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名家名篇附答案详解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名家名篇附答案详解

‎2017年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 ‎(一)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肖复兴 那天下午,我和妻子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忽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这家小饭馆。‎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吃,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便对妻子嘀咕:“你还记得吗?” 妻子也忘记了。‎ 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你们的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 我和妻子都惊住了。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还是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 ‎ 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 ‎ 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 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都想起了儿子。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回美国读书的时候,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 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人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让我百思不解。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子就坐在面前。‎ 那一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 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 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都渐渐变黄了,天都渐渐地冷了。那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离这不远,干吗不去那里再喝一喝鸡块炖土豆汤?‎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依然很清净,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吃饭,蒸腾的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背对着我坐着是一个年龄颇大的男子,走近了,我发现那个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那男的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她父亲。‎ 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要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我笑了,她也笑了。‎ 我问:“这位是你父亲?”‎ 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刚刚从老家来。我都和我爸爸好几年没有见了。”‎ ‎“想你爸爸了!”她笑了,她的父亲也很憨厚地笑着。‎ 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象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了北京打工好几年了,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我不想打搅他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我忽然明白了,‎ 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土豆汤……‎ 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的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1. 作者写到“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根据上下文,请你具体说出其中有哪些味道。‎ ‎ ‎ ‎2.文中多处出现土豆汤“喝得很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的土豆汤?请简要说明。‎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句“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二)你为什么拿这一个 张晓风 回家之前,我去买了一些水果。‎ 我买了一根香蕉,两个橘子,和一个泰国椰子。中秋节刚过,家里水果没吃完的还很多,随便买一点即可。今天选的三样各有理由,香蕉是因为今年盛产,大家帮忙吃一点比较好,所以买它几乎是出于道德的因素。至于橘子是因为它初上市,皮还青青的,闻起来香味却极辛烈,令人想起千年前的老苏写给朋友的诗:‎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只须花少许钱,就能买到季节的容颜和气味,以及秋来的诗兴,何乐不为——所以,买橘子,是基于美学理由。‎ 而买椰子却有个非常简单明了的诉求:我口渴了。此刻已是晚上十点半,我在外工作了一整天,非常辛苦,自己带的水也喝完了,买可乐或矿泉水会留一个塑胶瓶来伤害大地,不如买椰子,椰汁甘美近酒,而且椰子壳对大地是无害的。‎ 但我在排队付钱的时候,收账的老板娘却用非常奇怪的眼神望了我一眼,说:“喂,阿姨,你为什么要拿这一个?”‎ 她指的是那个椰子。‎ 咦?这一个不能拿吗?难道顾客有义务告诉店家自己为什么要选某一个水果吗?这年头连父母都不见得敢问子女为什么要选某人为配偶了,我却竟要回答这么一个奇怪的问题。‎ ‎“没什么,我随便拿的。”我说的是实话。‎ 付完钱,我请她帮我在椰子上凿一个洞。她凿好,替我插上麦管,然后,她转过身来,又追问了一句:“那么多个椰子,你为什么偏偏拿这一个?”‎ 奇怪,原来她还没有放弃要问我真相,这一次,轮到我好奇了:‎ ‎“这一个,有什么不该拿吗?”我问。‎ ‎“大小都是30元一个,这一个,特别小呀!”她叹气,仿佛我是白痴。‎ ‎“所以,刚才那根香蕉我没跟你拿钱……但是,怪呀,你为什么要选这一个呢?”‎ 她的年纪看起来不算小,从事这一行想必也有些岁月了,阅人大概也不在少数,看到我这种顾客不选大反选小,简直颠覆了她用专业知识归纳出来的金科玉律,所以想穷追猛打问个明白。‎ 但我并不想挑个大大的椰子,我此刻并没有太渴,就算渴,我也快到家了,我只想有点什么润润喉而已,有什么必要花时间去精挑细选找个椰汁饱足的大椰子呢?这跟道德的修养不太有关系,我只觉这样做比较合理而已。如果我此刻行过正午的沙漠,喉干舌燥之际,看见椰子摊上有大小不一而价钱一样的椰子,我大概也会拣个大的拿吧?‎ 可是回顾前尘,我的大半辈子好像都没碰上什么非争不可或非挑不可的事,我习惯不争,可也没吃过什么大亏。像此刻,老板娘不就免了我的香蕉钱吗?也许她可怜我的弱智吧?其实她没算我香蕉钱我也是经她说明才知道的。我习惯不看秤,不复核,店家说多少我就给多少。‎ 我不是个全然不计较的人,但生命、义理、文章都够复杂了,实在顾不上水果的价钱啊。‎ 我当场把椰汁喝完了,那分量不多不少,刚刚够润我当下的枯喉。‎ ‎22.从作者选择水果的理由中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3分)‎ ‎                                                                               ‎ ‎                                                                              ‎ ‎23.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① 只须花少许钱,就能买到季节的容颜和气味,以及秋来的诗兴,何乐不为?‎ ‎② 看到我这种顾客不选大反选小,简直颠覆了她用专业知识归纳出来的金科玉律。‎ ‎                                                                          ‎ ‎24. 买水果本来是一件日常小事,作者却从中生发出诸多的人生感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           ‎ ‎                                                                    ‎ ‎25. 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5分)‎ ‎(三)母亲 莫言 ‎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 ‎  ④‎ 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19、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3分) ‎ ‎20、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 ‎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 ‎21、第③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 ‎22、根据文意,请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超过40字)(3分) ‎ ‎23、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4分) ‎ ‎(四)松 子 茶 林清玄 朋友从韩国来,送我一大包生松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生的松子,晶莹细白,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 松子给人的联想自然有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经过人工采撷、制造过的松子是用来吃的,怎么样来吃这些松子呢?我想起饭馆里面有一道炒松子,便征询朋友的意见,要把那包松子下油锅了。‎ 朋友一听,大惊失色:“松子怎么能用油炒呢?”‎ ‎“在台湾,我们都是这样吃松子的。”我说。‎ ‎“‎ 罪过,罪过,这包松子看起来虽然不多,你想它是多少棵松树经过冬雪的锻炼才能长出来的呢?用油一炒,不但松子味尽失,而且也损伤了我们吃这种天地精华的原意了。何况,松子虽然淡雅,仍然是油性的,必须用淡雅的吃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那么,松子应该怎么吃呢?”我疑惑地问。“即使在生产松子的韩国,松子仍然被看作珍贵的食品,松子最好的吃法是泡茶。”‎ ‎“泡茶?”“你烹茶的时候,加几粒松子在里面,松子会浮出淡淡的油脂,并生松香,使一壶茶顿时津香润滑,有高山流水之气。”‎ 当夜,我们便就着月光,在屋内喝松子茶,果如朋友所说的,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凡起来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遍地的绿草中突然开起优雅的小花,并且闻到那花的香气,我觉得,以松子烹茶,是最不辜负这些生长在高山上历经冰雪的松子了。‎ ‎“松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但是有时候,极微小的东西也可以做情绪的大主宰。诗人在月夜的空山听到微不可辨的松子落声,会想起远方未眠的朋友,我们对月喝松子茶也可以说是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我们一向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完全是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像松子一样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朋友说。‎ 朋友的话十分有理,使我想起人自命是世界的主宰,但是人并非这个世界唯一的主人。就以经常遍照的日月来说,太阳给万物以生机和力量,并不单给人们照耀;而在月光温柔的怀抱里,虫鸟鸣唱,不让人在月下独享。即使是一粒小小松子,也是吸取了日月精华而生,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 佛眼和尚在禅宗的公案里,留下两句名言:‎ 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水和竹原是不相干的,可是因为水从竹子边流出来就显得格外清冷;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没有风从中穿过,就永远不能为人体知。可见,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义,何况是人和松子?‎ 我觉得,人一切的心灵活动都是抽象的,这种抽象宜于联想;得到人世一切物质的富人如果不能联想,他还是觉得不足;倘若是一个贫苦的人有了抽象联想,也可以过得幸福。这完全是境界的差别,禅宗五祖曾经问过:“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慧能的答案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仁者,人也。在人心所动的一刻,看见的万物都是动的,人若呆滞,风动幡动都会视而不能见。怪不得有人在荒原里行走时会想起生活的悲境,大叹:“只道那情爱之深无边无际,未料这离别之苦苦比天高。”而心中有山河大地的人却能说出“长亭凉夜月,多为客铺舒”,感怀出“睡时用明霞作被,醒来以月儿点灯”等引人遐思的境界。‎ 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记得沈从文这样说过:“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 ‎20.按要求摘取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①文中说,看到松子“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结合下文,指出“情怀”的含义。‎ 答: ‎ ‎②作者引用佛眼和尚的两句名言“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目的是想阐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 ‎21. 文中说,“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判断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平凡起来了。( )‎ B.松子虽小,但和“我们”一样,吸取了日月精华。( )‎ C.小松子有时也可以做“我们”情绪的大主宰。( )‎ D.在人心所动的那一刻,看见万物都是动的。( )‎ ‎22.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请问“那面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按字数限制填入方框中。(4分)‎ 坦然地□□□□,不要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而要像把握小松子一样把握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 ‎23. 本文通过如何吃松子这件小事阐发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作者阐发的这个人生道理是: 。‎ ‎24.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2分)‎ 例句: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 仿句: ‎ ‎ ‎ ‎2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本文语言华丽,词藻丰富,且大量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典雅高贵的富态美。‎ B.本文行文曲折有致,从对松子食用的错误认识到领略人生的真谛,作者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C.从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主旨来看,文章倒数第二段至倒数第三段似乎是多余的,删去并无大碍,反而更加精炼。‎ D.“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句中的“它”指的是“身边的事物”。‎ E.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个深奥的深奥人生哲理阐述得通俗易懂,很好地揭示了本文的主旨,让人备受启迪。‎ ‎(五)买馒头 林清玄 ‎①家后面市场里的馒头摊,做的山东大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浓烈的麦香。‎ ‎ ②每天下午四点,馒头开笼的时间,闻名而来的人就会在馒头摊前排队,等候着山东老乡把蒸笼掀开。‎ ‎ ③掀开馒头的那一刻最感人,白色的烟雾阵阵浮出,馒头——或者说是麦子——的香 味就随烟四溢了。 ‎ ‎ ④差不多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不管是馒头、花卷、包于就全卖光了,那山东老乡就会扯开嗓门说:“各位老乡!今天的馒头全卖光了,明天清早,谢谢各位捧场。”‎ ‎ ⑤买到馒头的人欢天喜地地走了。没买到馒头的人失望无比地也走了。‎ ‎ ⑥山东老乡把蒸笼叠好,覆上白布,收摊了。‎ ‎ ⑦我曾问过他,生意如此之好,为什么不多做一些馒头卖呢?‎ ‎ ⑧他说:“俺的馒头全是手工制造,卖这几笼已经忙到顶点了,而且,赚那么多钱干什么?钱只要够用就好。”‎ ‎ ⑨我只要有空,也会到市场去排队,买个黑麦馒头,细细品尝,感觉到在平淡的生活里也别有滋味。‎ ‎ ⑩有时候,我会端详那些来排队买馒头的人,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小贩或工人,也有学生,也有西装笔挺的白领阶级。有几次,我看到一位在街头拾荒的人。有一次,我还看到在市场乞讨的乞丐,也来排队买馒头。(确实,六元一个的馒头,足够乞丐饱食一餐了。)‎ ‎ 这么多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没有分别地在吃着同一个摊子的馒头,使我生起一种奇异之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因角色不同而过着相异的生活,当生活还原到一个基本的 状态,所有的人的生活又是多么相似:诞生、吃喝、成长、老去,走过人生之路。‎ ‎ 我们也皆能品尝一个馒头如品尝人生之味,只是或深或浅,有的粗糙,有的细腻。‎ 我们对人生也会有各自的体验,只是或广或窄,有的清明,有的浑沌。‎ ‎ 就像馒头摊的山东人,他在战乱中度过半生,漂泊到这小岛上卖馒头,这种人生之 旅并不是他少年时代的期望,其中有许多悲苦与无奈。可是看他经历这么多沧桑,每天 开蒸笼时,却有着欢喜的表情,有活力的姿势,像白色的烟雾,麦香四溢。‎ ‎ 每天看年近七旬的老人开蒸笼时,我就看见了生命的庆喜与热望。‎ 生命的潜能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热气腾腾的,这是多么的好!多么的值得感恩!‎ ‎1.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买山东老乡的馒头?请分点概述。(3分)‎ ‎2.将下面一段文字插入原文,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但不论如何,生活的本身是值得庆喜的吧!‎ ‎ A. ⑩段之间 B.段之间 C.段之间 D.段之间 ‎3.本文语言清新朴实,但不乏生动形象的句子。请赏析第段中的画线句。(3分)‎ ‎ ‎ ‎4.根据上文与下面的链接资料,说说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资料链接: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个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 ‎(六)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 ‎③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淌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 ‎⑧‎ 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 ‎⑾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1.第③段中作者“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的原因是什么?‎ ‎ ‎ ‎2.第⑥⑦这两段在文章结构、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 ‎ ‎ ‎ ‎3.第⑨段和第⑩段分别使用了“出来”一词,其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 ‎ ‎ ‎ ‎4.文章最后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请概括作者在文中谈到的“从草木身上得到的人的道理”。‎ ‎ ‎ ‎ ‎ ‎5.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 ‎ ‎ ‎ ‎6.阅读第②段,仿照文章原句,发挥想象力,补写一句话。‎ 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 还有一朵 ‎ 八下现代文阅读训练(‎2012-5-18‎)参考答案 ‎(一)1.“许多的味道”指的是:送别时的依依不舍;父母疼惜儿子、殷殷嘱咐的深情;儿子关爱父母的拳拳之心等。‎ ‎2.①深化文章的主题,突出了亲情的美好与温馨;②紧扣文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照应文章题目,使文章层次结构分明 ‎3.因为我们为儿子送行吃告别宴的场面特殊,临行密密缝一般的亲情与温馨,感染了小姑娘,(3分)引发了小姑娘对家人的思念,使小姑娘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4.喝土豆汤的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温暖了小姑娘和小姑娘的爸爸,弥漫了整个小餐馆。由此“我”想到尽管人与人之间相隔异地,离别时间久远,但亲情不会淡化,只会越来越浓,亲情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超越了个体家庭之间的限制,在人们中间传递。‎ ‎(二)‎ 答案:她是个能为别人着想、富有诗意和环保意识的人。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3. 答案:① 原指人的容貌和脸色,这里用来形容季节的颜色。② 原指不能变更的信条,这里指老板娘多年卖水果所积累的经验。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4. 答案:以小见大,易于引发读者共鸣,耐人寻味。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5. 答案示例:作者不计较生活琐事,却看重生命、事业等人生大事。这启发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斤斤计较,而是要把精力放在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 ‎ ‎(三) 19、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 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20、1)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的面对困难;2)面对苦难要坚强的活下去,表 现母亲的坚强和责任感;这种庄严的承诺,是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21、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 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22、内容要围绕人应该有骨气、有尊严地活展开;语言要口语化,且符合人物身份。 23、参考实例:1)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 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2)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 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互为补充, 文章有厚重感。3)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 样。4)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 标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 ‎(四)20. ①“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②“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能胜出不同的意义。”‎ ‎ 21.A. ×B. √C. √D×。4分一项1分.‎ ‎ 22.面对生活 小东西(小事物)一空2分超出1字扣1分.‎ ‎ 23.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的事物。2分之答出“不要忽视”给1分。‎ ‎ 24.略,意思正确,句式相同,修辞手法一样即可得分。2分,不打0.5‎ ‎ 25.A、C正确一点得3分。全选不得分。‎ ‎(五)9、 1 老汉做的山东大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浓烈的麦香; 2 老汉诚实信用,馒头是手工制造,凭手艺挣钱; 3 老汉乐观知足的精神风貌。‎ ‎10、D 11、表达出每天开蒸笼的时候,老人的欢喜,也写出老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也正像开笼时的白色烟雾一样,馨香四溢。 、 12、人生应该不断地追求,要乐观,并懂得知足、感恩。‎ ‎(六)1.作者被盛开的花的美好姿态所感染 ‎2.过渡,由上文的回忆过渡到下文的感怀;设问,启发读者,引发思索。‎ ‎3.不一样。前者指的是:无法体验大自然的情感,不能相融为一;后者指的是:人为自己的事劳忙而又不受其所囿,关注更为广大的空间。‎ ‎4.人不能生活得太麻木,应该为生活中的美好而感动;人要学会以微笑面对人生,面对其它生命;与大自然的和谐融合能使人愉悦;大自然的美好能让人产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人应当在关注自身的同时关注更为广泛的自然空间;人无法完全理解自然,与大自然悲哀的相隔着。‎ ‎5.视鉴赏情况给分。‎ ‎6.不用拟人手法不给分;手法正确,根据语言酌情给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