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1 发布 |
- 37.5 KB |
- 4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人教版】六上语文18《只有一个地球》优质课课堂教学课件
地球 18 只有一个地球 初读课文 >>>> 认真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初读课文 科学小品文: 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经常运用一些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 遨游 璀璨 矿产 恩赐 威胁 晶莹 裹着 摇篮 资源 慷慨 贡献 滥用 基地 目睹 和蔼可亲 遨 游 璀璨 矿 产 恩 赐 威 胁 晶 莹 裹 着 摇 篮 资 源 慷慨 贡 献 滥 用 基 地 目 睹 和 蔼 可亲 áo cuǐ càn cì xié 我会读 初读课文 >>>> yínɡ ku à nɡ ɡuǒ lán ǎi zī kānɡ kǎi ɡ òn ɡ làn jī dǔ 初读课文 >>>> 相互交错 美丽壮观 和蔼可亲 群星璀璨 词语积累 看到灾区人民正在遭受苦 难 ( ),我的心里很 难 ( )过。 nàn nán 多音字运用 初读课文 >>>> kōnɡ kònɡ 有 空 ( )闲就应该好好读书,尽量少说些 空 ( )话。 多音字运用 初读课文 >>>> 莹 篮 蔼 慷 慨 贡 滥 裹 资 基 睹 矿 我会写 初读课文 >>>> kānɡ 最后四笔是点、提、撇、捺。 书写指导 ɡuǒ 形声字,中间的“果”写得小一些,扁一些,与下面的部件穿插避让,以免整个字太长。 书写指导 小篆 康熙字 jī 书写指导 上面的部件撇捺要舒展,包住下面的“土”。 品读课文 >>>> 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 1 、 2 )宇航员眼中的地球美丽而渺小。 ( 3 、 4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 ( 5—7 )目前地球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唯一星球。 ( 8 、 9 )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保护地球。 美丽而又渺小 资源有限 无法移居 无法移居 保护地球 品读课文 >>>> 自主研读课文第 1 、 2 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从哪些地方写了“地球美丽又渺小”的?在文章中画出关键句。 美丽而又渺小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的“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品读课文 >>>> 形状 颜色 美丽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这样写使句子在表达上生动形象,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打比方 品读课文 >>>> 美丽 渺小 品读课文 >>>> 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 6400 百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6400 百千米 同茫茫宇宙相比 列数字 作比较 资源有限 品读课文 >>>> 默读课文第 3 、 4 自然段,说说课文列举了哪些自然资源?地球给了人类什么?人类又对地球做了什么?画出关键句子。 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资源有限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拿矿产资源来说 ,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举例子 以矿产资源为例说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品读课文 >>>> 品读课文 >>>> 人类生活所需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无私的地球给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资源,但人类不懂得珍惜。 资源有限 品读课文 >>>> 自主学习课文第三、四部分,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说一说:作者是如何说明地球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唯一星球的? 无法移居 无法移居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 40 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有力地说明了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警告人类应该保护地球。 表明范围之大 40 万亿千米 无法移居 列数字 品读课文 >>>> 至少 用词严谨 保护地球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 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保护地球 品读课文 >>>> 品读课文 >>>>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的前三个部分和最后一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得出“保护地球”这一结论的? 美丽渺小 资源有限 无法移居 保护地球 因 果 保护地球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分析例句,领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本来 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第 2 课时 品读课文 >>>> “本来”一词说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到破坏,强调了“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这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与前文的“矿产资源”共同阐述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面临的危机,给人以警示。 品读课文 >>>> 2. 科学家已经证明, 至少 在以地球为中心的 40 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品读课文 >>>> “至少”对范围作了限定,强调在此范围内绝对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在此范围外有没有则不确定,这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品读课文 >>>> 3.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 破碎 了!” “ 破碎”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起人们的警觉。 品读课文 >>>> 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时,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①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不仅美丽壮观,还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多少年来一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品读课文 >>>> ②说地球容易破碎,是因为地球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和随意毁坏,地球很容易受到破坏,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保护地球迫在眉睫,所以宇航员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品读课文 >>>> 联系课文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虽然美丽壮观,但和宇宙相比却显得非常渺小。它所蕴含的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它被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正是基于这些认识,作者向人类发出了呼吁──只有一个地球。 品读课文 >>>> 结构梳理 >>>> 地球 人类 珍爱家园 造福子孙 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渺小、自然资源有限 别无去处(出路)、精心保护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 1972 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以此为题,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课堂小结 >>>>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拯救地球,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 地球是万物生灵共同的家园,共生共荣来自万物的和谐。 拓展延伸 一、看拼音,写词语。 jīnɡ yínɡ yáo lán hé ǎi ( ) ( ) ( ) zī yuán ɡònɡ xiàn kānɡ kǎi ( ) ( ) ( ) 晶莹 摇篮 和蔼 资源 贡献 慷慨 随堂练习 >>>> 二、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拿矿产资源来说,它( )谁的恩赐,( )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 )地球被破坏了,我们( )别无去处。 不是 而是 如果 就 随堂练习 >>>> 三、拓展阅读。 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 资治通鉴 》 【 译文 】 土地生长万物的能力是有限度的,索取(这些物质)有限度,使用有节制,(物质)就经常是充足的。 随堂练习 >>>> 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课文写了“地球美丽但渺小”“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是怎样一步步得出的?结合课文内容,和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先从地球的美丽与渺小谈起,激发人们保护地球的情感,接着指出自然资源有限,而人类又无法移居其他星球,因此,一旦地球被破坏,人类将别无去处。“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样一个结论也由此一步步得出。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读下面的句子时,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两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标语,和同学交流。 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参考答案:生活现象 ——① 工厂生产中使用了很多化学药剂,最后却不加处理地将污水排放到河水中,导致水中的动植物大量死亡。②人类无节制地开垦土地、无节制地砍伐森林而使土地荒漠化。 宣传语 ——① 保护碧水蓝天,共建绿色家园。②取之有度,才能用之不竭。③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⑤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 1. 同桌讨论,撰写一则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语或画一幅环保宣传画。 2. 写一篇课文读后感。 课后作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