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9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14-19课答案文库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第14课美国的扩张和强盛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一)、读图学史从拓荒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利坚民族那种坚忍不拔、革新进取、勤俭奋斗的民族精神。(二)、练习与测评1、填写下表,整理19世纪中期以前美国领土的主要变化。独立战争初期:美国领土只有大西洋沿岸13个州,约80万平方公里。1783年《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让美国取得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那一地区,美利坚合众国的边界是:先后北接加拿大和大湖区,东滨大西洋,南接佛罗里达,西至密西西比河东岸,领土达到230万平方公里。19世纪中期:在1783年的领土基础上增加了佛罗里达、路易斯安那、德克萨斯、俄勒冈、新墨西哥在内的广大领土,形成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临墨西哥湾的领土范围。2、简述导致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1)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推动美国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2)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斗争随着其领土扩张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而日趋激烈。表现为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存废等一系列利益问题的处理上。(3)1860年代表北方工业资本家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点燃了南北战争的导火索。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三)探索与争鸣阅读下列林肯的演说词:我们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度而斗争,直到我国的宪法保证议论自由,直到整个辽阔的国土在阳光和雨露下劳动的只是自由的工人。——1856年副总统候选人竞选演说我们无意干预各蓄奴州所行之奴隶制,无论是直接干预还是间接干预。我认为我既无这样做的合法权力,也没有这样做的意向。——1861年就职演说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1863年葛底斯堡演说上述材料中,林肯对待奴隶制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材料一林肯反对奴隶制,呼吁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而斗争;材料二对奴隶制存在的默认,无意去干涉或废除奴隶制;材料三表明林肯坚决为美国的自由民主而斗争的决心,坚决铲除奴隶制。n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完全是根据美国在19世纪中期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林肯在1856年的演说中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在1861年的就职演说时默认奴隶制的存在是因为面临南北双方的紧张局势,林肯把维护联邦的统一视为最高目标,希望维护稳定和统一,在联邦的框架内,通过法制的途径解决奴隶制问题,不希望通过战争解决问题;而在1863年时战争早已打响,在人民群众推动下,为了赢得广大黑人奴隶的支持,更为了美国人民追求的“自由”“民主”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实现,维护联邦政府,林肯废除奴隶制。总而言之,作为杰出政治家的林肯始终在为维护联邦统一,为废除奴隶制、使美国赢得真正的自由而不懈努力,其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是值得肯定的。期间,为了避免战争,维护联邦统一而对奴隶制所做的妥协,被历史证明是失策且不必要的。林肯在挫折面前,调整了政策,并最终为废除奴隶制而殉职,永远为人民所尊敬。第15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二、栏目参考答案(一)读图学史左图为威廉二世1890年请人给自己绘制的肖像,极力表现自己普鲁士武士的形象。一位法国将军评价说:“这不是一幅肖像,简直就是一个战争宣言。”法国人为什么有这样感觉?法国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原因是复杂的。(1)是由于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所留下的阴影;(2)是基于对德国经济超越法国的担忧;(3)更与威廉二世上任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强权政策和战争政策有关。威廉二世于1888年担任德国皇帝,由于这位少年皇帝不甘受制于人,想掌握统治帝国的最高权力,于是,在1890年迫使俾斯麦去职。而在对外政策上由于德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威廉二世以世界政策取代原来的欧洲政策,具有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为了争取所谓“阳光底下的地盘”,鼓吹殖民扩张,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军备竞赛,从而将整个国家的发展逐步纳入战争的轨道,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作为德国的邻国,法国人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二)练习与测评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从1810年圣马丁节(11月11日)起,还农民自由身,允许农民自移动与择业;无论贵族、市民、农民都可以分割、抵押、买卖土地。——《十月敕令》农民可以把使用的土地转为己有,在按规定向庄园赎买义务后,均可以将其田庄转为自身财产。农民在把世袭耕地变为自由地产时,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或出让部分土地,才能免除徭役和租税。如保留地太小,不能靠割让后的剩余土地维持生活,可保留全部土地而支付租金。——《调整敕令》n(1)、普鲁士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农业资本主义改造的?普鲁士通过1807年颁布《十月敕令》,废除农奴制度,让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成为自由劳动力;随后又于1811年颁布《调整敕令》,让农奴通过赎买方式清除封建义务并获得对土地的支配权,成为自由经营的小农户,另一方面,普鲁士容克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大量的赎金,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最终使得普鲁士基本完成了农业资本主义的改造,为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农民获取自由的方式与获取土地的方式有何不同?不同点:农民获取自由不需要缴纳赎金,根据《十月敕令》就成为自由民;而农民获取土地则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或者让出部分土地,以此来免除诸多的封建义务,从而取得对土地的支配权。2、19世纪下半叶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①19世纪70年代德意志统一事业的完成,扫除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障碍。②德国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德国经济的发展④19世纪后期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推行福利化的社会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⑤对外推行稳健的“均势外交”政策,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三)探索与争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与血之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与铁之上更真实些。”其中“铁与血”、“煤与铁”分别指什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你自己的解释。“铁和血”指武器与军队,即战争。普鲁士采取王朝战争的方式去完成国家统一的任务,具体体现在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而“煤和铁”指工业经济,也可指在普法战争后,德国从法国割占了煤铁资源非常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回答其一同意。强大的经济是德国强大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普法战争之后,由于得到了法国煤铁资源非常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为德国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促进了德国经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迅速发展,工业生产先后超过法国和英国,跃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从此,法国更弱,德国更强。由此可见煤铁资源对德国的迅速崛起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凯恩斯作为经济学家,其从经济角度看待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铁资源对德国发展的重要性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二不同意。可从两个角度思考:第一个角度:军事是德国立国的基础,它靠军事完成国家统一;靠军事掠夺资源和资金,奠定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说,军事对德意志帝国的强大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n第二个角度: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铁资源仅仅是德国迅速崛起的因素之一,而非决定性的因素,政治上的统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统一之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推动经济发展,加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等等,因此并不能仅仅把德意志帝国的崛起简单地归结为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铁资源,这是片面的观点。第16课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二、各栏目参考答案(一)练习与测评1、彼得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都对近代俄国的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试比较两者的异同。相同点:a、都是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状况。B、主观上都是代表农奴主阶级利益的改革。C、都是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D、改革后都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e、改革后都加强了对外扩张的力量。不同点: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农奴主阶级所进行的旨在维护农奴制而进行的改革,改革不仅没有改变俄国社会性质,反而进一步加强了农奴制;而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改变了俄国社会性质,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2、制作16——19世纪俄国扩张的空间示意图。越过乌拉尔,向西伯利亚扩张,侵入我国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吞并伏尔加河下游,控制通向里海的航道,兼并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夺取黑海出海口侵占高加索和中亚地区内陆小国欧亚洲洲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大帝国——沙皇俄国(二)探索与争鸣运用课文提供的史实和马克思对俄国扩张的分析,并联系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相关知识,谈谈俄国成为世界上版图最大国家的主观动因和客观条件。n提示:俄国从16世纪时的一个内陆小国发展为20世纪初期的地跨亚欧两洲、东临太平洋、西接波罗的海、南临黑海、北面北冰洋的世界领土范围最大的帝国,其扩张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16世纪中后期至17世纪中叶、彼得一世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19世纪下半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庞大的领土,分析原因如下:主观动因:1、由于俄国早期是一个内陆小国,因此历代统治者对领土的渴望极端强烈,都以对外扩张和争夺世界霸权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重点,如在彼得一世时曾说过:“在征服世界方面,俄国缺少的只是士气。”对俄国而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争取出海口,于是彼得的座右铭就是:俄国需要的是水域。在其执政的36年中,年年都有侵略战争。而到叶卡特林娜二世时为了进一步发动大规模的侵略行动,她曾毫不掩饰地叫嚷:“假如我能活到二百岁,欧洲就会全部落到俄罗斯统治之下。”沙皇俄国的侵略野心是无止境的,尼古拉一世曾狂妄地叫嚷:“俄国国旗不论在哪里升起,就不应当再降下来。”19世纪末尼古拉二世也曾叫嚷:“在东亚确立和扩张俄罗斯势力,从长远来看,正是我们统治世界的课题。”从历代沙皇的讲话中不难看出俄国统治者对外扩张和征服世界的野心和决心,这是导致俄国始终坚持扩张政策的最主要动因。2、由于俄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始终落后于西欧国家,农奴制一直是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障碍,于是俄国国内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而俄国统治者认为解决国内矛盾的最好方式就是对外侵略扩张,以此来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这也是俄国扩张的动因之一。客观条件:1、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大国崛起,对俄国产生强烈刺激。2、沙皇俄国周边有利的地理条件,如东边越过乌拉尔山之后面对的是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南下可以进入高加索和黑海沿岸,西边可以进入波罗的海。3、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俄国的扩张创造条件,如俄国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扩张时期,其周边多数国家都还处于封建或半封建的衰落时期(中国、土耳其、伊朗、印度等),在18、19世纪俄国还积极利用了欧洲国家忙于镇压国内革命的有利时机进行扩张,或者利用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实现扩张的目标等等。4、经过彼得一世的改革和1861年废除奴隶制的改革,推动了俄国经济的发展,为其扩张奠定坚持的物质基础。n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二、栏目参考答案(一)练习与测评阅读材料,问答问题。(1)19世纪中期,为什么说日本“似乎注定要灭亡”?德川幕府统治腐败,黑船事件,美国叩关成功,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荷兰、俄国、英国和法国仿效美国,强迫日本签订一系列类似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将日本推到了半殖民地的边缘,使其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2)日本是如何逃脱被征服的命运的?以西南各藩武士为首,发动倒幕运动,废除幕府制度,建立新政府。此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维新政策和措施,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力不断增强,日本展开“修约运动”,废除了幕府时期和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实现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的。(二)探索与争鸣(引文略)联系后来日本侵略扩张的史实,分析:在日本统治者眼中,“与主权线利益密切相关的地区”指哪些地区?这种理论对日本外交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建议:这一问题须引导学生联系中国近代史回答:“与主权线利益密切相关的地区”在当时是指日本试图扩张、侵略的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朝鲜与俄国)。这一政策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不断对外侵略,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二、栏目参考答案(一)练习与测评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和标志是什么?建议:本题可视学生学习基础,分层处理。学业基础一般的学生可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前三点)学业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引导其仿照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分析方法,回忆已学知识,从更多方面进行归纳(如带﹡的)。历史条件:一.政权条件:19世纪70年代,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欧美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对稳定,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权保障。n二.资本条件:19世纪中期,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欧美主要国家实现了初步工业化,又通过扩张,积累了进一步创业的资本。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三.科技条件:19世纪以来,科学理论的突破和技术发明、创新,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科技基础,这一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尤为明显。﹡四.市场条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统一而广阔的国内市场逐步形成;同时,列强在侵略扩张过程中,进一步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这一市场条件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五.劳动力条件:一方面,欧美主要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如美国解放黑奴,俄国农奴制改革等)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更加重视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使劳动者在素质上有了本质的提高,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劳动力条件。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为主要标志。2、通过洛克菲勒财团形成的个案,说说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新变化?提示:本题旨在使学生感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史原则。(1)60年代建立第一个炼油厂;分析:石油工业是一种新兴产业,一开始就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生产,自身具备一体化要求,如统一经营开采、提炼、运输、销售等。(2)70年代组成美孚石油公司,控制着美国10%-20%的石油生产能力;分析:生产的发展和扩大促使资本相互吸引,使它们趋于集中和联合,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少数大企业联合起来,通过订立各种协议来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垄断就形成了。(3)80年代已控制美国90%的石油供给与提炼市场,掌握了美国石油业后,又控制了煤油、电气、制锌、制铅、炼钢、炼铜等企业,分析:垄断组织已经开始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4)90年年代开始将工业资本投向银行业,形成大财团;分析: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溶合起来,形成金融大财团,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结论: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直接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生产规模巨大、资本高度集中的新兴产业,最早产生了垄断和垄断资本。洛克菲勒财团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二)探索与争鸣n联系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谈谈你对社会生活需要、技术、科学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认识角度:三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技术的结合日益密切,科技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需要的先导。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促使人们进行技术的革新,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反过来,科学研究的发展带动新技术的发明和革新,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第19课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二、栏目参考答案(一)练习与测评1、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西方列强经济扩张的手段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殖民活动产生了什么影响?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活动注入了强大动力,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开始了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高潮,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角逐遍及世界各个地区,程度空前激烈,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也是引起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祸根。2、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为什么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展,如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世界贸易的兴盛、金融系统的健全等等,很大程度上为进一步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以前受制于交通条件、热带疾病等因素而范围较窄的殖民活动因为有了有利条件而逐步深入和推进。进入垄断时期后,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注入了强大动力(资本输出不仅需要市场,更直接需要投资条件——土地、原料产地、劳动力等),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是不甘落后,纷纷挤入殖民者的行列。当世界被基本瓜分完毕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就异常激烈。(二)探索与争鸣你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殖民主义“双重使命”?提示:(在研究具体的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殖民主义时,要做历史的、辩证的全面分析,不能以偏概全。)理解角度:从主观上破坏了殖民地的政治经济制度,剥削和压迫殖民地人民,是破坏性的;从客观上引进了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技术,促进了落后的殖民地地区的发展,是建设性的。(第18、19课参考答案等由市十中学倪芸老师提供)第一课探索与争鸣(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2)n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首先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在于把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由封闭到逐步向世界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后果。但总而言之,鸦片战争带给中国最大的后果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2课为什么说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答: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通过战争他们达到了这一目的。英法美俄强迫中国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瑷珲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更多的权益:(1)增开了南京等十余处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2)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之后又迫使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进一步控制了清政府。(3)外国侵略者得到了更多的权益,如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4)中国丧失了九龙司和东北、西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所以,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