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三中考文言文背诵知识点整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初三中考文言文背诵知识点整理

文题 文学常识 主旨 翻译 赏析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被人们称为“亚圣”,在儒家仅次于孔子,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提倡“仁政”,他主张"施仁政于民“,并宣称"民为贵,君为轻”。他提出的“富贵不能淫,平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至今是人们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有关成语 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 本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主张施“仁政”以统一天下。‎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凭借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来来建立威信。‎ ‎1.本文在论证思路结构上,是层进关系。“天时”“地利”“人和”逐层论述,不可颠倒。‎ ‎2.本文突出特点是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并用。不仅在“天时”、“地利”、“人和”之间比较,在“多助”、“寡助”之间也进行了比较。‎ ‎3.大量运用排比句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由于大量运用排比句,文章在气势上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摄人心魄。‎ 橘逾淮为枳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本文记叙了晏子凭机智善辩,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表现了晏子的爱国,机智和善于辞令.‎ 1.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2. 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楚王赐给晏子酒喝,喝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官吏捆着一个人来到楚王跟前 3.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 ‎1.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2节),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第二部分(3-6节),写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 ‎2.课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楚王表面上夸晏子为“习辞者”,却敢“辱之”,这充分表明他目空一切,不把晏子放在眼里。晏自面对楚王的阴谋,将计就计,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比喻,以反问句“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指出是楚国的“水 土”使民善盗。本文描写了楚王的平庸愚昧是为了衬托晏子的机智善辩。‎ 伤仲永 ‎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强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3.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并且在诗(后)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主旨。‎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事例,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第一段写他幼年时显露才能,第二段写她后来的变化和结局,最后写他才能消失殆尽,成为普通人。‎ 周处 选自《世说新语》刘义庆编撰 人是可以改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1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陆云说:“古人很看重‘哪怕是早晨听闻了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这句话,况且你的前途还有希望。‎ ‎2.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斩杀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3.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如果有了志向)又何必担忧美好的名声不能传扬呢?”‎ 本文写的是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文章选用寻访二陆和杀虎斩蛟的两个事例,鲜明的展示了周处的知错就改和胸怀侠气的个性特点 小石潭记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写下《永州八记》‎ 全文按作者的游踪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离开小潭。发现小潭—“心乐之”,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痛苦。‎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3.‎ 文章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由小丘到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探奇的情趣。第二段写潭中游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鱼的静态,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再转为动态描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潭中游鱼动静相宜。“似与游者相乐”,游鱼的怡然自得,给作者带来了一丝的欢乐。第三段写了小石潭曲折的岸势。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卖油翁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通过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入葫芦的故事,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2. 尔安敢轻吾射!”‎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3. 以我酌油知之 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 ‎4.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头赞许 1. 文中主要讲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两件事 2. 人物性格:‎ 陈尧咨自以为是,骄傲自满; ‎ 卖油翁不卑不亢、谦虚.‎ 核舟记 选自清朝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一书 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 ‎《核舟记》是一篇写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的说明文,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窗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 ‎1.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 ‎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 ‎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口技 节选自《虞初新志 秋声诗自序》。林嗣环,清代顺治进士。‎ 林嗣环,字铁崖,《口技》一文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这篇自序是林嗣环为自己诗集《秋声序》作的序言,后被清朝人涨潮收入他编辑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中。‎ 本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现了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3.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隐约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倾斜翻倒的声音,妻子在梦中的咳嗽声。‎ ‎1.全文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演出前的准备状态,交代了口技艺人及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还有开演前肃静而紧张的气氛,为下文继续精彩表演作渲染和铺垫。‎ 第二部分(第2~4段):写口技艺人精彩逼真的表演。第二层(第3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2.全文结构巧妙,描写“静—动—静—动—静”的变化,行文轻重有致,叙述波澜起伏 愚公移山 出自《列子·汤问》 ,该作品的主要的体裁是:神话故事,也可以说是有启示的寓言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成语释义 解释: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退缩。‎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1.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2.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铲除,又能把(这么多)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对比:1.以愚公和智叟相对比,显示与共的远见卓识,智叟的鼠目寸光 ‎2.以孀妻弱子跟智叟相对比,进一步表现了智叟的“固不可彻”‎ ‎3.衬托:以二山之大与愚公之老衬托愚公移山的坚毅和执着 第一段:交代太行、王屋两山的面积(大)、高度(高)和地理位置。‎ 第二段:写愚公决定移山并在家人、邻里的支持帮助下付诸行动。‎ 第三段:写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移山,愚公予以反驳并表达了对移山终能成功的信心。(对比)‎ 以上三段依次写到的移山面临的困难:两山高大——愚公年迈——劳力缺乏——工具简陋——路途遥远——他人嘲笑。‎ 第四段:愚公之举惊动山神,感动天帝,天帝派夸娥氏二子移走了两山。‎ 陋室铭 选自《全唐文》。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然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就能让它名声远扬 2.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使两耳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全文以“惟吾德馨”统领全文,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运用类比点明主旨。以“山”“水”喻“室”,以“仙”‎ ‎“龙”喻“室主”,点明文章主旨。‎ 第二层,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内涵。‎ 第三层,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爱莲说 周敦颐,北宋哲学家,选自《周元公集》尊为宋代理学开山祖师 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逐名利的事态的厌恶 ‎1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植物,值的喜爱的有很多。‎ ‎2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梗】中间空,外面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幽,笔直地洁净的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却不可以亲近而不庄重的玩弄它。‎ ‎3对于莲花的喜爱,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莲花不随世俗洁身自好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莲花行为正直表里如一不拉拢勾结。‎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出莲花如君子般端正严肃令人敬重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名轲,字子舆,选自《孟子》。《孟子》由他及其弟子编成,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主要写了孟子在于齐宣王的讨论中巧妙地诘难对方,使齐宣王认识到把国家治理好是自己对百姓应负的责任,赞颂了孟子的机智勇敢。‎ ‎1.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假如)大王有一位大臣,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 ‎2.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么对他怎么办?‎ ‎3.王顾左右而言他。‎ 齐宣王环顾左右,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了。‎ ‎1本篇文章采用层层推进的类比说理方法 ‎2最后一句“王顾左右而言他”突出了齐 宣王胸无城府的可爱和毫无退路的尴尬 公输 选自《墨子》。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墨子》是墨家的经典著作。“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非攻”就是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本文记载了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出他的艰苦实践的精神和反对不以战争的“非攻”思想 1. 吾义固不杀人:我崇尚仁义从不杀人。‎ 2.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杀伤自己缺少的民众却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算是明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你崇尚仁义不肯帮助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甘心(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说是明白类推的道理。‎ 故事主要是用对话表述出来。墨子非常重视论辩的逻辑性,说理时不是直来直往,而是准确类比,层层推理。五个“不可谓”组成排比句,增强了论辩的力量和气势。文章开头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主体部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论辩,使公输盘理屈词穷的经过。‎ 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技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突出阐明了战胜的原因: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同时也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军事才能。‎ ‎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能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作战是要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全文紧扣“论战”,运用对话形式,逐层展开。曹刿和“乡人”的对比突出了曹刿的挺身而出,参与国事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曹刿和鲁庄公的对比既表现了鲁庄公浮躁、懵懂、目光短浅;也反衬了曹刿的机敏、沉着、干练、成竹在胸、深谋远虑。‎ 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 齐策》《战国策》有西汉的刘向所编订而成,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邹忌,齐国人,曾任齐相。‎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齐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贤臣形象和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明君形象,告诉当权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治理好国家。‎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我的妻子赞美我的原因是因为他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的原因是他们惧怕我,我的客人赞美我的原因是他们有求于我。‎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收到的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本文可分为四段,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客,妾的赞美而感到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第三部分(3到4段)写齐王纳建及其结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政治家。我们还学过他的《天时不如地利》、《王顾左右而言他》‎ 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务忧患易遭灭亡 ‎1.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2.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再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第三部分(第四段):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4.本文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进而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这种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扩展深化了论点的丰富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孔孟论学 ‎ 选自《论语》《孟子》‎ 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孟子,战国 时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 论学习的方法态度:要专心致志,不能一曝十寒。‎ 1.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得了礼仪,说话做事合于礼,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对事理都能明白),不受迷惑,五十岁掌握了自然规律,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会超过规矩,法度。‎ 2.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出危险。”‎ 3. 子贡文道:“孔文子因为什么谥号称为”文“?”孔子说:“(他)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给他的谥号为‘文’。”‎ 4. 孔子说:“好比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如果停止了,我也就停止了。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下一筐土,前进了,我就前进了。”‎ 5. 即使天下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能生长了。我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对王冷淡到了极点(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帮助他(指王),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 6. 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借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流那么多血而让木棒漂起来么。‎ 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终身受益。 ‎ 选文第二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要紧密结合。突出了“思学结合”的重要性。‎ 选文第三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勤勉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要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 ‎ 选文第四则,不要止步不,要坚持不懈。以“为山”和“平地”两个比喻,论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意在劝人自强不息。‎ ‎ 课文选编的《孟子》有两则。第一则,论述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一曝十寒,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第二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黄生借书说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作者袁枚,字子才,号简斋,自号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仓山居士,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1. 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显出忧惧的样子,抚摸玩赏那东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给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一声“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 ‎2. 这样看来,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而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遇到我吧?(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1.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第一段是这一部分的首领段,先说黄生借书,缘事而发引出下面议论。第二段在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后,一连用了“天子”、“富贵人家”没有几个读书者和“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初步证明;并以“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句,深化了论点,扩展了论题 ‎2. 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1)藏书(物)者和借书(物)者对书的不同态度和心理的对比;(2)“我”幼时遇张氏吝书之不幸与黄生遇“我”公书之幸的对比;(3)“我”年少时借书苦读与做官后有书不读的对比。‎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选自《板桥家书》。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朝书法家、文学家。潍县署,当时郑燮供职于此。潍县,今属山东省。舍弟,称自己的弟弟。名燮,别名郑板桥。汉族,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 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才能,(其实)是最不中用的。‎ 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进去就越是不知它的尽头 第一段,作者提出“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直接点明读书仅以过目成诵为能是最不中用的,竖起批驳的靶子,表明了鲜明的态度。‎ 第二段,作者反对“过目成诵”,主张读书应深入研究。先是指出匆匆而读,其实什么收获也没有,接着又以孔子、苏东坡、虞世南等人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面进行对比论证,强调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 第三段,作者反对“无所不诵”,主张读书应选择精华。先是指出“无所不诵”是“过目成诵”的另一弊端,然后以读《史记》为例从正面论证,阐明“反复诵观”精彩内容的必要性。又以“小说家言”等例,“破烂橱柜”为喻,从反面论证了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取其精华,令读者的认识又深一层。‎ 黔之驴 选自《柳河东集》。本文是柳宗元的《三戒》之一。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 这则寓言故事旨在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有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同时启示人们要敢于想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老虎)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又走近了一些,出现在他的身前身后,但始终不敢进攻他。‎ 文章把老虎惧驴、识驴、戏虑、吃驴的过程写得很生动,通过一系列的细节,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老虎从畏惧、好奇、恐惧、怀疑到大喜的心理和动作。‎ 这则寓言故事后来变成“黔驴之技”、“黔驴技穷”。‎ 狼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山东淄川(现在山东淄博境内)人,清代文学家)‎ 屠户遇狼、惧狼、避狼、杀狼的经过,生动揭示了狼凶残、贪婪、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和勇敢。启发我们: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终究要失败的。告诉我们:面对像狼一样的对手,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狼也够狡猾的了,可是转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本文用精炼的语言十分传神地描写了狼的动作、神态,如表现狼的狡诈,文中写道:“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两狼一佯去,一假寐,妄图以此来诱骗屠户,以达到它们前后夹攻的目的,其奸诈、狡猾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记承天夜游 选自《东坡志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描写了承天寺夜游时的月色美景,抒发了作者压抑、无奈、苦闷的心情。‎ 1、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2、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1、 全文分为三层:第一层叙事,点明夜游的时间、地点及起因。第二层写景,描写承天寺庭院中清澈空明的月色。第三层议论,以两问一答收尾,诉说“闲人”洒脱中的无奈,其中“闲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文章还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概与洒脱旷达等福萨的情感融入景色中。‎ 岳阳楼记 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的机会写景抒情,表明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 ‎1、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建筑规模,(又)把唐代和当代名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2、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被贬谪流迁的人和(南来北往的)诗人,常常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的 全文共六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4段):写“迁客骚人”登楼的“览物之情”,观看景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第一部分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总写远眺洞庭湖的景色。第二层(第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或喜或悲。‎ 第三部分(第5段):正面写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本文特点:一是作者善于将叙事、写景、议论有机结合在一起。‎ 情怀感受,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湖水波动时,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品德高尚的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 二是情景交融。作者结合阴雨之景写悲,结合晴和之景写喜,情景吻合,各极其妙。‎ 三是写景中善用对比,善于调动读者的各种感觉。‎ 醉翁亭记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领袖。‎ ‎1.全文以“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 文章第一段由“醉翁亭”引出“乐”字,点出全篇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第二段具体描写山中朝暮与四季景物的变幻,写了自然山水之乐。第三段具体描写游人的和平恬静以及宴游的欢乐喧闹,写了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游之乐。第四段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宴游之乐,在议论中含蓄点明自己的思想感情。‎ 陈涉世家 选自《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西汉司马迁 本文生动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原因和过程,说明了秦末农民起义是秦王朝暴虐统治的必然结果,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政治才能,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见识短浅的人怎么懂得有远大抱负的人的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1. 有关起义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写得十分详尽,主要是为了突出陈胜的非凡才干 2. 陈胜与吴广共谋起义的对话,表现了他们卓越的政治见解和才能 3. 成语:篝火狐鸣,揭竿而起,鸿鹄之志 出师表 选自<诸葛亮集>。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1、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第一部分(第1-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三条建议。第一部分又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一段):分析了不利和有利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第二层(第二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第三层(第3-5段):推荐文臣、武将中的贤良,提出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的建议,这三条建议的核心。“广开言路”意在“亲贤臣”,“严明赏罚”意在“远小人”。‎ 第二部分(第6—7段):追述往事,表达了“兴汉室”的决心和“报先帝”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第8--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显示了作者对自己和对朝廷诸臣的严格要求。最后十二字,再次流露出出师前复杂的心情和对刘氏父子的深情。‎ 妄自菲薄“隐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由此不难看出《出师表》的言语成就,仅凭这一点它都应该流传不朽。‎ 桃花源记 本文是陶渊明五言古诗《桃花源诗》前一的篇小记。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派的鼻祖。‎ 这篇文章用记叙文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的态度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1. 全文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社会风尚。第二段,写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第三段,写桃花源中人的社会同尚。 第三部分:故事的结局。先写渔人“处处志之”而“不复得路”,再写刘子骥“规往”,“未果”既为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又含蓄地表明这种理想社会只是一种幻想。‎ 2. 本文语言朴素、自然,接近口语,但读来并不觉得音调乏味,而是感到诗意盎然,淳朴浑厚。其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不足为外人道也”、“乃不在有汉,无论魏晋”等词语,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还有其生命力。‎ 捕蛇者说 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事、议论、记事是为了说明道理。‎ 文章通过对蒋氏三世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我这个差事的不幸,还没有恢复我的赋税的不幸厉害。假使我不干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 如今从蒋家的遭遇来看,还真是真实可信的。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因此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本文运用了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方法来突出主旨。首先渲染永州之野所产“异蛇”的毒性和疗效,点明了官府以蛇代赋的原因,并为后文写捕蛇的危险之大做铺垫。‎ 内容理解:‎ 全文共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捕蛇的缘由:蛇极毒,可治病,捕蛇抵租,冒死捕蛇。暗示:赋敛毒于蛇。‎ 第二部分(2-4)蒋氏坦陈心曲:赋敛是灾难,十室九空。‎ 第三部分(5)点明文章主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登泰山记 选自《惜宝轩诗文集》(《四部丛刊》影音原刊本)。姚鼐(nài),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代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家。‎ 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清楚地写出了时日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景色的变化。简略写上山沿途所见,山上的古迹,木石,而细致地描写山顶观日出,抓住了泰山高出云表,雄伟壮丽的特点,详略得当的写出了泰山独有的风貌。‎ 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第一部分(第一段):介绍泰山及日观峰的地理位置。第二部分(第二段):写登泰山的经过。这部分先叙述从京城到泰山的旅程,接着写登山过程,再写到达山顶时所见的景色。第三部分(第三段):写观日出的情景。第四部分(第四、五段):介绍泰山的古迹(建筑群和石刻),以及所见泰山的冬季景色。第五部分(第六段):写所见泰山的冬季景色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