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2
2016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试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在我们身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灯泡发光、木材燃烧是化学变化 B.用苏打粉可以除去发酵后面团中的酸味 C.面包、饼干的主要物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 D.含磷洗衣粉的主要成分为Na3PO4,Na3PO4中P的化合价为﹣5价 2.二甲醚(CH3OCH3)是一种新型燃料,它清洁、高效,具有优良的环保性能.下列对二甲醚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二甲醚是一种有机物,也是一种氧化物 B.二甲醚是由9个原子构成的化合物 C.二甲醚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 D.二甲醚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6:1 3.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是( ) A. 检查气密性 B. 倾倒液体 C. CO2的验满 D. 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4.X、Y、Z、W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元素或物质,X是一种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相对分子质量为16;Y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Z的原子序数为11;W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3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为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个X的分子中含有5个原子 B.Y的单质的化学式是O2 C.Z的氯化物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化合物 D.X、Y、W三种元素可以形成化合物Na2CO3 5.如图是某化学反应过程的模拟图,结合图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分解反应 B.该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C2H5OH+3O22CO2+3H2O 来表示 C.该反应揭示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相同,原子个数相等的规律 D.该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6.下列各项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电解水 B.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C.木炭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D.t1℃时A、B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7.对于复分解反应,X+2NaOH═2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X一定是CuCl2 B.相对分子质量大小:X>Y C.Y可能是H2O D.Y可能是Na2SO4 8.将CO和CO2的混合气体2.4g通过足量的灼热的氧化铜,完全反应后,得到CO2的质量为3.2g,则( ) A.参加反应的CO为0.8g B.原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质量比为7:5 C.反应完全后可得到铜6.4g D.该反应还可以用来除去CO中混有的CO2气体 二、本题包括5小题,共36分 9.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在化学反应中越容易失去电子. (I)Ca、Mg、K三种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 (2)Ca、Mg、K三种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 请根据这三种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结合已学过的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推测:金属单质失去电子能力的强弱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______. (3)能证明Cu的金属活动性比Ag强的方法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非金属单质也具有类似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规律,即活动性较强的非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例如,在溶液中可发生以下反应:C12+2NaBr=2NaCl+Br2,Br2+2KI=2KBr+I2,I2+Na2S=2NaI+S.由此可以判断硫(S)、溴(Br2)、碘(I2)、氯气(Cl2)四种非金属单质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______. 10.A、B、C、D、E、F、G、H、I、X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已知D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E、F、G是无色无味的气体,H是一种金属单质,X是一种黑色固体.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关物质的化学式:F为______,I为______. (2)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与B______.G与X______. 11.已知A、B、C三种固体含有同种金属元素,A难溶于水,B是一种氧化物,可作为干燥剂.D、E、F含有同种非金属元素,E是常见的固体单质,D、F通常状况下为气体.X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7.5%,与另一种元素原子个数比为2:1.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甲(部分产物已略去). (1)写出E、X物质的化学式:E______ X______ (2)写出C→A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实验室若分离由D和F组成的混合气体,如采用图乙所示装置,则a中应盛有______,b中应盛有______(两空均填写试剂名称) 12.以下是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需要计算粗盐的产率)实验活动中的部分操作.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2)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都要用到的实验操作是______(填序号). (3)A中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使氯化钠______.如果B中的滤液仍然浑浊,就应该______.D操作中,当观察到蒸发皿中出现______时,停止加热. 三.计算题 13.计算题:向一定质量的Fe(OH)2溶液中加入200g4.9%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Fe粉,恰好完全反应,蒸发、冷却后可得到不含结晶水的晶体多少克? 2016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试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在我们身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灯泡发光、木材燃烧是化学变化 B.用苏打粉可以除去发酵后面团中的酸味 C.面包、饼干的主要物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 D.含磷洗衣粉的主要成分为Na3PO4,Na3PO4中P的化合价为﹣5价 【考点】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常用盐的用途;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A、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进行分析; B、根据碳酸钠会与有机酸反应进行分析; C、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价规则进行计算,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解答】解:A、灯泡发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木材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苏打粉除去面团因发酵产生的酸味,利用纯碱具有碱性,与酸性物质中和,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面包、饼干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说法错误; D、设磷的化合价为x,(+1)×3+x(﹣2)×4=0,解得x=+5,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2.二甲醚(CH3OCH3)是一种新型燃料,它清洁、高效,具有优良的环保性能.下列对二甲醚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二甲醚是一种有机物,也是一种氧化物 B.二甲醚是由9个原子构成的化合物 C.二甲醚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 D.二甲醚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6:1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A.根据有机物与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A.二甲醚(CH3OCH3)是一种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但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B.二甲醚是由二甲醚分子构成的,每个二甲醚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共9个原子,故错误; C.二甲醚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4:1,故正确; D.每个二甲醚分子中含有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以二甲醚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6:1,故正确. 故选CD.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式的宏观意义与微观意义以及根据化学式的计算,难度不大. 3.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是( ) A. 检查气密性 B. 倾倒液体 C. CO2的验满 D. 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液体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凡是有气体参加或产生的实验,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 倾倒液体时,标签应该向着手心,瓶塞应该倒放在桌上;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解答】解:A、检查该装置气密性时,将装置连接好后,先把导管口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手握试管,观察导管口若有气泡冒出,即可证明装置不漏气,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倾倒液体时,标签向着手心,瓶塞倒放在桌上,瓶口和管口紧挨,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验满时,应该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不能把燃烧的木条伸入瓶中,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实验过程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红磷不能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同时温度应该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4.X、Y、Z、W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元素或物质,X是一种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相对分子质量为16;Y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Z的原子序数为11;W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3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为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个X的分子中含有5个原子 B.Y的单质的化学式是O2 C.Z的氯化物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化合物 D.X、Y、W三种元素可以形成化合物Na2CO3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分析】根据“X是一种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相对分子质量为16”,则推测X为甲烷;根据“Y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则推测Y为氧元素;根据“Z的原子序数为11”,则推测Z为钠元素;根据“W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3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为3”,则推测W为铝元素,进行分析. 【解答】解:根据“X是一种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相对分子质量为16”,则推测X为甲烷;根据“Y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则推测Y为氧元素;根据“Z的原子序数为11”,则推测Z为钠元素;根据“W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3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为3”,则推测W为铝元素,则: A、根据分析,X为甲烷,故1个X的分子中含有5个原子,说法正确,故A正确; B、根据分析,Y为氧元素,则Y的单质的化学式是O2,说法正确,故B正确; C、根据分析,Z为钠元素,故Z的氯化物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化合物,说法正确,故C正确; D、根据分析,因为W为铝元素,则推测X、Y、W三种元素不可能形成化合物Na2CO3,说法错误,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原子结构特点正确推断元素的种类. 5.如图是某化学反应过程的模拟图,结合图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分解反应 B.该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C2H5OH+3O22CO2+3H2O 来表示 C.该反应揭示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相同,原子个数相等的规律 D.该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依据图示中分子的结构可得物质的化学式,依据反应物生成物的情况书写反应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由图中各物质的分子结构可知,该反应是酒精燃烧的化学反应,其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 A、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是分解反应,故A不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C2H5OH+3O22CO2+3H2O 来表示,故B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揭示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相同,原子个数相等的规律,故C正确; D、该反应有单质参加反应,反应中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6.下列各项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电解水 B.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C.木炭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D.t1℃时A、B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电解水实验;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 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晶体;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解答】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B、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晶体,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时,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木炭在密闭容器中燃烧,随着木炭的燃烧,二氧化碳质量不断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t1℃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因此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BC.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7.对于复分解反应,X+2NaOH═2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X一定是CuCl2 B.相对分子质量大小:X>Y C.Y可能是H2O D.Y可能是Na2SO4 【考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分析】A、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原理分析X物质;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分析解答; D、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解:A、根据反应有氢氧化铜生成,所以X中一定含有铜元素,如果X是CuCl2或Cu(NO3)2化学方程式都正好相平且符合反应规律,故A错误; B、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相等,X+2NaOH═2Y+Cu(OH)2↓, 80 98 由此可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2Y+18,说明X比Y的相对分子质量大,故B正确; C、若Y是H2O,则生成物中无钠元素,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守恒,故C错误; D、根据Y中一定有钠元素,复分解反应是相互交换成分得到的,如果Y是硫酸钠则化学方程式不平,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方程式发生的原理(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然后结合具体的反应以及物质验证即可. 8.将CO和CO2的混合气体2.4g通过足量的灼热的氧化铜,完全反应后,得到CO2的质量为3.2g,则( ) A.参加反应的CO为0.8g B.原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质量比为7:5 C.反应完全后可得到铜6.4g D.该反应还可以用来除去CO中混有的CO2气体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会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增加的质量就是氧元素的质量进行分析. 【解答】解:设一氧化碳的质量为x,反应完全后可得到铜的质量为y CO+CuOCu+CO2 气体增加质量 28 64 44 16 x y 3.2g﹣2.4g=0.8g = x=1.4g y=3.2g 所以二氧化碳质量为2.4g﹣1.4g=1g, 所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质量比是:1.4:1=7:5 A、参加反应的CO为1.4g,故错误; B、原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质量比为7:5,故正确; C、反应完全后可得到铜的质量为3.2g,故错误; D、二氧化碳与氧化铜不反应,不能用来除去CO中混有的CO2气体,故错误. 答案:B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各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题中的数据列出比例关系解出相关的数据. 二、本题包括5小题,共36分 9.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在化学反应中越容易失去电子. (I)Ca、Mg、K三种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K>Ca>Mg . (2)Ca、Mg、K三种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 请根据这三种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结合已学过的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推测:金属单质失去电子能力的强弱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有关 . (3)能证明Cu的金属活动性比Ag强的方法是 Cu+2AgN03=Cu(N03)2+2Ag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非金属单质也具有类似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规律,即活动性较强的非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例如,在溶液中可发生以下反应:C12+2NaBr=2NaCl+Br2,Br2+2KI=2KBr+I2,I2+Na2S=2NaI+S.由此可以判断硫(S)、溴(Br2)、碘(I2)、氯气(Cl2)四种非金属单质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S<I2<Br2<Cl2 .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由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在化学反应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可以进行分析判断. (2)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原子的电子层数越多,在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的条件下,就越容易失去电子,据此分析. (3)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根据这一规律可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及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4)由信息:活动性较强的非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Ca、Mg、K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为K>Ca>Mg,故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K>Ca>Mg. (2)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原子的电子层数越多,在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的条件下,就越容易失去电子,故金属单质失去电子能力的强弱主要与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有关. (3)由于铜的化学性质比银活泼,因此可以选择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来证明铜比银活泼,反应的方程式是:Cu+2AgN03=Cu(N03)2+2Ag; (4)非金属单质也具有类似的置换反应规律,即活动性较强的非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由反应Cl2+2NaBr=2NaCl+Br2可得非金属性Cl2>Br2,同理可得I2>S,Br2>I2,故选Cl2>Br2>I2>S.即四种非金属单质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的S<I2<Br2<Cl2. 故答案为:(1)K>Ca>Mg; (2)最外层电子数; 电子层数; (3)Cu+2AgN03=Cu(N03)2+2Ag; (4)S<I2<Br2<Cl2.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注重了和课本所学知识的联系,做到知识的迁移应用,检验学生活学活用的学习能力. 10.A、B、C、D、E、F、G、H、I、X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已知D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E、F、G是无色无味的气体,H是一种金属单质,X是一种黑色固体.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关物质的化学式:F为 O2 ,I为 CaCO3 . (2)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与B Na2CO3+2HCl═2NaCl+H2O+CO2↑ .G与X 4H2+Fe3O43Fe+4H2O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D为常用的调味品,可知D为氯化钠,C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所以C为水,那么F和G分别为氧气和氢气,G在高温的条件下可以和X反应生成H和C即水,生成的H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X,所以可以知道G为氢气,而F为氧气,H为铁,黑色的X为四氧化三铁;E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E为二氧化碳气体,进而可以判断A和B分别为盐酸和碳酸钠,带入验证,符合题意,故可以据此答题. 【解答】解:(1)E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E为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I为碳酸钙,C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F和G,并且G在高温的条件下可以和X反应生成H和C,生成的H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X,所以可以知道G为氢气,而F为氧气; (2)D为常见的调味品,可知D为氯化钠,而E为二氧化碳,C为水,所以可以知道A和B分别为盐酸或是碳酸钠(碳酸氢钠);G为氢气,X为四氧化三铁,所以可以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故答案为:(1)O2;CaCO3 (2)Na2CO3+2HCl═2NaCl+H2O+CO2↑ (写NaHCO3也对); 4H2+Fe3O43Fe+4H2O (写CuO或MnO2均正确) 【点评】根据物质的特殊性质或反应的特殊现象等,对框图推断类问题开展推断是本题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推断时要抓住某些物质的特殊性质,利用这一特性物质进行确推断,结果带入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11.已知A、B、C三种固体含有同种金属元素,A难溶于水,B是一种氧化物,可作为干燥剂.D、E、F含有同种非金属元素,E是常见的固体单质,D、F通常状况下为气体.X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7.5%,与另一种元素原子个数比为2:1.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甲(部分产物已略去). (1)写出E、X物质的化学式:E C X CaC2 (2)写出C→A的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3)实验室若分离由D和F组成的混合气体,如采用图乙所示装置,则a中应盛有 NaOH溶液 ,b中应盛有 稀硫酸 (两空均填写试剂名称)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要注意及时从题目中捕捉题眼,在本题中B物质为氧化物且能够用作干燥剂,所以B为CaO,所以A、B、C共有金属元素为Ca.之后的分析就围绕这个结论展开. 【解答】解: (一)由于B物质是氧化物且常用作干燥剂,所以B为CaO.所以ABC中都含有金属元素Ca.由于A能够得到B,且A是难溶性物质,所以A为CaCO3,C能够转化为A,且可以由B转化过来,故C为Ca(OH)2. 则C→A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二)由于气体D是A(CaCO3)转化过来,所以D为CO2,同时由于D、E、F含有相同非金属元素,且E是固体,所以共有的非金属元素为碳元素,E为碳单质,F为CO气体. (三)C能够和B(CaO)反应生成X,C+CaO反应生成物种不可能再次含有CO2,所以X位置一定是碳和钙形成的化合物,由于金属钙只有正价,恰化合价为+2价,所以该化合物可能是CaC2,通过计算可以知道碳元素的含量为37.5%,所以X物质就是CaC2. (四)实验中分离D(CO2)和F(CO)时,需要先将CO2吸收掉,将CO收集,所以要在集气瓶中装上NaOH溶液,之后打开盛有酸的分液漏斗将酸加入,让被吸收了的CO2被释放出来.所以a中是NaOH,b中是酸.先发生的反应为2NaOH+CO2=Na2CO3+H2O,后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故答案: (1)C CaC2; (2)Ca(OH)2+CO2=CaCO3↓+H2O(其余合理答案均可); (3)NaOH溶液;稀硫酸(盐酸也可以). 【点评】本题属于常见物质的推断,对于相对难度大一些的问题,也要尽可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解决其中相对熟悉的内容,本题除了后面涉及到碳化钙物质生成之外的内容,其余还是很容易突破,不要因为局部的思维困惑而影响整体的解决. 12.以下是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需要计算粗盐的产率)实验活动中的部分操作. (1)仪器a的名称是 漏斗 . (2)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都要用到的实验操作是 AC (填序号). (3)A中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使氯化钠 加快溶解 .如果B中的滤液仍然浑浊,就应该 检查处理后再过滤一次 .D操作中,当观察到蒸发皿中出现 较多固体 时,停止加热.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分析】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及使用方法; 玻璃棒的用途很广泛; 如果达不到实验目的时,要检查原因; 蒸发结晶操作时,不能把水蒸干后停止加热. 【解答】解:(1)仪器a的名称是漏斗. 故填:漏斗. (2)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时需要称量氯化钠的质量,需要把氯化钠溶解在水中;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需要溶解、过滤,计算粗盐的产率时需要称量蒸发得到的食盐的质量; 所以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都要用到的实验操作是溶解、称量. 故填:AC. (3)A中玻璃棒搅拌时,能够加快氯化钠的溶解. 故填:加快溶解. 如果B中的滤液仍然浑浊,就要检查原因,分析可能情况,例如滤纸是否破损,下面的烧杯是否洁净等,检查处理后再过滤. 故填:检查处理后再过滤一次. 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靠余热蒸干. 故填:较多固体. 【点评】本题考查了过滤方面的知识,比较容易,是中考中经常考查的题目,正确解答的关键是熟记教材内容. 三.计算题 13.计算题:向一定质量的Fe(OH)2溶液中加入200g4.9%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Fe粉,恰好完全反应,蒸发、冷却后可得到不含结晶水的晶体多少克?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原子的质量、种类和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也不变分析解答. 【解答】解:根据 Fe(OH)2+H2SO4=FeSO4+2H2O Fe+H2SO4=FeSO4+H2↑,正好完全反应 故最后的晶体就只是FeSO4,所有的硫酸根都来自硫酸,200克4.9%的硫酸中H2SO4的质量为200g×4.9%=9.8g 设蒸发冷却可得到晶体的质量为x 关系式:H2SO4~FeSO4 98 152 9.8g x x=15.2g 答案:蒸发冷却可得到晶体15.2g.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计算,难度中等,注意从质量守恒的角度分析,找出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