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4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亲情类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7篇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钞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 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⑾“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选文有改动) 1.文中多次写到“风雪”,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冰凉的酸”的深意。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3.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的最后一次“叮嘱”的含意。 答案: 1、(1)对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为父子二人的活动提供了特定背景。(3)多所塑造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间接地起到了烘托作用。(4)营造出清冷、凝重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透过雪花落在鼻尖上融化后的感觉,含蓄地写出了“我”看到父亲如此减薪后的酸楚和感愧。 3、运用“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买柴任给父亲钱时的不耐烦及对父亲的不满、冷漠和鄙薄,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的小市民形象。 4、(1)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他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不辞辛苦。(2)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面对鄙薄,仍弯腰捡起扔在地上的钱,能委曲求全。(3)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他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重言传身教。 5、父亲告诉孩子,以后有能力了,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坚忍,渴望被尊重的人。 温暖心窝的话语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 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 2、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3、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 4、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答案:【整理:好-语*文#网】 1、王老师不满意我的作文,把它撕掉了;林老师则以王老师的口吻给我写了肯定勉励的话。 2、三次“濡湿”所包含的感情不相同;第一次“濡湿”体现“我”因被老师肯定认同二喜悦、高兴的心情;第二次“濡湿”体 现“我”对孩子们的留恋(或离开孩子们二感到内疚);第三次“濡湿”体现“我”在知道真相后的震撼,感激。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话语的美好和温暖,表达出“我”永远回味,永远为之感动的心理。(或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温暖人的话语,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永久的回味。 4、这一段的作用是揭开事情真相,突出林老师的师德和爱心,也解开前文的悬念,回应前文的伏笔;林老师用巧妙的方式来维护学生尊严和勉励学生进步,她是一位善良、智慧、教育有方、理解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成长的好老师。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加拿大】斯蒂芬·巴特勒·李科克 ①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地操劳,她吃足苦头和付出牺牲,全都是为了我们的缘故。 ②因此当母亲节来临时,我们决定把这一天过得痛痛快快的。我们要做一切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母亲高兴。父亲决定向办公室请一天假,好在庆祝节日时帮帮忙,姐姐安娜和我从大学请假回家,妹妹玛丽和弟弟维尔也从中学请假回来了。 ③我们的计划是,把这一天过得像过圣诞节一样隆重。两个姑娘考虑到,逢到这样一个大场面,我们应该穿戴得最最漂亮才合适,于是她们俩都买了新帽子。母亲把两顶帽子都修饰了一番,使它们显得挺好看。父亲给他自己和我们兄弟俩买了几条带活结的丝领带,作为纪念母亲这个节日的纪念品。我们也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檐帽,不喜欢新的,而且两个女孩子都说,那顶旧帽子,她戴了非常合适。 ④早饭后,我们做了一个出乎母亲意料的安排,我们准备雇一辆汽车,把她载到乡下去美滋滋地兜游一番。母亲是一向难得有这样一种享受的,如今乡下正是风光明媚的时节,要是让她坐车游逛几十英里,度过一个美好的早晨,这对她来说可真会是莫大的享受。 ⑤但是,就在当天早晨,我们把计划稍微修改了一下,因为父亲想起了一个主意,与其让母亲坐在汽车里逛来逛去,倒不如带她去钓鱼更妙。【来源:好·语*文*网】 ⑥这样,我们便为这次旅行做好了一切安排。我们让母亲切了些夹心面包片,为了怕我们肚子饿,母亲还准备了一顿便餐。当然中午我们还要回到家里来吃一顿丰富的正餐,就像过圣诞节和新年那样。母亲把所有的东西都给我们收拾齐全,放到一只篮子里,准备上车。 ⑦唉,车子到了门口的时候,不料汽车里面看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宽敞,因为我们没有把父亲的鱼篓、钓竿以及便餐估计在内,显然,我们没法儿都坐进车里去。父亲叫我们不必管他,他说他留在家里也很不错,他愿意留在家里;他说我们也用不着顾虑他三年来一直没有过一个真正的假期这回事;他要我们马上出发,快快活活地过个节,不要为他操心。 ⑧不过,当然我们全都觉得,让父亲留在家里可绝对不行;特别是,我们都知道,他果真留下来的话,准会闯祸。安娜和玛丽姐妹俩倒也都乐意留下来做午饭,只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她们买了新帽子不戴一戴,未免太使人扫兴。不过,她们都表示,只要母亲说句话,她们都乐意留在家里干活。维尔和我本来也愿意退出,但不幸的是,我们根本就不会做饭。【来源:好#语*文*网】 ⑨因此,到最后,决定还是母亲留下来,就在家里痛痛快快地休息一天,同时准备午饭。反正母亲不喜欢钓鱼,而且尽管天气明媚,阳光灿烂,但室外还是有点儿凉,父亲有些担心,要是母亲出门,她没准会着凉的。他说,当母亲本来可以好好地休息的时候,如 果硬拉她到乡下去转悠,一下子得了重感冒,他是永远不会原谅自己的。他说,母亲既然已经为我们大伙儿操劳了一辈子,我们有责任想方设法让她尽可能安安静静地多休息一会儿。他还说年轻人很少能体会到,安静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⑩于是我们向母亲欢呼了三次之后就开车出发了o母亲站在阳台上,从那里瞅着我们,直到瞅不见为止。父亲每隔一会儿就转身向她挥手,后来他的手撞在车后座的边上,他方说,他认为母亲再看不见我们了。 ⑪嗯,我们把汽车开到美妙无比的山冈中行驶,度过了最愉快的一天。父亲钓到各式各样的大鱼,我们大伙儿都玩得痛快极了。 ⑫我们到家已经很晚,不过母亲猜到我们会回来得晚,于是她把开饭的时间推迟了,热腾腾的饭菜给我们准备着。可是首先她不得不给父亲拿来手巾和肥皂,还有干净的衣服,因为他钓鱼时总是弄得一身肮里肮脏的,这就叫母亲忙了好一阵子,接着,她又去帮女孩子们开饭。【来源:好·语·文-网】 ⑬终于,一切都齐备了,我们便在最最豪华的筵席上坐下来。有烤火腿和圣诞节吃的各种各样的好东西。吃饭的时候,母亲不得不屡次三番地站起来,去上菜,收盘,再坐下来吃;后来父亲注意到这种情况,便说,她完全不必这样忙来忙去,他要她歇会儿,于是他自己便站起身到碗橱里去拿水果。 ⑭这顿饭吃了好长时间,真是有趣极了。吃完饭,我们大伙儿争着帮忙擦桌子,洗碗碟,可是母亲说她情愿亲自来做这些事,我们只好让她去做了,因为这一次我们也总得迁就她才行。 ⑮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我看见她眼里含着泪水。总之,我们大家都感觉到,我们所做的一切得到了最大的报偿。 (有删改)【来源:好*语*文*网】 1.请在下面横线上补齐本文的情节内容。 ①大家请假回家过节→② →③ →④大家外出游玩→⑤母亲为大家忙碌。 2.结尾处母亲眼里为何会“含着泪水”? 3.请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4.请概述本文情节发展的出人意料之处,并简析其艺术效果。 5.母亲为家人忙碌操劳反而感到幸福,请结合这一点简述你对幸福的理解。 答案:【来源:好+语+文+网】 1、②大家筹划过母亲节 ③大家决定母亲留下 2、母亲觉得这是她有生以来最最快活的一天,她看到大家请假回来给自己过节,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于是她流下了感动和幸福的泪水。 3、参考要点:①吃苦耐劳②无私奉献③体贴宽容④默默无闻⑤慈爱善良 4、本该过节的母亲却留在家里,要给母亲过节的家人却外出游玩。(或:本该让母亲好好休息,结果却让母亲更加忙碌。)这一情节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令人哑然失笑(富有喜剧效果);突出了母亲形象(或:突出了文章主题)。 5、示例:文中的母亲乐于奉献,甘为家人操劳。的确,幸福不一定是索取和享受,有时放弃和付出,牺牲自己,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就是最大的幸福。 麦田的守望 孙守名 ①一个阒寂无人的夜晚,我独自立于麦田的埂脊上。繁星璀璨,一望无际的麦田显得苍苍茫茫。我弯下腰身,用手轻轻抚摸着柔软的麦苗,心里充溢着甜美和温暖。 ②我是守望着乡村的麦田长大的。童年的记忆中,臂膊上挎着小小的竹篮,随着大人们在刚刚收割完的麦茬地里小心翼翼地捡拾着麦穗。收获一个麦穗,就获得一份希望;满满一篮麦穗,还会得到父亲的奖赏和母亲温柔的眼光。伴着播种和收获,我的青春顺着麦垅疯长。 ③我的眼前时时浮现着一波又一波舞动着的麦浪。在沉沉的暗夜,我把梦做到故乡的田间,看到了父亲手把手教我犁地的身影。耕作是一件颇为辛苦的活计,当初条件艰苦,为了把麦子种到地里,父亲硬是领着我们兄妹用铁锨翻出一片片希望的田野。和着执着的梦想,把种子播撒在黑黝黝的泥土里,吞咽着咸涩的汗水,望眼欲穿地盼望着麦子的丰收。在麦子诗意的生长中,我学会了犁地、耙地和耩地。晨风习习,我们把肥料耩在成畦的麦田间。那些在麦田的无数岁月,令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喝着大地的乳汗长大成人的,与土地注定有着千年的因缘。 ④夏风吹拂的夜晚,我悠然地睡在宽阔的麦场上,闻着诱人的麦香,数着天上的流星,做着青春的幻梦。在麦收季节,父亲教我如何使用镰刀,如何又快又好收割麦子。尽管手上磨出过厚厚的一层硬茧,但我还是炼就了割麦的本领。朝阳初升,父亲带着我们兄妹顺着麦垅挥舞着镰刀,一排排麦子瞬间成了倒地的战俘。当我渐渐窜到所有人的前面时,心情像飞翔在天空的布谷鸟,一路放声高歌,唱出心中的幸福和快乐,哪里还有生活的艰苦和劳累呢?在机器隆隆声中,我跟父亲学会了打麦和扬场。成袋成袋的麦子码放在麦场时,我长长地舒了口气。望着远处忙碌的父亲,心中涌出无限的感动。 ⑤父亲是在那年麦子收割后去世的。长年的劳累没有压垮他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却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每周都会骑上自行车回到父亲身边。坐在田间地头,看父亲忙东忙西,心里有些隐隐作痛。我不断劝说父亲,让他轻闲一些,养养身体,少做田里的农活。可父亲是忙不住的身子,时光铸就了他耐劳的品格。他爱田地里的庄稼,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他怕麦田焦渴,怕麦苗缺少养分,怕大风会吹倒成熟的麦秆……一年四季,他虔诚地守护着田地,直至倒在麦子收割的季节。 ⑥我无数次蹲坐在田埂上,想着父亲和那些与父亲有着相同命运的人。父亲会做木工活,几块木料在他手上只要半天工夫就可以成为精巧的板凳或木箱。在当时,他的名气很大,十里八乡只要谁家婚丧嫁娶都要叫上父亲。父亲一生收了四位徒弟,个个学得一手好手艺。其实,他有心要将这项活计传授给我们兄弟,只是我们个个都远走他乡外出求学。看着这项计划落空,惆怅之中父亲才开始收授徒弟。现在想想,那时父亲该有多么失落啊! ⑦父亲热爱所有与他接触过的人,温情的性格令人备感亲近。父亲给人做木工活从来不收取任何钱物,这在那个年代该是怎样的一种品格啊!可世事难料,父亲看麦场那阵子,不知何故,麦子少了一袋。有人中伤父亲,到处播扬,说父亲偷了那袋不翼而飞的麦子。这对父亲的打击可想而知!在那些日子里,父亲明显削瘦,夜深人静时常常泪流满面。母亲用惊人的毅力捍卫着父亲的尊严,不停地劝慰父亲,可父亲的确蒙受了奇耻大辱,他的苦痛隔了好多年才逐渐平息。那位诬陷父亲的乡邻恰恰在父亲心情稍为好转时离开了人世,这真是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那个人走了,可棺木没有着落,当他的孩子跪在父亲身前苦苦哀求,母亲的愤怒骤然暴发。但父亲什么话也没说,带上工具就去跟着人家打做棺木。远近乡邻听说此事,无不惊叹。 ⑧而今往事历历,令人悲哽。嗅着泥土的气息,抚慰着葱郁的麦苗,又回到了那段悠长而萦怀的岁月。在这无边无际的麦田地,父亲忙碌的身影已经淡去,化为轻烟浮尘。只有我,还坐着暗夜的田埂上,守望着这沁人心脾的麦香,一如我深爱着的父亲。 1.文章以“我弯下腰身,用手轻轻抚摸着柔软的麦苗,心里充溢着甜美和温暖”开篇,有什么作用?(4分) 2.说说你对下面句子在文中含义的理解。(3分) 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喝着大地的乳汗长大成人的,与土地注定有着千年的因缘。 3.仿照下面句子写一句话。(2分) 例句:收获一个麦穗,就获得一份希望。 仿写: , 。 4.文章以“麦田的守望”为题,却用很多篇幅写“父亲”,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4分) 5.结尾处写到“只有我,还坐在暗夜的田埂上,守望着这沁入心脾的麦香,一如我深爱着的父亲”,为什么“守望着这沁人心脾的麦香,一如我深爱着的父亲”?(3分) 答案: 1.(1)照应文章题目,是全文的线索。(2分)(2)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温暖舒缓的感情基调。(2分) 2.作者自小生长在乡村,与土地亲密接触,对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1分)深深眷恋着这片厚重的热土;表达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2分) 3.读完一篇文章,就获得一种启迪。 4.①父亲一生辛勤耕种,对土地无比热爱,这份情愫深深影响到子女们,使得他们懂得生活的艰辛。②父亲勤劳本分,以温情善良对待着乡亲们,即使被人误解也毫无抱怨。③父亲的宽容,就像沉默的麦田,只懂得付出,而不求回报。④守望麦田其实就是对父亲优秀品质的颂扬和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5.①父亲是在麦子收割后去世的,他的一生与土地与麦田深深连接在一起。这是千万农人最拙朴的形象。②“我”是在乡村长大的,与土地有着不解之缘,更对父亲有着深厚的感情。热爱土地就是热爱父辈。(3)“我”的命运与故乡紧密相连,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缅怀和对乡村的依恋之情。 幸福的秘密 拿到新房钥匙的那一刻,我高兴得差点流出了眼泪。想到从此能让爷爷过上温暖舒适的日子,我的内心充满了欣慰和喜悦,积压了两年的心事终于落地。 自从今春决定买房,我的生活就变得忙碌不堪:选房、筹钱、办贷……房奴的路不好走,但想想爷爷,他又无法退缩。爷爷已经七十二岁,为了不给他增加负担,至今仍在故乡的偏野山村独自生活。 爷爷还有多少生命的时光可让他尽孝? 孝心哪能等呢。 他是爷爷捡来的孩子,小时候,大伯和叔叔多次指责爷爷养他这个累赘。每次,爷爷总会紧紧搂着他,生气地辩解,俺有能力养,不用你们养。为了收养他,大伯和叔叔至今和爷爷都不来往。爷爷节衣缩食,用微薄的退休金将他抚养成人,又供他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他多次劝爷爷来城里,爷爷执拗不来,他这才悄悄动了买房的心思。 为了不让爷爷担心,这几个月,他借钱买房一直瞒着爷爷,现在一切都安置好了,他准备回家接他过来,揭晓这个幸福的秘密。当然欠外债的事,他会只字不提,不给老人增添心事。 这天,他坐了三个小时的火车,回到魂牵梦绕的家。山脚下院门却深锁。他心中纳罕,大声喊爷爷,没人应,他赶紧去房间查看,床上空空的,像是久无人住。他顿时恐慌起来,急忙拨打爷爷手机,就在昨晚,爷爷还在电话里告诉他家中一切都好。 这一回,却没有打通。 到邻居家打听,邻人很惊奇,老爷子几个月前就进城了,你不知道吗? 他的头轰的一声就大了,脑中一片空白。 直到黄昏的时候,才跟爷爷联系上。原来,爷爷就在他所在的城市! 当他风尘仆仆赶到郊区橡胶厂,远远就见爷爷正站在厂前面的一个路口等他,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因为瘦,衣服像大了一码,风很大,爷爷的白发被吹得乱蓬蓬的,他鼻子一阵发酸,眼泪就要掉下来。 看见他,爷爷眼里顿时显出了许多笑意,深深浅浅的皱纹里全是喜悦,但又只是笑,不说什么,只是像小时候一样,拉着他的手,笑眯眯地进了厂门口左侧的传达室。 他环视四周,心酸又有些生气,您怎么 这么大年纪了还出来做工,也不告诉我一声? 爷爷像犯错误的小孩,只是笑着收拾桌上的报纸,过了一会儿,才下决心似的向他解释:“你借钱买房的事,俺听邻村的盛子说了,想阻止,盛子说已买了,拦也拦不住了。你上班才两年,哪有钱买房啊。为这,俺整天愁得睡不着,琢磨着咱咋还债。正好老相识家的这个厂,缺个看大门的,俺一说就来这儿了,活不累,虽说工资不高,但能顾住生活。” 说到这里,爷爷很有成就感地冲他一乐,俺早把账算过了,这样以后能把俺的工资全攒下来还债,一年攒一万,俺要是再活十年,最少也能还十万啊。 他的眼泪不知什么时候起已噼里啪啦地落在桌面上,原来,他们都有一个让对方幸福的秘密。伴着内心那些生气、责备、心疼、温暖,他想他要赶快告诉爷爷那个属于他们的幸福的秘密…… (出自《做人与处世》)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答: 2.“幸福的秘密”中的“秘密”在文中具体指什么?(3分) 答: 3.第四段中写大伯和叔叔有什么作用?(2分) 答: 4.文中是怎样刻画爷爷这一形象的?试举一例简要分析。(3分) 答: 5.读了本文后,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答: 参考答案: 1.他去乡下接爷爷进城住时发现爷爷为“帮”他还房债而去工厂做工。 2.“我”瞒着爷爷借钱买了房子。爷爷瞒着“我”去工厂做工。 3.反衬出了爷爷的善良、慈爱和无私。 4.示例:外貌描写。如“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因为瘦,衣服像大了一码,风很大,爷爷的白发被吹得乱蓬蓬的。”刻画了爷爷节俭、辛劳的特点。 5.①从“我”的角度,围绕孝顺、懂事等展开,言之有理即可。②从爷爷的角度,围绕善良、无私、节俭、朴实、慈爱等展开,言之有理即可。(任选一角度) 继父 张亚凌 听母亲说,他进门时我只有五个月大。对“父亲”的记忆,别说我,就连比我大两岁的三哥、大五岁的二哥,都说记忆里只有他。 他在离我家不远的钢厂上班。外乡人,矮小,黑瘦,长得倒很筋骨。 记忆里,他一下班,随便吃点,就到街口摆摊——修自行车捎带配钥匙。我呢,一直在旁边玩。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有时,他会喊,妮儿,甜一下去。我就欢快地跑向他,从那油腻腻的大手掌里捏起五分钱,买几颗水果糖。一剥开糖纸,我会举到他的嘴边,让他先舔一口,也甜甜。他会用干净点的手背噌一下我的小脸蛋,说,爸不吃,妮儿吃。妮儿嘴里甜了,爸就心里甜了。 天黑了,准备回家了。不用他说,我就爬上小推车,不歇气地连声喊着“回家喽——”“回家喽——”。 直到去世前,他还在街口摆摊修自行车。 他还能修理各种电器,巷子里的人经常跑到家里麻烦他。我有时就纳闷,问他,我真想不出,你还有啥不会的?他就笑了,说,爸是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 他对自己啥都不讲究,啥都是凑合。[来源:好语文网 http://www.goodyw.com/] 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母亲说,人家男人都吸烟喝酒,他咋能不眼馋?还不是咱娘五个拖累大,得攒钱。母亲也常在我们面前唠叨,说你们呀,要是对他不好,就是造孽。妈一个妇道人家,咋能养活得了四个娃娃?早都饿成皮皮包骨头了! 在家里,母亲很敬重他。他蹲在哪儿,饭桌就放到哪儿。我会以最快的速度给他的屁股下面塞个小凳子,哥哥们立马就围了过去。母亲边给他夹菜边说,你是当家的,得吃好。他又笑着夹给我们,“叫娃们吃,娃们长身体,要吃好”。 他几乎一年四季都是那蓝色厂服。母亲要给他做身新衣服时,他总说,都老皮老脸了,还讲究啥?给娃们做。 “百能百巧,破裤子烂袄。”街坊嘲笑他,只知道挣钱舍不得花钱。 “再能顶个屁,还不是在人家地里不下种光流汗?不就是不掏钱的长工么?”熟识的人讥讽他,没有自己的孩子还那么撅着屁股卖命地干。 流言风语咋能传不进他的耳朵?更有甚者给他说话直接带味儿。好几次,母亲没话找话硬拉扯到那事上想宽慰他,他只是笑笑,说没事,手底下的活都做不完,哪有闲功夫生气? 他不是脾气好,是压根就没脾气。 邻里街坊说话不饶他倒也罢了,欺生。可爷爷奶奶大伯叔叔们从一开始就不同意他上门的,在本家的大小事上都不给他好脸色看,这就没道理了。可他,见谁都是乐呵呵的,才不理会别人紧绷着的脸。母亲为此很生气,说这一摊孤儿寡母不是你,日子能过前去?给他们姓李的养活娃娃,凭啥还要看他们的脸色?断了,断了,不来往了! 他倒给母亲和起脾气来。说忍一忍就过去了,都是一家人,计较啥? 他是在我出嫁后的第二年走的,前一周还给我说自己身子骨硬朗着哩,孙子抱完了,就等着抱外孙哩。那天,他正补着车带,一头栽下去,就再也没有醒来。 我难过得无法原谅自己,因为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他衰老的过程,只有他不断劳作的身影! 爸,皱纹何时如蛛网般吞没了他?[来源:好语文网 http://www.goodyw.com/] 爸,牙床何时开始松动以至于嚼不动他特喜欢吃的茴香味儿的干馍片? 爸,您胃疼得整晚整晚睡不着觉时想到过叫醒我们唠唠嗑来打发疼痛吗 …… 倘若他病在床上,我们服侍了些日子,心里或许会好受些。可是,可是爱一直是单向流淌啊,我们究竟关心过他多少?! 我没有生父的丝毫记忆,听母亲说,连大我七岁的大哥,在他进门后不久,也再也没说起过生父。我记忆里的父亲就是他,也只有他。 (本文有删改) 1.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们兄妹”对父亲的记忆“只有他”,有什么作用?(3分) 2. 阅读下列句子,简析加点词语反映的人物心理。(4分) ①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 ②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 3. 文章以“继父”为题,为什么全文却不出现“继父”一词,只以“他”“爸”“您”来指称?(4分) 4. “继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来源:好语文网 http://www.goodyw.com/] 1.结构上,开头点题,引出下文对继父的怀念;结尾呼应开头,点明主旨。 内容上,强调继父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表达对继父的爱戴、怀念之情。(3分,结构1分,内容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①“柔柔弱弱”写出了继父瞅着“我”时的满足与幸福的心理。②“抹着眼”写出了母亲感动、感激和内疚的心理。(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3.“继父”只表明他的身份,如果用“继父”指称,有距离感,所以用“他”指称继父;以“爸、您”指称,更能直接抒发对继父的深厚情感。(4分,每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4.从继父下班后就去摆摊、直到去世前还在摆摊,他会修理各种电器,常帮助别人,可以看出继父是一个勤劳、能干、热心的人;从继父把糖让给我吃,把母亲夹给他的菜夹给我们,为了攒钱养活一家人,从不吸烟喝酒,一年四季穿旧衣服,可以看出继父是一个关爱孩子、对家庭有责任心的人;从继父不仅能忍受邻里街坊的风言风语以及爷爷奶奶的脸色,还劝母亲不要计较,可以看出继父是一个宽容大量和好脾气的人。(5分。结合事例,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母亲 莫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子里有几个女人先后自杀了,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王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有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 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有删节) 1.文章开头描写了“我最初的记忆”,说说作者具体描写这一内容有哪些作用。(4分) 2.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到了“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这一细节。结合下文思考,这一细节形象地表现出了母亲怎样的一种生活信念?(4分) 3.依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在文中的语意。(6分) (1)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3)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4.本文以“母亲”为题,却不仅仅写了自己的母亲,结合文本最后一段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请分条表述。(4分) 答案: 1.(1)以“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突出生活的苦难,为后文描写母亲的个性作铺垫,(2分) (2)以颜色、气味、声音多角度的描写,突出“我”独特的感受生活的方式,为后文表达我的“立体记忆”特点埋下伏笔。(2分)(只答“作铺垫”成“埋伏笔”,没有对铺垫或伏笔的具体情况作说明,得1分:能具体而准确地分析两方面内容前后的关联而未使用“铺垫”“伏笔”等术语,可得全分。) 2.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或“无论多么艰难也要下去”)(4分,两个得分点,“面对苦难或艰难”,“活下去”) 3.⑴语意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2分)⑵语意是:不会自杀,(2分〉 ⑶语意是:处境艰难.(2分)(语意一致即可,表述可以不同) 4.⑴赞美遭受苦难依旧珍惜和尊重生命的精神品质。(2分)⑵表明母亲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让我找到了文学的灵魂。(或:“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了文学的启迪,借回忆母亲的品质,表达我对文学创作的认识。”)(2分)(本条表述涉及到母亲与“我”的文学创作的关系即可) 杰克的领悟 [美]鲍勃·普科斯 杰克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一直有一个宏大的梦想,就是将他的企业做成全州乃至全国最大的企业。这些年来,为了梦想,他远离家乡,和家人离多聚少,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事业上。 这一天,远在家乡的妈妈打电话过来,告诉他,“贝尔瑟先生昨天晚上去世了,葬礼将在本周三举行。”听到这个消息,杰克的心猛地一沉,往事就像黑白影片一样,一幕幕在脑海闪过。 “杰克,你在听我说吗?”“噢,对不起,妈妈,我在听。只是猛然听到这个消息,让我想起了很多我和贝尔瑟先生在一起的往事。”“杰克,你父亲去世得早,是贝尔瑟先生给了你很多只有父亲才能给予的‘男人的影响’。在他的心里,你就是他的儿子。” “我知道的。那时候,我几乎每天都要到他的旧屋子里去,和他待上一段时间。是贝尔瑟先生教会了我木工手艺。”杰克说道,“如果没有他,就没有我今天的木制品公司。”“那么,你能抽出时间回来参加他的葬礼吗?”“我当然要参加他的葬礼。而且,关于贝尔瑟 先生,我心中有一个埋藏了很久的谜团,但愿这次回去能找到答案。” 尽管杰克百事缠身,但他还是乘飞机回到了家乡。贝尔瑟先生的葬礼办得很简单,他没有自己的孩子,绝大多数亲戚也早已过世。当晚,杰克和他的妈妈来到了贝尔瑟先生的旧屋子。这座房子杰克是那么熟悉,以至于每一张图片、每一个小物件、每一件家具,都能带给他一段回忆。在贝尔瑟先生的书桌前,杰克停了下来。[来源:学科网] “怎么了,杰克?”妈妈问道。“那个盒子不见了。”杰克怅然若失地说道。“什么盒子?很重要吗?”“一个金色的小盒子,贝尔瑟先生最珍爱的宝贝,他总是将它锁在书桌的第一个抽屉里,我问了他不下一千次,盒子里面到底装着什么东西。但他总是对我说:‘也许有一天你会看到盒子中的东西,但现在我能告诉你的只有一句话:那是我最看重的东西。’”“这么神秘,那盒子里究竟装的是什么呢?”妈妈皱着眉头好奇地问道。“这个问题就是一直埋藏在我心中的那个谜团。我猜测,可能是贝尔瑟先生的哪位亲友取走了它。看来,我将永远无法解开这个谜团了。” 杰克怀着失望的心情离开家乡,回到了自己的公司。两周后,杰克收到了一个包裹,包裹看起来很陈旧,包裹上的字迹很潦草,很难辨认,落款上写道:寄自霍华德·贝尔瑟先生。杰克急不可耐地打开包裹,里面果然有一个金色的小盒子以及一封信。杰克颤抖着双手打开了信:“我谨委托我的律师,在我离世之后,将此盒寄给杰克·班尼特,杰克陪伴了我晚年的10年时光,理应得到我一生中最看重的东西。”信封里还有一把小钥匙,杰 克眼含泪水,打开了盒子,盒子里是一块纯金手表,手表背面醒目地镌刻着一句话:“杰克,谢谢你的时间——霍华德·贝尔瑟。” “他最看重的东西竟然是……我的……时间!”杰克喃喃自语道,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在那段时光里,贝尔瑟像亲生父亲一样,关心他,呵护他,培养他;而作为一个懵懂少年,他所做的不过是经常陪伴在他身边,而这竟然成了一个孤独老人一生中最看重的事情! ,这成了杰克人生中的最重要的领悟,他取消了未来两天的所有安排。“为什么?”秘书珍妮丝不解地问道。“ ”杰克对秘书说道,“另外,珍妮丝,谢谢你的时间。” 1.小说多次提及“谜团”有何作用?(4分) 2.赏析文中的画线句。(3分) 往事就像黑白影片一样,一幕幕在脑海闪过。 3.根据情节,补写末段空格处的内容。(各不超过20字)(4分) 这成了杰克人生中的最重要的领悟。 “ ”杰克对秘书说道,“另外,珍妮丝,谢谢你的时间。” 4.装在金色小盒子中的纯金手表象征什么?为什么贝尔瑟先生委托律师在其离世后才将它寄给杰克?(5分) 5.研读下面资料,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的发现或感受。(3分) 【材料一】空巢家庭是指家庭中因子女外出工作学习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13年,全国有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中,空巢家庭户占25.7%,现在这一比例还在增高。 【材料二】养老的含义是包括经济供给、生活照顾、精神慰藉三个主要方面。我国历史上以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大家庭为荣。子孙同堂、兄弟不分的联合家庭、扩大家庭被认为是繁荣幸福的象征。我国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正是通过大家庭的居住方式来体现的。 答案: 1.①造成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②“谜团”的埋藏与解开构成全篇的线索。 2.该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呈现了对往事的追忆,突出了记忆的清晰,表达了怀旧的意味。 3.与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共享时光竟然如此重要;我需要与我的妻子和儿子共享一些时间 4.①“纯金手表”象征杰克陪伴贝尔瑟先生的那段纯洁、珍贵的时光。(2分)②一是贝尔瑟先生不愿张扬对杰克的情感,体现的是“父爱”的含蓄;二是贝尔瑟先生宁愿将爱藏在心底,也不希望它成为杰克事业的羁绊,体现的是“父爱”的博大;三是贝尔瑟先生希望给杰克留下一份具有人生启示意义的“遗嘱”,体现了“父爱”的深沉。(3分) 5.示例(1):子女离开家庭,对老人而言,带来的是经济上的困难,日常生活照料失去了依靠,精神上失去寄托。 示例(2):现在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正在瓦解,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社会应该建构新的养老方式,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共3分) 这辈子做好您儿子 (1)父亲不是个受人尊重的人,一直不是。 (2)这跟他的目不识丁无关,七十岁往上数的乡下老头,认得字的可以用罕见来形容。父亲一辈子跟文化沾边的事只有两样。一是大集体每年年底在超支单上签上自己名字,为这个不算长脸的事,父亲花了三天时间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一个字一天工夫。把那些横撇竖捺绑架到一个方块里,对父亲来说,比耕田耙地不会轻松到哪儿,父亲弄出了一身冷汗,骨子里,他更倾向于出一身热汗,那样每个毛孔是透爽的。打那天起,父亲对文化人的尊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二是,父亲的五个子女中,居然有一个靠文化吃饭了,成了作家。这让他每次看我时,目光中总有藏不住的怀疑,这是那个曾经骑在他脖子上撒尿淘气的小儿子吗? (3)父亲不受人尊重的理由很多。固执是首当其冲的一个,暴躁屈居第二,位居第三的,则是为人父则未尽其责。不能再往下排了,做儿女的,总得给父亲留点脸面,书上都说了,天下无不是的爹娘。 但我还是想违背一下做儿女的原则,细说说父亲的不是。 (4)就从父亲的固执说起吧。父亲的固执,使我们一家生活,一再跌入生活的底谷。打我记事起,我们一家就生活在贫困交加中,好在那时大家都穷得一个模式。 (5)父亲当过不到一年的生产队长,不是他多有能力,而是他除了勤扒苦做,还会憨吃苕干,干活不惜死力的那种。队员们本以为,找了一个不偷懒的人当队长,干活时可以少摊点活,孰料,父亲以自己的苦做要求所有的队员向自己看齐。五个指头伸出来是有长短的,乡下有句老话,吃不过人怪各人的饭碗,做不赢人怪各人的能耐。吃不过父亲也做不赢父亲的人就使出手段,把父亲的队长拿了下来。 人生的辉煌至此结束,父亲是不甘的,好在生产队很快解体,包产到户,父亲又独行专断着家里的生产。结果是,高产杂交稻进入农村五年后,父亲才接受这个新生事物,这是以家庭经济五年入不敷出为代价换来的。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父亲被两个哥哥拉下了马,大权最终。那时他才五十岁,古人说的知天命的日子到了。 (6)父亲没有知天命,也没有顺应天命,他的脾气无端暴躁起来,沾不得酒,偶一沾酒就吼叫咆哮,为此曾几次吓哭了哥嫂刚出生的孩子,哥嫂口中就有了微词,不仅分了家,还不让他带孙子。没见识过父亲暴躁脾气的村里人很意外,在他们眼里,父亲是个和善的人,树叶掉下来都怕砸了头的那种。 (7)父亲是个懦弱的人,他在家里的暴躁,是要掩饰自己在外面的懦弱。明白了这点,我深为父亲悲哀。可惜,这种悲哀的日子老天爷都吝啬着,不愿意多给我几年。 一向以勤扒苦做为命的父亲过了六十以后,做不赢别人,也吃不过一个人了。 先是心脏有了问题,再就是腿脚,肿得像牛膝。请医生看了,说是年轻时做得狠了,静脉曲张导致,用了 药,腿不肿了,那血管却吓人地暴起。医生严重警告过,想多活几年,就少逞强,他的心脏承受能力极为脆弱。 (8)我是在父亲脸色真正白如锡纸时赶回的乡下。 (9) 父亲七十有三了呢。居然叫父亲熬了过来,那晚,我在病房里百无聊赖陪床看电视打发漫漫长夜。是一个家庭伦理剧,里面有一个场景,比较煽情的那种,一对彼此仇视多年的父子冰释前嫌抱头痛哭,已是弥留之际的父亲问那个儿子,说你恨我不?儿子泣不成声说,不恨,如果有下辈子,我还要做你的儿子!我对这种桥段向来不以为意的,所以没看出半分泪点,父亲忽然不看电视了,转头看我,看得我很不自在。末了他从枕头下摸出一本书来,我写的,他带到医院不是自己看(他只认得我的名字),他是向医生护士炫耀他有一个作家儿子的。父亲把书扬了一下,冲我谄媚地说,如果真有下辈子,我会做好一个父亲的。 (10)我心里忍不住酸了。 (11)父亲不是会讨好子女的人,他定是觉得亏欠我的太多,因为家贫,初中未曾毕业的我弃学务农,连我结婚,父亲都没拿出一分半毫作为帮衬,连一向自诩不嫌贫爱富的媳妇为此都暗地腹诽过父亲。 (12)我站起来,把枕头替父亲抬高了一些,说,干么要等下辈子,下辈子想做好父亲的人多了去,您只记住一点就够了,这辈子,我会做好您儿子! (刘正权/文 有删改) 1.①段为全文作了哪些铺垫?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说明。(2分) 答: 2.②段中加点词“绑架”用得传神,请作具体说明。(2分) 答: 3.“父亲”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一个词语表达,并另找一个与之相应的内容写在下面(2分) 词语: 。照应的内容: 。 4.文中细数了“父亲”的种种不是,作者的真正用意是为了诋毁“父亲”吗?说说你的理解。(2 分) 答: 5.⑧段中“白如锡纸”一词是说: 。 “真正”一词是说 。(2分) 6.⑨段在描述“我”和“父亲”看电视剧的不同表现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2分) 答: 7.从全文看,⑦段画线“不愿多给我几年”中的“我”是否用错了?换成“他”行不行?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 答案: 1.(2分)(从一个角度作答方之成理即可)①借“贬”写“褒”。②运用曲笔,明写“父亲”的种种不是,实则是写“我”自己的种种不是。③给“父亲”下结论,为下文数落“父亲”开张。④以否定的语气为全文定调。⑤使全文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 2.(2分)突出了人物的身份,表明写字对于“父亲”而言很艰难(不会写字),也表明“父亲”写出来的字很丑(没有笔顺笔画以及间架结构)。 3.(2分)词语:勤扒苦做 照应内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干活不惜死力”、“苦做”、“骨子里,他更倾向于出一身热汗”、“父亲又独断专行着家里的生产”、“你亲没有知天命,也没有顺应天命”、“年轻时做很狠了”、“那血管却吓人地暴起”。 4.(2分)不是。运用曲笔,看似在诋毁“父亲”,实则是自我讨伐,目的是以此来传达自己深藏内心的自责与忏悔。 5.(2分)(意思对即可) “自如锡纸”是说“父亲”的病情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真正”是说自己从来不以“父亲”为意,直到他的病 危重到不得不回时才看他,以此写出了“我”的自私、无情、不懂事、不尽责。 6.(2分)对比 人物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既凸显了“我”的冷漠,又突出了“父亲”的动情和对“我”依恋与深沉的爱。 7.(2分)不行。这里一方面写出“我”的自责、遗憾、忏悔和企望;另一方面反映出“父亲”在我心中的分量。 拾馒头的父亲 十六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好大学。 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搬到省外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的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答应了,一来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可以顺便照顾一下我。 等我在高中读了一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仔。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里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推饲料。 猪渐渐长大了,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个精光。亲戚送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也是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很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很好吗。 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地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我为自己解决了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立即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到父亲头上。 我是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但是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一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大家知道了,会嘲笑我。” 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说:“我看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 我的泪就落了下来。对不起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啊! 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 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试成绩排在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很多文章,一下子声名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 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拾馒头的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病了……” 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究竟没说什么。 第二天,我冒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坐进了教室。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蔫蔫呆呆,心里冰冷得厉害。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户。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窗外,一丝不苟地聆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我的眼泪就哗哗的落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的父亲。”一下子掌声雷动。 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馒头和饭菜。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 1997年金秋九月,父亲送我到省城读大学,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别人嘲笑的忧虑。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所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自己也会有。” 1.文章第七段,写道“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我” 的烦恼是:(4分) 2.按示例填写,“我”在开家长会时的心理变化。(4分) . —— ——眼泪落下 3.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6分) (1)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也是一筹莫展。(3分) (2)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3分) 4.下面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窗外,一丝不苟地聆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5.标题《拾馒头的父亲》,拾起的不仅仅馒头,你认为还拾起什么呢?(6分) 答案: 1. 父亲的形象成为同学们取笑的对象,甚至给父亲取了侮辱性的绰号,我担心同学们知道是“我”的父亲而歧视“我”。(意思对即可) 2. 心里冰冷、无心听讲 3.(1) 一筹莫展:我没有帮爸爸解决猪饲料问题的办法。(1分)作为16岁的高中生自身是没有能力的帮父亲解决无饲料养猪问题,但也为此事着急,说明他很为家里着想,想为家排忧解难。也为下文拾馒头喂猪做个铺垫。(2分) (2) 表示事实跟所希望或期待的恰恰相反。(1分)这两个词连续运用强调要是父亲不是农民就好了,即使是农民,不在学校拣馒头就好了,体现了极度的自卑感。(2分) 4. 景物描写。(1分)渲染寒冷的气氛。暗示父亲站在窗外已经很久了,突出父亲是多么关心自己的孩子。同时为后文我不再自卑介绍父亲做铺垫(2分)。 5. ①拾起自尊。付出努力赢回尊严。②“我”的父亲虽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却用自身的人格给了自卑的孩子一个再好不过的教育,从而让自己的孩子捡回人应有的自尊。③拾回自信。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自己也会有。(答出两点即可) 妈妈的额头 蒋平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 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摘自《天津工人报》) 1.文中写了有关“妈妈的额头”的几个生活片断,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 答: 2.结合语境,解释第②段画线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并说明其表达作用。(3分) 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答: 3.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①④段画线的句。(6分) (1)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 状况。(3分) 答: (2)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3分) 答: 4.你认为文中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中我们都拥有亲人们的关爱,请你把感受最深的和大家分享。(4分) 答: 答案: 1.(1)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2)答案示例: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喜悦、忧伤(1分);(3)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4)答案示例:母亲额头的皱纹(1分);(5)答案示例: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1分)。 2.答:“阳光灿烂”指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1分)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开心快乐、幸福的神态。(2分) 3.(1)答: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1分)“贴”字用得生动传神,通过母亲这一个动作表现母亲对儿女的无微不至的关爱。(2分)(2)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妈妈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比作树林,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的额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为家庭生活辛劳的付出,以及“我”对妈妈的爱(或感恩之情)。(2分) 4.答案示例:文中的妈妈是一个关爱儿女、勤劳能干、任劳任怨、默默付出的人。(2分)父亲的关爱让我感受最深。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尤其是他厚实的背给了我安全感和幸福感。小时候,我在父亲的背上尽情欢笑;现在,父亲仍然用他厚实的背为我遮风挡雨。(2分)(能围绕所感受到的请你人们的关爱来答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孩子的爱 花倦 ①多年后,他一直记得那一幕—— ②有一天,他和妻因为一点家庭小事闹起了矛盾,妻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跟他吵,也不同他一起吃饭.带着女儿就出门。 ③ 他自尊心强,不主动向她示好,妻出门后,他在家里喝闷酒.当妻牵若女儿回来时,他己经喝了大半瓶,桌上只剩一碟小凉莱和几个馒头,妻看都不看他一眼,径直进了卧室。他又气又怒.火气发不出来,拿起酒瓶猛灌.就在他仰头灌酒的时候,一只小小的手.用了很大的力气,拉住他的手腕.是刚4岁的女儿,站在那里,固执地拉着他的手.十分心疼地看着他.女儿不停地说:“爸爸不要喝酒,爸爸不要喝酒!" ④他的手停在半空,看着眼前这个娇小的人儿,圆圆的脸,卷卷的头发,水汪汪的眼睛……女儿夺下他手里的酒瓶,转身飞快地跑了出去,回来的时候,酒瓶不见了。女儿靠他怀里,伸手拿桌上的馒头递到他嘴边,说:“爸爸,吃馒头。”他咬了一口馒头,咸咸的——是他的眼泪。那一刻.为了怀里这个爱他的小人儿,他决心以后要好好爱护这个家。 那一刻,他决定为了怀里这个爱他的小人儿,以后一定好好爱护这个家。 ⑤如今,他已年过六旬,每天吃晚饭都习惯喝几杯,女儿正恋爱,却每天都回家陪父母吃饭,在他喝了三两杯之时候,就把他的酒瓶收起来。这是,他总是说:“ 你从小就抢我的酒瓶。”“你是记仇的老头儿!”全家人都笑了起来。没错,那么多年了,他始终清晰地记得一个小人儿的爱,比任何时候都强烈,都让他震撼。 他姓张,是个普通的退休工人,他的女儿是幼儿教师,今年26岁,叫张慈。 ⑥多年后,她的女儿也记得这样一幕—— ⑦那时候,她家里经济收入不高,生活略显困难。每次买菜专挑便宜的,有一次,丈夫不在家,他和往常一样,很晚才去菜市场。看到有个摊位仅剩的一小块排骨正便宜出售,想,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把排骨买回了家。炖排骨时,锅里冒出的香味引得6岁的儿子站在厨房门口一步不肯离开。她感到有些心酸,排骨炖好后,把排骨都夹到儿子碗里。等她收拾好厨房回来,发觉儿子正在抿着嘴偷笑,大眼睛一眨一眨的。她问他笑什么,他舔舔嘴唇说:“妈,排骨真好吃。” ⑧她拍拍孩子的小脑袋,准备吃饭时,发现满满的一碗饭摆在饭桌上,他吃了一惊,什么也没说,扒米饭时,忽然被什么塞住了嘴巴。夹起来,是一块排骨,不大,肉多。她抬起头,儿子正低着头瞄她,边瞄边偷笑。她把排骨放入口中慢慢咀嚼,微笑着落下泪来。 ⑨那以后,生活再怎么艰难她都能微笑着面对,再不曾皱起眉头。儿子长大了,依然喜欢吃她做的排骨米饭。每次她都会说起那块被儿子偷偷放入碗底的排骨,她说:“真是想不到,你那么小,却已经懂得疼我。” ⑩前不久,他们祖孙三代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一档亲情节目。那档节目的名称叫:孩子,你们什么时候学会了爱。 (摘自《经典小小说》,有删改) 1.第①-⑨段主要描述了“学会爱”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1) (2) 2. 第⑧段画线句中的“微笑”与“落下泪”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答: 3 .文中“他”的女儿是个怎样的人?请举出相关的句子作简要的分析(3 分) 答: 4 .请从内容和结构上简要分析第⑩ 段的用意(4 分) (1)内容(2 分): (2)结构(2 分): 5 .从本文中你也许学会了爱,请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爱,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45 字左右( 3 分) 答案: 1.(1)女儿心疼喝酒生闷气的父亲,抢走了他的酒瓶。(2)二字心疼劳碌的母亲,偷偷往母亲的碗里放排骨。 2.不矛盾。“微笑”是她为儿子的懂事儿高兴,“落下泪”是他为儿子对自己的疼爱而感动,都表达了孩子与母亲之间真挚的爱。 3.女儿测试一个固执、心疼父亲的孩子,如“固执地拉着他的手,十分心疼地看着他”,恋爱时“每天都回家陪父母吃饭”;女儿疼爱儿子,是一位勇于面对生活坎坷的母亲,如“排骨炖好后,把排骨都夹到儿子碗里”,“生活在怎么艰难她都能微笑着面对,再不曾皱起眉头” 。 4.(1)以节目标题“孩子,你们什么时候学会了爱”总结概括了祖孙三代间孩子对父母的爱;(2)收束全文,点明了小说的主旨,升华了情感,深化、收束全文。 5.示例:爸爸妈妈,你们是照亮我的灯光,温暖我的阳光,也许我顶撞过、抱怨过你们,但我更爱你们! 天使的声音 当我第一次教女儿使用“谢谢”这个词的时候,她好奇地问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这是一种礼节。”“什么是礼节?”“礼节就是各种惯用形式。”我用字典上的解释来敷衍她,然后很快岔开了话题。“大人们的事情,我老是想不明白。”女儿叹了口气,没有再问下去。不过,从那以后,她还是很乖地在各种场合说着“谢谢”。 一天下午,过马路的时候,她突然问:“是不是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应该说声‘谢谢’?”“那当然!”穿过斑马线,她拉住我的手,让我在路边站住,问道:“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谢谢警察叔叔为我们指挥交通?”“是的。”“可是,他每天指挥这么多人,为什么却没有一个人去谢他呢?”“因为没有人认为有这个必要”,我真想这么说,然而想了想,还是笑道:“因为他要工作,要是每个人都跑去谢他,他还怎么工作呢?”“可是,好多天好多天,我都没有看见一个人去谢他呀!”女儿郑重地说。“妈妈,我想谢谢他。”“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谢他。”我小心地斟酌词语,“要是这么说,我们要感谢的人就太多了。纺织工人为我们织衣料,我们应当感谢;老师教我们知识,我们也应当感谢;医生为我们看病,我们也要感谢。这一辈子要谢的人,谢都谢不完了。”我又好笑,又担心,又充满了不耐烦,可是我又能怎么对她讲,告诉她“这是个功利世界,你谁都没有必要去感谢”。我不能。 “妈妈,其实我一直想谢谢您。”女儿突然说。望着她小小的面容,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对“谢谢”这个词的理解和使用一向是多么呆板和可笑。多少年了,我已经不懂得“感谢”的核心意义了。我所谓的感谢不过是一个单纯的社交词语。它是一蓬覆盖在实惠和利益上的轻飘的茅草,微风一吹,就会全裸出冰冷的钢筋骨架。 谢谢,为什么要感谢?你为我做了什么呢?你给我多少好处?你能帮我什么忙?你为了我,还是为了你自己?紧张而繁华的生活渐渐让我们淡漠了一切、怀疑一切、利用一切、也玷污了一切。我们不知感恩,没有激情,机械地随波逐流。我们常常感叹找不到真实的东西,却不明白是我们心中的噪音,掩盖了耳边天使的歌声。 “妈妈,我可以向他说声谢谢吗?”女儿又问。“可以,不过要等他换过岗。”我认真地答应她,她高兴地点了点头。 我们站在路边的柳树下等了半个小时,那位警察终于下岗了,我领着女儿走到他的面前。“什么事?”他问。“我要谢谢你,你指挥交通太辛苦了。”女儿说。警察愣愣地看着我们,许久,他“噢”了一声,笑道:“你看,你看,这有什么,这有什么,天天这样的,天天这样的。” 我们默默地走在街上,我忍不住对女儿说:“妈妈也想谢谢你。”“为什么?”“不为什么,不为什么也可以谢的。”我说。 是的,不为什么也可以感谢的。或者说为了爱,为了感觉,为了彼此存在的需要,为了一些简单而朴素的事情,甚至仅仅为了活着本身,我们就可以有无数感谢的理由。而我之所以感谢女儿,也许仅仅是因为她的话语,像是出自天使的声音。 (乔叶)(选自央视国际网:电视散文) 1.标题“天使的声音”,在文中有哪些含义?(4分) 答: 2.“我”第一次教女儿使用“谢谢”这个词的时候,用字典上的解释来敷衍她:女儿要向警察叔叔说声“谢谢”的时候,“我”却认真地答应了她。“我”的态度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大?(4分) 答: 3.女儿是怎样理解和使用“谢谢”这个词的?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4分) 答: 4.阅读本文,联系生活,请你说说对“感谢”的核心意义的理解。(3分) 答: 5.文中画线句子很有表现力,请联系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3分) 它是一蓬覆盖在实惠和利益上的轻飘的茅草,微风一吹,就会全裸出冰冷的钢筋骨架。 答: 答案: 1.指女儿说“谢谢”的声音,又指来自内心深处毫无功利真诚的声音。(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2.一方面,女儿的言行,使我对“谢谢”的理解和使用撇开了功利;另一方面,我要呵护女儿天真纯朴的爱心。所以态度有了变化。(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两点4分) 3.女儿认为“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应该说声‘谢谢’”。(2分)她是一个天真纯洁(纯真无邪),充满爱心的可爱的小姑娘。(2分) 4.“谢谢”不仅仅是个礼节性词语,不仅仅出于功利的需要,它是出于对生活、对他人的感恩或感激,是出于内心真诚的爱。(联系实际1分,内容2分,共3分) 5.这句话把单纯的社交词的“感谢”比作“茅草”,把成年人的功利冷漠比作“钢筋骨架”;这个比喻形象提示出,成年人不是出于感恩和爱,而是出于实惠和利益(出于社交和礼节)去理解使用“谢谢”,一旦没有实在的功利需要,内心就冷漠起来。(修辞1分,内容2分,共3分) 近乡情更怯 ①故乡,是我永远无法忘怀、也不敢忘怀的。 ②那个山村,很小。几十户人家,错落在前后两条沟里。人们日出作,日落息,互相帮扶,其乐融融。一家杀年猪,全村人去吃酸菜白肉血肠;一家娶媳妇,全村办喜事;一家夜里有了病人,全村男丁壮妇会应声而起。故乡,是真的“桃花源”。 ③山脚,有一合抱粗的垂柳。柳下,是一条极瘦、极清澈的小溪。月悬夜空,中学刚毕业的我坐在溪边。是走,是留?心情郁闷。此时,总有乡亲驻足询问。他们珍爱脚下的黄土,与那土地已结成一个不可分的整体而世代相安,却也支持、怂恿对这块土地的“叛逆”:“争口气,有出息的进城去。”你稍有不顺,又会说,“回来,还是山里的大葱蘸酱养人!”这是一种看似相悖却意味深长、专属于那块土地的情怀。 ④我参军要走了,乡亲们来道贺。那贺物,是一两束存放很久舍不得吃的挂面,是几个尚带着母鸡体温、需换油盐用的鸡蛋。一位长辈,送来3元钱,是由一沓角币、一堆“钢镚儿”组成的。“拿着补补吧,别屈着孩子。”我知道,这是“一堆”不知攒了多久的钱,即便在物价尚廉的彼时,也实在“补”不了什么,却在我的记忆中定格。 ⑤几年后,我真的“出息”了,进城了。黄土、老树、瘦溪悄然远去,生活之舟将我载入另外一个世界:装模作样穿西服,故作绅士扎领带,虚情假意赴酒宴……可是,我却时时感到灵魂深处的失落与不安。 ⑥盛夏。回家。县里小车来送。汽车艰难地爬行在故乡的土路上,车窗外不时掠过老少乡邻的身影,我清晰地感受到这冰冷的“铁壳子”给我与乡亲们带来的隔阂。车近村边时,陷进泥浆。田间,有一乡亲,赶着两头黄牛犁地,竟是我儿时的伙伴。见是我,他脸上现出惊喜,随即愣在那里,搓着手。“哦,回来了?……”不等我回话,他便径直走去卸犁杖,为我赶牛拉车。我赶紧搭话,庄稼茬口好吗?几成苗?雨水“赶趟”不?猪羔什么行市?终于无话可问,终于无话可说。曾经,在淅沥的雨帘中,我们在葱郁的草地上骑着牛儿穿行,任凭雨水把周身浇个“响透”,那样的惬意,而此刻我清晰地感受到被作为局外人、观光客对待的距离与悲哀。 ⑦深秋,老父发病,去世。父亲戎马半生,刚烈正直,极有声望 ,举丧之日来人便也极多。我这个被乡邻公认的孝子,因如今的“身份”所限,出殡乡俗,均改由弟弟代做。那一刻,乡邻谴责与不屑的目光,是我绝不敢直视的。当呜咽的唢呐奏出如嚎啕般凄凉的曲子,满山庄顿时响起穿云裂石之声,仿佛这山村底蕴的瞬问迸发!我第一次感受到灵魂的巨大震悚与空灵般的明净,我被一种巨大的、无法抗拒的力量征服,不由自主长跪在地!在乡亲们顿时和缓的眼神中,我又重新看到宽容、理解与接纳。我终于知道,我实在是农民的儿子。骨子里仍完全是农民的底色,是不被任何世俗所改 变的本色与天然! ⑧有人说,乡村生活是陈旧落后的,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注定会逝去。我无论如何不敢苟同。在这块厚重而又古老的土地上,有着任何“现代文明”永远无法取代的人间真情! ⑨故乡,我心底的珍藏,我的财富,我的根! (文/郑有义,有改动) 1.从文中,我们看到了怎样的乡亲?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答出两个主要方面)(4分) 2.第⑤段中画直线的句子有何作用?(3分) 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4.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4分) 5.将第③段中“月悬夜空,中学刚毕业的我坐在溪边”这句话,扩写为描写当时情景的一段话。(不超出所给字格)(7分) 答案: 1.(4分) 善良:他们支持,怂恿村里年轻人进城,当年轻人不顺时又会接纳他们回乡。 热情(互帮互助):一家杀猪,全村人去吃酸菜白肉血肠。 淳朴:我参军,乡亲们送来一两束挂面、几个鸡蛋和3元钱让我补补。 宽厚(宽容、厚道):原谅我与故乡的疏离,重新接纳我。(答两点即可,其他酌情给分) 2.(3分)写出了进城后的变化,与上文乡亲们的生活状况形成对比,为下文写我回乡后与乡亲们之间产生的距离做铺垫。 3.(4分)运用神态、动作描写,通过“惊喜”“愣”“搓”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儿时伙伴见到我时由惊喜到窘迫的变化。表现出我们之间的距离(隔阂)。 4.(4分)故乡是我难以忘怀的回忆,在我的人生中有着巨大的价值,是我成长的起点(做人的根本),表达了我对故乡的感激(怀念、热爱、赞美)之情。(大意对即可) 5. (7分)略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去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得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过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1.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围绕这个线索,作者依次写了奶奶为包粽子做精心准备、奶奶包粽子的灵活、煮粽子的漫长、我睡醒后吃粽子和____________ 。(2分)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联系语境,揣摩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 (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2分) 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 4.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为什么却会“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3分) 5.在作者心里,故乡是奶奶手中一只只香甜的粽子。对于青春年少的你来说,故乡又是什么呢?请用一段话描述你对故乡的理解。(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少于40字)(3分) 参考答案: 1.奶奶的粽子(或粽子);我对奶奶的思念。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文章开头先用歌谣点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结尾互相呼应;(2分)然后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故乡端午节清晨的美好景象,自然引出下文对童年的怀念,为奶奶早起包粽子做铺垫。(2分) 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3.(1)一个“捧”字,细致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奶奶的粽子的喜爱和珍惜之情。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朴实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奶奶的慈爱和对孙女的疼惜,表达了奶奶希望孙女过上幸福日子的美好愿望。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4.因为奶奶的粽子是我儿时最美好、最温馨的回忆,一直伴随着我长大;奶奶的粽子有着独特的甘醇,那种纯粹的清香沉淀在心里,让我留恋难忘;奶奶的粽子包含着浓浓的温暖和关爱,也寄托着“我”对奶奶的思念。 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5.示例一:故乡是妈妈手中那碗热腾腾的手擀面,每一根都是我长长的思念,无论走到哪里,那种芳香都会让我沉醉留恋。 示例二:故乡是春雨中静默沉睡的小村庄,青瓦窄巷,是一串柔美的音符,一个倾城的绮梦,一抹浅笑的时光。 评分:共3分。 一个记不住儿子名字的父亲 秋冬之交的风萧瑟中带着凌厉。 我遇见他的时候,银杏树金黄色的叶子正打着旋儿在风中劲舞。他站在银杏树下,看见我过去,满脸谦卑地问:“你是这里的老师吗?” 我没停步,“嗯”了一声。 他赶紧跟过来,又问:“高三十七班在哪里?” 听到这话,我停下来。我带十七班的语文课。学生家长问话,我不能不回答。 “你有事?”我边问边打量他。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上面留有一块块云彩似的盐渍,看样子他刚赶了远路,汗渍还留在脸上。也许是汗水浸透了内衣,每一阵秋风掠过,他浑身就一阵轻微的颤抖。 我说:“你跟我来吧。” 他有些拘谨地跟在我后面,边走边说:“俺想等下课再去找他,怕上课时影响了学习。” 到了办公室,我一边拉把椅子让他坐下一边问:“你找谁呀?” “李小牛,俺儿子!”他自豪地说。 “李小牛?十七班好像没有这个学生。”我转过头问带化学的丁老师。丁老师想了想,摇摇头。 他赶忙说:“李小牛是小名,这大名……”他抹了一把有些干焦的短发,满脸歉疚地说,“俺还真记不起来了。” 我惊讶地问:“记不起来了?”“记不起来了!”他脸上沁出一层汗,红晕也随着汗氤氲到脸上,像熟透了的桑葚。 我带着不满说:“这可就难了。每个班姓李的学生都很多,没名字可不好找。” 他一听这话,搓着手说:“你看俺糊涂的,临来的时候想着带上他的一张奖状,好看上面的名字,没想到一着急就全忘了。”我问:“你找他有什么急事吗?”他急忙站起身来,说:“没什么事,没什么事……就是想看看他。”我们学校是半寄宿制,远路的学生一个月回家一次。 他望了望我,犹犹豫豫地从怀里掏出一个蓝布小包,打开,里面装着几个石榴。石榴都已经熟得裂开了,满肚子的石榴籽红玛瑙般晶莹剔透。他挑出一个大个的,掰开递给我,说:“你吃,甜着呢!”然后把剩下的那一半剥成几小块,分给办公室里的其他人。 我拈起一粒放进嘴里,一股特别的清凉和甘甜霎时传遍了全身,感觉很特别。 他看着我说:“甜吧?” 我问:“你家种了很多石榴?” 他摇摇头说:“家里只有一棵石榴树,是俺小牛出生那年栽的,已经十八年了。你别说这棵石榴树还真帮了俺家大忙了。每年它都疯结,那果子坠得整棵树都歪了,树枝快拖到地上了。俺用大竹竿撑着呢!” 十八年一棵石榴树,肯定有不少故事。我用眼神鼓励他往下讲。“每年中秋节,俺就把大个的、品相好的摘下来,拿去卖。每年卖的钱差不多就够李小牛的学费了。”我这才记起李小牛的问题还没解决呢!就问:“你能确认李小牛就在十七班?” 他想了想,说:“肯定在十七班。奖状上的名字没记清,那数字是记死了的!”我问:“你找他就是为了送石榴?” 他“嘿嘿”笑了两声,有点腼腆地说:“对,就是送几个石榴给他吃。” 我摇摇头,叹口气,心想瞧这父亲做的。 他也叹口气,说:“这孩子到现在还没吃上今年的石榴呢!”说这句话时,他的眼角有点湿润,见我们没吭声,接着说:“每次石榴熟了的时候,俺就想让他先尝个新鲜。他就说:‘摘去卖了吧。’没经过霜打的石榴有点涩,不好吃。我就把那些小个的留着,让它继续长,秋霜一打,涩味就去了,到时再吃,才真甜呢!” 听到这里,我们沉默了。他说:“俺娃懂事呢,不然整个村子咋能就他一个考上你们这样的学校呢?眼见天冷了,广播说明天大幅度降温,要上冻呢。石榴不能冻,一冻就烂成水了。俺这就匆匆忙忙送来了……” 整个办公室一片沉寂,沉寂得有些肃穆。 就在这时,下课铃响了。我赶忙说:“老李,走,我带你去找李小牛!” 李小牛的确在十七班,叫李克歆,上次全市联考,考了全校第三名。他家住在山左口,一个偏远的乡村,离我们学校大约有35公里。 1.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2.文章画线语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2分) 3.结合上下文语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4分) ⑴“我摇摇头,叹口气,心想瞧这父亲做的。”“我”为什么“摇头”“叹气”? ⑵“听到这里,我们沉默了。”为什么? 4.积累链接:写出一句体现亲情的诗句。(2分) 答案: 1.(2分)一位记不住儿子名字的父亲赶在冻坏前、走了35公里山路给高中的儿子送石榴。 2.(2分)环境描写,形象写出了秋风的凌厉、寒冷,烘托了“父亲”为给儿子送石榴赶远路的艰辛,为下文作铺垫。 3.(4分)⑴我摇头、叹气,是因为我以为这位“父亲” 远远的赶路来学校,就为了给儿子送石榴,太溺爱孩子。⑵。听了“父亲”的话,被这份深沉的父爱深深感动了;同时,也为自己刚才误解了这位“父亲”感到羞愧。 4.略 母爱深沉 琳达·拉·普兰特(英) ①母亲去世前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琳达,你确实发福了。”在那个时刻听到母亲的这句话,我不知道自己应该是笑还是哭。 ②母亲弗洛希的最后五年是在我家里度过的,她需要别人帮着穿衣服,夜里也需要有人照顾,但是每天早上9点起床后,她就会容颜焕发:化妆、梳头,穿上精心挑选的衣服。 ③她有个习惯,就是专心致志地把一份报纸从头看到尾,并且把她想要看的电视节目画上记号,作为利物浦足球队的球迷,还要在体育节目下面划上横线。有我出演的电视剧播出时,她经常是毫不犹豫地说,如果电视剧和球赛在同一时间播出,她会看球赛。 ④弗洛希那时90多岁了,我只能原谅她、接受她,但我在很多时候发现做到这两点很困难。我经常听到她为自己钟爱的球队呐喊助威,但几乎从没感觉到过她对我的支持。说实话,她变得非常以自我为中心,说话生硬,虽然我乐意照顾她,有时候也感到恼火,因为她好像从来都没理解过我。她知道我出了书,也演过电视剧,但她很少注意过这些。 ⑤直到她去世之后,我才懂得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以往。想起过去,我的心里有一种负罪感,因为我一直把照顾母亲视为一件头疼事。当一件件往事重新浮现在眼前,我开始欣赏起了母亲那令人叹服的幽默感。还有,她其实是理解我的,她从没试图劝说过我要像别的一个什么人那样生活,或者逼着我去做那些我不爱做的事情。 ⑥她喜欢去看我的舞台演出,她最爱看的是音乐剧《野姑娘杰恩》。母亲和父亲不止一次去看过我演出的这个音乐剧。从谢菲尔德市的克鲁斯堡剧院走出来之后,他们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只不过弗洛希还会像往常一样给我一点小小的刺激:“你有一副歌唱的好嗓子,但是你不妨演一演喜剧。” ⑦妈妈会为我的成就而自豪吗?我不记得她是否看过电视剧《寡妇》,那是我的作品第一次成功地上电视。她从没提起过它,也没太多过问过我的事业。但是她现在人已去世,我也不再多想这些。 ⑧相反,我回顾更多的是我在利物浦度过的美好童年,心里充满了对母亲的说不尽的感激。那是我人生中最为开心而又幸福的时光:在斯尼格里森林里骑自行车,在海滩上一玩就是几小时,假日里全家人出去玩时车上堆着一堆的板球拍,那些巨大的充气橡胶轮胎、还有妈妈讲给我们的必要的叮嘱。我们家那时候总是养着很多动物,狗、猫、还有哥哥的鸟笼里养的一只驯鹰,一切历历在目。我们兄妹几个常去港口外的一座露天游泳池,我们像鱼一样在泳池里游着,那是我们最喜欢的娱乐。我们那可爱的妈妈会几个小时在泳池旁坐着,一边织毛衣一边看着我们,生怕我们出事。我们经常是在泳池大门刚一开时就到,玩到大门要关时才离开。 ⑨整理母亲要求随葬的物品时,我惊讶地发现竟然只有寥寥几件。她要求在下葬时穿一件她喜爱的利物浦足球队的衬衫,还有她用薄纸包裹起来保存着的三件东西:一只玩坏了的玩具熊、一个学生束发带和一件手织儿童背心。母亲视为宝贝的三件东西是我的一个姐姐达尔的,她在我出生前就不幸意外夭折了。 ⑩达尔长得很漂亮,有着和母亲一样的浓黑的卷发,和姥姥一样的水晶般的蓝眼睛。她六岁在一场车祸中受了重伤,后来又只活了两个星期。我的父母很少提到过她,可是现在我才知道,丧失爱女留下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他们的生活。 ⑪我是在母亲去世很久才理解她的爱子之心的,那是在我儿子生日那天,他吹灭生日蜡烛的时候。他是个可爱的小家伙,聪明,有时很调皮,而且很有爱心。看着儿子,我就想起了达尔,儿子现在六岁了,和达尔去世时一个年纪,假如我失去了他,会是多么痛苦! ⑫达尔不仅像照片上那样是个长相完美的小姑娘,而且幽默、聪明、健康活泼。我的父母当年失去的就是这样一个宝贝孩子,在我的儿子也长到六岁那天,我才真正地明白了父母的丧女之痛会有多深。父母从没有让我们分担过一点点他们的痛苦,相反,他们一直是给予我们力量和自由,一直是在鼓励我们尽情地实现自我,而不会带着生命无常的恐惧而生活。 ⑬直到现在我才对父母的悲伤和对我们几个孩子——哥哥、姐姐、妹妹和我无条件的爱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 (孙开元/译) 1.“新的视角”指的是什么?在新的“视角”下作者读懂了什么?(3分) 2.选文以回忆的方式,写出了母亲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请你结合文中具体事例说说这些影响分别是什么?(8分) 3.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对母亲复杂的思想感情,就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理解。(80—100字)(7分) 答案: 1.答案要点:第一问:作者终于能从母亲的角度看待母亲所做的事情;第二问:作者读懂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并对母亲的悲伤有了更深的理解。 (共3分。共2问。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2.答案要点:①浓厚的兴趣爱好。例如:着装、读报纸、钟爱球赛。②幽默的性格。例如:看“我”成年后的演出,以别样的方式——“小刺激”,鼓励“我”进行新的尝试。③独特的爱孩子的方式。例如:让我们充分享受童年时光的快乐。④坚强的内心世界。例如:把丧女之痛深埋心中,把力量和自由给予其他孩子。 (共8分。共4方面,每方面2分) 3.答案示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童年,在母亲的陪伴下,我们自由快乐地成长——森林骑车、假日出游、露天游泳……成年后,出演音乐剧,母亲看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并鼓励“我”做更多的尝试。母亲由衷地爱着我们。 (还可以围绕对母亲的感激、佩服、欣赏、赞美之情来写) (共7分。结合内容2分;理解分析4分;语言表达1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