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备战二轮汇编专题二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中考备战二轮汇编专题二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2012最近各地新题二轮汇编: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一、选择题 ‎1.(2012·湖北稳派教育名校联盟联合调研·13题)《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将耕于齐”,自耕而食。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 B.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 C.传统的保守思想是先进技术传播的阻碍 D.牛耕技术还不普遍 ‎【解析】根据题干《国语·晋语》反映的时期应该是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牛耕技术并未 广泛推广,因此人们的思想对新技术还未认同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 ‎【答案】D ‎2.(2012·潍坊北四县高三期中·11题)《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 A.由西域传入 【 B.属水力灌溉工具 ‎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题干描述的是曲辕犁,根据这一史实分析,最 早出现在江南地区。‎ ‎【答案】D ‎3.(2012·辽宁辽南五校协作体期中·13题)中原地区能够率先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其决定因素是( )‎ A.诸侯争霸的中心 B.政治中心所在地 ‎ C.铁器牛耕率先出现并普及 D.文化昌盛,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原地区平原多利于农耕,生产工具的发展提 高了生产力,C项中铁器和牛耕属于生产力的发展,加之平原地区。农业经济高度发达。‎ ‎【答案】C ‎4.(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6题)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解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的水利工程,春秋时期孙叔敖在楚国主持兴修了芍陂,改 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 原成为天府之国;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促进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本题材料所指的水 利工程是李冰兴修的都江堰。‎ ‎【答案】C ‎5.(2012·浙江台州中学第一次统练·22题)谚语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 ‎【解析】本题回答需要注意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这一关键信息点。分析各选项可以理解到,只有B项“黄牛过河各顾各”反映自给自足的特点。A项主要反映施肥对农业丰收的作用;C项说明秧苗生长良好可望带来丰收;D项是农业生产活动与天气气候条件关系的概括,ACD三项都没有反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答案】B ‎6.(2012·潍坊北四县高三期中·10题)《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业。”《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题干中“为宝”“犹用药业”“竭时而止”说明农业在耕种过程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农业耕种时的精耕细作。‎ ‎【答案】C ‎7.(2012·湖北百所重点中学10月联考·16题)《尚书·禹贡》记载的“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南方劳动人民为了克服低洼易涝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经过长期摸索,建立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坝圩田系统。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南方( )‎ A.广泛使用铁器 B.农业非常落后 C.重视精耕细作 D.自然灾害严重 ‎【解析】从材料“克服低洼易涝……所造成的危害”“治水与治田相结合”可以判断B不正确;材料所述为自然环境的危害,并非自然灾害严重,故D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广泛使用铁器,排除A;塘坝圩田系统本身就说明了南方农业的先进,这是一种水利工程,反映了精耕细作,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8.(2012·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6题)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成形、扩展、深入发展的几个阶段。下列各项与成形期密切相关的有( )‎ ①石斧、木耒、骨耜为基本农具 ②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建 ③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及推广 ④曲辕犁等农具被广泛使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耕作方式。关键信息:成形期。铁犁牛耕始春秋战国,汉代广泛推广等过程。曲辕犁为唐代。‎ ‎【答案】B ‎9.(2012·山西太原学段测评·13题)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 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突出表明( )‎ 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 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 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 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经农业经济。关键信息: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而且从铁制农具的种类来看,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ABC无从体现。‎ ‎【答案】D ‎10.(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24)‎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解析】小农经济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人们终生劳动,才能勉强维持保暖。‎ ‎【答案】C ‎11.(2012·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3题)董谓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 A.封闭性 B.分散性 C.连续性 D.脆弱性 ‎【解析】根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贫民下户、中产之家流离饿莩”等,可了解到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遇到土地兼并和水旱灾害农民失去财产、破产等,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项。‎ ‎【答案】D ‎12.(2012·浙江杭州高三第三次月考·14题)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 ‎③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田庄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知识点。题干反映从西周的一人耕种不过十亩到战国一夫挟五口并耕种百亩,这种变化说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究其原因,则是铁犁牛耕、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注意:战国,排除③,④项应是汉代。‎ ‎【答案】A ‎13.(2012·湖北稳派教育名校联盟联合调研·15题)“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远行买卖,用其所致珍异,孝养其父母。”《易传》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 A.人们经商意识强 B.远距离长途贩运盛行 C.珍奇珠宝是主要交换产品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和问题描述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应该是自然经济,春秋时期商品经济还不发达。‎ ‎【答案】D ‎14.(2012·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2题)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解析】从材料对牛的尊重可知牛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牛的重要性在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下牛是主要的农用动力,可知选择D项。‎ ‎【答案】D ‎15.(2012·江苏扬州高三期中调研·1题)《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家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解析】本题考查铁器使用的影响。材料反映的是铁器的使用,铁器大大提高耕作效率,故①正确 ;铁器使用推动税制改革,故②正确;铁器使用使牛耕得到推广,故③正确。“工商食官”是奴隶社会的,故④不正确。‎ ‎【答案】C ‎16.(2012·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起点考试·15题)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 A.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解析】考查古代经济生活相关知识。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说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商品经济不是很发达,但须注意的是商品经济是存在并发展的,因此,A项与现实不是很符合,BCD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因此,正确选项为A。‎ ‎【答案】A ‎17.(2012·西安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25题)古代农业社会中自耕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本质区别是( )‎ A.是否拥有土地 B.是否向国家承担赋税徭役 C.拥有土地多少不同 D.经营方式不同 ‎【解析】自耕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拥有土地,他们都拥有土地,排除A。都需要向国家承担赋税徭役,地主将其转嫁给租种自己土地的佃农身上,排除B。二者拥有土地多少的确有不同,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排除C。二者的区别在于我国封建地主主要采取分散租佃方式经营其土地,佃农是地主土地上的主要劳动者。而自耕农经济指的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18.(2012·江苏盐城摸底·1题)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解析】由材料“千耦其耘”可判断是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答案】C ‎19.(2012·浙江慈溪高三期中·22题)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表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A.汉代扛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 C.宋代关中地区 D.明代江南地区 ‎【解析】根据佃农比例超过自耕农,可以反映出是租佃关系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再根据工人和商人比例的上升,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应该理解为是明清时期江南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以应该选择D。‎ ‎【答案】D ‎20.(2012·湖北百所重点中学10月联考·15题)‎ 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手工业的发展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出现且可以买卖,此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21.(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5题)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解析】本题考查了初税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根据所学,鲁国实行初税亩,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 “初税亩”,这一制度从律法角度肯定了土地的私有制,使我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初税亩的实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使其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具体表现。B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答案】A ‎23.(2012·江西丰、樟、高、宜四市联考·18题)有统计显示,北宋时期的72位宰相中,北方(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共41位,江南(安徽、福建、江苏、江西、浙江)共26位;南宋时期的62位宰相中,北方仅仅5位,江南47位。上述数字不能说明( )‎ A.南宋时期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 B.经济中心南移推动文化重心南移 C.和江南相比,北方文化已经完全没落 D.这与南宋偏安江南有关 ‎【解析】从题干上北宋的都城在今天的河南开封,而南宋的都城在今天的浙江杭州,出现了政治中心的南移,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从北方地区南移到长江以南,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从题干中两宋宰相籍贯的比例分析显示南方的宰相较多,由于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出现北方状元数量减少但是并不意味北方文化完全没落。‎ ‎【答案】C ‎24.(2012·北京西城区期中检测·14题)一位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一种说明更为合理(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实施稻麦轮种的证据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年月,足以清楚说明轮种制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是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诗文描写大多不准确,肯定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研究中 ‎【解析】(本则解析仅参考)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江南一般小满前后(四月中下旬)收麦,白居易宝历元年五月之所以还看到'麦穗黄离离'的景象,是因为当年闰七月,节气偏晚。又据《白居易集》记载,宝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白居易还在苏州以'前苏州刺史'的身份给'华严经社石'写题记,因此他离开苏州最早也是九月底,这时看到'稻花白霏霏',则这些稻田插秧应已入秋。稻麦复种一般是四五月间麦收后立即耕田插秧,不应拖到七月。因此,白诗描述的现象不可能是稻麦复种。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25.(2012·北京海淀区期中测试·23题)下列农书,涉及了江南地区水田耕作生产经验的有( )‎ ‎①《氾胜之书》 ②《齐民要术》 ③《王桢农书》 ④《农政全书》‎ 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氾胜之书》是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王桢农书》、《农政全书》涉及了江南地区水田耕作生产经验,故③④正确。‎ ‎【答案】A ‎26.(2012·南通第一次诊断考试·3题)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乾隆六年(1741年)突破了1亿大关(1.4亿),并相继在乾隆二十一年(1766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这种所谓的”人口爆炸” ( )‎ A.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B.对农业社会形成较大压力 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产物 ‎【解析】中国清朝人口的暴涨主要是农民的增长,排除A;一直以来中国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C;清朝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并非高度发达,排除D;人口的暴涨对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国家来说,势必会带来巨大的压力。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27.(2012·南通第一次诊断考试·4题)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写道:“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下列对“停滞于静止状态”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口多,消耗大,影响社会财富的积累 ②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③土地私有制的长期存在 ④作者的结论是基于横向比较研究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 土地私有制的长期存在不会是“停滞于静止状态”的原因,排除带有③的选项;在材料中作者认为“中国一向……人民最多……”,所以理解中①项也属于理解不正确的。‎ ‎【答案】C ‎28.(2012·浙江台州中学第一次统练)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 ‎ ‎①海瑞正确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 ‎②丘浚客观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土地制度问题,材料中海瑞认为“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恢复春秋时期的井田制,这是历史倒退,所以不能说是科学的解决办法,第①说法错误;丘浚认为废除井田制后“田不在官而在民”,出现了社会贫富不均。他更认为均田制不适宜长期实行,可排除第④项。通过材料分析,海瑞、丘浚都看到了土地不均现象,丘浚分析较客观些,据此本题选②③,①④项错误。‎ ‎【答案】B ‎29.(2012·浙江杭州七校期中联考·20题)下列有关“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中,不正确的是( )‎ 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 ‎【解析】考查小农经济的影响。小农经济下,因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产生了精耕细作。B项说法错误。‎ ‎【答案】B ‎30.(2012·浙江高三调研考试·14题)“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这首古代著名诗歌反映了( )‎ A.西周农夫的劳动生活 B.东汉地主的庄园生活 ‎ C.唐代诗人的“诗中有画” D.宋代文人的抒情写意 ‎【解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大意是:七月火星偏西方,九月女工缝衣裳。春天太阳暖洋洋,黄鹂叽咂枝头唱。……七月蟋蟀野地鸣,八月屋檐底下唱。九月跳进房门槛,十月到我床下藏。……七月采瓜食瓜瓤,八月葫芦吃个光,九月麻子好收藏……选自《诗经·国风》,反映了西周农夫的劳动生活场景,选A项,CD项容易排除,B项庄园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基本自理,商品经济不发达,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A ‎31.(2012·河北沧州高三复习质监·14题)“代田法”是西汉农学家赵过在总结劳动人民保苗抗旱的生产经验基础上推广的。它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 )‎ 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依赖灌溉 D.男耕女织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从“代田法”中的种植程序说明精耕细作。刀耕火种是在原始社会时期,而题干是西汉发明的“代田法”;C项无从体现;D项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题干无从体现。‎ ‎【答案】B ‎32.(2012·浙江杭州七校期中联考·16题)《论语•宪问》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史记•周本纪》说周人先祖公刘:“务耕种,行地宜,……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以上材料说明( )‎ A.只要重视农业就能得天下 B.重视农业是夏周兴起的重要因素 C.夏周已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只有帝王亲自耕稼才能兴国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重要性。关键信息:“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周道之兴自此始。ACD无从体现。‎ ‎【答案】B ‎33.(2012·潍坊四县一校质监·11题)《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 ‎【解析】考查的是一种耕犁,“箭”的作用主要是调节耕犁的深浅,这就是曲辕犁,最早出现在江东地区。‎ ‎【答案】D ‎34.(2012·河南三门峡调研考试·16题)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A.铁犁牛耕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农为经济:耕作方式。关键信息:惟以伐木,纵火焚烧。‎ ‎【答案】C ‎35.(2012·章丘第一次模拟考试·1题)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ACD表达片面,B表达全面。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粮食的收获量比外国的要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源于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答案】B ‎36.(2012·安徽黄山模拟)叶茵《田父吟》:“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粮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解体 B.农业水利灌溉技术的艰难发展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租税剥削使农民生活贫困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和文言文阅读能力。诗中“但求一熟偿逋债”反映了租税的沉重,导致农民生活贫困。‎ ‎【答案】D ‎37.(2012·安徽合肥八中第四次月考)“(古代中国)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这里“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主要目的是( )‎ A.增强国家的实力 B.保证正常赋税征收 C.巩固封建统治 D.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材料理解能力。古代中国在每一个朝代之初大都是 刚经过战争,因此,需要休养生息,稳定社会。‎ ‎【答案】C ‎38.(2012·安徽合肥八中第四次月考)年画中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我国古代以养殖业带动种植业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我国古代养殖业与种植业并重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年画反映的是古代中国人的美好心愿。从两幅图片中可以看出年画主要反映的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答案】B ‎39.(2012·襄阳调研统一测试·29题)《易传》:“农工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 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 )‎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手工业发展不均衡 ‎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解析】考查对小农经济的理解。关键信息是:“农工既毕”“载其所有,求其所无”就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特点。‎ ‎【答案】A ‎40.(2012·湖北稳派教育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对“五谷”的解释,(东汉末)郑玄的解释是“五谷,麻、黍、稷、麦、豆也。”(东汉末)赵歧的解释是“五谷谓稻、黍、稷、麦、菽(豆类的总称)也。”造成这种解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两人学识水平的差异 B.稻主要种植于南方,一些人不了解其重要性 C.稻引进中国种植不长,有些人不了解 D.两人对商业重要性的认识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两人对五谷的差异主要是麻和稻的区别。水稻是我国自主培植起来的粮食作物。排除C。水稻种植于南方,主要是南方人食用,北方许多人不食用,不了解,北方人不把水稻看成是五谷之一是很自然的。故选B。A是直接原因,B决定A,排除A。对“五谷”的认识问题与对商业认识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 ‎【答案】D ‎41.(2012·海南四校联考·1题)《后汉书》有载:(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B.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C.当时已有铁犁牛耕 D.当时农作物种类较多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之前农民因为不会使用牛耕导致常常吃不饱,王景教给他们开垦荒地,使用牛耕,因此获得丰收。当遭受灾荒时减免赋税,开仓赈济灾民。因此A、B、C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D ‎42.(2012·浙江湖州高三期末·14题)下图是中国古老民居四合院,它 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北方四合院表述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②大门不与正房门相对,反映了中国传统风水学中“吉利”之意 ③体现了封建家长等级制 ④反映合家欢乐的亲情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考查对古代建筑思想的理解。结合所学及材料的反应,即可判断。‎ ‎【答案】C ‎43.(2012·汕头毕业班质监·12题)隋唐大运河到元代大运河的路线变化说明(见下图)‎ A.西部地区日渐落后 B.经济重心逐步东移南移 ‎ C.北方地区不断衰落 D.东部南部成为政治中心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隋唐大运河。元朝大运河不经过洛阳,从北京直通到杭州,因为古代的运河是运输粮食的要道,路线的变化说明中国的粮食基地已经东移和南移了。‎ ‎【答案】B ‎44.(2012·山东滨州高三期末统考·8题)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连续性 D.脆弱性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从材料看,农民辛辛苦苦,仍不能应对繁重的赋税,不得以变卖家产,甚至卖儿卖女以偿债。这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的脆弱性。‎ ‎【答案】D ‎ ‎45.(2012·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2题)苏轼曾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A.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 B.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宋代佃户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D.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 ‎【解析】材料大意是说富庶人家置买田租给别人种,是想收田租而不是行仁义,但是到了洪涝或旱灾的季节时,那就必须得要让那些种田的先欠着你的租税,因为要是在这种时候还要向他们收租的话,本来就没收成,那贫佃户肯定要跑了,然后田也荒废了,这样下去的损失肯定比你现在免去他们租税的损失还要大。AB项不符合材料;D项租佃关系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本题选C项。‎ ‎【答案】C ‎46.(2012·山东烟台高三期末·8题)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 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D.三者立论不同,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的阶级立场的理解。三位思想家代表着不同的思想流派:墨子是墨家代表,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孟子是儒家代表,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商鞅是法家代表,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尽管三 者所达代表的流派不同,但是其思想主张都在不同程度的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动,主张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统治,适应生产力变化的需要,稳定社会促进发展。‎ ‎【答案】B ‎47.(2012·山东潍坊三县联合12月段考·8题)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地位。选B.土地和粮食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财政主要收入,也是国家统治的根基所在,所以把土地和国家联系在一起,故选B。‎ ‎【答案】B ‎48.(2012·湖南四市九校第一次联考·15题)下图是今天江南农村仍比较常见的铁犁,铁犁在汉代的重大改进之处是代码( )‎ ‎【解析】考查铁犁的发展。关键信息是:“汉代”,再结合教材可知是犁壁。故选B。‎ ‎【答案】B ‎49.(2012·江苏无锡高三期中·5题)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 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模式。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A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故符合题意。‎ ‎【答案】A ‎50.(2012·广东高三百校联考·13题)右侧漫画《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围剿公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对井田制的破坏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土地所有者间的矛盾斗争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解析】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出现“围剿公田”的根本原因应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使用及普及。‎ ‎【答案】B ‎51.(2012·江苏苏北四市摸底·1题)“(古代中国)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黄仁宇:《中国社会的特质》)这里“农业生产的恢复”主要指( )‎ 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建立正常赋税征收制度 C.重建小农经济 D.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 ‎【解析】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形态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脆弱的,极易因沉重赋税、动荡局势以及王朝更迭而破坏,尤其是在王朝更迭时期,故王朝创立之初都忙于重建小农经济,选择C项。‎ ‎【答案】C ‎52.(2012·潍坊三县期中联考·10题)历史上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根据罗马时代《克罗米拉农书》的记载为4—5倍,根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的记载来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B.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D.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解析】依材料数据可知中国古代粮食的收益率高出古罗马。这主要得益于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势。依靠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所以B项最全面。‎ ‎【答案】B ‎53.(2012·浙江台州中学第一次统练)《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 多个诸侯国。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 A.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黄 B.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 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 ‎【解析】在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态下,水利兴修、道路交通等大型公共工程设施的兴建均依赖于统一中央政权的力量。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不已,无法解决黄河泛滥问题,要解决的途径是: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本题选C项。‎ ‎【答案】C ‎54.(2012·江西吉安三校联考·30题)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 )‎ A.犁具 B.灌溉工具 C.播种工具 D.除草工具 ‎【解析】考查的是一种农具。关键信息是“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此可判断是播种工具。‎ ‎【答案】C ‎55.(2012·山东泰安质检·1题)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从本质上是为了( )‎ 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根本上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发展。‎ ‎【答案】A ‎56.(2012·山东潍坊青州第一学期期中质检·7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 ②传统小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 ‎③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的农耕文明。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 ‎【答案】A ‎57.(2012·山西太原学段测评·14题)‎ 古罗马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写道:“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材料反映出 ( )‎ A.当时中国与罗马有直接贸易往来 B.苏州是当时著名丝织业中心 C.中国的丝织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当时罗马朝廷生活奢侈腐化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的发展。题干主要反映中国纺织业技术水平精湛。关键信息:运至罗马、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答案】C ‎58.(2012·山东枣庄三校第一学期期中检测·2题)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解析】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明朝初期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和所学史实说明棉花种植越来越广泛,正在取代麻布。‎ ‎【答案】D ‎59.(2012·浙江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明朝张瀚《松窗梦语》记载:“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成化末年值水灾,时祖居傍河,水淹入室,所酿酒尽败……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紵币(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从材料看毅庵祖“家业大饶”的原因有 ( )‎ ‎①适时改行易业 ②丝织品品种多 ③丝织品质量高 ④注重扩大再生产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D 本题考查明朝时期资本主义萌芽。题干中“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体现了①;“织诸色紵币(帛),备极精工”体现了②③;“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体现了④。‎ ‎【答案】D ‎60.(2012·北京西城区期中检测·31题)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 ②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 ‎ ‎③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新式企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分析概括材料可了解到,罗定山区冶铁的炉场规模大,分工细。判断各选项,①②③项正确,第④项“雇工经营”从材料中没有得到反映。‎ ‎【答案】A ‎61.(2012·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1题)以下四幅图片中,与商朝经济活动相关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早期经济。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商朝。半两钱是秦朝 ;而铁犁最早应是春秋战国时期。‎ ‎【答案】B ‎62.(2012·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4题)周初分封,把索氏(绳工)、长勺氏(酒器工)、尾勺氏(酒器工)等族分给鲁公;把殷商遗民中的陶氏(陶工)、施氏(旗工)、繁氏(马缨工)、錡氏(锉刀工或斧工)、樊氏(篱笆工)、钟葵氏(椎工)等7族分给康叔。史家解释为“工不族居,不足以给官”。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出工商业在国家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B.是国家对商业的一种经营和管理制度 ‎ C.从事工商业的家族具有职业世袭的特征 D.该制度盛行于西周、绝迹于东周时期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早期手工业经济。夏商周时期的手工业是官府垄断局面,世袭。从姓氏以及“工不族居,不足以给官”来分析。‎ ‎【答案】C ‎63.(2012·浙江台州中学第一次统练)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下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解析】本题考查了北宋瓷器发展的有关知识点,需要对著名瓷窑的地理位置有一定掌握。钧窑在河南省;定窑在河北境内;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今陕西省.‎ ‎【答案】D ‎64.(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    ②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文化政策的开放   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从材料可以反映出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边疆各族发展迅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强,对边疆开发、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第④项中“商帮”指按地域结成的商人团体,活跃于明清时期,与唐民族融合无联系。‎ ‎【答案】C ‎65.(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阅读下列表格:‎ 年代 唐元和初年 北宋治平年间 南宋初年 元朝中统四年 明朝永乐初年 铁年产量 ‎207万斤 ‎824.1万斤 ‎2162144斤 ‎5844000斤 ‎19575026斤 表格能够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 A.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B.中国冶铁业在产量和技术上长期领先 C.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D.中国古代王朝对冶铁业的重视和大力扶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表格数据反映铁年产量的不断提高,表明古代冶铁业的专号发展,在答题时时需注意要求回答“根本问题”,因此,要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性。经济是基础,手工业的发展正也反映经济的发展。故本题选A项。‎ ‎【答案】A ‎66.(2012·南通第一次诊断考试·1题)《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私田开始出现 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C.鲁国进行税制改革 D.发明高炉炼铁技术 ‎【解析】公元前6时期为中国的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私田开始出现并越来越多,A现象与此有关,排除A;小农经济的逐步形成也与铁犁牛耕的出现有关,排除B;随着私田的增多,鲁国为增加税收,进行了税制改革,故排除C;高炉炼铁技术的出现是在两汉时期,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67.(2012·浙江台州中学第一次统练·25题)右图是元代王祯所著《农书》中的水力冶铁鼓风工具,该工具最早发明使用于( )‎ A.西 B.东汉 C.北宋 D.元朝 ‎【解析】右图是东汉杜诗创造的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 ‎【答案】B ‎68.(2012·北京海淀区期中测试·1题)考古资料对于先秦史的研究特别重要。右图为河北省南杨庄遗址出土的距今5500‎ 多年的陶蚕蛹,同时还出土了当时纺丝用的纺轮。这一考古发掘可以证明( )‎ A.该地是我国蚕丝业的发源地 B.蚕丝业可以上溯到夏朝之前 C.丝、棉纺织品成为主要衣料 D.古代官营的丝织业发展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从出土遗址距今5500多年可以判断是处于夏朝之前,故B正确。C、D是在汉以后,材料只反映河北省南杨庄遗址出土陶蚕蛹,不能判断A。‎ ‎【答案】B ‎69.(2012·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联考·2题)“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年代里,“布衣”中的“布”是指( )‎ A.丝织品 B.棉纺织品 C.毛纺织品 D.麻纺织品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中的纺织业知识点。这里要挖掘题干中隐含的时间信息:诸葛亮生活中三国时期,据所学,纺织材料由麻葛、丝和棉。棉是从宋开始的,B项排除;丝织品在三国时已有,但与“布衣”不符,丝织品是昂贵的,排除A项,正确选项为D;C项容易排除。‎ ‎【答案】D ‎70.(2012·南通第一次诊断考试·2题)如果回到宋代,你会发现( )‎ A.民营手工业渐趋萎缩 B.政府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 C.制瓷技术大放异彩 D.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解析】考查中国手工业的相关知识宋代时候民营手工业没有渐趋萎缩,排除A;政府对市场的严格限制已经被打破,排除B;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是在元朝时候,排除D:宋朝时候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不同的瓷器品种,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71.(2012·江苏扬州高三期中调研·2题)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如下图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 D.瓷器是当时中国惟一的外销商品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是在宋时,出口商品除了瓷器以外,还有丝绸,故A、D不正确;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故C不正确。‎ ‎【答案】B ‎72.(2012·江西高三六校联考协作卷·9题)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在古代两千年多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A.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自然经济取得了根本性突破 C.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D.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解析】丝绸、陶瓷、茶叶分别对应中国的丝织业、制瓷业、制茶业三个手工业,选择A项。‎ ‎【答案】A ‎73.(2012·汕尾毕业班第一次模拟·13题)中国传统工艺如蜀锦某些制作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 C.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D.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不足 ‎【解析】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古代手工业分为官营和民营,而官营水平最高。但官营手工业为保持其领先地位,相对比较保守,技术不外传,所以技术容易导致失传,所以选A。‎ ‎【答案】A ‎74.(2012·北京海淀区期中测试·16题)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 A.农户植棉日益普遍 B.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容易判断,在明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长期居主导地位,故D说法不正确。‎ ‎【答案】D ‎75.(2012·浙江台州中学第一次统练·21题)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农用动力和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②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④“工商食官” ⑤铁制工具开始在农业上使用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根据所学,①②③⑤项正确,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第④项“工商食官”是西周建立起来的官营手工业、商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到春秋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等因素,这一制度被打破。本题选B项。‎ ‎【答案】B ‎76.(2012·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5题)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推测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B.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人的重要 ‎ C.民主平等总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明清之际江南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手工业发展迅速,妇女地位提高。A项说法错误,古代中国妇女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机会较少。B项说法错误,明清之际妇女受封建礼教束缚。D项说法错误,没有史实体现。‎ ‎【答案】B ‎77.(2012·山西晋中市四校联考·8题)(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从材料“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说明史实家童皆有手技,并具有规模,故反映的是私营纺织作坊发展初具规模。‎ ‎【答案】A ‎78.(2012·浙江高三调研考试·12题)伏尔泰曾说:“能吐丝的蚕原产于中国,很晚以后,蚕才跟织造丝绸的技术一道传到波斯。”目前所知,人工育蚕技术始于新石器时代的(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D.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的概况。根据所学,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陶纺轮和骨梭、骨针、骨锥等器物,可见,纺织技术在当时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半个割裂的茧壳。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经鉴定,原料是家蚕丝。由此可知,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山西属于黄河流域,浙江属于长江流域,本题选D项。‎ ‎【答案】D ‎79.(2012·河北沧州高三复习质监·15题)下列图片所示文物分别是我国四个地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根据所学知识,按照其制作技术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距今最近的是( )‎ A.青花瓷瓶(江苏)B.楚大鼎(安徽)C.素纱禅衣(湖南)D.珐琅彩瓶(天津)‎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A应是在明代,B项为春秋战国;C项为汉代,而D项是清朝。‎ ‎【答案】D ‎80.(2012·河南三门峡调研考试·18题)《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特征。关键信息: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 然有赢。说明家庭手工业是与农业相结合的,是家庭副业,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家庭消费。AC说法错误,B项无从体现。‎ ‎【答案】D ‎81.(2012·河南三门峡调研考试·19题)长期以来,我国古代冶铁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铁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 )‎ A.高炉炼铁 B.炒钢技术 C.灌钢法 D.水力鼓风冶铁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治炼技术。关键信息:南北朝时期。‎ ‎【答案】C ‎82.(2012·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3题)下列手工业品是古代中国陶瓷业发展历程的缩影,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青瓷 ②白瓷 ③彩瓷 ④珐琅瓷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①④②③ D.①③④②‎ ‎【解析】青瓷成熟于东汉,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彩瓷出现在明朝,珐琅瓷出现于清朝。‎ ‎【答案】A ‎83.(2012·安徽宿州第一次质检·5题)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民营手工业的技_术精良、经营灵活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民营发展在明清超过官营。在于自身的发展的动力。而这个动力来自于市场的需要。即面向市场生产商品。这恰是官营手工业的局限性。官营技术仍占优势。排除B项目。分布的地点不是决定其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地区的选择还是源于市场因素。排除C。明清制度的腐朽是其阻碍因素,排除D。‎ ‎【答案】A ‎84.(2012·山东潍坊三县联合12月段考·11题)‎ 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解析】本题考查制瓷业。青花瓷出现于元朝,而青瓷出现于东汉晚期。故选A。‎ ‎【答案】A ‎85.(2012·浙江十二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一次联考·15题)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解析】考查对古代经济的理解。关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是:“丝绸”“瓷器”“茶叶”,这些都是自然经济下手工业高度发达的表现;而②④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反映出来。故选C。‎ ‎【答案】C ‎86.(2012·山西晋中四校12月联考·15题)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反映宋代( )‎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手工艺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 C.商帮势力崛起 D.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解析】考查对古代手工业的理解。由“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句话可知是指手工业水平提高和专业的市镇兴起。‎ ‎【答案】B ‎87.(2012·江苏无锡高三期中·4题)《荀子·王制》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如果你是其中一位工匠,不可能( )‎ ‎①在家制造供统治者使用的产品 ②按生产件数领取工资 ‎③在白瓷器皿上雕琢美丽图案 ④有选择雇主的自主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荀子生活在战国时代,①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出现在汉武帝时期;②④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清时期;③瓷器出现在东汉,故选D。‎ ‎【答案】D ‎88.(2012·山东日照高三模块考试·7题)右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对其 图文解读正确的是( )‎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 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状况和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图片信息可以判断出,这是一家私营手工业作坊,所以A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代中叶以后,而《水浒传》是反映宋代历史的小说,故B项错误;“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故C错误;只有D项没有错误,故应该选D项。‎ ‎【答案】D ‎89.(2012·海南四校联考·19题)弗兰克曾说:“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在当时(15世纪至19世纪中期)名副其实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因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多边的纳贡贸易网。同时中国还从这个贸易网以外获得大量的商品。”这里的“商品”是指( )‎ A.白银 B.棉布 C.丝绸 D.鸦片 ‎【解析】19世纪中期即鸦片战争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的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对英国商人不利。‎ ‎【答案】A ‎90.(2012·安徽合肥八中第四次月考)“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 A.闭关锁国 B.朝贡贸易 C.市坊制度 D.官营专卖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表现在官营专卖政策,因为官营是专门为宫廷享用,专卖即实行垄断。‎ ‎【答案】D ‎91.(2012·山西太原学段测评·16题)据记载:宋代每人平均拥有土地5.6亩,而鸦片战争前,每人平均仅拥有土地2.5~3亩。有助于缓解明清时期人地矛盾的历史现象是( )‎ A.商品经济发展 B.西学开始传入 C.赋役制度改革 D.君主专制强化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人地矛盾,人多地少,农村有大量的闲置劳动力,因此,要有助于缓解明清时期人地矛盾的历史现象,那就是需解决就业问题,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答案】A ‎92.(2012·福建四地六校联考·16题)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下列为古钱币的拓片,就你所掌握的知识,仔细甄别其真伪。哪一枚不是赝币( )‎ ‎【解析】A是秦的半两钱。B五铢钱文字应为篆体,且从右至左。C、D钱币名称用年号,而不用庙号或朝代号。‎ ‎【答案】A ‎93.(2012·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12题)“蜀人以铁钱重,私为文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其中反映出了( )‎ ①铁钱使用不便是交子出现的诱因 ②交子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的票据 ③是唐宋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④官府发行管理保障资金周转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考查古代中商业经济。关键信息:文券、交子、钱重、便贸易。交子出现于宋代,④项无从体现 。‎ ‎【答案】A ‎94.(2012·湖北百所重点中学10月联考·19题)史载: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这是说管仲改革中推行国家食盐专卖政策,深得民众欢迎。这主要反映了( )‎ A.春秋时期国家垄断经济开始形成 B.管仲在齐国建立起了君主专制制度 C.管仲以抑商政策来发展农业经济 D.国家加强经济调控有利于稳定民生 ‎【解析】由“国家食盐专卖政策”,可知国家加强经济调控;“深得民众欢迎”,可知这有利于稳定民生。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95.(2012·襄樊四校高三期中·3题)《新唐书卷54·食货志》“(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 B.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了钱币的不足 C.便利了商品流通 D.“飞钱”实质是一种汇兑业务,不行使货币的职能 ‎【解析】“飞钱”的出现,主要是有利于商品的交流,它本身不能用来交易,但是不再长途携带钱币,缓和了钱币的不足;但它并没有增加货币的数量。故选A。‎ ‎【答案】A ‎96.(2012·浙江台州中学第一次统练)读图,从中可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 A.黄河中下游分布着许多城市 B.河运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C.城市大都是某一区域的重要中心 D.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理解。通过阅读城市分布图,可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黄河中下游分布着洛阳、邯郸、大梁、临淄等城市;图中人工开凿的运河旁出现了众多依靠运河谋生发展起来的城市;也可从图中看出城市分布地较广,成为一些地区的重要中心。“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符合战国史实,但从图中不能得到反映,所以本题选D项。‎ ‎【答案】D ‎97.(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18题)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山陕会馆。下列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会馆是政府设立的管理商业贸易的税务场所 B.会馆的出现是各地政府重视商业贸易的表现 C.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贾交际聚会的重要场所 D.会馆是政府设立的处理商人与政府关系的机构 ‎【解析】根据所学,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据此本题选C项。‎ ‎【答案】C ‎98.(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14题)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冶不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解析】A较容易排除;B是对法令的曲解,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不是说其他地方不可以进行商品交换,只是不能设置交易市场;D项说法与事实不符;据此本题选C项“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反映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答案】C ‎99.(2012·湛江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1题)有学者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与这一现象说法相一致的是( )‎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C.日中而市,交易而退 ‎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解析】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这反映了市坊界限被打破,A为唐都长安,此时界限还未打破;B反映的是草市的情况;C反映的是市坊界限未被打破时的情况;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100.(2012·湖北稳派教育名校联盟联合调研·14题)《唐会要》:“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样的规定说明了( )‎ ‎①唐代商品经济发达 ‎②政府官员可能仗其手中权利从商人那里获利 ‎③唐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比较严格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说明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故应该选择②③,而①在题干中并未反映出来,故应排除①。‎ ‎【答案】D ‎101.(2012·惠州第二次调研·14题)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解析】市井俗人是指城市市民阶层,其力量的壮大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C ‎102.(2012·山西太原学段测评·15题)一位编剧编写了历史剧《7世纪商人张生的传奇》,经学者认定只有一项符合史实,它是( )‎ A.张生非常勤奋,所开店铺每天经营到深夜 B.由于经营成功,他在长安城各处开了分店 C.为了缓解疲劳,他经常到瓦于去休闲娱乐 D.在行首的管理下,他积极向政府缴纳税收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关键信息:7世纪。题干时间应是在唐朝。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因此,ABC项在7世纪是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答案】D ‎103.(2012·浙江杭州高三第三次月考·15题)南宋《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上述材料表明( )‎ A.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B.宋代才开始出现定期举行的草市 C.宋代草市开始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解析】考查宋代商业经济知识点。从题干材料可知宋乡村出现了定期举行的草市,交易的物品是“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说明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B项错误在于“开始”;CD项说法都有错误。‎ ‎【答案】A ‎104.(2012·湖北百所重点中学10月联考·18题)《明史》中记载:明朝初年并没有“银法”(即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规定),到明英宗时规定“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这一规定( )‎ A.意味着传统经济政策的改变 B.使白银成为唯一的货币 C.有助于白银的货币化 D.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解析】据材料“没有银法”到“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可以推断出白银的使用越来越多,这对于白银的货币化肯定能起到推动作用。‎ ‎【答案】C ‎105.(2012·北京西城区期中检测·21题)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以上材料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 ‎①东京是北宋时的一个大商业都会 ②东京的商品交易规模大 ‎③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上的限制 ④东京有热闹的娱乐场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解析】本题根据材料分析历史信息。《东京梦华录》作者孟元老,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材料反映了宋代都城商业繁盛的概况,各项说法均符合题意。‎ ‎【答案】C ‎106.(2012·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6题)《白银帝国》是一部反映晋商的历史影片,展现了明末清初康家票号“天成元”的兴衰故事。”下列有关晋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晋商指山西商帮,是建立在亲缘基础上的商人组织 B.明初晋商藉明朝统治者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堀起 C.晋商的活动范围极为广泛,甚至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 D.晋商依附于农业文明,是封建经济的补充和附庸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明末清初商帮兴起,晋商是当时著名的商帮,以山西一带的商人为主,是以地缘结成的商人群体而不是在亲缘基础上的商人组织。‎ ‎【答案】A ‎107.(2012·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17题)明代中后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尤其是在富庶的江浙商业城镇,出现了许多会馆,它们或者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或者是各种手工业行会的组织机构。这些会馆是( ) ‎ A.管理商贸的税务场所 B.从事货币兑换的金融场所 C.同类产品生产经营场所 D.同乡、同业交流聚会场所 ‎【解析】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经济。关键信息: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各种手工业行会的组织机构。‎ ‎【答案】D ‎108.(2012·山西太原学段测评·17题)‎ 南宋思想家叶适曾指出:“夫四民(指士、农、工、商)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叶适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否定 B.这种观点与朱熹的经济思想比较接近 C.材料中的观点反映出叶适是商人出身 D.叶适的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题干中的主张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关键信息:抑末厚本,非正论也。‎ ‎【答案】A ‎109.(2012·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4题)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 清代苏州的“全晋会馆” 江苏盐城盐商会馆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商帮密切相关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产生的会馆有关知识点。根据所学,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与商帮有密切关系,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保护工商业者的自身的利益,起了某些作用。但会馆与乡土观念及封建势力的结合,也阻碍了商品交换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第①④项错误,会馆不是政府机构;会馆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资本主义萌芽于明中后期江南手工工场中。‎ ‎【答案】C ‎110.(2012·山东泰安质检·1题)明清时期,晋商富甲一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所到之处,就修建一处宏伟壮观、富丽堂皇的晋商会馆。‎2008年9月3日全国晋商文化展览汇集了全国晋商会馆文化的精华。下列有关晋商会馆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晋商会馆具有明显的商业性和地域性特点 B.晋商会馆是当时山西商人之间联系的纽带 C.晋商会馆是晋商的荣誉与辉煌的缩影与见证 D.晋商会馆既是会馆又是他们经营的票号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晋商会馆”和所学史实会馆是为了方便本乡本土的人方便住宿、联络的场所,不同于商业经营性质的票号。‎ ‎【答案】D ‎111.(2012·山西晋中市四校联考·10题)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上述材料反映了( )‎ A.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 B.科举取士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C.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D.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政策。从材料可以看出从唐到宋,工商业者入仕由禁止到逐渐放宽,说明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答案】D ‎112.(2012·山西晋中市四校联考·11题)清人郭嵩焘说:“中国商贾夙称山陕,山陕人之智术不能望江浙,其推算不能及江西湖广,而世守商贾之业,唯其心朴而心实也,”对这一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江西湖广商人善于把握商机 B.晋商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诚信 C.江浙商人富于经商能力 D.晋商因朴实而从事商业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晋商。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与分析材料,材料反映的是晋商的特征,即从事商业“朴实”,也就是说比较诚信,不是很狡诈。‎ ‎【答案】D ‎113.(2012·山东枣庄三校第一学期期中检测·3题)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宋代(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西家卖丝籴新谷”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114.(2012·山东枣庄三校第一学期期中检测·4题)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宋代( )‎ A.人们生活习俗改变 B.城市商业功能显著增强 C.官府鼓励人们经商 D.人们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宋代都城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和所学史实说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B ‎115.(2012·山东枣庄三校第一学期期中检测·5题)“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 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商贾大者积贮倍息,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商人富裕悠闲地生活。‎ ‎【答案】C ‎116.(2012·山东枣庄三校第一学期期中检测·6题)据史书记载:“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道光时期是徽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B.徽商在清末民初衰落 C.清政府的压制导致了徽商的衰落 D.徽商衰落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关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然而从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和所学史实徽商的衰落主要是由于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进入,徽商和清政府保持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应否定C项。此题应该选择C。‎ ‎【答案】C ‎117.(2012·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3题)唐朝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记载:“(江贼)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便,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正确信息有( )‎ ‎①民间集市在江淮出现 ②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③这一时期唐朝政局动荡 ④交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 A.①③④ B.①② C.①④ D.①②③‎ ‎【解析】关键信息是:“江淮草市”“劫杀”“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 ‎”可以得出①③④正确,②从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来。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A ‎118.(2012·浙江台州四校联考·19题)《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27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以征收实物税为主 B.推行抑商政策 C.各关口的关税税率不尽相同 D.农民的负担较重 ‎ ‎【解析】材料中持米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过三关余米五斗,可见关税50%以上,非常重这反映的实质就是封建政府抑制商业的发展,推行抑商政策,选择B项。AC两项并非实质,D项材料不能反映。‎ ‎【答案】B ‎119.(2012·安徽皖南高三联合测评·4题)凤凰网载文《谁才是中国传统经济解体的幕后黑手?》中指出:“另外还有社会的发展,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等等,也被认为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但是,许多人忽视了自然经济解体的真正黑手——厘金(商业税)。”作者认为( )‎ A.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传统经济解体的主因 ‎ B.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冲击了传统经济 C.重农抑商传统是传统经济解体的主因 D.传统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由材料中的“许多人忽视了自然经济解体的真正黑手,厘金(商业税)”可知,作者认为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是厘金即商业税。商业税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 ‎【答案】A ‎ ‎120.(2012·安徽省示范高中第二次大联考·3题)明嘉靖、万历年间,张居正提出“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这一主张(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 C.反映了农商皆本的思想 D.重视农业商业之间的关系 ‎【解析】“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大意是:(如果)商人不能互通有无来扶住农业,则农业就不能正常运作,(如果)农民不能种植庄稼来辅助商业,那商业就不能正常运作了。…… 减轻农业的税收,使农业可以促进商业发展,减轻市场商业税收,使商业促进农业的发展。材料表明张居正对农业和商业都较为重视,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本题选A项。‎ ‎【答案】A ‎121.(2012·河北沧州高三复习质监·16题)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些故事情节跟长安的“市”有关。以下场景在剧中不会出现的是( )‎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的内外店铺林立 C.“市”门按时开关 D.“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关键信息:汉武大帝。汉代没有突破市坊的限制。因此,B项是应是出现在宋代。‎ ‎【答案】B ‎122.(2012·浙江杭州七校期中联考·22题)“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材料描绘的是( )‎ A.汉都长安 B.隋朝洛阳 C.唐都长安 D.宋都东京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关键信息:民家争占酒楼玩月、嬉戏连坐至晓。说明此时已突破时空限制。‎ ‎【答案】D ‎123.(2012·浙江杭州七校期中联考·24题)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 )‎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解析】考查明朝时期的商业经济。北方的棉花为原料,而南方的布为加工成品,说明南方经济发达优于北方。ABD无从说明。‎ ‎【答案】D ‎124.(2012·潍坊三县期中联考·11题)乾隆四十年(1755‎ 年),两江总督商晋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后禀奏说:“以现在各厅州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上述材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 B.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D.重本抑末政策有所松弛 ‎【解析】“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说明更多的劳动力从事棉花的种植,棉花属于农作物中的经济作物,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买到市场上,因此选C。材料中并没有反映雇佣关系和土地兼并问题。‎ ‎【答案】C ‎125.(2012·北京东城区示范校12月综合练习·6题)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说:“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能体现宋朝物质文明高度的历史现象有( )‎ ‎①四大家书法各具特色 ②景德镇成为“瓷都” ③程朱理学广为流传 ④交子出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时期经济文化。四大家书法以行书名世,故①不正确;朱熹学说在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元明清三代被奉为正统的理论,故③不正确。‎ ‎【答案】C ‎126.(2012·内蒙古赤峰优质高中一模·26题)《广志绎》载:“(晋商中的)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富者蓄藏不于家,而尽散之于伙计。估人产者,但数其大小伙计若干,则数十百万产可屈指矣。盖是富者不能遽贫,贫者可以立富,其居室善而行止胜也。”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是( )‎ A.晋商主要靠专卖权致富 B.“伙计”有利于晋商发展 C.晋商经营的票号业相当发达 D.晋商是当时最大的商帮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状况的理解。山西商人之巨富,在于下面两条:一是诚信经商,伙计对于出本的主人,永远是靠自己的诚信而取得主人的信任;二是靠的是合伙经营,即所谓的“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而商人的资本也往往投于众伙计处,从而减少了投资的风险。‎ ‎【答案】B ‎127.(2012·西安八校联考·1题)《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 ‎①人烟稀少 ②耕作技术落后 ③商品交换不发达 ④贫富分化的程度低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③④‎ ‎【解析】通过材料可理解到,司马迁记载了汉代时江南地区经济落后,人烟稀少,商品交换不发达,贫富差距很小。据此本题选A项 。‎ ‎【答案】A ‎128.(2012·西安八校联考·1题)下列货币在我国古代具有开创性历史意义并影响深远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中国的货币自秦始皇灭六国之后才真正得到统一,象征着“天圆地方”圆形方孔的“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自此之后,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铢两钱币(如秦半两钱、汉三铢钱,五铢钱等),通行后世,流传了700多年,直至唐武德四年开元通宝的发行,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本题选C项。‎ ‎【答案】C ‎129.(2012·云南大理高三联合检测·7题)《“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这段话的核心观点是( ) ‎ A.改变了当地的生活习俗 B.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进步 C.密切了两地的友好交流 D.贸易交流有利于促进文明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可以了解到东南亚国家在陶瓷传入前使用植物叶子为食器,陶瓷传入后都改用瓷器作为食物器皿,瓷器主要通过贸易交流来传播。据此本题选D项,ABC三项不够准确、全面。‎ ‎【答案】D ‎130.(2012·云南大理高三联合检测·9题)‎ 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劳资矛盾尖锐 ‎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商品经济发达 ‎【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出现假冒商标侵权案,官府立碑该进行禁止、规范。分析各选项,A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材料中未反映;B项可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劳资矛盾;C项商业法律十分完备的说法不够准确。本题选D项。‎ ‎【答案】D ‎131.(2012·云南大理高三联合检测·10题)清朝雍正帝维持和发展了康熙开创的盛世局面。下列史实中,发生在雍正年间的是( )‎ A.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初步形成 B.短暂开放,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C.制瓷工艺提高,粉彩瓷器发明 D.设立军机处,授予决策大权 ‎【解析】本题考查了清朝雍正年间的概况,涉及知识点较多。根据所学,本题选B项。A项是在乾隆年间;C项粉彩瓷器发明于康熙年间;D项说法错误,军机处“跪受笔录、上承下达”,没有决策权。‎ ‎【答案】B ‎132.(2012·安徽合肥八中第四次月考)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②唐朝长安城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 ‎③宋代城市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④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新高峰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商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宋朝流行纸币。‎ ‎【答案】A ‎133.(2012·安徽合肥八中第四次月考)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反映出( )‎ A.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的开始瓦解 C.商税是明政府的主要财源 D.统治者持工商皆本的态度 ‎【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材料的信息看,张居正主张农商并重,主要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B古代统治者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材料没有商税这一信息;D叙述错误,中国古代统治者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134.(2012·浙江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下列诗句中,可以获取我国唐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信息的是 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南北朝时期在偏远地区出现了草市,到唐朝时期草市逐渐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的景象。AB项描述的是夜市,C项描述的是盗贼猖獗的景象。因此应选D项。‎ ‎【答案】D ‎ ‎135.(2012·黄山毕业班第一次质检)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这说明徽商( )‎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 B.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D.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解析】本题考查商帮。对谐音的避讳,表明其保守的商业意识。怕回乡,怕落魄,则表明其争强好胜的顽强的商业意识。不能以“怕回乡”及表明经营一定在外地,也可能是长途贩运,排除A。也不能因为“怕卖萝卜”干就断定都卖小商品为主,排除B。保持浓厚的乡土观念与“怕回乡”的信息相违背。‎ ‎【答案】D ‎136.(2012·浙江湖州高三期末·10题)下表是明朝万历(1573—1620)年间湖州所属一州六县的商业市镇分布情况。‎ 县 名 镇 名 乌 程 乌镇 南浔 菁山 妙西 归 安 菱湖 埭溪 练市 双林 安 吉 马家渎 递铺 梅溪 长 兴 四安 和平 合溪 水口 阜塘 德 清 塘栖 新市 武 康 三桥埠 上柏埠 孝 丰 若干 下列各项中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A.湖州所属州县基本上都出现了商业市镇,自然经济日趋瓦解 B.商业市镇的出现是湖州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从表格中看,湖州所属州县的市镇在地区分布上较为平衡 D.湖州的市镇经济比其它地区发达,‎ ‎【解析】考查对古代商业发展的理解。A项自然经济日趋瓦解不对;B项结合时间是明朝,应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项市镇在地区分布上并不平衡;D项从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故选B。‎ ‎【答案】B ‎137.(2012·江门高三调研·15题)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厚来薄往”体现了古代中国存在的朝贡贸易,“市舶使”为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的政府机构,“十三行”是清朝时期政府设立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答案】A ‎ ‎138.(2012·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8题)“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材料描绘的是( )‎ A.汉都长安 B.隋朝洛阳 C.唐都长安 D.宋都东京 ‎【解析】“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大意是:中秋节的夜晚,富裕人家将自己家的楼台亭榭装饰起来,普通老百姓则到酒楼里占个好位子以赏月。一边赏月还一边演奏着音乐、唱着歌,这些笙歌的声音一直传出很远。从材料普通百姓也“争占酒楼玩月”,描绘的应是北宋都城东京。另据相关资料本材料出自于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 ‎【答案】D ‎139.(2012·山东烟台高三期末·11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图片与这一论断无关的是( ) ‎ A.北宋开封城 B.《清明上河图》局部 C.北宋交子 D.宋代蹴鞠纹铜镜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宋朝时期商业发展特点的理解。蹴鞠反映的是文化生活领域,是汉朝时期霍去病将军在军中为了锻炼士兵身体素质而开展的体育活动,蹴鞠就是现代足球的鼻祖,里面用棉絮填充,外面用皮囊加以缝制,按人数分为两队,设置球门,以进球多者为胜。‎ ‎【答案】D ‎140.(2012·江苏泰兴市第一学期期中调研·2题)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被誉为四大商业名镇的景德镇 B.经商使他经济实力大增,一度成为徽商的主要成员 C.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D.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草市是在远离商业中心的边远地区形成的,唐代的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因此D项可以见到。A项中四大商业名镇是在清朝时期出现。“海禁政策”和徽商是在明清时期出现。‎ ‎【答案】D ‎141.(2012·江苏泰兴市第一学期期中调研·4题)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解析人:李季松,QQ84532313‎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因为正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官营手工业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才为私营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资本主义萌芽打下了基础。而不能反过来说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的原因。‎ ‎【答案】B ‎142.(2012·山东潍坊三县联合12月段考·9题)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该表格( )‎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手工工场主和雇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①可用于研究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②表明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变化 ‎③表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④体现出商品经济的新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从手工工场主和雇主的出现说明本题反映的应该是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排除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③。手工工场和雇主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选D。‎ ‎【答案】D ‎143.(2012·山西晋中四校12月联考·16题)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指出:“一人之身而百T之所为备,则宜有商贾以资 之。”他认为商业的发展“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又恶其衰,衰则货不通,故制法以权之,以使本盛而末衰。”这表明王安石( )‎ A.彻底否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主张工商农并重,协调发展 C.认识到了发展商业的必要性 D.认识到商业对充实国库的作用 ‎【解析】考查对古代经济的理解。关键信息是:“衰则货不通”“制法以权之,以使本盛而末衰”,A、B明显错误,因为当时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说法不全面,发展商业并不只对充实国库有作用。C充分体现了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 ‎【答案】C ‎144.(2012·江西丰、樟、高、宜四市联考·15题)王世贞《四部稿》中记载:“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反映了徽商( )‎ A.注重扩大经商范围 B.注重买田置地 C.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 D.注重多样化经营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帮。引文大意是:大部分的安徽商人,他们的积蓄,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在家中,其它十分之九都在外投资。由此分析应选C。‎ ‎【答案】C ‎ ‎145.(2012·湖北百所重点中学10月联考·20题)儒家《春秋公羊传》对四民的解释是:“德能居位曰士;辟土植谷曰农;巧心劳手成器曰工;通财货曰商。”材料对“士农工商”的划分依据是( )‎ A.社会地位 B.职业分工 C.道德品质 D.知识水平 ‎【解析】读懂材料中士农工商的具体解释即可。‎ ‎【答案】B ‎146.(2012·安徽省城名校第三次联考·12题)在一部反映南宋末期历史的电视剧中先后出现了以下几个情节,其中明显与史实不符的是( )‎ A.高转筒车正用于灌溉田间的庄稼 B.一商人在戌时与朋友逛市场 C.倭寇娼獗导致政府下令实行“海禁” D.农村百姓们大清早忙着赶集 ‎【解析】高转筒车出现于宋代。故A项安排在反映南宋末期历史的电视剧中是合理的。戌时对应的时间是晚上七点到九点,宋代出现了夜市,故B项所述亦完全有可能出现在宋朝。宋代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指的是乡村赶集,故D项完全有可能出现在宋朝。倭寇猖獗、“海禁”政策均开始出现在明代,故C项所述内容不可能出现于宋代。故此题应该选择C项。‎ ‎【答案】C ‎147.(2012·安徽省城名校第三次联考·13题)有人对右图做了如下介绍:“图中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绘着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所指代的城市为 ‎( )‎ A.上海 B.广州 C.泉州 D.福州 ‎【解析】由材料中的时间、“十三行”、“美国、英国”“镇海”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所指代的城市为广州,因为清朝实行海禁后规定只有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答案】B ‎148.(2012·山东日照高三模块考试·6题)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 ‎①盐铁官营制度 ②早市夜市出现 ③商人群体形成 ④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政治权力型经济”的理解和对中国古代经济现象与经济制度的掌握情况。“政治权力型经济”,顾名思义,应该是与政治权力密切结合的经济类型,是政府机构干预的结果。②③是商品经济自身发展的结果,①④属于政府行为,故应选A。‎ ‎【答案】A ‎149.(2012·河北高三质监·2题)读右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明朝的商业( )‎ ‎①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 ‎②有明显的地域性专业生产分工 ‎③黄淮流域商业比长江流域繁荣 ‎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考查图片分析获取信息并处理加工的能力,知识点:古代中国商业经济。首先从“明中后期的国内市场略图”可知图片主要反映是明朝中后期的商业经济状况,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从路线图等信息综合分析,采用排除法。③说法错误,应是长江流域比黄淮流域繁荣。‎ ‎【答案】B ‎150.(2012·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19题)“舶之为利也,譬之矿然,封闭矿洞,是为上策。度不能闭,则国收其利权,而自操之是谓中策。不闭不收,利空漏泄,以资奸萌,而啸聚其间,斯无策矣”。对其主张理解准确的是( )‎ A.政府统制经济 B.禁绝对外贸易 ‎ C.扩大对外贸易 D.取缔个体经济 ‎【解析】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分析处理并提炼观点能力。关键信息:封闭矿洞,是为上策;度不能闭,则国收其利权,而自操之是谓中策 ‎【答案】A ‎151.(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23题)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C.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 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相关知识的掌握,D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较易,明代时对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已开始严加禁阻,清代沿袭,海禁政府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答案】D ‎152.(2012·浙江台州中学第一次统练·28)“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 B.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与发展 C.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 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状况。根据材料信息分析,描述了丝绸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商人活动频繁,商品经济活跃的情况。从材料“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分析属于市镇繁荣的景象,应选D项。材料中没有限制“市”的信息,排除A。唐代的草市在州县城以外的水陆交通要道,或关津驿站所在之地形成的集市,称草市。材料中没有反映相关现象,排除B。材料中没有叙述突破空间限制的例子,排除C。‎ ‎【答案】D ‎153.(2012·辽宁辽南五校协作体期中·15题)中国古代有所谓“士农工商”四民的说法,这一说法形成于( )‎ A.夏商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士农工商”出自《管子·小匡》,“士农工商”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阶级特点,即读书为先,农次之,工再次之,商人最后。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是最没有地位的。‎ ‎【答案】B ‎154.(2012·江西高三六校联考协作卷·10题)“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历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下列对这政策相关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 B.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内涵就是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使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活力受到了压抑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是重视农业发展、抑制工商业的发展,选择C项。‎ ‎【答案】C ‎155.(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 )‎ A.重农抑商政策 B.资本主义萌芽 ‎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材料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而手工业、商业都是“末业”,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这一言论正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体现。‎ ‎【答案】A ‎156.(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这段话反映了陈亮( )‎ A.重视商业的作用 B.提倡重农抑商 C.重视农业的作用 D.提倡农商并重 ‎【解析】陈亮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南宋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文中他阐述了农商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是互惠互利、互为促进、互为基础的。表达了农商并重的思想。本题选D项。‎ ‎【答案】D ‎157.(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清朝前期,福建泉州、漳州生产丝绸,所需原料购于江南,载往镇江染色后运回织绸。这反映当时( )‎ ‎①长途贩运贸易活跃 ②区域分工明确 ③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④生产社会化明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材料可以反映出当时长途贩运贸易活跃;有了区域分工;生产社会化形成。据此①②④项说法正确,第③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中后期,与材料无关联。‎ ‎【答案】B ‎158.(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 )‎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分析材料可以理解到,清政府明令规定,机户的织机不得超过百张,对于超过的要进行处罚,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从现象上讲是说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而实质上体现了封建的生产关系的阻碍作用。‎ ‎【答案】D ‎159.(2012·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7题)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 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根据题干“近代的前夜”是指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选项D中体现的现象是大户出资,雇佣小户的现象,大户给小户报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余选项在封建社会时期也能体现。‎ ‎【答案】D ‎160.(2012·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4题)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 ‎②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 ‎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第②项说法错误,丝绸在西汉时大量出口到其他国家;第④项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乾隆年间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本题选A项。‎ ‎【答案】A ‎161.(2012·潍坊北四县高三期中·13题)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自然经济的解体。题干中强调的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工业文明是以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基础的。ACD项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解体,占绝对优势,重农抑商政策仍是主要政策。‎ ‎【答案】B ‎162.(2012·南通第一次诊断考试·5题)下列各史料片断,可用来研究明太祖“海禁”政策的背景的是( )‎ A.“逾年,新倭人至,屡寇浙东三郡”‎ B.“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 C.“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 D.“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解析】考查海禁政策的背景,明太祖“海禁”与倭寇有关,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163.(2012·湖北百所重点中学10月联考·17题)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该词作内容不能反映出当时( )‎ A.人口众多 B.市民殷富 C.商业繁荣 D.雇佣关系出现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参差十万人家”“户盈罗绮,竞豪奢”“市列珠玑”可以推断出人口众多、市民殷富、商业繁荣。但不能看出出现了雇佣关系,故选项D 符合题意。‎ ‎【答案】D ‎164.(2012·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18题)雍正年间“……各省青蓝布匹……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置备菱角样式巨石、木滚、家火房屋,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皆系各匠所得……”这段话反映的是( )‎ A.官营手工业经营状况 B.以织助耕的小农经济 C.集中生产的雇佣劳动 D.近代企业已初具规模 ‎【解析】考查清代商业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关键信息:招集踹匠居住、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 ‎【答案】C ‎165.(2012·北京西城区期中检测·35题)明清小说《拍案惊奇》中描写了一位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是( )‎ 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制约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C.扩大了手工业品的市场 D.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解析】本题考查了制约明清工商业发展的的因素,根据所学主要有: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统治者推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闭关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传统观念;等。分析材料中“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可以了解到当时商人通过经商致富,把当官显耀作为重要的人生目标,这种传统观念严重制约了商人们在工商业上的扩大再生产。‎ ‎【答案】B ‎166.(2012·浙江慈溪高三期中·21题)下列文宇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A.③④①② B.④②③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解析】本题①项主要反映明代江南部分手工业中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②项是唐代诗人陆龟蒙赞美青瓷的诗句。③是陆游描述宋代草市已经有比较完备的 饮食服务设施的诗句。④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开始采取牛耕技术。据此选D项。‎ ‎【答案】B ‎167.(2012·山东潍坊青州第一学期期中质检·9题)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入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沣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上述情况在当时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 A.遏制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助长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材料反映的史实是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各种名目的税收,这使商业发展缺乏资金,无从进行扩大再生产,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础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168.(2012·山东潍坊青州第一学期期中质检·21题)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手工工场,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答案】B ‎169.(2012·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4题)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下列直接反映该碑刻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是( )‎ ‎①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 ‎②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 ‎ ‎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劳资斗争 ‎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开展斗争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出现在江南的资本主义萌芽,直接反映的是机户与机工的斗争,①②从材料中不能直接反映出来。‎ ‎【答案】D ‎170.(2012·河北沧州高三复习质监·17题)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务本》一文中认为:“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形成这一认识的根源是( )‎ A.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B.封建王权的专制性 C.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需要 D.实现儒家仁政理想的需要 ‎【解析】考查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实行的根本原因。此因应从经济角度分析,即是源于小农经济。BCD三项都与题干不符。‎ ‎【答案】A ‎171.(2012·江苏阜宁、大丰、栟茶三校第二次联考·1题)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白银、非洲的劳动力、中国的丝绸茶叶以欧洲为中转站形成“大三角贸易”,中国成为当时经济贸易中心区域之一,也是货币财富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一切优势均未能荡涤旧的基础实现社会转折,其中最为主要的政治因素是( )‎ A. “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压制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专制集权制度对旧经济秩序强大的维护功能 D.牢固的自然经济结构阻碍了传统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解析】考查明清时期政治经济状况。从材料“新航路开辟后”可判断为明清时期,材料认为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但未能实现社会转型,其主要的政治原因就是专制制度对自然经济的维护。AB项的政策均为专制集权制度的表现,D项为经济原因。‎ ‎【答案】C ‎172.(2012·安徽省城名校第三次联考·14题)“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解析】‎ 材料中观点强调的是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出于现实考虑,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所起作用不同,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重农抑商”政策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A、B两项说法有误。“重农抑商”政策并非自古就有,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时为维护自然经济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在自然经济未占主导地位前并未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说法有误。符合题意的答案只有C项。‎ ‎【答案】C ‎173.(2012·湖北荆州毕业班质检·6题)《明史》载:“洪武三年(1370年),山西行省言: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岭,路远费烦。请令商人於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一种商业凭证)。商人鬻毕,即以原给引目赴所在官司缴之,如此则转运费省而边储充。帝从之,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材料表明,明初商人从开中法的实施中得到的最大经济利益是( )‎ A.获得边境军需物资的垄断性经营权 B.获得政府给付的高额运输费用 C.获得政府特许的日常必需品专卖权 D.获得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移的机会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召商输粮而与之盐”和所学史实中国古代从汉朝时期开始一直是盐铁官营,到了明朝初期允许商人进入,说明政府允许私商进入特许的日用品专卖。‎ ‎【答案】C ‎174.(2012·湖北荆州毕业班质检·7题)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材料中清朝实行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 A.强化了自然经济的稳定性和封闭性 B.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 C.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丧失了与西方商业竞争的能力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海禁政策的影响”和所学史实应该一分为二的加以评价:一方面稳定了小农经济;另一方面阻碍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发展的潮流。‎ ‎【答案】A ‎175.(2012·浙江杭州七校期中联考·17题)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明成祖认为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所在国利益 ‎ ‎②明成祖目的是借外商引导国人投身海外贸易 ‎ ‎③明成祖认为明朝的纲常文德重于经济利益 ‎ ‎④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关键信息:而亏辱大体多矣。‎ ‎【答案】C ‎176.(2012·章丘第一次模拟考试·4题)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其造成的后果中不包括( )‎ A.原料不足 B.市场狭小 C.劳动力缺乏 D.资金短缺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的影响。由“重农抑商”可知小农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原料。并且自给自足导致市场狭小、资金缺乏。劳动者固定在土地上导致劳动力缺乏。所以答案选A。‎ ‎【答案】A ‎177.(2012·云南大理高三联合检测·11题)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最早从公元前后开始。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有所增加,明成祖以后出现了一个移民高潮,明末清初又有大批移民避难海外。但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材料中“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出现“康乾盛世”‎ C.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D.传统宗族观念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清海禁政策,指禁止外国人到中国沿海通商和中国人到海外经商的禁令。海禁政策的实施,使海外移民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选C项。‎ ‎【答案】C ‎178.(2012·安徽合肥八中第四次月考)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至乾隆时已经是“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以下各项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垦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B.垦荒活动得到政府许可鼓励 C.清朝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 D.农具的革新推动了荒地开垦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清朝鼓励垦荒的措施。从材料的信息看,到乾隆年间,土地大量开垦,山水得到充分利用,但是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康熙鼓励垦荒,故 AB 正确;仍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C正确;农具革新材料没反映。荒地的开垦不是农具革新的结果,是政府的提倡和人口大量增加的结果。‎ ‎【答案】D ‎179.(2012·安徽合肥八中第四次月考)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从中可以得出( )‎ ‎①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各有各的分工 ②商业在商品流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③商业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比较薄弱 ④农业是人的衣食之源,具有重要的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材料的信息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商业的地位重要,故③错误。主张的是农工商都充分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地位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 ‎【答案】B ‎180.(2012·浙江湖州高三期末·11题)按照历史学家安古斯·麦迪森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同期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仅从23.3%提高到26.6%,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却没有实现工业化。导致当时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①中国落后的小农意识非常浓厚 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 ‎③西方列强入侵阻碍中国工业化发展 ④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考查对近代经济的理解。关键信息是:“1700-1820年间”“从23.1%提高到32.4%”“仅从23.3%提高到26.6%”,由此可知是在鸦片战争前,所以③西方列强的入侵是不对的。排除故选C。‎ ‎【答案】C ‎181.(2012·安徽宿州第一次质检·4题)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的信息表明中国并没有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排除A。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的发展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贸易发展的一面,排除B。C项不是题目要表明的中心意思。 “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指示大量流入的白银没有转换为资本。未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D。‎ ‎【答案】D ‎182.(2012·山西高三诊断考试·5题)《苏州府志》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城里出现“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什百为群,延颈相望”的景象。这表明当时当地( )‎ A.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B.失业现象比较普遍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经济上以纺织业为主 ‎【解析】考查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时间以及“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可知此为明朝江南丝织业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即选择A项。‎ ‎【答案】A ‎183.(2012·江西丰、樟、高、宜四市联考·14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皇帝却下诏禁止进一步海外远征……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禁止海外远征的原因是国力匮乏 B.强化专制统治是明朝从制度结构上把力量转向内部的原因 C.经济形态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对外推动力的出现根本差别 D.中西交流被阻断导致中西实力易位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海禁政策”。根据“皇帝却下诏禁止进一步海外远征”说明是在明朝时期出现的额“海禁”政策,明朝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转入衰落的时期,中央集权加强是“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的原因,西方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寻找市场而中国仍然是小农经济,但是国力仍然是强盛。‎ ‎【答案】A ‎184.(2012·北京顺义区高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5题)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致富以后,家族子弟很多人获得官职。这种“以商贾兴,以官宦显”。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是( ) ‎ A.制约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B.扩大了手工业品的市场 C.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解析】本题考查了制约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因素。明清时期由于“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商人和工场主无法通过资本集聚扩大再生产,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压制了大规模工业化的变革。本题选A项。‎ ‎【答案】A ‎185.(2012·江苏无锡高三期中·6题)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反映了当时“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社会风气 B.土地兼并的盛行瓦解了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 C.这导致工商业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这与清政府倡导的“农为天下之本,而工商皆其末也”的指导思想相吻合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材料反映商人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把赚的钱用来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规模。故A、C、D正确。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 ‎【答案】B ‎186.(2012·江苏无锡高三期中·7题)亚里土多德说:“由于致富艺术表现在商业活动中,这种艺术永远不会有达到目的的极限,因为 其目的是无止境地攫取财富和占有货币。”按亚里士多德思想“合乎逻辑的推想”下述思想或情形明显与其格调不同的是( )‎ A.《史记·货殖列传》载:“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B.孔子提出,中国“乃士农工商四民之结合,而士农则总居工商之上”‎ C.韩非子把从事“末业”的“工商之民”列为社会中的“五蠹”之一 D.《管子》强调要利用国家垄断等手段挤压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空间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政策。亚里土多德的意思是商业活动可以攫取财富和占有货币,反映作者鼓励商业发展。B、C、D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187.(2012·福建四地六校联考·17题)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解析】明清时期繁荣的商品经济没有没有出现革命性的内部原因主要是中国政府的政策。C、D都是在鸦片战争时期是外因;B说法错误。‎ ‎【答案】A ‎188.(2012·辽宁辽南五校协作体期中·14题)2010年11—12月,第1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墨西哥坎昆拉召开,各国政要在此讨论拯救地球、遏制全球变暖的整体行动方案,最终通过了两项决议。其实我国古代人民早就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如西周律法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唐律》中更是划出禁伐区和禁猎区等。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我国古代就意识到全球变暖问题 B.加强国际合作是保护环境的必要手段 C.立法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 D.重视生态平衡自古就是全球关注的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当今国际问题。根据题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最终通过了两项决议”“西周律”“《唐律》中”体现了C项。A项不符合史实,全球变暖是当代引起的问题;B项没有体现“我国古代人民……”;D项没有体现材料中现代的特点。‎ ‎【答案】C ‎189.(2012·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5题)“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 ④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清儒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条件。根据所学,历史条件有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等。本题应选C项,第③项“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说法错误,两者无关联。‎ ‎【答案】C ‎190.(2012·山西晋中市四校联考·9题)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表现的是( )‎ A.建立起地方监察机构 B.突破了“市”的时空限制 C.创制了木活字和铜活字 D.出现了新的文学体裁——“词”‎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政治经济文化。抓住材料中“创新”。A在秦朝,C在元代王祯创制了木活字,明代又发明了铜活字。D是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答案】B ‎ ‎191.(2012·北京西城区期中检测·22题)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 ②文化生活明显出现市民化趋势 ③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 ④中枢机构分权制约了君主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了唐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概况,根据所学第①项正确;第②项正确,唐宋时期传奇小说、话本、词等产生反映了市民化的趋势;第③项正确,本题选B项。第④项错误,省六部制的实施,宋代分割相权的一些措施都加强了君主专制,而不是弱化。‎ ‎【答案】B ‎192.(2012·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14题)“中国文化发祥地的西北地区,特别是陕西,在过去10个世纪里,经济上不断出现倒退现象,与当时的统治集团更加重视具有经济重心地位的长江流域的开发,从而忽视了陕西地区的灌溉事业有关。” ──1936年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材料中“中国文化发祥地的西北地区,特别是陕西地区”丧失经济中心地位开始于( )‎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唐朝中后期 ‎ C.南宋时期 D.明朝前期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注意限制词:开始。‎ ‎【答案】B ‎193.(2012·浙江台州中学第一次统练·24)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1150年前的唐朝旅游,你可能( )‎ ‎①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 ②看到,商品琳琅满目 ‎③买到长沙铜官窑烧制的粉彩瓷器 ④坐“俞大娘航船”在江西至淮南之间观赏沿海风光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解析】本题考查了唐代农业、商业、手工业发展的有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第②项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应出现在宋代,宋代突破了市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唐代仍有严格限制;第③项清代发明粉彩瓷器,②③项可排除,①④项是唐代农业、商业发展的缩影。‎ ‎【答案】A ‎194.(2012·湖北荆州毕业班质检·4题)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 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 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 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 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和所学史实说明了按职业划分居住地。‎ ‎【答案】C ‎195.(2012·河南三门峡调研考试·20题)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解析】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并分析处理的能力。从题干中的材料的数据中反映中国实力,在经济上是远胜于欧美国家的,关键信息:1820年。ABC说法错误。‎ ‎【答案】C ‎196.(2012·浙江金丽衢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3题)2011年新版《水浒传》在全国各地卫视上热播,由于疏忽,其背景知识出现了一些历史错误。如( )‎ A.东京街头店铺林立,市坊杂处 B.鲁智深在相国寺庙会上买酒吃肉 C.宋江与吴用在玉米地里“设计” D.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解析】本题考查了北宋社会、经济和文学等概况,联系所学,ABD三项符合史实,C项错误,玉米的原产地是墨西哥或中美洲,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以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明朝末年在中国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 ‎【答案】C ‎197.(2012·江西红色六校第一次联考·11题)下列有关隋唐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激轮转”,发明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翻车 B.“海上霸王”,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C.“千峰翠色”,越窑青瓷中出现了极品秘色瓷 D.“灯火不绝”,一些繁华的大城市出现了夜市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工具。A描述的是筒车,翻车时三国马钧改进,故选A。‎ ‎【答案】A ‎198.(2012·江苏阜宁、大丰、栟茶三校第二次联考·3题)“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段话说明,该时期( )‎ A.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 B.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 C.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 D.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 ‎【解析】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材料分两句,前一句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动荡、后一句反映社会经济根本变革,AC项均值涉及一个方面,D项“周王室权势渐强”是错误的,选择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99.(2012·德州高三校际联考·26题)(12分)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4分)‎ 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3分)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2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分析材料可从历史悠久、器物种类繁多、工艺先进、“远飘世界各地”几方面回答,这些特征也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重要特征。“影响”从手工业对农业、商业的影响角度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清时期制瓷业的特点,主要有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等方面。中国经济结构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较简单,由于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不能说明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每点1分,共3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每点2分,共4分)‎ ‎(2)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3分)‎ 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2分)‎ ‎200.(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 ‎——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 图1 西汉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2 唐朝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 材料四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材料五 唐朝王建有诗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夜看扬州市》)‎ 唐代李绅有诗曰:“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宿扬州》)‎ 材料六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 ‎“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中图1和图2的对比,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4分)‎ ‎(3)唐朝后期,扬州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扬州繁华的表现。(5分)‎ ‎(4)根据材料六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2分)‎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2分)‎ ‎【解析】本题第(1)问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可以从文字材料中提取出来。第(2)问依据图片信息来回答,从第一幅图片可以看出西汉时期我国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从第二幅图片可以看出唐朝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运河和东南沿海地区;第(3)问材料四中可理解到扬州成为大都会、客商云集、交通发达;材料五中可看到夜市繁华。第(4)问材料中主要原因有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等。第(5)问可根据所学来回答,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指专业化城市出现: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1)政治、军事的需要;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6分)‎ ‎(2)由主要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发展。(4分)‎ ‎(3)表现:成为商业大都会;手工业发达;外商云集;水运发达;夜市繁华。(5分)‎ ‎(4)原因: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2分答两点即可)‎ ‎(5)特点:专业化城市出现: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答两点即可)‎ ‎201.(2012·北京海淀区期中测试·34题) (26分)古代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长期奉行的基本国策。但是商业活动仍然兴旺,长途贩运贸易对国计民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七国(战国七雄)者,各君其国,各有其土,有余不足,各产其乡,迁其地而弗能为良。战争频,而戈甲旌旄之用繁;赂遗丰,而珠玑象贝之用亟;养游士,务声华,而游宴珍错之味侈。益之以骄奢之主、后宫之饰、狗马雁鹿核服殊玩之日新,而非其国之所有。于是而贾人者越国度险,罗致以给其所需。‎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先秦时期长途贩运贸易的特点和作用。(6分)‎ 北宋开始,全国统一王朝的都城不复设在关中。旧称富庶的关中地区已日趋衰落,与此同时,淮南、两浙、荆湖、福建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却直线上升。北宋以都城开封为中心,大力发展水运交通。汴河流经开封,《宋史》云:“唯汴之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而进。”在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准的稂米,沿海的水产,北方的牛羊,南方的果品、名茶,西北的石炭,成都的纸等等。‎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的长途贩运贸易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山西商贾众多,活动地区很广。“晋俗以商贾为重,非弃本而末,土狭人满,田不足于耕也。”(《五台新志》)‎ 大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为给戍边的明军储粮,乃“招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明史》卷八十)。这种政策的实行,为地临达境的山西商人,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生财途径。“输粮于各堡仓,给引(指盐引,领取食盐的凭证)前去江南投司领盐发卖。盐法疏通,达商获利。”(《明经世文编》卷四四七)‎ ‎——摘编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3)依据所学知识和以上材料,分析晋商兴起的背景及原因。(6分)‎ 咸丰朝只有11年,而这11年中山西商人损失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太平军起义所形成的国内战争,使晋商在两湖等地的企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清政府财政拮据,大开捐输搜刮民财,山西是重灾区,勒令捐输的结果,竟使一些富户成为“赤贫”。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侵略,又使山西商人在京津、直隶、山东的企业被抢被焚。沙俄取得内陆沿海商埠通商权,使晋商对俄 国的茶叶贸易锐减,大多数企业关闭。‎ ‎——摘编自黄鉴晖《明清山西商人研究》‎ ‎(4)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概括出晋商衰落的哪些原因?(6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第(1)问从材料“以骄奢之主、后宫之饰、狗马雁鹿核服殊玩之日新。于是而贾人者越国度险,罗致以给其所需”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大力发展水运交通”以及“有来自江准的稂米,沿海的水产,北方的牛羊,南方的果品、名茶,西北的石炭,成都的纸等等”说明运输商品与人民生活相关,并且采用水运。影响从推动商业发展角度思考。第(3)问晋商出现在明清时期,背景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角度思考。第(4)问根据材料“太平军起义所形成的国内战争,使晋商在两湖等地的企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清政府财政拮据,大开捐输搜刮民财,山西是重灾区,勒令捐输的结果,竟使一些富户成为“赤贫”、“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侵略,又使山西商人在京津、直隶、山东的企业被抢被焚”、“沙俄取得内陆沿海商埠通商权,使晋商对俄国的茶叶贸易锐减,大多数企业关闭”分别归纳概括。‎ ‎【答案】‎ ‎202.(2012·福建四地六校联考·25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 ——明·《神宗实录》卷361‎ 材料二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南海 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三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明代手工业出现什么新现象?(1分)简述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分布地点具有什么相同的特点?(1分) ‎ ‎(3)材料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中,资本总额在某个时期达到最高峰,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解析】主要是考查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概况及特点。(1)问抓住“机户出资,机工出力”(2)问抓住时代不同,民族企业是在近代,体现了近代化。(3)问资本总额达到最高峰是在国民政府时期,联系这个时期的政策及群众运动。‎ ‎【答案】(1)产生资本主义萌芽(1分)。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2)明代“机房”主要为手工劳动,民族企业是机器生产。(2分)都分布在沿海地区。(2分)‎ ‎(3)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行动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3分)‎ ‎203.(2012·北京西城区期中检测·50题)(18分)经济发展与时代特色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汉武帝在位时兴修水利、穷兵黩武,使汉朝国力达到最高点,但同时也引发了政府的财政危机。新增的大批政府开支亟需新的收入,而终武帝王朝,为寻求收支平衡的努力一直未曾停止过。‎ ‎——费正清《传统与变迁》‎ ‎(1)结合所学,列举出汉武帝为增加收入而采取的重大措施。(4分)‎ 随着市场的扩大,手工艺制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有时甚至达到大批量生产的水平。景德镇的官窑为皇宫及官府烧制了大量瓷器,有的还专供出口。……景德镇的瓷器在当时制瓷工艺尚不发达的欧洲,确实是无上的珍品,因而被欧洲人尊称为“中国器皿”(Chinaware )。同时,苏州亦成为国内商业、金融业和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纺织、染色业)的中心。附近的松江地区则是晚明时期棉纺织业的中心,当地人利用外地原料进行加工后,再将成品返销各地。广州的铁锅亦畅销内地、海外以及中亚地区。‎ ‎——费正清《传统与变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明中后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手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8分)‎ 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3)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政府在税收方面出现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问考查了对教材知识的再现,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汉武帝为增加收入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第(2)问需注意问题要求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手工业区域分工明显;品种多,技术水平高;部分民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等,教材中应回答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手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一问是考查平时所掌握的知识点。第(3)问作为选择题考查时有出现。可根据“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按要求进行作答,分析中需特别注意工商杂税收入税额增长幅度较大这一点。这些变化的原因需要联系到中国沦为两半社会后经济领域多方面的变化。‎ ‎【答案】(1)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 将最有利可图的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收归官办)、官营贩运,对工商业者征收重税等。(4分)‎ ‎(2)特点:手工业区域分工明显;品种多,技术水平高;部分民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4分)‎ 影响:手工业发展带动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促进了国内外贸易发展;有利于白银流入中国,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了工商业城市的发展;冲击贱商传统,带动了思想观念及社会风气的变化。(四点即可得4分)‎ ‎(3)总税额大幅度上升。农业税比重大为缩小;工商杂税收入税额持续、大幅度上升,取代了农业税成为清政府收入的最主要 ,并带动总收入大幅度上升。(3分)‎ 原因: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外贸易发展,关税增加;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并发展,带动工商杂税大幅度上升。(3分)‎ ‎204.(2012·湖北百所重点中学10月联考·29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三 近代中国的早期企业 ‎ 汉阳铁厂 开平煤矿 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新气象,并分析形成这一新气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解析】第一问阅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另一方面……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来概括。注意提取材料的中心信息时要逐句分析,再加以整合。第二问据材料看共有四句,提取四句的中心意思,加以归纳整合即可。发展特点的回答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难回答;分析原因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考虑。第三问观察图片,分别为洋务民用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这些都是积极引进西方的大机器生产而形成的。新德经济成分的产生与中国当时的内部和外部状况相关。‎ ‎【答案】(1)特点:分散经营,劳动效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2分)‎ ‎(2)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3分)‎ 特点:发展缓慢。(1分)‎ 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封建制度的阻碍等。(2分)‎ ‎(3)新气象:产生了一批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2分)‎ 主要原因:近代小农经济解体,经济结构变化;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的需要。(3分)资料 ‎205.(2012·浙江杭州高三第三次月考·32题)阅读下列关于经济与 政策的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 ‎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 ‎——《孟子.滕文公上》‎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 ‎——陶煦《租核.推原》‎ 材料四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关键是发展生产力……现在有些干部,对于怎样适合本地情况,多搞一些经济收益大、群众得实惠的东西,还是考虑不多,仍然是按老框框办事,思想很不解放。 ‎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2分)。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2分)‎ ‎(2)材料二中两段文字反映了某土地制度的变化,请问该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该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政策放宽、实行包产到户的原因。(2分)‎ ‎(5)根据材料四,分析邓小平对包产到户制持肯定态度的原因。(2分)‎ ‎(6)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政策与经济的关系?(2分)‎ ‎【解析】考查中国古今土地所有所的演变。问题(1),从材料一中家庭既从事农业生产,又进行纺织,说明小农经济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全的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从政治制度角度来分析,则因是封建专制统治,推行重农抑商,而思想上分析则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问题(2),关键信息: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说明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应从生产力、经济角度来分析,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带来社会的转型的影响,从经济与政治两个角度来分析。问题(3),材料三反映的是土地是主要生产资料,富人、地主有钱主要用置办土地,关键信息: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其后果是使的我国资本主义萌芽难以发展等。问题 (4),考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从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状况来分析。问题(5),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分析。问题(6),史论相结,阐述经济与政治 的辩证关系。‎ ‎【答案】(1)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主要政治制度:君主专制这样健全制度;主流思想:儒家思想。(2分)‎ ‎(2)变化:井田制正式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1分)‎ 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1分)‎ 影响: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兼并严重,因此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苦难,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社会动荡不安。(2分)‎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分)‎ ‎(4)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温饱问题没有解决。集体经济水平低。(2分)‎ ‎(5)原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得到了实惠。(2分)‎ ‎(6)启示:经济发展决定政策的变化,政策只有适应经济的发展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反之只有阻碍经济的发展(2分)。‎ ‎206.(2012·山西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诊断·29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了“大户张机为生”,工匠“趁织为活”的现象。……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基础。(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这种新型生产关系在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5分)‎ ‎【解析】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第一问唐朝商业发展的特点在图中可明确有邸店、市署、各种行业专门经营区域等,其基础可结合商业发展的要素解答。第二问从材料中的“机户”、“工匠”即可判断为资本主义萌芽,其在明清时期的发展特点和原因就一目了然了。‎ ‎【答案】(1)特点:政府设立了市场的专门管理机构——市署;出现了为商业服务的邸店;商业中行业分类明确;市场繁荣。(6分,答出三点即可)基础:农业发展、手工业的进步。(2分)‎ ‎(2)特点:发展缓慢。(1分)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并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等。(4分)‎ ‎207.(2012·山东泰安质检·31题)(14分)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 ‎(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1分)‎ 材料二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申圆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2分)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材料三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3)从材料三中能得出哪些信息?(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3分)‎ 材料四 (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4)材料四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1分)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 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1分)‎ ‎【解析】第(1)问考查对中国古代农业的经济形式和特点的理解。根据材料以提供的信息“牛郎织女传说”和所学知识反映的是自耕农的经营模式:小农经济;突出特点可以从分工:男耕女织,产品分配原则:自给自足加以概括。第(2)问考查对宋朝出现的近代经济因素及原因的理解。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二直接概括:出现汇票: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社会环境、政府因素、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市场因素加以归纳。第(3)问考查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及表现的理解。第一小问表现可以直接根据材料三提取市镇兴起与工商业发展的关系;第二小问新特点可以从市场、货币、商品化、新组织的形成加以归纳。第(4)问考查对明清时期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的理解。根据材料四和所学史实新现象: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状态指的是程度即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答案】(1)小农经济。(1分)‎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1分)‎ ‎(2)因素:出现汇票: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2分)(任意两点得2分)‎ 原因: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重视;科学技术居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国内市场数量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海外市场的形成。(3分)(答出三点即可得3分)‎ ‎(3)信息:该市镇因工商业的发达而兴起;该市镇商品生产推动了商业的发展。(2分)‎ 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区域性商帮出现。(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3分)‎ ‎(4)新现象:出现雇佣关系。(或答:资本主义萌芽)(1分)‎ 状态: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1分)‎ ‎208.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仗东南財富,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底。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渭南文集》[‎ ‎(1)依据材料一,简述中国从西汉到北宋人口的变化情况。(6分)‎ ‎(2)材料二中主要观点是什么?其所说“故都”指何地?请简述你的理由。(4分)‎ ‎(3)材料一二从人口数量,财政收入两个视角为哪一观点提供了证据?(2分)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哪些视角寻找证据说明这个观点?列出视角及有关证据。(4分)‎ ‎【解析】第(1)问考查对中国从西汉到北宋人口的变化情况的理解。可以从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加以概括。第(2)问考查对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理解。可以从材料二概括为财政收入、粮仓和政治中心东京汴梁加以分析。第(3)问考查对两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的表现的理解。可以从农业视角和商品经济视角加以考虑。‎ ‎【答案】(1)西汉时期,北方人口远多于南方人口;到唐朝,南方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但依然略逊于北方;北宋时期,南方人口已经大大超过北方。‎ ‎(2)观点:北宋时期朝廷的财政收入依赖江南地区,太湖流域已经成为重要的粮仓。(2分)“故都”指开封。(1分)依据:因为陆游是南宋诗人,故其所言“故都”指开封。(1分)‎ ‎(3)观点:经济重心南移(2分)农业视角:各地耕地的开辟、南方普遍种植经济作物、桑蚕业衷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商品经济视角:民间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手工业视角:纺织业、造船业、制瓷业的发展。(4分,答出两个视角,各举一个证据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以酌情给分)‎ ‎209.(2012·浙江杭州七校期中联考·28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时,蜀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将离堆凿开,把岷江水分为两股,其中一股沿水 渠进入成都平原。这样既解除了岷江水害,又可使成都平原得到灌溉。到了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中描绘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材料二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闲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闲,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约公元前236年),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以上两段史料均摘自(《史记•河渠书》)‎ 材料三 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通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晚唐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又据历史记载,安史之乱后,“赋之所出,江淮居多”,“兵食所资在东南”。‎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国建成两大水利工程的原因及其对秦国的影响。(6分)‎ ‎(2)隋朝开凿大运河在当时起到什么政治作用?(3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在唐朝经济中的作用。(3分)‎ ‎(3)甲乙两同学“穿越”到了唐朝的桂州(今广西桂林),又要赴唐都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为免去陆路车马劳顿之苦,他们决定走内河水路去长安,这样入可在船舱苦读,出可欣赏两岸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请你为他们设计一条水上路线。(3分)‎ ‎【解析】第(1)问,材料中反映的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此问应从诸侯争霸的大背景入手,分析其因;水利设施是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两大水利工程的影响主要是农业经济的发展、诸侯实力等经济与政治两个方面的影响。第(2)问,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统一;经济作用主要是从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角度来分析。第(3)问,考查对古代中国重要的著名水利工程的掌握,主要有灵渠、大运河。‎ ‎【答案】(1)原因:水利是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命脉;秦国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和水利兴修;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能力;秦国重视人才和人才的创新精神。(4分) ‎ 影响:两大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和关中地区成为秦国的两大农业基地(粮仓),为秦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分)‎ ‎(2)隋朝:隋朝加强了对南北方的控制,巩固隋朝的统治;有利于南北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开凿大运河过度役使人民,加速隋朝的灭亡。(3分)‎ 唐朝:运河的便捷交通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和重大商业都市的形成;运河保证了唐朝中央政权主要赋税收入的运输。(3分)‎ ‎(3)路线:漓水——灵渠——湘水——长江——大运河——黄河——渭水。(3分)‎ 本题评分细则:答出以漓水为起点渭水为终点,中间按顺序写出三个以上包括三个满分;答出以漓水为起点渭水为终点,中间答一个或两个得2分;按顺序任意写出3个或三个以上得1分。‎ ‎210.(2012·湖北孝感第一次统考·27题)(14分)浙江张氏家族以机杼起家、以耕读传世的历程,是明清之际江浙一带许多家族事业传承的典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毅庵祖(张瀚先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虻巾,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张瀚《松窗夜话》‎ ‎(1)依据材料一,概括张氏家族“家业大饶”的原因。分析其所经营机杼业的性质。(4分)‎ 材料二 张氏家族在“家业大饶”后,将大量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用于购田置地,并要求后人弃商从文,转向科举入仕之途。明嘉靖十四年张瀚中进士,后曾官拜两广总督、吏部尚书。此时张家已演变成大官宦之家。‎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为什么“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4分)‎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对张氏家族家业传承的研究,得出这种机杼业为代表的经济形态“是一种没有前途的经济”的结论,结合所学加以论证。(6分)‎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历程。第一问从“罢酤酒业,购机一张”、“复增一机”等关键词即可得出结论,性质则结合当时时间信息“明清之际”即可判断为资本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问关键要把握动机,以及动机所带来的对工商业发展不利的因素,根据题干“以机杼起家、以耕读传世”、 材料中“购田置地,并要求后人弃商从文”即可解答。第三问把握“没有前途”即发展阻力很大只要结合材料回答资本主义萌芽送阻碍的因素即可。‎ ‎【答案】(1)原因:转换经营行业;纺织工艺高超;扩大经营规模。(2分)‎ 性质: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2分)‎ ‎(2)财富主要用于买田置地,不能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要求子女科举入仕,弃商从文。(4分)‎ ‎(3)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等。(6分,答出其中三个层次即可)‎ ‎211.(2012·海南四校联考·26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议会,日入前三刻,击鼓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 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摘自北宋《东京梦华录》‎ 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摘自南宋《梦梁录》‎ 材料二 首先,唐代租庸调制,意味着人民向政府纳地租,服力役和提供生产成果。唐代中叶开始的两税制到了宋代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同时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繁荣、交子出现并使用。可见唐宋之交为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其次,政治权利为贵族政体中的多数人所分割,官吏从独裁时代的配合庶民方式变为容许机会均等;再次,文学艺术的性质亦有明显变化,文学由注重形式的四六体演变为自由表现的散文体,诗、词、曲等亦都由注重形式转为自由发挥。‎ ‎——摘自(日)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唐宋是同质社会,都以自然经济立国……但宋代工商业特别是城市经济和海外贸易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加以自晚唐以降,契约租佃经济取代中古田制经济;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加速向长江流域、特别是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长期运行在大陆帝国轨道上的汉唐王朝至宋代开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向海洋发展的趋势。工商业文明因子的生长和向海洋发展路向的出现,相对于农业文明来说,都是与自然经济对立的异质因素。‎ ‎——摘自葛金芳《同质社会论》‎ 材料三 內藤的唐宋变革论是从西方文明史观的角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来解读唐宋之间的变革。‎ ‎——摘自(日)葭森健介《唐宋变革论成立的背景》‎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所具有的主要变化。(2分)‎ ‎(2)材料二中,两位学者认为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变的相同依据是什么?(2分)此外,內藤湖南还提出了哪些依据?(4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城市空间变革的特点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4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唐朝和宋朝市的发展。第(1)问关键信息:“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议会,日入前三刻,击鼓三百声而众以散。”说明唐朝对市经营的时间有严格限制;“夜市直至三更尽”“ 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说明宋朝出现夜市,坊(居民区)中也有市。归纳这些变化即得出主要变化。第(2)问中两段材料都论及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前者为了论证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变还列举其他观点,将“其次”“再次”后的相关信息归纳即得。第(3)问结合(1)中的观点: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归纳出由封闭到开放的变化;材料二中“文学由注重形式的四六体演变为自由表现的散文体,诗、词、曲等亦都由注重形式转为自由发挥”,说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市民需要的新文学形式出现,趋向世俗化。‎ ‎【答案】(1)变化: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分,回答“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夜市”也可得分;仅回答“市坊的界限被打破”或“出现夜市”分别可得1分)‎ ‎(2‎ ‎)相同依据:由自然实物经济向商品货币经济发展。(或“唐宋之交为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或“封闭性的自然经济向开放性的商品经济过渡”也可得分)(2分)‎ 其他依据:①官吏位置由贵族把持变为机会均等(答出“从配合庶民方式变为机会均等”也可得分);②文学艺术由贵族文化变为庶民文化(答出“文学由注重形式转变为自己发挥”也可得分)(4分)‎ ‎(3)都城空间变革:由封闭性的坊市制向开放性的街市制转变。(2分,回答城市的社会公共空间扩大或商用民用空间扩大可得1分)。‎ 社会生活:向世俗化方向发展。(2分,回答出现城市娱乐场所或社会风俗画等具体内容可得1分)‎ ‎212.(2012·陕西商洛高三期末考试·40题)(26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山脉,东和东南面是浩森的海洋,北和西北面是广漠沙丘和草原,它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加之后来人工修筑的万里长城,有效地形成了保护中国古文明的屏障,也为自己营造.了发展空间和时间。‎ 材料二 农业是中国的社基础,凡适合农业发展的地方就有家族的迁入,就有人口繁衍,就有文明的滋生和发展。中国农业文明形成了两显著特点:一是庞大的人口,二是以家族为核心的体系。……保留有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村镇,本身就是文明承载和发展的体系,这是中国文明连续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 考古证实,从商朝就形成的书面文字具有特殊意义,生活在各地的中国人尽管所持方言不同,却能认知同一文字的共同意蕴,这是最早的信息交流平台,是中国文明保持统一和连续性的重要支柱。……共同以大儒学共融的理论……如影随形地左右着中国文明覆盖区域人(包括朝鲜日本)的思想和行动,是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精神和理论基础。考选用人制度是保证中国文明连续的组织基础……。两千年多年来,从综合考试发展到从隋朝开始有固定文本和儒学为宗的科举制,不仅保证了治国安邦人才的先进性,而且保证了专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文明得到了政治和思想上高度统一。‎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哪几类因素将中国文明与其它文明隔绝?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怎样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4分)(至少答出四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文化、科技方面举例说明传承下来的重要的中国古代文化。(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文化保持连续性的主要原因。(8分)‎ ‎【解析】第一问第(1)小问根据材料从山脉、大洋、沙漠、长城等因素来判断。第(2)小问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回答。积极方面可以从免受入侵,促进发展角度思考,消极方面从不利于中外交流角度思考。第二问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可以从自然因素、生产工具、政府政策、水利工程等方面思考。第三问回答对今天有影响的中国古代文化。第四问可以根据材料四概括。‎ ‎【答案】(1)(8分)因素:自然因素(1分):有山脉、大洋、沙漠等(2分)‎ 人为因素(1分):有长城(1分)‎ 影响:使中国少遭外侵;为自身营造了发展的时间、空间;但阻隔了中外交流,不利中国文明的发展(3分)‎ ‎(2)(4分)因素:自然条件;品种改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改进;水利兴修;重农措施(任答4点得4分)‎ ‎(3)(6分)传承的文化:省、县制;文字、思想伦理、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古代医学(言之有理即可)‎ ‎(4)(8分)原因:封闭的环境;家族聚居的农业生产方式;文字、学说,考选用人制度的作用。‎ ‎213.(2012·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27题)(1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果品类有甘蔗、荔枝、龙眼、柑橘、椰子、槟榔等,被服类有棉花、蚕桑、蕉、麻、葛等,油料类有花生、芝麻、桐、棕等,器用类有蒲葵、莞香、莞草、龙须草、藤草等,其中有的品种还是明代始试种并逐渐推广的。如在墟市贸易中常见的、可用作酿酒的番一,即首先由东莞人陈益于明万历八年(1580)从交阯传入东莞。由于番薯是“功同五谷,益国利民”的经济作物,因而迅即在粤西和粤中普遍种植。又如烟叶,亦是17世纪初由交阯传入广东才开始种植的。迟在明末,广东烟叶的种植已相当普遍。‎ 材料二 如番禺、东莞、增城、阳春、英德、澄海、徐闻、雷州、潮州都是当时著名的甘蔗种植区。其中番禺、东莞、增城、阳春的蔗田 面积就相当大,甘蔗之多,“连冈接阜,一望若芦苇”,出现了“蔗田几与禾田等”的现象。又如同期鹤山县种烟也相当多。鹤山农民通过种烟,摸索到一套烟稻轮种从而提高晚稻产量的经验。清代前期,南海县池塘面积约占全县土地的十分之九,农民于池中养鱼,在塘基植桑,以“桑鱼为业”。‎ 材料三 如顺德县陈村的居民,即以经营果品业为主。明清间,东莞县的茶园村则属香树之区最大者。史载:“香树出东莞四十里茶园村,村中人皆业香,故漫谷尽植之。”因此,东莞有“岭南香国”之称。清初,专业产茶区在广东也次第出现。如鹤山县“自海口至附城,毋论土著客民,多以茶为业”。明末清初,槟榔椰子在海南岛种植已相当普遍。其他专业化的经济作物区还有不少,如四会、新兴、潮州是柑的著名产区,新会是蒲葵的著名产区,鹤山以盛产烟叶闻名,南海、顺德以蚕桑之乡著称等等。‎ 材料四 如清前期河源县上管康乐诸村居民所种的茶,“香嫩色美”,当地居民“生计半赖此”。茶叶的种植在上述有关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反映了嘉庆以前这类商业性的茶业生产,包括植茶和茶叶加工(如河南业茶村妇摘采“绿芽紫笋”之后,继这“熏以珠兰”的加工活动),仍多由茶农负担,尚属家庭副业的生产形态。甘蔗和柑橘的种植,主要也是为了出卖。清初的广州,便是粤地果品北运的集散地,时人诗曰“舟车北去果箱多”者,即描述此类情况。此外,新会蒲葵的种植,东莞香树的种植,吴川黄麻的种植,高州葛的种植,粤北地区桐、漆的种植,目的也都是为了出卖牟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龙潜《明清广东经济作物的种植及其意义》‎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时期广东经济作物种植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广东经济作物种植发展的原因。(5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广东经济作物种植迅速发展意义。(8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通过材料考查了明清时期广东经济作物种植发展的特点、原因和意义等。解题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合、分析、归纳。第1问概括明清时期广东经济作物种植的特点,主要可从种类繁多;专业化的经济作物区出现等角度回答。第2问原因有重视水利兴修;统治者实行刺激和推动的政策等。第3‎ 问经济作物种植迅速发展意义指广东经济作物加工业亦应运而兴;造成了地方市场的繁荣,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城镇等。‎ ‎【答案】(1)①经济作物种类繁多;②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③专业化的经济作物区出现;④经济作物种植的目的,已不单纯地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的需求,而是开始作为商品生产投入流通领域去获取交换价值了。(4分)‎ ‎(2)①重视水利兴修;②进一步开发土地资源;③周边粮食供应充足,养活了众多人口;④统治者实行刺激和推动的政策;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通发达,市场扩大,经济作物通过行商长途贩运贸易而远销各地,甚至出口到国外。(5分)‎ ‎(3)①随着经济作物普遍大面积的种植,广东经济作物加工业亦应运而兴。②随着经济作物种植的增长,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从而造成了地方市场的繁荣,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墟市,构成商品流通的网络,成为广东地方经济的动脉。③随着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商品经济渗入农村,使经济作物产品逐步商品化。④随着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在一些经济作物种植比较发达的地区便出现了货币地租。(8分)‎ ‎214.(2012·河南郑州毕业班第一质检·31题)(18分)在历史上,货币的统一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促进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历史意义?(6分) ‎ 材料二 ‎ 北宋交子 金银元宝钱 乾隆通宝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反映的社会问题。(4分)‎ 材料三 俗称“大团结”的10元人民币 印有教育家、出版家福泽谕吉头像的1万日元 ‎100欧元的正面与背面 ‎(3)受08年金融危机影响,欧元持续贬值,欧元区各国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泥淖,以致有人甚至在猜测欧盟解体的时间。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陷入困境的欧元区国家提供解决方案。(8分)‎ ‎【解析】第(1)问秦统一货币及意义,较常见,考查了教材相关的知识点,根据所学进行回答。第(2)问考查我国古代货币演变趋势,可从简约化、政治化等角度回答。反映的社会问题主要指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政治专制强化,经济因素比较容易联系,政治因素需要引起注意。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根据有关所学提出解决方案。‎ ‎【答案】(1)事件:秦朝统一以后,把方孔圆钱(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2分)‎ 意义:①统一货币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 ‎②统一货币有利于经济交流和贸易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③秦朝统一货币形制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趋势:便携化、贵重化、简约化、政治化。(2分,任答两点即可)‎ 问题: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政治专制主义不断加强。(2分)‎ ‎(3)欧元区国家应坚定地依靠人民,团结一致共度难关;大力发展经济,全面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科技,寻找新的经济发展突破口;各国应切实做到坦诚相待,加强联系沟通;在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加强财政和政治合作等。(任答四点给 ‎8分)‎ ‎215.(2012·江苏泰兴市第一学期期中调研·21题)(11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解北宋《东京梦华录》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南宋《梦粱录》载:“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陆游在《杂赋》中提到:“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二 2007年12月,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水。考古专家认为,“南海一号”沉船本身就是一个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物。据考证,我国近海有2000~3000艘沉船,以宋元时期居多。‎ 材料三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1909‎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3分)‎ ‎(2)结合材料三,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2分)解析人:李季松,QQ84532313‎ ‎(3)材料四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有何不同?《全球通史》中“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生产了爆炸性的影响”是指什么?(4分)‎ ‎ (4)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请用宋代的史实加以说明。(2分)‎ ‎【解析】第(1)问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根据材料一中“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草市”;材料二中“以宋元时期居多”归纳。第(2)问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根据材料三中“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归纳。第(3)问考查中西方经济的发展。材料四中内藤湖南“近世史应从……这应当是宋以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回答。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第(4)问考查宋朝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内容。政治上出现了中央集权,思想上宋代出现了理学,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1)突破坊市界限;打破时间限制;“草市”上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海外贸易兴盛。(3分)‎ ‎(2)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1分)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1分)‎ ‎(3)区别: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1分)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1分) “爆炸性影响”: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4)儒学发展为理学,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宋词(个性化的书法艺术、风俗画)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2分,每点2分。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216.(2012·湖南四市九校第一次联考·26题)(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地形多变,开发较晚。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到了明清时期,有限的耕地根本无法养活众多的人口,徽人只能“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 ‎——据许承尧《风土》改编 材料二 新安商人的商业经营是以血缘、乡党的结合为核心而进行的。有力的徽商依靠乡族关系,对于围绕自己周围的子弟,贷予资金或配置各地从事商业,在业务上保持密切的联系。‎ ‎——腾井弘《新安商人的研究》‎ 材料三 ‎ 徽商扯起“贾而好儒”、“由儒入贾”几面大旗,儒贾并行,亦发财亦发身,令天下穷儒羡煞。大儒王阳明早年不谈“利”,后来说“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贤”,而且肯定士、农、工、商在“道”的面前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 ‎ ‎——余音时《士与中国文化研究》‎ 材料四 (嘉庆年间)长公(程锁)中年客溧(地名),其俗春出母钱(出贷的钱)贷下户,秋倍收子钱(还贷的钱)。长公居息市中,终岁不过什一。细民称便,急赴长公。癸卯毂(谷)践伤农,诸贾人不入。长公独予平价,囤积之。明年饥,毂价踊贵。长公出毂,市诸下乎,价如往年平,境内德长公,诵义至今不绝。‎ ‎——《太函集》‎ 材料五 徽商又被为“徽骆驼”和“绩溪牛”。骆驼和牛是人们所熟知的两种哺乳动物。在风尘弥漫、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骆驼是主要的畜力;在田园阡陌、春耕秋耨的农耕地带,牛是人们得力的助手。徽商最忌讳被人称作“茴香萝卜干”。因为“茴香”谐音为“回乡”,“萝卜”谐音为“落泊”,意为在外学无所成或者经营不善落泊回乡。‎ ‎——百度百科 ‎1)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徽商兴盛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徽商的经营特征。(4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徽商的历史作用。(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古代商业的繁荣。(1)问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客观上:一是联系教材这一时期商业繁荣,城镇兴起,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二是结合材料“有限的耕地根本无法养活众多的人口”。主观上:徽商自身的因素。“徽骆驼,绩溪牛”。(2)问关键信息是:“以血缘、乡党的结合为核心而进行的”“贾而好儒”、由儒入贾”“独予平价,囤积之;价如往年平”以此来分析即可。(3)问历史作用可以从对经济、思想以及对当时的人民生活状况有所缓解来归纳即可。必修二第三课。‎ ‎【答案】‎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徽商的历史作用。(4分)‎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改变人们思想观念;‎ 缓解平民生活困难; 冲击自然经济。(任答二点4分)‎ ‎217.(2012·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40题)(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纱,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类皆领贴开张”。‎ 在这一时期(明中后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的贸易中,中国以出口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为主,进口少量土特产,明显的出超,葡、西、日等国商人不得不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逆差,于是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这一时期中外贸易的显著特点。‎ ‎——樊树志《晚明史》‎ 材料二 时文被大批地印刷和流传是在明代的成化年间以后。成化之前,世间无刻本时文,杭州通判沈澄刊印了一册《京华日钞》(时文选集),获得了重利。从此以后形成风气,甚至达到了书坊非举业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的地步。……顾炎武曾说过:“至一科房稿之刻,有数百部皆出于苏、杭,而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但没有出现类似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些学者把明清江南经济与英国经济进行比较,力图找到明清以后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欧的原因。‎ 黄宗智提出了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江南的农户家庭虽然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获得了较高总收入,但由于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报酬递减,人均日产量却是下降的。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导致社会虽然有“增长”但是却没有发展,也就是出现“无发展的增长”。他把江南经济运行的这一方式称为“内卷化”或“过密化”。黄宗智认为,真正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如18世纪英国农业以及现代机械化农业所展示的情形。但是,明清时期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则是出现了“内卷化”,成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典型代表。‎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 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出版时文反映哪些现象?(8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因为哪些因素从而没有走向近代化。(11分)‎ ‎【解析】第(1)问材料一第一段主要说明了明代市镇经济发展以及牙行在明代市镇中地位,材料第二段主要说明民间对外贸易以及出口大量商品,据此归纳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书坊非举业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的地步”进行归纳概括。第(3)问材料三可以分析出两个观点:从黄宗智 “内卷化”理论可以概括出江南地区劳动生产率低;从彭慕兰“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概括出海外市场与优质的矿产资源。此外,从材料一中国出口商品来看,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八股文科举取士对人的压制。‎ ‎【答案】(1)①民间对外贸易发达,出口大量商品到外国,处于出超地位。(2分)②明代市镇经济发展迅速。(2分)③牙行在明代市镇中,一方面助长商品经济的发展,借以从中获利;另一方面却破坏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2分)‎ ‎(2)①明代印刷业和出版业水平有较大发展。(2分)②明代人口大量增加,科举竞争压力增大。(2分)③明代科举八股文,士子通过研习时文,提升八股文水平。(2分)④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出版时文是商业行为,出版商有大量的利润。(2分)‎ ‎(3)①商品经济只在江南地区发展较充分,在全国范围内,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3分)②八股文科举取士,限制了思想发展。(2分)③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江南地区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发展没有进入发展型增长。(3分)④中国在明清时没有庞大的海外市场和优质的矿产资源。(3分)‎ ‎218.(2012·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起点考试)(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 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 南北朝 ‎122(北方)215(南方)‎ ‎1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328(南方)‎ ‎1450.92‎ ‎6.42‎ ‎3.21‎ ‎3.21‎ ‎90%‎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一一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对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一一一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荼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分) ‎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冈。(4分)‎ ‎(3)你觉得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请说明理由。(4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问,材料一表格主要是从纵向比较分析,呈现增长趋势,除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比较项外;第(2)问,从上一问可知,材料二中反映茶业种植主要是在南方是因粮食产量的提高,可提供其它种植业劳动力以及种植的可能性;第(3)问,开放型问题,言之有理即可;第(4)问,根据唐朝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来分析,唐代政治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的局面,而经济上繁荣。‎ ‎【答案】(1)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4分)(答四点即可)‎ ‎(2)粮食产量提高保障粮食供应;多余劳力种植经济作物;耕地面积增加为茶叶种植提供条件。(4分)(答两点4分)‎ ‎(3)可信,粮食种植迅速发展为经济作物的专业化生产提供可能;祁门县山多田少,适宜种茶。‎ 不可信,在当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重农抑商思想)“业于茶者七八”有夸大之嫌。(4分)‎ ‎(4)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茶叶产量增加,各地生活习俗的融合。(4分)‎ ‎219.(2012·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联考)(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白圭,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昊用兵,商鞅行法是也。’蓝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人也。往来贩贱卖责,家累千金。”‎ ‎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三 (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发展和特点》和[明]谢肇潮《五杂俎》‎ ‎(1)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据材料一、四,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2分)‎ ‎(3)据材料四,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2分)‎ ‎(4)据材料二、四,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3分)‎ ‎【解析】第(1)问,关键句:“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而“‘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昊用兵,商鞅行法是也。’蓝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人也。往来贩贱卖责,家累千金。”则需分析概括归纳与总结,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战国时期,吕不韦等大商人的出现,而明代徽、晋地域性商帮。第(2)问,材料二中的珠、玉、马、鹦等都是属于稀有贵重的奢侈品,而材料三中的“万姓交易”则是生活日用品。第(3)问,关键句:“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用自已的话来概括归纳。第(4)问,从政治与经济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1)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2分,答到其中2点即可)‎ 特点:战国出现大商人;明代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2分)‎ ‎(2)变化:由奢侈品到日用品。(2分)‎ ‎(3)不同: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2分)‎ ‎(4)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发展(或经济发展)。(3分)‎ ‎220.(2012·江苏苏北四市摸底·21题)(13分)钱穆先生认为,元代社会经济、文化水准高出春秋时代百倍,但政治上却是倒退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至(元)中叶以后,则剧家悉为杭州人。……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现在)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材料二 这座城(杭州)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在一星期的三天中,都有四、五万人来赶集。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每一方形市场的对面有两个大公署,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执,并且监视附近各桥梁的守卫是否尽忠职守,如有失职,则严惩不怠。‎ ‎——《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三 ‎ ‎(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王国维认为杭州成为元杂剧中心之地的主要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归纳元朝杭州商业繁荣的主要表现。据材料一、二,概括当时城市的主要特色。(5分)‎ ‎(3)据材料三,你是否认同钱穆对行省制度的看法?并说明你的理由。(2分)‎ ‎(4)据上述材料,分析古代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主要作用。(3分)‎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特点。第一问根据材料中杭州的历史地位、元朝政策的变化以及经济决定文化等解答即可。第二问根据材料二中的“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宽阔”、“许多广场或集市”、“……都有销售”、“有两个大公署”等即可解答。第三问是开放性试题,钱穆对行省制度是持否定态度的,从中央集权的强化和中央权力过大、地方失去活力两方面解答即可。 第四问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等方面解答即可。‎ ‎【答案】(1)古都,是文化中心;前朝文人相对集中;元代废科举,儒士移情于词曲。(如果答出“经济重心南移”同样赋分)(3分)‎ ‎(2)打破市坊界限;市场规模大;商品种类多;交易量可观;注重市场管理。(任3点3分)文化中心;商业中心。(2分)‎ ‎(3)认同: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2分)‎ 不认同: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分)‎ ‎(4)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经济管理;促进文化繁荣。(3分)‎ ‎223.(2012·浙江台州中学第一次统练)(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平生诵佳句,今见海冥冥。”‎ ‎——(宋)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 ‎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 ——内藤湖南,1909‎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格局和经济功能所具特点。(4分)‎ ‎(2)结合材料二,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4分)‎ ‎(3)比较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6分)‎ ‎【解析】本题以宋朝的经济作为突破口,考核宋朝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影响,特别通过比较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强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动知识的能力。第(1)问可根据材料一中三则材料分别概括。第(2)问从阶级变化、生活方式、文化发展等方面分析。第(3)问材料三中内藤湖南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答案】(1)商业活动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2分)饮食服务娱乐设施比较完备,城市经济职能增强。(2分)‎ ‎(2)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2分)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2分)‎ ‎(3)区别: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3分) 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3分)‎ ‎224.(14分)(2012·潍坊四县一校质监·1题)合理的经济指导思想与恰当的经济制度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1)根据材一,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4分)‎ 材料二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州 世界 欧州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炭 ‎6‎ ‎6‎ ‎4‎ ‎3‎ ‎4‎ ‎3‎ 钢 ‎5‎ ‎5‎ ‎5‎ ‎4‎ ‎3‎ ‎2‎ 注: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2)分析上表,指出1913—1937年苏联(俄国)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世界的排名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材料三 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之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一倍,并规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相应配套措施。‎ 材料四 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 ‎(3)材料三、四表明二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政策做出了怎样的调整?(2分)其特点是什么?(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1)问比较简单结合材料可知是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很简单。(2‎ ‎)问一定要联系苏联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政策,通过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国民经济,之后通过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快速发展。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3)问二战后发达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政策调整就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影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伍。(4分)‎ ‎(2)变化:1928年与1913年排名持平(或恢复到1913年水平);1928年以后迅速上升。(2分)‎ 持平原因:战乱结束;新经济政策实施。(2分)‎ 上升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或社会主义工业化);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五年计划的推动;欧美遭经济大危机打击。(每点1分,考生只要言之成理,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2分)‎ ‎(3)调整:制订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2分)特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分)‎ ‎225.(2012·安徽名校高三模拟二)(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渐进”的,而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中国很长的历史都是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集中的行政管理阻止任何除农业以外的新尝试……迅速滋长贪官污吏,导致农民起义……‎ ‎(1)就经济而言,材料一中所说“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存在哪些负面作用?请结合明清时期的有关史实予以说明。(4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 ‎——选自《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二分析其正确性。(4分)‎ 材料三 ‎1990年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从‎1月17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当时为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次“南巡”)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 ‎——选编自林蕴晖《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之行与苏东剧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历史根源。而作者为什么却认为这次“南巡”是“客观形势使然”?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又有何意义?(8分)‎ ‎(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应注意问题。(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材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第1问解题中需注意“中央集中行政管理”指明清时期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小农自主生产”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两者的负面作用根据所学回答。第2问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内容和影响等,根据教材有关所学的知识点来进行答题。第3问考查了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的背景、意义,依据所学回答。第4问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国家在发展经济时的注意点,酌情回答即可,主要要涉及民生、国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角度回答。‎ ‎【答案】(1)负面作用:明清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对外交流。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压迫剥削加重,引发了农民起义。(4分)‎ ‎(2)从原因分析:人民公社制度超越了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实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通过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表现。‎ 从措施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改变农村土地的所有制形式,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对 经营方式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使生产关系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从过程分析:党和政府采取了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式,是“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 秩序地进行”的反映。‎ 从结果分析: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从而保证了 ‎ ‎“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加”。(回答两点即可得4分)‎ ‎(3)历史根源: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分)‎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如1988年的通货膨胀、1989年政治风波);“市场改革取向”遭到激烈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4分,回答两点即可得4分)‎ 意义: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的深化与发展。(2分)‎ ‎(4)要关注民生,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要依据国情,对经济政策进行适当调整;调整经济政策,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局势,抢抓机遇,全力发展。(3分任答2点即 可得3分)‎ ‎226.(2012·安徽合肥八中第四次月考)(2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 ——内藤湖南,1909‎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比较材料一中两位作者观点的异同。(6分)‎ 材料二 明清时期,证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即在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 ‎——据罗肇前《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夕,江南的原始工业化程度(指这一时期已出现了工业革命的某些有利因素)绝不亚于英国,而双方都以轻工业为主。彼此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重工业自16‎ 世纪开始便迅速发展,在工业上所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但这种现象没有在江南出现。其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小,对劳动力的依赖却相当高,因此劳动力充足、能源和材料缺乏的江南很自然地便偏重轻工业的发展,注重技巧而不注重机器。 ‎ ‎——据粱柏力《被误解的中国》‎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有利于中国工业革命爆发的因素。说明中国最终未能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8分)‎ 材料三 五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十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中英南京条约》‎ ‎(3)概括材料三的条文要点,并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革命史观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社会总体状况。(6分)‎ 材料四 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打破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但旧制度的改变和旧秩序的解体,必引发剧烈的政治运动并带来长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得这个国家很难一下子找到新的稳定中心,任何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安定的环境都是很难进行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太多的精力与资源放在了“打倒”与“推翻”的运动中,认定只要解决体制问题,就能迅速带来中国的现代化。但问题是“打倒”与“推翻”只能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至于怎样经营却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进行研究与思考。‎ ‎——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延误”讨论(中新网)‎ ‎(4)提炼材料四中关于中国现代化延误的观点。(2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的问题及其对影响因素的分析。第一问主要是对宋代商业革命产生的影响的看法不同。第二问有利因素从材料提取,逐项列出,未能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主要从工业革命的发生即大机器生产所需要的条件分析;第三问,主要理解几种史观,然后结合材料信息分析;最后一问分析 延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1)同:宋朝发生商业革命。异: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2分)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2分)‎ ‎(2)有利因素:①手工业规模大,数量多;②劳动力充足;③19世纪初已经形成了全 国统一市场;④传统科技的发展。(6分)‎ 原因:①重工业发展缓慢;②未重视矿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2分)‎ ‎(3)废除公行制度(或海禁政策)、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3分)中国逐渐成为 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中国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到民主革命时期。(3分)‎ ‎(4)观点:太多的政治运动、太多的社会动荡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2分)‎ ‎227.(2012·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36题)(26分)商业是一个国家很重要的经济部门,商品经济的发展常常给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造成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材料二 材料三 英国1555年经由北方海路从事海外贸易的莫斯科公司,是英国对外贸易领域中股份公司的雏型。此后又出现近东公司(1581年)、东印度公司(1600年)、非洲公司(1618年)等。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695年间,股份公司的数目已从22个增加到150个。与此同时,黑奴贸易兴起。从1680年到1775‎ 年,英国从非洲运往西印度群岛的黑人,就有300万左右。当时利物浦成了奴隶贸易的中心,1795年它集中了英国奴隶贸易的5/8和欧洲奴隶贸易的3/7。奴隶贸易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货币资本,著名的冶炼业资本家安东尼·培根,就是一个奴隶贩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片所示绘画风格兴起的原因,并概括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商业发展的特点。(8分)‎ ‎(2)材料二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我国国内商贸呈什么状况?这种局面后来是怎样逐步解决的?(12分)‎ ‎(3)据材料三说明工业革命前英国海外商贸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海外商业发展与工业革命的关系。(6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外不同时期商业的发展,涉及中国宋代商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新航路开辟后到工业革命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第(1)问《清明上河图》属于社会风俗画,呈现的是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的规模和日常商业的发展状况。关于这一时期商业的发展特点回归教材,抓住两个“打破”:即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的经营时间和空间被打破。第(2)问粮票的出现一方面是物资的匮乏,只能定量供应,另一方面与中国照搬苏联的模式,实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有关。具体慨况如下图:‎ 如何逐步解决这一局面,即回答中国如何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南巡和十四大等重要史实,依据教材回答即可。第(3)问英国海外贸易的特点,抓住材料“股份公司的数目已从22个增加到150个。与此同时,黑奴贸易兴起。”等关键信息概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重要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原料、市场。材料中“奴隶贸易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货币资本”,同时不但开拓了海外市场。‎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2分)‎ 特点:商贸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市、坊混置;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繁华的工商业市镇日益增多。(6分,任答两点可得满分)‎ ‎(2)状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贸活动缺乏活力,市场物资奇缺,完全凭票证供应,商业萧条,人民生活困难。(4分)‎ 解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基本战略,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农业方面首先实行联承制,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此同时对外开放逐步展开,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1992年邓小平南巡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001年我国加入WTO。(8分,任答四点可得满分)‎ ‎(3)特点:兴办商贸股份公司,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积极开拓海外市场。(3分)‎ 关系:英国的海外商业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资本、市场,是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重要动力。(3分)‎ ‎228.(2012·江门高三调研·38题)(2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图一:四合院 图二:欧洲城堡 图三:上海浦东 材料二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1)结合图一和材料二,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的建筑特点有哪些?(4分)造成这一建筑风格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分别是什么?(4分)‎ ‎(2)图二为古代西欧常见的城堡,这类城堡的数量在17世纪后呈现何种发展趋势?(2分)为什么?(6分)‎ ‎(3)图三为今天上海浦东繁华的一景,如此景象的出现得益于哪些政策和制度,(4分)这一景象有何标志性意义?(2分)‎ ‎(4‎ ‎)从古到今中西方建筑风格各不一样,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影响建筑风格的因素有哪些?(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图中和材料二中“外观规矩,中线对称”等归纳四合院的图示归纳,对称、封闭等,第二小问,四合院是古代中国的传统民居,根据出现的政治时代和经济特征回答。第(2)问,根据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特点回答,此时正处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四大发明对欧洲产生冲击作用,骑士的封建堡垒在逐渐减少。第(3)问,图三上表现了改革开放后上海浦东的发展,可以根据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和意义回答。第(4)问,可以从不同时期的历史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回答。‎ ‎【答案】(1)特点:封闭性强;外观规矩,中线对称。(4分)‎ 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4分)‎ ‎(2)趋势:不断减少。(2分)‎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火药的传入)等。(6分)‎ ‎(3)政策和制度:改革开放的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分)‎ 标志性意义: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2分)‎ ‎(4)因素:当时的政治制度、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等。(每一点2分,最高4分)‎ ‎229.(2012·江西红色六校第一次联考·27题)(20分)古今中外,政府和社会精英对于社会和谐都有过许多思考与实践。‎ 材料一 (洪武元年)诏曰:“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 ‎——《明会典》卷十七,户部四,田土。‎ 材料二 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他的“大同”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民生主义”主张里。在他看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刘雅丽《略论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道德观与和谐社会》‎ 材料三 狄更斯著名的小说《双城记》,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巴黎和伦敦这两座城市为背景,借古喻今,希望为社会矛盾深刻的19世纪英国寻求出路。狄更斯说,不满情绪广泛地存在于英国的社会中,可能由于任何一个很小的原因,一下子变成前所未有的一场可怕的大火。……(‎‎2011年8月6日 ‎)警察的行动致人死亡,点燃了伦敦的夜空。怒火此起彼伏,蔓延英国多个城市。‎ ‎——《现代快报》‎2011年8月14日《伦敦与巴黎骚乱对比》‎ 材料四 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每一个层面,都日益清晰地表现出整体性、体系性的运动。……与此同时,针对这种新的整体性运动,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反抗。这种反抗既有理性主义的……也有浪漫主义的,如西雅图、热那亚和纽约街头的反全球化抗议活动。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恐怖主义活动,虽为异数和极端,但本质上也属于这种反体系运动的一部分。‎ ‎——宿景祥《贫富扩大与全球反抗》‎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抑制土地兼并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6分)‎ ‎(2)在20世纪20年代的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就民生方面提出了哪些有利于发展和谐社会的思想?(2分)你是否赞同材料二中孙中山先生认为的“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主张?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3)结合材料三,以狄更斯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2分)试列举该流派2 个以上的其他代表作品(2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主要存在哪些不和谐的问题?(5分)‎ ‎【解析】本题考查土地政策和经济全球化。第(1)问从提炼有效信息“验其丁力,计亩给之”“ 罪之”来归纳答案,结合所学明朝的土地政策进行补充作答。注意归纳表述,避免照抄原文。第(2)问回忆所学三民主义有关民生主义的政策进行作答。注意其民生主义的阶级属性。第(3)问从有效信息“社会矛盾深刻”等来归纳答案。作品回顾所学知识作答。第(4)问回顾课本知识“全球化的弊端”来作答。‎ ‎【答案】(1)按家庭劳动力多少来分田;重惩兼并者;编定鱼鳞图册。(每点2分,共6分)‎ ‎(2)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每点1分,共2分)‎ 不赞同。(1分)二者在阶级属性上有着根本上的不同(2分)。‎ ‎(3)主要关注深刻的社会矛盾,揭露社会的黑暗。(2分),作品(2分)‎ ‎(4)恐怖活动猖獗(2分)、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盛行等等。(除回答恐怖活动给2分外,其他每回答一个给1分,总分不超出5分)‎ ‎230.(2012·河南许昌四校联考·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C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C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摘编自[美: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年份 日 英 美 法 德 ‎1921—1929年 ‎3.0‎ ‎1.7‎ ‎4.3‎ ‎9.4‎ ‎7.1‎ ‎1930—1937年 ‎9.9‎ ‎2.7‎ ‎0.7‎ ‎—3.9‎ ‎—0.3‎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扬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CDP水平的走势。(3分)‎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C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12分)‎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2分)据统汁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C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6分)‎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C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2分)‎ ‎【解析】考查中国和西欧的经济发展状况。第(1)问考查读图的能力。第(2)问B段的时间为1300至20时期早期,分析原因时注意比较当时中国和西欧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差异即可。第(3)问据材料概括特点时注意材料二介绍的是中国的情况;材料三介绍的是西欧的情况;注意中国自身的对比和中西的对比即可。‎ 回答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CDP下滑的走势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时,注意从内部和外部因素考虑,内部因素注意到当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第(4)问寻找到西欧和中国的共性即可。‎ ‎【答案】(1)A段:中西大致保持一致,走势相对平稳,中国略高于西欧。B段:中国稳定不前,西欧超过中国并持续上升。C段:中国总体下降,西欧加速上升。(3分)‎ ‎(2):自然经济为主;君主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思想文化专制。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民主思想发展。(12分,分中国和西欧两大方面)‎ ‎(3)特点: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增长速度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2分)‎ 原因: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落后的社会制度;动荡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6分)‎ ‎4.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强区域合作,顺应全球化潮流;重视科技创新、理论创新;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2分,任意回答符合题意的两条即可)‎ ‎231.(2012·福建四地六校联考·25题)(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OECD首席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逊(Angus Maddison)曾说:1820年时,中国的GDP比西欧和其衍生国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在人力仍然是主要生产力的时期,没有人能够否定人口的快速增长意味着经济的全面繁荣,同样意味着收入的大幅提高。1820年,中国的GDP总量以1992亿美元雄踞世界第一,占世界GDP十个强国比重的28.6%;而美国以110亿美元的总量只占全球GDP比重的不足5%。”‎ 材料二 日本学者杉原薰(Sugihara Kaoru)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的奇迹,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海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在2002年,历史再度发生了位移,如果我们用总量指标作判断,1945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或其殖民地,而是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那里曾至少保持部分的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它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 ‎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20年时,中国GDP雄踞世界第一的原因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北大西洋的胜利”指的是什么?( 1分)试从政治、经济、对外关 系上分析指出自19世纪初到1945年“北大西洋的胜利”的主要原因。(6 分)‎ ‎(3)“1945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或其殖民地,而是发生 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试以中国为例,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 ‎【解析】考查近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演变,经济中心的几次转移,一定要紧扣材料,并联系教材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判断。第(1)问联系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概况和此时西欧的状况。第(2)问联系时间1820~1945年,这一时期就是欧美的时代。再分析原因。第(3)问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的原因回答即可。‎ ‎【答案】(1)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较大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时期西欧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对外财富掠夺基础上,西欧内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6分)‎ ‎(2)西欧资本主义列强对全球统治地位的确立。(1分)‎ 原因:政治上: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 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对外关系上: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6分)‎ ‎(3)①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经济发展的政治前提。②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④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6分)(答任三点即得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