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配套课件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配套课件新人教版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思考 知识 第一课时 纵观 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 、司空见惯的现象 中发现问题 ,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真理。 所以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作者 介绍   叶永烈( 1940— )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 《 十万个为什么 》 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 《 小灵通漫游未来 》 ,影响较大 。 诞生 纵观 敏 感 追根 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花圃 推理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司空见惯 : 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 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见微知著 : 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 锲:镂刻;舍 :停止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词语理解 1. 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2. 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1. 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课文 具体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 写的 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二件写的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 分布推论 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第三 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波义耳 盐酸会使花瓣变红。 紫罗兰中的 什么 物质 遇 盐酸会变红? 发明了酸碱试纸。 阿瑟林斯基 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魏格纳 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为什么美国东海岸与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 发现 了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2. 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 最后把“?”拉直成了“!”, 找到真理 。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 只要 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 解决了 若干个问号之后, 就 有可能发现 真理。 见微知著: 微,隐约 ; 著,明显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这句话和课文开头首尾照应,说理深刻。 这句话用“只要 …… 就 ……” 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③ 如果说科学 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 只会给那些善于 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 “只会给 ……” 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 那些 “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 《千年圆梦在今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哪些科学精神? 千年梦圆在今朝  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名族很久以来的梦想。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以及“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不只是在简单地描绘着瑰丽绚烂的飞天之梦,他们还于千百年的岁月流传之中,不断地尝试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用47支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做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 然后叫人点火发射 。 但是 ,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了火焰和烟雾中。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尽管如此,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却使人们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他因此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 ,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二年——1958年,庄重地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在准备发射人造卫星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为了顺利完成这项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而参与这项工程的协作单位,则多达三千多个。实验的精细与艰难,要求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夜以继日地苦战攻关。有的人为了工作的及时、方便,将铺盖搬到了工厂车间;有的人积劳成疾,几次住进了医院;有的年轻人虽风华正茂却华发早生;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与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长逝——      成千上万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3年10月15日有了结果。那天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看起来宛若一条蜿蜒的苍龙,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14圈后成功返回祖国大地。航天员杨利伟在着陆场即将登机返回北京的时候,用三句话概括了他21小时的太空旅行:“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简单的三句话,对无数参与航天工程建设的人们作出了崇高的评价——没有他们的辛勤努力,就不会有这飞行正常、使人感觉良好的飞船,就不会有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庄重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2005年10月12日,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开始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于17日凌晨4时顺利着陆,航天员安全返回。“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   载人航天梦想的实现,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有了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登临月球、探索火星,遨游于更深、更远的太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