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7 发布 |
- 37.5 KB |
- 78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1/07/09/12/38/95e1a47fdef3b2dfeebcce4cdea14eaa/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1/07/09/12/38/95e1a47fdef3b2dfeebcce4cdea14eaa/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1/07/09/12/38/95e1a47fdef3b2dfeebcce4cdea14eaa/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文言文字词汇总
《韩非子》郑人买履\n韩非《韩非子》韩非(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思想家荀卿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认识作者\n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n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duó,量长短Lǚ,鞋子等到到……去量好的尺码。宁可用同“座”,座位终于同“返”,返回结束\n《郑人买履》课堂练习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至之市,而忘操之。3.吾忘持度。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5.宁信度,无自信也。\n刻舟求剑《吕氏春秋》\n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亡斧疑邻\n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渡水。jù立即。这儿。糊涂。qì雕刻。助词,不译\n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n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课堂练习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n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不知变通的愚蠢之人。也告诉我们不要静止地看问题,要用运动和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n作者简介:,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背景简介沈复三白浮生六记\n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n文句翻译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余:我张:张开张目:睁大眼睛明:眼力察:看清秋毫:形容极细小的东西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n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藐:小必:一定察:观察纹理:花纹故:所以物外之趣: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n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拟:比舞空,舞(于)空省略句之,助词不译则:那么或:或者\n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为:介词表原因因为之:代“昂首观之”的动作强:同僵僵硬通假字\n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地连声叫好。素:白色的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省略句其,蚊子作……观:当……看然,……的样子\n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于:在其:代词,自己的使与台齐:使(之)与台齐省略句\n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以……为……:把……当作……其:代指想象的山林\n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到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斗草间:斗(于)草间之:代“二虫斗”而:连词,表修饰拔山:把山移开盖:连词,原来是\n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而,顺接连词为:表示被动,被……方,正恐,害怕定,安定鞭,鞭打,名词活用为动词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n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n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地连声叫好。Dingwei\n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n(1)眼力强(2)好观察(3)好奇心(4)善想象(5)童心浓你们说作者能获得如此的物外之趣,其原因是什么呢?\n三峡郦道元\n作者简介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人。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书,但内容非常简略。郦道元搜集了他自己游历各地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郦道元的《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课文选的是总写三峡的一段,是全注的精华所在。三峡,指的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n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n三峡两岸的山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在。略:完全、全部。阙:同“缺”,空缺。略无:完全没有翻译: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翻译、品读\n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重岩叠嶂:即“重叠岩嶂”。隐天蔽日:即“隐蔽天日”。隐、蔽:遮盖。翻译: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n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这里指太阳。曦月:日月。翻译: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自非:如果不是,除非。\n三峡的夏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至于:到。襄: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绝:断。翻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n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如果。宣:宣布,传播。其:代词,这。虽:即使。奔:动词作名词,奔驰的骏马。以:如。疾:快。翻译:(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n三峡春冬景色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时:季节。则:连接上下文,略带转折,可不译。素:白色的。湍:急流的水。翻译: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n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绝:极。巘:山峰。漱:冲荡。其:代词,它们,指怪柏。良:的确,实在。翻译: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n三峡的秋天景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至:到。旦:早晨。寒:清冷。涧:山涧。肃:寂静。属:连续。引:延长。空:空荡。响:回声。哀:悲哀。转:同“啭”,声音曲折。绝:消失。翻译: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n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故:所以。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翻译: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的眼泪就沾湿了衣裳。\n三峡两岸的山有什么特点?山长(七百里)多(连山、略、阙)陡峭、高峻、(重、叠、隐、蔽、自非)(侧面渲染了山峰之高峻,江面之狭窄。)(正面)\n三峡的夏水有什么特点?夏水凶险(襄陵、阻绝)迅疾(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n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1、请赏析一下一二两句话。2、有人说“轻”是这首诗中最经典的词语,请说说你的理解。\n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峡的春冬美景?动静结合动:素湍回清、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静:绿潭倒影、绝巘多生怪柏色彩斑斓——白浪、绿潭、青山、花草一字一景——清、荣、峻、茂观察的角度俯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仰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n1、三峡的秋天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种特点?悲寂,凄凉寒、肃、凄、哀2、“泪沾裳”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作者为什么在结尾处引用古人的诗句,起到什么作用?古人的诗句可以映衬出秋景的悲寂、凄凉,特别是“泪沾裳”将景与情融为一体,从侧面表现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n有人说三峡适合修建水电站,请你从本文中找出两个理由。1、水流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驰也。2、落差大——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对联,天高地厚华夏情。山险水急三峡景山高水清三峡美\n主旨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n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n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n解释加点词:1、方为秋田之害将要2、其喙有钳这里借指虫子的嘴3、千万蔽地到处4、则以钳搏之用5、土人谓之“傍不肯”叫,称\n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方,才。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担忧。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布:铺排。\n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以:介词,用。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密:暗中,秘密地。贻:赠给。以,用,把。\n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匠师如其言,塔遂定。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如;遵照。遂:于是。\n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盖: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弥束:更加紧密相束。如:像。履(旧):走,踩踏。人皆伏其精练。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伏:通“服”,佩服。精练:高明。\n《论语》八则\n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通“悦”愉快志同道合的人了解怨恨,恼恨有道德修养的人却,表转折按时表顺接指学到的知识\n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n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这一则讲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n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旧的(知识)领悟可以凭借(这一点)做了表顺接\n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这则讲的是学习方法。\n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而无所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表转折表转折,却空想\n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这则也是讲的学习方法。\n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导\教诲通“汝”,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就是这对待知与不知道正确态度\n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这则讲的是学习态度。\n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以何,凭什么称为聪明以……为耻=以是,因此表顺接\n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这则讲的是学习态度。\n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记住满足厌倦=于我有何哉在我这里有什么呢?表修饰,可译为“地”表顺接静默,不说话\n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正确态度,第三句讲教育人的正确态度。\n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于之在里面优点好的方面跟从,遵循,这里是学习\n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讲的学习态度。\n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启发,开导方角举出,提出想说却不能恰当的表达启发复,答复类推\n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这则讲的是教导方法。\n成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n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狼\n作者简介名: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时:(1640-1715)清代。地: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作:《聊斋志异》。评:著名文学家。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为其书房--“聊斋”所题的对联是:\n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通“只”。连结,这里指紧跟。一个屠夫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n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把一起原来停止屠户害怕,就把骨头扔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户又扔给它骨头,后头的狼停下来,可是前头的狼又到了。骨头已经扔光了,两只狼还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着(屠户)。\n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覆盖靠紧张为难放下转头看,看见攻击上前,名词作状语注视的样子屠户非常紧张为难,担心被两只狼前后夹攻。转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场主把柴草堆在当中,遮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便跑过去靠在柴草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看。\n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径直像狗一样,名词作状语神情前面助词,不译空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他)面前。过了好久。狼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头,又连着几刀,把狼杀死。\n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笑耳。打洞从暗道原来是企图,打算同“只”狡猾大腿正要走,转身看到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企图从暗道进去来攻击屠夫的背后。狼的身体已有一半钻进去了,只露着屁股、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把它杀死了。(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狼也够狡猾的了,然而一会儿功夫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