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文言文复习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九上文言文复习教案

2017年初三中考语文复习九上文言文教学目标:1、复习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夯实文言文基础知识,拓宽课外文言文阅读,提升学生解答浅显文言文的能力。2、正确诵读课内文言文名段名句。教学重点:课内文言文向课外文言文的知识拓展延伸。教学过程:一、文言文复习1、四种词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2、特殊句式:倒装句、反问(诘)句、省略句3、句子的节奏停顿4、翻译句子(翻译类)5、启示类二、基础知识选粹(一)1、法皆斩2、或以为死3、被坚执锐4、皆来会计事5、渔人甚异之6、不足为外人道也7、阡陌交通8、戾天者9、安敢毒耶10、君将哀而生之乎11、属予作文以记之12、然则北通巫峡13、不以物喜14、微斯人15、醉翁之意16、饮少辄醉17、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8、杂然而前陈者(二)文言名句填充:1、野芳发而幽香,()。2、浮光跃金,()。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4、(),猿则百叫无绝。5、陈涉叛逆精神的句子是:()。6、表现陈涉政治抱负的句子:()。(三)文言句式翻译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4、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5、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6、览物之情,得无异乎?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n9、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三、阅读理解【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得无异乎?【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丙】水皆缥碧,,┅┅猿则百叫无绝。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朝晖夕阴(2)秀而繁阴(3)胜状(4)野芳(5)猛浪若奔(6)轩邈2.翻译下列句子:(4分)(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野芳发而幽香(3)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3.请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摘出反应观景时感触的两个句子,并分析两文所抒发的感情?(4分)4、【乙】【丙】两文在写景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做简要分析。明确:1.(1)晖:日光(2)秀:滋长(3)好的,美的(4)香花(5)奔驰的快马(6)比高远。2.翻译下列句子:(1)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3)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景色。(4)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或前人之述备矣)而乐亦无穷也不同点:①﹝甲﹞写水景,﹝乙﹞写山景②﹝甲﹞写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四季之景③﹝甲﹞写景突出阔大壮观,﹝乙﹞写景注重秀美多变。4、﹝乙﹞文写景采用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写出朝暮之景和四季之景的特点。﹝丙﹞文采取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出富阳至桐庐一带水的特点以及两岸景色。四、【中考链接1】李世民畏魏征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竞死怀中。(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善回人主意(2)故中辍耳(3)外皆严装已毕(4)上尝得佳鹞\n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明确:1、(1)善于、擅长(2)停止(3)完成、结束(4)曾经2、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神色一点不改变,皇上也就息怒了。3、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时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附译文】魏征的样貌虽比不上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擅于说服劝谏别人。每逢冒犯君主威严当面直言规劝时;有时遇到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据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适可而止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见到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中考链接2】东坡食汤饼①陆游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注释】①汤饼:类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yÙ):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恶不可食(2)徐谓黄门曰(3)秦少游闻之2.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例句: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A.录毕,走送之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辍耕之垄上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4.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的人。明确:1.(1)吃(2)告诉、对……说(3)听说、听见2.A3.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4.豁达(乐观、洒脱)【附译文】苏轼与弟弟苏辙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汤饼的人,于是兄弟二人买了汤饼吃,(汤饼)粗陋得难以下咽。苏辙放下筷子叹气,但是苏轼已经很快吃光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吗?”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的风格)罢了。”\n【启示】从《东坡食汤饼》中,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幽默、乐观、开朗、豁达、洒脱的的人,豪放中则带有沉稳和理思.从《东坡食汤饼》中,可以看出,苏轼对粗茶淡饭,食之坦然。面对人生的坎坷,依然是乐观、开朗,这篇笔记文,极其简单,它出自南宋爱国名将、著名诗人陆游的笔下,表示陆游对苏轼政治态度的肯定,对其品质人格的敬仰。五、总结本课内容。六、布置作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