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7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城答案语文
北京四中 北京市西城区抽样测试参考答案及试题分析一、(10分。每小题2分)1.B(A项中“藩”应为“fān”,“载”应为“zài”;C项中“横”应为“hèng”;D项中“瞥”应为“piē”)2.D(A项中,“喧”“愁”应为“暄”“筹”;B项中,“敝”“扑”,应为“弊”“仆”;C项中,“究”“烂”应为“咎”“滥”)3.C(蜕化,虫类脱皮。退化,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部分器官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当然,应当这样。“大致”和“大概”都有“大约”的意思,但“大致”还有“大体上”的意思,而“大概”没有)4.D(差强人意,指的是勉强能振奋人的心意,意为勉强合乎人的期许。势如破竹,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5.B(A项结构混乱,C“制定……问题”,搭配不当,D项句意条件结果不匹配,也是搭配不当)二、(10分。每小题2分)6.C(“不耻相师”中,“相”念xiāng)7.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师道”的意思是“从师的风尚”)8.AB均可(A项中,两个“焉”都是语气词;B项中,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C项中两个“于”分别是介词“在”和介词“对于”的意思;D项中两个“而”分别表示顺承和转折)9.AD均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人”是泛指意义上的人,“也”是表停顿的助词。D“其”为语气副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可翻译为“实在”“确实”。)10.B(表达了对“愚益愚”这种结果的不解与不满,理解有误)三、(13分)11.用斜线(/)为下面划横线的文言文断句。(3分)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画/处,为必须句读处,每错4处扣1分;∥处若画,不扣分;其余均不可点断)1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5分)(1)(2分)B(“将盛开之花都打落了”,理解有误,原诗“残花落尽见流莺”是说残花落尽现出流莺,不是说“为追逐流莺,将盛开之花都打落了”。实际上,本题D选项中说诗歌“刻画了作者由见而思而悟的心理历程”也是不确切的,诗歌并没有表现诗人的所悟之理。)(2)(3分)“吹”与“逐”二字,将强烈的乡思形象化,让人联想到,和煦的思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吹送故乡的信息,酿成了思乡之梦;而这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正是春风承载起作者抽象的主观情思,将其刻画得生动形象。13.(1)知来者之可追(2)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3)俯察品类之盛n足以极视听之娱(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四、(8分)14.(3分)(1)更正其失误的方面,荔枝壳是粗糙的,而不是滑润的。15.(2分)(1)主要使用了打比方、举例子、引资料的说明方法。(2)打比方是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举例子是使说明内容更翔实,引资料是使说明内容更丰富。(可以结合原文阐释)16.(3分)(1)下定义(准确)。(2)大多数、通常、通常(准确)。(3)列数字(准确)。如: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4)引术语(准确)(答出一点给1分,三点以上给3分)五、(13分)17.(3分)B、D(答对一项给1分,全对给3分。答案超过两项,不给分)(A是说明一些人对幸福的感受能力有限,C不是因果关系,E苦难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幸福并不完全一样,也并非是精神的愉悦。)18.(3分)幸福在对人生意义的整体、深刻的评价之中带给人强烈的快乐。(意思答对即可)19.(3分)有的人虽然遭遇不幸,却能摒弃痛感、痛苦等表层感受,在灵魂深处深化自身对于苦难的理解,从而获得因对生命意义的深入认识而产生的愉悦(意思答对即可)。20.(4分)(1)要在生活反思之中把握幸福并加以珍惜,通过它实现对自身价值的深刻认识与肯定;(2)而在面对苦难时,不要被苦难彻底击败,而要借苦难深化自己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六、(6分)21.(3分)示例:(所谓的大款名流,)远不如他们认为穷困的那些并无万贯家资,然而富于朝气,热爱生活,乐于创造的人生活得充实而坦然。(改写后,句意完整不变,2分;表达连贯,1分)22.(3分)答案示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曾经的“天涯若比邻”通过网络已从精神层面降临到物质层面,无数中学生因此沉沦;曾经的“引流觞曲水”变身为无数酒吧,十几岁的少年便不能自拔。在现今光怪陆离的复杂社会里如何引导中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我们沉迷于对学生们的教育时,也请别忘了对网吧、酒吧老板们良知的呼唤,他们一心赚钱,并不考虑到是否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同样作为成年人,同样作为父母,在他们为青少年打开大门的同时,是否也关上心里那扇道德之门?悲夫!少年之不更事可知矣。尽父母之钱财,毁自我之前程。绝往昔之学业,废大好之春光!往之少年,不暇改过而名已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n 七、作文(40分) 学生作文: “剑”客之论 (曾立)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骑着小马一路颠荡而行,不觉间吟出这首《庐山谣》的名诗,可以说信手拈来,真神鬼之才。 综观中国古代,有多少这般天才之人。范仲淹面画写楼赋,欧阳公醉酒吟醉翁,王右军“列叙时人”,陶渊明兴言叹“归去”。他们一方大儒,正是一群拥有剑客最高境界的人:笃行。 难道不记得杨过了吗?当他身断一臂,却手提重剑而舞。这正源于在山间他的刻苦与笃行,若只是说上几言“报仇”安能成一代大侠?! 难道忘了思过崖上饱经寒冻的令狐冲吗?他若不勤练风清扬先生的独孤九剑,又怎能杀死那个伪君子呢?剑客要的就是笃行——踏踏实实练剑。曾经问过一位武师如何能练就一身技艺,他笑道:“夏日天刚亮就起来习武,冬日里临寒而笃行。” 武学需要笃行。如今的我们,莘莘学子,不也正应当笃行潜心地做一位“剑”客,登上“武学”的高峰吗?正是这样。学习与学剑本质上又有何区别?既然都是“学”,自然有太多相通之处,“笃行”则是其中最重要的。遥想卧龙当年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二十七岁出茅庐扶皇叔,数十年而建西蜀政权,这与他幼时的学习是分不开的。他潜心攻读,尽经典;晓六合,自比管仲、乐毅之才,他能出此言正是他笃行的结果。 再见晋时王右军,一手好字,天下叹服。然而谁料想这是笃行而作十余载,染尽自家池塘的成就?当代的一位著名科学家袁隆平,数载在田间摸索学习,正是他的每一次塌实研究与学习积累成那一种能养活千万人的米粟。 笃行是一种境界。它使人忘却周边的琐碎潜心研习。 笃行是一种心态。它让你不因世间的喧闹而乱了心绪,迷失自我的方向。 《礼记?中庸》曾对为学有如下之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笃行。作为中华民族未来栋梁的我们更应当做一名高境界的“剑客”,走过先人的道路,练就属于自己的“独孤九剑”。 点评:本文属于很有创意的考场作文。作者能从“剑”客之“笃行”入手,用“学剑”谈及“学习”,实乃高明。看起来“剑”道是作者比较熟悉的知识领域吧,将这样的领域与要创作的文题相联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从“范仲淹”到“欧阳修”,到“王右军”,到“武侠小说”到“三国演义”……作者的知识面是很宽的,其对历史、对人物,以及对“剑”对“为学”的理解,也是很有见地的。为文有道,不空不浮,之于考场,则足矣。(北京四中:黄春)n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