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蜡烛的变化》 青岛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蜡烛的变化》 青岛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 《蜡烛的变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 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能从切割、受热、燃烧蜡烛的试验中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语 言或画图的方法描述,从蜡烛变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3.体验到尊重证据,合作与交流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切割、受热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不同。 【准备材料】: 多媒体课件;蜡烛、酒精灯、火柴、小刀、三脚架、石棉网、 烧杯、蒸发皿。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 1.上课前大家先欣赏一段精彩的视频,看完视频说说你的感受 2.教师提问:看这是什么?(出示蜡烛) 今天我们通过蜡烛的变化来研究物质变化的性质。(板书课题:蜡烛的变 化) (二)自主探究 探究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师提问:蜡烛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用哪些观察方法来研究呢? 师生互动,开始观察 1.制定实验计划并展开探究 (1)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使蜡烛 发生变化呢? (2)师生互动,板书方法:切割、受热、燃烧 (3)教师提问: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想不想试一试呢?要进行研 究我们就需要工具,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起来看看都有 什么? 实物展示出示(小刀、火柴、蒸发皿、蜡烛等) (4)教师提问: 要使蜡烛发生以上的变化,我们能用到哪些工具呢? (学生组装演示) (5)教师追问: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谁来说说? 生交流。 (6)教师小结注意事项: a.酒精灯要放在水平桌面上 b.使用酒精灯要小心 c.熄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要用灯帽盖灭 d.蒸发皿用夹子取下 e.边观察边记录 f.合理安排试验顺序。 (7)学生自主探究 (8)教师谈话:各组整理实验工具,组长交回。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观察 到的现象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蜡烛的变化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是本课的重点, 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及时的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 完成实验,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学习习惯,也达到 了使学生初步认识蜡烛变 化的教学目的。】 2.展示交流实验现象 切割 (1)教师提问: 在切割蜡烛的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切割后蜡烛变小、变短、变成两截) (2)教师追问:其他组发现一样不必汇报了,有没有和他们不一样的? (3)教师谈话:横着切,蜡烛长短的变化,斜着切蜡烛大小的变化,竖着 切粗细的变化。谁来概括一下切割蜡烛发生了哪些变化?(形态的变化, 形状的变化) (4)教师小结:蜡烛在切割后只是形状的变化。(板书画图)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切割使蜡烛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学生对现象分析概括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物质变化的过程。虽然这里没 有提到变化后还是不是蜡烛,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已经让学生感受到, 不论怎么切都是蜡烛形状和形态上的变化,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 达到“真正认识第一类物质的变化: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的教学目标。】 受热 (5)教师提问:哪个小组来说说受热使蜡烛发生了那些变化?(从固体变 成液态) (6)教师追问:那么现在我们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蜡烛又会怎样呢?(变 成固态) (7)教师小结:蜡烛受热由固态变成液体,受冷又由液体变成固态,是形 态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加热蜡烛使蜡烛产生了从固态到液体再到固 态变化的过程。】 第二个现象的汇报,因为有前一个对现象汇报的铺垫, 学生们对蜡烛受热现象的表述明显概括准确了很多。这是师生交流中, 教师的正确引导起到的作用。 燃烧 (8)教师提问:蜡烛燃烧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9)教师提问:蜡烛的长短有没有发生变化呢?(变短了) (10)教师追问:这个变短和切割后的变短一样么?哪儿不一样?那少的 那部分到哪去了?真的消失了吗?还是变成我们看不到的物质了? (切割没变,点燃变成烟)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到蜡烛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为以后用发 光发热作为依据来判断化学变化打下基础。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在分析现 象的过程中产生了质疑——少的那部分哪去了?是真的消失了还是变成 我们看不到的物质了?激发学生产生新的思考并做出新的猜测,使学生 们产生进一步实验的需要。】 验证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 (1)教师提问:猜测一下可能是哪种情况?想不想知道它变成什么?我们 需要怎样实验?怎样才能收集到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呢?(罩东西) (2)教师提示:用抹布包住烧杯,火焰要距离烧杯一定距离,不能集中加 热烧杯的一个地方,转动烧杯,使之均匀受热,以免烧杯爆裂,有现象 产生时及时取进行记录。 (3)教师小结: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其实蜡烛燃烧不光能产生二氧化 碳,还能产生别的新物质。 (4)学生自主实验. 实验一:瓷碗(片)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碗(片),观 察它的底部。 实验二: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5)教师提问:实验结束,请大家整理好实验材料,小组补充交流实验记 录。请各组选一位发言人汇报实验情况。(实验一发现碗底变黑,实验二 发现雾气) (6)教师提问:雾气和黑色物质是什么?(板书:水、碳) 【设计意图:教师的演示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很好的完成 后面的两个实验,通过现象,学生亲自验证了蜡烛燃烧产生了新物质, 达到“认识第二类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个教学目的。】 区别蜡烛的变化是否产生新物质 (1)教师提问:三个实验都使蜡烛发生了变化,你能发现这些变化的 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么?变化后还是不是蜡烛? (2)教师小结:切割和受热,都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而燃烧不但有形态 上的变化还产生了新物质。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蜡烛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 类,其实其他物质变化也可以分为这两大类,看看科学家是怎么说的。 (板书:形态变化,产生新物质没有产生新物质) (3)教师讲解:(出示)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种,只是物质形态上的改变, 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把形态发生改变的同时,产新物质 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他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4)教师提问:想较准确的区分物质这两种变化的话,有些现象可以作为 我们判断的依据?(出示颜色的变化、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找出三种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通过大量的交流让学生归纳出蜡烛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在此基础 上通过看书看资料了解到,其他物质的变化也可以分为这两大类,而且 还知道了这两大类的变化最大的区别是有没有产生新物质,从而达成本 课“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的教学目标。】 (三)汇报交流 判断物质的变化的类型。 (1)教师提问: 以下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呢?依据是什么?(出示) 压扁的饮料罐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融化的糖块 树叶颜色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火柴燃烧 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3)教师小结:通过颜色是否变化、是否起泡等现象可以判断是否产生新 物质。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当堂检测教学效果,及时产生信息的反馈,并让学 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对其他物质变化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了解。 (四)总结概括(3 分钟) 1.教师提问:今天的活动有什么收获和不理解的地方? 2.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蜡烛发生的变化学习到了一些科学知识,其实大千世界还 有很多很多的变化,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 体验科学的快乐。大家课后收集资料并进行观察实验,发现更多的物质 变化。 【设计意图:对教材内容有效的删减,可以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体现分层式教学,课后的延伸练习,可以让学生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 体会到更多的学习的快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