(2)忧者以喜 ‎(3)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4)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 ‎(5)岁且荐饥 ‎(6)其又可忘耶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2)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3)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参考译文:亭子用“雨”命名,是为了记一件喜事。古代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人或事物,表示永不忘记。例如周公得到了周成王送给他的一株长得特别茁壮的禾,就用它命名自己的文章;汉武帝获得了宝鼎,就用它命名自己的年号;叔孙得臣战胜敌人,俘虏了敌方国君,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儿子。他们的喜事大小不等,可是他们表示永不忘记是完全一样的。‎ ‎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修建了一座地方官住的房屋,在厅堂的北面造了一座亭子,又在它的南面开凿了一个池塘,引水进来,种植树木,把它作为休息的地方。这年的春天,在岐山的南面天上落下许多麦子,经过占卜,那卦辞说年成很好。后来整个月不下雨,百姓正为此担心。过了三个月,到四月初二才下雨;十一日又下雨,百姓还以为不够;十四日下大雨,下了三天方才停止。官吏在官厅里一起庆贺,商人在市场上一起歌唱,农民在田野中一起欢欣鼓舞,忧愁的人因而喜悦,患病的人因而痊愈,而我的亭子刚好在这个时候落成。‎ ‎ 这样,就在亭子上设宴,我向客人劝酒并且问道:“再过五天不下雨,可以吗?”回答道:“再过五天不下雨,就会收不到麦子。”“那么,再过十天不下雨,行吗?”回答说:“再过十天不下雨,就没有稻禾。”如果既收不到麦子,又收不到稻子,会接连发生灾荒,案子就会不断多起来,盗贼就会更加猖獗,那么我和诸位先生虽然想悠闲自得地在这座亭子里游乐,怎么能够做到呢?现在,老天爷不忘记这里的百姓,刚开始干旱,就把大雨赐给他们,而且使我和诸位先生能够一道悠闲自得地在这座亭子里喝酒取乐,都是雨的恩赐呀,难道可以忘记吗?‎ ‎ 我既用它命名亭子,又接着歌唱它,说:“假若老天爷下珍珠,身上冷的人不能够拿它做衣服;假若老天爷下宝玉,肚里饿的人不能够拿它当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大守不敢据为己有。把它归功于皇帝,皇帝说不对。把它归功于上天,上天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功。把它归功于太空,太空深远昏暗,不能够明白表示。于是,我就用它来命名我的亭子。”‎ ‎(十二)范仲淹设义田 ‎ 范文正公①,苏②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 方显贵时,置负郭③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④。嫁女者五十千⑤,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⑥。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⑦有余而无穷。屏⑧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⑨也。‎ ‎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 注: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文正”是谥号。公,是对他的尊称。②苏:指苏州。③负郭:指近郊。负,背靠。郭,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④缣(jiān):双丝的细绢。⑤五十千:即五十贯。一千钱为一贯。⑥斛(hú):十斗为一斛。⑦沛然:充沛的样子。⑧屏:退隐或罢免。⑨较:概略,大旨。‎ ‎1.解释加点实词的意义。‎ ‎(1)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 ‎(2)嫁娶凶葬皆有赡 ‎(3)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4)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5)廪稍之充,奉养之厚 ‎(6)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2.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养济群族之人 ‎(2)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3)初,公之未贵显也 ‎(4)如公之存也 ‎(5)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6)止乎一己而已 ‎3.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2)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3)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 参考译文:范文正公是苏州人。他平生喜欢施舍,选择同族中的亲近却贫穷的人,或者关系疏远却有才能的人,都救济他们。‎ ‎ 他刚显贵的时候,就买了一千亩近郊的收成好的田地,叫做“义田”,用来养活、周济同族的许多人。每天有饭吃,每年有衣服穿,婚丧嫁娶都有供给。选择族里年长且品行端正的人主管经济,定期公布收支。每天施舍的粮食,每人一升;每年施舍的衣服,每人一匹绢。嫁女儿的施予五十千钱,再嫁的施予三十千钱。娶妻的施予三十千钱,再娶的施予十五千钱。埋葬死者的施予与再嫁的数目一样,埋葬幼子的施予十千钱。同族在一起的有九十口人,义田每年的收入是八百斛稻。拿这些收入,给那些聚居的人,绰绰有余而不匮乏。弃官回家,等候任用的人在供给之列,出仕做官的人停止供给。这是义田的大概情况。‎ ‎ 当初,范公还没有显贵,曾在这方面有志向,可是力不从心有二十年了。后来做了西帅,以及任参知政事,这时,才有俸禄和赏赐的收入,终于实现了他的志向。范公逝世以后,他的后世子孙经营他的事业,继承他的遗志,就像范公活着一样。范公虽然官高禄厚,但自己却终身清贫。去世的时候,遗体没有更好的衣服入殓,儿子也无钱办理丧事。只是把救济贫穷、养活同族的义事留给了他的子孙罢了。‎ ‎ 唉!世上处三公的尊位,享受优厚的俸禄的人,他们住宅的雄伟,车舆的华美,歌仕舞女的众多,妻妾儿女的富有,仅仅是自己享受而已。但是,同族里的人,是不能进他的家门的人,难道还少吗?何况要他施舍给贤者呢!在他的下位做卿、大夫、士的人,粮食的充足、奉养的优厚也不过只在一人身上罢了。但是,他的族人中拿着葫芦瓢乞讨,而成为沟中饿死鬼的难道还少吗?何况对他人呢!这些都是范公的罪人。‎ ‎ 范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事业光耀边隅,功名扬宣天下,后代一定有史官记录他的事迹的,我可以不写。只是敬慕他的道义,因此,把这篇文章传给后代的人吧。‎ ‎(十三)颜斶说齐王 ‎ 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②垄③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 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而辞去。‎ ‎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 注:①颜斶(chǔ):齐之隐士。②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食采邑于柳下,故称。鲁国贤人。③垄:坟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 ‎(1)王忿然作色曰 ‎(2)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3)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4)愿请受为弟子 ‎(5)制则破焉 ‎(6)安步以当车 ‎2.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王,人君也 ‎(2)与使斶为慕势 ‎(3)由是观之 ‎(4)君子焉可侮哉 ‎(5)制则破焉 ‎(6)推选则禄焉 ‎(7)则终身不辱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2)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3)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参考译文:齐宣王召见颜斶,说:“斶,往前走!”斶也说:“大王,往前走!”齐宣王不高兴。左右的人说:“大王是一国之君,你是臣子;大王说‘往前走’,你也说‘往前走’,怎么能行呢?”斶回答说:“我走上前去是贪慕权势,大王走上前去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做一个贪慕权势的人,还不如让大王做一个礼贤下士的人。”齐宣王怒气冲冲地说:“国王尊贵呢,还是士人尊贵?”回答说:“士人尊贵,而王不尊贵。”齐宣王说:“有依据吗?”斶说:“有。以前秦国攻打齐国,下令说:‘有敢在离柳下惠坟墓五十步的地方砍柴的人,治以死罪!’又下令说:‘有能得到齐王脑袋的人,封他万户侯,赏赐黄金千镒。’由此看来,活着的国王的头,还不如死去的士人的坟墓。”‎ ‎ 齐宣王说:“哎呀!对君子怎么能侮辱呢,我自讨没趣罢了!我希望请您收我为弟子,并且希望先生和我一同交游,吃的一定是各种肉食,出门一定有车坐,您的妻子儿女都会穿上华丽的服饰。”颜斶辞谢离开,并说:“玉生在山中,经过加工就破坏了它的天性,不是玉不宝贵,而是玉璞的面目都已经不存在了。士人是生长在乡野的,推选举荐就会得到俸禄,不是不尊贵显达,而是他的形神却不似原来了。我希望回去,晚点吃粗食也可以当肉一样香,悠然行步就可以当车,没有任何罪过,就可以把它当作富贵,清净超远,洁身自好,自得其乐。”于是拜了两拜就走了。‎ ‎ 君子说:“斶是个知足的人,返璞归真,保持他纯朴的本质,那么,终身也不会受到侮辱了!”‎ ‎(十四)孔子世家赞 ‎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1.解释加点实词的意义。‎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然心乡往之 ‎(3)适鲁 ‎(4)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5)不能去云 ‎(6)学者宗之 ‎2.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想见其为人 ‎(2)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3)余低回留之 ‎(4)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3.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诗经》上有诗说:“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前行。”我即使不能达到那种境界,但我心中永远向往着。我读孔子的书,想见他的为人。到鲁国,观看了孔子的祠堂、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的家按时演习礼仪,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天下,君王与贤人很多,当活着的时候,是荣耀的,但死了以后,也就完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习六艺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圣人了!‎ ‎(十五)沧浪亭记 ‎ 归有光 ‎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士,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1.解释加点实词的意义。‎ ‎(1)亟求余作《沧浪亭记》‎ ‎(2)记亭之胜也 ‎(3)迨淮南纳士,此园不废 ‎(4)朝市改易 ‎(5)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6)极一时之盛 ‎2.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 ‎(2)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3)钱镠因乱攘窃 ‎(4)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5)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3.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2)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3)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4)庵与亭何为者哉?‎ ‎(5)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参考译文:文瑛和尚住在大云庵,四面环绕着水,这是宋朝苏子美沧浪亭的遗址。他屡次要求我作一篇《沧浪亭记》,说:“从前苏子美的《记》,是记沧浪亭的优美景色;今天,我是请您记下我重建沧浪亭的缘由。”‎ ‎ 我说:以前吴越王建国的时候,广陵王镇守苏州,他在子城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花园;他的亲眷孙承佑,在那座花园的旁边也建了一座花园。等到吴越国归顺宋朝,献出土地后,这座花园没有毁坏。苏子美在这里开始建造了一座沧浪亭,最后是佛教徒住在那里,这时,沧浪亭变为大云庵。自有大云庵以来已经二百年,文瑛访求古人遗迹,在荒废、破败和埋没的残留痕迹上重建了苏子美的亭子,这时,大云庵又变为沧浪亭。‎ ‎ 那古今的变化,连朝廷和街市都常常改变。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五湖的广阔浩荡,许多山峦的青翠葱郁,过去太伯、虞仲创立的吴国,阖闾、夫差争夺的楚国和越国,伍子胥、文种、范蠡经营的吴国和越国,今天都没有了,为什么还要记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变化呢?虽然这样,但是钱镠趁着混乱抢夺土地,占有了浙江和江苏、福建的一部分,国富兵强,一直传到第四代,他的那些儿子和亲眷乘机挥霍,放肆地享受,争着建造住宅、花园,一时的盛况达到了顶点。可是苏子美的亭子,竟然被佛教徒这样敬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读书人要想留名千百年,不像冰的融解那样消灭净尽,是另有原因的了。‎ ‎ 文瑛也爱读书,喜欢作诗,时常跟我们一群人来往,我们都叫他“沧浪和尚”。‎ 备课·教学参考 教学指要 ‎ 课本文言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课本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高考命题取材于课外,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考生要借助课本文言文梳理,积累文言知识,优化文言知识结构,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要作为复习重点,以此为基础,编织出知识网络。注意提高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认认真真地夯实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 应对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一定要有完成文言文试题的自信心。因为文言文阅读考查说到底还是考查浅易的文言文,内容不会很陌生,语言上的难度一般不会超过高中课本上的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只要增强信心,调整好临场发挥的状态,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