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3-30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八省联考2021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演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1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模拟演练生物学本试卷共8页,24题。全卷满分100分。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方面B.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为外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D.若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则组织液生成增多2.在生物体内,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过氧化氢酶、脲酶和麦芽糖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B.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都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C.胰蛋白酶的合成及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关D.淀粉酶和盐酸通过降低反应物的活化能催化淀粉水解3.拟南芥液泡膜上存在反向转运载体蛋白,它可利用液泡内外的电化学梯度(电位和浓度差)将转出液泡,同时将由细胞质基质转入液泡。部分物质跨液泡膜转运过程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30 A.在液泡中的积累有利于提高拟南芥的耐盐能力B.以主动运输的方式由细胞质基质进入液泡C.以协助扩散的方式由细胞质基质进入液泡D.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液泡4.动物细胞的溶酶体内含有磷脂酶、蛋白酶、核酸酶等多种酶。溶酶体内的pH约为5,细胞质基质pH约为7.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失活的蛋白质借助载体蛋白进入溶酶体B.溶酶体膜与高尔基体膜的化学成分相似C.溶酶体酶在pH为5左右时,活性较高D.经溶酶体酶消化后的产物并非全部排出细胞5.某植物花的色素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A和B基因编码的酶催化合成(其对应的等位基因a和b编码无功能蛋白),如下图所示。亲本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花授粉产生子一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黄色=9:7B.子一代的白色个体基因型为Aabb和aaBbC.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白色:黄色=9:4:3D.子一代红色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占比为1/330 6.某些动物依靠嗅觉发现食物、识别领地和感受危险。动物基因组中含有大量嗅觉受体基因。据资料报道,人类基因组中有38个编码嗅觉受体的基因和414个假基因(无功能基因)。小鼠基因组中有1037个编码嗅觉受体的基因和354个假基因。基因组比对结果显示,人类和小鼠嗅觉受体基因数目的差异是由于二者发生进化分支后,人类出现大量的假基因,而小鼠的嗅觉受体基因明显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是产生嗅觉受体基因多样性的原因之一B.嗅觉受体基因的碱基突变频率与嗅觉受体蛋白的氨基酸改变频率相同C.嗅觉受体基因的多样性是群体中不同个体间嗅觉能力差异的遗传基础D.小鼠敏锐嗅觉形成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定向选择的结果7.甲同学从某哺乳动物的胃液中分离到了一种酶。为探讨该酶的最适pH,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方案pH范围温度酶活性测定最适pHA1~625℃每间隔一个pH梯度进行酶活性测定以pH对酶活性作图,酶活性最高时对应的pH为最适pHB1~1425℃C1~637℃D1~1437℃A.AB.BC.CD.D8.线虫的基因编码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该基因突变后(突变基因NPR-1),其编码的蛋白质第215位氨基酸残基由缬氨酸变为苯丙氨酸,导致线虫觅食行为由“独立觅食”变为“聚集觅食”。觅食行为的改变,在食物匮乏时,使线虫活动范围受限,能量消耗减少,有利于交配,对线虫生存有利。针对以上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发生的上述突变属于碱基替换B.食物匮乏时,基因频率会提高C.新基因的产生为线虫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D.这两种觅食行为存在有利于线虫适应环境9.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30 A.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与中心体有关B.植物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C.动物和植物的体细胞实现全能性的难易程度具有较大差异D.参与氧化反应的酶活性越高,有氧呼吸越旺盛,细胞衰老越快10.某实验小组从甲兔的皮肤细胞提取细胞核,注入乙兔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植入丙兔的子宫,最终丙兔顺利产下丁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丁兔的性状与甲兔相同B.该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繁殖C.丁兔的遗传物质与丙兔无关D.与丁兔的DNA指纹相似度最高的是甲兔11.某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小鼠放在不同的密封、恒温的钟罩内,实验处理方案如下表,小鼠最先死亡的一组是()组别实验材料实验条件A小鼠+绿色植物光照B小鼠光照C小鼠+绿色植物黑暗D小鼠黑暗A.AB.BC.CD.D1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步骤至关重要。下列关于无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耐高温的植物激素需过滤除菌后才能添加到已灭菌的培养基中B.超净工作台可用紫外线消毒,镊子、剪刀可灼烧灭菌C.植物材料用次氯酸钠消毒后接种到培养基中D.玻璃培养皿常采用干热灭菌法灭菌13.水稻杂交制种中,由于母本茎秆最上部的伸长节间不够长,稻穗不能全部从叶鞘中抽出,包在叶鞘中的稻穗不能接受父本的花粉,因此不能结实,从而影响制种产量。技术人员通过适时喷施调节物质解决了这个问题。下列物质中常用的是()A.赤霉素B.乙烯利C.脱落酸D.细胞分裂素14.30 黄豆种子置于黑暗中萌发,生长的豆芽呈浅黄色,再移至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后,生长的豆芽呈绿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豆芽进行了光合作用,变成绿色B.黑暗中黄色物质合成较多,掩盖了绿色C.光照引起温度升高,导致豆芽变成绿色D.光照诱导了叶绿体的形成,导致豆芽变成绿色15.“血清疗法”可用于一些病毒性传染病临床救治。该疗法主要是利用康复期患者捐献的血液,经严格的血液生物安全性检测分离后,将血浆输入到重症患者体内。“血清疗法”的免疫学原理是利用康复期患者血浆中的()A.抗原,可以刺激重症患者产生较多的抗体B.抗体,可以刺激重症患者产生淋巴细胞C.特异性抗体,帮助重症患者对抗病毒D.淋巴因子,刺激重症患者产生较多的抗体16.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浮游藻类属于生产者B.该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C.该食物网中,水生昆虫属于第二营养级D.浮游动物与水生昆虫之间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各自数量的相对稳定17.生态位是指某种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在非洲草原上有斑马、野牛、牛羚和瞪羚等食草动物,它们迁徒时按一定次序陆续穿过草原,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草被的部位不同,并为下一个到来的物种留有食料。关于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现象是共同进化的结果B.上述现象导致种间竞争减弱C.上述食草动物间存在着生态位分化D.若去除斑马种群,对其他种群不会产生影响18.人体的各种细胞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下列关于卵原细胞与肝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卵原细胞只进行减数分裂,肝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B.肝炎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整合到肝细胞的DNA上,因此肝炎可遗传C.卵原细胞与肝细胞含有的DNA和RNA分子相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30 D.卵原细胞与肝细胞的基因组相同,基因的表达具有差异19.人体内分泌系统分泌多种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垂体、甲状腺、胸腺、乳腺、肾上腺等器官属于内分泌系统。②激素种类多,量极少,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等机制维持机体的稳态。③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④肝脏和肌肉细胞中糖原的合成与血糖含量相关。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0.上世纪60年代,由于开沟疏浚等人类活动的加剧,加上气候变化的胁迫,某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害,局部湿地逐渐退化成草地或荒漠,呈现出“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沙漠化地→荒漠”的生态演替趋势。关于上述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都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C.上述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D.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甸生态系统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21.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胞内的钾离子浓度约为胞外的30倍,而胞外的钠离子和钙离子浓度分别约为胞内的10倍和10000倍。(1)神经细胞遇到适当刺激后可产生以局部电流的方式进行传导的动作电位。其中,在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向_____。(2)实验发现,用河豚毒素(钠离子通道阻断剂)处理神经纤维末梢,阻断该处动作电位的传导,突触前膜无神经递质释放,当河豚毒素的作用消除后,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恢复,该现象说明动作电位与神经递质释放的关系是_____。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若神经末梢的细胞外液中没有钙离子,即便该部位产生了动作电位,也没有神经递质的释放。综上所述,可推断动作电位、钙离子跨膜运输和神经递质释放三种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是_____。(3)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_____。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发生功能联系的部位,一次突触传递的时间约为0.5~0.9毫秒。实验发现,某反射兴奋通过中枢的传播时间约为0.7毫秒,说明该反射在神经中枢经过了_____(填“一次”或“多次”)突触传递,其神经中枢位于_____。22.30 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分为森林、草地、荒漠和苔原四种类型。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力最高的,其食物网极其复杂,物质循环速度快,能量流动渠道多。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对地球氧气的生产及二氧化碳的平衡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全球气候的重要调节器。回答下列问题:(1)在森林、草地、荒漠和苔原四种生态系统类型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_____生态系统。(2)热带雨林的绿色植物通过_____作用将碳释放到大气中。(3)热带雨林比苔原生态系统土壤中累积的有机质少,其原因是_____。(4)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若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植物的短期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_____;另一方面为引起气孔的部分关闭,气孔部分关闭的生理意义是_____。如果温度和降雨量因大气圈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发生变化,从长期影响来看,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可能会导致位于北半球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分布向北方移动,原因是_____。23.上世纪90年代,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SRY)被首次报道。最初的线索来源于科学家发现有体细胞核型为XX,但表现男性体征的人,推测这些XX男性的细胞中可能带有Y染色体片段,且该Y染色体片段上存在性别决定基因。为验证此推测,科学家对4名XX男性的体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发现这些男性体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上都带有Y染色体DNA片段,将其中共有的60Kb的片段设定为甲片段。(1)根据上述信息,为缩小含有潜在性别决定基因在甲片段上的范围,根据甲片段DNA序列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DNA探针(DNA探针是带有荧光标记的可以与被检测DNA序列配对的DNA片段,探针如下图所示)。利用探针对另外3名XX男性体细胞DNA进行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3名XX男性中,带有的Y染色体片段最长的是_____;寻找性别决定基因的存在区间可缩小到探针_____之间,将该区间设定为乙片段。个体探针1探针2探针3探针4探针5探针6探针7正常男性+++++++XX男性-1++++++-XX男性-2-+++++-XX男性-3--+++--+探针检测结果为阳性-探针检测结果阴性(2)根据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科学家在雄性小鼠基因组中找到了与乙片段同源的DNA序列,其中2.1Kb30 的DNA序列与人类高度同源,将该序列设定为丙片段。Y染色体上缺失了丙片段的XY小鼠表现为雌性性状,推测该片段存在性别决定基因。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人类和小鼠都存在丙片段的原因是_____。科学家将含有丙片段的表达载体导入小鼠受精卵细胞,通过胚胎移植技术获得的子代小鼠中出现了_____小鼠,从而证实丙片段有性别决定功能。24.某实验室需构建含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表达载体用于科学研究。相关资料如下:(1)双链DNA的每一条链有两个末端,分别是5’端和3’端,从左到右的5’—3’DNA链是编码链,从左到右的3’—5’DNA链是模板链。(2)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在自然光下显示绿色,已知该基因的DNA编码序列如下:5’ATGGTGAGC……AAGTAA3’。(3)质粒载体中含有EcoRⅠ、HindⅢ、BamHⅠ、XbaⅠ和NotⅠ等酶的酶切位点(这些酶各自的识别序列不同),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录的mRNA碱基序列为_____。(2)通过PCR方法获得eGFP目的片段,首先需要设计_____(填“一对”或“一个”)引物,在体外选择性扩增eGFP目的片段,PCR反应一般由95℃热变性、55~60℃引物和模板配对、72℃延伸三个步骤,经过多次循环完成。延伸阶段选用72℃是综合考虑了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是_____和_____。(3)eGFP的PCR产物两端分别含有I和I的酶切位点,构建重组表达载体时,用这两种酶酶切PCR产物和质粒载体。与单一酶酶切相比,该实验采用的双酶切方法的优点是_____(答一点即可)。(4)将所构建的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涂布含有卡那霉素的平板,若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可观察到多个_____单菌落。30 2021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模拟演练生物学本试卷共8页,24题。全卷满分100分。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方面B.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为外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D.若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则组织液生成增多【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详解】A、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且理化性质是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的,A正确;B、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B错误;C、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绝大多数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C正确;D30 、若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增加,水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则组织液增多,D正确。故选B。2.在生物体内,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过氧化氢酶、脲酶和麦芽糖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B.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都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C.胰蛋白酶的合成及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关D.淀粉酶和盐酸通过降低反应物的活化能催化淀粉水解【答案】D【解析】【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催化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详解】A、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RNA。而过氧化氢酶、脲酶和麦芽糖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正确;B、DNA聚合酶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从而将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在正在合成的子链上;DNA连接酶也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从而将两个DNA片段连接到一起,B正确;C、胰蛋白酶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首先要在核糖体上合成肽链,然后还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C正确;D、淀粉酶是生物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物的活化能来催化淀粉水解;而盐酸不是催化剂,不能降低反应物的活化能,D错误。故选D。3.拟南芥液泡膜上存在反向转运载体蛋白,它可利用液泡内外的电化学梯度(电位和浓度差)将转出液泡,同时将由细胞质基质转入液泡。部分物质跨液泡膜转运过程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30 A.在液泡中的积累有利于提高拟南芥的耐盐能力B.以主动运输方式由细胞质基质进入液泡C.以协助扩散的方式由细胞质基质进入液泡D.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液泡【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H+进入液泡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故跨膜方式为主动运输,则液泡内的细胞液中H+浓度大于细胞质基质,说明H+运出液泡是顺浓度梯度,因此方式是协助扩散;液泡膜上的Na+/H+反向转运蛋白能将H+转运出液泡的同时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转运到液泡内,说明Na+进入液泡的直接驱动力是液泡膜两侧的H+电化学梯度,因此该过程Na+的进入液泡的方式为主动转运。【详解】A、Na+在液泡中的积累能使液泡内Na+浓度增大,有利于细胞吸水,进而提高拟南芥的耐盐碱能力,A正确;B、由分析可知,Na+以主动运输的方式由细胞质基质进入液泡,B正确;C、Cl−借助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由细胞质基质进入液泡,C正确;D、H2O借助水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出液泡,D错误。30 故选D。4.动物细胞的溶酶体内含有磷脂酶、蛋白酶、核酸酶等多种酶。溶酶体内的pH约为5,细胞质基质pH约为7.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失活的蛋白质借助载体蛋白进入溶酶体B.溶酶体膜与高尔基体膜的化学成分相似C.溶酶体酶在pH为5左右时,活性较高D.经溶酶体酶消化后的产物并非全部排出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详解】A、失活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已经改变,但还是大分子,通过胞吞方式进入溶酶体,不需要借助载体蛋白,A错误;B、溶酶体来源于高尔基体,溶酶体膜与高尔基体膜的化学成分相似,主要含有脂质和蛋白质,B正确;C、溶酶体内的pH约为5,该pH下溶酶体内的酶活性较高,C正确;D、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被细胞重新利用或者排除细胞外,D正确。故选A。5.某植物花的色素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A和B基因编码的酶催化合成(其对应的等位基因a和b编码无功能蛋白),如下图所示。亲本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花授粉产生子一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黄色=9:7B.子一代的白色个体基因型为Aabb和aaBbC.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白色:黄色=9:4:330 D.子一代红色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占比为1/3【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白色物质无A基因,即基因组成为aa_,黄色物质为A_bb,红色物质为A_B_,又色素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A和B基因编码的酶催化合成,则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亲本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花授粉产生子一代,子代红色(A_B_):黄色(A_bb):白色(aa_)=9:3:4。【详解】AC、由分析可知,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白色:黄色=9:4:3,A错误;C正确;B、子一代的白色个体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B错误;D、子一代红色个体(A_B_)中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AABB)占比为1/9,D错误。故选C。6.某些动物依靠嗅觉发现食物、识别领地和感受危险。动物基因组中含有大量嗅觉受体基因。据资料报道,人类基因组中有38个编码嗅觉受体的基因和414个假基因(无功能基因)。小鼠基因组中有1037个编码嗅觉受体的基因和354个假基因。基因组比对结果显示,人类和小鼠嗅觉受体基因数目的差异是由于二者发生进化分支后,人类出现大量的假基因,而小鼠的嗅觉受体基因明显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是产生嗅觉受体基因多样性的原因之一B.嗅觉受体基因的碱基突变频率与嗅觉受体蛋白的氨基酸改变频率相同C.嗅觉受体基因的多样性是群体中不同个体间嗅觉能力差异的遗传基础D.小鼠敏锐嗅觉的形成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定向选择的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DNA分子中碱基的增添、替换、缺失,从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发生突变后,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可能不变。30 【详解】A、基因突变结果是产生新基因,故多种多样的嗅觉基因的产生,与基因突变有关,A正确;B、因为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当嗅觉受体基因的碱基发生突变,它编码的嗅觉受体蛋白的氨基酸不一定发生改变,故嗅觉受体基因的碱基突变频率与嗅觉受体蛋白的氨基酸改变频率不一定相同,B错误;C、嗅觉受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嗅觉受体蛋白的多样性,从而使不同个体间嗅觉能力出现差异,C正确;D、虽然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但长期的自然选择会定向的选择具有敏锐嗅觉的个体,使得嗅觉敏锐的小鼠逐渐增多,最终使小鼠敏锐嗅觉逐渐形成,D正确。故选B。7.甲同学从某哺乳动物的胃液中分离到了一种酶。为探讨该酶的最适pH,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方案pH范围温度酶活性测定最适pHA1~625℃每间隔一个pH梯度进行酶活性测定以pH对酶活性作图,酶活性最高时对应的pH为最适pHB1~1425℃C1~637℃D1~1437℃A.AB.BC.CD.D【答案】C【解析】【分析】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在最适pH之前,随pH的增加,酶活性逐渐增强;超过最适pH,随pH的增加酶活性逐渐减弱。【详解】哺乳动物的胃中存在胃酸,pH都是呈酸性,故选取的pH范围应该是1~6。哺乳动物的体温一般为40℃上下和人类的体温差不多,作为本实验无关变量中的温度应选择较适宜的温度37℃,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8.线虫的基因编码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该基因突变后(突变基因NPR-1),其编码的蛋白质第21530 位氨基酸残基由缬氨酸变为苯丙氨酸,导致线虫觅食行为由“独立觅食”变为“聚集觅食”。觅食行为的改变,在食物匮乏时,使线虫活动范围受限,能量消耗减少,有利于交配,对线虫生存有利。针对以上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发生的上述突变属于碱基替换B.食物匮乏时,基因频率会提高C.新基因的产生为线虫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D.这两种觅食行为的存在有利于线虫适应环境【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的三大来源之一,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特征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2、一般而言,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会导致插入或缺失位点以后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影响较大,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只改变一个氨基酸或不改变(密码子有简并性)。【详解】A、该基因突变后(突变基因NPR-1),其编码的蛋白质第215位氨基酸残基由缬氨酸变为苯丙氨酸,NPR-1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A正确;B、基因NPR-1使线虫觅食行为是“独立觅食”,在食物匮乏时,使线虫活动范围大,能量消耗多,不有利于交配,对线虫生存有害,NPR-1基因频率会下降,B错误;C、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C正确;D、两种觅食行为,有利于线虫在不同的食物环境中觅食,有利于线虫适应环境,D正确。故选B。【点睛】9.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与中心体有关B.植物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30 C.动物和植物的体细胞实现全能性的难易程度具有较大差异D.参与氧化反应的酶活性越高,有氧呼吸越旺盛,细胞衰老越快【答案】A【解析】【分析】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含有少量的DNA,也能进行自我复制,但在遗传上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内,与有丝分裂有关。【详解】A、蚕豆是高等植物,不含中心体,A错误;B、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核基因)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质基因不遵循,B正确;C、植物的体细胞同动物细胞相比,分化程度较低些,全能性更易实现,C正确;D、参与氧化反应的酶活性越高,有氧呼吸越旺盛,线粒体越容易衰老,细胞衰老的也就越快,D正确。故选A。10.某实验小组从甲兔的皮肤细胞提取细胞核,注入乙兔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植入丙兔的子宫,最终丙兔顺利产下丁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丁兔的性状与甲兔相同B.该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繁殖C.丁兔的遗传物质与丙兔无关D.与丁兔的DNA指纹相似度最高的是甲兔【答案】A【解析】【分析】克隆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把甲兔的细胞核注入乙兔的去核卵母细胞中,进行培养,发育成胚胎,植入到丙兔的子宫,生出丁兔,这项技术是克隆技术。【详解】A、丁兔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来源于甲兔,丁兔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来源于乙兔,因此丁兔的性状与甲兔不完全相同,A错误;B、丁兔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乙兔去核的卵母细胞直接发育成的,属于无性繁殖,B正确;C、丙兔只提供了丁兔胚胎发育的场所,丁兔的遗传物质与丙兔无关,C正确;D、丁兔的DNA主要来自于甲兔的细胞核,因此与丁兔的DNA指纹相似度最高的是甲兔,D正确。30 故选A。11.某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小鼠放在不同的密封、恒温的钟罩内,实验处理方案如下表,小鼠最先死亡的一组是()组别实验材料实验条件A小鼠+绿色植物光照B小鼠光照C小鼠+绿色植物黑暗D小鼠黑暗A.AB.BC.CD.D【答案】C【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和小鼠放在光下,小鼠可利用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详解】在光照条件下,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即使密封的钟罩内氧气消耗完全,小鼠的有氧呼吸也可以继续进行;小鼠不管是在光照条件下还是在黑暗条件下,都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密封钟罩中相同的氧气;小鼠和绿色植物在黑暗条件下均只进行有氧呼吸,消耗密封钟罩中相同的氧气,该组的氧气最先被消耗完,即小鼠最先死亡,C正确,ABD错误。故选C。1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步骤至关重要。下列关于无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耐高温的植物激素需过滤除菌后才能添加到已灭菌的培养基中B.超净工作台可用紫外线消毒,镊子、剪刀可灼烧灭菌C.植物材料用次氯酸钠消毒后接种到培养基中D.玻璃培养皿常采用干热灭菌法灭菌30 【答案】C【解析】【分析】消毒和灭菌:消毒灭菌概念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常用方法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适用对象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详解】A、对不耐高温的植物激素除菌时无法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可以用滤膜过滤除菌,再添加到已灭菌的培养基中,A正确;B、接种室和超净工作台等表面消毒,可用紫外线进行消毒,镊子、剪刀等金属器具可灼烧灭菌,B正确;C、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外植体用70%的酒精和氯化汞(或次氯酸钠)进行消毒,外植体取出后,在无菌水中漂洗了消毒液后才能接种到培养基中,C错误;D、玻璃培养皿常采用干热灭菌法灭菌,D正确故选C。13.水稻杂交制种中,由于母本茎秆最上部的伸长节间不够长,稻穗不能全部从叶鞘中抽出,包在叶鞘中的稻穗不能接受父本的花粉,因此不能结实,从而影响制种产量。技术人员通过适时喷施调节物质解决了这个问题。下列物质中常用的是()A.赤霉素B.乙烯利C.脱落酸D.细胞分裂素【答案】A【解析】【分析】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30 (1)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2)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3)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4)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5)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详解】A、赤霉素可以促进节间细胞的伸长,进而促使稻穗从叶鞘中抽出,能够接受父本的花粉,达到结实和提高制种产量,A正确;B、乙烯利是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果实成熟,不能促进节间细胞的伸长,B错误;C、脱落酸促进植物休眠以及抑制种子萌发等,不能促进节间细胞的伸长,C错误;D、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不能促进节间细胞的伸长,D错误。故选A。14.黄豆种子置于黑暗中萌发,生长的豆芽呈浅黄色,再移至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后,生长的豆芽呈绿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豆芽进行了光合作用,变成绿色B.黑暗中黄色物质合成较多,掩盖了绿色C.光照引起温度升高,导致豆芽变成绿色D.光照诱导了叶绿体的形成,导致豆芽变成绿色【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细胞中的色素主要存在于叶绿体和液泡中。叶绿体中的色素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液泡的色素与植物花、果实的颜色有关。【详解】30 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照条件。黄豆种子置于黑暗中萌发,生长的豆芽呈浅黄色,再移至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后,生长的豆芽呈绿色的原因:在光照条件下,能诱导前质体发育成叶绿体,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含量较高,从而使豆芽变绿。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15.“血清疗法”可用于一些病毒性传染病的临床救治。该疗法主要是利用康复期患者捐献的血液,经严格的血液生物安全性检测分离后,将血浆输入到重症患者体内。“血清疗法”的免疫学原理是利用康复期患者血浆中的()A.抗原,可以刺激重症患者产生较多的抗体B.抗体,可以刺激重症患者产生淋巴细胞C.特异性抗体,帮助重症患者对抗病毒D.淋巴因子,刺激重症患者产生较多的抗体【答案】C【解析】【分析】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会分泌到血浆、组织液等场所,故康复期患者体内含有相应的抗体,这样就可以利用康复期患者捐献的血液,经处理后对重症患者进行治疗。【详解】康复期患者捐献的血液中含有能与病原体结合的特异性抗体,二者结合后往往能形成细胞团或者沉淀物,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达到治疗的目的,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16.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浮游藻类属于生产者B.该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C.该食物网中,水生昆虫属于第二营养级D.浮游动物与水生昆虫之间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各自数量的相对稳定【答案】C【解析】30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起始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生产者植物是第一个营养级,以生产者为食的初级消费者动物是第二个营养级,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动物是第三个营养级。【详解】A、浮游藻类是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自养的生物,故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A正确;B、该食物网中一共有5条食物链:浮游藻类→裸鲤→鸬鹚;浮游藻类→裸鲤→绿头鸭;浮游藻类→裸鲤→大天鹅;浮游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绿头鸭;浮游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大天鹅,B正确;C、浮游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绿头鸭;浮游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大天鹅,水生昆虫位于的这两条食物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C错误;D、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浮游动物数量上升会导致水生昆虫数量上升,这样水生昆虫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加强,再因浮游藻类的不足使得浮游动物的数量下降,由于食物减少水生昆虫的数量下降,这种维持稳定状态的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C。17.生态位是指某种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在非洲草原上有斑马、野牛、牛羚和瞪羚等食草动物,它们迁徒时按一定次序陆续穿过草原,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草被的部位不同,并为下一个到来的物种留有食料。关于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现象是共同进化的结果B.上述现象导致种间竞争减弱C.上述食草动物间存在着生态位分化D.若去除斑马种群,对其他种群不会产生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表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关系。【详解】A、题干的描述中体现出了各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这是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B、根据题干可知,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草被的部位不同,这样就使得各物种间的竞争减弱,B正确;C、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草被的部位不同,说明在食物上存在一定的分化;迁徒时按一定次序陆续穿过草原,说明在栖息空间上存在分化,C正确;D、生物和生物之间是在相互影响中进化和发展的,故去除斑马种群,对其他种群会产生影响,如捕食斑马的生物,D错误。故选D。30 18.人体的各种细胞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下列关于卵原细胞与肝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卵原细胞只进行减数分裂,肝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B.肝炎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整合到肝细胞的DNA上,因此肝炎可遗传C.卵原细胞与肝细胞含有的DNA和RNA分子相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D.卵原细胞与肝细胞的基因组相同,基因的表达具有差异【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分化:(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详解】A、卵原细胞不只进行减数分裂,也可以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A错误;B、肝炎病毒的遗传物质DNA可以整合到肝细胞的DNA上,但发生在体细胞的遗传物质改变一般不能遗传,B错误;CD、由于不同细胞基因选择性表达不完全相同,来源于同一受精卵的卵原细胞与肝细胞含有的DNA分子相同,但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即基因的表达具有差异,C错误;D正确。故选D。19.人体内分泌系统分泌多种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垂体、甲状腺、胸腺、乳腺、肾上腺等器官属于内分泌系统。②激素种类多,量极少,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等机制维持机体的稳态。③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④肝脏和肌肉细胞中糖原的合成与血糖含量相关。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30 【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弥散到体液中,通过体液进行运输。【详解】①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分别能分泌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胸腺激素、肾上腺素,故都属于内分泌腺,乳腺分泌的乳汁直接排到体外,故乳腺属于外分泌腺,①错误;②激素在体内的含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激素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等机制能保证激素含量的稳定,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②正确;③碘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元素之一,故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为了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上升,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会增加,③错误;④血糖可以在肝脏和肌肉细胞等处合成糖原,从而使血糖含量下降,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20.上世纪60年代,由于开沟疏浚等人类活动的加剧,加上气候变化的胁迫,某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害,局部湿地逐渐退化成草地或荒漠,呈现出“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沙漠化地→荒漠”的生态演替趋势。关于上述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都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C.上述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D.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甸生态系统【答案】B【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0 2、群落演替特点(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详解】A、初生演替是在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沼泽中存在一定的植被条件,故题干中的演替不是初生演替,A错误;B、人类活动可使演替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正确;C、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沙漠化地→荒漠,该演替中群落结构呈现出由复杂到简单的趋势,C错误;D、与草甸生态系统相比,荒漠生态系统物质组成成分少,营养结构简单,故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于草甸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21.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胞内的钾离子浓度约为胞外的30倍,而胞外的钠离子和钙离子浓度分别约为胞内的10倍和10000倍。(1)神经细胞遇到适当刺激后可产生以局部电流的方式进行传导的动作电位。其中,在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向_____。(2)实验发现,用河豚毒素(钠离子通道阻断剂)处理神经纤维末梢,阻断该处动作电位的传导,突触前膜无神经递质释放,当河豚毒素的作用消除后,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恢复,该现象说明动作电位与神经递质释放的关系是_____。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若神经末梢的细胞外液中没有钙离子,即便该部位产生了动作电位,也没有神经递质的释放。综上所述,可推断动作电位、钙离子跨膜运输和神经递质释放三种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是_____。(3)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_____。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发生功能联系的部位,一次突触传递的时间约为0.5~0.9毫秒。实验发现,某反射兴奋通过中枢的传播时间约为0.7毫秒,说明该反射在神经中枢经过了_____(填“一次”或“多次”)突触传递,其神经中枢位于_____。【答案】(1).相反(2).动作电位是引起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必要条件(3).动作电位通过诱导钙离子跨膜运输来促进神经递质释放(4).反射弧(5).一次(6).脊髓【解析】【分析】30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离子通透性改变,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由此可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之间的转变过程,需要的时间长,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速度由突触的数目决定。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电信号、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的形式。【详解】(1)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膜外受刺激部位为负,未受刺激部位为正,电位由正传向负,兴奋由受刺激部位传向未受刺激部位,故在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向相反。(2)用河豚毒素(钠离子通道阻断剂)处理神经纤维末梢,阻断该处动作电位的传导,突触前膜无神经递质释放,当河豚毒素的作用消除后,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恢复,该现象说明动作电位与神经递质释放的关系是动作电位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必要条件;若神经末梢的细胞外液中没有钙离子,即便该部位产生了动作电位,也没有神经递质的释放,综合分析,可推断动作电位、钙离子跨膜运输和神经递质释放三种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动作电位通过诱导钙离子跨膜运输来促进神经递质释放。(3)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发生功能联系的部位,一次突触传递的时间约为0.5~0.9毫秒。实验发现,某反射兴奋通过中枢的传播时间约为0.7毫秒,说明该反射在神经中枢经过了一次突触传递,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利用题中有关信息并结合有关神经调节的基本知识综合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2.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分为森林、草地、荒漠和苔原四种类型。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力最高的,其食物网极其复杂,物质循环速度快,能量流动渠道多。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对地球氧气的生产及二氧化碳的平衡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全球气候的重要调节器。回答下列问题:(1)在森林、草地、荒漠和苔原四种生态系统类型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_____生态系统。(2)热带雨林的绿色植物通过_____作用将碳释放到大气中。(3)热带雨林比苔原生态系统土壤中累积的有机质少,其原因是_____。(4)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若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植物的短期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_____;另一方面为引起气孔的部分关闭,气孔部分关闭的生理意义是_____30 。如果温度和降雨量因大气圈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发生变化,从长期影响来看,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可能会导致位于北半球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分布向北方移动,原因是_____。【答案】(1).森林(2).呼吸(3).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分解土壤中有机物更快(4).植物光合作用强(5).减弱水份的散失(6).北方温度升高,水份增多,有利植物生长【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的循环形式是CO2。(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2.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大量利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导致温室气体短期内大量排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另一方面是人类大面积的砍伐森林,使得吸收这一气体的植物大为减少。因此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等。【详解】(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草地、荒漠和苔原生态系统相比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更高。(2)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碳的循环形式是CO2;热带雨林的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碳以CO2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3)热带雨林中温度较高,分解者分解土壤中有机物更快,所以热带雨林比苔原生态系统土壤中累积的有机质少。(4)若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植物的短期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植物光合作用强,导致光合速率加快;另一方面: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起气孔的部分关闭,气孔部分关闭的生理意义是使蒸腾作用减弱,减少植物水分的散失。如果温度和降雨量因大气圈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发生变化,从长期影响来看,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北方温度升高,水份增多,有利植物生长水分增多,利于植物生长,从而可能会导致位于北半球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分布向北方移动。30 【点睛】本题结合温室效应这一全球性生态问题,主要考查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温室效应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中等。23.上世纪90年代,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SRY)被首次报道。最初的线索来源于科学家发现有体细胞核型为XX,但表现男性体征的人,推测这些XX男性的细胞中可能带有Y染色体片段,且该Y染色体片段上存在性别决定基因。为验证此推测,科学家对4名XX男性的体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发现这些男性体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上都带有Y染色体DNA片段,将其中共有的60Kb的片段设定为甲片段。(1)根据上述信息,为缩小含有潜在性别决定基因在甲片段上的范围,根据甲片段DNA序列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DNA探针(DNA探针是带有荧光标记的可以与被检测DNA序列配对的DNA片段,探针如下图所示)。利用探针对另外3名XX男性体细胞DNA进行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3名XX男性中,带有的Y染色体片段最长的是_____;寻找性别决定基因的存在区间可缩小到探针_____之间,将该区间设定为乙片段。个体探针1探针2探针3探针4探针5探针6探针7正常男性+++++++XX男性-1++++++-XX男性-2-+++++-XX男性-3--+++--+探针检测结果为阳性-探针检测结果阴性(2)根据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科学家在雄性小鼠基因组中找到了与乙片段同源DNA序列,其中2.1Kb的DNA序列与人类高度同源,将该序列设定为丙片段。Y染色体上缺失了丙片段的XY小鼠表现为雌性性状,推测该片段存在性别决定基因。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人类和小鼠都存在丙片段的原因是_____。科学家将含有丙片段的表达载体导入小鼠受精卵细胞,通过胚胎移植技术获得的子代小鼠中出现了_____小鼠,从而证实丙片段有性别决定功能。30 【答案】(1).1(2).3和5(3).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4).雄性【解析】【分析】提取信息可知:本题中涉及甲乙丙三种基因,其中甲基因为“男性体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上都带有Y染色体DNA片段,其中共有的60Kb的片段”;乙基因为为XX男性共存的区间;丙基因为雄性小鼠中乙的同源区段,可决定雄性性别。【详解】(1)据表可知:正常男性探针1-探针7均呈阳性,而“男性体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上都带有Y染色体DNA片段”,与正常男性比较,可知3名XX男性中XX男性-1含有的阳性探针数量最多,故其带有的Y染色体片段最长;据表格进一步分析可知,三名XX男性均含有探针3-探针5,故性别决定基因可缩小到探针3-5之间。(2)地球生物都起源于同一原始祖先,后经进化形成,故人类和小鼠都存在丙片段;据题干信息可推测,本实验为验证丙片段是否存在性别决定基因,而“Y染色体上缺失了丙片段的XY小鼠表现为雌性性状”故若将丙片段的表达载体导入小鼠受精卵细胞,即在有丙片段存在的前提下,若最终获得的子代中出现雄性小鼠,即可证实丙片段有性别决定功能。【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性别决定与相关基因的关系,能准确把握题表信息是解题关键。24.某实验室需构建含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表达载体用于科学研究。相关资料如下:(1)双链DNA的每一条链有两个末端,分别是5’端和3’端,从左到右的5’—3’DNA链是编码链,从左到右的3’—5’DNA链是模板链。(2)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在自然光下显示绿色,已知该基因的DNA编码序列如下:5’ATGGTGAGC……AAGTAA3’。(3)质粒载体中含有EcoRⅠ、HindⅢ、BamHⅠ、XbaⅠ和NotⅠ等酶的酶切位点(这些酶各自的识别序列不同),如下图所示。30 回答下列问题:(1)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录的mRNA碱基序列为_____。(2)通过PCR方法获得eGFP目的片段,首先需要设计_____(填“一对”或“一个”)引物,在体外选择性扩增eGFP目的片段,PCR反应一般由95℃热变性、55~60℃引物和模板配对、72℃延伸三个步骤,经过多次循环完成。延伸阶段选用72℃是综合考虑了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是_____和_____。(3)eGFP的PCR产物两端分别含有I和I的酶切位点,构建重组表达载体时,用这两种酶酶切PCR产物和质粒载体。与单一酶酶切相比,该实验采用的双酶切方法的优点是_____(答一点即可)。(4)将所构建的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涂布含有卡那霉素的平板,若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可观察到多个_____单菌落。【答案】(1).5’AUGGUGAGC……AAGUAA3’(2).一对(3).防止DNA变性(4).保证Taq酶所需温度条件(5).防止目的基因与质粒任意连接(6).绿色荧光【解析】【分析】根据题目的资料分析,左到右的5’—3’DNA链是编码链,从左到右的3’—5’DNA链才是模板链,所以题目所给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编码序列不是模板链,mRNA应以与之互补的另一条链为模板进行转录。PCR技术,需要一对引物,三个步骤循环主要控制的是温度,控制温度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解旋、复旋过程,以及保证酶活性。【详解】(1)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编码序列如下:5’ATGGTGAGC……AAGTAA3’,则模板序列(3’—5’DNA链)应为与之互补的另一条DNA链,故转录的mRNA碱基序列为5’AUGGUGAGC……AAGUAA3’。(2)通过PCR方法获得eGFP30 目的片段,需要两种引物与两条互补,因此首先需要设计一对引物。延伸阶段选用72℃是综合考虑了两个因素,一是防止DNA变性,二是保证Taq酶所需温度条件。(3)与单一酶酶切相比,采用的双酶切方法,可以形成不同的粘性末端,可以防止目的基因与质粒任意连接等。(4)将所构建的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涂布含有卡那霉素的平板,若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能表达出抗卡那霉素的物质和绿色荧光,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能在该培养基上生存,因此可观察到多个含有绿色荧光的大肠杆菌单菌落。【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中的PCR技术操作条件,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转录过程等知识点,考生除了要识记课本知识外,还要要通过题目给出的资料分析判断模板链是哪一条,才能对第一个小题做出正确回答。3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