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 语文园地 人教部编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 语文园地 人教部编版

语文园地 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三篇小说,又自己创编了一个故事,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理解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语文园地,再谈人物形象的刻画,应该会有感而发,有很多想说的话,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在写自己内心活动时有一定难度,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抓住动作、语言描写等来表达。‎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自主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在情节中体会人物形象。懂得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情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学会运用动作、语言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穷人》中人物形象理解打开话题,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懂得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理解并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分析句子,体会情节、重点词语、心理活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乐于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 重点 ‎1.学习在情节中体会人物形象。‎ ‎2.懂得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情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学会运用动作、语言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 难点 通过朗读、分析句子,体会情节、重点词语、心理活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并乐于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 教师:《三国演义》中关公温酒斩华雄的片断视频资料。‎ 学生:课前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关公的人物形象。‎ ‎2课时 第一课时 借助《穷人》中人物形象理解打开话题,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 学习在情节中体会人物形象。‎ 难点 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情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学会运用动作、语言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 一、交流平台 ‎1.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及相关环境描写。)‎ ‎2.以《穷人》为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展开交流。‎ ‎(1)语言描写:‎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 ‎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语言描写体现了桑娜和渔夫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 ‎(2)动作描写:‎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 ‎(动作自然贴切,表现了桑娜的细心、善良。) ‎ ‎(3)心理描写:‎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细致地刻画了桑娜此时矛盾、忐忑不安的心情,说明生活确实艰难。)‎ ‎(4)环境描写:‎ ‎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屋内外环境形成对比,从侧面反映了桑娜的勤劳、能干。)‎ ‎3.根据老师出示的语段,交流这些描写方法在表现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二、词句段运用 ‎1.看课件,关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特别喜欢哪个情节?‎ ‎2.体会节选自《三国演义》的文段中关公的形象。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比如“与、曰、且、皆、掷、尚”等字,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3.文段中有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 ‎4.哪个情节写得生动传神?‎ ‎5.怎样读出人物神勇有气势的风采?学生试读。‎ ‎6.老师示范,进行点评。‎ ‎7.学习课文节选的文段,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出示文段:‎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这个年轻的战士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1)引导学生读出桑娜害怕、矛盾、紧张、自责、忧虑、决断的复杂心理,以及“我”紧张、担心、期待、难受的心理。‎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段。‎ ‎(3)请学生写一写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示例:‎ 我的心里忐忑不安,生怕老师公布我的分数,我把头轻轻地埋了下去,目光躲闪着,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过着妈妈知道分数后那生气和失望的表情,可是,我还是让她失望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妈妈,你不要生气……‎ ‎(3)把自己的心理描写读给家长听,请家长提出修改意见。‎ 语文园地 ‎ 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理解古诗《回乡偶书》,背诵默写这首诗。‎ 理解并背诵这首古诗,感受我国诗歌的魅力,培养热爱诗歌的乐趣。‎ 一、初读诗歌,了解内容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强调读准生字读音。‎ ‎4.理解古诗大意。‎ ‎5.学生交流。‎ ‎6.指导诵读、表演。‎ 二、理解诗意,情感升华 ‎1.“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年了,诗人迈着蹒跚的步履回到了家乡,看着亲切的乡邻,听着熟悉的乡音,这位86岁的老人心潮澎湃,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 ‎2.指名试读,自由读,齐读。‎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由图切入,感知诗人形象。‎ ‎(1)瞧,这个人就是贺知章,说一说,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结合词语“老大”“鬓毛衰”理解诗人形象。‎ ‎ A.鬓毛衰 观图讨论: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观察,你从哪里看出贺知章很老了?‎ 理解“鬓毛”:耳朵两边的头发我们称之为鬓毛。学习“鬓”。‎ 比较:看看贺知章的鬓毛,再看看摸摸我们自己的鬓毛,你觉得有什么区别吗?‎ 理解“鬓毛衰”:耳朵旁边的头发又白又稀少我们可以称作鬓毛衰。‎ 指导朗读:乡音无改鬓毛衰。‎ B.老大 还有哪个词也说明贺知章很老了呢?猜一猜,他可能有多少岁了?‎ 资料补充:据说贺知章10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离开家乡去长安求学了,长大后,还在洛阳当官,一直到83岁才回到家乡,这一别就是70年啊。‎ 指导朗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2.探寻回乡原因,读懂爱乡感情。‎ ‎(1)贺知章这么老了,为什么要回到家乡呢?‎ ‎(2)根据回答创设情境。‎ 播放课件,师深情介绍:因为这里有他的家,有他的亲人,还有他儿时的伙伴,他们曾经在这里一起捉迷藏,一起跳绳,一起做各种各样的游戏,多快乐啊。看,家乡的桥,家乡的路,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亲切,这里给他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回忆。所以,即使老了,年纪大了,即使路途遥远,诗人还是要回到这里,因为,他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 ‎(3)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诗人热爱家乡的那份情谊。‎ ‎3.了解诗人回乡遇到的事情,体会回乡复杂的心情。‎ ‎(1)贺知章在回乡的路上遇见了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2)指导朗读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明明是家乡的人,为什么大家都不认识了呢?‎ ‎(3)深入理解,体会贺知章回乡的心情。‎ 引读一:走啊走,快到了,终于来到我日思夜想的家了,你的心情如何?请你高兴、激动地读一读吧。‎ 引读二:终于到家了,可惜爸爸妈妈都不在了,亲人也没有了,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伤心地读一读。‎ 引读三:走吧,去看看你的小伙伴,可惜,他 们有的搬家了,有的不认识你了,请你失落地读一读吧。‎ ‎(4)小结:看来,贺知章回乡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你理解他了吗?‎ ‎(5)背一背《回乡偶书》。‎ 四、拓展延伸 ‎1.故乡,是每个人心里的一盏灯,这盏灯,亮在贺知章的心里,也亮在无数游子的心里。从古至今,正是这盏灯,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诗篇。‎ ‎2.齐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泊船瓜洲》。‎ 回乡偶书思乡之情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教学伊始,以孩子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同时,利用表演,让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学效果良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