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连云港市2013年中考化学试题目
江 苏省连云港市2013年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2013•连云港)“同呼吸,共奋斗“是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大气中PM2.5(指大气中直径不超过2.5×10﹣6m的颗粒物)的增多会导致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大.下列措施中不利于PM2.5治理的是( ) A. 发展燃煤发电 B. 研究新能源汽车 C. 禁止焚烧秸秆 D. 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 考点: 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只要能减少空气中固体颗粒就能对PM2.5的治理起作用. 解答: 解:A、发展燃煤发电,会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大量的悬浮颗粒,所以对PM2.5的治理起不到作用,故A正确; B、研究新能源汽车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PM2.5的治理,故B错; C、焚烧秸秆能产生烟尘,所以禁止焚烧秸秆,有利于PM2.5的治理,故C错; D、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就减少了空气中悬浮颗粒物,能对PM2.5的治理起作用.故D错. 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PM2.5(particulate matter)是指2.5微米以下的细微颗粒物,只要能减少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量,就能对PM2.5的治理起作用. 2.(2分)(2013•连云港)下列图示的实验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读取水的体积 C. 点燃酒精灯 D. 称取氯化钠的质量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是利用了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读取水的体积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点燃酒精灯的过程中酒精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用托盘天平称取氯化钠的质量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实验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2分)(2013•连云港)根据物质分类的知识判断,下列生活中的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 A. 发酵粉 B. 加碘盐 C. 食醋 D. 用作食品保护的氮气 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根据单质是定义分析: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解答: 解:A、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属于混合物; B、加碘盐是氯化钠和碘酸钾等形成的混合物; C、食醋是醋酸和水形成的溶液属于混合物; D、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故选项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单质和混合物的概念,解答本题要抓住定义的关键词紧紧围绕概念的含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4.(2分)(2013•连云港)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B. 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 氧气供给呼吸,它和体内物质反应,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 D. 夏天鱼池内需要增氧,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考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专题: 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A、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氧气能支持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氧气供给呼吸、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氧气能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但氧气不具有可燃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氧气供给呼吸,它和体内物质反应,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夏天鱼池内需要增氧,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注意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空气的成分、气体的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5.(2分)(2013•连云港)将金属X置于氯化铝溶液中,X表面无固体析出;而将其置于硝酸银溶液中,会发生反应:X+2AgNO3═X(NO3)2+2Ag.由此可判断X、Al、Ag的金属活动活性顺序为( ) A. Al>Ag>X B. Ag>X>Al C. Al>X>Ag D. X>Al>Ag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根据能否发生反应,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解答: 解: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将金属X置于氯化铝溶液中,X表面无固体析出,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弱;即Al>X;将其置于硝酸银溶液中,会发生反应:X+2AgNO3═X(NO3)2+2Ag,说明X的活动性比银强,即X>Ag;则X、Al、Ag的金属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Al>X>Ag.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2分)(2013•连云港)如图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于该粒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粒子的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 B. 该粒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C. 该粒子是一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 D. 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 ,则为稀有气体元素,属于相对稳定结构;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解答: 解:A、由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的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少于4,是一种金属元素的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7.(2分)(2013•连云港)在实验中利用如图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 ①用过氧化氢溶液与MnO2制取氧气; ②用KMnO4固体制取氧气; ③用KClO3与MnO2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④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根据发生装置的特征和收集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制取气体组合:固液常温型的发生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解答: 解:该发生装置适合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其中②③制取氧气的方法均需要加热; 该收集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说明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其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气大,都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故①④都符合该套装置; 故选项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常见的气体的制取,关键是明确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方法则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8.(2分)(2013•连云港)下列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2Fe+3O22Fe2O3 B.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Fe2O3═2Fe+3CO2 C. 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红磷验证质量恒定律:2P+O2P2O5 D. 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CO2+Ca(OH)2═CaCO3↓+H2O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 解: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3Fe+2O2Fe3O4. B、该化学方程式缺乏反应条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 C、该化学方程式配不正确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4P+5O22P2O5.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9.(2分)(2013•连云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别纯棉和纯毛织物 B. 人体为了补钙,可以长期饮用含钙较多的硬水 C. 公园里大理石雕被腐蚀,这是”温室效应“所致 D. 将洗涤剂滴入少量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中,震荡后静置,不分层,说明植物油可溶于水 考点: 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硬水与软水;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纯毛织物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燃烧时能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B、根据长期饮用含钙较多的硬水对人体的危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酸雨的危害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纯毛织物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纯棉没有,可用燃烧法区别纯棉和纯毛织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长期饮用硬水或导致心脑血管硬化、结石等疾病,对人体健康不利,故选项说法错误. C 、公园里大理石雕被腐蚀,是由酸雨引起的,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能与酸雨中的酸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故将洗涤剂滴入少量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中,震荡后静置,不分层,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纯棉和纯毛织物的鉴别方法、硬水的危害、酸雨的危害、乳化作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2分)(2013•连云港)如图中甲、乙丙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之间可以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由某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可能依次为Fe、NaOH、CO2 B. 丙物质只能是氧化物或盐 C. 当乙为NaOH时,它由Ca(OH)2与Na2CO3反应生成 D. 当甲为一种碱时,它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可能产生两种沉淀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 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 A、根据铁与硫酸、硫酸铜都能反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二氧化碳都能反应,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可以制取氢氧化钠; B、丙可以是酸,因为乙可以是氢氧化钠,丙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能反应就行; C、根据氢氧化钙制取氢氧化钠的方法考虑; D、根据氢氧化钡与硫酸铜反应能生成两种沉淀考虑. 解答: 解:A、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A说法正确; B、乙可以是氢氧化钠,丙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能反应就行,所以丙可以是酸,故B说法错误; C、当乙为NaOH时,氢氧化钙可以制取氢氧化钠,因为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C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钡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需要满足的条件,熟记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金属与盐反应:金属必须排在盐中金属的前面,反应物中盐必须溶于水,金属不能是钾、钙、钠. 11.(2分)(2013•连云港)图1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2是盛水的烧杯中放着t2℃下甲、乙两种物质和溶液的试管(不考虑溶剂的蒸发),根据图象和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甲>乙 B. 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从t2℃将至t1℃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 向烧杯的水中加NaOH固体后,只有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D. 向烧杯的水中加NH4NO3固体后,只有盛放甲溶液的试管中有晶体析出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2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此时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并结合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分析解答; C、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结合二者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分析解答; D、NH4NO3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结合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分析解答. 解答: 解:A、2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此时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描述错误;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从t2℃将至t1℃时,甲析出晶体,乙的溶解度与降温前相等,从图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2℃时乙的溶解度,所以降温后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的溶质质量分数,故描述错误; C、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甲物质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乙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减小,溶剂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正确; D、NH4NO3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析出晶体,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不会析出晶体,正确; 故选AB. 点评: 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对溶液温度的影响,并能结合图示分析和解答问题,要据题意和选项细心解答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12.(2分)(2013•连云港)小亮同学在实验室中制取CO2气体后,对废液进行后续探究,他向一定质量的含CaCl2和HCl的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生产沉淀或者气体如图1所示;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溶液的pH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中b→c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 B. 图1中b点的值为106 C. 图1中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D. 图1中0→a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曲线表示 考点: 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 根据加入的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了,才开始与氯化钙反应,开始生成沉淀,最后到达最高点说明已经反应完了进行解答. 解答: 解:A、图中oa段表示生成的气体质量,故A选项错误; B、根据题意可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由图示可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2.2g,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5.0g.设生成2.2g气体所需的Na2CO3的质量为y,生成沉淀5.0g所需Na2CO3的质量为z.则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44 y 2.2g 解得,y=5.3g; Na2CO3溶液的质量==53g,所以图1中b点的值为53,故B错误; C、c点表示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含有NaCl一种溶质,故C错误; D、图1中0→a段反应过程是碳酸钠溶液和盐酸反应,开始盐酸有剩余,溶液呈酸性,当盐酸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有氯化钠和氯化钙,溶液呈中性,所以图1中0→a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曲线表示,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要知道只有把盐酸反应完了,才能与氯化钙反应产生沉淀,因为如果碳酸钠与氯化钙先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也会被剩余的盐酸溶解掉,将不会看到沉淀.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6分) 13.(4分)(2013•连云港)用适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氧分子: 2O2 ; (2)镁离子: Mg2+ ; (3)氧化钙中钙元素显+2价: O ; (4)常见的钾肥: KCl (任写一种).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解:(1)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2个氧分子表示为:2O2;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镁离子可表示 为:Mg2+; (3)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氧化钙中钙元素显+2价可表示为:O; (4)含有钾元素的化肥为钾肥,氯化钾是常见的钾肥,其化学式为:KCl. 故答案为:(1)2O2;(2)Mg2+;(3)O;(4)KCl;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4.(8分)(2013•连云港)化学支撑科技,化学改变生活.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创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①”神舟十号“飞船的发射让航天员再次访问”天宫一号“.”天宫一号“资源舱舱段使用了铝锂合金材料代替传统材料,铝锂合金属于 金属 材料(填“金属”或“合成”或“复合”). ②据《苍梧晚报》报道:国内首把碳纤维小提琴由我市鹰游集团碳纤维应用研究中心研发制造,其中碳纤维属于 复合 材料(填“金属”或“合成”或“复合”) (2)“科学膳食”是人类健康的保障小明的食谱中缺少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你建议他增加 苹果 (填一种);当他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你建议他饮用含 无机盐 的运动材料(填六大营养素之一). (3)“安全意识“在我们心中共鸣 ①天然气或沼气(主要成分均为CH4,其密度小于空气)已在城乡普通入户,万一燃气泄漏,应采取的措施是 及时的开窗通风,并报燃气公司维修 ,为了及时发现漏气,可在厨房墙壁的 上 方安装报警器(填“上”或“下”). ②稀释浓硫酸时,为了防止酸液溅出造成伤害,操作时一定要注意 酸入水 中(填“水入酸”或“酸入水”), 并缓慢注入,且用玻璃棒不断 搅拌 (填操作名称). 考点: 金属材料及其应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防范爆炸的措施;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均衡营养与健康.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1)①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的一种,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②碳纤维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其含碳量随种类不同而异,属于复合材料,可以据此解答; (2)水果、蔬菜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可以据此解答,而剧烈运动后出汗应该饮用含有无机盐的饮料,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3)①天然气泄漏应该及时的开窗通风,并报燃气公司维修,而甲烷的密度小于空气,所以应该在厨房墙壁的上方来安装报警器,可以据此解答; ②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来进行解答. 解答: 解:(1)①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的一种,所以铝锂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②碳纤维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其含碳量随种类不同而异,属于复合材料; (2)水果、蔬菜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所以应该多食用水果蔬菜来补充维生素;而汗水中含有较多的无机盐,所以剧烈运动后出汗应该饮用含有无机盐的饮料; (3)①天然气泄漏应该及时的开窗通风,并报燃气公司维修,而甲烷的密度小于空气,所以应该在厨房墙壁的上方来安装报警器; ②释浓硫酸时,为了防止酸液溅出造成伤害,操作时一定要注意 酸入水中,并缓慢注入,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故答案为:(1)①金属; ②复合; (2)苹果;无机盐; (3)①及时的开窗通风,并报燃气公司维修;上; ②酸入水;搅拌.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但综合性较强,考查了多方面的生活知识,要将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化学中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走入化学. 15.(12分)(2013•连云港)“对比试验”是化学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完相关的化学知识后,走进实验室做了如下试验,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1)通过试验A,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 导热 性(填一条物理性质). (2)对于实验B,一段时间观察试管①中的铁钉明显锈蚀,由此得出: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水和 空气 直接接触.欲除去铁锈可用 盐酸 洗方法,铁制品除锈时 不能 (填“能”或“不能”)长时间浸在酸溶液中. (3)实验C是利用体积相同并充满CO2的软塑料瓶、等量的水(瓶①)和NaOH溶液(瓶②)进行实验,根据塑料瓶变瘪的程度证明CO2和NaOH溶液中的溶质确实发生了反应,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4)实验D的烧杯②中呈现的现象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烧杯①中液体时浓氨水时,烧杯②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 红 色;当烧杯①中液体换成浓盐酸,且烧杯②中液体换成滴有酚酞NaOH溶液时,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红色逐渐褪去变为无色 .其中盐酸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l+NaOH═NaCl+H2O ,属于 复分解 反应(填反应类型).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碱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 (1)根据燃烧的条件以及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进行解答; (2)根据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水和空气直接接触以及除去铁锈可用盐酸清洗方法进行解答; (3)根据二氧化碳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解答; (4)根据浓盐酸、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以及酸碱指示剂遇到酸碱变色情况进行解答. 解答: 解:(1)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通过试验A,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2)对于实验B,一段时间观察试管①中的铁钉明显锈蚀,①试管中即提供了空气,也提供了水,由此得出: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水和空气直接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所以欲除去铁锈可用盐酸洗方法,铁制品除锈时不能长时间浸在酸溶液中,因为酸也和金属反应; (3)二氧化碳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4)实验D的烧杯②中呈现的现象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烧杯①中液体时浓氨水时,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溶于水显碱性,所以烧杯②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当烧杯① 中液体换成浓盐酸,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显酸性,烧杯②中液体换成滴有酚酞NaOH溶液时,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是红色逐渐褪去变为无色.其中盐酸与NaOH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的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导热;(2)空气;盐酸;不能;(3)2NaOH+CO2═Na2CO3+H2O;(4)红;红色逐渐褪去变为无色;HCl+NaOH═NaCl+H2O;复分解. 点评: 此题是一道实验设计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燃烧的条件、铁生锈的条件、二氧化碳的性质、微粒的性质并进行知识的大胆迁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解题. 16.(12分)(2013•连云港)某研究性小组的同学用电解水的方法测定水的组成后,提出问题:“测定水的组成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经过讨论,得到了肯定的答案,邀请你一起对此展开探究. 【设计方案】甲同学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和下图装置及药品进行实验(操作规范),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O4+H2↑ ,洗气瓶B中浓硫酸的作用为 吸收水 【实验探究】当玻璃管中固体由黑色转变为红色时,实测得:①的玻璃管和其中固体的总质量在反应后减少了1.6g;②装置D的干燥管的总质量在反应后增加了1.82g,用此数据算得水中H、O元素的质量比为 11:80 ,由水的化学式算得H、O元素的质量比为 1:8 . 【分析交流】针对上述结果与理论值有偏差,乙同学认为:该装置存在缺陷,此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你对此改进的方法是 在D装置后面再连接一个干燥管 (假设生成的水完全被D中碱石灰吸收,装置内空气的水蒸气、CO2忽略不计).小姐同学用改进的装置重新实验得到了正确结果. 【意外发现】丙同学不小心将反应后的少量红色固体a洒落到多量稀硫酸中了,发现除了有红色固体 b以外,溶液的颜色有无色变为蓝色. 【提出问题】铜与稀硫酸是不反应的,这里溶液的颜色为什么会变蓝呢? 【查阅资料】①CuO被还原的过程中会有Cu2O生成,Cu2O也能被还原成Cu; ②固体是红色的,它与稀硫酸的反应为Cu2O+H2SO4=CuSO4+Cu+H2O 【得出结论】红色固体a中含有Cu2O 【分析交流】红色固体a中含有Cu2O 是否会影响水测定结果 不影响 (填“影响”或“不影响”). 【提出猜想】针对红色固体a的成分,小组同学提出猜想①是:是Cu2O 和Cu; 猜想②是 Cu2O 【拓展猜想】丁同学想利用改进后装置及药品重新实验,通过测量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的方法来确定哪种猜想成立,他已称得:①玻璃管的质量;②反应前后红色固体a和玻璃管的总质量,完全反应后,你认为他还需要称量 D装置 的质量. 【教师点拨】称取一定质量的红色固体a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经过滤、洗涤、干燥后再称量红色固体b的质量,也可以确定哪种猜想成立. 【定量分析】小组同学再次实验,他们开始称取质量为3.6g的红色固体a,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后,得到红色固体b为2g.假如3.6g红色固体a都是Cu2O,请你计算出生成铜的质量(利用Cu2O+H2SO4=CuSO4+Cu+H2O进行计算,写出计算过程);然后,通过与实际的固体2g进行比较,判断猜想 ① 成立(填①或②).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专题: 综合实验题. 分析: 锌能和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空气中含有水和二氧化碳; 玻璃管中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红色固体a中含有Cu2O不影响对水的测定结果; 玻璃管的质量,反应前后红色固体a和玻璃管的总质量都已经称量,如果再知道生成水的质量,就可以确定红色固体a的成分;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可以确定红色固体a的成分. 解答: 解:【设计方案】 锌和稀硫酸反应能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O4+H2↑. 故填:Zn+H2SO4═ZnO4+H2↑. 洗气瓶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水. 故填:吸收水. 【实验探究】 用此数据算得水中氧元素的质量是1.6g,氢元素的质量是1.82g﹣1.6g=0.22g,则水中H、O元素的质量比为:0.22g:1.6g=11:80,由水的化学式算得H、O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6×1)=1:8. 故填:11:80;1:8. 【分析交流】 因为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进入了干燥管,影响了结果,所以应该在D装置后面再连接一个干燥管,这样能够防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进入D中. 故填:在D装置后面再连接一个干燥管. 【分析交流】 红色固体a中含有Cu2O不影响水测定结果,因为玻璃管中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和固体的成分无关. 故填:不影响. 【提出猜想】猜想②应该是氧化亚铜. 故填:Cu2O. 【拓展猜想】 因为完全反应后铜的质量通过称量可以计算出来,如果知道反应生成的水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反应生成铜的质量,再和通过称量计算出的铜的质量比较,就可以确定固体的组成. 故填:D装置. 【定量分析】 设3.6g红色固体a都是Cu2O,则完全反应后生成铜的质量为X, Cu2O+H2SO4=CuSO4+Cu+H2O 144 64 3.6g X = X=1.6g, 与得到的红色固体2g不符,说明红色固体中含有氧化亚铜和铜. 故填:①. 点评: 通过计算可以确定物质的组成,这是近年来常考的内容之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要仔细领会、全面掌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