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模试卷五
中考化学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3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蒸馏酒精 B.干冰升华 C.活性炭除臭 D.粮食酿成白酒 2.(3分)材料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对材料的分类判断正确的是( ) A.陶瓷属于合成材料 B.有机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C.棉线、蚕丝属于天然纤维 D.玻璃钢属于金属材料 3.(3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B.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 C.某化肥与熟石灰研磨,无刺激性气味,该化肥一定不是铵态氮肥 D.一定温度下,在A的不饱和溶液中,加入固体A,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4.(3分)我们可以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汞位于氢之后,可知汞不能与氧气反应 B.“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C.“湿法炼铜”是指铜可以把铁从硫酸亚铁溶液中置换出来 D.人们常在铁的表面刷“银粉(Al)”防止铁生锈,是因为铁的活动性比铝强 5.(3分)国务院决定自2019年5月1日起,将抗癌药品的进口关税降为零。氮芥(C5H11Cl2N)是最早用于临床并取得突出疗效的抗肿瘤药物。下列关于氮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氮芥由19个原子构成 B.氮芥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6 g C.氮芥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5.5% D.氮芥中碳、氢、氯、氮元素的质量比为5:11:2:1 6.(3分)在硝酸银溶液中加入盐A 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滤渣中滴加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在滤液中加入钠盐B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滤渣中的加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A、B分别为( ) A.氯化钾、碳酸钠 B.氯化镁、硝酸钠 C.氯化钡、硫酸钠 D.氯化钡、碳酸钠 7.(3分)分析图示的四个实验,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CO2与H2O反应生成H2CO3 C、CH4燃烧生成CO2和H2O D、铁钉生锈只需与H2O接触 A.A B.B C.C D.D 8.(3分)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的过多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B是相对分子质量为56的氧化物,C、F都属于盐且C常用于制造玻璃和肥皂。D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与D属于同类别的化合物 B.利用反应①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C.反应②为置换反应 D.E的水溶液可使酚酞变红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26分) 9.(4分)亚硒酸钠(Na2SeO3)可用于提高人体免疫力,硒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 (1)硒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2)硒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 。在化学反应中,硒原子容易 电子。 (3)硒能催化并消除对眼睛有害的自由基物质,从而保护眼睛的细胞膜。若人眼长期处于缺硒状态,就会影响细胞膜的完整,这里的硒指 (填“元素”“原子”“离子”) 10.(4分)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水。 (1)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用 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2)在利用太阳能使水分解获取清洁氢能的过程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此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t1℃时,将质量均为30g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①烧杯①中的溶质是 (填名称);将图1中两烧杯内的物质温度升高到t2℃(不考虑水的蒸发),充分搅拌后两烧杯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相等”“不相等”或“无法确定”)。 ②要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KCl的实验操作是:加适量水溶解→加热得到热饱和溶液→ →过滤→洗涤→干燥。 11.(6分)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知道P2O5不能随便排放在空气中,否则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mL空气,如图。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 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 mL。 (2)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 (写出其中一种) 。 12.(6分)有一固体混合物A,其中可能含Fe、Na2CO3、Cu三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还有一固体混合物B,其中可能含NH4NO3、MgCl2、CuSO4三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按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进行).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做出判断,填写以下空白: (1)固体C的成分为 ,气体F的名称为 ; (2)溶液E中肯定存在的酸根离子是 ; (3)在混合物A里,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 ; (4)写出过程②中发生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在混合物B里,上述三种物质当中肯定存在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请简述其中一种物质存在的理由 . 13.(6分)如图是某化学小组测得向一定量稀硫酸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时的pH变化图象。 (1)a点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b点溶液呈 (填“酸”“碱”或“中”)性。 (2)用20g NaOH固体与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反应,若NaOH固体完全参与反应,则至少需要该稀硫酸的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蒸馏酒精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活性炭除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粮食酿成白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 【分析】A、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B、根据有机玻璃是塑料的一种,进行分析判断。 C、天然纤维是自然界原有的或经人工培植的植物上、人工饲养的动物上直接取得的纺织纤维。 D、玻璃钢是玻璃纤维与合成材料复合而成的一种特殊材料。 【解答】解:A、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有机玻璃是塑料的一种,属于合成材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C、棉线、蚕丝均属于天然纤维,故选项说法正确。 D、玻璃钢是玻璃纤维与合成材料复合而成的一种特殊材料,属于复合材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 【分析】A、根据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之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必须是酸和碱,生成物必须是盐和水,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置换反应是指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研磨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生成物为盐和水,但反应物但不是酸和碱,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研磨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某化肥与熟石灰研磨,无刺激性气味,该化肥一定不是铵态氮肥,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一定温度下,在A的不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固体A,才能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方法,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物质组成,然后再根据各类物质概念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4. 【分析】A、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分析; B、根据金的化学性质分析; C、根据“湿法炼铜”的原理分析; D、根据铝的特性分析。 【解答】解:A、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不能判断金属能否与氧气反应,故A错误; B、“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故B正确; C、“湿法炼铜”是指铁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故C错误; D、人们常在铁的表面刷“银粉(Al)”防止铁生锈,是因为铝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了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耐腐蚀,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金属的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5. 【分析】A、根据氮芥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氮芥是由氮芥分子构成的,1个氮芥分子是由19个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B、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氮芥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45.5%,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氮芥中碳、氢、氯、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5):(1×11):(35.5×2):(14×1)≠5:11:2: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分析】根据题意,在硝酸银溶液中加入盐A 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滤渣中滴加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在滤液中加入钠盐B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滤渣中的加足量稀硝酸,沉流不溶解。据此结合不溶于酸的沉淀有氯化银、硫酸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在硝酸银溶液中加入盐A 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滤渣中滴加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A为盐酸盐;在滤液中加入钠盐B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滤渣中的加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生成了硫酸钡沉淀,滤液中含有钡离子,加入的溶液B中含有硫酸根离子;C符合要求。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不溶于酸的沉淀有氯化银和硫酸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 【分析】A、可燃物燃烧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B、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C、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铁生锈条件: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解答】解:A、实验过程中,两种物质都和氧气接触,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燃物燃烧起来,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该选项正确; B、实验过程中,塑料瓶变瘪,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导致的,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该选项不正确; C、实验过程中,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反应生成了水,不能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该选项不正确; D、实验过程中,铁钉和水、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在干燥空气中不容易生锈,说明铁钉只和氧气接触不容易生锈,不能说明铁钉生锈只需与H2O接触,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A。 【点评】 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8. 【分析】根据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排放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所以A是二氧化碳,B是相对分子质量为56的氧化物,所以B是氧化钙,C、F都属于盐,且C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所以C是碳酸钠,D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所以D是氢氧化钙,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E是氢氧化钠,F是碳酸钙,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排放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所以A是二氧化碳,B是相对分子质量为56的氧化物,所以B是氧化钙,C、F都属于盐,且C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所以C是碳酸钠,D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所以D是氢氧化钙,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E是氢氧化钠,F是碳酸钙,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E是NaOH; A、C是碳酸钠,属于盐类,D是氢氧化钙,属于碱,故本选项错误; B、反应①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该反应不能检验二氧化碳,应该利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故本选项错误; C、反应②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属于复分解反应,故本选项错误; D、E是NaOH,其溶液显碱性,其水溶液可使酚酞变红,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26分) 9. 【分析】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4的原子,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解答】解:(1)硒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34。 故填:34。 (2)硒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34﹣2﹣8﹣6=18,在化学反应中,硒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6,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故填:18;得到。 (3)硒能催化并消除对眼睛有害的自由基物质,从而保护眼睛的细胞膜。若人眼长期处于缺硒状态,就会影响细胞膜的完整,这里的硒指元素。 故填:元素。 【点评】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10. 【分析】(1)根据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进行分析; (2)根据水在太阳能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进行分析; (3)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1)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2)水在太阳能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3)t1℃时,将质量均为30g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烧杯①中没有固体剩余,烧杯①中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烧杯②中,所以 ①烧杯①中的溶质是氯化钾,将图1中两烧杯内的物质温度升高到t2℃(不考虑水的蒸发),溶解度相等,充分搅拌后两烧杯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②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要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KCl的实验操作是:加适量水溶解→加热得到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故答案为:(1)肥皂水; (2)2H2O2H2↑+O2↑; (3)①氯化钾,相等; ②降温结晶。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分析】(1)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计算。 (2)根据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能使气体与红磷充分接触回答前一空;根据红磷与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的性质书写方程式。 (3)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注意事项回答。 【解答】解:(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z约为21%,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mL空气,则氧气的体积为50mL×21%≈10mL。 (2)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能使气体与红磷充分接触,以便耗尽装置内的氧气;红磷与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方程式为4P+5O22P2O5。 (3)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原因:装置漏气,装置冷却后空气可进入装置,或装置本身容积有限,测量体积时误差造成的影响过大等。 故答案为: (1)10; (2)使注射器内的氧气充分与红磷反应;4P+5O22P2O5; (3)装置漏气等(合理即可)。 【点评】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要注意测定原理、实验关键、现象和结论、装置的评价和改进等内容的考查。 12. 【分析】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浅绿色的氯化亚铁,铜不会与酸反应;硝酸铵和碱反应生成的氨气能使石蕊变蓝色,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生成白色的氢氧化镁沉淀,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 解: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浅绿色的氯化亚铁,铜不会与酸反应;硝酸铵和碱反应生成的氨气能使石蕊变蓝色,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生成白色的氢氧化镁沉淀,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1)通过推导可知,固体C的成分为铜,气体F的名称为氨气; (2)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氨气、硝酸钠、水,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溶液E中肯定存在的酸根离子是氯离子、硝酸根离子; (3)通过推导可知,在混合物A里,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铁; (4)过程②中发生的反应有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 (5)通过推导可知,在混合物B里,上述三种物质当中肯定存在的物质是NH4NO3、MgCl2,其中一种物质存在的理由是:混合物B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 故答案为:(1)铜,氨气; (2)氯离子、硝酸根离子; (3)铁; (4)MgCl2+2NaOH=Mg(OH)2↓+2NaCl; (5)NH4NO3、MgCl2,混合物B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确定各种物质的存在性,最后确定混合物的成分. 13. 【分析】根据图可以看出,a点显酸性,有剩余的硫酸和生成的硫酸钠。而b点pH大于7,为碱性。根据氢氧化钠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该稀硫酸的质量。 【解答】解:根据图可以看出,a点显酸性,有剩余的硫酸和生成的硫酸钠。而b点pH大于7,为碱性。 设该稀硫酸的质量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20g 9.8%x x=250g。 答:(1)a点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H2SO4、Na2SO4 ,b点溶液呈 碱性。 (2)需要该稀硫酸的质量是250g。 【点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