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5月模拟试卷含解析6
2016年甘肃省定西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加碘盐 B.冰水混合物 C.白酒 D.牛奶 2.2014年北京长安街换上金色护栏,下列材料均可用于制造护栏,其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不锈钢 B.水泥 C.塑料 D.石材 3.2015年4月15日日定西市临洮县发生4.5级地震,造成1人死亡,一人受伤,并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下列四个变化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房屋倒塌 B.堰塞湖形成 C.震区消毒杀菌 D.山体滑坡 4.四龙度假村位于甘肃省白银市东南25公里的黄河之滨,风景秀美,气候怡人.集休闲、度假、旅游、疗养、商务活动于一体,被誉为“陇上明珠”.牡丹园、芍药园、月季园,奇花异草,竞相争艳,在花开季节游客们能闻到花香味是因为( ) A.分子很小 B.分子可以再分 C.分子之间有间隙 D.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5.“APEC蓝”,2014年新的网络词汇,形容2014年北京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期间北京蓝蓝的天空.为保持这种“APEC蓝”,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分类回收垃圾,并露天焚烧 B.发展公共交通,倡导低碳出行 C.实施绿化工程,防治扬尘污染 D.使用燃煤脱硫技术,减少SO2污染 6.物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下列关于物质与人体健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食用牛奶、瘦肉都可补充蛋白质 B.食用番茄可补充维生素C C.小儿缺钙会得佝偻病 D.缺碘会引起贫血 7.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滴加液体 B. 取用固体 C. 测溶液pH D. 过滤 8.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下列实验中观察到的颜色正确的是( ) A.铁锈放入稀盐酸中溶液变黄色 B.酚酞试液滴入硫酸溶液中变红色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D.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絮状沉淀 9.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是实验室常用的碱.要鉴别氢氧化钠稀溶液和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不能够达到目的是( ) A.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 B.分别滴加稀盐酸 C.分别通入二氧化碳 D.分别加热原溶液至80℃ 10.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杂质 除杂所用的试剂和方法 A O2 HCl气体 先通过NaOH,再通过浓硫酸 B NaOH溶液 Ca(OH)2溶液 先加入适量的 Na2CO3溶液,过滤 C NaCl溶液 Na2CO3溶液 先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 D Ca(OH)2 CaO 加入适量的水,烘干 A.A B.B C.C D.D 二、填空与简答题(共4小题,总计23分) 11.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氮原子________; (2)铁离子________;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______; (4)氢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________. 12.“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请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生活中的问题: (1)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生活中通过________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2)房屋装修后,可在室内放一些活性炭以除去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苯等有毒气体,这是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_. (3)目前,城市的一些汽车已改用压缩天然气(CNG)或液化石油气(LPG)作燃料,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虾仁、猪肉、冬笋、面粉等是制作虾饺的主要原料,虾饺中含有的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素有蛋白质、________、油脂. (5)铝可以制成铝箔,这是利用金属铝具有良好的________;铁比铝易生锈,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________发生化学反应所致. 13.如图是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2)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________方法提纯A; (3)t2℃时,把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4)要使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填一种即可) (5)t3℃时将A、B、C三种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它条件不变),没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____. 14.图中A﹣H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B都是黑色固体,D、F为红色固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推断出各物质后解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A的化学式________; (2)写出上述物之间转化时发生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转化过程③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 (4)已知转化过程④在常温下就能进行,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__反应.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总计19分) 15.下列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编号仪器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实验室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 (3)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_(从A﹣E中选择),若改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________端进入.若要制得的干燥的二氧化碳应选取上图中的________ 装置(从G、H 中选择),并且气体从________(用端口字母表示)进入.若要检验收集到的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气体,方法是________,原理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6.某化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参与他们进行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Ⅰ: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Ⅲ:________. 【实验与探究】 (1)实验如下: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步骤一: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过程中始终 没有气泡产生. 则证明猜想________成立. 步骤二:另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氯化钡溶液. 实验过程中产生 ________. 则证明猜想Ⅱ或Ⅲ成立.此 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________. (2)为了进一步的验证猜想结果,小明同学提出如下实验方案:继续步骤二的实验,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则猜想Ⅲ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Ⅱ成立. 小华同学立即对小明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________性(填“酸”或“碱”),能使酚酞变红,因此他认为该方案的操作步骤中应该改进的是________. 【反思与交流】久置的固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 四、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总计8分) 17.甘肃定西是全国有名的马铃薯之乡,每年都有大量的马铃薯输送至全国各地.马铃薯中含有大量的淀粉﹣﹣人类膳食中最为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据报道,油炸含有淀粉的食品会产生一种有毒物质丙烯酰胺(化学式为C3H5NO),食用后有害健康,请回答: (1)丙烯酰胺中C、O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2)100g丙烯酰胺中含有________g氮元素(保留1位小数). 18.将100g氯化钠样品(含有碳酸钠)加入盛有50g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45.6g溶液.请计算: (1)产生的气体质量为________g. (2)计算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2016年甘肃省定西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5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加碘盐 B.冰水混合物 C.白酒 D.牛奶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解答】解:A、加碘盐中含有氯化钠和碘酸钾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B、冰水混合物中含有一种物质﹣﹣水,属于纯净物; C、白酒中含有水和酒精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D、牛奶中含有水、蛋白质等,属于混合物. 故选:B. 【点评】冰是水的固体,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不要根据字面去理解. 2.2014年北京长安街换上金色护栏,下列材料均可用于制造护栏,其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不锈钢 B.水泥 C.塑料 D.石材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化学与生活. 【分析】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不锈钢是用不锈钢制成的,不锈钢是钢的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B、水泥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C、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D、石材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3.2015年4月15日日定西市临洮县发生4.5级地震,造成1人死亡,一人受伤,并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下列四个变化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房屋倒塌 B.堰塞湖形成 C.震区消毒杀菌 D.山体滑坡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房屋倒塌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堰塞湖形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消毒杀菌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山体滑坡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四龙度假村位于甘肃省白银市东南25公里的黄河之滨,风景秀美,气候怡人.集休闲、度假、旅游、疗养、商务活动于一体,被誉为“陇上明珠”.牡丹园、芍药园、月季园,奇花异草,竞相争艳,在花开季节游客们能闻到花香味是因为( ) A.分子很小 B.分子可以再分 C.分子之间有间隙 D.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微观和宏观相互转化思想;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在花开季节游客们能闻到花香味,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花香的主要原因与分子的大小无关,故选项错误. B、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花香的主要原因与分子可分无关,故选项错误. C、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花香的主要原因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故选项错误. D、由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这是造成闻到花香的主要原因,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APEC蓝”,2014年新的网络词汇,形容2014年北京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期间北京蓝蓝的天空.为保持这种“APEC蓝”,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分类回收垃圾,并露天焚烧 B.发展公共交通,倡导低碳出行 C.实施绿化工程,防治扬尘污染 D.使用燃煤脱硫技术,减少SO2污染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知识生活化;化学与生活. 【分析】A、根据焚烧垃圾会导致空气污染分析解答; B、根据使用绿色公共交通出行,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进行分析; C、根据绿化工程的作用分析解答; D、汽油可以溶解油污,可以据此解答. 【解答】解:A、垃圾分类处理是正确的,但是露天焚烧会导致空气的污染,故A做法错误; B、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少开私家车,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故B做法正确; C、绿化工程是植树造林对空气有净化作用,防治扬尘污染,故C做法正确; D、SO2污染空气导致酸雨,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可减少SO2的排放,故D做法正确. 故选A. 【点评】环境污染已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身体健康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学习时要注意污染的来源、危害、防治措施、变害为利的新工艺和新方法等知识. 6.物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下列关于物质与人体健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食用牛奶、瘦肉都可补充蛋白质 B.食用番茄可补充维生素C C.小儿缺钙会得佝偻病 D.缺碘会引起贫血 【考点】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化学与生活. 【分析】A、根据牛奶、瘦肉中含有的营养素进行分析; B、根据维生素C的主要食物来源进行判断. C、根据钙的生理作用判断. D、根据碘的生理作用判断. 【解答】解:A、牛奶、瘦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故正确; B、番茄中富含维生素C,故正确. C、小儿缺钙会得佝偻病和发育不良,故正确. 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缺铁会引起贫血,故错误. 故选D.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热点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领会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7.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滴加液体 B. 取用固体 C. 测溶液pH D. 过滤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解答】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取用固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所示操作错误. C、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8.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下列实验中观察到的颜色正确的是( ) A.铁锈放入稀盐酸中溶液变黄色 B.酚酞试液滴入硫酸溶液中变红色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D.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絮状沉淀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压轴实验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依据铁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判断分析; B、依据酚酞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判断; C、依据硫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判断是否正确; D、依据氢氧化铜的颜色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的溶液呈黄色,故正确; B、酚酞在酸性溶液中不变色,所以酚酞试液滴入硫酸溶液中不变色,故错误; C、硫在氧气中的燃烧会出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不是淡蓝色火焰,故错误; D、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两者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的蓝色沉淀,不是红褐色沉淀,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是对物质反应时现象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物质间反应情况以及生成物的颜色及状态,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9.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是实验室常用的碱.要鉴别氢氧化钠稀溶液和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不能够达到目的是( ) A.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 B.分别滴加稀盐酸 C.分别通入二氧化碳 D.分别加热原溶液至80℃ 【考点】酸、碱、盐的鉴别.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根据两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解答】解:A、碳酸钠溶液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碳酸钠溶液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B、稀盐酸分别能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发生中和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钙和水,均无明显变化,不能鉴别,故选项正确. C、分别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的是氢氧化钙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分别加热原溶液至80℃,有白色固体析出的是氢氧化钙饱和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 10.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杂质 除杂所用的试剂和方法 A O2 HCl气体 先通过NaOH,再通过浓硫酸 B NaOH溶液 Ca(OH)2溶液 先加入适量的 Na2CO3溶液,过滤 C NaCl溶液 Na2CO3溶液 先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 D Ca(OH)2 CaO 加入适量的水,烘干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HCl气体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O2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通过浓硫酸进行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Ca(OH)2溶液能与适量的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Na2CO3溶液能与适量的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aO能与适量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C.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与简答题(共4小题,总计23分) 11.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氮原子 2N ; (2)铁离子 Fe3+ ;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O ; (4)氢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 (OH)3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氮原子可表示为:2N;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铁离子可表示为:Fe3+; (3)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其元素符号可表示为:O; (4)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氢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可表示为:(OH)3; 故答案为:(1)2N;(2)Fe3+;(3)O;(4)(OH)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2.“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请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生活中的问题: (1)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生活中通过 煮沸 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2)房屋装修后,可在室内放一些活性炭以除去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苯等有毒气体,这是利用活性炭的 吸附性 . (3)目前,城市的一些汽车已改用压缩天然气(CNG)或液化石油气(LPG)作燃料,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 (4)虾仁、猪肉、冬笋、面粉等是制作虾饺的主要原料,虾饺中含有的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素有蛋白质、 糖类 、油脂. (5)铝可以制成铝箔,这是利用金属铝具有良好的 延展性 ;铁比铝易生锈,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 氧气和水蒸气 发生化学反应所致. 【考点】硬水与软水;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书写化学方程式;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专题】化学与能源;空气与水;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金属与金属材料;化学与生活. 【分析】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是加热煮沸,在实验室中是蒸馏.活性炭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一些染料、色素、异味等;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配平即可;虾仁、猪肉、冬笋、面粉等是制作虾饺的主要原料,虾饺中含有的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素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等;铝可以制成铝箔,这是利用金属铝具有良好的延展性,铁比铝易生锈,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所致. 【解答】解:(1)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是加热煮沸,在实验室中是蒸馏;故答案为:煮沸; (2)活性炭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一些染料、色素、异味等;故答案为:吸附性;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配平即可;故答案为:CH4+2O2CO2+2H2O; (4)虾仁、猪肉、冬笋、面粉等是制作虾饺的主要原料,虾饺中含有的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素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等;故答案为:糖类; (5)铝可以制成铝箔,这是利用金属铝具有良好的延展性,铁比铝易生锈,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所致;故答案为:延展性;氧气和水蒸气; 【点评】本考点属于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也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理念.还结合了新课标中的一个新的考点硬水与软水的区分,一定要加强记忆,综合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 13.如图是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C>B>A ; (2)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方法提纯A; (3)t2℃时,把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80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7.5% . (4)要使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加入C物质(合理均可) (填一种即可) (5)t3℃时将A、B、C三种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它条件不变),没有晶体析出的是 C .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据溶解度曲线可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2)据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可分析提纯物质的方法; (3)据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4)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一般方法是加入溶质、蒸发溶剂、降温; (5)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的物质降温不会析出晶体. 【解答】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2)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不大,所以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方法提纯A; (3)t2℃时A的溶解度是6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60g的A,所以把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最多溶解30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8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37.5%; (4)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要使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加入C物质、蒸发溶剂或升温的方法; (5)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AB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t3℃时将A、B、C三种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它条件不变),没有晶体析出的是C; 故答案为:(1)C>B>A; (2)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3)37.5%; (4)加入C物质(合理均可); (5)C. 【点评】了解溶解度概念的含义、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等知识,才能结合题意正确解答. 14.图中A﹣H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B都是黑色固体,D、F为红色固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推断出各物质后解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A的化学式 C ; (2)写出上述物之间转化时发生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CO22CO ; (3)转化过程③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Fe2O3+3CO2Fe+3CO2 ; (4)已知转化过程④在常温下就能进行,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置换 反应.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A、B是黑色固体,在高温下反应能生成红色固体D和C,则A和B可能是氧化铜和碳,生成的D为铜,C可能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A反应生成E,则A可能是碳,生成的E为一氧化碳,B为氧化铜,F是红色固体,能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G,则F可能是氧化铁,生成的G是铁,铁能与铜盐溶液反应生成铜,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初中阶段接触的红色固体主要是铜和氧化铁,A、B是黑色固体,在高温下反应能生成红色固体D和C,则A和B可能是氧化铜和碳,生成的D为铜,C可能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A反应生成E,则A可能是碳,生成的E为一氧化碳,B为氧化铜,F是红色固体,能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G,则F可能是氧化铁,生成的G是铁,铁能与铜盐溶液反应生成铜,则H可能是硫酸铜,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1)根据分析可知:A是碳,故填:C; (2)碳和二氧化碳高温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故填:C+CO22CO; (3)根据分析可知:E是一氧化碳,F是氧化铁,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 (4)铁能与铜盐溶液反应生成亚铁盐和铜,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填:置换. 故答案为: (1)C;(2)C+CO22CO;(3)Fe2O3+3CO2Fe+3CO2;(4)置换. 【点评】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题,关键是根据题干叙述找准解题突破口,直接得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然后根据物质的性质推断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平.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总计19分) 15.下列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编号仪器名称:① 铁架台 ;② 长颈漏斗 . (2)实验室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KMnO4K2MnO4+MnO2+O2↑ . (3)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是 BE (从A﹣E中选择),若改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 b 端进入.若要制得的干燥的二氧化碳应选取上图中的 G 装置(从G、H 中选择),并且气体从 c (用端口字母表示)进入.若要检验收集到的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气体,方法是 将收集到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是二氧化碳 ,原理是 Ca(OH)2+CO2═CaCO3↓+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气体的干燥(除水);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熟记仪器的名称; (2)装置A是用固体加热制取氧气,试管口有一棉花团,所以是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3)根据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反应的发生装置,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水溶性来选择发生装置;依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来干燥气体,且洗气装置导管长进短出分析解答;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并据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解答】解:(1)①是铁架台,②是长颈漏斗;故填:铁架台;长颈漏斗; (2)实验室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KMnO4K2MnO4+MnO2+O2↑;故填:2KMnO4K2MnO4+MnO2+O2↑; (3)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时选择发生装置的依据为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根据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药品的状态为:固体+液体,反应条件为:不需要加热,所以应该选择B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够溶于水,所以应该选择E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气体应从b端通入,将空气挤压到集气瓶上部排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不能用氢氧化钠来干燥;只能用浓硫酸来干燥;若要制得的干燥的二氧化碳可将气体通过浓硫酸,根据洗气装置导管长进短出,气体从c端通入;若要检验收集到的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气体,可将收集到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是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故答案为:BE;b;G;c;将收集到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是二氧化碳;Ca(OH)2+CO2═CaCO3↓+H2O.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仪器的链接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6.某化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参与他们进行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Ⅰ: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Ⅲ: NaOH和Na2CO3 . 【实验与探究】 (1)实验如下: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步骤一: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过程中始终 没有气泡产生. 则证明猜想 Ⅰ 成立. 步骤二:另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氯化钡溶液. 实验过程中产生 白色沉淀 . 则证明猜想Ⅱ或Ⅲ成立.此 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BaCl2+Na2CO3═BaCO3↓+2NaCl . (2)为了进一步的验证猜想结果,小明同学提出如下实验方案:继续步骤二的实验,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则猜想Ⅲ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Ⅱ成立. 小华同学立即对小明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 碱 性(填“酸”或“碱”),能使酚酞变红,因此他认为该方案的操作步骤中应该改进的是 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 【反思与交流】久置的固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CO2+2NaOH═Na2CO3+H2O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钠若变质,其产物为碳酸钠,所以可以据此结合题中的猜想完成解答; 【实验与探究】(1)碳酸钠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而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2)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呈碱性,可以使酚酞变红,所以为了防止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干扰实验应该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据此进行解答; 【反思与交流】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由于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的缘故,可以据此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 【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钠若变质,其产物为碳酸钠,若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则该固体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混合物; 【实验与探究】(1)碳酸钠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所以若没有明显现象,则该固体中没有碳酸钠,即只有氢氧化钠,即猜想Ⅰ成立; 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所以若观察到产生了白色沉淀,则说明在该固体中含有碳酸钠,即猜想Ⅱ或猜想Ⅲ成立;该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 (2)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而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可以是酚酞变红,所以为了防止碳酸钠干扰实验应该将步骤二中的氯化钡溶液改为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反思与交流】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由于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的缘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故答案为: 【猜想与假设】猜想Ⅲ:NaOH和Na2CO3 【实验与探究】(1)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Ⅰ 白色沉淀 BaCl2+Na2CO3═BaCO3↓+2NaCl (2)碱; 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反思与交流】CO2+2NaOH═Na2CO3+H2O. 【点评】在检验氢氧化钠是否是部分变质与检验是否变质是有区别的,检验变质只需用盐酸就可以了,而检验部分变质,还要检验是否有氢氧化钠,常用氯化钙溶液或是氯化钡溶液来进行检验. 四、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总计8分) 17.甘肃定西是全国有名的马铃薯之乡,每年都有大量的马铃薯输送至全国各地.马铃薯中含有大量的淀粉﹣﹣人类膳食中最为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据报道,油炸含有淀粉的食品会产生一种有毒物质丙烯酰胺(化学式为C3H5NO),食用后有害健康,请回答: (1)丙烯酰胺中C、O元素的质量比为 9:4 ; (2)100g丙烯酰胺中含有 19.7 g氮元素(保留1位小数). 【考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丙烯酰胺中碳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12×3):16=9:4.故填:9:4; (2)100g丙烯酰胺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为:100g××100%≈19.7g.故填:19.7.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8.将100g氯化钠样品(含有碳酸钠)加入盛有50g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45.6g溶液.请计算: (1)产生的气体质量为 4.4 g. (2)计算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 【分析】(1)根据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可知反应前后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而样品中的氯化钠不与盐酸反应;至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其溶质氯化钠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原混合物质中的氯化钠,另一部分则是反应生成的氯化钠; 【解答】解:(1)根据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100g+50g﹣145.6g=4.4g; (2)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钠是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117 44 x y 4.4g 解得,x=10.6g y=11.7g 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原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与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之和. 氯化钠的质量=11.7g+(100g﹣10.6g)=101.1g 溶液的质量=145.6g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69.4% 答案: (1)4.4; (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9.4%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格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