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全

‎ 第一讲、机械运动 ‎ 【考点聚焦】测量的初步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长度的测量。 ‎ ‎2.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体积的测量。‎ ‎3.误差和错误。 ‎ ‎4.长度的测量方法。‎ ‎【知识结构】‎ ‎ 考点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米尺、皮卷尺、游标卡尺、激光测距仪等。‎ ‎(2)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 Km=1000 m;1 dm=0.1m;1 cm=10-2m;1 mm=10-3m;1μm =10-6m;1 nm =10-9m 常考的物理长度估测 ‎ 课桌的高度约0.75 m,物理课本的宽度约18 cm,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为20~30 cm,一支铅笔长度约20 cm, 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约1.5 m,教室每层楼高约3 m,一张纸的厚度约0.1 mm ‎(3)测量:要做到四会;会放(刻度尺与被测长度平行);会看(视线与尺面垂直);‎ 会读(数据包括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单位);会使用磨损刻度尺进行测量。‎ 特殊的测量方法:长度的测量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用积累法测微小长度,比如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用尺规配合法测硬币直径、乒乓球直径、圆锥体高度;用化曲为直(棉线)法测量地图上铁路长度、圆的周长;用滚轮法测量操场的周长、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2.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秒表、手表等。‎ ‎(2)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 。 1h= 60 min= 360 s.‎ ‎ (3)测量:累积法估测时间,比如测脉搏跳一次的时间:先用秒表测脉搏跳若干次所花的时间,再用时间除以次数得到脉搏跳一次所花的时间。‎ ‎ 常考的时间估测 ‎ 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0.4 s;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 s;普通中学生跑完100 m用时约15 s;脉搏1 min内跳动的次数约75次.‎ 考点二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 位置 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考点三、运动的快慢 ‎1.速度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国际单位是米每秒(m/s)。‎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区 别 匀 速 直 线 运 动 匀 速 直 线 运 动 特 点 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 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 求 速 度 用v=s/t求速度 用V=s/t求路程s内的平均速度 ‎ 常考的物体运动的速度的估测 ‎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自行车的行驶速度约为5 m/s.‎ ‎ ‎ ‎【链接中考】‎ ‎1.单位换算:8.5m= cm; 36000nm= km 15cm3= m3。‎ ‎2.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测量A、B两个小木条的长度,其中对木条 的测量是正确的,这个木条的长度是 cm。‎ ‎   3.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误差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B.测量中误差和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C.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尽量减小 D.使用精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4.把一根刻度尺均匀但不准确的直尺跟标准直尺进行比较,当两尺零刻度线对齐时,不准确尺的30.00cm刻度线正好与标准尺的29.50cm刻度线平齐,由上面读数可知标准尺的分度值是 。若用不准确的直尺测得笔盒的长度为15cm,则用标准尺测得笔盒的长度为 cm。‎ ‎5.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1所示,在图中分别作出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s、速度v与时间t的图像,正确的是( )‎ 图1‎ ‎6. 小明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说他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车窗   B.铁轨 C.路边的树   D.在车内走动的乘务员 ‎ ‎7.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向西快速行驶,一个行人沿该公路的便道向西散步。以行人为参照物汽车( )‎ A.向东运动 B.向西运动 C.静止不动 D.无法确定 ‎ ‎8.校园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了广大师生的安全,交警部门在校园和校园附近安放了图所示的四个标志,其中表示“限速5公里”的是( )‎ ‎ 9.一座大桥长1.6Km,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15m/s的速度通过此桥,火车完全通过此桥所需的时间为多少?‎ ‎【集体议课意见】‎ ‎【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 第二讲、声现象 ‎【考点聚焦】声现象涉及到的考点有:‎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声音的传播 ‎3.声速及有关计算 ‎4.乐音的三要素 ‎5.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呈现形式】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知识结构】‎ ‎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1.声音的产生 ‎ 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 。‎ ‎ 2.声音的传播 ‎ (1)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 (2)介质: 固体 、 液体 、 气体 均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 3.声速 ‎ (1)影响因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 种类 有关。‎ ‎ (2)大小:15℃空气中声速为 340m/s 。‎ ‎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 大于 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大于 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即: V固>V液>V气 。‎ ‎ ‎ ‎ 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 ‎1.物体发生振动且声波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 ‎ 2.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响度要足够大,声源距人耳不能太远;‎ ‎ 3.有良好的听觉器官。‎ ‎ 考点二 声音的特性 ‎ 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个特性是 音色 、 响度 和 音调 。‎ 名 称 概 念 影 响 因 素 相 关 关 系 音 调 声音的 高低 。‎ 发声体的频率。‎ 频率大,则音调 高 ;‎ 频率小,则音调 低 。‎ 响 度 声音的 大小(强弱),‎ 常用分贝(dB)表示。‎ 发声体的振幅及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振幅大,则响度 大;‎ 振幅小,则响度 小。‎ 音 色 声音的品质。‎ 由发声体的材料、‎ 结构和发声体的 发声方式决定。‎ 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 发出的声音一般音色 不同 。‎ 考点三 噪声及噪声的控制 ‎ 1.噪声 ‎ 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 声是指 妨害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 ‎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 ‎ (1) 在声源处减弱 ;(2)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 在人耳处减弱 。‎ ‎ 考点四 声的利用 ‎ 1.超声波(频率高于 20 000Hz 的声音)‎ ‎ (1)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易集中。‎ ‎ (2)应用: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 ‎ 2.次声波(频率低于 20 Hz 的声音)‎ ‎ (1)特点:能绕过物体传播、传播距离远。‎ ‎ (2)应用:预报地震、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 ‎ 3.声的利用 ‎ (1)声音可以传递 信息 ,如:回声定位,B超。‎ ‎ (2)声音可以传递 能量 ,如:超声波碎石。‎ ‎【方法提示】‎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大。‎ ‎3.利用回声可求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等问题。‎ ‎4.运用声音的三要素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5.噪声的控制方法。‎ ‎【链接中考】‎ ‎1.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 而产生的。‎ ‎2.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是反映声音 的,响度是反映声音 的,我们通过声音区分不同乐器是靠 。‎ ‎3.将手表放在枕头下面,隔着枕头能够清楚第听到手表“滴答”声,这说明枕头的传声能力比空气 。‎ ‎4.拿一张硬纸片,让它从一木梳上很快地划过去,再让它慢一点从同一木梳上划过去,两次用力大小一样,则两次发出的声音 〔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前三项都不同 ‎5.医生用听诊器可以清晰地听见患者心跳的声音,这是由于 〔 〕‎ A.听诊器能自动收集有用的声音 B.听诊器减少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响度 C.听诊器减少了噪声的干扰 D.听诊器靠固体传声效果好 ‎6.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小实验现象。‎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C.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曲线。‎ ‎7.“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杨光能模仿单田芳、刘欢等文艺名人的声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 选填(“音调”、 “响度”或“音色” ).现场观众欣赏听到的歌声是通过 传播的. ‎ ‎8.科学家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 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深度是多少m?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 m/s) 科学家发现这种方法是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的,其原因是什么?‎ ‎【集体议课意见】‎ ‎【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 ‎ 第三讲、物态变化 ‎【考点聚焦】本部分涉及到的考点有:‎ 1. 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 ‎2.物质三态间相互转化及吸热、放热的情况。‎ ‎3.晶体的熔点,并会查熔点表。‎ ‎4.液体的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5.液体的沸腾和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6.应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知识结构】‎ ‎ 考点一 温度及其测量 ‎ 1.温度 (1)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 (2)摄氏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 常考的温度估测 ‎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人的正常体温是37 ℃左右,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18~25 ℃. ‎ ‎2.温度计 (1)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 (2)使用方法:‎ ‎ ①估:估计被侧物体的温度。 ②选:据估测温度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 ③看: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④放: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不要接触容器底或侧壁。‎ ‎ ⑤读:待示数稳定后读取,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 ⑥记:正确记录测量的温度,不要漏掉单位。‎ ‎ 考点二 熔化和凝固 ‎ 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熔化时需要吸热。‎ ‎ 2.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物体凝固时需要放热。‎ ‎ ‎ ‎ 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 体 非 晶 体 熔点和凝固点 有 没有 熔 化 过 程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物质 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物质先变稀,最后成为液体。‎ 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吸收热量 凝固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放出热量 熔化 图像 凝固 图像 ‎ ‎ ‎ ‎ ‎ ‎ 举 例 海波、水晶、石英、食盐、各种金属 ‎ 沥青、玻璃、松香、石蜡 ‎ 考点三 汽化和液化 ‎ 1.汽化: 物体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体汽化需要吸热。‎ ‎ (1)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和沸腾的比较:‎ 异同点 蒸 发 沸 腾 不 同 点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 必须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缓慢的汽化现象 剧烈的汽化现象 温度降低 温度保持不变 相同点 ‎1.都是汽化现象2.都使液体变为气体3.都要吸收热量 ‎ ‎ ‎2.液化: 物质从气 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气体液化后体积会大大地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或二者兼用。‎ ‎ ‎ 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通常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都随气压减小而降低,随气压增大而升高。液体沸腾时温度要达到沸点并且还要继续吸热。‎ ‎ 考点四 升华和凝华 ‎ 1.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 ‎ 樟脑丸、钨等。如用久的白炽灯灯丝变细,就是由于灯丝升华的缘故。‎ ‎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放热。自然界中的霜的形成,就是由于空 ‎ ‎ 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 物体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时可以相互转化的,物体在发生物态变时通常几个过程交织在一起,在分析问题时要依据具体情景合理分析。如:用久的白炽灯玻璃泡内会发黑。其原因是电灯通电发光时,在高温下灯丝发生升华成为钨蒸汽;灯灭时温度降低,钨蒸汽遇冷凝华为钨粉附在玻璃泡的内表壁。故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先升华后凝华。具体情况见下面的物态变化循环图: ‎ ‎ ‎ ‎【方法提示】‎ ‎1.熟记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熔化、汽化、液化、凝固、升华、凝华。‎ ‎2.日常生活中温度计如何正确使用:(1)“一看二清”。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2)“三要”。(a)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底;(b)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c)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运用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特点以及图像判断物态变化和吸放热过程。‎ ‎4.自然界中,常见自然现象和三态变化关系。5.汽化两种方式的比较。‎ ‎6.升华、凝华现象同其它物态变化的比较。‎ ‎7.巧记物态变化特征,灵活运用和解释有关现象。‎ ‎【链接中考】‎ ‎1.云、雾、雪、霜、露、雹、冰中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 ,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是 ;由水凝固形成的是 。‎ ‎2.吹气和哈气都是从人口出来的气。用口“吹气”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 ‎ ‎,使水温降低;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 ,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 3.如图所示是晶体萘的熔化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80℃的萘是〔 〕 ‎ A. 固态 B. 固、液共存状态 C. 液态 D. 以上几种说法都有可能 ‎【集体议课意见】‎ ‎【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 第四讲、光现象 ‎【考点聚焦】本部分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光的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光的反射定律,会完成反射光路图 4.平面镜成像及其特点 ‎【呈现形式】‎ 常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的形式出现,例如:对反射定律的实验验证可以通过实验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对反射现象和反射光路可以通过作图题进行考查。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可以通过实验或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知识结构】‎ ‎ 考点一 光的直线传播 ‎ 1.光源:能够自行 发光 的物体叫光源。‎ ‎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 均匀 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 3.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为 3×10 m/s;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等于真空中的速度。‎ ‎ 4.用 光的直线传播 可解释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等。‎ ‎ 考点二 光的反射 ‎ 1.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做光的 反射 。‎ ‎ 2.光的反射定律 ‎ (1)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同一平面 内。‎ ‎ (2)异侧: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 法线 的两侧。‎ ‎ (3)等角: 反射角 等于 入射角 。‎ ‎ 3.光的反射类型 ‎ (1)镜面反射:射到物体表面上的平行反射后 反射光线仍然是平行的 。‎ ‎ (2)漫反射:射到物体表面上的平行反射后 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 。‎ ‎ 4.可逆性: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 的。‎ ‎ 考点三 平面镜成像 ‎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光的反射 。‎ ‎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 (1)虚实:成的像为 虚像 。 (2)大小:像和物的大小 相等 。‎ ‎ (3)距离: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相等 。(4)对称:像和物关于 平面镜 对称。‎ ‎ 考点四 光的折射 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插入水中的筷子“弯折”,河水变“浅”,游泳者看岸边的灯“变高”。‎ ‎1. 光的折射定律 ‎ (1)共面: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 内。‎ ‎ (2)异侧: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 法线 的两侧。‎ ‎ (3)角不相等:①定性:空气其他透明介质。②变性: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 增大 。‎ ‎ 2.可逆性: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 的。‎ 考点五 光的色散 物体的颜色 ‎ 1.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被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 色散 。‎ ‎ 2.光的三基色是 红 、 蓝 、 绿 ;颜料的三原色是 红 、 黄 、 蓝 。‎ ‎ 3.透明体的颜色由 它透过的色光 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由 它反射的色光 决定。‎ ‎ 考点六 看不见的光 ‎ 1.光谱:把 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 2.人眼看不见的光:在红光之外是 红外线 ,应用:红外线夜视仪、电视遥控器.‎ 在紫光之外是 紫外线 。应用:验钞机、紫外线灯等.‎ ‎ 物体的颜色 ‎ 白色物体可以反射各种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在什么颜色的光的照射下就呈现什么颜色;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不论什么颜色的光照到黑色物体上,物体都呈现黑色;除了黑、白色物体,其他颜色的物体只有在白光和本色光的照射下呈现物体本色,在其他颜色光的照射下,物体都呈现黑色.‎ ‎【方法提示】‎ ‎1.应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有关现象 该类问题的解释掌握三点(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什么物体;(3)说明出现什么现象和结果。例如:影子的形成。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因而当光在传播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正对准物体传播的光就会被挡住,在物体背光的一侧产生了与物体相似的暗区,这就是影子。‎ ‎2.有关反射面的转动:当反射面绕入射点转动时,注意法线也随着转动,且法线转过的角度同界面转过的角度相同,法线始终与界面垂直,弄清该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3.判断平面镜的成像图是否正确 ‎(1)观察各像点是否用虚线连接。因成的是虚像,应当用虚线表示;‎ ‎(2)连接对应的物点与像点,观察它们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物、像点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4.依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问题 ‎(1)类型:①已知物和镜画像;②已知像和镜画物;③已知物和像画镜 ‎(2)注意:物用实线,像及物像连线用虚线,镜面要打斜线。‎ ‎(3)具体作法:①根据反射定律作图:从物点任意画两条光线射向平面镜,根据反射定律作其反射光线,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焦点,即为虚像点。②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对称性)‎ 这里重点介绍利用对称法作光路图,就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光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简记为:正立、等大、对称、虚像。利用对称法可以方便地解决四种类型的平面镜作图题:(1)确定虚像的位置;(2)确定观察范围或光照范围;(3)确定光路;(4)确定发光点的位置。在作图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对称法的核心是平面镜的成像规律,从根本上讲是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链接中考】‎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 A.海市蜃楼 B.小孔成像 C.手影游戏 D.穿过森林的阳光 ‎ 2.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则入射角为 ,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若平面镜沿顺时针方向转动30度,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 .‎ ‎3.一竖直水井深10m,月球到地球间的距离是3.8×105m,则月亮在井中的像离水面 m.在猴子捞月的故事中,猴子始终捞不到月亮,原来是因为 .‎ ‎4.如图1所示,请作出三角形的像 ‎5.如图2所示中,作出S点发出的一条入射光,经反射面反射后经过P点 图2‎ 图1‎ 图3‎ ‎6.小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的电子钟示数的像如图3所示,这时的时刻应该是多少?请简述的判断方法,并请动手试一下.‎ ‎【集体议课意见】‎ ‎【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第五讲、透镜及其应用 ‎【考点聚焦】本部分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 1.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2.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 ‎3.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 ‎4.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呈现形式】‎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是填空题和简答题的最好物理模型。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在作图题中经常出现,特别是特殊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光路图,同时,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解决问题仍是这部分考试的重点。‎ ‎【知识结构】‎ 考点一 透镜及透镜作图 ‎1.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 2.有关透镜的科学术语:主光轴,光心,焦点(F),焦距(f),‎ ‎3.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三条特殊光线:(如图1所示,比较两透镜的异同)‎ ‎(1)凸透镜 ‎ A.平行主光轴的光线----通过焦点;‎ B.通过焦点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C.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2)凹透镜 ‎ A.平行主光轴的光线----反向延长线通过同侧虚焦点;‎ ‎ B.正对凹透镜另一侧焦点射出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 C.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考点二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凸透镜成像及应用表(将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物 距(u)‎ 像 距(v)‎ 像 的 性 质 应 用 大 小 正 倒 ‎ 虚 实 无限远 v=f 极小 ‎‎ 光斑 测焦距 ‎ u>2f ‎2f>v>f 缩小 倒立 ‎ 实像 ‎ 照相机 u=2f v=2f 等大 ‎ ‎ 倒立 ‎ 实像 ‎ 测焦距 ‎2f>u>f v>2f ‎ 放大 ‎ 倒立 ‎ 实像 ‎ 幻灯机 ‎(投影仪)‎ u=f 无限远 ‎ ‎ ‎‎ ‎‎ 获取平行光源和测焦距 u<f 同侧 ‎ 放大 ‎ 正立 ‎ 虚像 ‎ 放大镜 ‎ ‎ 焦点内外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分居两侧倒,虚像则是同侧正,物近像远像越大,物远像近像越小。‎ 考点三 眼睛和眼镜 ‎1.构造 ‎ 人眼的主要构造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可以改变焦距的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视物原理 ‎ 光线由所观看的物体发出,外界的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经过角膜及晶状体的折射,会聚在视网膜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通过视神经将这个信号传给大脑,人就看到了物体。‎ ‎3.近视眼、远视眼的比较 ‎【链接中考】‎ ‎1.一束光从空气中斜着射入某种透明物质,已知入射光线跟界面成37o,且它的折射光线跟反射光线垂直,则它的反射角为_______,折射角为_______.‎ ‎2.当你漫步在池塘边,常会看到池塘中的“白云”和在“白云”中游来游去的鱼.这一现象的正确解释是: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虚像;看到的“白云”是光的 形成的虚像(选填“折射”或“反射”)‎ ‎3. 照相机照相时,如果被照的景物由远变近,应将镜头往 ,使胶片离镜片 些。完成这一动作是调节照相机上的 。‎ ‎4.放大镜的原理是: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焦距时,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 像。‎ ‎5.投影仪是利用 透镜来成像的,它上面的平面镜的作用是 ,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6.焦距为10cm 的凸透镜,当物体放置在主光轴上距透镜16cm 处时,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清晰像的特点是 A.正立、放大的像 B.倒立、放大的像 C.正立缩小的像 D.倒立缩小的像 ‎7.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某一物体放在此透镜20cm处,可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 8.图2是物体A通过凸透镜(透镜未标出)成像的示意图。当凸透镜放在哪点时,才能产生图中所成的像A’( )‎ 图2‎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集体议课意见】‎ ‎【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 第六讲、质量与密度 ‎【考点聚焦】‎ 1. 知道质量的单位。2.会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会使用游码,会使用天平称质量。‎ ‎3.理解密度的概念。4.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5.会用量筒测体积,会用天平和量筒测体积 ‎【知识结构】‎ 考点一 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但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可以再分,但再分就不能保持物质原有的性质了。‎ ‎3.分子之间有间隙,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4.纳米(nm)是长度单位,1nm=m 考点二 质量 ‎1.质量: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跟物体的形状、位置和状态无关。‎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要单位是kg,1t=1000kg==‎ 考点三 质量的测量 ‎1.常用工具:杆称、台秤、电子称等。‎ ‎2.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托盘。‎ ‎3.天平的使用 放: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拔:将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零刻度处;‎ 调: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上或左右摆动幅度一样是,天平平衡。‎ 称:左物右码,用镊子加减砝码,加砝码顺序时从大到小,砝码不能调平时,调节标尺上的游码直到调平平衡。‎ 读:物体质量等于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示数。‎ 注意:天平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操作规范,遵循“左物右码’原则,称量物体时,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来调节天平的平衡。‎ 考点四 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 ‎2.单位:kg/m或g/cm;1g/cm=kg/m 3.公式:‎ 注意: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是相同的,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考点五 密度的测量 ‎1.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的密度。测量步骤:‎ ‎(1)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m。(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为V1。‎ ‎(3)把固体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出二者的体积为 V2。‎ ‎(4)固体的密度 ‎2.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测量步骤:‎ ‎(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m1。‎ ‎(2)把烧杯中适量液体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测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2。‎ ‎(3)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 (4)液体的密度 ‎1.给你天平、量筒和水,要测出金属块的密度, 判断是何种金属?写出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出的质量m(2)将量筒内装入一定体积的水V1(3)把金属块放入量筒内,计下水面位置的读数V2(4)算出金属块体积V金=V2-V1,则ρ金=m金/(V2-V1)(5)对照密度表判断是何种金属。‎ ‎2.判断物体是“空心”还是“实心”‎ ‎(1)比较密度:根据公式ρ物=m物/ V物,求出ρ物,再与该物质密度ρ比较,若ρ物<ρ,则为空心,若ρ物=ρ,为实心。‎ ‎(2)比较体积:把物体作为实心物体对待,由公式V=m/ρ,求出V,再与V物比较。若V<V物,则该物体为空心,若V= V物,则该物体为实心。‎ ‎(3)比较质量:把物体作为实心物体对待,由公式m=ρV,求出体积为V的实心物体的质量,然后将m与物体实际质量m物比较,若m>m物,则该物体为空心,若m=m物,则该物体为实心。‎ ‎ 【链接中考】‎ ‎1.7.9×103kg/m3= g/cm3; 1L= mL; 1mg= kg;‎ ‎2.铝锅的质量540g,铝盆的质量是270g,铝块的质量是27g,则组成物体的密度之比为 。‎ ‎3.甲、乙两个物质的密度之比为3:2,若用它们分别掳做成一个实心物体,则质量之比和体积 之比可能是〔 〕 A.5:2 3:5 B.4:1; 8:3 C.2:1 3:2 D.4:3 1:2‎ ‎4.如图所示,三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酒精、水、盐水,则装酒精的是〔 〕‎ 丙 乙 甲 ‎ A.甲杯 B.乙杯 C.丙杯 D.无法判断 ‎ ‎5.质量为60g的无色透明液体,其体积为75mL,则该液体可能是  ‎ A.水    B.煤油     C.酒精   D.硫酸 ‎6.一架天平的砝码盒中各砝码的质量及个数见下表天平的游码标尺 如图所示,‎ 砝码 ‎100g ‎50g ‎20g ‎10g ‎5g 个数 ‎ 1‎ ‎ 1‎ ‎ 2‎ ‎ 1‎ ‎ 1‎ ‎(1)当他准备向右盘加砝码时,首先脑子时应想的问题是 。‎ ‎(2)他在右盘加20g,10g,5g,砝码各一只发现天平横梁上的指针在标尺的两侧不断摆动,如图所示 ‎① 他用下列哪一步操作可正确称出物体的质量 〔 〕‎ A.将横梁上平衡螺母向右旋进一些B.将横梁上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在天平右盘加砝码D.从天平右盘取出5g砝码并移动游码 ‎② 该物体的质量 〔 〕‎ A.可能大于35g B.在30g与35g之间 C.可能小于30g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3)该天平的分度值是 g。测量范围是 。‎ ‎【集体议课意见】‎ ‎【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 第七讲、力 ‎【考点聚焦】这部分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物体间的力是相互作用的 ‎2.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运动的方向,力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3.重力、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其方向。‎ ‎4.测量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 ‎5.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 ‎【呈现形式】‎ 以上考点常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对概念和规律的记忆、理解和应用,通过观察和实验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结构】‎ 考点一 力 ‎1.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单位:牛顿,符号N。‎ ‎6.力的示意图:用一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适时总结 ‎1.力的作用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一个是受力物,离开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不会有力的作用。‎ ‎2.相互接触或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都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3.一个物体在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一个反作用力,因此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在指明该物体是施力物体环是受力物体的,必须指明对哪一个力而言。‎ 考点二 弹力 弹簧测力计 ‎1.弹力 ‎(1)弹性:物体受外力后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又恢复原来的形状。‎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大小:跟物体的弹性强弱和形变量有关。‎ 注意:有些形变非常微小,肉眼是看不见的。如:压桌子时,桌子发生的形变等。‎ ‎2.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测量前指针要归零,看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测量力时,被测力的大小应在测量范围之内;测量过程中,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弹簧伸长的方向和所测的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考点三 重力 ‎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地球上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大小: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3.计算公式:G=mg, g=9.8N/kg(粗略计算时一般取g=10 N/kg)。g的意义是在地球附近,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为9.8N。‎ ‎4.方向:竖直向下。‎ ‎5.重心:重力的作用点。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不规则的薄板形的物体的重心,可以采用悬挂法来确定。‎ ‎【链接中考】‎ ‎1.指出下列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人推车是,给车一个向前的推力,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 ‎(2)用力提水桶时,水桶对手的拉力,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 ‎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C.只有接触的物体才有可能有力的作用 D.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使用弹簧测力计前首先要对弹簧测力计进行观察,观察指针是否对准 ,还应当观察 和 。‎ ‎4.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的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 ‎ A.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被测力的大小应在测量范围之内 ‎ B.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其读数应根据最小分度值确定 ‎ C.测量前一定要校零 ‎ ‎ D.实际测量力时,测力计内的弹簧伸长方向不一定要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5.体育课上,只见小明用力将铅球沿斜上方推了出去,在空中运动了一段弧线后落到地面,地面被砸了一个坑。在这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力的作用效果。‎ ‎(1)铅球受到小明的推力作用后,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 变为 ;‎ ‎(2)铅球脱离手后,不沿斜向直线运动,轨道向下弯曲,这是因为 ;‎ ‎(3)铅球以某个速度砸向地面,最后处于静止,这是因为 ;求落地时,地面被砸了一个凹陷的坑,这是因为 。‎ ‎6.在日常生活中,你有过下面的经验吗?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填空解释这些现象。‎ ‎(1)要让小船离开岸边,可以让岸上的人推一下小船,此时小船受到 对船的 ‎ ,船由静止变为运动了,也可以将竹篙用力撑岸边,此时 对岸有力的作用,那么, 对 也有力的作用,船因此受到力的作用而运动。‎ ‎ (2)人如果要从地面上跳起来,必须用脚蹬地,此时, 对 有力的作用;同时, 对 也有力的作用,如果 力大于人的重力,人就跳起来了。‎ ‎ (3)小高用力去推一块大石块,大石块纹丝未动,而小高的脚向后滑。小高向后滑的原因是 。‎ ‎7. 请你设计三个小实验,来分别说明(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集体议课意见】‎ ‎【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第八讲、力与运动 ‎【考点聚焦】‎ ‎1.知道惯性定律和惯性现象。‎ ‎2.理解合力的概念,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滚动摩擦,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 ‎【知识结构】‎ 考点一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或者受力平衡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条件:没有受到力或受力平衡。‎ 考点二 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的性质。‎ ‎2.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3.惯性与牛 顿 第 一 定 律的比较 区 别 牛 顿 第 一 定 律 惯 性 ‎ 条 件 物 体 不 受 外 力 作 用 时 任 何 条 件下 本 质 描述物体在一定条件下遵循的运动规律 物 体 本 身 的 属 性 考点三 二力平衡 ‎1.定义: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或二力平衡。‎ ‎2.条件:(1)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大小相等;‎ ‎(3)方向相反; (4)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 考点四 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4.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1)压力的大小;(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减小)压力;‎ ‎(2)使接触面变粗糙(光滑);‎ ‎(3)变滚动(滑动)为滑动(滚动);‎ ‎(4)使接触面分离,即加润滑油或形成气垫。‎ ‎ 【链接中考】‎ ‎1.运用惯性知识填空:(1)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后,由于 ,虽然不再用力,仍能继续前进一段距离。(2)用铲子给锅炉送煤,铲子 (填“必须”或“不必”)进入炉内。(3)一个人站在航行的船尾,往甲板上竖直向下投一石块,石块将落在 (填“船尾的甲板上”或“水中”)。(4)自行车紧急刹车后,轮子不转了,车子还会向 滑动。‎ ‎2.如图2所示,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放一个斜面,让一个小钢珠由斜面顶上滚下,则:‎ ‎(1)钢珠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速度会逐渐 (填“增加”、“减小”或“不变”)。最后 静止(填“会”或“不会”)。(2)如果地面上铺上光滑的玻璃板,则钢珠在水平面上滚动的距离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3)如果可以完全消除空气阻力与摩擦力,则钢珠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其速度 (填“会”或“不会”)改变。最后将 。 ‎ 图3‎ 图2‎ ‎3.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 ‎(1)对于什么情况下二力平衡你的猜想是 。提出猜想的依据是 。‎ ‎(2)利用图3所给的器材和砝码,你设计了一个怎样的实验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 ‎(3)通过实验,你得出的二力平衡的条件是: 。‎ ‎4.摩托车做飞跃障碍物表演时为了减少向前翻的危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应该前轮先着地 B.应该后轮先着地 C.应该前后轮同时着地 D.哪个轮先着地与翻车的危险没有关系 ‎5.下列各现象中,表现出物体惯性的是 〔 〕‎ A.用脚踢足球,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B.在草地上滚动的小球,越滚越慢,最后停下来 C.行驶着的汽车突然刹车时,车上的乘客向前倾倒 D.熟了的柿子从树上掉下 ‎6.学校升国旗时,当国旗匀速直线上升时,下列正确的是〔 〕‎ A.旗受到的重力和绳对旗的拉力合力为零 图4‎ B.旗对绳的拉力和绳对旗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C.旗受到的重力和旗对地球的引力是一对平衡力 D.旗对绳的拉力和旗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8.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如果路面光滑,汽车将行驶的更快 B.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C.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才可能产生摩擦力 D.鞋底、轮胎上有凸凹不平的花纹,是为了防止摩擦 ‎9.如图4所示在横梁下边用细线系一质量较大的金属球,金属球的下面用同样的细线系 一小木棒,当用手向下猛拉小木棒时,会被拉断的细线是〔 〕‎ A.金属球上面的细线 B.金属球下面的细线C.金属球上面和下面的细线同时被拉断 D.无法判断 ‎10.在如图3所示的物理情景中,表示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B )‎ ‎11.质量为60kg的物体在水平向右的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地面对它的摩擦力是它本身重力的0.2倍,‎ 求:(1)水平拉力F的大小 ‎(2)如果置于更粗糙的地面上,摩擦阻力变为本身重力的0.3倍,而人的拉力增大为原来的2倍,则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合力是多大?方向如何?(g=10N/kg)‎ ‎【集体议课意见】‎ ‎【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 第九讲、压强 ‎【考点聚焦】‎ ‎1.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 ‎3.知道连通器的原理。 4.知道大气压强的现象、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5.知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呈现形式】‎ 这部分知识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中考考查中的小综合试题可能会与这部分知识有关,例如压强和浮力的小综合,压强与简单机械之间的小综合等等,因此,呈现的形式也会是多样化的,涉及到的题型会遍及中考常见的所有题型,特别是近几年的科学探究性试题都设计到这部分知识。‎ ‎【知识结构】‎ 这部分知识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固体压强、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 考点一 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方向:垂直接触面,且指向被压物体。 3.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考点二 压强 ‎1.压强的物理意义:用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用字母P表示,公式:‎ ‎3.单位:帕斯卡,1Pa=‎ ‎4.增大压强的三种方法:(1)当压力F一定时,需减小受力面积S;(2)当受力面积S一定时,需增大压力F;(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减小受力面积S,增大压力F。‎ ‎5.减小压强的三种方法:(1)当压力F一定时,需增大受力面积S;(2)当受力面积S一定时,需减小压力F;(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增大受力面积S,减小压力F。‎ 考点三 液体压强 ‎1.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作用且有流动性。‎ ‎2.测量仪器:压强计。使用压强计可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P=ρ液gh ‎3.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在液体内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密度有关,在同一深度处,液体越大,压强越大。‎ ‎4.应用——连通器 ‎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2)原理:如果只装一种液体,那么液体静止时连通器各部分液面总是相平的。‎ 考点四 大气压强 ‎1.产生原因:气体具有流动性,受重力作用。‎ ‎2.变化特点:(1)随高度增加而减小。(2)同一位置大气压随天气变化而不断变化。‎ ‎3.液体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随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同种液体的沸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通常说的沸点是指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 ‎4.大气压的测量(1)测量实验:托里拆利实验。(2)测量仪器:气压计。(3)标准大气压值:P=1.013×10Pa,相当于76c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考点五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我们把能够流动的物体叫做流体。例如空气。‎ ‎2.关系: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3.升力:当气流迎面流过机翼时,在相同的时间内上方气流经过的路程大于下方气流的路程,因此上方气流流速较大,压强较小;下方气流流速较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注意:如果机翼的前缘稍向上仰,跟气流的方向成一个小的仰角,则机翼上、下方的压强差比机翼跟气流方向平行时还要大,因此产生的升力也较大。例如,飞机起飞时,将机翼的前缘稍向上仰。‎ ‎【链接中考】‎ ‎1.载重汽车的轮子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轮胎比普通汽车的轮胎宽,这是为了增大 ,减小对路面的 。‎ ‎2.拖拉机的履带有一块块的金属板连接而成,每块金属块上都有一两条凸起的棱,金属板的作用和物理原理 ,凸起的棱的作用和物理原理是 。‎ ‎3.如图3所示,瓶中水从小孔A、B流出,说明液体对容器的 有压强,从B孔射出的水喷的更急,说明液体的压强随 增加而增大。‎ 图5‎ 图3‎ 图4‎ ‎4.将杯子里装满水,用纸片把杯口盖严,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放手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如图4甲所示),这表明 。把杯子放于如图4乙、丙所示位置,纸片都不会掉下来,这说明 。‎ ‎5.大气压会随高度变化而变化。青藏高原的大气压比内陆盆地的大气压 。登山运动员把气压计从高山顶上拿到山脚下时,气压计的读数将 。‎ ‎6. 物体A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如图5所示。若把A稍微向右水平移动,则A对桌面的压力F、压强p的变化情况是 〔 〕‎ A.F变大,p变小 B.F不变,p变小 C.F不变,p变小 D.F变大,p变小 ‎ 7.在冬季,剩下半瓶热水的暖水瓶经过一个夜晚后,第二天拔瓶口的软木塞时护觉得很紧,不易拔出来,其主要原因是 〔 〕‎ ‎ A.软木塞受潮膨胀 B.瓶口因温度降低而收缩变小 ‎ C.瓶内气体温度降低而把瓶塞吸住 D.瓶内气体因温度降低而压强减小,大气压把瓶塞压紧 ‎ 8.氢气球升到高空时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 〕‎ ‎ A.高空温度低,橡皮膜的耐压能力减弱 ‎ B.高空中大气压变小,球内气压比外界气压大得多,将气球胀破 ‎ C.高空大气压较大,将气球压破 D.高空温度较低,球内气压较大,将球胀破 ‎9.小华往墙上按图钉。已知图钉帽的面积是1cm2,图钉尖的面积是5×10-4cm2,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N,求图钉尖对墙的压强和手对图钉帽的压强。‎ ‎【集体议课意见】‎ ‎【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第十讲、浮 力 ‎【考点聚焦】‎ ‎1.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知道轮船、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呈现形式】‎ 本部分的考点主要以填空题、选择、计算和实验题型出现,其中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漂浮条件应用可以用实验题型出现。在计算题中,阿基米德原理、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的浮沉条件和物体的漂浮条件常常紧密联系,增加了解题的难度,主要考查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结构】‎ 考点一 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对上下表面的压强差。即F浮=F下表面—F上表面。‎ 考点二 阿基米德定律 ‎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被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式中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V排是被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g取9.8N/kg。‎ 考点三 浮沉条件 上 浮 下 沉 悬 浮 漂 浮 沉 底 F浮>G F浮<G F浮=G F浮=G F浮+FN=G 处于动态(运动状态不断改变),受非平衡力作用。‎ 可以停留在液体的任何深度处。‎ 是“上浮”过程的最终状态。‎ 是“下沉”过程的最终状态。‎ 处于静态,受平衡力作用。‎ 考点四 浮力的应用 ‎1.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密度计在不同的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相等。‎ ‎2.轮船 原理:物体漂浮条件的应用。轮船在不同的水中(如:江水、海水)所受浮力相等。轮船排水量是指轮船排开水的质量。‎ ‎3.潜水艇的原理: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浮沉的。‎ ‎4.气球和飞艇的原理:是通过改变自身的体积来实现浮沉的。‎ ‎【链接中考】‎ ‎1.利用空气浮力而升空的物体是 〔 〕‎ A.人造卫星 B.飞机 C.风筝 D.氢气球 ‎2.把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制成空心小球,用手将其置于盛水的容器中,使其浸没于水(如图6所示),放手后水球运动状态是 [ ]‎ A.上浮 B.悬浮 C.下沉 D.都有可能 ‎ ‎3.浸没与水中的钢球,在继续下沉的过程中,它受到的 [ ]‎ A.浮力增大,压强减小 B.浮力减小,压强减小 C.浮力不变,压强减小D.浮力不变,压强增大 ‎4.含有杂质的蜡块悬浮在水中,要使该蜡块漂浮,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 ‎ A.加纯酒精 B.加水 C. 加食盐 D. 加汽油 ‎5.对于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紧张感,可用漂浮疗法减轻。漂浮池内有一定深度的水,‎ 水中加有大量的_________(填“盐”或“酒精”),任何人进入池内都会漂浮起来。‎ ‎6.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重为27N,把它全部浸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7N,则该金属快受到水对它的浮力是 .‎ ‎7.密度计是测 的仪器,它是利用 的原理制成,同一密度计在各种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 ,排开液体的体积是 (选填“相同”或“不同”).密度计的刻度是上 下 .‎ ‎8. ‎ 某海滨浴场,水底布满了石头,在海水中游泳的人由深水走向浅水的过程中,赤脚踩在石块上的感觉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9.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已“探触”7000米深海。当其排开海水的体积为3米3时,受到浮力的大小约为 2.94×104 N;当其下潜至1000米深度时,该处海水的压强约为 9.8×106 帕;该潜水器从1000米深处继续下潜,受到的浮力将 不变 ‎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海水的密度近似取1.0×103千克/米3)‎ ‎10.在某次抗洪救灾中,武警某部官兵利用冲锋舟为人民群众开辟了水上生命线,该冲锋舟自重为0.6×104N,满载时排开水的体积为1.5m3,吃水深度为0.5m。(已知ρ水=1.0×103kg/m3,取g=10N/kg),求:(1)冲锋舟满载时底部所受水的压强多大?‎ ‎(2)冲锋舟满载时所受的浮力是多少?‎ ‎(3)假设每人的平均质量为60kg,为保证安全,冲锋舟最多能承载多少人?‎ ‎11.一艘油轮满载时排水量为5800t,它受到的浮力为 5.8×107 N,在码头卸下8×105Kg的燃料后,油轮排开水的体积是 5×103 m。(g取10N/kg)‎ ‎1.人们游泳时,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人站立在水中且身体慢慢要浸没时,池底对脚的支持力几乎为零。假如一位重500N的同学正在体验这种感受,则人所受浮力的大小为 500 N,排开水的体积为 0.05 m(g取10N/kg,ρ水=1.0×103 Kg/m3 )‎ ‎【集体议课意见】‎ ‎【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 ‎ 第十一讲 功和机械能 ‎【考点聚焦】‎ ‎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及功的单位。‎ ‎ 2.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的计算公式及功率的单位。‎ ‎ 3.知道有用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 ‎ 4.知道动能、势能及机械能的概念,能量的转化及守恒定律。‎ ‎【知识结构】‎ ‎ 考点一 动能 ‎1.物质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动能的大小跟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相同,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质量相同,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考点一 功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3.计算公式:W=Fs ‎4.单位:焦(J),1J=1N·m。‎ 考点二 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计算公式:P=W/t。另一个公式:P=Fv。‎ ‎4.单位:瓦(W)、千瓦(KW) 1KW=1000W。‎ 考点三 势能 ‎1.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高度相同,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质量相同,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2.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弹性形变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越大。‎ 考点四 机械能及其转化 ‎1.定义:动能和势能之和称为机械能。‎ ‎2.规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存在阻力,转化过程中机械能不断减小,反之机械能总量不变,即机械能守恒。‎ ‎【链接中考】‎ ‎ 1. 在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B )‎ A.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 B.扛着米袋慢慢爬上楼梯 ‎ C.用力推汽车,汽车没动 D.举着杠铃原地不动 ‎ 2.重50牛的的物体在水平支持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所受的阻力是20牛,则它受到的水平拉力是______牛,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30米,则拉力对物体做了_________焦的功,重力对物体做了__________焦的功。‎ ‎ 3.如图所示:A、B、C三个物体的质量关系是mA>mB>mc,它们在同样大的力F作用下,都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S,则力F 对三个物体所做的功: ( ) ‎ ‎ A.一样多 ‎ B.对A做的功最多 ‎ C.对B做的功最多 ‎ D.对C做的功最多 ‎ 4.甲、乙两人的体重之比是8:9,他们进行爬楼比赛,从一楼爬上三楼所用的时间之比是4:5,则两人克服自身重力所做的功之比是__________;两人的功率之比是___________。‎ ‎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相同的时间内做的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 B.在相同的时间内做的功越多,功率就越大 C.功率大的机器,机械效率一定高 D.功率大的机器,做的功一定多 ‎ 6.某机器的功率是1000瓦,这句话的物理意义是: ( ) ‎ A.表示这台机器能做1000瓦的功 B.表示这台机器能做1000焦的功 C.表示这台机器秒能做1000瓦的功 D.表示这台机器每秒能做1000焦的功 ‎ 7.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拉动重500牛的物体在水平支持面上以2米/秒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且物体所受摩擦力是物重的0.2倍,问:‎ ‎⑴半分钟内物体移动的距离是多少? ‎ ‎ ⑵若不计滑轮重及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则拉力F是多大?‎ ‎⑶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90%,则F的大小是多大?‎ ‎ 8.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不做功的物体没有能量 ‎ B.做功多的物体能量就多,做功少的物体能量就少 ‎ C.能够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但不一定就做功 D.能量多的物体所做的功一定就多 ‎ 9.说明下列物体具有哪种形式的机械能:‎ ‎ ⑴在水平轨道上行驶的火车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静止在高空的物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在盘山公路上向下行驶的汽车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 ‎ ⑷拉紧的弓具有________________,离弦的箭具有_______________。‎ ‎ 10.滚摆在下降时速度______,动能______,势能______,上升时速度_____,动能________,势能_______。 滚摆每次上升的高度都比前次稍低,表明滚摆的机械能总量在不断______。若不计阻力滚摆的机械能总量________。(本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11.跳伞运动员在跳伞时要经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即伞未张开,他下落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此时它所具有的动能 ______,势能_____;第二个过程:即伞张开后,他会匀速下落,则此过程中动能______,势能_____,机械能总量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12.下列各过程中属于动能转化为势能的是: ( )‎ ‎ A.拉开弓把箭射出去 B.小铁块在空中下落 ‎ C.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足球 D.停蹬脚踏板后的自行车正在冲上斜坡 ‎13.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的过程中,速度会逐渐减慢,此过程中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而在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速度会逐渐加快,则此过程中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人造地球卫星在______处动能最大,速度最快。‎ ‎ 14.在“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某同学竖直拉动弹簧秤,使钩码_________上升,弹簧秤的示数如图所示,该同学所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请你:⑴把表格补填完整;⑵在图中画出实验中的滑轮组的绕线。‎ 钩码重 ‎ G(N)‎ 钩码上升的高度h(m)‎ 拉 力 ‎ F(N)‎ 弹簧秤移动的距离S(m)‎ 机械效率η(%)‎ ‎9‎ ‎0.15‎ ‎0.45‎ ‎【集体议课意见】‎ ‎【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第十二讲、简单机械 ‎【考点聚焦】‎ ‎1.理解力臂的概念。 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4.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知识结构】‎ 考点一 杠杆 ‎1.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一根硬棒能成为杠杆要具备两个条件:有力的作用;能绕某固定点转动。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杠杆的形状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但必须是硬的,支点可以在杠杆的一端,也可以在杠杆上的其它位置处。‎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杠杆绕着固定转动的点,用字母“O”表示。‎ ‎(2)动力:促使杠杆转动的力,常用字母“F1”表示。‎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字母“F2”表示。‎ ‎(4)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字母“L1”表示。‎ ‎(5)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字母“L2”表示。‎ 考点二 杠杆分类 ‎ 物理量 杠 杆 力 臂 力 特点 应用举例 省力杠杆 L1> L2‎ F1 <F2‎ 省力费距离 撬棒 费力杠杆 L1< L2‎ F1> F2‎ 费力省距离 船桨 等臂杠杆 L1 = L2‎ F1 = F2‎ 不省力也不费距离 天平 考点三 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指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 ‎2.杠杆的平衡条件又称杠杆原理,其表达式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 L1= F2 L2‎ ‎3.从杠杆的平衡可知,力和力臂的大小成反比,即力臂越长,力就越小 ‎,计算时,单位要统一,即动力和阻力的单位要统一,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单位也要统一。‎ ‎ 物理量 滑 轮 定 义 实 质 特 点 动滑轮 滑轮可以和重物一起动 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力 定滑轮 滑轮固定不动 等臂杠杆 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考点四 定滑轮和动滑轮 考点五 滑轮组 ‎1.定义: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匹配而成的叫滑轮组。‎ ‎2.特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但是要费距离。‎ ‎3.省力特点:使用滑轮组时,有几段(股)绳子吊着物体,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G,其中F为提起重物所用的力,G为物重,n为承受物重的绳子段(股)数,即绕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股)数。‎ 考点六 机械效率 ‎1.有用功 (W有用):人们为了达到工作目的的必须要做的功。‎ ‎2.额外功(W额):利用机械时不想需要但不得不做的功。‎ ‎3.总功(W总):外力所做的功,即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即W总= W有用+ W额。‎ ‎4.定义: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分析判定一个机械的机械效率高低要分析两个因素:有用功与总功。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都小于1.‎ ‎5.计算公式: η=×100%。‎ ‎6.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尽可能增加提升物体的重力;减轻机械的自身重量;合理地减少部件间的有害摩擦。‎ ‎7.特点: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链接中考】‎ ‎1.下列应用杠杆原理工作的工具中, 费力的是 〔 〕‎ ‎     A.铡刀  B.汽水瓶起盖器的使用  C. 钓鱼杆  D.剪铁皮的剪子 ‎2.如图所示的轻质杠杆OA上悬挂着一重物G,O为支点,在A端用力使杠杆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杠杆一定是省力 B.沿竖直向上方向用力最小 C.此杠杆可能是省力杠杆,也可能是费力杠杆;‎ D.沿杆OA方向用力也可以使杠杆平衡 ‎3.图中,O为一根轻质杠杆的支点,OA=2m,OB=2.5m,A点处挂着重100N的物体。若在B端施加一个竖直方向的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上保持静止,则这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 〕‎ A.20N,竖直向上 B.20N,竖直向下 C.80N,竖直向上 D.80N,竖直向下 ‎4.如图1用三个力沿不同的方向拉绳子, 则 〔 〕‎ A.F1最大  B.F2  C.F3最大; D.一样大 ‎5.图2是用滑轮组把陷入沟里的汽车拉出来的两种方法,你看哪种方法更省力? ( )  ‎ A.甲图的方法  B.乙图的方法 C.两图的方法一样 D.无法比较 ‎6.使用滑轮组时,拉起重物所用力大小决定于( )‎ A.定滑轮的个数 B.动滑轮的个数 C.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个数 D.连接动滑轮绳子的条数 ‎7.使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来提升重物时,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的装置是〔 〕‎ 图3‎ A.甲 B.乙 C.丙  D.丁 图2‎ 图519‎ 图4‎ ‎8.画出图4杠杆示意图中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 ‎ ‎12.如图5所示,物体重G=500N,滑轮重10N,当物体G匀速上升时,则挂钩B承受拉力为__________N,挂钩A承受_______N的拉力,拉力F为_________N,若绳子自由端向上拉动0.5m,则物体向上移动________m。‎ ‎【集体议课意见】‎ ‎【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第十三讲、内能及内能的利用、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考点聚焦】‎ ‎ 1.知道物体的内能;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 2.知道热量及其单位;知道燃料的热值。 3.理解比热的概念。‎ ‎【知识结构】‎ 考点一 分子热运动 ‎1.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影响因素: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 ‎(1)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相互渗透的现象叫扩散。‎ ‎(2)扩散在气体、液体和固体间都能发生,但扩散的程度不同。扩散现象表明:分子是不停地运动的;还表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考点二 内能 ‎1.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由于分子的动能与温度有关,分子的势能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距离有关,所以物体的内能与温度、体积有关。‎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 (1)用做功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减少。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能的转化。‎ ‎ (2)用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能的转移。‎ 考点三 热量 ‎ 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叫热量。单位:焦耳(J)。热量是反映在热传递的过程中内能的改变量,因此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一个物体温度很高,不能说它的热量多,如果没有发生热传递,就没有热量可言。‎ 考点四 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 (放出)的热量。‎ ‎2.单位:J/(kg·℃)。‎ ‎3.水的比热容 (1) 数值:C水=4.2×10J/(kg·℃)‎ ‎(2) 意义:1kg水温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 (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J。‎ ‎(3) 应用:“暖气”取暖用水作介质,机器中的冷却水循环系统等。‎ ‎4.热量的计算 ‎ (1) 吸热公式:Q吸=cm(t-t0) (2) 放热公式:Q放=cm(t0- t)‎ 考点五 热值 ‎1.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单位:J/kg,读作“焦耳每千克”。对于气体燃料,在生活中多以体积来计量,所以气体燃料热值的单位是J/m。‎ ‎3.燃烧效率:燃料燃烧时有效利用的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之比,叫做燃料的燃烧效率。多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 ‎4.提高燃料的利用效率:改善燃烧条件使燃料尽可能地充分燃烧;加大受热面积,使放出的热量得到充分利用;尽可能地减少各种热损失等。‎ 考点六 热机 ‎1.定义:热机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使燃料 在热机气缸内燃烧而获得动力的机器叫内燃机,常见的内燃机油汽油机和柴油机。‎ ‎2.工作过程: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一个工作循环曲轴转两周,活塞往复运动各两次,只有做功冲程对外做功,其余的三个冲程叫辅助冲程,是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 ‎3.热机效率 ‎ (1) 概念: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 ‎(2)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a.减少各种热量损失; b.减少摩擦,保持良好的润滑;c.尽可能使燃料充分燃烧。‎ 考点七 能源的分类 ‎ 分 类 类 型 区 别 标 准 实 例 产生 方式 一次能源 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 风能、地热能、核能、太阳能 二次能源 不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 电能等。‎ 是否可再生 可再生能源 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 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 不可再生能源 消耗后不可在短期内从自然界补充。‎ 化石能源、核能等。‎ 构成 化石能源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 煤、石油、天然气等。‎ 生物质能 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 动植物体内存储的化学能等。‎ 考点八 新能源 ‎1.核能(1)概念:原子核分裂聚合时,释放出的大量能量。(2) 获得核能的途径:裂变和聚变。‎ ‎2.太阳能 (1)优点:a.巨大的“核能火炉”,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歇。‎ b.人类能源的宝库。c.清洁无污染。d.易获得 ‎ ‎(2)利用: a、光热转换;b、光电转换;c、光化转换。‎ 如:a.用集热器把物质加热。b.用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C、植物的光合作用。‎ 考点九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链接中考】‎ ‎ 1.下列关于热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温度高的物体会有的热量多 B.质量大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多 C.温度低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多 D.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得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 ‎ 2.汽油的热值是4.6×107焦/千克,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完全燃烧___________克汽油所放出的热量为2.3×106焦。‎ ‎ 3.铜的比热是3.9×102焦/(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把一铜块切掉一半,则它的比热将。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4.火柴可以点燃,也可以擦燃。前者是用__________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而后者又是用__________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且在此过程中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桶水比一杯水的比热大 B.质量为2千克10℃时的水含有的热量等于1千克20℃时的水所含的热量 C.同种物质的质量变化时,其比热不变 D.比热大的物体,每升高1℃吸收的热量一定多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B.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一定增加 C.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放出了热量,温度一定降低 ‎7. 12.使20克冰的温度从-70℃升高到-10℃,但冰未熔化成水,需要多少热量?如果这些热量是由温度从50℃降低到10℃的水来供给的, 需要多少克50℃的水?‎ ‎【教学反思】‎ 第十四讲、电路 ‎【考点聚焦】电路涉及到的考点有:‎ ‎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能区别常见导体和绝缘体。‎ ‎2.知道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基本作用。‎ ‎3.知道常用电路元件的符号。‎ ‎4.知道通路、短路和断路的区别及短路的危害,电流的形成及电流方向的规定。‎ ‎5.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6.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呈现形式】‎ 这部分知识常以实验题或作图题的形式出现,例如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或反之;按照要求设计并画出电路图。同时这部分知识是电学部分考点的基础,会经常与电学的其它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知识结构】‎ 考点一 电荷 ‎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摩擦起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3.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考点二 导体绝缘体 ‎1.导体:导电能力强的物体:如:铜、铁等常见金属等。‎ ‎2.绝缘体:导电能力弱的物体:如:陶瓷、玻璃、橡胶等。‎ ‎3.导体和绝缘体在某些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考点三 电路 ‎1.电路的组成: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等元件组成。‎ ‎2.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和短路 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 断路:断开的电路;‎ 短路:①电源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电源两端的电路;‎ ‎②用电器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两端的电路。‎ ‎3.串联、并联电路 电路名称 串 联 电 路 并 联 电 路 电 路 图 ‎ ‎ 元件连接 首尾连接 用电器两端并列连接 电流路径 一条电流路径(无分支)‎ 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电流路径(无分支)‎ 用电器工作情况 同时工作相互影响 可单独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控制作用 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其控制作用于位置无关。‎ 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控制其所在支路。‎ ‎【链接中考】‎ ‎1.一个电源、一个电铃、一只小灯泡、两个开关和若干导线组成的电路,只闭合一个开关时铃响灯不亮,只闭合另一个开关时灯亮铃不响,则开关都打开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铃响灯也亮 B.铃响灯不亮 C.铃不响灯亮 D.铃不响灯也不亮 ‎2.下列配对的哪两种物质都是导体 〔 〕‎ A.橡皮和人体 B.铅笔芯和红炽状态的玻璃 C.塑料尺和钢尺 D.纯水和盐水 ‎3.指出如图1中各电路图的错误或不妥之处 图1‎ ‎4.如图2所示的A、B、C三个电路,哪个是串联电路?哪个是并联电路?‎ 图2‎ ‎ ‎ ‎5.对应如图3所示实物图,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图3‎ 图4‎ ‎6.如图4所示,两个灯泡通过灯座装在一个木匣子上,A、B、C、D分别是连接两灯泡底座的接线柱,在E、F两接线柱间接上电源后,两灯泡都发光,你如何判断这两只小灯泡是串联还是并联,简要叙述你的判断过程。‎ ‎7.一商品仓库,后门进货、前门取货,现有红、绿两只电灯泡和一个电铃、一个电池组、两个开关,还有若干条导线。请你为仓库值班人员设计一个电路:电铃响时同时红灯亮,表示取货人在前门按开关;电铃响绿灯亮,表示送货人在后门按开关。要求画出设计的电路图,图中标明红灯、绿灯及对应的前门、后门的开关。‎ ‎【集体议课意见】‎ ‎【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第十五讲、电 流 ‎【考点聚焦】电流涉及到的考点有:‎ ‎1.电流的概念:形成、方向、效应。‎ ‎2.测量电流:会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 ‎3.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4.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呈现形式】这部分内容常以实验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根据我省中考的特点,实验题不单独设立,可以放在其它题型中考查,最常见的如:考查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可以放在填空题、作图题或探究性试题中,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可以放在选择题中。电流表的考查是本节的重要考查点。‎ ‎【知识结构】‎ 考点一 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单位及换算:1μA=A, 1A=mA.‎ ‎4.电流表 ‎ (1)认识:一般是双量程,分别是0~3A , 0~0.6A 。‎ ‎(2)使用:遵循“两个必须”,“两个不能”,“三先三后”原则 ‎ 两个必须 必须将电流表串联接入被测电路中。‎ ‎ 必须使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两个不能 所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 不能将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 ‎ 先调零后使用。‎ 三先三后 先画图后连接。 先认清分度值后读数。‎ ‎5.串联、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1)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即I=I1=I2=……=In;‎ ‎(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即I= I1+I2+……+In。‎ 考点二 半导体与超导体 ‎1.半导体定义:导体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而且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材料。‎ ‎2.超导体定义:在足够低的温度和足够弱的磁场下,其电阻率为零的物质。‎ ‎【方法提示】‎ ‎1.电流表的使用可总结为(一查两确认,两要两不要)‎ ‎(1)一查: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2)两确认:①确认所选量程。②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 两要:一要让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两不要:一不要让电流超过所选量程,二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上。‎ 在事先不知道电流的大小时,可以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2.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 ‎(1)分析电路结构,识别各电路元件间的串联或并联;‎ ‎(2)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哪段电路中的电流;‎ ‎(3)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按照题目给定的条件,求出待求的电流。‎ ‎【链接中考】‎ 1. 关于电流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所以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就是电流的方向 ‎ B.在导电溶液中有可能是自由移动的正、负离子,所以电流的方向不能确定 ‎ C.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方向与其中的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 D.带电粒子移动的方向就是电流的方向 ‎2.图1是一只电流表的示意图,当使用电流表“+”和“0.6”两接线柱时,它的最小刻度表示 A,指针指数是 A;当使用电流表“+”和“3”两接线柱时,它的最小刻度表示 A,指针指数是 A。 ‎ 图1‎ 图2‎ ‎ ‎ ‎3.白炽灯是根据电流的 效应制成的;我们骑的自行车车圈,电镀的很亮,电镀是利用了电流的 效应。‎ ‎4.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三个电流表的示数分别I1、I2、I3,则它们的关系一定成立的是〔 〕‎ ‎ A.I1=I2=I3 B.I1I2>I3‎ ‎5. 用电流表测量灯泡L1中的电流,下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6.在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中,某同学用图5-8中的接法来测灯泡的电流 ‎(1)该图测得的是B灯的电流,其中电流表的连接有什么错误。‎ ‎(2)现要测通过A灯的电流,只允许变动原图中一根导线的一个端点的接线柱位置,请在图中用虚线画出。‎ 图4‎ ‎(3)在第二问已改动的基础上,若要测量通过A、B两灯的电流之和,而且又只允许再变动一根导线上的一个端点的接线位置,请在图中再用虚线标出。‎ ‎ ‎ ‎7.某同学用两只电流表A1、A2同时连入如图5所示的电路中测电流,结果发现两只电流表的指针位置是一样的,如图6所示,求:‎ ‎ (1)电流表A1和A2的示数分别为多大?‎ ‎ (2)1min内有多少电量通过灯L2?‎ 图5‎ 图6‎ ‎【教学反思】‎ 第十六讲、电 压 ‎【考点聚焦】本部分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 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2. 电压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3. 电压表的正确使用。‎ 4. 串并联电路中电压分布的特点。‎ 5. 常见的一些电压值。‎ ‎【呈现形式】电压的测量、串、并联电路中电压分布的特点是重点。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是技能考查的重要知识点。考试中常以实验题形式出现,如电路分析、电路中的电压分布电压表的正确使用;电路图的简化等等。‎ ‎【知识结构】‎ 考点一 电压 ‎1.定义:电压就是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通常用字母“U”表示。‎ ‎2.单位。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常用的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和微伏(μV)。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1 KV=10V,1 mV=10V,1μV =10V。‎ 考点二 电压表 ‎1.量程(1)双量程:分别是0~3V , 0~15V 。(2)分度值分别是0.1V,0.5V。‎ ‎2.使用规则 ‎ 遵循“两个必须”,“一个不能”,“三先三后”原则 ‎ 两个必须 必须将电压表并联接入被测电路的两端。‎ ‎ 必须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一个不能——所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 先调零后使用。‎ 三先三后 先画图后连接。‎ ‎ 先认清分度值后读数。‎ 考点三 串联、并联电路电压特点 电路名称 串 联 电 路 并 联 电 路 电压 规律 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等于 各支路电压之和,即:‎ U=U1+ U2+……+ Un 。‎ ‎ ‎ 各并联支路两端电压相等,‎ 即:U=U1=U2=……=Un。‎ 常见的一些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一节蓄电池的电压2V ;家庭电路电压220V;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方法提示】‎ ‎1.关于电源、电流、电压三者关系。电源在工作中不断使正极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保持电路两端有一定的电压;电压的作用是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两端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但是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路两端一定有电压。‎ ‎2.如何正确使用电压表 ‎(1)必须把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中;‎ ‎(2)必须让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 ‎(3)被测电压不得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链接中考】‎ ‎1.电 源工作时,不断地使正极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保持电路两端有一定的电压,这个电压可以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发生 ,从而在电路中形成 ,所以说 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图1‎ ‎2.当使用电压表的“+”和“3”接线柱时,图1甲、乙两刻度盘上的示数分别是 V和 V;若用“+”和“15”两个接线柱时,则图2示数分别是 V和 V。‎ ‎3.下面关于电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某段导体中有电流时,在这段导体的两端一定有电压 ‎ B.在一段电路的两端如果有电压,在这段电路中就可能有电流 ‎ C.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在电路的两端如果没有电压,电路中就没有电流 ‎ D.电源的电压可以是电源负极聚集的负电荷通过电路流向正极,与正极聚集的正电荷中和 ‎ 4.关于电压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若不能预先估计被测电压的大小,应先用大量程试触 ‎ B.电压表必须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 ‎ C.电流必须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 D.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而把电压表直接连到电源两极上 图3‎ ‎ 5.在图2中的“○”内填上适当的电流表或电压表的符号,并标明正负接线柱。‎ 图2‎ ‎ ‎ ‎ 6.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后,灯L1、L2都发光,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灯突然熄灭,而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都不变,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图4‎ ‎7.如图4所示,开关闭合后,灯泡发光,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了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并且两表的示数分别不超过3V和0.6A。‎ ‎(1)根据要求将图中实物图连接起来 ‎(2)画出电路图 ‎(3)电压表和电流表 的示数各是 V, A。‎ ‎【教学反思】‎ 第十七讲、电 阻 ‎【考点聚焦】本部分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电阻及其单位 ‎2.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3.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的构造 ‎4.连接滑动变阻器到电路,改变电流。‎ ‎【呈现形式】‎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滑动变阻器的接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是本节知识的重点,考试时会把影响电阻大小因素与实验设计、作图等联系起来,常以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的形式出现。‎ ‎【知识结构】‎ 考点一 电阻 ‎1.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比欧大的单位还有 千欧(KΩ)、兆欧(M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Ω=10KΩ=10 MΩ。‎ ‎3.决定因素: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考点二 滑动变阻器 ‎1.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2.作用: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3.接法:串联在要改变的电路中,两接线头要“一上一下”。‎ ‎4.注意:使用前要观察滑动变阻器的铭牌,弄清它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闭合开关前,滑片应处于阻值最大位置(远离下端接线柱)。‎ ‎5.电阻箱:拔插式电阻箱和旋盘式电阻箱,优点是可直接读出连入电路中的阻值。‎ ‎【链接中考】‎ ‎1.导体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本身的 、 、 以及温度,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 。‎ ‎2.当导体的材料和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越长,则其电阻 ,当导体的材料和长度一定时,则其横截面积越大,其电阻就 。‎ ‎3.如图3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是 段;当滑片P向下移动时,电路中电阻 ,电流表的示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 将一段电阻为R的均匀电阻丝截成等长的2段,再将它们的端点紧紧缠在一起,合并后的电阻丝的电阻是原来的( )‎ A.1倍 B.2倍 C.4倍 D.倍 ‎5. 如图4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则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将( )A.增大、减小 B.不变、增大 C.不变、减小 D.减小、增大。‎ ‎6. 如图5所示的各电路中,灯泡和电阻均相同,能利用滑动变阻器 调节电灯从亮到熄灭的正确电路是〔 〕‎ 图3‎ 图5‎ ‎7.如图6所示,甲图中AB和CD是长度不同,粗细相同的镍铬合金线,乙图中AB和CD是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镍铬合金线,用图示装置可以研究同种材料导线电阻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由甲图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图7‎ 由乙图的实验装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图6‎ ‎ ‎ ‎8. 如图7所示,给出了几种电路元件,要求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请完成下列问题:‎ ‎①设计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②当电路中接入变阻器后,在闭合开关前,滑动片P应调到 端。‎ ‎③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 。‎ ‎④当接变阻器的 和 接线柱的两种情况下,变阻器不起变阻作用。‎ ‎⑤请按照你的连接方法完成下表:‎ 滑片P的移动 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化 小灯泡L的亮度变化 电流表的示数变化 向左 向右 ‎9. 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做“研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时,采用了    的方法,即每次选用两根合适的导线,测出通过它们的电流,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下表给出了实验中所用到的导线的情况。‎ 导体代号 A B C D E F G 材料 锰铜 钨 镍铬丝 锰铜 钨 锰铜 镍铬丝 长度(m)‎ ‎1.0‎ ‎0.5‎ ‎1.5‎ ‎1.0‎ ‎1.2‎ ‎1.5‎ ‎0.5‎ 横截面积(mm)2‎ ‎3.2‎ ‎0.8‎ ‎1.2‎ ‎0.8‎ ‎1.2‎ ‎1.2‎ ‎1.2‎ ‎⑴为了研究导线电阻与材料是否有关,应选用的两根导线是    。‎ ‎⑵为了研究导线电阻与长度是否有关,应选择的两根导线是     。‎ ‎⑶为了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是否有关,应选择的两根导线是     。‎ ‎【集体议课意见】‎ ‎【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第十八讲、欧姆定律 ‎【考点聚焦】本部分知识涉及到的的考点有:‎ ‎1.欧姆定律表达式及其所揭示的物理意义。‎ ‎2.欧姆定律的表达式的变形和应用。‎ ‎3.会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 ‎4.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5.欧姆定律实验的电路图的设计,实物图的连接,实验所得数据的分析。‎ ‎【知识结构】‎ 考点一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1.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考点二 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内容 ‎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欧姆定律表达式: 其中I与R、U属于同一段纯电阻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反应了某时刻三个物理量在同一部分电路中的电流规律,公式中I、R、U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分别为:安培、欧姆、伏特。 欧姆定律表达式变形:R=U/I;U=IR。‎ ‎ 考点三 串联、玻璃电路的电阻 ‎1.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阻值之和,即R=R1+R2+……+Rn。n个相同的电阻R1串联时,总电阻R=n R1。‎ ‎2.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阻值倒数之和,即。n个相同的电阻R1串联时,总电阻R=。‎ 考点四 伏安法测电阻 ‎1.实验原理:利用R=U/I(即: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最后算出电阻R)。‎ ‎2.实验电路图与实物图如图1、2所示 ‎3.实验器材:待测电阻、电压表、电流表、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和导线若干。‎ ‎4.实验步骤:‎ ‎ a.根据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注意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 b.移动滑片,使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全部接入电路,然后闭合开关,在移动滑片,记下对应的电压值和电流值若干组;‎ c.根据伏安法的原理,算出这几组电阻的大小,最后求出电阻的平均值,这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 ‎【链接中考】‎ ‎1.根据下列一组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 A.导体电阻一定时,电压跟电流成正比B.导体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C.电压一定时,电阻跟电流成反比 D.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2.由欧姆定律导出公式R=U/I,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的电阻和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导体的电阻和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 ‎ C.当导体两端电压为零时,它的电阻也为零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 ‎3.在测电阻实验,如图6中a、b电表分别表示 〔 〕‎ A.a是电流表,b是电压表 B.a是电压表,b是电流表 C.a、b都是电压表 D.a、b都是电流表 ‎  4.图7所示为测定电阻的电路图。如果某同学在操作中两电表的量程选择正确,但不慎将两电表的位置对调了一下,则开关闭合后 〔 〕‎ ‎ A.电流表、电压表均损坏  B.电流表损坏   C.电压表损坏  D.电流表、电压表都不损坏 ‎5.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 和_____成反比;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____和____成正比。‎ ‎6.一段导体两端电压为5V时,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为0.5A,若导体两端电压增加一倍,导体中的电流应为_____;当电压变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 。 ‎ ‎7.在研究欧姆定律的实验中,我们先保持___ 不变,得出导体中的 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然后保持___ 不变,得出导体中的 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  ‎ ‎8.要测定某一导体的电阻,只要测出导体两端的____ 和导体中的____ ,即可用公式____ 计算出待测电阻。这种测电阻的方法叫做____ 法。 ‎ ‎ 9.有两个电阻阻值分别为4Ω和6Ω,串联后接到某电源上,那么两电阻中的电流之比为____,两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为____ ,电路的总电阻为____ Ω。如把这两个电阻改为并联后接到原电路中,那么两电阻中的电流之比为____ ,两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为____ ,电路的总电阻为____ Ω。‎ ‎10. 图8为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电路图,要求:‎ ‎(1)在图中填上电表的符号。(2)在图中标出电表的正、负接线柱。 ‎ ‎(3)如要使电流表的读数变小,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向图中______(左或右)端滑动。‎ ‎11. 如图9所示,R1=10Ω,R2=20Ω,R3=30Ω,电源电压恒定不变,若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电流表的读数是0.3A,求(1)电源电压多大?(2)当S1和S2都断开时,电流表的读数多大?(3)当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的读数是多大?‎ ‎【教学反思】 ‎ 第十九讲、电功和电热 ‎【考点聚焦】‎ ‎1.知道电功及其单位 ‎2.理解电功的公式,会用电能表测量电功 ‎3.理解电功率的概念 ‎4.理解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 ‎5.理解焦耳定律,知道电热器的原理和应用 ‎【知识结构】‎ 考点一 电能 ‎1.定义:电流所具有的能量称为电能。‎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能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电能的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又称“度”,符号是kw·h。1kw·h=J,1kw·h=1度。‎ ‎3.测量工具:电能表。‎ ‎ (1)读数方法:电能表计数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用户在这段时间内消耗的千瓦时。‎ ‎ (2)铭牌上通常所表参数的含义。A.220V——表示电能表的额定电压。‎ ‎ B.10(20)A——表示电能表的额定电流为10A,在短时间内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20A。‎ C.3000r/(kw·h)——表示用电1kw·h电能表转盘转3000转。‎ 考点二 电功 ‎1.定义: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用符号W表示。‎ ‎2.公式:W=UIt。即电流在一段电路上所做的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功的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常用的电功单位是“度”也叫“千瓦时”,符号kw·h。‎ 适时总结 ‎ 公式W=UIt,适用于任何电路,而公式的变形式W=IRt和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即将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的电路。‎ 考点三 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用符号“P”表示。‎ ‎2.公式 ‎ (1)定义式P=W/t,其中W——电流做的功(用电器所消耗的电能),单位:焦(J);‎ t——做功所用的时间,单位:秒(s);P——用电器的功率,单位:瓦(W)。‎ ‎(2)计算式:P=UI,即一段电路上的电功率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成正比。‎ ‎(3)推导式:.‎ ‎3.物理意义:电功率是用来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4.单位:瓦,千瓦,且1KW=10W 考点四 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1.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一般都标在用电器的铭牌上)‎ ‎2.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标在用电器的铭牌上)‎ ‎3.实际功率:用电器在实际工作下的电功率。‎ 适时总结 ‎ 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 ‎ 当U>U额时,则P>P额,灯很亮,易烧坏。‎ ‎ 当U<U额时,则P<P额,灯很暗或不发光。‎ ‎ 当U=U额时,则P=P额,灯正常发光。‎ 考点五 电流的热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 电流通过导体时使导体发热的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举例:电流通过电炉丝时,炉丝会热得发红;电流通过灯泡内的钨丝时,钨丝会发热至白炽状态等。‎ 考点六 焦耳定律 ‎1.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2 .数学表达式:Q=IRt,式中热量Q、电流I、电阻R、时间t的单位分别是J、A、Ω、s,且1J=1A·Ω·s 适时总结:电功与电热的对比 电 功 电 热 区 别 概 念 电流通过导体时做的功 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 ‎ 本 质 消耗电能的多少 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的多少 ‎ 公 式 W=UIt Q=IRt 单 位 J ‎ J 联 系 纯电阻电路:Q=W 非纯电阻电路:Q<W ‎【链接中考】‎ ‎1.电能表是用来测定下列哪个物理量的 〔 〕‎ A.电能 B.电流 C.电压 D.电阻 ‎2.将7.2×105J的电功用“度”作单位表示,则应为 〔 〕‎ A.20度 B.2度 C.0.2度 D.0.02度 ‎3.下列关于电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电功率越大,电流做功越多 B.电功率越大,所用的时间越短 ‎ C.电功率越大,用电器消耗的电能越多 D.电功率越大,用电器消耗电能越快 ‎ 4.“220V 100W”的灯泡接入电压为210V的电路,则该灯泡的实际电功率〔 〕‎ ‎ A.大于100W B.等于100W C.小于100W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4.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 ‎(1)电源电压要_______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是为了_______;‎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应放在_______位置上,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 ‎(3)为了测定有“4.5V”字样的小灯泡的功率,除了要用电压表、电流表、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外,还应在下列器材中选用_______。‎ A.三节干电池 B.三节蓄电池 C.两节干电池 D.两节蓄电池 ‎【教学反思】‎ ‎            第二十讲、生活用电 ‎【考点聚焦】‎ ‎1.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 ‎2.理解电路中的总电流随用电器功率的增大而增大。‎ ‎3.知道保险丝和空气开关的作用 ‎4.知道安全用电常识和安全电压 ‎【知识结构】‎ 考点一 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丝→用电器。‎ ‎2.家庭电路的连接:各种用电器是并联接入电路的,插座与灯座是并联的,控制各用电器工作的开关与用电器是串联的。‎ ‎3.家庭电路各部分的作用 ‎ (1)低压供电线:家庭电路有两条进户线,是从低压输电线上引下来的,一根叫火线,另一根叫零线,它们之间有220V的电压。‎ ‎ 测电笔——用来辨别火线和零线。‎ 适时总结 ‎ 测电笔接触火线时,如果观察不到氖管发光,则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①测电笔氖管已坏;②手没有接触笔尾金属体;③火线断了,若在检修电路时,发现灯泡不亮,火线、零线都能使测电笔发光,可能的原因是:火线完好,零线处有开路,被测段的零线通过用电器和火线构成通路。‎ ‎ ‎ ‎(2)电能表:安装在家庭电路的干路上,测量用户消耗的电能(电功)的仪表,电路使用时P实应不大于电能表额定功率P额。即P实≤U额I额。‎ ‎ (3)闸刀(空气开关):总闸刀开关装在干路上,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以便检测电路和更换设备。‎ ‎ (4)保险丝:保险丝是由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当过大的电流通过时,保险丝产生较多的热量使它的温度达到熔点,于是保险丝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适时总结 ‎ 不能用较粗的保险丝或铁丝、铜丝、铝丝等代替。因为这些导线的电阻小,产生的热量少,而且铜丝的熔点高,不易熔断。‎ ‎(5)插座:并联在家庭电路中,如图1所示,具体接线情况:‎ ‎ 1接火线; 2接零线 3接地线; 4接用电器的金属外壳; 5接用电部分的线路。‎ ‎ 把三脚插头插在三孔插座里,在把用电部分连入电路的同时,也把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与大地连接起来,防止了外壳带电引起的触电事故。‎ ‎ (6)用电器、开关 ‎ 开关和用电器串联,控制用电器,如果开关短路,用电器会一直工作,开关不能控制,但不会烧断干路上的保险丝。根据安全用电原则连接电路,每个开关都可以单独控制灯。‎ ‎【链接中考】‎ ‎1.在家庭电路中,熔丝的作用是〔 〕‎ A.防止人们触电事故的发生 B.防止用电器连续工作时间过长 C.防止家庭电流过大,保护电路 D.防止电路开路,造成断电 ‎2.关于保险丝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越粗的保险丝额定电流越大 B.在手边没有合适熔丝的情况下,可用铁铜丝替代熔丝 C.保险丝是有电阻大、熔点高的铅锑合金制成 D.保险丝越粗额定电流越大 ‎3.照明电路中保险丝被熔断可能是因为〔 〕‎ A.电路断路 B.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C.熔丝额定电流过大 D.有人触电 ‎4.保险丝的工作原理是〔 〕‎ A.电流的热效应 B.电流的磁效应 C.电流的化学效应 D.以上三种都有 ‎5.某室内用电器正常工作,在台灯的开关未闭合的情况下,将台灯插头插入插座时,室内用电器便全部停止工作,那么下列原因可能的是〔 〕‎ ‎ A.插座处原来有短路 B.台灯的插头处有短路 ‎ C.台灯灯座的两个接头短路了 D.开关中的两个接头短路了 ‎6.某室内用电器正常工作,将台灯插头插入插座,闭合台灯开关,室内用电器便全部停止工作,那么下列原因可能的是〔 〕‎ ‎ A.插座处原来有短路 B.台灯的插头处有短路 ‎ C.台灯灯座的两个接头短路了 D.开关中的两个接头短路 ‎ 7.家庭中的空气开关突然跳闸,我们应该〔 〕‎ ‎ A.抓紧时间检修电路 B.立即将空气开关复位 ‎ C.估计是停电了,等一段时间 D.应先找到发生故障的原因,排除之后恢复供电.‎ ‎ 8.某保险管上标有“10A”字样,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 9.不能用铁铜丝替代保险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 10.空气开关中,当电流过大时,开关中的_______起作用,使开关断开,切断电路.‎ ‎ 11.保险丝应______联在电路中,它的作用是在电流增大到危险程度之前______电路,更换保险丝时,一定要先______电源.‎ ‎12.电工师傅在检修电路时,手边备有的熔丝嫌粗,但又急着要用,你有什么办法?并请说明你这样做的理由.‎ ‎【教学反思】‎ ‎            ‎ ‎           第二十一讲、电与磁、信息的传递 ‎【考点聚焦】本部分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磁体的基本性质,包含磁体具有吸铁性和指向性。磁极间相互作用。‎ ‎2.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和磁场具有方向性。 3.磁感线和地磁场。‎ ‎4.电流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一些基本性质。‎ ‎5.会用右手螺旋定则确定相应磁体的磁极和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6.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7.电磁继电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8.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 ‎【知识结构】‎ 考点一 磁现象 ‎1.磁体:具有磁性(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的物体。‎ ‎2.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磁体有两个磁极,分别叫南极(S极)和北极(N极)。‎ ‎3.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 ‎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如果让磁体在水平位置上自由转动,静止时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叫南极(S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极)。‎ 考点二 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磁场是真实存在的。‎ ‎2.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3.方向判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放入小磁针,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即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4.磁感线:用来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曲线。磁感线不是真实存在的。‎ 考点三 电流的磁效应 ‎1.奥斯特实验 ‎(1)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 ‎(2)表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电流周围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 ‎2.通电螺线管 ‎(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2)它两端的磁极跟电流方向有关,可以用安培定则判定。‎ ‎3.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使四指弯曲与电流方向一致,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4.电磁铁 ‎(1)构成:通电螺线管和里面的铁芯。‎ ‎(2)影响磁性强弱的因素a.同一个电磁铁,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b.当电流相同螺线管外形一样时,线圈的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c.通电螺线管中有铁芯比无铁芯时磁性强。‎ ‎(3)优点: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强弱及磁场的方向可分别由电流的有无、大小及方向来控制。‎ ‎(4)应用:电磁继电器。‎ 考点四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 2.力的方向:跟磁感线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 ‎3.说明:若导体中电流的方向或磁感线的方向有一个改变,则导体的受力方向也随之改变;若上述两个方向同时改变,则导体的受力方向不变。‎ ‎4.能的转化: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5.应用:直流电动机 ‎(1)构造:由磁极、线圈、换向器和电刷组成。‎ ‎(2)工作原理: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而转动的原理工作的。‎ 考点五 电磁感应 ‎1.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有电流产生,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2.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切割磁感线的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3.能的转化: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4.应用:发电机 (1)构造:主要由线圈、磁极、换向器和电刷组成。‎ ‎(2)工作原理:利用了电磁感应来工作的。‎ 考点六 电磁波 ‎1.产生:由迅速变化的电流产生,它是传递各种信息的载体。‎ ‎2.分类:电磁波家族按波长由大到小可分为长波、中波、短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3.传播:(1)传播不需要介质。 (2)c=λf ‎4.作用:广播、电视及移动通信,都是靠电磁波传递声音、图像信息。‎ ‎【链接中考】‎ ‎1.任何磁体总是同时具有 、 两个磁极,它们是磁体上磁性最 的部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 。‎ ‎2.用一根钢棒的一端靠近小磁针的北极,结果磁针向钢棒靠近,由此可以判定〔 〕‎ A.钢棒原来一定有磁性,且靠近磁针的一端是北极 B.钢棒原来一定没有磁性 C.钢棒原来一定有磁性,且靠近磁针的一端是南极 D.钢棒原来不一定有磁性 ‎3.如图4所示在条形磁铁周围放有甲、乙、丙、丁四个可以自由旋转的小磁针,当它们静止时,磁针的N极指向错误的 〔 〕‎ ‎ A.甲小磁针 B.乙小磁针 C.丙小磁针 D.丁小磁针 ‎4. 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 。它的周围存在着磁场,叫做 。磁针指向南北就是因为受到了 的作用,地磁北极在 附近,地磁南极在 附近,地理两极和地磁两极并不完全重合,世界上最早准确记述这一现象的是我国 代的 。‎ ‎ 5.在图5中,螺线管的一端悬挂一只小磁针,当开关接通后,小磁针将 〔 〕‎ ‎ A.只发生转动,N极转向螺线管 C.发生转动,S极转向螺线管,同时又被螺线管吸引 ‎ B.只发生转动,S极转向螺线管 D.发生转动,N极转向螺线管,同时又被螺线管排斥 ‎ 6. 如图6所示,通电螺线管附近有甲、乙、丙、丁四个小磁针,在图中标出它们的N极。‎ 图7‎ 图6‎ ‎7. 如图7所示。软铁棒m用橡皮筋悬吊着置于电磁铁的上方,当合上开关S的瞬间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若增大通入螺线管的电流时又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图5‎ ‎8.关于电磁感应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段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感应电流 B.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无关 C.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集体议课意见】‎ ‎【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