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复习参考题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复习参考题答案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复习参考题答案一、填空题1.易见的元杂剧刊本有明代________________编的《元曲选》和近人隋树森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元杂剧剧本中,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是剧中人物的言语,而__________(简称________)是指人物的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3.元杂剧中的女主唱称为________________,男主唱则称为_________________。4.著名的散曲套数《不伏老》是元代杂剧作家________________的自叙之作,作者自称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这几乎是一篇浪子文人的宣言。5.燕燕、赵盼儿、王瑞兰分别是关汉卿在杂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塑造的三个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6.《单刀会》是元代杂剧作家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剧代表作,剧中突出了关羽豪迈无畏的英雄气概,并借关羽之口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沧桑之感。7.元代剧作家_________________的杂剧《梧桐雨》曲辞缠绵悱恻,细腻传神,朴实而又优雅,赢得了无数的赞誉。他描写李千金和裴少俊爱情故事的杂剧《___________________》则比较爽朗轻松。8.李逵是元代水浒戏中最受欢迎的角色,康进之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双献功》就是以他为核心人物的优秀剧本。9.元代剧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10.士子和妓女之间的爱情是元杂剧的重要题材之一,如著名剧作家______________的《曲江池》歌颂李亚仙和郑元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马致远的剧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歌颂了妓女裴兴奴和诗人白居易之间的爱情。21n11.元明的杂剧传奇很多改编自唐传奇,如王实甫的《西厢记》改编自元稹的《_______________》,郑光祖的杂剧《_________________》改编自陈玄祐的《离魂记》、石君宝的《曲江池》改编自白行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汤显祖的《___________________》改编自沈既济的《枕中记》。12.白朴的杂剧《______________》描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__________《汉宫秋》则描写了汉元帝和昭君之间的感情。13.《王粲登楼》是元代剧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创作的杂剧,剧中道出了一代文人的感受,因此一再受到文人的赞赏。14.所谓元代四大爱情剧指的是关汉卿的《__________________》、白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倩女离魂》。15.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戏曲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16.明代剧作家_____________的杂剧《继母大贤》和元代关汉卿的杂剧《_____________》都写了兄弟争死,继母保全前妻之子的故事,这是当时民间流行的一个题材。17.明代剧作家__________________的杂剧《中山狼》借寓言来抒写自己的心情,王九思的杂剧《__________________》则借前代诗人杜甫之口发泄自己的积愤。18.明代剧作家_______________的杂剧《不伏老》写梁颢八十二岁中状元的故事,是戏曲史上首部以科举考试为表现对象的作品。王衡的杂剧《________________》写唐代大诗人王维科举考试的经历,_________________的《霸亭秋》写杜默落地后在霸王庙哭诉,都表现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反思。19.明代_______________创作的杂剧《僧尼共犯》从儒家思想出发,对佛教进行了批评。20.许潮的剧作多以文人的游宴雅集为题材,如《________________》一剧写王羲之、谢安等上巳集会修禊,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风雅的倾慕。21.《__________________》是明代作家_________________创作的四折短剧《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远山戏》的合称。21n22.《四声猿》是明代作家______________创作的四部杂剧的合称,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23.明代剧作家_________________的杂剧《男王后》反映了晚明文人的激情纵欲、追求世俗享乐;吕天成取材于《孟子》的杂剧《___________________》则通过对舜等古圣贤的戏謔,表现了晚明人对传统的挑战。24.明代徐复祚的杂剧《__________________》刻画了一个贪得无厌、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卢至的形象,剧中还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显示出佛教对晚明文人的影响。25.“渔阳三弄”是明代作家________________的杂剧《_____________》、《簪花髻》、《鞭歌妓》的合称,剧中借对古代文人遭遇的描写,体现出晚明文人对个性、自我的关注和追求。26.孟称舜将其《古今名剧合选》所选杂剧分为婉丽、雄爽两类,并根据____________的《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和________________的《念奴娇》中“一樽还酹江月”之意,分别命名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27.南戏《______________》写刘知远由流浪汉而成为皇帝的故事,属于在民间颇受欢迎的发迹变泰题材。28.明初剧作家______________的《五伦全备记》和邵灿的《__________________》在创作主旨和情节安排上都亦步亦趋地追随高明的《琵琶记》。29.南戏《________________》与《张协状元》、《赵贞女》等谴责文人负心的作品不同,它借书生王十朋和钱玉莲的爱情故事,赞扬了文人在科场得意后对爱情的忠贞。30.四大南戏之一的《拜月亭》是根据元代剧作家______________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的,剧中描写了蒋世隆与王瑞兰、陀满兴福与蒋瑞莲聚散悲欢的爱情故事。31.张协和李琼梅分别是南戏《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中的人物。32.梁辰鱼创作的传奇《_____________》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剧本,它使昆山腔在戏曲舞台上迅速流传开来。33.“灯前修本”是明代传奇《________________》的一个片断,这部传奇表现了嘉靖使杨继盛等忠义之士与权奸严嵩父子的斗争,开启了此后时事剧的创作。21n34.古代戏曲中常用误会错认法来结撰情节,阮大铖的《_______________》一剧就以十错认造成一系列的波澜,堪称错认法的典范之作。35.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称为_____________,包括传奇《牡丹亭》、《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36.“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是传奇《________________》中的曲词。37.明代很多剧作家追随汤显祖讴歌真情,如孟称舜的剧作《_________________》歌颂王娇娘和申纯至死不渝的爱情,《_______________》则歌颂了伍子胥灭楚复仇之孝和申包胥借兵复楚之忠。38.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又成为其他剧作的表现对象,如清代蒋士铨的《____________》就以戏曲形式为汤显祖作传。39.明代作家_____________的剧作很注意对诙谐的追求,他的《博笑记》就是一部演“可喜、可怪之事”,“俱可绝倒”的作品。40.明代很多剧作取材于《水浒传》,如_______________创作的《宝剑记》演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沈璟的《义侠记》演英雄_______________的故事。41.明代是中国戏曲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著名剧作家__________________的《南词叙录》是第一部南戏概论性质的专著,而王骥德的《______________》则是一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著作。_______________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则为创作提供了一本可以依赖的工具书。42.清初传奇创作非常繁荣,洪升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桃花扇》代表了这一阶段传奇创作的最高成就。43.清初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以戏曲来反映现实政治和平民生活,李玉、朱素臣等合作的《________________》是其代表作之一,剧中反映了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反抗阉党魏忠贤的斗争。21n参考答案:1.臧懋循 元曲选外编2.宾白  白  科范 科3.正旦 正末4.关汉卿5.调风月  救风尘  拜月亭6.关汉卿7.白朴 墙头马上8.李逵负荆 高文秀9.纪君祥10.石君宝  青衫泪11.莺莺传 倩女离魂  李娃传 邯郸记12.梧桐雨  马致远13.郑光祖14.拜月亭  墙头马上 西厢记 郑光祖15.关汉卿 白朴 马致远 郑光祖16.朱有燉  蝴蝶梦17.康海 杜子美沽酒游春18.冯惟敏 郁轮袍  沈自徵19.冯惟敏20.兰亭会21.大雅堂乐府  汪道昆  21n22.徐渭 翠乡梦 雌木兰  狂鼓史  女状元 23.王骥德   齐东绝倒24.一文钱25.沈自徵 霸亭秋26.柳永  苏轼 柳枝集 酹江集27.白兔记28.丘濬   邵灿29.荆钗记30.关汉卿31.张协状元  小孙屠32.浣纱记33.鸣凤记34.春灯谜35.玉茗堂四梦   邯郸记  南柯记 紫钗记36.牡丹亭37.娇红记 二胥记38.临川梦39.沈璟40.李开先 武松41.徐渭  曲律 沈璟42.长生殿  孔尚任43.清忠谱21n二、简答题1、简述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元杂剧的形成,大约是在金元之际,它的充分成熟和兴盛,则要到元代前期。这当然有其历史原因。  (1)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  (2)农村戏剧演出的兴盛  (3)上层社会的提倡  (4)众多知识分子参与   (5)著名演员的作用2、举例简述元杂剧初、中、晚三个时时期各自的特点。元杂剧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初、中、晚三个时期。元杂剧的创作分期及各个时期的特点:(1)初期,其特点是作家大多经历过朝代变革的沧桑,而且熟悉舞台演出;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真正具有悲剧精神的文学作品,如《窦娥冤》、《赵氏孤儿》等;语言以本色为主,本色传统由此奠定。(2)中期,特点是文人色彩进一步加强。爱情剧更关注爱情本身,神仙道化剧在创作中有重要地位,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精神归宿的思考探求。文人事迹剧则表达出当代文人的感慨。艺术风格上文采派占据主导地位,如王实甫、郑光祖。(3)晚期,内容上道德色彩较浓,语言上以本色为主;形式上表现出北剧和南戏的交流。3、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特点。在体制方面,元杂剧有如下基本特点:  (1)结构: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少数剧目是多本的;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同时也是音乐单元)“楔子”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是整部剧本中的有机部分。21n  (2)唱词和演唱特点: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所以说“折”也是音乐单元;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四折之中宫调的变换,也是同剧情变化相对应的。  元杂剧通常限定每一本由正旦或正末两类角色中的一类主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  楔子在一部杂剧中是相对自由的部分,通常只有一、二支曲子,不用套曲,也不限由何角色演唱。  (3)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其中又有散白与韵白之分,前者用当时的口语,后者用诗词或顺口溜式的韵文。  (4)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  (5)角色: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以此把剧中各种人物分为若干类型,以便于带有程式化的表演。4、简述明代不同时期明杂剧创作的特点  明杂剧以嘉靖、隆庆为界分成两个时期。  明初到嘉靖(1368-1566),是杂剧的更生期。既承袭元代,又随着与南戏的交流展现出新的面貌。其中从明朝开国至成化年间为第一阶段(1368-1487)为第一阶段。此时有名氏作家很少,杂剧创作与宫廷和藩府的联系密切,剧本内容重说教,且增加了娱乐宴庆的内容,语言华丽雅致。  弘治到嘉靖(1488-1566)为第二阶段,出现了康海、王九思、冯惟敏、徐渭等著名作家。他们表现个人的胸怀抱负,抒发自己的抑郁牢骚,在形式体制上对元人的定格亦有所突破。  隆庆以后(1567-1644)是明杂剧的繁荣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作品。就内容而言,主要表现雅事趣闻,塑造陶渊明、苏轼、杨慎、唐寅等文人形象,侧重对内心感受、才情的关注,长度随意,从而使杂剧成为文人群体表露其心声的载体。5、元、明杂剧创作主体有什么差别?这对杂剧的创作产生了怎样影响?21n1、黍离之悲的元杂剧作家元杂剧作家的成份十分复杂,但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下层官吏、落拓文人,诸如关汉卿、马致远、尚仲贤等,另一类则是隐逸之士,如白朴、王实甫等。他们尽管不以杂剧为谋生的手段,却以杂剧为寄寓心志的工具。他们的剧作常常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历史、人生的思考。白朴《梧桐雨》表面上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却表露了国破山河在,人事已全非的哀感;《赵氏孤儿》则于赵姓中激发出遗民国亡的悲愤和复国的心志。 2、注重精神境界的明代杂剧作家  明代的科举取士恢复正常,文人的社会地位上升,他们对自身表现出更多的关注,更多地表现才子、名士风流,展现自己的精神世界。6、简述白朴《梧桐雨》的艺术成就。《梧桐雨》剧本取材于白居易的诗《长恨歌》,但又并不是对《长恨歌》的直接改编,在材料处理上有许多不同。《梧桐雨》没有把杨、李的爱情写得那么“纯洁”、“真挚”。它不仅不回避唐明皇父纳子妇的历史事实,还依据野史传闻点明了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私情”,可见它并不是以单纯的爱情为主题的。另外,《梧桐雨》虽然比《长恨歌》更多地涉及唐明皇专任恩倖、耽于享乐而招致战乱的问题,但在这一点上也没有展开,所以它也不是一部以总结政治教训为目的的历史剧。1、从极盛到零落的幻灭:  在《梧桐雨》的楔子中,李隆基宽待边将安禄山的丧师过失,渲染了李隆基至高无上的权力。第一、二折写“长生殿乞巧”和“舞霓裳”的盛大场面,反映李隆基在耳目声色一切物质领域的享受。第三折“马嵬坡兵变”,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显赫、权势、享受都在激变之中突然失去。在前三折的基础上,第四折进入了高潮,李隆基在秋夜雨声中,思念他失去的一切,实际上也是一种沧桑之叹。从全剧的核心部分——21n曲词来看,它的重心实际是以作者自身的体验为依据,来摹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由于政治上的失败和因此造成的唐王朝由盛及衰的转变,他从权力的顶峰跌落,失去繁华辉煌的生活,失去美如天仙的杨妃和如痴如迷的爱情,在孤独与苍老中感受着美好往日如梦消逝以后的寂寞与哀伤,一种对盛衰荣枯无法预料和把握的幻灭感。这既是写历史人物,也渗透了作者因金国的灭亡而产生的人世沧桑和人生悲凉之感。2、抒情气氛特别浓郁。曲辞缠绵悱恻,细腻传情,既自然朴实,又有一种优雅的美丽:《梧桐雨》第四折篇幅较长,共有二十三支曲子,全部用来表现唐明皇李隆基的内心活动。前十支曲是他愁怀、伤感、寂寞的根由,缅怀已经失去的美好东西。第十一支到二十三支曲进一步描绘出他的哀愁和凄凉心境,尤其是对零落秋日中阴云、败叶和雨打梧桐等景物的描绘,创造了幽情、阴冷、悱恻的气氛和环境。在抒情的展开方面,全剧紧紧抓住梧桐来做文章,梧桐在剧中一再出现,直至第四折秋雨中梧桐的悲泣与凋零。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的诗意在白朴剧里得到充分的发挥。梧桐自身的忧郁色彩,增加了抒情的伤感;而以梧桐为中心的结撰,也使得全剧结构紧凑。当然,在获得缠绵悱恻、哀思婉转的抒情效果的同时,这一剧作的戏剧效果不能不受到削弱。7、以第三节为例,分析《赵氏孤儿》是如何组织戏剧冲突的?《赵氏孤儿》戏剧冲突尖锐激烈,矛盾连续不断,层层迭进,气氛始终紧张而扣人心弦,因此,戏剧效果也特别强烈。尤其是剧本的第三折,正义与邪恶直接交手。作者通过程婴、屠岸贾、公孙杵臼间复杂的关系、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如公孙杵臼在程婴棍棒下的心理变化、程婴的直面儿子惨死等),制造悬念,把冲突推向高潮。在艺术上,剧本对戏剧冲突的组织也很出色,尤其是第三折。虽然它的戏剧冲突单纯,概括起来就是搜孤救孤。但在表现上颇值得称道。剧本的第三折是冲突双方直接交手。这一折尤其值得注意的和成功的地方有二:一是公孙杵臼在受刑时心理的变化。二是搜出孤儿后,屠挥剑把婴儿砍为三段,作者利用这样的情境写人物在遭受极大困难时的复杂感情。8、石君宝的《曲江池》与唐传奇《李娃传》的主题有什么不同?造成这一不同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作品取材于白行简的《李娃传》。根据李娃故事改编的作品有少,宋代罗烨《醉翁谈录》收有无名氏的《李亚仙》话本,元代高文秀著《郑元和风雪打瓦罐》杂剧(已佚),石君宝创作《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杂剧。明初,朱有燉改编成《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杂剧,后来薛近兖(一说作者徐霖)著《绣襦记》传奇等。21n同一故事,不同时代的作品赋予不同的特征。唐传奇中的李娃是个成熟、老练、善良而大胆的风尘女子形象,对于风流俊俏的荥阳生,她是有情的,但作为风尘妓女又不能忘情于金钱财势,正因为如此,后来荥阳生资财用尽,李娃串通老鸨设置“倒宅计”才是合情合理的。元曲中的李亚仙已经被改造成一个单纯、忠贞、善良、果敢、追求个性与幸福的市民女性形象,《曲江池》改动最大的莫过于删裁“倒宅计”这段情节。唐传奇中荥阳公子是个贵族公子,未谙世事,纯真、朴实、柔弱而缺少主见,所以在娼家屡屡受骗,以至资财荡尽,人去楼空,甚至流落凶肆。元曲中,作者肯定并强调郑元和忠于爱情的性格,但是剔除他单纯、柔弱和没有主见的弱点。后来到了明代朱有燉的《曲江池》,指向了对道德操守的关注。石君宝的《曲江池》体现了元人对李娃故事的再评价。与唐宋两代文人相比,元代文人的地位可以说是一落千丈,他们在作品中借歌颂书生与妓女的爱情,借妓女对书生的知赏与爱恋,来书写自己的感慨,填补自己在现实中的失落感。9、试举例说明关汉卿和马致远剧作在精神实质上的差异。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在蹉跎经历中,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人们常将马致远与关汉卿作比较,认为关汉卿在精神上更接近平民百姓,更关注社会下层的生活,他的杂剧更多表现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剧本中也多以下层民众为主角。而马致远在精神上体现了更多的士人的状况,更多地探讨精神的归宿,对神仙道化剧情有独钟。具体见教材第页。10、简述宋元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首先,在剧作的内容上,因为南戏作者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娱人,为了吸引观众,所以,南戏作品往往叙事性强,抒情性弱,而且南戏作者在剧中所表达的“情”,也不是作者个人的“情”,而是下层民众所共有的“情”21n。作家个人的主体意识在剧中表达的不强烈,在剧作的主要人物身上,很难看出作者本人的影子。而北剧作家,对他们来说,编写剧本既是娱乐人,也是自娱,因而北杂剧的故事情节相对比较简单,剧本的抒情多于叙事,剧中的人物形象,除了正色外,一般也比较单薄。同时剧本中作家的主体意识也比较强烈,在剧中人物身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作者本人的认识与感慨。其次,在语言上,南戏的曲文宾白,多口语俗语,俚俗无文采。而北剧的语言则表现出较高的文学性,以至王国维要赞叹“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第三,南北剧作者在身份上的差异,也带来了音乐曲律上的差异。南戏作者因为文学与艺术修养的限制,对宫调、平仄四声、韵律等没有专门的研究,其所用曲调为“宋人词益以里巷歌谣”,其中多为顺口可歌的民间歌谣,它所用的词调一般也是在民间流传,未经文人改造律化过的,因此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且受方言的影响,用韵混乱。而北剧作家熟悉声律韵律,在撰写剧本时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方面均有其规范。11、简述南戏与传奇的差异。南戏发展为传奇,并非名词的简单替换,二者确实存在一些差异:  1、作者与观众群体的不同  南戏剧本主要由艺人和书会才人来完成,演出对象主要是乡村、城坊的民众;传奇剧本的创作主体是文人,既演出于民间戏台,也搬演于文人的雅座之上。  2、作品题材与内容的不同  南戏的题材较多表现家庭伦理和婚姻问题;传奇表现出对现实、历史的关切,对作者个性、情感的张扬。 3、 体制、角色等不同  南戏剧本的体制不很规范,语言朴素俚俗,在音乐和表演上也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传奇在体制上则较为规范,角色扮演方面亦有所突破。12、简述传奇剧本体制的特点。隆庆至明亡为传奇创作的繁盛期  此时的传奇剧本体制已然确定,具体表现为:  1、剧本不再标题目,改成副末开场后的四句下场诗。21n  2、剧本“分出标目”。  3、剧本分卷。  4、每出后的四句下场诗被普遍采用。  此外,剧作者对音乐格律日益重视,角色体制亦有所发展。13、简述从《张协状元》到《错立身》和《小孙屠》,南戏发生了哪些变化?《张协状元》到《错立身》和《小孙屠》南戏发生的变化:由于南戏与北剧日益融合,由于文人逐步参与南戏的创作,由宋至元,南戏在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题材内容上,南戏主要是反映婚姻爱情家庭,但其反映的侧重点却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如同是反映爱情婚姻,产生于南宋中期的《张协状元》反映了士子在科举高中之后的婚变负心,抛弃糟糠之妻,而产生于元代的《错立身》则歌颂士子对爱情的坚贞。同时,创作于元代的《小孙屠》中也体现出元杂剧创作晚期关注道德伦理的特点。(2)在艺术表现上,从《张协状元》到《错立身》到《小孙屠》,也显示出一系列变化:首先,无谓的插科打诨明显减少;其次,曲辞由俚俗转向优雅诗化;(3)在剧本的形象塑造上,从《张协状元》到《小孙屠》,人物形象也越来越鲜明、丰满,尤其是《小孙屠》中李琼梅的形象塑造更是值得称道。14、结合作品分析四大南戏所体现出的南戏的发展变化。在元末明初,还有些较著名的南戏剧作。其中《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习惯上简称为《荆》、《刘》、《拜》、《杀》)被称为“四大家”(见凌濛初《谭曲杂札》)。  《荆钗记》元•柯丹邱作。写王十朋与钱玉莲的爱情故事。共四十八出。  《荆钗记》的开场“家门”声明此剧是为表彰“义夫节妇”而作,它的宗旨是提倡夫妇间的相互忠信。在这个意义上,王十朋被塑造为与早期南戏中富贵易妻的蔡伯喈、王魁、张协等人物相对立的形象,从与之相反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家庭伦理意识。21n  《刘知远白兔记》,永嘉书会才人撰,共三十三出。刘知远为五代后汉开国皇帝,作为一个穷军汉出身而登上皇帝宝座的人,他一直使老百姓感兴趣。剧本写他的“发迹变泰”以及他和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事。  《白兔记》是一部平民意识很强烈的作品。剧中写李洪一夫妇的贪婪狠毒,以种种刁钻的方法欺凌刘知远和李三娘,表现出民众的鲜明的爱憎。又像刘知远为了攀升高位而娶节度使之女,但他最后能接回“糟糠之妻”,所以也并不因此而受到责难。在民间朴素的观念中,社会低层的人们为了求得权力和富贵,这样做是可以原谅的。只是写三娘至死不肯改嫁的情节,带有传统的道德意识。  《拜月亭》(又名《幽闺记》),前人多认为是元人施惠作,尚难确定。此剧系改编关汉卿的同名杂剧,人物、情节、主题思想均与关作大略相同,曲文也有部分沿袭。写蒋世隆与王瑞兰的爱情故事。共四十出。  此剧虽是改编之作,却受到很高评价。关汉卿作品以四折的短小体制写两对青年男女在战乱时代背景中的婚恋故事,固然显示了出众的才力,但毕竟难以充分展开。而到了南戏中,由于扩大了规模,因而得以增添出许多生动的细节、细致的描写、委婉的抒情,使剧情的发展更显得起伏跌宕、波澜层叠,这是它的成功之处。  其对后来的南戏、传奇产生深远影响之处主要有:  情节结构复杂,以多组人物、多重线索来组织剧情;人物塑造的细致生动;剧本的曲词平易宛转、自然天成。  《杀狗记》,元•徐(田+臣)作。写杨月真杀狗劝夫,与兄弟和好的故事。共三十六出。  这也是一出家庭伦理剧,强调了稳定的家庭秩序的重要,提倡“亲睦为本”、“孝友为先”、“妻贤夫祸少”等伦理信条。在艺术上,此剧较为粗糙。18、简述梁辰鱼的《浣纱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价值。21n首先,它是最早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剧本,它使昆山腔在戏曲舞台上迅速流传开来。其次,对历史兴亡的思考,代表了明清传奇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并在此后的文人创作中,得到更多的发挥。再次,它写吴越的兴亡,而以才子佳人的爱情贯穿其间,对后来的传奇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爱情与国家的关系上,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爱情之上,跳出了个人恩怨、卿卿我我的狭窄圈子。应该说,它比以往的爱情剧和历史剧都有新的进展。剧中的西施也和一般爱情剧中的女主角有所不同。三、论述题1、试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关汉卿剧作的艺术成就表现为:(1)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如《窦娥冤》在生与死的冲突中刻画窦娥的孝顺、善良与刚强;《蝴蝶梦》在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中表现继母王氏的贤德与慈爱,而《调风月》则在尴尬难堪的境遇中塑造了一个既泼辣又刚强的侍女燕燕的形象。(2)矛盾集中,主干突出,情节富于变化。如《窦娥冤》一剧中窦娥被卖到守寡的心酸只是由蔡婆的交代一提而过,而与人物塑造直接相连的法场受刑却安排了整整一折。而戏剧冲突也是一个接一个,高潮迭起,曲折紧张。(3)语言自然、真切、质朴,既切合剧情,又富于个性。如同是淋漓的诉说,负冤衔屈的窦娥唱出的曲词责天骂地,充满激愤,而被情人抛弃的燕燕的唱词则在痛苦的表白中,流露出一份自怨自艾。2、为什么说关汉卿是一位当行的剧作家?  关汉卿的杂剧具有很强的艺术创造力。  作为一个向戏曲舞台提供演出剧本的“书会才人”、专业作家,关汉卿很少为文人的传统习性所囿,很少在炫耀辞采、驰骋才情上花费心血;他的剧本,无论是选材与剧情安排,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语言的运用,都很重视舞台演出效果,适应观众的欣赏心理,以生气勃勃的艺术活力,表现出新鲜的社会意识与人生追求。实际上,关汉卿之所以能够成为元杂剧的奠基人,写作年代早与作品数量多还在其次,充分地发挥戏剧这一新兴文艺样式的长处,才是最重要的。  从题材的选择来说,关汉卿的许多杂剧,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提出了社会正义这一人类生活中的严峻问题  在戏剧结构方面,关汉卿也善于布置情节,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营造戏剧氛围,并使舞台演出富于动作性。21n  关汉卿的杂剧中活跃着各种各样的人物,从大家闺秀到风尘女子,从英雄烈士到市井小民,从权豪势要到地痞恶棍,大多写得富于生气,表现出鲜明的性格。这里有两点尤其值得注意:一是关汉卿笔下的人物很少是概念化的产物,因而具有生活中真实人物的多面性。另一点是作者对人性往往表现出比较宽泛的认可。特别是对社会下层人物在其特殊处境中的所作所为,绝不从传统道德的立场上加以丑化和诋毁。  在语言方面,关汉卿被认为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  这种语言较少文饰,既切合剧中人物的身份与个性,也贴近当时社会活生生的口头语言,更能把观众感情引入到剧情和戏剧人物的命运中。而另一方面,所谓“本色”的语言,又不是简单搬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而是经过艺术的锤炼。3、试分析《西厢记》的艺术成就。第一,剧中的张生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爱情故事中痴情的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形象。以后爱情故事中的书生形象,常常沿袭张生的性格特点。  真诚而执着的爱情追求  忠厚而带傻气的痴心人  第二,《西厢记》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曲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这一创作追求集中体现在莺莺身上。  莺莺性格的改变经历了一个曲折而痛苦的过程。她由于家庭教养和母亲的管束,起初只能使感情深藏不露,处处防人,甚至做假掩饰。但在经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和母亲悔婚等一系列事件的冲击与折磨之后,她终于大胆地越轨,使自己的思想性格飞跃到勇敢而坚定的阶段。  第三,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环红娘,成为一种重要的人物类型,影响着后来的创作与生活。  侠肝义胆的女中豪杰   足智多谋的“军师”  她的智慧不但高出于老夫人,而且也高出于莺莺和张生。她巧妙地周旋于这三个人中间,为了撮合崔、张婚事,她既要蒙蔽威严而多疑的老夫人,又要鼓励软弱傻气而常常不知所措的张生,还要小心对待顾虑重重、表里不一的莺莺。面对一个个高难度的问题,她应付自如,计谋频生,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撮合婚事的任务。  第四,杂剧《西厢记》对矛盾冲突的设计足以示范后人。21n  戏剧冲突是由两条线索互相紧密纽结而成的。一是以老夫人为一方,以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二者之间是反对门第观念、不遵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与封建礼教、封建家庭利益卫护者的矛盾冲突;二是莺莺、张生、红娘三个青年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是由各人的不同性格和一些猜疑、误会、矜持和不信任造成的。   《西厢记》中才子佳人后花园相会,经过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模式,也对后来的创作产生很大影响。4、试分析《西厢记》中张生和红娘的形象。剧中的张生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爱情故事中痴情的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形象。以后爱情故事中的书生形象,常常沿袭张生的性格特点。  真诚而执着的爱情追求    忠厚而带傻气的痴心人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环红娘,成为一种重要的人物类型,影响着后来的创作与生活。  她是侠肝义胆的女中豪杰,她又是足智多谋的“军师”。5、试以莺莺为例,分析《西厢记》是如何刻画爱情心理的。  《西厢记》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曲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这一创作追求集中体现在莺莺身上。  莺莺性格的改变经历了一个曲折而痛苦的过程。她由于家庭教养和母亲的管束,起初只能使感情深藏不露,处处防人,甚至做假掩饰。但在经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和母亲悔婚等一系列事件的冲击与折磨之后,她终于大胆地越轨,使自己的思想性格飞跃到勇敢而坚定的阶段。6、试结合作品分析郑光祖爱情剧的道德色彩。21n《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据唐人陈玄祐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写出旧时代女子在礼教扼制下的精神生活。  从两方面写出旧时代女子在礼教扼制下的精神生活  一方面,倩女的离魂为追求自由的爱情和婚姻,也为了防备对方登第后另娶高门,大胆私奔,追赶情人;在受到王文举所谓“有玷风化”的指责时,她以“我本真情”为对抗的理由,坚决不肯回家。离魂代表了妇女们内在的欲望和情感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倩女的身躯辗转病床,苦苦煎熬,寸步难行;当王文举寄信到张家,说要和妻子(即倩女魂)一同回来时,病中的倩女之身并不知内中真情,以为他另有婚娶,不由得悲恸欲绝,这一个倩女形象反映了妇女们在婚姻方面受抑制、受摧残而不能自主的可悲事实。  《倩女离魂》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受到《西厢记》的启发,而又对《牡丹亭》有较大的影响。在这两大名剧之间,它似乎有一种过渡的作用。  郑光祖的爱情剧均采用了有婚约在先、拜见岳母,岳母让以兄妹相称的故事模式。7、试析徐渭的《狂鼓史》。《狂鼓史》全称《狂鼓史渔阳三弄》,借阴间弥衡击鼓骂曹之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统制者扼杀、摧残人才的罪恶,对滥杀无辜的强烈愤慨,及人间、天上幻想不同制度的向往;以他人之口舌,浇自家之块垒,并深沉的寄托了对惨遭奸相严嵩陷害致死的好友沈炼的无尽哀思及怀念。  徐渭的剧本写祢衡死后阎王因其气慨超群,才华出众,待以上宾。上帝召请祢衡为修文郎,行前判官请他“权做旧日行径,把曹操也扮做旧日规模,演述那旧日骂座的光景”。祢衡应允,即将打鼓骂座事重演一番。剧中有女乐穿插,曹操稍一犯规即挨一百铁鞭,祢衡击鼓历数曹操罪恶,骂得痛快淋漓。  《狂鼓史》把剧情改为曹操死后,在阴司由祢衡对着他的亡魂重演当日骂座的情景,因此可以直骂到曹操临终时“分香卖履”之事,更为痛快淋漓。  “骂曹”的内容,看起来不外乎历史记载和故事传说中曹操的狠毒伪善、狡诈奸险、草菅人命等罪恶,但对徐渭来说,剧中的曹操实际象征着使他产生“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21n的社会实体。作者通过祢衡之口,宣泄由巨大的压迫所带来的精神痛苦和愤懑不平之气,表现出惊世骇俗、桀骜不驯的倔强个性。这一剧作在当时受到许多文人的喜爱和高度评价,也正是因为它并不是就历史而写历史,或借历史讽喻现实政治;它的感人之处,是那种恣狂的个性和穿,一时间也酹不尽你亏心大。且从头数起,洗耳听咱。”8、试述高明《琵琶记》对后世戏曲创作的影响。《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一向被视为“词曲之祖”,对明代的戏剧发展有诸多的影响。一方面,高明在他的创作中明确提出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教育作用,努力尝试把戏剧这种“小道”提升到教育工具的地位。另一方面,他以他的文学修养,提高了南戏的文学品位。他以他的创作改变了南戏的粗陋,使南戏得以与杂剧、与文学史上的其他文学样式并驾齐驱,使南戏由民间进入到文人的书房。以此为标志,南戏创作迈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作为创作的范本,它的曲辞,一再为曲谱所收录,为人们写作剧本提供参考。剧中蔡伯喈牛府奢华生活与越五娘乡下凄苦生活的成功对比、穿插,确立了双线结构在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中的地位,几乎成为南戏及传奇创作的基本结撰方式。9、《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成就。《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又简称《还魂记》,在文学史上,与元杂剧《西厢记》同是最著名的爱情剧。故事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全剧五十五出。  汤显祖通过杜丽娘的形象,写出了现实中女性的困境,也表达了自己的至情观。  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相比,杜丽娘的生活环境更令人窒息。  然而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相比,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却更坚决,更主动。    《牡丹亭》的重点在于表现杜丽娘心中被压抑的情怀,她内心世界的丰富,她的青春的觉醒。  汤显祖以惊人的笔力,揭示出杜丽娘的内心世界,揭示出那个跟她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极不和谐的灵魂深处的隐秘。   难能的是,作者借助景物描写,以景物为媒介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秘密,使读者既读到杜丽娘的深情,又无损其大家闺秀的身份。“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游园惊梦”写怀春高雅得体。21n  《牡丹亭》的曲词非常成功,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声口。杜丽娘细腻、优美、含蓄;杜宝严肃固执或豪爽慷慨;杜母平实而充满慈爱;柳梦梅则在淡淡的文采中,透出多情和书生意气。作品的总体风格轻松诙谐。11、(1)在内容上,很多剧作家追随汤显祖讴歌真情,对“真情”的歌颂成为戏曲的一个重要主题。如孟称舜《娇红记》、《贞文记》、吴炳《画中人》、阮大铖《燕子笺》对爱情的歌颂,孟称舜的《二胥记》对忠孝之情的歌颂。(2)在情节组织上,剧作家们学习汤显祖,注意情节的曲折变化和戏剧性,甚至借鉴汤显祖剧作的情节。(3)语言上,剧作家们把汤显祖的曲辞看作学习的榜样,注意语言的优雅、灵巧与本色。(4)汤显祖成为其他剧作家表现的对象,如朱京藩《风流院》、蒋士铨《临川梦》;(5)汤显祖剧作被不断改编,如冯梦龙的《风流梦》,搬演,如在清代宫廷的戏曲演出里,汤显祖的剧作同样属于经常演出的剧目。  12、试析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中的窦娥形象。《窦娥冤》的全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它确实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王国维认为,将它放在世界伟大的悲剧中,也毫不逊色(《宋元戏曲史》)  《窦娥冤》的核心问题,是揭露社会的不公正。作者从两方面加以强化,使这一点显得极其尖锐:一方面,是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毫无过失:她是个孤女,因父亲欠下高利贷无力偿还,被卖给蔡家作童养媳,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尽心尽力地侍候着同是寡妇的婆婆;在公堂上,因不忍见婆婆被拷打而承担了被诬陷的罪名,临赴刑场时,还怕婆婆见到伤心,特意请刽子手绕道而行。在这些情节中,也突出了窦娥的“贞节”和“孝道”21n,但它在剧本中的主要意义,却在于通过表现窦娥具有社会所赞同的一切德行,来强调她的善良无辜。而另一方面,则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造成她一重又一重的不幸。从孤儿到童养媳到寡妇,她的悲惨遭遇已经令人十分同情,却偏偏又遇上地痞恶棍张驴儿父子的胁迫与诬害;当她自信清白大胆走上公堂时,等在那里的是一个昏聩愚蠢、视人命如虫蚁的太守。实际上,整个剧本中所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包括窦娥的父亲和她所孝敬的婆婆,都或多或少、或间接或直接地造成了窦娥无穷的不幸,而地痞恶棍加上昏庸贪婪的官僚,最后把她送上了断头台。这一结果彻底颠倒了普通老百姓所信奉所要求的善恶各有所报的法则,无论在剧情本身还是在观众心理上,都已掀起了巨大的感情浪涛,而最终从窦娥愤怒的呼喊中喷泄而出:   剧中写窦娥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她死后,她的誓愿一一实现: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都证明了她的冤屈。这种描写固然有前代传说作依傍,也同当时普遍存在的天变与人事相因,也就是天人感应的观念有关;却更渗透着著作家强烈的情感,而且在实际上成为对正义的呼唤。  由顺受命运到控诉天地直至申雪冤仇,表现了底层民众的不屈抗争精神。窦娥面对流氓恶棍的威逼不肯屈从;面对酷刑,不肯屈招;即使在屈死后,一缕孤魂也决不消散,誓追穷寇。 13、以剧本为例,试析关汉卿杂剧的文人色彩。关汉卿虽自称是“浪子班头”,但他还是一个文人,所以他的作品却仍表露了鲜明的儒家思想,他以杂剧作为他抒情写志的工具,夹住杂剧来表现他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他以他所受的教育、以他的意识观念来反映生活,捕捉问题,选择角度,通过剧本;来剖析社会、剖析人生。如《窦娥冤》通过窦娥这个弱者的命运,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黑暗和不公的愤怒;《蝴蝶梦》中通过对贤德继母的颂扬,表达了他对这种道德境界的肯定;《调风月》则通过对虚荣的侍女燕燕内心的挖掘,显示了他对人性的思索;《单刀会》中则借关羽之口传达了一种正统的历史观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2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