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中考说明
荆州市2017年初中学业水平(升学)考试 数 学 科 说 明 一、考试性质 初中数学学科学业水平(升学)考试是基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学业水平考试,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的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数学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一级阶段学校招生的主要依据之一。 二、指导思想 数学学业考试应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引导新课程的实施,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有利于引导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有利于师生的教与学,促进教学均衡发展。 三、 考试对象 2017年初中毕业生。 四、命题原则 数学学业考试命题以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依托,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坚持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考查获取新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考查应用数学的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考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综合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技能方法的掌握、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及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五、考核目标及要求 学业考试数学学科试题将从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和学习潜能出发,由浅入深设置试题,不设审题障碍,注重“四基”,体现“四能”,多层次地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理性思维。试题将继续加强 开放性问题的研究,注重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应用与探究能力的考查(特别是思维能力),关注中国传统数学文化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1、重视考查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①让学生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进行表述的方法。 ②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与判定,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的作图技能;探索并理解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投影与视图;探索并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应用。 ③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进一步认识随机现象,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 ④通过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模型的思想,建立符号意识;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确定物体位置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⑤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 ⑥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⑦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⑧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⑨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⑩通过适当的数学探究活动,考查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克服困难的勇气及质疑、创新、独立思考等学习品质。 2、坚持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学生数学方面的核心素养。 ①数学运算 :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演绎推理的一种形式,是得到数学结果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数学运算能力;能有效借助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试题将通过设置实数、二次根式、方程(组)、不等式(组)、函数、统计、概率及几何计算等问题,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根据数学通性通法进行正确地推理与运算。适当控制计算量和淡化计算技巧,强调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②数学抽象: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能通过抽象、概括去认识、理解、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能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试题将通过设置生活情境、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和对数量关系、图形关系等问题的探索与研究,考查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化抽象为具体等数学抽象的思维过程和数学理解、理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体会数学的学科价值。适当注意控制阅读量和体现问题情境的公平性。 ③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在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并尝试基于现实背景验证模型和完善模型;能够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试题将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和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考查学生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组)、不等式(组)、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等。通过双基整合、数学建模、实践操作、探究开放、综合应用等多途径,让学生经历“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考查学生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将现实生活中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发现、提出、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④逻辑推理: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在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命题;能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表述论证的过程;能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 试题将通过设置开放探究问题考查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几何、代数推理证明和计算问题,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考查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⑤直观想象: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直观想象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探索和形成论证思路、进行逻辑推理、构建抽象结构的思维基础。在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的意识,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感悟事物的本质,培养创新思维。 试题将通过设置几何图形、图形变换、图表信息、代数与几何开放探究等问题,考查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本质、寻找图形变换规律、合理提出数学问题、归纳提炼数学方法、寻求最佳途径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设置空间与平面几何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并能根据想象出的平面图形进行简单推理与计算等。 ⑥数据分析: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得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形成知识的过程。主要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构建模型对信息进行分析、推断,获得结论。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在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升数据处理的能力,增强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意识,养成通过数据思考问题的习惯,积累依托数据探索事物本质、关联和规律的活动经验。 试题将通过设置现实生活情境和图表信息问题,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并作出判断,选择合适的方法,发现数据规律,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⑦创新意识: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试题将“以问题为载体,以知识为基础,以思维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 3、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和核心知识内容的重点考查,关注学生的发展。 ①坚持“低起点,缓坡度,翘尾巴”的设计思路,力求体现出“重视基础,关注思想,加强应用,发展能力”的特征,坚持回避陈题、偏题、怪题,强调化归、归纳、概括及比较、分析、类比等思维方法和待定系数法、配方法、设参法等解题方法的考查,试题中特别注重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化归、方程与函数、数学建模、特殊与一般、整体代换等数学思想的渗透。 ②突出对初中数学核心知识内容的考查。初中数学的核心知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试题要在注意内容覆盖的基础上,突出对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基本图形的性质、图形间的基本关系、统计与概率等核心知识内容的考查,引导教师重视教材,克服以练代教、盲目训练的弊端。 ③重视初高中衔接内容的考查,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试题将 坚持考基础、考能力、考应用、考衔接(初、高中衔接)的做法,重视初高中衔接内容的考查,如设计简单的立体图形、几何变换、不等式解集问题、方程与函数含字母系数的讨论、数据分析、简单随机事件发生所有可能的结果讨论、数学建模、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等,关注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六、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试内容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数学知识(“计算器的使用”暂不列入考试范围),《标准》中列出的知识点试题覆盖率在80%左右,教材依托版本为人教版七至九年级初中实验教科书。 数与代数——数与式 1.有理数: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实数: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了解近似数,并会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会列代数式;会求代数式的值,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4.整式与分式: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能推导乘法公式:(a+b)( a- b) = a2- b2;(a±b)2 = a 2±2ab + b 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能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利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数与代数——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对简单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进行讨论;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与代数——函数 1.函数: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能对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初步讨论。 2.一次函数: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表达式 y = kx + b (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理解正比例函数;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反比例函数: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表达式 y =k/x (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二次函数: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通过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会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 的形式,并能由此得到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说出图象的开口方向,画出图象的对称轴,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图形与几何——图形的性质 1.点、线、面、角: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掌握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认识度、分、秒,会对度、分、秒进行简单的换算,并会计算角的和、差。 2.相交线与平行线: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掌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理解平行线概念;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掌握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三角形: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它的推论;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掌握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方法;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掌握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并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了解三角形重心的概念。 4.四边形:了解多边形的定义,多边形的顶点、边、内角、外角、对角线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探索并证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及它们的判定定理,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一切性质;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5.圆:理解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了解并证明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知道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会计算圆的弧长、扇形的面积;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6.尺规作图:能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一个角的平分线,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会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两边及其夹角、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线作等腰三角形,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在尺规作图中,了解作图的道理,保留作图的痕迹,不要求写出作法。 图形与几何——图形的变化 1.图形的轴对称: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点、线段、直线、三角形等)关于给定对称轴的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性质;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2.图形的旋转: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探索线段、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圆的中心对称性质;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 3.图形的平移: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运用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4.图形的相似: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的线段;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了解相似多边形和相似比;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了解图形的位似,知道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会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 A,cos A,tan A),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能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能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图形的投影: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概念;会画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能判断简单物体的视图,并会根据视图描述简单的几何体;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实物模型;通过实例,了解上述视图与展开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坐标 1.坐标与图形位置: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画出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在实际问题中,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对给定的正方形,会选择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写出它的顶点坐标,体会可以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图形;在平面上,能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 2.坐标与图形运动: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轴为对称轴,能写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的对称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能写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沿坐标轴方向平移后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了解将一个多边形依次沿两个坐标轴方向平移后所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具有平移关系,体会图形顶点坐标的变化;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了解将一个多边形的顶点坐标(有一个顶点为原点、有一条边在横坐标轴上)分别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时所对应的图形与原图形是位似的。 统计与概率——抽样与数据分析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会制作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通过实例,了解频数和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频数直方图,能利用频数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涵的信息;体会样本与总体关系,知道可以通过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推断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统计与概率——事件的概率 能通过列表、画树状图等方法列出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能求简单的概率;知道通过大量地重复试验,可以用频率来估计概率。 七、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 试题题型 试题分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三种题型。选择题是“ 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四个答案中有且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所选答案不得超过一个;填空题只需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作图题、探究开放题、证明题、应用题等,要求写出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 2. 试卷结构 全卷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所占分数的百分比大约为50%、40%、10%。数学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为1至4页,答题卷(卡)为5至8页。解答只能在答题卷(卡)的指定地方作答,否则答案无效。全卷共三道大题 ,共25道小题,满分120分。第一题为选择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第二题为填空题 :共8道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第三题为解答题:共7道小题,满分66分。 3. 测试方式 测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4、难度控制 整卷能力要求:基本能力占50%,透彻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方法占30%,综合运用知识、创新能力占20%。试题卷面按其难度分为基础题、中等题、较难题和难题,难度在0.7以上的为基础题,难度在0.5—0.7 之间的为中等题,难度在0.3—0.5之间的为较难题,难度为0.3以下(含0.3)的为难题。四种试题分值之比约为4∶3∶2∶1,全卷整体难度系数约为0.60--0.65左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