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

‎2016年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国际学校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5题每题1分,6-10题每题2分,共15分)‎ ‎1.今年我国部分省市实行实时公布空气的“清新指数”.“清新指数”是国际公认的一种空气清洁度标准.下列做法对“清新指数”会产生不利影响的是(  )‎ A.使用节能灯泡,提倡节约用电 B.大力发展风能,减少火力发电 C.用布袋代替一次性塑料袋购物 D.增加私家车用量,提高生活质量 ‎2.二氧化碳在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制汽水 B.制干冰 C.被石灰水吸收 D.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3.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下面“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 标签受损 B.‎ 受热仪器破裂 C.‎ 溶液蒸不干 D.‎ 读数不正确 ‎4.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613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关于53131I和53127I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各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 B.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C.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 D.属于同种元素 ‎5.蚂蚁会分泌一种信息素(C10H18O).下面对该信息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信息素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B.该信息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0:18:1‎ C.C10H18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6‎ D.该信息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g生铁可以完全溶解在足量稀硫酸中 B.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可证明硝酸铵溶于水放热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2 gC和32 g O2充分反应可生成44 g CO2‎ D.pH为0的溶液和pH为7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仍为7‎ ‎7.某化合物由氢、氧及另一种元素组成,下列对该化合物判断错误的是(  )‎ A.可能是盐 B.可能是氧化物 C.可能是碱 D.可能是有机物 ‎8.如图所示:2个甲分子反应生成1个丙分子和3个乙分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丙分子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B.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属于化合物 C.该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 ‎9.芯片是电脑、智能家电的核心部件,它是以高纯度的单质硅(Si)为材料制成的.硅及其氧化物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Si+O2SiO2 ②SiO2+Na2CO3Na2SiO3+CO2↑‎ ‎③SiO2+2CSi+2CO↑ ④Si+2NaOH+H2O═Na2SiO3+2H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③属于置换反应 B.上述反应中生成了三种可燃性气体 C.硅不属于金属材料 D.Si和Si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等质量的CO和CO2中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11‎ B.等质量的Al和Mg分别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生成H2的质量相等 C.等质量的NaHCO3和MgCO3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的质量相等 D.等质量的质量分数均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显中性 ‎ ‎ 二、填空、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1.用合适的化学用语表示:‎ ‎(1)标出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2)画出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 ‎12.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见图),请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时,物质A和C的溶解度相等;‎ ‎(2)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从t2℃降温到t1℃,其中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发生改变的是______;‎ ‎(3)小丽向50gt2℃的水中加入25gA物质,形成的溶液______(填“是”或“不是”)饱和溶液.‎ ‎13.已知A、B、C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金属元素,其中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B为金属氧化物;D、E、F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非金属元素,E是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有些转换关系,反应条件等略去).试回答:‎ ‎(1)C的名称:______;‎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E在工业炼铁中的用途:______;‎ ‎(3)A→D的基本反应类型______.‎ ‎14.下列是初中常见物质,由下表中元素组成.‎ 元素名称 氢 碳 氧 氯 钠 铁 元素符号 H C O Cl Na Fe ‎(1)A溶于水形成黄色溶液,其化学式为______.‎ ‎(2)B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是化学实验室的常用燃料,写出该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C和D是常用的灭火剂,D与E反应能生成C,写出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时,打开止水夹,丙中水流入丁中,乙中有气泡冒出.若甲中盛有溶液F,乙中盛有含酚酞的E溶液,实验时观察到乙中溶液变为无色.充分反应后乙中溶质(不包含酚酞)的可能组成为______.‎ ‎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0分)水水红磷弹簧夹 ‎15.用集气瓶可完成多种实验.请根据如图1装置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装置A可用于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当气体收集满后,从水槽中取出集气瓶的正确操作顺序是______ (填序号).‎ ‎①将导气管移出集气瓶口 ②将集气瓶和玻璃片一起移出水面 ‎③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 ④将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2)要达到装置图B所示实验的目的,集气瓶中装入的试剂是______.‎ ‎(3)用Y形管可进行多种实验(如图2所示).‎ ‎①实验一中看到的现象证明了分子具有的特征是______.‎ ‎②实验二所示装置可以研究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在不打开装置的情况下,将I中Y型管倾斜,使稀硫酸流入碳酸钠中,再恢复至图示装置的角度;一段时间后,II中Y型管现象是______.‎ ‎16.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将镁条投入氯化铜溶液中,发现产生红色固体物质同时又看到溶液中出现较多的气泡.同学们感到很奇怪,金属和盐反应应该生成另一种金属和另一种盐,怎么会出现气泡?于是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展开了探究活动.‎ ‎【提出猜想】从元素守恒的角度,猜测气体是:______.‎ ‎①小红认为是O2;②小芳认为是Cl2;③小林认为是 通电.‎ ‎【查阅资料】Cl2能溶于水,它能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NaClO和NaCl.‎ ‎【实验探究】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同学开始收集产生的气体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一:小红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进行的实验操作和对应的现象是______.说明生成的气体不是氧气.‎ 实验二:小芳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将气体通入盛有NaOH 溶液的洗气瓶中,请写出Cl2与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再称量通气前后洗气瓶的质量,没有改变.说明生成的气体不是氯气.‎ 实验三:小林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取pH试纸测得氯化铜溶液pH约为4,说明氯化铜溶液中含有较多的______(填离子符号).‎ ‎【得出结论】小林的猜想正确.‎ ‎【实验反思】实验三中测得的结果,是否因为在配制过程氯化铜溶液时引入了杂质?请设计实验排除干扰,你的实验方案是______.‎ ‎【思维拓展】‎ ‎(1)其他金属与盐反应,是否也有此现象呢?同学们又做了以下实验:取大小形状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与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记录如下:‎ Na Mg Al Fe ‎1%‎ 钠浮在液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钠颗粒逐渐消失;有蓝色沉淀生成.‎ 红色固体生成,镁条逐渐变小,有气泡产生,有蓝色沉淀生成 红色固体生成,间歇性产生极少量气泡 红色固体生成,无气泡产生 ‎3%‎ 有时轻微爆炸,其他现象同上 有大量气泡产生,其他现象同上 红色固体生成且固体体积逐渐变大,产生少量气泡 红色固体生成,其体积变化不明显,产生少量气泡 ‎10%‎ 轻微爆炸,其他现象同上 有气泡产生,其他现象同上 铝片由银白变成红色,产生少量气泡 红色固体生成,缓慢产生极少量气泡 ‎(2)请根据上表中信息,猜想金属与盐产生气体的影响因素有哪些?______.‎ ‎ ‎ 四、计算题(本题共1题,共3分)‎ ‎17.某公司生产出的纯碱产品中经检测只含有氯化钠杂质.在20℃时,称取26.5g该产品加入到盛有一定质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气体完全逸出,得到不饱和NaCl溶液.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求:‎ ‎(1)生成CO2的质量=______.‎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精确到0.1%)‎ ‎ ‎ ‎2016年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国际学校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5题每题1分,6-10题每题2分,共15分)‎ ‎1.今年我国部分省市实行实时公布空气的“清新指数”.“清新指数”是国际公认的一种空气清洁度标准.下列做法对“清新指数”会产生不利影响的是(  )‎ A.使用节能灯泡,提倡节约用电 B.大力发展风能,减少火力发电 C.用布袋代替一次性塑料袋购物 D.增加私家车用量,提高生活质量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分析】A、节约用电就可以减少煤的使用;‎ B、火力发电会增加空气的污染;‎ C、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会减少白色污染;‎ D、增加私家车的使用,会加大空气污染.‎ ‎【解答】解:A、节约用电就可以减少煤的使用,从而减少空气污染,对“清新指数”会产生有利影响,故不符合题意;‎ B、火力发电会增加空气的污染,大力发展风能,减少火力发电,对“清新指数”会产生有利影响,故不符合题意;‎ C、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会减少白色污染,对“清新指数”会产生有利影响,故不符合题意;‎ D、增加私家车的使用,会加大空气污染,对“清新指数”会产生不利影响,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 ‎ ‎ ‎2.二氧化碳在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制汽水 B.制干冰 C.被石灰水吸收 D.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二氧化碳制汽水时,不但包含了二氧化碳溶于水,还包含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生成碳酸的过程,所以又叫碳酸饮料;干冰是二氧化碳固体,只是状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现象明显,为此可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素和光的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解答】解:A、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有关的化学反应:CO2+H2O═H2CO3,所以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B、制干冰,是把二氧化碳气体转化成固体,是物理变化,该选项正确;‎ C、有关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属于化学变化;‎ D、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为:CO2 +H2O有机物+O2,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只要熟记课本相关知识,很容易解答.‎ ‎ ‎ ‎3.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下面“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 标签受损 B.‎ 受热仪器破裂 C.‎ 溶液蒸不干 D.‎ 读数不正确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测量容器-量筒;蒸发与蒸馏操作;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分析】A、倾倒液体时,标签向手心;‎ B、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向下倾斜;‎ C、蒸发溶液要用玻璃棒搅拌;‎ D、读取量筒内液体时,视线要平视.‎ ‎【解答】解:A、取用液体时标签对准手心,防止标签受损,故正确;‎ B、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时,如果试管向上倾斜凝液倒流入试管,引起试管炸裂,故正确;‎ C、蒸发时要用玻璃棒搅拌,否则会使液体飞溅,故错误;‎ D、读取量筒内液体时,视线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读数不准确,故正确.‎ 故先C ‎【点评】熟知常见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所在,此种类型题目也是中考的常考题型之一.‎ ‎ ‎ ‎4.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613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关于53131I和53127I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各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 B.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C.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 D.属于同种元素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元素的概念.‎ ‎【分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元素种类的微粒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解答】解:A、由题意比较53131I和53127I知:其质子数都是53,即质子数相同,故A正确;‎ B、由题意比较53131I和53127I知:其中子个数分别是78、74,故B错误;‎ C、由题意比较53131I和53127I知:其质子数都是53,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核外电子数相同,故C正确;‎ D、由题意比较53131I和53127I知:其质子数都是53,即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熟记规律“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掌握这些对以后做此类题帮助很大.‎ ‎ ‎ ‎5.蚂蚁会分泌一种信息素(C10H18O).下面对该信息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信息素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B.该信息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0:18:1‎ C.C10H18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6‎ D.该信息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A.根据物质的化学式来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物质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由物质的化学式C10H18O可知,它是一种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正确;‎ B.由物质的化学式C10H18O可知,其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1×18):16≠10:18:1,故错误;‎ C.C10H18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0)+(1×18)+16=154,故错误;‎ D.在C10H18O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2×10=120;氢元素的质量为1×18=18;氧元素的质量为16,则该化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g生铁可以完全溶解在足量稀硫酸中 B.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可证明硝酸铵溶于水放热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2 gC和32 g O2充分反应可生成44 g CO2‎ D.pH为0的溶液和pH为7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仍为7‎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A、根据生成的成分中含有碳不与硫酸反应分析;‎ B、根据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的变化分析;‎ C、根据碳与氧气反应的质量比分析;‎ D、根据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分析.‎ ‎【解答】解:A、生铁是铁和碳的合金,碳不与硫酸反应,故生铁不能完全溶解在硫酸中,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可证明硝酸铵溶于水吸热,错误;‎ C、C+O2CO2‎ ‎ 12 32 44‎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碳和氧气反应时的质量比是12:32:44,故12 gC和32 g O2充分反应可生成44 g CO2,正确;‎ D、pH为0的溶液呈酸性,pH为7的溶液呈中性,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酸性,不是中性,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金属的有关性质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7.某化合物由氢、氧及另一种元素组成,下列对该化合物判断错误的是(  )‎ A.可能是盐 B.可能是氧化物 C.可能是碱 D.可能是有机物 ‎【考点】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类别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化合物由氢、氧及另一种元素组成,可能是硝酸铵,属于盐,正确;‎ B、氧化物只含有两种元素,故不能是氧化物,错误;‎ C、可能是氢氧化钠,属于碱,正确;‎ D、可能是酒精,属于有机物,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物质的组成,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8.如图所示:2个甲分子反应生成1个丙分子和3个乙分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丙分子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B.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属于化合物 C.该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A、根据丙物质的分子由2个B原子构成,即物质丙由元素B组成的单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解答;‎ B、根据甲物质的分子由3个A原子和1个B原子构成,丙物质的分子由2个B原子构成解答;‎ C、根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解答;‎ D、根据反应的微观图可知,每2个甲物质的分子发生反应,生成1个丙物质的分子和3个乙物质的分子,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解答.‎ ‎【解答】解:‎ A、丙物质的分子由2个B原子构成,即物质丙由元素B组成的单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故A正确;‎ B、物质甲的分子由3个A原子和1个B原子构成,即物质甲是由A、B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B正确;‎ C、微观反应图中没有给出乙物质的分子构成,因此,不能因此得出反应中原子种类发生了改变的结论;故C不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反应物的2个分子中共有6个A原子、2个B原子,而反应后生成物丙的1个分子中含2个B原子,则生成物乙的3个分子中应含6个A原子,则每个乙分子中含2个A原子;故D正确;‎ 答案:C.‎ ‎【点评】分子由原子构成,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分子.‎ ‎ ‎ ‎9.芯片是电脑、智能家电的核心部件,它是以高纯度的单质硅(Si)为材料制成的.硅及其氧化物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Si+O2SiO2 ②SiO2+Na2CO3Na2SiO3+CO2↑‎ ‎③SiO2+2CSi+2CO↑ ④Si+2NaOH+H2O═Na2SiO3+2H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③属于置换反应 B.上述反应中生成了三种可燃性气体 C.硅不属于金属材料 D.Si和Si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金属材料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分析】A、根据反应物及生成物的特点判断反应类型;‎ B、根据一氧化碳、氢气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进行分析;‎ C、根据硅属于非金属材料进行分析;‎ D、根据硅和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A、③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置换反应,故A正确;‎ B、一氧化碳、氢气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故B错误;‎ C、硅属于非金属材料,故C正确;‎ D、Si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会生成二氧化硅,SiO2和碳在高温条件下会生成硅,故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可以从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条件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 ‎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等质量的CO和CO2中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11‎ B.等质量的Al和Mg分别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生成H2的质量相等 C.等质量的NaHCO3和MgCO3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的质量相等 D.等质量的质量分数均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显中性 ‎【考点】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金属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A、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它们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1g金属分别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再进行比较即可;‎ C、根据碳元素的质量守恒来完成解答,结合这四种物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碳酸盐中的碳元素的质量相等;设碳酸盐的质量为m,相对分子质量为M,则可以判断碳酸盐中碳元素的质量为:m×,根据该计算式可以知道,当碳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则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就越小;‎ D、根据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盐酸和氢氧化钠两种溶液充分混合后,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解答.‎ ‎【解答】解:‎ A、设CO和CO2的质量为m,则等质量的CO和CO2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比是(m××100%):(m××100%)=11:14.故错误;‎ B、Mg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24g镁可反应生成2g氢气,即1g镁生成g氢气,Al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27g铝可反应生成3g氢气,即1g铝生成g氢气,故B说法错误;‎ C、分析所给碳酸盐可以知道:M(NaHCO3)=84,M(MgCO3)=84,所以可以判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相等,故C说法正确;‎ D、反应中消耗盐酸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关系如下:‎ HCl+NaOH═NaCl+H2O ‎36.5 40‎ 可知,36.5份质量的盐酸与4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则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盐酸和火碱两种溶液充分混合后,稀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 ‎ 二、填空、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1.用合适的化学用语表示:‎ ‎(1)标出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 2O3 ;‎ ‎(2)画出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1)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2)钠离子核内有11个质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 ‎【解答】解:(1)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是可表示为: 2O3.‎ ‎(2)钠离子核内有11个质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1)2O3;(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离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12.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见图),请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 t1 ℃时,物质A和C的溶解度相等;‎ ‎(2)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从t2℃降温到t1℃,其中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C ;‎ ‎(3)小丽向50gt2℃的水中加入25gA物质,形成的溶液 是 (填“是”或“不是”)饱和溶液.‎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1)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C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降温其溶液的组成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3)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溶液是否饱和.‎ ‎【解答】解:(1)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可以知道,溶解度曲线的交点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时候,所以可以知道在温度为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 ‎(2)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可以知道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所以在温度由从t2℃降温到t1℃时,C由于溶解度的增大而不会析出溶质,所以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会改变;‎ ‎(3)在t2℃时,A的溶解度为45g,即在t2℃时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45gA物质,所以向50gt2℃的水中加入25gA物质不能全部溶解,形成的是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1)t1;(2)C;(3)是.‎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13.已知A、B、C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金属元素,其中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B为金属氧化物;D、E、F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非金属元素,E是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有些转换关系,反应条件等略去).试回答:‎ ‎(1)C的名称: 氢氧化钙 ;‎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E在工业炼铁中的用途: Fe2O3+3CO2Fe+3CO2 ;‎ ‎(3)A→D的基本反应类型 分解反应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题意,A、B、C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金属元素,其中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则该金属元素是钙元素;B为金属氧化物,则B为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则C为氢氧化钙.D、E、F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非金属元素,E是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则E为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D为二氧化碳;F可能是碳或氧气;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B、C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金属元素,其中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则该金属元素是钙元素;B为金属氧化物,则B为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则C为氢氧化钙.D、E、F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非金属元素,E是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则E为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D为二氧化碳;F可能是碳或氧气.‎ ‎(1)C的名称是氢氧化钙.‎ ‎(2)E在工业炼铁中的用途,即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主要是利用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 ‎(3)A→D,即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1)氢氧化钙;(2)Fe2O3+3CO2Fe+3CO2;(3)分解反应.‎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等),获得结论,最后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 ‎ ‎ ‎14.下列是初中常见物质,由下表中元素组成.‎ 元素名称 氢 碳 氧 氯 钠 铁 元素符号 H C O Cl Na Fe ‎(1)A溶于水形成黄色溶液,其化学式为 FeCl3 .‎ ‎(2)B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是化学实验室的常用燃料,写出该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2H5OH+3O22CO2+3H2O .‎ ‎(3)C和D是常用的灭火剂,D与E反应能生成C,写出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2NaOH=Na2CO3+H2O .‎ ‎(4)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时,打开止水夹,丙中水流入丁中,乙中有气泡冒出.若甲中盛有溶液F,乙中盛有含酚酞的E溶液,实验时观察到乙中溶液变为无色.充分反应后乙中溶质(不包含酚酞)的可能组成为 酚酞、NaCl;或酚酞、NaCl、HCl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氯化铁溶液是黄色的;‎ ‎(2)酒精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是实验室常用的燃料,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是碳酸钠是常用的灭火剂,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4)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进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时,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显碱性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显中性或显酸性的溶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解答】解:(1)氯化铁溶于水形成黄色溶液,氯化铁的化学式为FeCl3.‎ 故填:FeCl3.‎ ‎(2)B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是化学实验室的常用燃料,因此B是酒精,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 故填:C2H5OH+3O22CO2+3H2O.‎ ‎(3)C和D是常用的灭火剂,D与E反应能生成C,因此C是碳酸钠,D是二氧化碳,E是氢氧化钠,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故填:CO2+2NaOH=Na2CO3+H2O.‎ ‎(4)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进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时,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因此甲中的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进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时,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同时放热,温度升高,导致试管中的气体压强增大,从而导致丙中水流入丁中,因此溶液F是浓盐酸;充分反应后乙中溶质的可能组成为酚酞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或酚酞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过量的氯化氢.‎ 故填:酚酞、NaCl;或酚酞、NaCl、HCl.‎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只有掌握了各种物质的性质,才能够判断物质之间相互转化时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从而可以进行各方面的判断.‎ ‎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0分)水水红磷弹簧夹 ‎15.用集气瓶可完成多种实验.请根据如图1装置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装置A可用于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当气体收集满后,从水槽中取出集气瓶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①③②④  (填序号).‎ ‎①将导气管移出集气瓶口 ②将集气瓶和玻璃片一起移出水面 ‎③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 ④将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2)要达到装置图B所示实验的目的,集气瓶中装入的试剂是 浓硫酸 .‎ ‎(3)用Y形管可进行多种实验(如图2所示).‎ ‎①实验一中看到的现象证明了分子具有的特征是 分子在不断运动 .‎ ‎②实验二所示装置可以研究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在不打开装置的情况下,将I中Y型管倾斜,使稀硫酸流入碳酸钠中,再恢复至图示装置的角度;一段时间后,II中Y型管现象是 湿润紫色石蕊试纸变红,干燥紫色石蕊试纸不变色 .‎ ‎【考点】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空气组成的测定;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1)根据实际操作顺序考虑;‎ ‎(2)根据能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水蒸气,可选择浓硫酸解答;‎ ‎(3)①根据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②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进行分析.‎ ‎【解答】解:(1)操作顺序是先将导管移出,在水下将玻璃片盖好,移出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故填:①③②④.‎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故填:浓硫酸;‎ ‎(3)①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所以实验一中看到的现象是酚酞变红,该实验证明了分子具有的特征是分子在不断运动;‎ ‎②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所以一段时间后,II中Y型管现象是湿润紫色石蕊试纸变红,干燥紫色石蕊试纸不变色.‎ 故答案为:①分子在不断运动;②湿润紫色石蕊试纸变红,干燥紫色石蕊试纸不变色.‎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 ‎ ‎16.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将镁条投入氯化铜溶液中,发现产生红色固体物质同时又看到溶液中出现较多的气泡.同学们感到很奇怪,金属和盐反应应该生成另一种金属和另一种盐,怎么会出现气泡?于是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展开了探究活动.‎ ‎【提出猜想】从元素守恒的角度,猜测气体是: H2 .‎ ‎①小红认为是O2;②小芳认为是Cl2;③小林认为是 通电.‎ ‎【查阅资料】Cl2能溶于水,它能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NaClO和NaCl.‎ ‎【实验探究】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同学开始收集产生的气体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一:小红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进行的实验操作和对应的现象是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气体,木条不复燃 .说明生成的气体不是氧气.‎ 实验二:小芳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将气体通入盛有NaOH 溶液的洗气瓶中,请写出Cl2与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l2+2NaOH═NaCl+NaClO+H2O .再称量通气前后洗气瓶的质量,没有改变.说明生成的气体不是氯气.‎ 实验三:小林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取pH试纸测得氯化铜溶液pH约为4,说明氯化铜溶液中含有较多的 H+ (填离子符号).‎ ‎【得出结论】小林的猜想正确.‎ ‎【实验反思】实验三中测得的结果,是否因为在配制过程氯化铜溶液时引入了杂质?请设计实验排除干扰,你的实验方案是 重新取纯净的氯化铜固体,溶于蒸馏水,配制新的氯化铜溶液.再用pH试纸测其pH值 .‎ ‎【思维拓展】‎ ‎(1)其他金属与盐反应,是否也有此现象呢?同学们又做了以下实验:取大小形状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与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记录如下:‎ Na Mg Al Fe ‎1%‎ 钠浮在液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钠颗粒逐渐消失;有蓝色沉淀生成.‎ 红色固体生成,镁条逐渐变小,有气泡产生,有蓝色沉淀生成 红色固体生成,间歇性产生极少量气泡 红色固体生成,无气泡产生 ‎3%‎ 有时轻微爆炸,其他现象同上 有大量气泡产生,其他现象同上 红色固体生成且固体体积逐渐变大,产生少量气泡 红色固体生成,其体积变化不明显,产生少量气泡 ‎10%‎ 轻微爆炸,其他现象同上 有气泡产生,其他现象同上 铝片由银白变成红色,产生少量气泡 红色固体生成,缓慢产生极少量气泡 ‎(2)请根据上表中信息,猜想金属与盐产生气体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金属的种类及其活动性,盐溶液的种类及其浓度和溶液的酸度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金属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解答;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解答;酸性溶液中含有氢离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结合实验操作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提出猜想】反应物中含有氢元素,故还可能产生的是氢气,故填:H2;‎ ‎【实验探究】‎ 实验一: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不是氧气,故不会复燃,故填: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气体,木条不复燃;‎ 实验二:氯气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故填:Cl2+2NaOH═NaCl+NaClO+H2O;‎ 实验三:取pH试纸测得氯化铜溶液pH约为4,说明氯化铜溶液中含有较多的氢离子,故填:H+;‎ ‎【实验反思】要排除是产生杂质的缘故,故需要重新取用纯净的氯化铜固体,故填:重新取纯净的氯化铜固体,溶于蒸馏水,配制新的氯化铜溶液.再用pH试纸测其pH值;‎ ‎【思维拓展】(2)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金属的种类、金属的活动性以及盐溶液的种类和浓度以及溶液的酸碱度都会影响金属与盐产生气体,故填:金属的种类及其活动性,盐溶液的种类及其浓度和溶液的酸度.‎ 答案:‎ ‎【提出猜想】H2;‎ ‎【实验探究】‎ 实验一: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气体,木条不复燃;‎ 实验二:Cl2+2NaOH═NaCl+NaClO+H2O;‎ 实验三:H+;‎ ‎【实验反思】重新取纯净的氯化铜固体,溶于蒸馏水,配制新的氯化铜溶液.再用pH试纸测其pH值;‎ ‎(2)金属的种类及其活动性,盐溶液的种类及其浓度和溶液的酸度.‎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金属性质的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四、计算题(本题共1题,共3分)‎ ‎17.某公司生产出的纯碱产品中经检测只含有氯化钠杂质.在20℃时,称取26.5g该产品加入到盛有一定质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气体完全逸出,得到不饱和NaCl溶液.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求:‎ ‎(1)生成CO2的质量= 8.8g .‎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精确到0.1%)‎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即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完全反应后所得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解:(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72.5g﹣163.7g=8.8g,‎ ‎(2)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 106 117 44‎ ‎ x y 8.8g x=21.2g,y=23.4g,‎ 完全反应后所得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7.5%,‎ 答案:‎ ‎(1)8.8g ‎(2)完全反应后所得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7.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