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中考复习基本知识要点归纳
化学中考复习要熟记的知识点 第一章 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1.物质的宏观组成:元素 (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 (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分类: ①金届元素: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②非金属元素:其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③稀有气体元素: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8 (氦为2),化学性质稳定。 (3)元素的存在形式:单质和化合物。 (4)元素的种类决定于元素或离子的核电荷数 (或质子数),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元素之最与应用: ①地壳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③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④形成最轻气体的元素是氢;⑤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⑥组成熔点最高的金属单质的元素是钨;⑦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可应用于半导体材料的非金属元素是硅;⑧由于密度小、延展性好、耐腐蚀性强,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和化学工业等并逐步取代铝的金属元素是钛。 2.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1)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的基本性质:①体积很小,质量很小;②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③分子间有间隔;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相同。 (2)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的结构:①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②在原子核中由于核内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的电子数,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离子的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离子的形成过程;①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带正电荷,成为阳离子;②原子得到电子后,就带负电荷,成为阴离子;③当阴离子和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时,整个化合物就不显电性。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 (2)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还原性、氧气具有氧化性、助燃性、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等。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的概念: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酒精的挥发、玻璃杯破碎等。 (2)化学变化的概念: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如日常生活中的天然气燃烧、钢铁生锈等。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在化学反应中,还发生能量变化,这种变化常以吸热、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必然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5.化学反应的种类 (1)按照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数目分为四类基本反应: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如氧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水;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如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并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如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生成硫酸亚铁和红色的铜;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如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只有参加反应的两种化合物都溶于水,且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2)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类: ①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在反应中提供氧(失去氧)的物质具有氧化性,是氧化剂 ②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还原反应。在反应中能夺取氧(得到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是还原剂。 6.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2)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一定变”、“不变”与“可能变”: ①五个“不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②两个“一定变”: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分子的种类一定变 ③—个“可能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7.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8.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是指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从微观上分析,构成混合物的微粒有多种,没有统一的化学符号来表示. 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从微观上分析,构成物质的微粒只有一种,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 注意:①组成混合物的物质有两种或多种,但组成混合物的元素可能只有一种,即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②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也没有一定的性质,而纯净物既有固定的组成,也有一定的性质。 9.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指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指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注意:①单质和化合物都属于纯净物;②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是单质,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也可能是混合物;③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也可能是混合物;④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10.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H2O,SO2、A12O3、Fe2O3等都是氧化物。 根据另一组成元素是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氧化物可再分为金属氧化物(如CuO、CaO等)和非金属氧化物(如H2O、CO2等) 注意:含氧的化合物不一定属于氧化物,如KClO3、CH 3CH2OH等虽都含有氧元素,但不能称为氧化物。 11.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一类化合物,但CO2、CO、H2CO3、CaCO3和其他碳酸盐等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因为它们的结构和性质与无机化合物具有相似性而被归为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有如下性质:多数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汽油等有机溶剂;易燃烧,受热易分解;不导电;熔点低等. 无机化合物是指不含碳元素的一类化合物,如H2SO4、NaOH、Na2CO3等大部分的酸、碱、盐。无机化合物具有如下的性质:多数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熔点高,不易燃烧,大多数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可导电. 12.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含义:表示一种_____或_____的结构,如是某氧离子的示意图,圆圈代表原子核,+8代表带正电的质子数,弧线代表电子层,2,8代表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13.物质组成用语: (1)元素符号: ①写法:由一个字母表示的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②意义:①宏观上表示一种物质;②微观上表示一种元素;③还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2)原子团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种类的原子组合而成,在化学反应中作为一个整体,好像一个原子一样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也叫做根。 (3)离子符号: ①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明粒子所带的电荷数和电性。如F一表示氟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Mg2+表示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②意义:①表示该种离子;②表示每个离子带几个单位的正或负电荷。 (4)化学式: ①化学式是指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注意:每种纯净物的组成固定不变,因此只有纯净物才有一定且唯一的化学式】 ②意义:①表示该种物质,如:O2表示氧气;②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如P2O5 这种物质由氧元素和磷元素组成;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如H2O表示一个水分子;④表示每个分子中的原子构成,如H2表示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⑤表示组成该种物质的质量分数及质量比,如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钙元素、碳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40:12:48. 14.物质变化用语——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是指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O2点燃2H2O. (2)意义:①化学方程式表明了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②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粒子个数比;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3)书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5.化学量: (1)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C12原子的质量的l/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注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数值上约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2)相对分子质量是指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 16.元素相互化合用语——化合价: (1)含义:表示在化合物中原子之间相互结合的数目 (2)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用“+n”或“-n”表示。 (3)原则: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4)应用:利用已知化合价求化学式(一排序二标价三交叉四约简);利用化学式求元素的化合价(正负代数和为零)。 l7.溶液 (1)溶液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和稳定性.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相同;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久放置,不析出溶质,也不分层。 (3)注意;①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②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③溶液里的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但一定是溶解的;④溶液透明,但不一定是无色. (4)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①溶解过程发生两种变化:扩散过程是是指溶质分子(或离子)分散到水分子之间的过程,要吸热;水合过程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要放热。 ②溶解过程中温度变化: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升高;反之,溶液温度降低.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①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必须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为前提,且相对某种溶质而言.如某温度下的NaCl的饱和溶液,再加入NaCl晶体不会溶解,若加入KNO3晶体就会溶解,故对KNO3来说是不饱和溶液. 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对于不同种溶质的溶液来说,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②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A看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是否还能溶解,若能继续溶解则不饱和,若不能继续溶解则饱和。B从外观看:固液共存则肯定饱和;析出晶体后的母液也肯定饱和。 ③转化 18.溶解度(S) (1)固体溶解度: ①概念: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理解该概念时.要抓住条件、标准、状态、单位四要素。 影响固体的溶解度的内因:溶质的性质;外因:主要是溶剂。 ②相对大小:在室温(20℃)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对大小,可用数轴表示如下: (2)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这种气体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外界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大气压,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少;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3)溶解度曲线上点、线、面的意义 点:①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②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点所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线: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①陡升型(大部分固体物质,如KNO3); ②缓升型(少数物质,如NaCl);③下降型(极少数物质,如Ca(OH)2). 面:①曲线下的平面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②曲线上的平面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 5.溶质的质量分数 (1)数学表达式: (1) 实验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所需仪器: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水、胶头滴管. 第二章 物质与社会知识 一、空气 1.空气的组成 空气是由多种单质和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稀有气体是对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广泛的应用是保护气、电光源、氦气可作制冷剂、氙气可作医疗麻醉。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空气污染源:一是有害气体:SO2、CO、NO2等;二是烟尘 (可吸入粉尘颗粒物). (2)防治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科学史: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最早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实验原理:选择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氮气及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通常选用红磷。 (3)实验现象;①有大量白烟生成;②放出热量 (4)实验成功的关键:①红磷要过量;②气密性要好;③生成物为固体;④充分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二、氧气 l.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能与非金属反应。如:S+O2点燃SO2、C+O2点燃C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能与金属反应。如:3Fe+2O2点燃Fe3O4、2Mg+O2点燃2Mg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能与化合物反应。如:CH4+2O2点燃CO2+2H2O、C2H5OH+3O2点燃2 CO2+3H2O 、________________ (3)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冶炼钢铁、气割等. (4)制法。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 实验室制法 ① 用H2O2制氧气(装置:固-液反应不需加热装置.注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2H2O2 MnO2 2H2O+O2↑ ②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固-固加热制气装置;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2KMnO4△K2MnO4+MnO2+O2↑ ③ 用氯酸钾制氧气 (装置:固-固加热制气装置; 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2KClO3 MnO2△2KCl+ +3O2↑ 三、水 l.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 (1)现象:出现气泡,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_;负极产生的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色。 V负极:V正极=2:1 (2)化学方程式:2H2O通电2H2↑+O2↑ (3)结论:从宏观角度: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微观角度: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水的净化 (1)方法:静置、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净化程度最高)等. (2)自来水厂净水过程:源水→静置→絮状沉淀→反应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生活用水。 (3)硬水和软水: ①概念: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②检验:用肥皂水(硬水浮渣多泡沫少) ③硬水的软化方法如反应除去钙、镁化合物、煮沸水等. 3.爱护水资源 (1)水资源储量是丰富的.但真正可利用的淡水还不到地球总储水量的1%。 (2)方法:一要节约用水,二要防止水体污染。 (3)水体污染来源:①工业污染②农业污染 ③生活污染 预防与治理:提高水的利用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改变习惯;污水处理循环使用 四、碳和碳的氧化物 1.几种碳单质的比较 (1)金刚石:立体网状结构,无色透明,硬度最大,可切割玻璃,制造钻头、装饰品。 (2)石墨:平面网状结构,深灰色,熔点高,质软,可导热,滑腻;可作铅笔芯、电极、润滑剂、坩埚。 (3)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 疏松多孔结构,黑色,可做燃料、吸附剂、净水剂、脱色剂等。 (4)C60,形似足球的C单质。 注意:(1)几种碳单质物理性质差别很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空间排列方式不同;(2)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单质,故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2.碳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常温下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可燃性:氧气的浓度决定生成物(CO2、CO) (3)还原性:能夺取氧化物(CuO、Fe2O3、H2O、CO2等)中的氧,用于冶炼金属、制取煤气等。 3.CO2和CO的比较 (1)C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极易溶于水,固态时称为“干冰”。能与水(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能使石蕊变红色)、碱溶液反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在空气中含量过高是会使人窒息。工业上常用煅烧石灰石的方法制取,实验室中常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检验方法是将它通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可作致冷剂进行舞台造云或人工降雨,还可制造汽水。含量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引起呼吸困难。 (2)CO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不能与水、碱溶液反应;能燃烧(蓝色火焰),可作燃料;具有还原性,可冶炼金属;有剧毒,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引发煤气中毒事故。 五、金属和金属材料 1.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都是固体(除汞外),有金属光泽,大多数为电和热的优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大,熔点高.如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但铜却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密度最小的金属是锂。 2.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如:4Al+3O2点燃2Al2O3; 2Mg+O2点燃2MgO、________________; (2)与酸反应.如 :Fe+2HCl=FeCl2+H2↑;e+H2SO4=FeSO4+H2↑、________________; (3)与盐反应.如:Fe+CuSO4=FeSO4+Cu、________________ (4)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3.合金 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而制得的产品。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熔点高。密度小,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抗腐蚀性能非常好. 4.生铁和钢 生铁和钢就是含碳量不同的两种铁的合金,生铁含碳量为2~4.3%(还含Si、Ma和少量S、P),钢的含碳量为0.03~2% 5.铁的冶炼 (1)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原理:高温条件下,用还原剂CO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Fe2O3+3CO高温2Fe+3CO2). (3)设备:高炉 6.铁的锈蚀与防护 (1)铁生锈实际上是铁和空气中的水蒸气、氧气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主要成分是铁锈 (2)防锈方法: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洁净. (3)防锈措施:①保持表面干燥;②在表面涂保护膜(油、漆);③电镀. 7.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有:防止金属腐蚀、金属的回收利用、合理开采矿物等. 六、常见的酸和碱 1.盐酸与硫酸的对比 纯净的浓盐酸是没有颜色的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浓盐酸在空气里会生成白雾;盐酸可以除去金属表面的锈,还可以帮助消化和制取某些试剂、药物. 纯净的硫酸是无色、黏稠、油状的液体,不容易挥发;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稀释浓硫酸的方法是: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2.酸的通性(除1外,写出1个化学方程式) (1)跟酸碱指示剂反应(石酸红,酚酸无) (2)跟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Zn + H2SO4- (3)跟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 (5)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3.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与特性 氢氧化钠是一种白色固体,溶于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暴露在空气中易吸收其中的水蒸气而逐步溶解,因此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同时,它还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钛而变质,所以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 氢氧化钙(俗名熟石灰、消石灰)是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氢氧化钙对皮肤、衣服等具有腐蚀作用。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4.碱的通性 (1)跟酸碱指示剂反应(石碱蓝,酚碱红) (2)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NaOH+CO2— (3)跟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NaOH+H2SO4— (4)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Ca(OH)2+Na2CO3— 5.酸、碱各自都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H+(填粒子符号),所以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在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OH-(填粒子符号),所以碱也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6.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pH是表示溶液酸碱度的物理量,溶液的pH通常在0~14之间.pH<7,溶液显酸性;pH>7,溶液显碱性;pH=7,溶液显中性。 测定溶液pH的方法是: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7.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测定人体内或排出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测定雨水的pH(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状况;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需要在p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 8.中和反应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在农业生产上,运用中和反应的原理,可以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土壤酸化后可以使用适量的熟石灰来中和其酸性;在工业生产上,排放的污水如果含有碱性物质,就可以应用酸性物质来处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的胃酸过多,就可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七 常见的盐和化学肥料 l.生活中常见的盐(并非只有食盐才是盐) (1)氯化钠(NaCl),俗称食盐,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水溶液呈中性,可作调味品,配制生理盐水,农业选种,化工原料,腌渍食品,融雪剂等。粗盐中含有较多的杂质,一般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过程进行提纯。 (2)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用于 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 (3)碳酸钠(NaHCO3),俗称小苏打,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是糕点发酵粉的主要成分,还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物。 (4)碳酸钙(CaCO3),是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白色固体,不溶于水,大量用于建筑业,还可作补钙剂。 2.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把握规律,事半功倍 酸:初中范围内认识的酸有:盐酸、硫酸、硝酸、碳酸、醋酸(CH3COOH). 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可溶,氯氧化钙微溶;其余如氢氧化铜等不溶 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于水;盐酸盐(即氯化物)中AgCl不溶;硫酸盐中BaSO4不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其余不溶于水;碳酸盐中只有钾盐、钠盐、铵盐可溶,其余均不溶.AgCl, BaSO4都不溶于稀硝酸 3.盐的化学性质(以常见的盐为例,书写化学方程式): (1)与金属反应:Fe + CuSO4=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某些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某些碱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某些盐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既要看反应物的种类和溶解性,更要看交换成分后是否产生沉淀、气体或水。当有酸参加时,另一种反应物可以不溶水;若没有酸参加,则两种反应物都要溶于水. 5.CO32—、HCO3—的检验: 原理:组成里含有CO32—、HCO3—的化合物,都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操作:把待测样品加入试管,向其中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样品中含有CO32—或HCO3— 6化学肥料 (1)氮肥是指含有氮元素的化合物。能促进植物茎叶生长;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缺氮会造成植物生长迟缓或停滞,叶色发黄。 (2)磷肥是指含有磷元素的化肥。能促进植物作物生长,增强抗寒、抗旱能力;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酶的组成元素;缺磷会造成植物生长迟缓,产量降低。过量则会引起贪青晚熟,结实率下降。 (3)钾肥是指含有钾元素的化肥。能保证各种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 (4)复合肥料是指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N、P、K)的化肥。 八 燃料与能源 1.燃烧是可燃性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燃物的燃烧通常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氧气, 二是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提高煤等燃料的燃烧利用率,就相当于延长了煤等燃料的使用期限。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需要考虑两点: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含碳燃料燃烧不充分时,不仅造成产生的热量减少,致使资源浪费,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CO等有害物质,给空气带来污染。 3.重要的化石燃料 (1)煤: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被称为“工业粮食”,主要含碳元素,此外还含有氢、氮、硫、氧等元素及无机矿物质. (2)石油:石油是一种黏稠状液体,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索,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硫、氧、氮等元素,是一种典型的混合物.根据组成石油的各成分的沸点不同,用蒸馏 的方法可使其诸成分分离出来,得到各种不同的产品:如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石蜡等. (3)天然气(俗称沼气、瓦斯气、坑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能燃烧.它还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因此,点燃天然气之前一定要验纯。相比之下,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能源. 4.清洁的新型燃料 (1)乙醇:俗名酒精,化学式为C2H5OH,是无色透明有特殊香味的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率互溶。在空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量,可用做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等的燃料。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在汽油中加人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2)氢气: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是密度最小的气体物质.氢气极易燃烧,并能放出大量的热,其燃烧产物是水,对环境无污染,是最理想(清洁)的燃料 九 有机物与化学合成材料 1.含碳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不含碳的化合物叫无机化合物,CO、CO2、CaCO3等少数含碳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结构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很相似,人们将它们归到无机物中来研究。 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是CH4。一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大的可达几万到几十万,甚至达到几百万,这样的有机物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3.有机物除了含有碳元素外,还可能含有H、O、N、Cl、N、P等元素。 4.材料大致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四类; 5.合成材料一般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三类。 6.塑料薄膜是聚乙烯材料做成,加热易熔化,具有热塑性;电木、电玉加工成型后受热不变形,具有热固性。 7.我国环境保护亟待解决的“白色污染”问题是指废弃塑料造成的污染.用来包装食品的塑料是聚乙烯塑料。 十 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 1.食物中的主要成分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 2.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习惯上称为碳水化合物。淀粉是人们食用的最主要的糖类。葡萄糖的化学式是C6H12O6可以直接为人体提供能量。在人体内,土豆、大米等物质中所含的淀粉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逐渐转化成葡萄糖 3.蛋白质是食物中供给人体必需的重要营养成分之一,是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而构成蛋白质的基础物质是氨基酸,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含蛋白质的食物在胃、肠中,在水及体内酶的作用下逐渐分解,生成可被小肠吸收的氨基酸后再被人体吸收,结合成人体所需的各种蛋白质。 4.在常温下,呈液态的植物油脂称为油,呈固态的动物油脂称为脂肪。 5.人体不能缺乏维生素.通常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的量很小,但人体所需的大多数维生素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人体摄入的维生素量不足,会导致出现障碍,如缺乏维生素A,会患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患坏血症;缺乏维生素D,会患佝偻症。 6.人体缺少______元素或维生素______都可能引起骨骼发育畸形。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对维持人体内水分和体液恒定的pH有主要作用的元素是____和____。 十一 化学与环境污染和保护 1.目前空气污染物较多,危害较为严重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 2.一氧化碳对人体有毒,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了______,影响______,破坏______。 4空气中二氧化硫主要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一氧化碳主要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化氮主要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吸入颗粒主要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酸雨是指pH ______的降水。 6.硫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酸雨的形成过程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造成赤潮或水华的原因是水体中的______、______元素严重超标。 第三章 化学探究技能与过程 1.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取用粉末、颗粒状药品应用药匙或纸槽,步骤:“一斜二送三直立”,即将试管倾斜,用药题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再把试管直立起来. ②取用块状药品或较大的金属颗粒应用镊子夹取,步骤“一横二送三慢竖”,即将试管(或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试管(或容器)口以后,再把试管(或容器)慢慢竖立起来. (2)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定量取用液体的仪器:量筒、滴管。且量筒规格只需比所要量取的体积略大一点。 ②量筒的正确读数:量筒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数(若仰视会使读数偏小,俯视会使读数偏大)。 ③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用滴管:滴管应垂直于试管口的正上方,不可将滴管伸入试管或接触试管内壁。 ④取用较多量时,可用倾倒法,步骤: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瓶子,标签朝向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倒入试管. 2.药品的取用原则 (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不要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气味(应用招气入鼻法)。 (2)“最少量”原则:药品没有具体说明取用量时,一般液体取1ml-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三不一要”原则: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不放回原瓶;不随丢弃;不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3.物质的称量 (1)托盘天平的使用程序:天平调零→托盘垫纸(或小烧杯)→左物右码(从大到小)→平衡读数→砝码回盒→游码回零. (2)量筒的使用程序:量筒平放→倒入液体→平视刻度→准确读数→倒出液体→洗净量筒. 4.物质的加热 (1)加热前要将试管的外壁擦干,防止水滴附着受热不均匀,使试管破裂; (2)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稍向下倾斜,防止固体受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冷凝回流引起试管炸裂; (3)加热药品时先均匀加热,再集中加热有药品的部位; (4)加热液体,试管与桌面成45°角,管口不得对人. 5.仪器的连接 实验装置的安排顺序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制备气体时发生装置在左,收集装置在右,气流方向从左到右. 6.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将导管放入水中,用手捂住容器,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产生,松手后是否有水进入导管. 7.仪器的洗涤 少量水注入仪器中,经振荡或毛刷轻轻刷洗,再用清水冲洗几次即可.如果内壁有油脂,可使用热纯碱或洗衣粉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水膜均匀,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8.气体的收集 (1)排水集气法:适用于收集难溶于水或微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气泡均匀时开始收集) (2)排空气集气法(导管要插到瓶底) ①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收集不与空气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②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收集不与空气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8.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计算:固体的质量或浓溶液的体积;(2)称量和量取:天平称量固体或量筒量取液体; (3)溶解:加快固体溶解的方法是:研细固体、加热或搅拌. 第二讲 气体的制取与收集 一.知识要点与结构 l.实验室制氧气 (1)加热高锰酸钾 原理:KMnO4= K2MnO4+______+ O2↑ 装置:“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 要求试管口比试管底略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要求在试管口处塞一团棉花,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 (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原理:KClO3= KCl+ O2↑ 装置:“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 原理:H2O2=______十O2↑ 装置:“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 说明:其中MnO2为催化剂,可用硫酸铜、红砖粉末等代替MnO2 2.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气体 原理:CaCO3+HCl=______+______+CO2↑ 装置:“固十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 说明:(1)一般不用浓盐酸,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只有稀硫酸,完成该实验应做的工作是:将石灰石(或大理石)粉碎,从而增大与酸的接触面积 (3)一般不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二氧化碳的检验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制氢气 原理:Zn+H2SO4=______+H2↑ 装置:“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 说明:(1)常用的金属是锌,一般不选用镁、铝、铁和铜,其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用的酸一般为稀硫酸和稀盐酸,不能选用浓硫酸和浓盐酸,其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体的收集 (1)排水法:适用于收集难溶或不易溶于水,并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如O2、CO (2)排空气法: ①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并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的气体,如H2、CH4 ②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并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的气体,如O2、CO2. (3)密闭容器收集气体 ①密闭容器排空气集气法 比空气重的气体,收集时气体应从A端进。 比空气轻的气体,收集时气体应从B端进。 想一想:如果该密闭容器倒置,比空气重的气体,收集时气体应从______端进。比空气轻的气体,收集时气体应从______端进。 ②密闭容器排水集气法 收集气体时,气体应从B端进,从A端出.(注意:该气体不能与水反应) 5.气体的干燥和净化 在实验室制备的各种气体中含有少量的酸雾、水蒸气和其他气体杂质,需经过净化和干燥后才能得到纯净的气体. (1)实验装置 常用的干燥及净化装置主要是:洗气瓶、干燥管和U型管 (2)气体的干燥 选用干燥剂的原则:干燥剂只能吸收气体中的水分,而不能与气体发生反应。 (3)常见气体的干燥剂: ①浓硫酸:可干燥H2、O2、CO2、CO、HCl、CH4、SO2、N2、H2O等酸性、中性气体;不能干燥NH3等碱性气体。 ②无水硫酸铜、无水氯化钙:可干燥不与它们反应的其他所有气体。 ③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碱石灰可干燥:H2、O2、CO、NH3、CH4、N2、H2O等碱性、中性气体;不能干燥CO2、HCl、等SO2等酸性气体。 6.气体的存放 第三讲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一、鉴别、鉴定的方法与步骤 1.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特殊性质(如颜色、气味、挥发性、溶解性等)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常见物质的主要物理特性 2.化学方法:分别取出少量待检验物质(集气瓶中气体不需取出)}加入少量试剂充分反应;观察反应现象;根据现象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1)酸碱法:同组内物质的溶液酸碱性不同,可利用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等区分. (2)特殊离子法:利用一些特殊物质和特殊离子具有特殊的颜色和特殊的反应来区分。 如水能和白色的无水硫酸铜(CuSO4)固体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晶体(CuSO4·5H2O),所以凡能使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固体变为蓝色的物质,一定含有水. 特殊反应: (3) 常见火焰颜色 (4)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物质 检验方法 O2 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若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NH3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来检验,试纸变蓝则为氨气 CO2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则为二氧化碳 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澄清石灰水,氧化铜由黑色变红色,石灰水变浑浊即为一氧化碳 H2O 通过无水硫酸铜,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蓝色则为水 H2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氧化铜由黑色变红色,无水硫酸铜变蓝色即为氢气 二、物质推断的方法与步骤 1.解题思路: 2.突破口的选择 (1)颜色特征 (2)特征反应 阳离子 阴离子 相互反应的现象 H+ OH— 生成水,无明显现象 H+ CO32— 有气泡产生,该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NH4+ OH— 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Ca2+或Ba2+ CO32— 有白色沉淀,能溶于稀酸(盐酸、硝酸等),且有气泡产生 Cu2+ OH— 有蓝色沉淀生成,能溶于稀酸,无气泡 Fe3+ OH—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能溶于稀酸,无气泡 Mg2+ OH— 有白色沉淀生成,能溶于稀酸,无气泡 Ba2+ SO42— 有白色沉淀生成,不能溶于稀硝酸 Ag+ Cl— 有白色沉淀生成,不能溶于稀硝酸 3方法步骤 (1)抓住“突破口”,顺推、逆推,一点击破. (2)猜想与验证相结合 (3)两两组合(相遇组合),对比推断 第四讲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 将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而分别得到较纯净的物质,叫做混合物的分离, 将物质中的杂质除去而得到较纯净的物质,叫做物质的除杂或提纯 1.物质的分离与除杂原则: (1)“不增不减易分离”(即①除杂过程中不能增加新杂质;②加入的试剂一般不能与所需要的物质反应,使所需的物质减少;③杂质应转化为沉淀、气体或水等易分离的物质) (2)先除杂后干燥. 2.酸碱盐溶液中的除杂技巧 (1)待提纯物与杂质阳离子相同(如NaCl中含杂质NaOH),选取与杂质中的阴离子(OH—)不共存的阳离子(H+),再与待提纯物中的阴离子(Cl-)组合成除杂试剂(HCl): NaOH + HCl = NaCl+H2O (2)待提纯物与杂质阴离子相同(如NaCl中含杂质BaCl2),选取与杂质中的阳离子(Ba+)不共存的阴离子(SO42—),再与待提纯物中的阳离子(Na+)组合成除杂试剂Na2SO4: Na2SO4+BaCl2=BaSO4↓+2NaCl (3)待提纯物与杂质阴、阳离子都不相同(如NaNO3中含杂质CuSO4),选取与杂质中的阴离子(SO42)、阳离子(Cu+)都不共存的阳离子(Ba2+)、阴离子(OH—)组合成除杂试剂[Ba(OH) 2]: CuSO 4+Ba(OH) 2=BaSO 4↓+Cu(OH) 2 ↓ 3.常见溶液中不共存的阴、阳离子对及生成物 阳离子 阴离子 反应生成物 H+ OH— H2O H+ CO32— H2O+CO2↑ NH4+ OH— H2O+NH3↑ Cu2+ CO32— Cu(OH)2↓ Fe3+ OH— Fe(OH)3↓ Mg2+ OH— Mg(OH)2↓ Ca2+ CO32— CaCO3↓ Ba2+ CO32— BaCO3↓ Ag+ Cl— AgCl↓ Ba2+ SO42— BaSO4↓ 4.物质分离与除杂的主要方法 第五讲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一、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实验原理、方法、操作过程要科学合理 2.可行性:真实可行,药品、仪器、装置经济可靠. 3.安全性:尽量防止带有危险性的操作,避免接触有毒物质 4.简约性:操作简便,装置简单,实验现象明显 二、解题思路与方法 1.明确目的原理: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弄清题给的新信息 2.选择仪器药品: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 3.设计装置步骤: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如常见气体制取、性质实验,气体除杂、推断、干燥及尾气处理装置。实验组装顺序一般为:制取气体装置→除杂质装置→气体干燥袈置→验证气体性质装置→尾气处理装置 4.记录现象数据:全面而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5.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和记录数据,通过分析、计算、推理等处理,得出正确结论. 四、实验方案的评价原则 评价时一般从下面四方面入手,经分析与综合、比较和论证后得出最佳方案。 (1)方案在理论上是否科学合理,具有严密性 (2)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操作上是否简单易行 (3)从经济角度评价,是否节约试剂、成本低、产品质量高 (4)从环境角度考虑,是否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提示:钾、钠、钡、银等金属单质价格较贵,而铁、铝、铜价格较低廉;K2O、Na2O、BaO等金属氧化物价格贵;含银的化合物价格贵,硝酸银的价格比金属银贵。 价廉易得的物质:CaO、Ca(OH) 2、CaCO3、Na2CO3、NaCl、NaOH等,但NaoH的价格比Na2CO3贵。 第四章 化学计算 第二讲 根据化学式计算 1.认识化学式的意义是掌握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基础.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宏观上表示该物质由哪几种______组成微观上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由哪几种______构成如硫酸(H2SO4)由______三种元素组成,每一个硫酸分子由______构成。充分认识和真正理解化学式这两方面的意义后,才能依次进行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2.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______。计算时须注意“×”和“+”的正确使用.同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个数相乘,不同种元素的相对原于质量相加.原子团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其个数,计算时先求一个原子团相对分子质量,再乘以其个数.计算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化学式中的圆点表示相加,不能理解为乘号。 3.有关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在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时,要注意元素只讲______不讲______.在用元素符号表示时元素符号前后都不能写数字。如计算Na2CO3中各元素质量比时不能写成“2Na:C: 3O”或“Na2:C:O3”,应当写成“Na2CO3中钠元素的质量:碳元素的质量:氧元素的质量”或“m(Na):m(C):m(O)”.但在计算时仍要考虑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即各元素的质量是指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置与其原子个数的积,计算结果一般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4.有关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就是该元素的质量与组成物质的元素总质量的______. 一般有以下几种计算类型: (1) 由化学式求元素的质量分数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2)元素质量与化合物质量的换算 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生物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3)求当某元素(或两物质)质量相等时,两物质(或某元素)的质量比 化合物A质量×A中某元素质量分数=化合物B质量×B中某元素质量分数 5.有关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与某物 质质量分数(纯度)的换算 (1)常用公式: 化合物质量=混合物总质量×该化合物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样品中某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100% (2)常见类型: ①样品中杂质里不含已知质量分数的元素; ②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里均含有已知质量分数的元素; ③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里所含相同的两种原子的个数比有固定值。如FeSO4和Fe2 (SO4) 3组成的混合物中n(S):n(O)= ______. 6.根据化学式求元素的化合价,通常先确定化合物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再利用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______为零的原则求出其他元素的化合价. 第二讲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1.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该定律中的“质量”指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而不是各反应物的任意质量相加如2 g氢气在8 g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质量并不是2 g+8 g=10 g。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质量之和与生成物质量之和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______没有改变,原子______没有增减,原子的______也没有变化; 2.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归纳起来有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方面化学方程式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量的方面化学方程式还表示各物质之间的______比;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键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对计算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必须依据事实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尤其是要注意______,只有根据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其结果才是正确的; 4.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是客观事实,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质量比列式运算,必须是______的质量,对于含有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杂质不参加反应)要换算成纯净物的质量; 5.对于设题新颖,联系实际类计算题要学会充分利用题中给定的信息,如示意图、曲线图、数据表等,善于分析和判断题中的有用数据,排除无关的干扰数据,找到物质之间正确的数量关系; 6.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格式解题,步骤要完整,单位要一致,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为:①设未知量;②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③找出已知物和待求物之间的关系;④列比例式;⑤求解;⑥简明写出答案并检查 7.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常用的关系式: (1)物质的纯度=×100% (2)质量=体积×密度(注意单位要统一) (3)某物质的分解率=×100% 第三讲 有关溶液的计算 1.溶液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混合物。溶质在溶剂中全部溶解后,溶液质量= ______ + ______ (若所加溶质没有全部溶解,溶质的质量指溶解在溶剂里的质量).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质量与______质量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溶质的质量分数(ω)= ×100%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说明:(1)两种溶液混合时,质量可相加但体积不能相加。 (2)溶液的质量与体积通过密度可以相互换算,关系如下: 溶液的体积溶液的质量 3.溶液稀释或浓缩(不析出晶体)时,溶液中质量保持不变,其运算公式为: (1)稀释时: ①M浓×ω浓=M稀×ω稀 M加水=M稀-M浓 ②V浓ρ浓ω浓=V稀ρ稀ω稀 M加水=V稀ρ稀-V浓ρ浓 (2)浓缩时: M稀×ω稀=(M稀-M去水)×ω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