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9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提升练(一)(含解析)北师大版
单元提升练(一)(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课标全国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 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故选A;材料中没有捕猎与其他生产活动进行比较的信息,不能得出捕猎是夏商主要经济活动,B错误;材料未体现商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资源争夺,D错误。答案 A2.(2018·安徽“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下表中内容表明,礼乐制度在当时的社会功能主要是( )出处论述《礼记·曲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论语·译注》天子八佾(佾yi,古时乐舞的行列)、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A.界定亲疏和传承礼仪B.明辨是非和确定等级C.教化思想和规范秩序D.歌功颂德和教化百姓解析 材料并没有对礼仪传承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根据史实得知,西周时期等级制度的确立标准是血缘的亲疏而非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和“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可知,礼乐制度在当时的社会功能是思想教化和秩序规范,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歌功颂德的相关提及,而且这种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 C3.(2018·江西师大附中检测n)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楚的国力大大削弱。这些战争( )A.促进了区域统一和社会大变革B.属于周初分封国间争权夺利的斗争C.加速了汉族与南方民族的融合D.说明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经彻底瓦解答案 A4.(2019·山东菏泽模拟)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答案 C5.(2018·山西太原调研)钱穆评价三省六部制时说:“论此三省之来历,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也即是在内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唐代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执政长官( )A.导致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B.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C.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D.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解析 唐代这一做法既加强了君权,又发挥了大臣的议事职能,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故D项正确。答案 D6.(2019·山东滨州模拟)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从事勘覆稽失的官员)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 )记述出处各级官府皆“据文案大小,道路远近,皆有程期。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唐会要》卷五八“其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唐律疏议》卷九“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唐六典》卷一A.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B.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nC.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D.对政务犯罪惩罚严厉解析 A项表述符合题目中“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罪止杖八十”“记年、月、日,纳诸库”,故A项正确;题目仅仅涉及尚书省,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尚书省属于执行部门,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涉及政务犯罪,故D项错误。答案 A7.(2018·湖北襄阳四中模拟)宋朝时人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张载也说:“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此现象表明,在宋代( )A.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动B.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C.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D.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解析 “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表明社会阶层的流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是通过科举考试实现的,故A项正确。答案 A8.(2019·湖南永州调研)唐代中后期,枢密院是宦官掌握的内廷机枢。五代时,枢密院变为武夫掌控的、文臣俯首的权力机构。到宋代,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预典掌枢密。这一变化有助于( )A.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C.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与实际作战能力D.消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答案 D9.(2018·安徽五校高三联考题)元代行省设置别具特色,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这种做法( )A.打破了地区间的隔绝状态B.顺应了经济格局变动趋势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D.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解析 据材料中“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等信息,说明犬牙交错的特点打破了前代区域划分格局,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D项正确。答案 Dn10.(2019·陕西榆林模拟)1572年,年仅10岁的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他依仗皇太后的信任,侵夺六部职权,六部皆俯首听命。对此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六部演变为内阁下属机构B.内阁权力扩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C.内阁成为国家法定决策机构D.内阁首辅成为实质上的宰相解析 明代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内阁大臣的票拟权由皇帝决定,故内阁权力的扩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故B项正确。答案 B11.(2018·湖南郴州模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甚至是风闻奏事,皇帝朱批后迅速发回,既快又保密。密折制度的实行( )A.意在解决决策依据与驾驭官僚队伍问题B.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社会作用C.表明奏折上报的渠道被堵塞D.目的是弥补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解析 密折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依据,是皇帝驾驭群臣的工具之一,故A项正确;“任何”的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密折只是渠道之一,奏折上报的渠道依然运行,故C项错误;军机处办事效率并不低下,故D项错误。答案 A12.(2019·安徽蚌埠调研)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A.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C.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解析 选妃、驸马逐渐走向平民化,有利于减少外戚干政等现象出现,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向理性化发展,故A项正确。答案 A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9·重庆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n材料一 在汉代,皇帝会诏令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时祠祭。桂阳太守许荆“为设丧纪婚姻制度,使知礼禁……桂阳人为立庙树碑”;淮平大尹侯霸政理有能名,“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焉”。政府统一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同时,人们为“攘除凶灾,御止疫鬼”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祥与富贵尊荣祭祀灶神。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祭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摘编自贾艳红《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等材料二 据统计,河北井陉县原有自然神坛庙14处,到民国年间无一保留;河南滑县原有自然神坛庙22处,到民国年间仅剩1处。有的地方虽然坛庙尚存,但已没有什么祭祀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东南沿海地区的乡村,“昔年巨族皆建祠堂,今存者什之一”,祭祀活动难以为继。民国实行信教自由政策,1913年全国天主教徒130万,1932年达到250余万。中华民国公布“废除卜筮、星相、巫觋、堪舆办法”,“取缔经营迷信物品办法”,视“迷信为进化之障碍”,贵州仁怀跳大神、巫蛊等活动“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摘编自赵英兰、贾小壮《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间信仰发展的积极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间信仰相比,民国时期社会信仰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13分)答案 (1)特点:带有地方性;信仰祭祀对象多元化;政府注重对民间信仰的引导和控制;具有功利实用性。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加强集权专制;有利于规范民众行为,整合社会秩序;有利于组织社会成员,增强家庭和乡村社会的凝聚力。(2)变化:传统自然神和祖先崇拜逐渐走向衰落;西方传入的宗教信仰发展较快;迷信活动逐渐被废止。原因:近代工商业、科技及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的解放;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民国政府政策的推动;西方侵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等。14.(2018·广东汕尾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面是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时期文书概况西周周王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秦汉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据史记解释:“命为制,令为诏。”“制”和“诏”分别是皇帝颁布重大命令和一般命令时使用的文种。到了汉代,诏敕文书的文种有所增加,蔡邕《〈独断〉卷上》记载:“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n唐朝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其中皇帝专用的文种除原有的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主要有批答和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堂贴”,是开元后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独立指挥百司的公文文种,“堂贴”不必奏请皇帝批准,由三省宰相直接裁决,集体签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明清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有宣谕、口谕、手谕,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而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而在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是可直达御前的——整理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等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分)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从材料“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中分析归纳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具体分析观点即可。答案 论题:古代公文的演变适应了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阐述: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的君臣、中央与地方的概念才逐渐强化,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公文才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出现了君臣专用文种;唐代“堂贴”的出现,表明三省六部制下宰相协助天子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明清时期,皇帝的谕旨和大臣上疏的保密化,则体现了明清君主专制继续强化的事实。(“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