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1 发布 |
- 37.5 KB |
- 18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部编版语文下册六年级教案与反思1北京的春节
1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会写 15 个生字,会写 20 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 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语文要素】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 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多音字,填准动词,初步了解老北京的春节有哪些习 俗。 2.根据学情选择难写的字词展开教学。通过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重点 词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3.通过自主学习课文,独立填表,在集体交流中深入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 俗。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合作填表,在同桌互助中了解本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一、关注篇章页,激趣导入新课 1.学习篇章页,明确任务。 阅读篇章页,说说自己了解到了什么。在交流中理解“十里不同风,百里不 同俗”这一名句,了解插图的妙处,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2.激发兴趣,比较揭题。 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春节的,教师把关键的词语(重要时间或重要事件) 板书在黑板的一侧。在大家交流本地春节习俗的基础上走进《北京的春节》。 二、初读课文,巧妙梳理脉络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引导读准多音字:间断铺户正月掺和分外万象更新 (3)同桌讨论填准动词:( )腊八粥 ( )腊八蒜 ( )杂拌儿 ( ) 鞭炮 ( )年菜 ( )对联 ( )庙会 ( )灯笼 (4)学生互相提醒难写的字词:如“醋、戚”等,并展开书写练习。 2.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1)直击首尾,了解始末。指名读课文第 1、14 自然段,了解春节开始和 结束的时间。 (2)浏览课文,画出春节经历的几个时间段。交流梳理,按顺序排列这几 个时间段,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腊月初旬——腊八——腊月二十三——过了 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 三、再读课文,自主了解习俗 1.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时间/风俗习惯/腊八/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 元宵节/正月十九 (1)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独立填写表格,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2)根据表格,同桌互相说说,老北京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2.联系生活,了解本地的春节。 (1)联系课始谈话内容“本地的春节”以及黑板一侧的板书,同桌一起再 次合作填写表格。 (2)小组内展开交流,了解本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在老师的帮助下,把 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深读课文,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体悟蕴含在文 字中的情感,理解并传承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重难点) 2.通过“阅读链接”展开比较阅读,联系生活实际,试着迁移运用。 一、深读课文,用心感悟写法 1.快速默读,分清主次。 快速默读,边读边想哪些部分是课文的主要部分。 2.选择学习,体会写法。 (1)选择其中一个主要部分仔细品读,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这一部分写具体 的。 (2)在与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分享,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写法。 3.分清详略,领悟好处。 出示第 1 课时已填写完整的“老北京的春节”的表格,在表格旁边加上一栏 “详略安排”,再继续填写。讨论文章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聚焦孩子,自由体悟情感 1.跳读课文,找出内容。 请大家跳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相关句子。 2.集中呈现,体会特点。 静心默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特点。(情感特点、语言特点)再找找文中 具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句子。读读这些句子,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静心思考,体悟情感。 如果课文只写这些内容,行不行?如果课文不写这些内容,感觉怎么样? 三、拓展延伸,自然传承文化 1.链接材料,比较阅读。 阅读课后斯妤的《除夕》片段,思考并交流:老北京的春节习俗与闽南的春 节习俗有什么不同呢? 2.联系生活实际,迁移运用。 (1)再出示第 1 课时已填写的“本地的春节”的表格,在表格旁边加上一 栏“闽南春节习俗”,继续填写,比较不同时代、地域的春节习俗。 (2)说说过春节时,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选择印象最深的一处,试 着写一写。 (3)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自己写写“本地的春节”。 [板书设计] 1 北京的春节 时间顺序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元宵节)详写 抓住重点 写出特点 凸现风俗特点 [教学反思] 本文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首先引导学生关注单元篇章 页,梳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本单元“民风民俗”的 学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且学生刚刚过完春节回校上课,让他们先来聊聊自己 过春节的事情,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导入课题,巧妙地为后面的比 较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在快速默读中分清内容 的主次,在有选择的深入品读中体会写法,在有引导的交流分享中丰富认识。我 利用“北京的春节”的表格,由学生自主完成“详略安排”的填写,在讨论中进 一步明确这样写的好处。 最后我利用课后“阅读链接”提供的材料展开比较阅读,比较不同时代、地 域春节习俗的不同。再联系生活,继续运用前面已完成的“本地的春节”的表格 进行对比交流。在交流中将自己印象深刻的主要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既是对 语文要素的落实,又是对习俗文化的传承。 2 腊八粥 [教学目标] 1.会写 12 个生字,会写 18 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内容,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语文要 素】 3.能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并体会到其表达的好处。 4.能模仿课文第 1 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自己对它 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分清课文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 12 个生字,会写 18 个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初步领会 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3.能模仿课文第 1 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自己对它 的喜爱之情。 一、视频导入,聚焦腊八粥 1.导入:在我们中国,有许多美食,它们不仅味道好,还寄托着人们美好的 情感。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2.观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有关腊八粥的片段。 3.学生们自由交流,说说对视频中腊八粥的印象。 二、学习课文第 1 自然段,试着写一种美食 1.自读第 1 自然段,说说这段文字描写的腊八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是 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2.学生尝试介绍一种自己喜爱的美食。 (1)出示“包子”“糖堆儿”“烤鸭”等美食图片,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 说自己喜欢的美食是什么。 (2)思考:怎样把你喜欢的美食介绍给同学? (3)小组交流:仿照课文第 1 自然段,每位成员把自己喜欢的一种美食介 绍给组内其他同学。 (4)小组评价,并推荐介绍得好的同学在班里展示。 (5)小练笔。仿照课文第 1 自然段,写一写自己喜欢的美食。 3.再读第 1 自然段,说说描写腊八粥时哪些词语给你的印象最深。(如“甜 甜的腻腻的”“糊糊涂涂”“大碗大碗”等) 三、创设“拍视频”的情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1)教师指名读课文,提醒学生要读准带拼音的词语。 (2)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新词,重点了解“孥孥”一词是湘西地区对男孩 子的称呼。 (3)教师提醒学生易错字的笔画。教师请学生示范书写。 (4)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从 八儿一家喝腊八粥的故事中可感受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2.梳理需拍摄的镜头,了解文章内容。 (1)我们计划把沈从文先生的这篇《腊八粥》也像《舌尖上的中国》那样 拍成一个视频,如果你是导演,你打算拍摄哪些镜头? 预设:可以先拍摄一组男女老少喝腊八粥的镜头,再拍摄八儿一家喝腊八粥 的镜头。 (2)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发言,与学生确定好每个镜头所对应的文章内容。 (3)给每组镜头起名字,梳理文章结构。 如,“介绍腊八粥”这组镜头对应的是文章的第 1 自然段,“等粥”这组镜头 对应的是文章的第 2-17 自然段,“喝粥”这组镜头对应的是文章的第 18-19 自然 段。“等粥”这组镜头又可以分为“盼粥”(第 2-8 自然段)、“分粥”(第 9-12 自然段)、“猜粥”(第 13 自然段)、“看粥”(第 14-17 自然段)四组镜头。 (4)商量“怎样拍摄”,分清文章内容的主次。 教师:我们在拍摄的时候,有些镜头会拍摄得长一些,有些则一带而过。请 问各位导演,以上的这些镜头你们打算怎样拍?为什么? 根据学生发言总结:“盼粥”“分粥”“猜粥”“看粥”这四个场景要重点拍摄, 因为这四个场景的描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是怎样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并能体会到详略得 当的好处。(重难点) 2.朗读课文,体会腊八粥的甜蜜以及家庭生活的其乐融融。 一、根据课文主要内容,分组讨论如何拍摄 1.组织小组讨论。 讨论要求: (1)学生根据想要拍的场景,自由组成活动小组。组内成员可按照“导演” “摄像师”“录音师”“配音师”这些角色进行拍摄任务分工。 (2)从“盼粥”“分粥”“猜粥”“看粥”中选择一个场景,并确定拍摄的目 标。如:要体现出八儿焦急的心理,要体现出腊八粥的诱人等。 (3)讨论拍摄镜头:说说怎样拍才能让观众感受到八儿的心理、腊八粥的 诱人等。 2.学生讨论时,教师进行巡视,并根据各组讨论的情况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组织交流,学习课文是如何详写“等粥”这一部分的 1.出示汇报要求。 (1)导演说戏。明确要拍摄的镜头,朗读课文中相应的文字,介绍如何来 拍摄这个镜头。 (2)拍摄组成员要分别介绍自己负责的拍摄细节,还可以说说为什么要拍 这个细节,怎么来拍等。 (3)请观众评戏,或请其他拍摄组提改进建议。 2.组织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点拨、及时地总结,尤其要引导学生紧紧地 抓住文本去品读、感悟,并学习写法。 镜头一:盼粥 预设:(1)导演说戏。 ①我们拍摄的是八儿盼粥的镜头。 ②课文中相应的文字:“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 人进进出出灶房……” ③我们主要通过拍摄八儿的动作、语言、神态和粥的声音,来表现八儿对粥 的期待。另外,我们准备交错拍摄八儿的镜头和粥的镜头,即拍了一个八儿的镜 头后紧接着拍一个粥的镜头。下面请我们的拍摄团队具体介绍一下。 (2)拍摄团队展示。 队员 1:我是摄像师,我要把八儿“喜得快要发疯了”“进进出出”等神态、 动作拍下来,让观众感受到八儿对腊八粥的无比期待。 队员 2:我负责给八儿配音。大家请听:“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那 我饿了!”大家感受到了什么? 队员 3:我负责给腊八粥录音,录下腊八粥“叹气”的声音。 (3)观众评戏。 镜头二:分粥 预设:(1)导演说戏。 ①我们拍摄的是八儿分粥的镜头。 ②课文中相应的文字:“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 碗……” ③我们主要通过拍摄八儿的语言来表现八儿的“贪心”。我们拍摄的难点是 怎样通过八儿的语言来展现他的心理。下面请欣赏我们录制的声音。 (2)拍摄团队的展示。团队成员分角色朗读课文。 (3)观众评戏。 镜头三:猜粥 预设:(1)导演说戏。 ①我们拍摄的是八儿猜粥的镜头。 ②课文中相应的文字:“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 到认不清楚了吧……” ③我们主要通过八儿的内心独白来表现八儿的馋涎欲滴。我们还想拍摄八儿 想象腊八粥的样子。请大家闭上眼睛,边欣赏,边想象。 (2)拍摄团队的展示。团队成员分角色朗读课文。 队员 1: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 队员 2: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 来总该是面面的了! 队员 3: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3)观众评戏。 镜头四:看粥 预设:(1)导演说戏。 ①我们拍摄的是八儿看粥的镜头。 ②课文中相应的文字:“‘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 的眼中……” ③我们不仅要拍腊八粥,还要拍八儿和妈妈。我们觉得,这个镜头应该是整 个视频的高潮,所以我们想把镜头定格下来,慢慢拍摄。 (2)拍摄团队展示。 队员 1:我负责拍腊八粥,我将镜头定格下来,力求让每一位观众都能看到 “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饭豆煮得肿胀”“粥的颜色是深褐”,让看到 这个镜头的观众对腊八粥馋涎欲滴。 队员 2 和队员 3:我们俩负责拍摄八儿和妈妈,大家可以看看插图描绘的场 景: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大吃一惊。我觉得这是一幅特别温馨的家庭图景。 (3)观众评戏。 3.教师小结:人们不仅喜爱腊八粥,而且还赋予了它独特的意义:它承载着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正因如此,它能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生活的幸福。 三、学习“喝粥”部分,感受课文详略安排的巧妙 1.指名读“喝粥”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一部分可以拍摄哪些镜头? 2.学生交流。 预设 1:可以拍摄“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 预设 2:可以拍摄“(八儿的)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预设 3:可以拍摄“(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 3.提出质疑:为什么不拍摄“喝”的镜头呢?(透过喝粥后的画面,就能让 人想象到喝粥的场面,而且更能直观地让人感受到一家人的温馨和谐) 4.质疑片首的镜头,体会作者对传统风俗的热爱。 (1)教师质疑:为什么作者不多写一写怎么熬制腊八粥的,却把八儿等粥 的过程写得这么详细?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帮助学生总结:通过对八儿一家,尤其是八儿等 粥过程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说明腊八节喝腊八粥的风俗已经成 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5.朗读全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间寄托的美好情感。 (1)播放《舌尖上的中国》中有关腊八粥的视频(无声音),教师配音读第 1 自然段,向学生展示腊八粥的魅力。 (2)学生根据拍摄分组,接力朗读“等粥”的四个场景,感受作者对腊八 粥的喜爱。 (3)齐读“喝粥”部分,感受腊八粥的甜蜜以及家庭生活的其乐融融。 6.延伸阅读《腊八粥》后面的部分,丰富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板书设计] 2 腊八粥 腊八粥粥——“甜甜的腻腻的”“糊糊涂涂” 八儿等粥盼、分、猜、看 喝粥对“粥”的细腻描写 对“八儿”的细致描写美好的情感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亮点在于创设拍摄情境来进行教学: 第一,引导学生给每组镜头起名字,梳理文章结构,在商量“怎样拍摄”中 分清文章内容的主次。 第二,借助拍摄的设计,以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形式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 细节,把“等粥”这一部分写具体的。 第三,学习“喝粥”部分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部分可以拍摄哪些镜头,从 而感受课文详略安排的巧妙,让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文章详略的安排与作者要 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分不开的。 3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 7 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1.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迢迢牵牛星》。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重点) 3.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相关中华传统节 日的文化内涵。(难点) 一、回忆交流,引出“牛郎织女”的话题 1.学生通过背诵积累的古诗,回顾“七夕节”的习俗。 (1)引导学生回顾并背诵五年级上册学过的《乞巧》一诗。 (2)学生回顾五年级学过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并交流与七夕相关的节日 习俗。 2.教师小结:课前大家查找了许多关于七夕节风俗的资料,刚才大家进行了 充分地交流,让我们对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节的风俗有了更多的了解。 二、初读古诗,揣摩情感 1.过渡: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而一千多年前的一位诗人也以古诗的形 式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并流传至今。 2.理解诗题的含义。 (1)学生齐读题目,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迢迢”的意思。 (2)学生思考:“牵牛星”距离“谁”显得遥远? 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发言:牵牛星距离织女星显得遥远。 教师小结:是啊,牵牛、织女相隔万里,这么远的距离会在他们心中激荡起 怎样的思绪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3.初读古诗。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皎”“纤”“擢”“杼”“脉” 等字的字音和句子间有规律的停顿。 4.学习生字。 (1)点拨书写:“盈”字上半部分应先写“横折折折钩”,再写“撇”,里面 的“又”最后一笔变形为“点”。 (2)课件出示“盈”的两种解释:①充满;②多出来,多余。请学生根据 不同意思进行扩词并造句。 三、熟读诗文,理解古诗大意 1.教师在课件中标红“素、章、盈盈、脉脉”等字词,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 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 2.小组内轮流读诗,并结合标红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所反映 的内容,初步想象画面。 3.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自读自悟的收获,教师相机进行指导,适时出示图 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内容。 如:学生交流“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时,可引导学生根据“札札”这 一象声词,想象织机发出的声音,想象织女织布时的样子。 教师小结:抓住重点词语并借助注释是理解诗句的好方法。 四、再读古诗,想象诗句中所描写的画面 1.选择诗中描绘的一两个让你印象深刻的场景,想象一下自己看到的画面。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①学生交流自己对上面诗句的理解:银河边,牵牛星遥遥可见。银河的另一 头,织女星闪烁着明亮皎洁的光芒。 ②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抓住“迢迢”这一词语来感受银河的遥远,抓住“皎 皎”这一词语来感受织女娇美的姿态。 ③引导学生感受诗句表达的情感,读出诗句的韵律美。 (2)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①学生交流自己对上面诗句的理解:织女伸出纤柔、白皙的双手拨弄着织机, 织机响个不停。 ②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感受“弄”这个字所刻画出的织女熟悉织布却又心不 在焉的身影。思考:织女的心思并不在织布上,那么她在想些什么呢? ③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思念之情。 ④指导朗读:读“纤纤擢素手”时,可以想象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织布 的样子,这时语气应轻柔一点,尽可能读出其中的柔美之感。“札札”可读得稍 微短促一点。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学生交流自己对上面诗句的理解:织女坐在织机旁,一整天也没有织出一 个纹样,只有眼中的泪水如雨点般不断落下。 ②展开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③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思考:前文说织机札札不停歇,按理说织女应该能织出 很多布来,为何此时写的却是“不成章”?此时可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朗读和想 象来感受织女的离愁别绪。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学生交流自己对上面诗句的理解:银河看上去又清又浅,河的两岸又相隔 多远呢?虽然只隔了一条清澈的银河,但牵牛与织女也只能含情脉脉地无言相 望。 ②展开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点拨:“盈盈”这一叠词既可以形容清浅的河水,也可以形容织女仪态优 美。这一词语让人仿佛看到了织女在河水中的婀娜的倒影、优美的身姿。 ③引导学生抓住“脉脉”一词体会织女无言中的浓浓的离愁。 2.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请学生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教师小结:这首诗使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 等叠词,以及双声词“河汉”“素手”“清浅”等,这些词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韵律 美、节奏美和音乐美,而且也使诗歌表达的感情更加动人,我们仿佛看见织女面 向银河另一边望眼欲穿的画面,仿佛听到织女因悲伤而哽咽的声音,体会到织女 无尽的思念。 4. 指导学生进行背诵。 五、课后延伸 学生收集其他描写传统习俗的古诗,并整理相关的传统文化习俗。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十五夜望月》。 2.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感受作者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3.了解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一、了解诗人,理解诗题,了解诗中所提到的风俗 1.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迢迢牵牛星》。 (1)学生背诵古诗《迢迢牵牛星》。 (2)教师对学生背诵情况进行反馈。 2.导入新课。 (1)教师用投影出示《寒食》和《十五夜望月》两首古诗的诗题及与之相 关节日风俗的配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及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和相关的 节日风俗。 (2)学生活动。 ①介绍诗人韩翃及寒食节的风俗。 ②介绍诗人王建及中秋节的风俗。 ③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过中秋节的体验和对寒食节的认识。 (3)教师小结:了解了诗人及诗文的背景知识,我们就能走进作者的心境, 随着诗人的笔触,带着无限的遐想,感受他们的浓浓思绪。 二、学习《寒食》 1.理解诗句含义,感悟诗文所表达的情感。 (1)教师在课件中标红“宫、侯”等字,提示学生注意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圈出诗句中写到的景物,初步想象诗文描绘的是一幅 怎样的景象。 学生汇报自己圈出的“春城、飞花、东风、御柳、汉宫、蜡烛、轻烟”等景 物,并简单描述自己能感受到的画面。 (3)小组内轮流读诗,借助注释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组内成员互相交流 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并相机点拨。 (4)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古诗中的哪个画面印象最深刻,自己从中感受到了 什么。 预设 1:学生在结合“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来谈自己的感受 时,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抓住“飞”“斜”来感受“东风”的存在。 预设 2:学生在结合“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来谈自己的感受 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无处不飞花”来感受全城里浓郁的春意。 (5)教师介绍古时寒食节“传蜡烛”的风俗。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传” “散”等字想象:点点烛光,在皇宫和王侯贵戚们的府第间流动;袅袅轻烟,飘 散在皇宫和各府第之间。 2.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朗读古诗。 3.背诵古诗。 小结:我们在读诗时,可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来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 人的内心世界。 三、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十五夜望月》 1.反复诵读,了解古诗内容。 (1)自读古诗,想象画面。 (2)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2.完成“学习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感受与收获。 《十五夜望月》学习卡 景物:地面 乌鸦 冷露 桂花 我想象到的画面: 我感受到的情感: 类似的古诗: 3.交流各自积累的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 4.背诵古诗。 四、课外拓展,了解更多古诗中的习俗 1.学生交流积累的诗句,说一说其中所涉及的节日。 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 2.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诗中包含的节日及风俗。 五、课后延伸 搜集其他有关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古诗。 [板书设计] 3 古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 牛郎 牵牛星 迢迢 织女 河汉 女 皎皎 寒食 寒食节 十五夜望月 中秋节 景物 表达情感 [教学反思] 学习《迢迢牵牛星》时,首先,我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 兴趣,并顺势引出有关七夕节的话题及有关节日风俗的讨论。然后让学生反复诵 读古诗,为后面深入感悟古诗中表达的情感作铺垫。最后,抓住景物想象画面, 从而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及包含的情感。 学习《寒食》和《十五夜望月》时,我引导学生交流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相关 节日风俗,为后面自主理解诗句意思和感受句中表达的情感打下基础。再指导学 生按照学习古诗的步骤进行自主学习,我只在学习中适时地引导,帮助学生开拓 思路,从而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4*藏戏 [教学目标] 默读课文,能说出藏戏的主要特色,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藏戏的主要特色,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了解地方戏曲,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1.简单介绍中国的地方戏曲:中国的戏曲历史悠久,不同的地方有各自独具 特色的艺术样式,安徽的黄梅戏明快抒情,河南的豫剧铿锵大气,东北的二人转 诙谐幽默。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猜测“藏戏”是哪个地方的戏曲艺术。(西藏地 区藏族的传统戏曲) 3.教师相机补充:藏戏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4.教师指导学生默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学生总结、提炼学习目标:了解藏戏的特色;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藏戏的。 二、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资料,理解文中与藏戏有关的词语 1.学生默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默读要求: (1)默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上标注的拼音或工具书读准字 音。 (2)边读边圈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课前搜集的资料或联系 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指名学生交流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大意,初步了解藏戏的特色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文章介绍了藏戏的哪些方面? 2.师生交流,梳理出文章脉络。 第 1-3 自然段:概括了藏戏的主要特点。 第 4-7 自然段:讲述了藏戏的“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 第 8-17 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藏戏的特点。 第 18 自然段:总结全文。 四、学生自读第 4-7 自然段,了解藏戏的起源 1.学生自读第 4-7 自然段,思考:藏戏的创始人唐东杰布的故事有哪些传奇 色彩? 2.学生读后,组织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 (1)交流第 5 自然段。引导学生联系“野马脱缰般的激流”“咆哮的江水” 想象雅鲁藏布江的凶险,理解唐东杰布修桥的志向。 (2)交流第 6 自然段。引导学生概括每句话的意思,梳理出“用歌舞说唱 的形式劝人出钱出力修桥——藏戏班子走到哪里,桥就修到哪里——随着铁索桥 的修建,藏戏的种子撒遍了雪域高原”的藏戏诞生过程。 (3)交流第 7 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身无分文”“58 座铁索桥”“藏戏的 开山鼻祖”,进一步体会唐东杰布的传奇经历。 3.指名根据概括出的段意简单讲一讲藏戏的起源故事。 五、学生自读课文第 1-3、8-17 自然段,了解藏戏的特色 1.学生默读第 1-3、8-17 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 哪几个方面写的? 要求:默读、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特色具体介绍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不受时间限制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 流。 (1)提示:课文为什么不用陈述句来写藏戏的特点,而用反问句呢?(引 导学生将反问句与陈述句进行对比朗读,体会到课文以连续的三个问句开篇,点 出藏戏的主要特点,好处在于既总领全文,又激起读者好奇,引出下文) 预设:学生能联系课文的第 8-17 自然段,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藏 戏特色的。(如:写藏戏面具的特点时,用举例的方式介绍不同身份人物的面具 颜色,还介绍了面具在藏戏中的重要作用;写藏戏演出时没有舞台这一特点时, 描绘了藏戏舞台简单、观众了解剧情靠艺人说唱等内容;写藏戏演出形态方面的 特点时,是从情节可以任意拖延,唱腔、舞台动作可以随意发挥,一段戏可以再 三重复,时间可以拖至三五天等方面来介绍的) (2)点拨思考:课文为什么选择从这些方面来介绍藏戏?在介绍的过程中, 以哪方面的内容为主?(在交流讨论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之所以选取 藏戏的起源和特点两方面具体介绍,是因为这两方面内容最具代表性,最能凸显 藏戏特色) 3.师生合作读文,进一步体会课文写法。 教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学生接着读第 8-14 自然段。 教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学生接着读第 15、16 自然段。 教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学生接着读第 17 自然段。 教师读:“藏戏就是这样——”,师生合读:“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教师小结:文章开篇概括写出特点,后文中又详细介绍特点,这种前后呼应 的写作方法将藏戏那独特的魅力与人文内涵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六、总结拓展 中国的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们是中华文化的宝 藏。你还了解哪些地区的艺术形式?(学生汇报交流) [板书设计] 4*藏戏 起源:唐东布杰宏愿 特点:面具舞台时间 [教学反思] 课上,我引导学生借助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有 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思考,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学 生养成带着问题读文章的好习惯。 由于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 学习能力,因此,我采取表格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完成学习内容。这 样一来,既省略了冗长的讲解,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的能力。 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学目标] 1.介绍一种风俗时能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在表达中融入自己的体验。【语 文要素】 2.愿意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在交流中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激发对 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教学课时] 1-2 课时 一、头脑风暴确定风俗 1.情境创设,聊风俗。 (1)出示图片展示各地风俗。(闹元宵、看花灯、包饺子……) (2)今天我们将举行一次风俗展,请同学们为自己家乡的风俗代言,我们 将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六种风俗,看谁介绍的风俗能荣登班级的“风俗榜”。 2.头脑风暴,晒风俗。 说起风俗,大家的话题都很多,现在就让我们来说说自己家乡的风俗吧,请 同学们写下你们家乡的各种风俗,不少于四种。 3.众里挑一,选风俗。 (1)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家乡那么多种风俗,那么你最想推荐哪一种风 俗呢?写出推荐的理由,不少于三条。 我选择介绍的风俗是( ) 理由一: 理由二: 理由三: (2)同学们虽然选择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是整体上我们可以将理由归纳如 下: 选择的理由: 主要特点: 活动体验: 风俗来历: 看法感受: 二、回顾课文,提炼要素 1.分享交流,明要求。 (1)要想让你介绍的风俗脱颖而出,获得大家的认可,你打算怎么来介绍 呢? (2)学生交流。例如介绍“北京烤鸭”,有的讲了有关烤鸭的历史故事,有 的讲了第一次吃烤鸭时的感受,有的介绍烤制的方法,有的介绍一鸭三吃的吃法 以及烤鸭的色、香、味。 2.回顾课文,导思路。 (1)让我们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是怎么来为我们介绍风俗的。(指名说,师归 纳) (2)学生比较发现:介绍一种风俗,先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如果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则 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 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如果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 3.填写习作导航单,初构思。 我选择介绍的风俗是( ) 重点介绍: 简单介绍: (1)学生填写习作导航单。 (2)小组内交流习作导航单,其他成员补充,提建议。 (3)学生修改完善。 三、根据要求写清特点 1.锁定重点,写片段。 (1)出示习作要求: 选择介绍一种风俗:重点写这种风俗的特点。 选择写亲身经历: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2)学生借助习作导航单开始动笔写作。 (3)教师巡视,加强指导。 2.聚焦范例,悟方法。 (1)组内品评。 读。和同桌交换读片段。 画。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这一习俗的特点?画波浪线。 评。习俗特点介绍得特别具体得三星,稍有体现得二星。 (2)全班分享。为什么有的同学的介绍不吸引人呢?看来好的介绍还需要 技巧。(锦囊妙计:融入体验) 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 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沈从文《腊八粥》 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凌晨三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 后开始佝偻着腰紧张而麻利地忙着。——斯妤《除夕》 (3)教师小结:在介绍时,融入活动体验,风俗的特点就更加鲜明突出了, 可以让介绍的风俗更加吸引人。 (4)修改片段。在介绍风俗中,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四、撰写初稿诉风俗 1.出示课本中的单元习作要求。 2.请学生再次对照自己的习作导航单,在主体段落的基础上,明确需要补充 的几个方面。 我选择介绍的风俗是( ) 重点介绍: 简单介绍: 3.学生尝试写初稿。 五、众说纷纭评风俗 1.出示评改要求。 (1)是否能让人读出风俗的主要特点。 (2)是否从不同方面或亲身经历表现家乡的风俗。 (3)详写部分是否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活动体验)。 2.自评。请对照此次习作评价要求,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对照修改。 3.组内评。 (1)组内互读,对照评价要求互相评价,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2)小组内推荐一篇优秀稿件分享。 4.全班共评。 5.再次修改。根据评价要求,以及刚才全班和小组内成员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再次进行修改。 六、多维平台展风俗 “风俗榜”专区。(课件出示贴春联、贴窗花、贴年画、除夕守岁、放鞭炮、 迎财神爷等图片) 1.任务驱动。看着大家的精彩介绍,同学们都已经按捺不住阅读的欲望了, 到底谁的介绍能博得大家的喜爱呢?最受欢迎的“六大风俗”究竟花落谁家呢? 请同学们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我们将在班级微信平台推送一期“风俗榜”专题 活动,邀请家长、教师、同学共同阅读、评选。 2.课外延伸。微信平台作品展示,评选。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我用图片导入情境,在流光溢彩的画面中唤醒学生的记忆。接着开 展头脑风暴,帮助学生打开话题。在选取最想介绍的风俗进行介绍时,引导学生 感受到介绍风俗可以是多方面的,为抓重点从不同方面介绍风俗埋下伏笔。 教学时,我重点关注习作表达中的思维训练,首先要明确介绍的风俗,通过 完成习作导航单引导学生一步步厘清习作思路,写出该风俗的不同方面,为详写 打开习作思路,带领学生一起增补、整合教材图示中的内容,使之言之有序,解 决作文杂乱无章、无主题、无逻辑的问题。 学生初次试写后,围绕“是否融入了感受”进行集体展示、评议,用生动鲜 活的学生例文及课文范文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习作指导,既能教给学生修改的 方法,又能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 “风俗榜”的形式促使学生有意地创新语言、结构、内容等,提升习作品质。 同时,通过班级介绍和微信平台的作品推送,为学生作品的流通,评价提供平台, 从而更好地完成本次习作的意义建构。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交流并总结分清课文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语 文要素】 2.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4.认识并临摹行书,逐渐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5.朗读并背诵《长歌行》。 [教学重难点] 1.交流并总结分清文章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 2.朗读并背诵《长歌行》。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并总结分清课文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重 点) 2.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一、交流平台:总结交流分清文章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 要安排详略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引导学生自由交流本单元学习的收获。 (1)提问: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之后,你有哪些收获? (2)学生在班内自由交流。 预设:了解了很多民俗风情;体会到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民俗 中的人情美;能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到了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2.阅读“交流平台”,交流有哪些新的收获。 (1)自读“交流平台”,交流有哪些新的收获。 (2)回顾课文详写和略写的部分,思考: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3.先回忆再交流:本单元其他课文内容的主次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要这样 安排?课件出示: 我在读《×××》一课时,发现……写得详细,而……写得简略,这让我读 懂了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是…… 教师围绕“分清主次促阅读”来适时地帮助学生总结。 4.引导学生交流:本单元的习作,你选择了哪些内容,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教师围绕“详略得当助表达”来帮助学生提出建议。 5.教师借助以下图示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读 分清楚主次/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写 安排好详略/把自己习作的中心表达清楚 二、词句段运用: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了解不同习俗的 寓意 (一)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1.学生自读句子,指名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用短语或词语来概括句义,如“灯的种类多”“比赛取得好成绩” 等。 2.引导学生比较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体会相同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 式。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两句话,体会加点词的意思相同。 第一句的加点词都表达了“都、全部”的意思。 第二句的加点词都表达了“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意思。 (2)对比阅读,说说哪种表达更好及原因。 ①将句子一中加点的词语全部换成“一律”。 ②将句子二中加点的词语全部换成“勇夺第一”。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会使语言的表达 更丰富、更多样。 3.创设新的语境,巩固知识。 假期,北京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故宫博物院( ),八达岭 长城( ),南锣鼓巷( ),什刹海( )。 花园里,各色的月季花( ),艳丽的牡丹花( ),热情的杜鹃花( ), 美丽的海棠花( ),到处花香醉人。 (1)先组织学生说一说,句子本身要表达什么意思。 (2)再说一说,根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括号里可以填入的词语有哪些。 (3)完成填空练习。 第一句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以下词语中选择:人头攒动、人潮汹涌、摩肩接踵、 熙熙攘攘;第二句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以下词语中选择:欣然怒放、吐露芬芳、绽 放笑容、傲然盛开。 教师也可根据学情,仅给出部分词语作为提示,或出示带有重复词语的完整 句子让学生进行修改。 (二)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1.借助谐音猜寓意。 (1)用课件出示下列文字,请学生边读边观察,思考:习俗和寓意之间有 什么联系? 习俗:过年的时候吃年糕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糕”与“高”同音。 (2)让学生自己试着填一填“过年的时候吃鱼”和“建筑上雕刻蝙蝠”这 两个习俗的寓意。 (3)指名汇报自己填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填。 2.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寓意吉祥的习俗? (1)学生交流。 (2)请学生记录自己感兴趣的习俗。 3.教师补充一些习俗,让学生读一读,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以文字、图片或实物的方式展现带有喜鹊站在梅花枝头图案的窗花, 雕成白菜形的玉石摆饰等,请学生猜一猜寓意。 (2)教师总结:这些习俗和摆饰都寓意着吉祥。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并临摹行书,逐渐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2.朗读并背诵《长歌行》。(难点) 一、书写提示:认识并临摹行书 1.用课件展示课本上用“行楷”书写的文字,请学生观察然后提问:这段文 字在书写上有什么特点?(笔画变形、笔画相连) 2.播放“行楷”的书写视频,请学生观看后交流感受。 总结:行楷的书写速度很快。 3.再观察书上的汉字,提问:哪些笔画是连起来写的?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有些笔画是“实连”,有些笔画是“虚连”,二者能提高 书写的速度。 4.学生选择几个自己感兴趣的字照样子进行练习,然后选择自己写得最满意 的字向大家展示。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这里的“照样子”并不是局限在临摹上,而是要体现“笔 画相连”“笔意相连”的书写特点,即写上一笔的同时要想到下一笔,使笔画更 连贯,从而逐步提高书写速度。 5.学生尝试书写整段话。 教师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勤加练习,还可以在今后的作业中尝试用行楷来书 写,逐步提高书写速度。 二、日积月累:背诵《长歌行》 1.播放《长歌行》的范读视频。 2.学生跟读,教师重点指导“葵、晞、焜、华”等字的读音,然后采用“填 空”的方式让学生重点读这几个字。 3.学生默读,然后说说诗中写到了哪些自然现象。 交流中如果学生遇到难懂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方法理解;也可以适当点拨,如“晞”指阳光照耀,“阳春”指露水和阳光都充 足的时候,“焜黄”指草木凋零枯黄的样子。 4.用课件出示万物随季节变化由盛转衰、大江东去等景象的图片,然后引导 学生诵读相关诗句,并请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人生短暂,若不珍惜时间、 努力奋进,将悔之晚矣) 5.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不珍惜时间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 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尝试背诵、运用诗句。如: (1)当你看到小明只顾着玩手机不知道学习的时候,你可以告诫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你发现还有好多事要做,可是时间却已经过去了大半天时,你会感 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结:组织学生制作“学习收获卡”并交流 语文园地学习收获卡学习内容我的收获交流平台阅读时,要分清文章主次, 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习作时,可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合理安排详略。 [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我们围绕“民风民俗”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在学习“交流平 台”时,大家都能围绕风俗畅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知道了读文章时怎样领会作 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写文章时如何突出中心。词句段运用部分是积累和运用的 结合,有了充足的积累才会自如运用,后面的仿练很好地夯实了前面所学。书写 提示部分因为学生刚刚进入行书的练习,所以并未作过多的讲解,而是让他们去 观察了解。“日积月累”中的《长歌行》是一首乐府民歌,学生基本都能理解诗 歌的内容。要是能把熟读理解环节与指导朗读环节有机融合在一起,学习效果就 会更好一些。 5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教学目标] 1.会写 15 个生字,会写 20 个词语。 2.能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语文要素】 3.能就印象深刻的情节交流感受,能对鲁滨逊作出简单的评价,产生阅读原 著的兴趣。【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 2.能就印象深刻的情节交流感受,能对鲁滨逊作出简单的评价,产生阅读原 著的兴趣。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 15 个生字,会写 20 个词语。 2.通过列小标题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梗概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整本书内 容。(重点) 3.通过对比、排序、讨论重要情节,了解梗概的作用和特点。 一、导入新课,初识梗概,关注篇章页 1.谈话导入:这个单元我们将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去发现更广阔的世 界。 2.读课题,明文体。 (1)出示单元目录页。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2)漂流记、旅行记、历险记,这类小说会写些什么内容? 点拨:这类小说里的主人公都会经历游历、冒险,我们把这类小说叫作游历 冒险小说。 3.初识梗概。什么是梗概?(词典中的解释:梗概指大略的内容) 4.读单元篇章页,明确本单元的阅读要素和写作要素。 二、初读梗概,拟小标题,把握主要内容 1.出示学习要求,指名朗读。默读梗概,想想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 的哪些事,用小标题列出来,批注在对应的段落旁边。 2.指导批注。 (1)出示小标题“流落荒岛”,哪个自然段在讲这个内容?(第 1、2 自然 段) (2)学生动笔把这个小标题写在段落的右侧。 3.自读批注。学生一边读梗概,一边拟定小标题,批注在对应的自然段旁。 4.交流小标题。 (1)小组内交流:调整不当的,补充遗漏的。 (2)全班交流:学生将讨论出的小标题贴在黑板上。(流落荒岛、建房定居、 驯养培育、救“星期五”、回到英国) 点拨:这些就是鲁滨逊流落荒岛后做的事,游历冒险类小说的情节大都环环 相扣,一波三折。 5.小结:读了梗概我们就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能把握《鲁滨逊 漂流记》这本名著的内容。 三、再读梗概,发现重要情节 (一)对比原著目录,发现情节的重要 1.出示原著目录,浏览梗概中的这些情节,你发现了什么? 2.为什么目录里、梗概里都有这些情节? (二)链接自我生活,发现情节的重要 如果你是鲁滨逊,独自在荒岛上求生,哪些情节重要? (三)给情节排排序,链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一步发现情节的重要 1.一个人要想在荒岛上活下来,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 2.指名学生给情节排序,并说自己这样排的理由。 3.链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结合“快乐读书吧”的部分内容谈体会。 (1)根据学生说的排序原因,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吃、住是活下去的头等大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可以 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生存需求。 活下来之后,安全就成了最必不可少的需求。梗概中后来又提到鲁滨逊独自 在荒岛上生活感到寂寞、凄凉,后来终于有了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了,鲁滨逊在 和他的交往中也获得了极大的尊重,这是比生存和安全更高级的需求。 (2)二十八年后鲁滨逊回到了英国。回忆梗概的开头,鲁滨逊的梦想是什 么?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吗?曾经有人这样评价他: 一个人如何在绝境中变成自己的国王,一座岛如何从荒芜之地变成微型的文 明社会。二十八年,鲁滨逊凭借着自己勇往直前的精神和辛勤的劳动,成就了一 段英雄传奇。(学生齐读) 点拨:二十八年的荒岛生活,鲁滨逊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就是马斯洛提到 的一个人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 4.小结:对一个人的生存来说,这些情节都很重要。但是这些情节的重要性 确实存在着差别,这与人类的需求密切相关。游历冒险就是在这样磨难重重、危 险迭至、惊险刺激的情节中展开的,因而梗概里给我们留下了这些重要的情节。 四、三读梗概,猜想背后的细节 1.读梗概,猜想细节。 (1)当读到“搬运物资”这个情节时,老师好想知道鲁滨逊搬了几次,有 没有遇到什么麻烦或者危险。请用上“当读到时,我好想知道”的句式来说说其 他情节。 (2)当读到“流落荒岛”和“搬运物资”之间的部分,老师好想知道潮水 是什么时候退的,没退之前,他是怎么办的。 点拨:情节和情节之间,串联着很多惊险有趣的小情节。 2.小组讨论:梗概为什么只告诉我们这些重要的情节呢? 点拨:梗概的篇幅有限,只能保留重要的情节。梗概里故意藏起一些情节, 就像给故事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使我们更想一探究竟。 3.全课小结:梗概的意图是让你看,又不让你看,于是特别想看。下节课我 们就来读读精彩片段,满足你们特别想看的好奇心。 五、交流方法,学习生字词 1.同桌互读课后生字。 2.出示“籍”“藉”,引导学生从偏旁、本义、引申义进行辨析。 3.引导学生观察本课生字,交流:写好这些字需要注意什么? 4.指导书写。重点提示“覆”:“覀”要写得扁小一点,“復”要写得紧凑一 点,“覀”的第五笔为“竖”。 5.引导学生选取自己认为难写的词语,标注易错笔画并写一写。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就印象深刻的情节交流感受,能对鲁滨逊作出简单的评价。(难点) 2.链接“快乐读书吧”,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一、复习导入,分享交流 1.学生借助板书上的小标题回忆梗概的主要内容。 2.启发思考:情节的发展,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也一定牵动着你的内心吧? 在阅读梗概的过程中,哪个情节最让你印象深刻呢? 3.学生交流分享,教师引导:教材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原著中的精彩片段,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节选片段在小说中的位置。 (1)引导学生默读节选片段,想一想节选片段主要写了什么。 (2)教师出示表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填写表格,梳理鲁滨逊遇到的 困难和解决的办法。鲁滨逊遇到的困难无法估算日子缺乏物资没有住的地方恐 惧、沮丧克服困难的办法用刀刻痕记录时间从船上收罗到很多东西通过砍木材、 加工、打桩,建了住所记录遇到的幸与不幸,尽可能安慰自己主要内容鲁滨逊流 落到荒岛,用刀刻痕记录时间,从船上收罗东西,开始修建住所,并对自己目前 的情形和所处的环境进行了理性思考。 2.细读节选片段,对人物进行评价。 (1)启发思考:在鲁滨逊克服种种困难的过程中,哪个情节最让你印象深 刻?你感觉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请你批注在书上。 预设 1:第 6 自然段中鲁滨逊克服重重困难布置住所的情节给我的印象最深 刻。(不畏艰难、顽强生存) 预设 2:第 8 自然段中鲁滨逊把自己的幸与不幸罗列出来的情节给我的印象 最深刻。(冷静理性) 教师提示: ①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表格,说说自己的发现: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对比 有什么好处?(幸运的事比不幸的事写得多,所有不幸都能从另外的角度体会到 它的幸运) ②启发思考:鲁滨逊这样将好处与坏处罗列起来进行对比的做法,让你感受 到他是怎样一个人呢?(把好处与坏处对照起来看,可以使自己理智地面对现实, 从绝望中看到希望。鲁滨逊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预设 3:第 2 自然段中鲁滨逊用刀子刻痕制作日历的情节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聪明机智、努力解决问题) (2)启发思考:从流落荒岛到克服种种生存的困难,鲁滨逊的内心有着怎 样的变化呢?请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用示意图把他的心理变化描述出来。(参 考示意图见板书) ①点拨鲁滨逊内心的变化。 最初流落荒岛——内心沮丧;制作工具,建造住所——冷静下来; 习惯岛上的生活——心平气和;思考幸与不幸——内心得到宽慰。 ②提问:你对鲁滨逊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预设:他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理智、客观、辩证 地看待问题,还不失幽默。 小结:在品读精彩片段的过程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也仿佛跟随着 鲁滨逊一起经历了重重的生存挑战,内心也在不断地变化。就像他想告诉世人的 那样: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 宽慰自己。 三、引导阅读整本书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1.引导学生思考:精彩片段大致对应梗概的哪个部分? (1)学生交流,说明理由。 (2)教师引导:①可借助表示时间的语句,如“在岛上待了十一二天以后” 等来确定。②可结合精彩片段中鲁滨逊所做的事情来确定。③可根据鲁滨逊的心 理状态来确定。 2.引导阅读:猜一猜梗概中还有哪些部分会很精彩,你还想了解什么。 3.出示教材“快乐读书吧”中对《鲁滨逊漂流记》的两则评论,引导学生阅 读整本书:不同的人读同一本《鲁滨逊漂流记》,会有不同的收获,这就是名著 的魅力。课后请大家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相信你也会有丰富的收获。 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完成选做题 1.出示表格。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烦恼呢?请你借助表 格或其他自己喜欢的方式,想一想、写一写最近遇到的困难和烦恼。 我遇到的困难和烦恼: 坏处: 好处: 2. 同桌交流。引导交流:将表格中列出的坏处与好处对比一下,看看这样 做对你是否有帮助。 [板书设计] 5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流落荒岛 建房定居 驯养培育 救“星期五”回到英国 心理变化 [教学反思] 阅读单元篇章页和单元目录页,学生就能建立起单元整体印象,这有助于他 们全面、多元地思考问题。梗概既是这个单元的阅读要素,又是写作要素。而学 生对于“梗概”十分陌生,因此必须通过这篇课文的梗概教学让他们对梗概有正 确、清楚的认识。基于学情,我给出词典上的解释,就是让他们对梗概有一个理 性初步的认识。梗概中要把故事大意讲述出来,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要交 代清楚。“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是让学生抓住人物和情节去 梳理梗概。学生把情节的小标题梳理出来的时候,对整本书也就有了初步的印象。 再细读节选片段,就能了解鲁滨逊的心理变化,感受到人物的乐观心态与顽强精 神。 第二单元在篇章页除了提出语文要素外,还明确提出单元的人文主题—— “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因此,在教学中,我还引 导学生思考精彩片段与梗概的对应部分,链接“快乐读书吧”中对课文的两则评 论,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6*骑鹅旅行记(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尼尔斯的世界发生的变化,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2.通过联系人物对话、体会细节等方法感受人物性格特点,体会人物形象, 能从多个角度评价人物。【语文要素】 3.根据故事题目,预测、猜想故事情节,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联系人物对话、体会细节等方法感受人物性格特点,体会人物形象,能 从多个角度评价人物。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初识被“变形”的尼尔斯 (一)导入课题,前后勾连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鲁滨逊,他超强的生存能力让我们心生佩服。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另一部外国名著——《骑鹅旅行记》。 2.了解学情。 预设一(读过):这本书好看吗?这节课你可以再陪着伙伴们一起读,好书 不厌百回读,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预设二(没读过):在这本书里,又会有怎样离奇惊险的故事呢?作者又会 为我们塑造一个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回顾方法:回忆我们读《鲁滨逊漂流记》的方法。 (1)列小标题,梳理情节。 (2)绘制人物的心路历程,感受人物形象。 (二)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再读读这个故事,去认识一个瑞典的孩子。出 示书的封面:知道骑在鹅背上的这个男孩是谁吗?(板书:尼尔斯)尼尔斯原本 是一个十四岁左右的男孩,他现在变成了——小狐仙。一起来默读课前导语,看 看我们要探索什么问题。 1.默读课前导语,提出学习要求。 2.自主学习。浏览课文,思考: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 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用简洁的语言旁批在书上。 3.同桌交流尼尔斯的变化,梳理情节线。 预设:尼尔斯变得很小了;能听懂动物们说的话;麻雀和鸡嘲笑他;被猫按 在地上;家里的三头牛也想教训他;没留住家鹅,反被带走。 引导: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原来认识他的动物们都是怎样对他的,你能用 一句话概括吗? 交流、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开始——变成小狐仙——听懂禽兽说话——被 动物欺负——骑上雄鹅飞走——结束。 4.借助情节线,把握主要内容。 要点:尼尔斯变成小狐仙是故事的起因,后来的遭遇是故事的经过和结果。 故事的情节是有因果关系的,根据这个关系,借助情节线,说一说这个故事的主 要内容。 (三)聚焦对话,感受尼尔斯的“坏孩子”形象 1.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前,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文中的哪些描写感受 到的?用关键词批注在旁边。 2.关注第 3 自然段“讲和”一词,并据此推想尼尔斯变成小狐仙的原因。 3.小结:本文并没有直接写尼尔斯以前是个怎样的孩子,但通过动物们的“吐 槽”,我们读出了一个调皮捣蛋、捉弄动物、爱搞恶作剧的尼尔斯。一个“坏孩 子”的形象从对话中浮现出来。 二、再识“立体多面”的尼尔斯 (一)走进人物内心,发现尼尔斯的心路历程 1.浏览故事情节,思考:身体变小后的尼尔斯,内心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 过程呢?出示情节线,根据学生发言,梳理呈现。(情节线参考见板书) 2.尼尔斯垂头丧气地坐在围墙上,看着满枝嫩芽,听着小鸟欢唱,此时,他 心里会想些什么? 3.你同情他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尼尔斯? (二)发现尼尔斯的不同性格特点 随着故事的发展,在某个场景或某个地方,人物可能会展现他性格的另一面, 人物的性格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在文中仔细找一找,如果你发现了尼尔斯的其他 性格特点,用关键词批注在相应的句子旁边。 1.小组合作探究,填写人物性格特点表,多角度评价尼尔斯。 小组合作学习:(1)什么词语可以用来形容这个人物?用简洁的话说明理由。 (2)组长组织讨论,记录员记录。(3)准备汇报。 人物性格特点表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分类板书:淘气顽皮、捉弄动物、不懂事、爱父母、 勇敢…… 3.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发现尼尔斯的不同性格特点的?(板书:联系对话、 留意细节) 4.根据板书,引导孩子对比发现尼尔斯的“坏孩子”和“好孩子”形象。 小结:联系文中的对话,留意作者描写的细节,我们看到了尼尔斯不同的性 格特点。把这些性格特点联系在一起综合分析,你一定会对尼尔斯有更全面的了 解。谁来说说:你现在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尼尔斯? 三、猜想“历经风雨”的尼尔斯 (一)了解著作 弱小的尼尔斯本想留住家鹅,勇敢一跃,却被鹅带上了高空,开始了 8 个月 的旅行,他惊险神奇的旅行经历就在这本书里。 1.出示:本文选自《骑鹅旅行记》,作者是瑞典的塞尔玛·拉格洛芙,译者 高子英、李之义、杨永范。 2.小结:读外国名著作品,不仅要看看作者是谁,来自哪个国家,还要看看 翻译的人是谁。 (二)猜想人物 《骑鹅旅行记》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出示原著目 录图片,圈出课前导语中推荐的两个故事:“鹤之舞表演大会”“大海中的白银”。 1.选择其中一个故事,根据标题大胆推想故事内容。 2.展示故事片段,学生默读。 鹤动作大方,形体优美地落在群丘前面。她们跳跃式地前进着,轻轻抬起翅 膀尽可能地保持身体的平衡。这个跳跃动作接连在一起,观众们的视线跟着动作 快速移动。这舞蹈跳得真是太美妙啦,真是赏心悦目呀!由于速度太快,只能看 到一团黑影在快速旋转,那感觉就像萦绕在山头的云雾,轻巧得有点飘飘欲仙。 第一次来看丘拉贝里动物表演的尼尔斯这才知道为什么压轴的总是“鹤的舞蹈”。 引导:原本被动物欺负的尼尔斯却成了第一个被邀请参加动物运动会的人。 尼尔斯是怎样得到动物的认可的呢?猜一猜。 3.猜一猜:尼尔斯最后成长为了一个怎样的孩子? 4.师小结:如果你也想了解瑞典各地的风光,也想看看动物世界的奇趣生活, 还想了解尼尔斯的成长故事,那么,赶紧打开这本书,和尼尔斯一起骑上白鹅, 开始一段奇妙的空中旅行吧! [板书设计] 6*骑鹅旅行记(节选) 尼尔斯 坏孩子 淘气 顽皮 捉弄动物 不懂事 好孩子 爱父母 勇敢 联系对话 留意细节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反思我主要围绕教学设计中的三个板块来进行阐释: 板块一:人物的发展通常与情节的发展交织在一起。梳理故事情节线,既能 帮助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又能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聚焦对话描写,一 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尼尔斯“变形”前的形象,二是让学生用心感受作者“视听感” 极强的语言描写特色。 板块二: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在体会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多角度评价人物。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发现作者提供的细节,再把所有细节都联系起来推断人物的 特征。用图表梳理人物性格特点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尼尔斯“坏的性格特点”和 “好的性格特点”。学习从多个角度评价人物,培养了学生推理和归类的思维能 力。 板块三:“阅读教学要为课外阅读服务,要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我通过展 示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再次聚焦人物,让学生猜想故事情节和尼尔斯后来的变化。 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既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又把我“想让学生读”的教学目标 巧妙变成了“学生自己想读”的学习需求。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运用小标题梳理情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聚焦汤姆的语言和行动,感受人物形象。【语文要素】 3.品读夸张的语言,赏析离奇的情节,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聚焦汤姆的语言和行动,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默读小说节选,梳理故事情节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认识了喜欢航海和冒险的鲁滨逊,淘气、顽皮 的尼尔斯。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外国名著的脚步,去认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笔下的汤姆·索亚。(学生齐读课题) (二)关注导读,明确任务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看看本课有哪些学习任务呢?(指名交流反馈) (三)运用方法,梳理情节 1.勾连已知,回顾方法。在学习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后,我们已经 学会了用小标题来梳理故事情节,请你用这样的方法梳理这篇文章的情节。自学 要求: (1)快速默读节选,边读边想:节选中写了哪些情节? (2)抓关键词,用小标题梳理故事情节,并在课文旁边作批注。 2.学生默读并批注,教师巡视。 3.指名交流。(相机板书:哀悼失踪的孩子迎接他们归来讲述山洞经历看哈 克和贝琪) 4.借助关键词,用小标题串联故事情节,归纳主要内容。 二、聚焦汤姆言行,感受人物形象 (一)明确学习任务,自主评价人物 1.出示学习要求,回顾课文,关注主人翁的言行。 自学要求: (1)再读第 4-15 自然段,边读边想:汤姆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2)填写学习单,看看你能写出汤姆的几个性格特征? 2.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单,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汇报,多维评价人物 1.交流“我眼中的汤姆”,并用关键词在黑板上写出汤姆的主要性格特征。 预设:勇敢、爱冒险、会想办法、爱吹嘘、看重友情、有正义感…… 2.小结:瞧,我们抓住汤姆的言行,读出了汤姆·索亚那么多的性格特征。 其实,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对象时,都 可能表现出不一样的性格来。 (三)联结生活实际,习得阅读方法 1.欣赏电影片段。 一位导演根据原著发挥想象,拍成了一部精彩的电影。来,我们一起来欣赏 电影《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吧。(播放汤姆诱惑小伙伴刷墙的电影片段) 2.联系生活实际。 (1)这样的情景,是不是和你们的生活有些相似呢?比较一下你们的生活 和汤姆的生活,想想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填在学习单中。 (2)学生独立完成“联结生活”学习单。 交流评价:①结合学习单,在小组内交流,请小组内其他同学评一评你的认 识是否合理、真实。 ②小组内总结出我们与汤姆最相似的几个特征。 ③班级交流。 3.小结: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索亚和你们年龄相仿,他的许多离奇的想 法与行为,都有你们的影子。 三、品味夸张语言,赏析离奇情节 (一)品味夸张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1.自读勾画。 刚才我们走进了“讲述山洞经历”和“看望哈克和贝琪”两个情节,汤姆立 体、多面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其他两个情节又有哪些地方给 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默读课文第 1-3 自然段,用“ ”画出让你印象深刻的句 子,用“△”标出关键词语,并批注感受。 2.交流汇报。 预设 1:描写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悲痛万分的句子。 (1)品味描写大人悲痛万分的语言,感受大人的绝望。 (2)对比汤姆回家后的言行,感受汤姆的勇敢机智、无拘无束。 预设 2:描写小镇上人们行为的句子。 两个孩子的归来,能够让整个小镇都像过节一样狂欢,的确太夸张了!当你 读着这些夸张的描写时,有什么感受呢? (二)了解作家背景,感知写作风格 1.了解作家背景。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从写作风格上说,专家和一 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 美国评论家威廉·豪威尔斯评价:马克·吐温是独一无二的。他是美国文学 中的林肯。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评价:马克·吐温是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 是为继承他而来。 2.链接原著部分目录。 这就是马克·吐温的语言风格,善用夸张的语言来渲染情节。(板书:夸张 的语言)在原著中,一共有五处描写汤姆备受大家关注的场面,每一处都特别夸 张,特别有趣。 第四章在主日学校大出风头 第十七章海盗们参加自己的丧礼 第二十四章白天风头十足,夜里提心吊胆 第三十二章“快出来!找到他们了!” 第三十四章成堆的黄金 (三)赏析离奇情节,激发阅读兴趣 1.交流疑惑。 预设 1:课文结尾提到的“印江·乔埃”是谁呢? 预设 2:我很好奇汤姆在那像迷宫一样的山洞里,是如何找到出口救出自己 和贝琪的。 2.交流阅读感受。(板书:离奇的情节) 3.小结:这段节选中的许多情节特别的离奇,走进原著,很多疑惑都会迎刃 而解。读小说就是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相信阅读《汤姆·索亚 历险记》的原著后,你还会感受到更多的精彩。 [板书设计]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哀悼失踪的孩子 迎接他们归来 讲述山洞经历 看哈克和贝琪夸张的语言 离奇的剧情 汤姆·索亚:勇敢、会想办法、爱冒险、爱吹嘘、看重友情、有正义感 [教学反思] 略读课文的学习重在运用已学方法。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两篇 课文,快速进入本课的情节梳理环节,继续运用小标题梳理故事情节,对前面两 篇课文知识点再次强化。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 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借助思维 导图罗列汤姆·索亚的性格特征,直观地呈现主人公立体、多面的形象,能帮助 学生从多个角度进一步认识汤姆·索亚,激发学生走近主人公的兴趣。同时,通 过联结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小说中的人物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与我们非常 相似,读着小说中的人物,就会想起自己的生活,阅读的兴趣会更浓。 本单元的教学,意在帮助学生打开阅读外国名著的大门,激发学生阅读外国 名著的兴趣。夸张的语言和离奇的情节,是《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最大 的特点。我引导学生品读文中夸张的语言时,将汤姆的言行与大人的言行进行对 比,汤姆无拘无束、敢于冒险的形象就更加凸显了。而且通过链接原著中的目录 以及精彩片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我引导学生质疑情节,交流阅读感 受,将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向高潮,营造了一种如饥似渴的阅读期待。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教学目标] 1.学习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2.能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3.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世界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能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 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选书读书,其乐无穷 1.揭示主题: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围绕“同读一本书”这一主题进行交 流。你如何理解这个主题?(全班同学读一本相同的书) 2.选择书目:上周我们进行了“同读一本书”的书目调查。 预设:根据投票,我们选择的共读书目是《汤姆·索亚历险记》。一周过去 了,你们都读得如何了?读时运用了什么方法帮助自己更好地阅读?(学生自由 汇报阅读方法以及感受) 3.小结:虽然大家阅读的是同一本书,但是每个人汇报的感受各不相同。正 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 也可能各不相同。 二、自由漫谈,选定话题 过渡:通过较长时间的阅读,同学们对这本书有了自己的理解以及阅读心得, 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阅读感受? 1.自由漫谈。(学生尝试汇报自己的阅读心得,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可以从不 同角度来谈) 引导:感谢这些同学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他们的汇报中你们知 道了这本书的哪些信息?他们刚才的介绍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要想有 效地介绍一本书,更需要了解听众的需要。 2.梳理话题。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按类型梳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1)故事内容: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人物评价: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3)故事情节: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 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 (4)表达方法: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3.调查话题。 如果别人向你介绍一本书,你希望他(她)能向你介绍这本书的哪些方面? (引导学生站在听者的角度思考交际的话题) 4.选择话题。 与人交流,除了表达自己,更重要的是要有同理心,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考 虑他人希望与我们交流什么,再根据自己已有的资料和准备的情况,选择他人最 感兴趣、自己最有把握的话题交流。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建议,从众多的交流话题 中选择一两个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学生举手,选择最感兴趣的 交流话题进行深入交流) 三、初试身手,自由表达 1.宣布话题:大家对第二个话题特别感兴趣,话题为“你怎样评价主人公? 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那我们今天就围绕这本书中的人物展开交 流。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思考。(出示讨论要求,让学生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讨论) 2.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整理观点思路。 3.交流汇报:现在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看谁的观点说得最清楚。 4.反馈评价:请大家对刚才他们的发言内容作出自己的评价。 四、创设语境,搭建支架 过渡:我发现大家评价小说人物时,说得最多的就是汤姆·索亚。大家一说 到他,都是眉飞色舞、意犹未尽。可这个“淘气包”让一个人很头疼,她是谁呢? 1.(教师扮演波莉姨妈) 创设情境。(波莉姨妈吐槽汤姆十分淘气) 就没一个人敢跟波莉姨妈辩论辩论?汤姆·索亚就只是淘气,别无优点? 2.组建小组:将班级分为“顶汤姆·索亚派”和“倒汤姆·索亚派”,搜集 各自的观点,来一次争论赛,也给波莉姨妈“洗洗脑”! 3.搭建支架:要在这次争辩赛中获胜,就得亮出各自鲜明的观点。如何亮出 观点,如何讲清楚观点,同时作为小组内的合作伙伴如何听清观点,并给出修改 意见呢?老师制作了下面的表格: 我会说我会用一句话 亮出我的观点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条来说 我能找到书中具体例子说明观点 1.2.3.…… 我会听我能听懂他的观点是什么 我听清他从这几方面来说的 我听清他用这些例子来说明观点 1.2.3.…… 特别强调:针对观点要从多个方面来说,每个方面能在书中找到具体例子来 证明自己的观点。看看哪一组能将自己的观点展开来,再结合例子深入下去。 4.小组交流:结合“支架”,分小组,围绕观点讨论、倾听、补充。 5.全班反馈:将全班分为两队,分别交流对汤姆·索亚的人物评价。同时 要求对方小组结合“倾听评价表格”进行反馈,从而评选出“最佳观点奖”“最 佳论述奖”“最佳倾听奖”“最佳建议奖”。 五、修正观点,深入认识 1.修正观点:同学们,刚才各组都阐述了本组对汤姆·索亚这个人物的认识, 有的观点和你相似,但是角度不同,你可以将这些观点补充到你的表格中。有的 观点和你截然相反,可是那仍然是汤姆·索亚这个人物重要的特征,不能因为个 人喜好就将其否定。下面,请结合你刚才在倾听、交流过程中获得的新观点,重 新补充修正。 2.提升认识:通过这堂课,我们不但学会了在生活中如何围绕一个话题,引 用书中的事例,结合生活经验和具体事例将观点讲清楚,更在对汤姆·索亚这一 人物形象分析的具体实践中明白了分析故事人物要客观,要从多个角度多元地认 识和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我根据课前的投票调查,将当天共读的书目选定为《汤姆·索亚历 险记》,围绕这本书展开当天的讨论话题。 首先,我引导学生自由交流,从听者角度开展调查,让学生建立交流时的对 象意识后,结合听者需求和自身实际选择交流话题。这个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 主体、先学后导、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我肯定不同的声音, 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紧接着,我创设真实的交际语境,让本次交流更能吸引学生,更具价值。并 且借助表格,为学生更好地围绕观点进行阐述、倾听而搭建支架。因为有支架的 介入,使缄默知识显性化,学生很容易学会鲜明地亮出观点,分条阐述观点,运 用原文事例印证观点,使得说服的过程更加清晰明确。同时这个表格对听的内容 角度做了具体的呈现,学生借助这个表格更能明确听什么,使交流过程中的倾听 针对性更强。 课堂的尾声,我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交际重点进行回顾:表达清楚、引用原 文、大胆表达、明辨是非。最后通过交流课堂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 [教学目标] 1.能产生阅读世界名著的兴趣,自主规划、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 行记》《汤姆· 索亚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四部名著,了解故事内容。【语 文要素】 2.能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3.能做好读书笔记,与同学交流阅读收获。 [教学重难点] 1.能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2.能做好读书笔记,与同学交流阅读收获。 [教学课时] 机动 一、回顾阅读策略,交流阅读经验 1.观电影,赏情节。 课前,组织学生观看《汤姆·索亚历险记》改编的电影片段“光荣的刷墙手”, 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相机让学生梳理电影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画图谱,猜人物。 这个单元,同学们已经读了一些世界名著,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课件 出示学生写的人物档案,隐去人物姓名)请大家猜猜这位同学描述的是哪本书中 的哪个人物? 人物档案 姓名: 日期: 书名: 这个人物长什么样? 这个人的头发,因为没有剪刀所以很长,肌肉十分结实,衣服上是几个补丁, 裤子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颜色,烂到只剩半截。这个人物的名字是什么? 这个人物在故事中的地位是什么? 这个人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着他来写的,他是这部小说 最主要的人物,没有了他,这部小说就不完整了。这个人物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这个人的性格是:勇敢、坚强、坚持、乐观。对于这个人物,你还知道哪些 信息? 这个人在荒岛上救了一个野人,给他起名为“星期五”,还教会了他如何说 英语、做面包、打猎。 小结:可以用画图谱的方式把握人物的外貌、性格特征。 3.做摘抄,理结构。 (1)还可以怎么读名著呢? 学生 1:我平常阅读时,会在有感触的地方旁边作批注,特别感兴趣的会记 在“采蜜本”(阅读摘抄本)上。 学生 2:每读一本名著,我都会整理出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图,梳理自己的阅 读感受。 (2)请两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二、展开话题讨论,引发阅读思辨 每一本世界名著都有令人惊奇的地方,和学生们一起“遇见惊险”。 (一) 一读惊“奇” (课件出示:一个人如何在绝境中变成自己的国王,一座岛如何从荒芜之地 变成微型的文明社会)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到特别惊奇。 预设 1:鲁滨逊能在荒岛上独自存活二十八年。他凭借自己的劳动——种植 小麦、圈养羊、制作面包,获取劳作工具,变不可能为可能。 预设 2:鲁滨逊那聪明的头脑、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对危险 极强的防范意识。 预设 3:鲁滨逊在荒岛上救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星期五”。他让“星期 五”忠于自己,并教“星期五”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让“星期五”从一个野人慢 慢变成了文明人,真是太了不起了! 预设 4:鲁滨逊的冒险精神令人叹服。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去航海冒险,几 次遇到危险,却都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活了下来。 小结:可以用阅读单说明自己的观点,使发言有理有据。 (二)二读惊“险” 课件出示: 鲁滨逊代表一般的人性,无论他的智力还是道德都没有超出人性的中等状 态,他身上唯一特殊的是这种“结合了事业与漫游的精神”。 —— [英国]柯勒律治 吾国圣人,以中庸立人之极……而鲁滨逊乃大悖其旨,而成此奇诡之事业, 因之天下探险之夫,几以性命与鲨鳄狎,则皆鲁滨逊有以启之耳。 ——林纾 古今中外的学者往往通过写评论的方式展现自己的阅读理解。他们是怎样看 的呢? 预设 1:两位学者关注到鲁滨逊身上的“冒险”“漫游”精神,认为这帮助 他成就了事业和不一样的人生。 预设 2:据我了解,英国 18 世纪发展速度极快,鲁滨逊身上这种探险精神 反映了当时英国人的特点,也影响了当时的读者,从而促使英国不断强大。 小结:读书时可以将书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视野会更开阔。 三、多元思维提升,感悟名著魅力 1.小组分享,思维碰撞。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要沉下心才能读出味道。 你可以读更多吗? (1)课件出示四人小组读书分享建议:组内交流分享阅读其他世界名著的 惊奇发现与思考,试着让组内其他同学也喜欢上这本书。 (2)小组交流热火朝天,计时结束后推荐代表全班分享。 预设: 小组 1:我在读《骑鹅旅行记》时,觉着尼尔斯这个人物太了不起了!他性 格的转变很大:开始他调皮捣蛋、捉弄动物、欺负弱小;后来他被小狐仙施法, 身体变得极小,和雁群一起开启了冒险之旅。他帮助雁群战胜了许多困难,他的 善良、勇敢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我还专门整理了尼尔斯的旅途冒险图呢! 小组 2:我想分享《爱丽丝漫游奇境》奇异的故事情节,我画了这本书的情 节结构图。爱丽丝吃了一些糕点后,身体变得忽大忽小;宫廷的王后见人就喊“砍 头”。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小组 3:《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主人公汤姆和鲁滨逊一样有冒险精神, 他特别向往自由和快乐的生活,不愿被庸俗的社会束缚,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 相抵触的。2.这几本书里有一本很特别,无论是作者还是故事情节都让读者为之 惊讶。是哪本书? 预设:《爱丽丝漫游奇境》。它的作者卡罗尔曾是著名的数学家,而且有严重 的口吃,却可以写出这么精彩的鸿篇巨著。 这本书刚出版就风靡全世界。奇异的情节背后隐藏着严密的逻辑,你们发现 了吗? 预设:有这样一处情节,国王和刽子手要砍柴郡猫的头(柴郡猫喜欢随意变 化,这次只变出一个猫头),两个人却吵起来:刽子手认为砍头一定要从身子的 上面往下面砍,可这猫没身子,砍不了;国王却认为砍头砍的就是头,只要砍在 头上就行,所以有头就能砍。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有理,都能自圆其说。 3.课堂小结:这节课结束了,同学们对走进世界名著的意义理解也更加深刻 了。阅读世界名著,追寻人类经典,你们的综合素养会得到更大提升! [教学反思]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代表的 四本世界名著。六年级学生阅读世界名著时常常沉迷于情节,遇到生涩难懂的语 言、冗长的篇幅会望而生畏,因此打开名著阅读视野,学习名著阅读方法,感受 名著阅读的快乐至关重要。 这次课程是一次阅读学习方法的交流课,重点是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中给自 己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内容的认识,以及对于长篇名著阅读方法的总结与归纳。学 生在交流和合作中彼此沟通学习成果,感受到综合性学习的快乐。在课后,我还 建议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开展读书活动,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读一本书,开展阅读 活动。同时提醒学生小组活动要强调合作精神,注意策划、组织和协调。 习作:写作品梗概 [教学目标] 1.能选择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写作品梗概。【语文要素】 2.能与同学分享自己写的梗概,并根据反馈进行修改。 [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写作品梗概。 [教学课时] 1-2 课时 一、理解“梗概”含义:明确内容写什么 (一)理解梗概 1.教师出示词语义项,引导学生理解“梗概”一词的含义,并拓展延伸理解 “作品梗概”的含义。(板书:梗概作品) 2.师生共同阅读几篇作品——通讯《开国大典》、小说《绿山墙的安妮》、电 影《银河补习班》的梗概,使学生对梗概有感性印象。 (二)初识梗概特点 学生自由汇报发现的梗概特点,激发学习兴趣。教师相机点评,凸显作品梗 概语言准确、简洁、完整的特点。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怎么写一本书的梗概。(板书补齐课题) 二、明确“梗概”的意义:理解文体是什么 (一)什么时候需要写作品梗概 1.师生讨论什么时候需要写作品梗概。 2.教师出示教材中列举的三种情境。遇到以上情境,就需要对书的内容进行 概括,用十分简练的语言介绍作品。 (二)作品梗概写给谁看 1.师生讨论作品梗概写给谁看。 2.教师小结:作品梗概是一种应用文,它有特定的读者、特定的使用情况。 人们使用它来表达观点、传递信息。它具有准确性、简洁性、完整性、针对性等 特点。 三、学习“梗概”写法:练习怎么写 (一)出示写法步骤 教师出示教材给出的步骤。学生朗读习作步骤及习作要点,并尝试用三个词 概括三个步骤:读懂内容——概括内容——连贯内容。 (二)对比探究写法 1.回忆五年级学过的“缩写故事”中缩写的方法。(删除、保留、合并、改 写) 2.对比发现二者的相同点。如,都要删除“细枝末节”,要保留文章“主干”, 还要改一改,使留下的内容自然连贯。 3.教师出示缩写、梗概的含义,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发现二者的不同。 (1)缩写:把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文章压缩,是在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不变的前提下,保留其主要情节,把长文章缩成短文章的一种写作形式。缩写要 忠实于原文内容和原文体裁,缩写后的文章要有故事、有情节,不随意添加自己 的看法、感想和体会。 (2)梗概:把书、文章或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记述下来,让 读者在短时间内能够了解其精彩的内容。梗概一般只是对内容的概括,没有具体 的故事情节,可以有自己的评价和体会。 教师提醒学生在写梗概的时候要注意与缩写区分,不要将二者混淆。 (三)对照熟悉写法 1.教师出示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梗概和精彩片段。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细心阅读,对照精彩片段和梗概相关语句,完成任务单。 (课件出示)阅读任务单 1.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精彩片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你认为哪些句子可以删除?为什么? 3.用笔标出你认为必须保留的部分,说说为什么。 4.对照你标示的部分和梗概相关内容的语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交流在完成任务单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重点交流对作品梗概 写法的认识。 (四)实践练习写法 1.教师出示课文《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要求学生完成本片段的梗概 练笔。 2.学生动笔开始写作品梗概(片段)。 四、欣赏“梗概”范作:知道写后读改 (一)欣赏《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作品梗概 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选取较好的两份,请小作者读给全班同学听。要求学生 认真倾听并对比,说说哪一篇写得好,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哪些地方需要进 行修改。 (二)教师总结:大家的建议不仅仅对两位小作者很有帮助,有利于他们修 改小练笔,做得更好,而且也会让自己更加明确在写作品梗概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今天回去后,可以选择你最近读的一本书写梗概,写好后把它读给爸爸妈妈听, 让他们也提提建议,再进行修改。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我带领学生逐步对“为什么写”“怎么写”和“写得怎么样” 进行层层递进的学习。 一、为什么写:依标据本,目标清晰。 我的本次课程设计不但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而且按照新教材的特点,关 注了教学的梯度和序列安排,将五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过的缩写故事的方法融合 到本次的习作教学中,使学习内容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二、怎么写:搭建支架,层层递进。 在指导怎么写的过程中,我通过“出示—对比—对照—实践”这样循序渐进 的教学步骤逐级推进,由“步骤”到“写法”,为学生搭建起写作支架。“梗概” 的出示为学生提供了知识支架;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梗概和精彩片段 的出示为学生提供了范例支架,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搭建的各种写作支架,由 扶到放,层层递进,让学习和写作自然而然地真实发生。 三、写得怎么样:修改调整,关注实效。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式的修改方式——多篇对比、多人评价, 不仅有助于学生评改能力的提升,而且使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从而不断调整思 维,让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结合。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素养就能真正得到提高。 纵观本案设计,课堂活动扎扎实实,一步一得,没有刻意追求所谓的“特色”, 而是在写、评、改上下真功夫,学生的习作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读名著,能围绕如何对人物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语文要素】 2.能结合语境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3.感受不同译者对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挑选自己喜欢的译作文字并说明理 由。 4.能背诵一组出自《增广贤文》的格言和谚语。 [教学重难点] 1.读名著,能围绕如何对人物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结合语境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3.感受不同译者对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挑选自己喜欢的译作文字并说明理 由。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名著,能围绕如何对人物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重点) 2.能结合语境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发挥想象,仿写句子。(重点) 一、交流平台:名著人物这样读 (一)文学名著读什么 谈话导入:这段时间,我们一起阅读了外国文学名著《鲁滨逊漂流记》《骑 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节选片段。回顾你的阅读经验,想一想:阅 读文学名著,应该读懂什么?(读懂人物) (二)名著人物怎样读 1.分享读懂人物的经验。名著之名,名在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拿出自己 之前绘制的三幅“人物形象图”,想一想:怎样才能读懂名著中的人物。 2.集体交流“读懂人物”的方法。(留心言行举止;多个角度理解) 3.阅读“交流平台”,梳理阅读名著要点。 (1)学生自读,梳理要点。 (2)集体交流。 (3)小结方法。阅读名著,要点是“评价人物”,方法有两个:一是留心人 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二是多角度评价人物。 (三)绘制“人物形象图”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自己喜欢的文学名著,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绘制一张 “人物形象图”,带到班级展评。 二、词句段运用(名著语言这样品):学习夸张的表达 (一)发现句中的“夸张”手法 1.过渡:名著之名,名在有耐人寻味的语言。朗读书中例句,思考:加点部 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集体交流,发现句中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 (二)对比阅读,体会夸张的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1.对比阅读,体会表达效果。 (1)读一读,比一比。思考:夸张的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 A.镇上的人排着队来到撒切尔法官家,搂着两个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 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B.镇上的人排着队来到撒切尔法官家,搂着两个获救的孩子,和他们亲 吻……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泪。 A.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 B.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很快就到了。 A.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B.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非常高兴。 (2)学生阅读思考;小组交流;集体分享体会。 2.小结: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渲染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等。 (三)发现夸张的两种类型 1.提出问题。常见的夸张分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请大家比较书中带点的文 字,想一想,哪些是扩大夸张,哪些是缩小夸张。 2.集体交流。第一、第三句是扩大夸张,第二句是缩小夸张。 3.尝试互换比较。把第一、第三句换成缩小夸张,把第二句换成扩大夸张可 以吗?为什么? 4.小结:运用夸张表情达意时,要依据事物特点合情合理地想象。 (四)尝试运用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选择词语,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2.学生自主仿写,集体评议。 3.小结: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运用夸张时,要依据事 物特点恰当地表达。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不同译者对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挑选自己喜欢的译作文字并说明理 由。(难点) 2.能背诵一组出自《增广贤文》的格言和谚语。 一、词句段运用(名著语言这样品):比较译者语言差异,选择读物 1.自读欣赏。 默读不同译者笔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说说 更喜欢哪一个。(课件出示课本中的表格) 2.集体交流。 (1)教材编者选择了谁的译作?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2)补充介绍马克·吐温作品风格特点的资料。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 1876 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小说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写作手法,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 灵,深刻讽刺了小市民的庸俗、保守、贪婪以及资产阶级和宗教的虚伪。小说的 心理描写细致生动。从风格上说,专家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 作特点。 要点:俞东明、陈海庆的语言生动、夸张,能唤起读者更为丰富的想象。 3.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偏好的读物。每个 译者都有自己的翻译风格,多去比较、阅读不同的译作,能提高我们的阅读和欣 赏能力。 二、日积月累:背诵一组出自《增广贤文》的格言和谚语 1.朗读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与《增广贤文》相关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3.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这五句话的意思。 (1)小组交流。 (2)一个小组进行汇报后,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或者纠正。 4.教师出示提示,学生根据提示背诵句子。 5.教师出示五种情境,引导学生选择《增广贤文》中恰当的语句填入其中。 (1)小明读书总是囫囵吞枣,不认真品读,而且他的作文总也写不好,所 以妈妈教导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早晨去医院挂号,本以为自己是前几名,结果却排得很靠后。这 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跟教授交谈过之后,我深受启发,这是我读的书中没有的道理。我不 禁感慨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些人,表面看起来很凶,相处久了才知道他的本性是善良的,还 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爷爷的邻居养了很多鸽子,他经常去看。时间久了,就连他也能推算 出鸽子何时会下蛋,蛋壳何时才会破裂。爷爷说这叫:“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板块的设计旨在带领学生习得名著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技能, 提升语文素养。我在引导学生明确“名著人物阅读方法”的时候,充分利用学生 从本单元课文阅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通过交流分享,回顾所学,形成阅读名著 方法的系统的理性认知,为学生的迁移运用奠定基础。最后,我让学生运用学到 的阅读方法在课下自行阅读自己喜欢的文学名著,绘制“人物形象图”,促使他 们通过阅读实践,迁移、运用阅读方法而形成阅读能力。 “词句段运用”板块的设计着眼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首先, 我引导学生发现例句语言的特点,习得语言运用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思考;再设计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练习的合适语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运 用语言,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日积月累”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再在课上进行分享,既能 锻炼学生查阅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提升其口语表达能力。这样寻根求源, 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积累,避免死记硬背。后又补充五种情境,旨在引 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这些语句。 8 匆匆 [教学目标] 1.会写 6 个生字,会写 11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4.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 3 自然段,表达自己 对时光流逝的感触。【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2.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 3 自然段,表达自己 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 6 个生字,会写 11 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叹惋之情。 一、直奔“匆匆”寻表达 1.揭示课题。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诗文抒发过自己对时间的感悟。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这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板书课题, 指导“匆”字最后一笔的点不要写漏,最后一长点要贯穿两撇。(板书:匆匆) 2.启发想象。读到“匆匆”二字,你的脑海里会浮现什么样的画面呢?(无 数行色匆匆的场景和画面) 3.思考问题。朱自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这看不见、摸不着、匆匆而过的时 间跃然纸上的呢?(默读课文,感知表达) 二、学习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部分学生分段落合作读课文,其他同学检查字音是否读正确。 3.学习生字词: (1)指导“藏、蒸”两个字的写法。 (2)指导“徘徊”一词。 ①强调读音,指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从双人旁体会这个词语的意思与行走 有关。 ②出示文中带有“徘徊”的语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一词语的意思。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预习查找到的资料,思考: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 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提炼和补充,并总结:作者表达了对时光匆匆的叹惋, 对自己无所作为的不安和对时间流逝的怅然。 3.引导学生聚焦开头的问句: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指名读,提示其加强问句语气,从中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之深。 (2)学习作者连续提问的写法。师生合作读文,进一步激发学生感情。 (3)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一连串提问,并结合课文标题,揣摩作者的心情。 (4)小组交流,汇报心得,进一步感受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叹惋。 (5)齐读这一段话。 4.引导学生聚焦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 (1)出示第 3 自然段第 1 句话,指名读句子。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2)启发思考: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与第 1 自然段表达的情感 一致吗? (3)出示第 4 自然段的前两句话,学生齐读句子。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4)启发思考:从“逃去如飞、徘徊、匆匆、罢了”这些词语中,你感受 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怅然若失) 5.引导学生发现第 1 自然段中与结尾相似的一句话。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对时光流逝的叹惋。 (2)通过首尾两句话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板书 “首尾呼应”。 6.小结: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是对时光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的感慨和叹 惋。 (板书:时间一去不复返感慨叹惋) 四、整体把握课文脉络 1.引导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时间一去不复返的呢? 预设 1:通过一连串的提问来写。 预设 2:通过举出一些事例来写。 预设 3:通过抒发自己的感受来写。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别朗读课文中相应的内容,如第 1 自然段和 第 4 自然段中的一连串提问、中间三段中对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写以及直接抒发 情感的句子。 3.引导学生梳理脉络并小结:文章通过首尾两段的发问,中间三段对具体的 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写,以及内心感受的抒发,写出了时间的匆匆流逝,表达了 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感慨和叹惋。 4.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课题,并再次齐读课文,明确文章脉络。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能体会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3.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 3 自然段,表达自己 对时光流逝的感触。(重点) 一、复习导入,回顾作者情感 1.学生齐读题目。 2.聚焦课文标题,引导学生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这篇课文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对时光匆匆而逝的感慨和叹惋) 二、品读“匆匆”悟表达 1.品味修辞中表达的情感。 (1)启发思考。朱自清并没有直接写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了燕子、杨 柳、桃花、水滴。你对此有什么发现?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预设 1:三个排比句写的都是我们常见的最能表现时间流逝的现象,作者写 时间一去不复返与燕子、杨柳、桃花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这三者都能失而复得, 而时间却不能。(感受对比写法,体会作者惋惜和无奈的情感。指导朗读:带着 理解读出惋惜和无奈之情) 预设 2:作者说“八千多日子”也只是“针尖上一滴水”,你的人生里大约 有几滴水,现在用了多少了?从这个比喻句你又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指导朗 读:带着感受读,感叹生命的短暂) (2)指导背诵。背诵课文第 1-2 自然段。 2.品味一连串问句所表达的情感。 (1)勾画句子。勾画出课文中两处使用了一连串问句的句子,想一想这样 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①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指导朗读:移情体 验,读出无奈与留恋之情) 点拨:通过一连串的追问,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可挽留的无奈和 对已逝时光的留恋。提醒读者关注和思考关于时间的问题,由此引出下文,为后 文描写时间匆匆流逝和抒发情感奠定了基础。 ②我能做什么呢?……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指导朗读:把自己当 作作者,读出苦闷伤感又不甘沉沦的情感) 点拨:此连续问句直接地表达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自己没有作为的 自责,以及自己要有所为的渴望。 (2)交流感受。朱自清有所为吗?课件出示朱自清简介。(结合课文中一连 串问句引导学生谈感受) (3)感悟情感。即使这样,朱自清还是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 的要求是多么严格啊。男女生合作背诵课文第 1、4 自然段,再次感悟一连串问 句所表达的情感。 3.品味“时间之流”的感触。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 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 (1)品读。圈出课文中的动词品读。(指导朗读:读好关键词,表现时间稍 纵即逝)点拨:把时间当人来写,时间能“跨”,能“飞”,能“闪”,能“溜”, 这样写更生动、更形象。 (2)感悟。找出叠词进行感悟。 点拨:找出叠词“斜斜”“默默”“匆匆”“茫茫然”“轻轻悄悄”“伶伶俐俐” 进行感悟。 (3)仿写。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学着课文第 3 自然段的写法,抓住生 活中的人、事或景物写一写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写法提示: ①抓住生活中最细微平常的人、事或景物来写,如:写字的时候,散步的时 候,睡觉的时候…… ②动词灵活多变的运用。如学习运用课文中“跨”“飞”“闪”“溜”这些赋 予时间以人的灵性的文字来表达情感。 ③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真实 情感。 (4)背诵。指导背诵课文第 3 自然段。 (5)提升。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你们的四千多个 日子,也悄然逝去了,面对这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6)合作。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三、升华“匆匆”拓表达 1.课内积累。 (1)学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大家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请把课外收集 到的关于时间的美文、格言、警句、诗词或故事,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并 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把之前所写的对“时间之流”的感触,浓缩成一两句属于自己的格言, 工整地抄写到自制的书签上。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尝试把课堂上仿写的片段改写为一篇习作。 2.课外延伸。推荐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背影》《春》。 [板书设计] 8 匆匆 时间一去不复返 感慨叹惋 疑问 首尾呼应 景物和生活 场景、感受 再次提问 修辞手法 事例合适、恰当 时光一去不复返 比喻、拟人…… 直接抒发情感 情感真实 [教学反思] 统编语文教材要求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要直接指向表达,将方法 指导有机融入整个单元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在揭题之后,我引导 学生直奔表达,去感受、去发现朱自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这看不见、摸不着、 匆匆而过的时间跃然纸上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初读全文,整体感知,安排明确的读书任务,及时进行 初读反馈等步骤,及时地掌握了学生读书的初体验,引导他们直奔表达,激发了 学生深层次品读课文的兴趣。 读散文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味一连串问句所表 达的情感”环节,我紧扣课文中两处一连串问句的句子,对比朱自清一生勤奋取 得的成就,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理解这样表达的好处。 在理解文中的表达之后,我带领学生由读文引入仿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怎 样巧用动词、妙用叠词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基础上,仿照课文第 3 自然段的 写法,抓住生活中的人、事或景物写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进一步体会 时光匆匆,实现读写迁移,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 最后我引导学生把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及扩大知识 面,实现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创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9 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1.会写 13 个生字,会写 18 个词语。 2.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 致描写,体会作者将情感融入细致描写中的表达方法。【语文要素】 3.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体会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体会作者将情感融入细致描 写中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 13 个生字,会写 18 个词语。 2.通过绘制时间轴的方式梳理事件。 一、课前师生交流,引出课题 1.(课件先后出示大笑与大哭的夸张表情图)跟学生交流:你在什么情况下, 也露出过这种表情?有没有哪件事,让你先后露出了这两种表情呢?引导学生回 忆往事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情以及心情的变化。 2.小结:其实每个表情背后,都有我们很多的回忆。也许多年后,关于事的 记忆会逐渐淡去,但那时的心情,却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过渡: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1.交流本课重点词语。课件出示:蚁穴、依偎、急遽、耽搁、惆怅、缥缈、 空空落落 2.结合句子,理解、积累描写环境的词语。把“空空落落”这个词放到句子 中,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1)顺势引出学生整理的描写环境的好词:明媚、空空落落、缥缈、荒凉。 (指名读) (2)引导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并进行归类积累。 3.写字。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他(她)认为易写错的生字。 重点提示:“吻”的右边是“勿”不是“匆”,“偎”的右下部分不要写成“衣”。 三、绘制时间轴,梳理事件 1.概括主要内容。学生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概括,边 点拨边抓住时间的顺序,绘制时间轴。 板书: 盼望 早晨——上午——下午——黄昏 2.梳理事件。引导学生梳理出本文的主要事件:妈妈正准备出门时——“我” 藏起来;妈妈出去买菜时——“我”跳房子……;妈妈翻箱倒柜忙开了时——“我” 追着念叨;妈妈洗衣服时——“我”蹲在一旁。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发放板贴,让学生把“我”做的事,概括地写下来贴在 黑板上,完善黑板上的时间轴。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 致描写,体会作者将情感融入细致描写中的表达方法。(重点) 2.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难点) 一、复习导入,梳理文章 1.提问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通过绘制时间轴的方式梳 理了文章的主要事件。(请一位学生回顾) 2.导入:今天我们来探索“我”的内心世界。 二、梳理线索,体会心情 1.抛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梳理心情变化。 问题:“我”从早到晚,做了这么多的事,“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 借由课后题,给学生一个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并出示讨论要求和汇报要求。 (1)学生讨论要求: ①默读课文,通过圈画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方法体 会作者的心情。 ②自学完成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 (2)汇报要求: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朗读、谈体会、写心情) (3)自学完成后,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学习完成后,选出一个小组上台 汇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在时间轴上,加入表示心情的词语,完善时间轴。 2.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给予充分的认可,包括:抓 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等,鼓励学生用已有的阅读方法理解文 本。 三、品读语言,感悟内心 1.借助具体的事例表达情感。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空空落落。 启发思考:这段文字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个意思表达 出来的? 预设:作者用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蚁穴、翻看“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 四个事例来表现“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将焦急又兴奋的心情融入这些具体事 例的叙述中。 2.借助内心独白来表现心理活动。 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启发思考:这些话哪些是“我”和母亲口头说出来的?哪些是“我”在心里 默默说的?这些语言和心理独白交织在一起,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语言平实质朴、明白如话,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念念叨叨”如儿语, 直接而又鲜明地表现了“我”焦急的心情。 3.借助环境描写来表现心理活动。 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 提问:“光线渐渐暗下去”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预设:写光线变暗,暗示时间在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 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感。 4.小结:习作时可以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自然地表达情感。 四、对比阅读,感受写法 1.对比阅读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看看它们在表达情感 上有什么不同? 《匆匆》《那个星期天》 相同点:都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不同点:表达内容/表达方式/描写手法 写了时光匆匆的特点,表达了“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侧重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 全文以内心独白贯穿始终。 写了“我”第一次的盼望,然而盼望最终落空,表现了“我”从盼望到失望 的内心变化。 侧重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当中,间接表达出来对人物的语言、动 作、神态和心理进行了描写,同时用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来烘托。 2.本文中,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心情变化。老师还搜集了一些名家名篇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在这些文章中景色描写又起到了怎样的 作用。 [板书设计] 9 那个星期天 事 藏起来 跳房子……追着念叨蹲在一旁 早晨 上午 下午 黄昏 兴奋 焦急 焦急 失望 急切 惆怅 委屈 景 明媚 空落落 缥缈 荒凉 [教学反思] 课前,我通过简短的交流,引导学生回忆往事,体会表情背后酸甜苦辣的心 情,引起学生的共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为后面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埋下了 伏笔。在“梳理线索,体会心情”环节,我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 中。他们通过分工合作,在小组中进行文本的研读、思维的碰撞。我在巡视时, 只需要适当点拨、提示,这大大加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我还沿着学生思 维的轨迹,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促进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 于在写作中如何表达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此外,本课最大的亮点在于板书设计由师生共同完成。我初步绘制了时间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给时间轴填充内容。通过这些可移动的板贴的插入、 变换,文章的脉络、笔法都渐渐清晰起来。在这样的设计下,我恰当放手、适时 后退,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也在潜移默化 中,传递给学生绘制时间轴理清思路的阅读方法。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语文要素】 2.能选择一两个情境,运用把情感融入景物中的方法写几句话。【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一两个情境,运用把情感融入景物中的方法写几句话。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交流平台:总结方法 1.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文章都表 达了细腻而真挚的情感,但表达方法上各有特点。 2.学习活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法。 (1)分组梳理《匆匆》《那个星期天》表达情感的方法,在能够表现出“写 法”的地方做标记。 (2)组内交流:你觉得这两篇课文中最突出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么?二 者有什么不同?用文中的语句具体说明。 3.交流反馈。 (1)《匆匆》: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课文第 4 自然段用一连串的问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感慨和叹惋。 (2)《那个星期天》: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作者用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蚁穴、翻看不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 四个事例来表现“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将焦急又兴奋的心情融在这些具体事 例的叙述中。 4.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平台”,总结抒发情感的不同方法。 小结:《匆匆》的作者通过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那个星期天》的作者通过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 而然地流露情感。 二、初试身手:运用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初试身手”中的两则材料,体会心情对事物的感受的影响。 (1)学生自读材料,看看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 预设:两则材料都写了花儿、鸟叫,但感受不同。第一段文字让人感到很高 兴,第二段文字让人感到垂头丧气。 启发思考: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 会有所不同) (3)引申:如果把两则材料中的心情换一换,“我”看身边事物时又会有怎 样的感受呢? ①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不答应。 ②篮球比赛中,我们赢了二班。 引导学生从①、②中任选一个说一说。 2.学生练笔。 (1)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情境,想想心情“好”与“不好”时看到的景物、 听到的声音分别是什么样的。 要求: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不是教材中的;应是自己熟悉的情境,能够 做到有话可说。 (2)全班交流。 选择一两名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 况适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好”时,看到的景物、听到的 声音是什么样的? 提示:如果学生的思路打不开,可以用小巷、田野等图片、视频给予帮助。 提醒学生要调动多种感官,关注易被忽略的事物。 (3)学生根据在交流中学到的知识调整自己的选择、思考。 (4)学生根据确定的情景,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写几句话。 要求:至少写五句话,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 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选择两个情境写。 3.交流评改。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的教学,我将其与精读课文《那个星期天》的课后练习第三题 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体会《那个星期天》《匆匆》情感表达方法的异同。 先让学生自己比较、发现,充分交流,再引导学生阅读“交流平台”,对照自己 的发现,进一步明晰这两篇精读课文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初试身手”的教学,我引导学生利用现成的材料谈体会,既能帮助学生进 一步体会“心情对感受事物的影响”,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难度,缓解学生的 畏难情绪,同时为后面学生的练笔作铺垫。 习作例文与习作 [教学目标] 1.选择一种印象最深的情感体验,通过画情感变化图,厘清事件经过。 2.回顾课文,学习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语文 要素】 3.和同伴交换读,互相学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1.选择一种印象最深的情感体验,通过画情感变化图,厘清事件经过。 2.回顾课文,学习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选择一种印象最深的情感体验,通过画情感变化图,厘清事件经过。 2.回顾课文,学习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 一、“借”助画图理事件 (一)回顾经历,选择感受,概写事件 1.人有七情六欲,想想自己有过哪些情感体验。看课本插图归纳:每个人的 情感都非常丰富,大概可以把这些情感体验分为积极、消极两大类。 2.请各自选择印象最深的一种感受,并把这种感受在本子上写下来。写的时 候想一想:是哪件事情,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 3.把这件事情用一句话概括写在本子上。 (二)重温课文,画变化图,厘清事件 1.这件事情的起因是什么?那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经过呢?结果呢?在 写下事件之后,把这件事说给同桌听一听。 2.回顾课文,学画情感变化图。 (1)出示《盼》与《那个星期天》的情感变化图:从情节的变化来看,分别 是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说说你的发现。 小结:一件事情中不同的阶段,情感会有很多变化。 (2)以《别了,语文课》为例:与前两篇课文比较,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可以通过几个事例表达一种情感。 3.试着在本子上画出自己选定的那件事的情感变化图。 4.画好之后,上台展示。说说自己的情感变化过程。(教师小结:融情于事) 二、“借”助课文学方法 (一)锁定重点,回忆心情,尝试先写 1.请大家回忆事件中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用“△”在心情变化图中标出。 2.在本子上把这部分写下来。 提示:综合运用各种情感表达方式,尝试把情感融入事物,景物,人物的语 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中。 3.展示一个同学的片段,共同评价。 (1)读语段,猜测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2)说说哪里表达出这种情感。 (3)说说还有哪些不足。 教师小结存在的问题:只是简单直白表达自己的情感,事件的描写多为概述, 有一些动作、语言等描写,但是情感的表达不够具体、自然。 4.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二)阅读例段,学习方法,修改片段 1.再读学过课文中的语段,在比较中学习方法。 (1)学习“直接抒情”。 ①出示:坐在我旁边的叶志聪看见,大惊说:“张先生,陈小允哭啦!” 思考:从这个句子中能读出怎样的情感?明显吗? ②出示: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 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学习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了,想到这里,我噙着泪。坐 在我旁边的叶志聪看见,大惊说:“张先生,陈小允哭啦!” 思考:与前一句比较,有什么不同?相机板书“直接抒情”。 ③找找本单元中还有哪些课文也有这样的表达。 (2)学习“融情描写”。 ①出示:我感到母亲惊惶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思考:这个句子哪里表现出“惊惶”? ②出示: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 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思考:与前一句比较,有什么不同?相机板书“融情描写”。 ③再到文中找找运用这种描写的语段。 (3)学习“借景抒情”。 ①回顾“初试身手”中的两段景物描写: A.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路旁的一朵朵花儿好像在对我 微笑,树上的鸟儿也在欢唱,树叶沙沙作响,好像也在为我高兴。 B.打篮球的时候,我有几个好机会没把握住,结果我们输给了二班。路旁的 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也像是在 讥笑我。 思考:比较阅读,这两段有什么不同?相机板书“借景抒情”。 ②再到文中找出运用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句子。 2.试着运用刚才学到的三种方法,修改自己写的片段,力求自然流露情感。 3.再次请同一个学生展示片段,共同用以下标准打分评议。 评价标准: “_______”级别修改建议 • 表达了一种情感 • 用上“直接抒情” • 用上“融情描写” • 用上“借景抒情” • 同桌互相提出一条以上的修改建议 4.在小组内轮流阅读自己写的段落,根据标准互评。推荐优秀片段上台展示、 板贴。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和同伴交换读,互相学习,修改习作。 一、“借”助导图写具体 (一)依变化图,拟好题目,完成整篇 1.出示课文情感图及本单元课文题目。请大家说说更欣赏哪篇课文题目。 小结:课文题目也一样,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表达。 2.依据前边画的变化图,给自己的习作拟一个题目。拟好后,互相说说自己 拟题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 3.出示写作提示,学生按照变化图习作: (1)依据情感变化图,写下整件事情的经过。 (2)注意用上学到的三种抒情方法。 (二)默读习作,对照清单,自主修改 1.依据作前指导,给出修改清单。 (1)依据变化图,有没有像《那个星期天》一样写清楚情感的变化?或者 有没有像《别了,语文课》一样通过几个事例写清楚一种情感? (2)“直接抒情”“融情描写”“借景抒情”三种抒情方式,选择了哪几种? 2.学生对照修改清单,自主修改习作。 二、“借”助同伴再修改 (一)同伴交流,交换阅读,点赞建议 1.再次出示教材中的情感体验图,依据情感,进行分组。情感大致相同的分 为一组。 2.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交换,依据自我修改清单,重点关注有没有依据情 感变化图写清楚,习作中用上了哪些抒情方式,用红笔画出较好地表达了真情实 感的地方,指出优点或提出建议。最后推荐一篇在全班交流。 3.小组推荐习作展示。 (二)互相借鉴,再读习作,再度修改 修改好习作后,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教学反思] 上课时我带领学生重温课文,画变化图,厘清事件。借助已学课文、例文, 在回顾中学习构思。画情感变化图的过程,就是在完成习作要求中“先回顾事情 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厘清思路”的内容,就是习作构思的过程。同时, 我还给学生渗透了融情于事的抒情方式。 在第二环节“阅读例段,学习方法,修改片段”中,我再次借助课文中的片 段,还原作者的修改过程,在比较中发现抒情的方式。在交流评议中,引导学生 互相学习,不断内化表情达意的方式。同时对三种抒情方式,由易到难分层要求。 第三环节,我对课文题目进行赏析,再次强化直接与间接两种抒情的方式; 同时通过拟题,再次把握整件事情感情的发展与变化,为习作做好铺垫。加上作 前提示,为学生习作再搭一个台阶。 最后,是默读习作,对照清单,自主修改的环节。我重视自主修改,清单第 一条,旨在让学生用好情感变化图写清楚情感。第二点,关注抒情方式的运用, 但是,不要求全部使用,可以依据内容有选择地使用,以更自然地表情达意。 在“借”助同伴再修改进行同类分组中,不仅紧贴学情,更便于学生在比较 中进一步互相启发如何更好地选择抒情方式表情达意。最后的交换评价依然紧紧 围绕本次习作重点——写清情感变化,自然流露真情实感。 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 4 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生字“络”。 2.能借助注释理解《马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借助事物的特点表现的精神品 质和远大志向。(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通读古诗 1.导入新课:本单元导语中引用了表现宋代爱国将领文天祥视死如归、舍生 取义的民族气节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天,我们来学 习《古诗三首》,看看这三首古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学生自读古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巡视过程中相 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提醒学生《马诗》中的“燕”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一声, 《竹石》则要特别注意读准“劲”字。 3.指名读古诗。教师提出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留意字音是否读准。 4.师生评议。 5.齐读古诗。 二、激发兴趣,引入《马诗》 1.教师导入:同学们,马是六畜之首,是进取、勇敢、成功的象征。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它是一首写古代战马的唐诗。(教师板 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 2.介绍:李贺的《马诗》是以马为题材的一组诗,共有二十三首,这首诗是 其中的一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学这首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大意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听老师范读,想想怎样才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回答。(读时要注意停顿) 3.学生逐句练习读节奏,然后教师指名读出全诗的节奏。 4.指导学生写生字“络”。 5.同桌交流古诗大意。借助课文注释,一人逐句说诗意,另一个认真听。 6.指名说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四、理解诗句,体会意境 1.学习前两句诗。 (1)学生自读前两句诗。要求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 面? ①指名交流想象的画面。 ②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用课件出示大漠的图片,并启发想象:千百年 前边塞的战争场面是什么样子? ③学生们交流当年将士们为保卫家园浴血奋战的场景。 (2)分小组再读这两句诗。要求边读边感受:脑海中的画面给你一种什么 感受? ①指名说感受,并说明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②指导朗读:当学生通过“沙如雪”“月似钩”,感受到如雪的沙漠、如钩的 弯月带给人们清冷和悲凉的感觉时,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这两句诗, 并力求读出这样的意境。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2.学习后两句诗。 (1)学生自读后两句诗。要求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匹怎样的马? (2)指名交流。 预设:看到了一匹戴上了金络头的马。 教师提示: 你是从哪个词想象到的?(金络脑) 你们能想象到那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吗?(战马披挂上阵、身姿矫健的样子) 预设:看到一匹在战场上驰骋的战马。 教师提示: 你是从哪个词想象到的?(快走) 你看到的画面真的存在吗? (3)指导朗读:通过“何当”一词,我们能感受到诗人期待骑上戴着金络 头的战马驰骋战场却无法实现的心情。教师应引导学生尝试读出这种无法实现报 国志向的无奈、悲凉之情。 (4)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诗。 五、联系生平,体会情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请你结合课前查阅的诗人生平资料想想李贺为什么要 写这首诗?只为了写马的轻捷矫健吗? (1)同桌先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2)教师总结:这首诗名为咏马,实则咏人,诗人借咏马来抒发自己的情 怀。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教师指导朗读:诗人李贺少年成名,声名远播, 但仕途失意,始终不能大展宏图。大家可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尽可能读出作者 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悲凉之情。 3.全班边想象画面边背诵全诗。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 3 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石灰吟》和《竹石》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石灰吟》和《竹石》。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重难点)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全班集体背 诵,边背边回忆:诗人在咏马的同时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诗,看看这两 位诗人又表露了怎样的人生志向。(教师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细读古诗,把握诗意 1.师生各读一首。要求:读出古诗的节奏。 2.理解诗句意思,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1)学生先自主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诗意。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的地方? (3)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这两首古诗的不同点在于所写事物不同;相 同点在于都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即两种事物所处的环境都很恶劣。 (4)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石灰石和竹子分别处于怎样 的恶劣环境之中?它们又是怎样面对的? 三、深读古诗,品悟诗情 1.学习《石灰吟》。 (1)学生自读《石灰吟》,边读边思考:石灰石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 各种磨砺的? (2)指名读前两句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①启发思考:“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两个词语,你能 想象到怎样的画面? ②组织学生交流。 ③教师指导朗读:经历着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石灰石畏惧了吗?大家在读 这两句时,最好重读“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这样就可读出石灰石的坚韧与无 畏。 (3)学会“锤”和“凿”这两个字。 ①学生观察字形,教师提醒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②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写这两个字。教师点评。 (4)指名读后两句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即使粉骨碎身,它也不怕? ②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追问:“清白”是什么意思?(“清白”一词出自《楚 辞·离骚》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意思是为保持清白的节操, 即使死了也值得,这向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③指导朗读:清清白白做人,纵使粉骨碎身也毫不畏惧,这正是诗人心中的 坚定信念。大家在朗读这两句诗时要尽可能读出诗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志向而 无所畏惧的精神。 2.学习《竹石》。 (1)学生自主读《竹石》,边读边思考:竹子是抱着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各种 磨砺的? ①指名读前两句诗,提问:“咬”“不放松”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②学生交流。 ③教师指导朗读:竹子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才能将根牢牢扎在裂了缝 的、破碎的岩石中啊!大家在朗读这两句诗时一定要把这种勇气和决心读出来。 (2)指名读后两句诗,并请大家想一想: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①学生汇报、交流。 ②教师指导朗读:竹子面对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仍不屈不挠。大家在 朗读这两句诗时一定要将这种精神读出来。 3.比较异同。 (1)同桌之间相互读两首古诗,然后结合课前收集的诗人生平资料,讨论 石灰石和竹子面对磨难时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2)同桌交流,然后教师指名汇报。 (3)教师小结:诗人分别借石灰石和竹子,表达了自己清白立世的人生信 念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四、背诵古诗,总结提升 1.教师指导背诵古诗。 (1)创设情境指导背诵《石灰吟》。 (2)用课件展示《竹石图》的图片。 (3)全班学生背诵。 2.启发思考:想一想《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古诗在表达上有什么 相同之处。 (1)学生回答。 (2)教师小结:这三首诗都是名为咏物,实则写人,诗人都是借事物来表 达自己的人生志向。这类诗就是咏物诗。 [板书设计] 10 古诗三首咏物诗 托物言志 马——驰骋沙场建功立业 石灰石——不怕牺牲坚贞不屈 竹——坚韧刚劲铁骨铮铮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 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志向,领悟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表达志向的 方法。 学习《马诗》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句,以及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 景象,深入品析诗句、理解诗意。然后再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经历, 将马的特点与诗人的自身境况融合在一起,从而体会到诗人是想通过咏马、赞马 以及感叹马的命运,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学习《石灰吟》和《竹石》时,我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想象诗句所描绘的 画面,旨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借咏石灰、竹子,来表达自己高尚的品 质。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会写 15 个生字,会写 20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3.关注对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 气概。【语文要素】 4.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李大钊同志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难点] 1.关注对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 气概。 2.查找资料,了解先辈李大钊同志的革命事迹。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 15 个生字,会写 20 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 掩盖着志士的鲜血……”同学们,当这优美的、激昂的旋律在我们耳畔响起时, 你是否想过,今天幸福的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今天我们将学习课文《十六年 前的回忆》,认识一位这样的开创者、一位伟大的革命先烈。 2.板书课文标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预习时,看到这篇课文的标题,你有 什么疑问? 3.指名回答。 预设: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 4.小结: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女儿李星华对父亲李大钊的回忆 性文章。这节课我们就走近李大钊同志,看看这位革命志士给他的女儿留下了哪 些回忆。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初读课文。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避免僻静严峻魔鬼苦刑执行袍子皮靴含糊 (2)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3.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难写字和易错字。 教师重点指导:“哼”不要多加一横,“执”字的第五笔横折弯钩不要写成横 折折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回忆了关于父亲的 哪些事情,分别是在哪些自然段写到的。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并适时批注。 3.教师用课件出示表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梳理课文脉络,并将表格补 充完整。 段落叙述顺序具体事情第 2-7 自然段被捕前第 8-18 自然段反动派到家里搜 捕父亲,父亲被捕第 19-29 自然段第 30-33 自然段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 4. 小组代表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 4.借助表格,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提出新的疑问 1.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资料?这些资料能够 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李大钊吗? 侧重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时代背景、李大钊生平简介的资料。 2.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搜集新的资料:结合大家刚才交流的资料,再读 读课文,你对哪些地方有了新的理解?想想还有没有你很想了解,但课文中没有 写的内容呢? 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上面两个问题。教师侧重对第二个问题进行指导,可 运用分类汇总的方法。 预设: (1)不影响理解课文的问题:闫振三后来怎么样了? (2)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问题:李大钊被捕前为什么不离开北京?李大钊被 捕后都经历了什么?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利用自主、探究的方式深入阅读课文,通过抓住对比描写的语句和补充资 料,体会李大钊遇事沉着、忠诚于党、敢于担当的精神,以此受到感染和教育。 (重难点) 2.练习用对比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表现人物的品质、特点或心情。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 的女儿( )写的一篇( )。作者采用( )的手法,按照( )、( )、 ( )、( )的顺序来叙述李大钊被害的过程。 2.宗教或神话传说中把害人性命、迷惑人的恶鬼,叫“魔”(指着“魔”中 的“鬼”),“魔”“鬼”不分家。课文中把哪些人叫作“魔鬼”?找出描写这群“魔 鬼”的句子,读一读。 二、对决“魔鬼”,初识对比 1.学生读,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句子一: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句子二: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 抓住重点词语谈:为什么说匪徒他们似魔鬼一般?请用一个词语形容他们。 (学生说) 预设:穷凶极恶、残暴无情。面对这样一群穷凶极恶的魔鬼,李大钊又有怎 样的表现? 句子三: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指名读)这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他的表现与“魔鬼”们的表现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 2.请用一个合适的词语形容此时的李大钊。(临危不惧) 3.在这部分中,李大钊的形象是通过敌人的气急败坏衬托出来的。敌人越 是气急败坏,越能衬托出李大钊的镇定自若,这是不同人物之间动作描写的对比。 (板书:动作)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说说哪些是“魔鬼”的穷凶极恶,哪些是 李大钊的镇定自若。(指名朗读) 4.如果把课文中描写“魔鬼”的句子删掉,你有什么感受? 5.小结:这就是对比的力量——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三、静心读文,寻找对比 1.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特点或品质。默读课文,把文中 隐藏的其他对比找出来,思考:通过对比,你体会到什么? 2.学生自主阅读学习。 3.同桌交流。 四、情感升华,领悟对比,体会首尾照应的作用 1.父亲对“我”询问的态度对比。 (1)学生读、交流。(课件出示) 句子一:父亲一向是慈祥的……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句子二: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2)这是李大钊同志对孩子态度的对比,也是语言描写的对比。让我们更真 切地感受李大钊这个慈祥、温和的父亲形象以及一个革命者在严峻的局势下的严 峻态度。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给大家听。(自己读、找同学对比读) 2.被捕场面——“我”与父亲的对比。 (1)课件出示句子。 句子一:“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句子二:“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2)你从哪里体会到“我”的惊慌?这主要是人物什么方面的对比?(神态、 语言的对比) (3)简短的话语,一个问号、一个感叹号,还有一个“瞪”字,把“我”的 惊慌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描写给我们启示:写作时,不一定要长篇大论,精 准的语言胜过一切。 (4)把你的感受融入句子中,读给大家听吧。 3.情感升华:庭审场面——父亲外貌的对比。 (1)课件出示: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 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2)这一句话,确定是用了对比的手法?(出示李大钊的照片)结合李大钊 存留的照片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认真、一丝不苟的人,这次,他不仅没戴眼镜, 头发也是乱蓬蓬的。这是外貌的对比。 (3)同学们想过原因吗?李大钊在狱中受过哪些酷刑?请查找过相关资料的 同学与大家分享。 提示:结合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质是一种不错的阅读方法。 补充资料:①他在牢中受尽折磨,指甲被敌人用钳子拔掉,十指连心啊,这 是一种怎样的疼痛,但是对于党的机密,他只字未提!(板书:坚贞不屈) ②在狱中的 22 天里,李大钊对同时被捕的妻女及家事从不提及,却希望敌 人对于被捕的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被株连。社会各界人士都知道李大钊的处境, 所以外面的同志一直在想各种办法营救他。但是,当他得知外面的同志们要冒着 生命危险来营救他时,他说:“我的被捕已经是党的损失,不能再让党有更大损 失。”(板书:忠于革命) (4)多么崇高的境界!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生齐声朗读: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5)因为他的心被这样的力量占据着,所以——(出示句子)父亲瞅了瞅 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其实,他心中肯定有话要说—— 他瞅了瞅母亲,对她说;他瞅了瞅“我”,对“我”说;他瞅了瞅法庭的听 众,对他们说。(生想象补充完整) (6)他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他坚信,未来的世界必将赤旗遍地!他坚信, 自己的牺牲会赢得人民的幸福生活!理解了李大钊的想法,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注意标点符号的改动。师出示,生齐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 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板书:一位革命者 一 位慈父) 4.通览全文,体会首尾照应的作用。 (1)(学生自读课文的结尾)思考:在得知李大钊牺牲的消息之后,全家人 是如何度过的? (2)画出相关语句,和同桌交流。 (3)学生对比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开头和结尾 都写到了父亲牺牲的日子) (4)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首尾呼应, 中心突出) 5.小结:1927 年 4 月 28 日是女儿李星华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失去了 慈爱的父亲;1927 年 4 月 28 日是我们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 杰出的革命者。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其中浸润着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 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不负先烈! 五、读写一体,运用对比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写作方法——对比。对比可以是不同人物 之间的对比,可以是一个人的前后对比,还可以是一个人不同时间下外貌、神态、 语言等之间的对比。对比,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现在,一起来运用对比的方法 写一段话,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 2.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3.学生展示成果,师生相机评价。 六、激情朗读,拓展延伸 1.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 叶挺、刘胡兰、董存瑞、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 写了壮丽的诗篇。出示课后阅读链接《囚歌》,学生自由读,配乐齐读。 2.请同学们搜集更多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准备开展以“缅怀先烈”为主题 的实践活动。 3.推荐阅读《红岩》。 [板书设计]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 语言动作忠于革命、临危不惧 神态外貌坚贞不屈 李大钊一位革命者一位慈父 [教学反思] 第 1 课时的学习,我通过播放革命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文的学 习做好铺垫。 第 2 课时,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气急败坏”与“李大钊的不 慌不忙”这一对比,深入体会李大钊的镇定勇敢,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然后把 描写敌人的语句删掉,深入体会对比写法的魅力。 再在“情感升华,领悟对比”环节让学生读、说、评,在一次次的语言实践 中领悟对比之妙,充分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人格和忠贞不屈的精 神品质。在学习对比的过程中,我非常巧妙地将“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 融入其中。 读写一体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充分了解了对比写法的美 妙,我再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这种方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 表现人或物的特点。这一环节的设置充分尊重了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最后,我通过“激情朗读,拓展延伸”这个环节将课程重点回归单元主题,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延伸。在激情朗读叶挺将军的《囚歌》过程中,再次将学生 的情感推向高潮。 12 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1.会写 9 个生字,会写 17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2-3 自然段。 3.理解课文标题对全文的统领作用,把握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4.结合“阅读链接”,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 话的含义,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标题对全文的统领作用,把握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2.结合“阅读链接”,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 话的含义,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 9 个生字,会写 17 个词语。 2.知道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严谨的结构,把握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揭示课题,简介人物、背景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谁为人民服务? 2.简介写作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 1944 年 9 月 8 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张思德是谁?毛主席为 什么会在其追悼会上作这样的演讲呢?我们先了解一下张思德。 用课件出示张思德生平资料,并播放电影《张思德》片段。要求看完电影片 段后,说说哪个镜头深深打动了你。 3.学生观看电影片段后交流。 4.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新课文的学习:张思德同志是为了救战友而牺牲 的,毛主席在演讲中有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他是如何评价张思德同志 的?他还讲了哪些内容?让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为人民服务》。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要求: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懂的地方多读 几遍。 2.扫清字词障碍。 (1)用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牺牲/泰山/彻底/批评/目标/送葬 (2)请一位同学带着大家一起读。 (3)指导书写易错字。提出要求:观察本课的生字字形,看看哪些字容易 写错。 预设:“牺”容易多写一横,“泰”容易把下半部分写成“水”。 (4)教师重点指导如何书写“葬”。 ①学生观察结构。 ②教师边讲解边范写。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点评。 3.再读课文,要求:圈出难理解的词语,再通过与同桌交流、查字典、向教 师求助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梳理脉络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主要讲了哪几方面 的意思?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然后选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预设 1:学生找到第 2 自然段中的“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追问:这一句是关于看待什么问题的?(教师相机板书:如何对待死亡) 提示:围绕“为人民服务”,作者首先论述的是如何看待“死”,看看下面的 自然段又是论述看待什么问题的。 预设 2:第 3 自然段讲的是不要怕别人批评,不要怕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 第 4 自然段讲的是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和光明;第 5 自然段讲的是对于为人 民利益而牺牲的同志,不管是谁,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教师相机板书: 如何对待批评如何对待困难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 3.引导学生借助板书,说说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四、结合资料,初步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 1.启发思考: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主席的演讲中只有两句话提到了 张思德,这是为什么? 预设:因为对历史背景不了解,学生的交流可能会有困难。 2.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资料提供给学生阅读,并提出要求:与同桌交流当时 “我们的队伍”存在哪些问题。 3.同桌交流并汇报。 预设:“有些同志认为张思德死得不值得”“不爱听批评”“影响团结”。(教 师相机板书:死得不值不听批评影响团结) 4.启发学生思考:看看板书,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毛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追 悼会上的演讲中只有两句话提到了张思德吧。 3.师生共同归纳:毛主席针对当时革命队伍存在的问题进行演讲,是要号召 革命队伍中的每一个同志都要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学习他的精神,那就是——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2-3 自然段。 2.体会课文严谨的结构,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3.结合“阅读链接”,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 话的含义,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重难点)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文标题,学生齐读课文标题。 2.回顾旧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 在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回忆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3.(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毛主席是如 何清楚地表达“为人民服务”这个观点的。 二、细读第 2 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1.理清第 2 自然段四句话的关系。 (1)引导学生默读第 2 自然段,想一想:如果找两个同学来读这四句话, 怎么分配任务比较好?为什么? (2)学生读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第一句话提出了观点,后三句话是对 第一句话的解释说明。 (3)思考:我们了解了这四句话之间的关系,再想想毛主席是怎样表达自 己的观点的。 2.细读本段第 2-4 句话,深入理解句意。 (1)用课件出示第 2 句话。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轻于鸿毛。” ①学生自主读这一句话,启发思考:怎样的死就是重于泰山,怎样的死就是 轻于鸿毛? ②读“阅读链接”中的《十里长街送总理》,谈谈你对司马迁这句话的理解。 预设:当学生说“周总理的死就是重于泰山”时,教师可追问:联系《十六 年前的回忆》一课中了解到的革命先烈事迹,说一说谁的死就是重于泰山,谁的 死就是轻于鸿毛。 ③小结:无论是周总理,还是张思德,或是李大钊、刘胡兰等革命先烈,他 们都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生前都是在全心全意地 为人民服务,所以他们的死就是重于泰山。毛主席引用了司马迁的名言来表达“人 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个意思,就是引经据典。 (2)用课件出示第 3 句话。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 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①引导学生自读这句话,想想毛主席进一步说明了什么。 ②指名交流后,教师小结:这一句具体解释了什么样的死比泰山还重,什么 样的死比鸿毛还轻,进一步证明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一观点。 ③提问:看看这些加点的词语和词组,你有什么发现? ④指名回答,教师小结:不仅内容相反,而且感情也有天壤之别。 ⑤教师指导朗读:读一读句子,想想毛主席在演讲时会带有怎样的情感,请 大家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前面是极力颂扬,后面表现出极为厌恶的情感) ⑥引导学生结合“阅读链接”中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交流从人们的哪些 举动中,能看出周总理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预设:从“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 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一 句话可看出周总理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正是因为周总理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所以人民对周总理有着无尽的不舍。 (3)教师小结:在这一自然段中,毛主席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接着引用 古人的话证明观点,然后说明不同的人死的意义的区别是什么,最后肯定张思德 同志的死比泰山还重。 3.学生尝试背诵这一自然段。 三、自主学习第 3-5 自然段,体会严谨的内在结构 1.引导学生默读第 3-5 自然段,要求:看看毛主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作好批注。 2.学生默读,作批注。 3.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 1:我觉得“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 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 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几句话在表达上、结构上比 较严谨。 教师提示: (1)用课件出示原文片段与删除关联词的片段(在删除关联词片段中,“不 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可改为“任何人可向我们指出”),引导思考: 对比读读,你发现了什么?颠倒句子的顺序行不行? (2)学生讨论交流。当学生说不清楚不能颠倒顺序的理由时,教师相机追 问、点拨:围绕“不怕批评”这个中心意思,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 了什么?(第一句指出不怕别人的批评和指出“我们”的缺点,第二句指出不怕 任何人批评,第三句指出“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批评,第四句明确了正确的批评 的标准。这四句话的内容越来越具体,逐层深入地阐明了正确对待批评的问题) (3)小结:课文运用了几组关联词,让意思表达得非常完整和严密。 预设 2:我觉得“‘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 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这个例子举得好。 教师提示: (1)组织讨论:毛主席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表达什么观点?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课文用举例的方法来证明“我们”不怕批评。 四、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1.教师启发思考:我们的身边还有没有为人民服务的人呢? 2.指名学生交流。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观看电影《张思德》,写下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12 为人民服务 如何对待死亡死得不值 如何对待批评不听批评 如何对待困难 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影响团结 [教学反思] 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对他们而言,议论文还不是这个阶段的主 要学习任务,因此我对于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点没有作过多介绍,重在帮助学生梳 理课文的论述思路,理清内部逻辑关系。 教学时,我先围绕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 些内容,再让学生思考这些内容与课题之间的关系,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 点进行论述的,从而梳理课文行文的思路,了解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用语的准确严谨,并借助相关阅读资料进一步领会文章“为人 民服务”的思想内涵。 13*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关注人物的言行,体会以老班长为代表的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语文要 素】 [教学重难点] 关注人物的言行,体会以老班长为代表的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诵读诗歌,激发兴趣 1.背诵诗词。师生一起背诵《七律·长征》。 2.揭示课题。《七律·长征》是伟人毛泽东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后怀 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写下的一首诗歌,读了这首诗歌,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在长征 途中红军战士经历过的艰难困苦,还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 在长征途中牺牲了很多红军战士,也发生过很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 学习发生在长征途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阅读资料。课前,你搜集到了哪些红军长征的资料,谁来交流?(指名交 流) 二、快速读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你认为课文中的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认读字词。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出示:两鬓搪瓷碗收敛搀扶奄奄一 息抽噎瞻仰)重点指导学生读准“鬓”和“敛”,引导学生理解“奄奄一息”和 “瞻仰”的意思。 3.指名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老班 长是一个忠于党、忠于革命、关心战士、舍己为人的人) 三、理清思路,学习写法 1.再读课文。要求: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这篇课文可以分为 几部分?用精练的语言给每一部分拟小标题。 2.指名交流。(课文分为四部分,即接受任务——弯钩钓鱼——发现秘密— —悲壮牺牲) 3.学习方法。老班长从接受任务,带领三位小战士过草地,到他壮烈牺牲, 肯定经历了很多天,也遇到过很多的困难,但作者并没有把所有的事情都写出来, 只选取了其中的几件事情写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避免了记流水账,详略 得当。突出了事情的重点,显现出人物的品质)所以,我们在习作时,也可以运 用这种写作方法,让习作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自主读文,体悟品质 1.写批注。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出老班长的优秀品质的?请自主阅读课文, 边读边勾画出表现老班长优秀品质的相关句子,说一说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在 句子旁作好批注。 2.悟品质。指名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以下句子,体悟老班长的优秀品质 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1)看老班长的“外貌”。 出示:“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 脸上布满了皱纹。” ①这句话是对老班长的什么描写?(外貌描写) ②老班长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背有点儿驼,脸上布满了皱 纹) ③追问:老班长只有三十多岁,为什么是这般模样?(吃苦耐劳) ④同学们,我们的老班长就是这样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学生齐读描写老班 长外貌的句子) (2)察老班长的“神态”。 出示句子 1:“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 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 头拧成了疙瘩。” 引导学生抓住“皱紧眉头”、“收敛笑容”和“拧成了疙瘩”这三个描写老班 长神态的词语,突出老班长时刻关心三个小战士,对革命高度的责任心。 ①“这种情况”指什么?(三个小战士端着碗不往嘴边送) ②老班长一向很和善,但他为什么会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 长用自己的表情变化暗示“我”不要感情用事,要带好头,服从命令,顾全大局, 把鱼汤喝下去,这样才能保存体力,走出草地) 出示句子 2:“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 丝笑意。” 引导学生抓住“皱纹舒展开了”和“露出了一丝笑意”感悟老班长心中只有 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3)观老班长的“行”。 出示句子 1:“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 鱼钩。” ①他喜出望外的原因是什么?(他在洗衣裳时,突然发现水塘里有鱼,想到 可以钓鱼给三位小战士吃,给他们增加营养) ②从“跑回来、取出、弯成”这一系列描写老班长行动的词语,你猜一猜: 此刻老班长心里会想些什么? 出示句子 2:“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 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①从“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你想到了哪些场面? ②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老班长坚强的革命意志,尽职尽责,处 处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4)思老班长的“言”。 出示句子 1:“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 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这句话体现了老班长是一个对党忠 诚,十分关爱小战士的人) 出示句子 2:“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 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①你从句中的省略号,读出了什么?(句中的省略号表示声音的断断续续, 可以看出此时老班长身体非常虚弱) ②引导学生抓住“别浪费”和“一定”感受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也不肯喝鱼 汤,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三位小战士,而把死亡留给自己,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 刻,也没忘记要鼓励小战士们克服困难,坚强地走出草地。 (5)议“我”的“想法”。 出示:“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这个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送到 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孙都来瞻仰它。” ①为什么要让“我们”的子孙都来瞻仰鱼钩? ②为什么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五、自导自演,再现故事 1.小组活动。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表演这个故事。 2.表演展示。小组表演展示,师生共同评价,评出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 最佳潜力表演奖。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交流收获。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有哪些收获?(指名交流,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表达方法,人物的优秀品质进行交流总结) 2.推荐阅读。课后,请大家找一找《倔强的小红军》《草地夜行》等感人至 深的长征故事读一读,通过读来缅怀我们的革命英雄,让他们的精神代代相传, 永垂不朽! [板书设计] 13*金色的鱼钩 接受任务 弯钩钓鱼 老班长(党员)三个年轻的战士(病号) 发现秘密 悲壮牺牲 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教学反思] 上课伊时,我以学生学过的《七律·长征》为突破口,复习回忆一些关于长 征的知识,接着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长征的资料,我相机补充资料,缩小学 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差,也为学生走进课文搭建好情感的桥梁,收到未成曲调先 有情的效果。然后再让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和初步了解老班长的人物品质,不 仅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更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理清课文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 路,既为学生体悟人物的品质做好铺垫,又渗透了写作方法,凸显了文本的教学 价值。 “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 在“自主读文,体悟品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自主学习 课文,深层次感受老班长的品质。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感知了人物品质后,我指导学生自导自演,通过表演这个形式,让学生换位 思考,感知人物内心世界,体验人物形象,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 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我通过“总结全文,拓展阅读”这个环节,适时拓展课外阅读,扩大 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教学目标] 能根据场合、对象等,稍作准备,作即兴发言。 [教学重难点] 能提前打腹稿,想清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说什么。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明晰交际重点,树立目标意识 (一)设置情境说“即兴” 同学们,假如我们班新来了一位老师,她提出想请我们班的同学介绍一下我 们的学校和班级。想一想:像这样事先没有准备的当众讲话,一般称为什么?(板 书:即兴发言) (二)紧抓教材明要求 1.锁定目标。 (1)提问:默读教材,想一想:即兴发言与普通的发言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关注教材页面中“这些情况下的即兴发言,由于时间紧迫,事先没 有太多准备的时间,需要我们快速组织语言,临场发挥”的部分,结合实际发言。 (2)根据学生提问相机总结:在即兴发言时,求流畅不求精致,求适宜不 求花哨。 2.明确方法。 (1)提问: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即兴发言的方法,思考:我们可以怎么做? 自主阅读教材片段:“先快速打个腹稿,根据场合、对象等,想想要讲哪几 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一点需要多讲几句。再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逐条说 清楚。语气要自然,态度要大方。” (2)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发言明确方法:先打腹稿,再逐条说清楚,过程 中语气要自然,态度要大方。 (3)根据方法理清即兴发言的评价标准:发言内容是否恰切清晰;表达是 否流畅;语态是否自然大方。 二、多语境高频实践,内化对象意识 (一)学打腹稿定内容 1.腹稿怎么打? (1)确定场合对象。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场合?什么对象?需要营造出什么气氛? 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总结,提示:即兴发言时,场合、对象、气氛是发言的 基础,要恰切。 (2)明晰发言内容。 提问:分析清楚即兴发言的环境之后,再来梳理发言内容,结合教材提示, 说说发言内容如何梳理。 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引导,对教材所给方法进行解析。想想要讲哪几点—— 条目;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顺序;哪一点需要多讲几句——重点。 2.依据情境试一试。 依据学习单,初拟腹稿。根据教材提供的第一个情境—— “班里来了新同 学,班主任让你代表全班同学向他表示欢迎”,试着打打腹稿,并将自己的主要 思路写在学习单的“腹稿内容拟定”部分。 “即兴发言”学习单一 情境/腹稿内容/拟定场合/对象/气氛/内容/发言借鉴点/最终发言内容一、 二、三 表达流畅小妙招:课件提示方法:一定场合对象,二拟发言内容。 学生自己针对情境进行梳理,依据表格填写内容进行发言。教师注意对发言 中与场合和对象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提示、纠正。 3.小组合作再打磨。 (1)分工合作,共同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对剩下的情境逐条进行合作谈论。 (2)一轮发言,相互评价。 ①发言。讨论完毕后,请小组第一发言人根据讨论内容对照学习单上的梳理 进行发言。 ②评价。其他小组评论员依据评价标准对小组发言员的发言进行评价。 ③记录。记录员在学习单上的“发言借鉴点”一栏记录其他小组对这一情境 的发言中可借鉴的部分。 ④总结。打腹稿时,应该确定场合是家庭中、学校里还是社会上,对象是同 龄人、长辈还是陌生人,气氛是肃穆还是轻松,依据这些前提拟定条目,调整顺 序,确定重点。只有做到这几点,发言的内容才会恰切清晰。(板书:打腹稿: 依对象,拟内容) (二)提升要求说流畅 1.提升标准,教授方法。 提问:拟定出恰切清晰的发言内容之后,如何将清晰的内容流畅地表达出来, 也是一门学问。你有哪些好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渗透即兴发言中表达技巧的教授和练习。学生可以 在学习单一中的“表达流畅小妙招”一栏适当记录。 (1)降低发言难度,选择熟悉的话题。 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话题,从易到难,先说清楚说完整,再说具体说精彩。 (2)谋划内容结构,简要梳理条目。 为了使表达的内容更有条理,在表达前应当根据发言的内容设计合理的结 构。 课件出示: 横向结构:从多个点展开讲,“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 纵向结构:由浅入深,“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时间结构:“开始、然后、最后”。 2.整合技巧,二轮发言。 四人小组再次讨论,结合其他小组借鉴点以及表达技巧调整发言内容,拟定 最终发言内容,请第二发言人作为发言代表进行发言。小组评论员依据评价标准 对小组发言员的发言进行评价。(板书:说流畅:找熟悉,架结构) 三、教授表达技巧,外显策略意识 (一)多种情境习语态 1.提供多种情境,增加复杂特性。 生活中需要我们即兴发言的场合很多,对象也不尽相同。接下来,老师为大 家准备了一些即兴发言的题目,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随机抽取,根据之前的 合作方式和学习经验,用三分钟的时间做准备,选取代表立刻发言。 部分题目: (1)班上的执勤队长生病了,班主任让你代替他在全校的升旗仪式上进行执 勤情况的总结和汇报。 (2)成功竞选上了大队部部长,辅导员邀请你上台分享竞选经历。 (3)跟妈妈去买书,在书店的抽奖活动中中奖了,商家让你说两句。 2.表单辅助学习,关注评价项目。 提示学生在时间较短时,重在梳理思路,将关键词记录在学习单二中的“准 备栏”作为发言提示。 关注评价栏添加项“语态是否自然大方”一栏,在准备时应该有所涉及。“即 兴发言”学习单二准备栏评价栏发言小组题目序号内容是否恰切清楚表达是否流 畅语态是否自然大方语态控制小技巧 3.学习应对技巧,多方辅助呈现。 小组代表抽取话题后同组成员合作讨论。发言时,每个人都要根据评价单中 给出的评价标准填写即兴发言评价表,选出“语态最佳发言者”,并请优秀者交 流公众场合发言的应对技巧。教师相机补充以下技巧,学生在学习单二中的“语 态控制小技巧”一栏适当记录。 (1)良好的体态。 (2)发言的恰当语速。 (3)卡顿时的应对机制。 (板书:学表达:多技法,有策略) 学生就本堂“即兴发言”口语交际课进行即兴评价。 学生点评,教师总结。(板书:在即兴中学会即兴) [教学反思] 即兴发言的重点在“即兴”,要求学生在生活的一些特殊场合中,能在没有 太多时间准备的情况下,快速组织语言,临场发挥,主动发言。所以此课的交际 目标重点应该放在“特殊场合”“临时性”两个部分。交际内容的重点是作出一 个相对完整的清晰表达,而不是发言内容的精雕细琢。不同场合中,不同的对象 需要的信息不一样,说什么内容,挑选哪几点呈现,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 说什么,都要根据对象来选择和组织,这些都直接指向了言语逻辑思维的运用和 呈现。所以我选择借助表格进行梳理,并借助表格帮助学生打腹稿练习,使不可 见的思维变得清晰可见。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小组合作,上台发言的形式适时点拨表达技巧,将 策略意识渗透在过程当中。在即兴发言练习之后,我还灵活运用评价机制,通过 激励性的正面评价,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指导,为即兴发言能力的生长助力,让每 一次的练习都成为能力提升的阶梯。 习作:心愿 [教学目标] 1.能选择适合的材料与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语文要素】 2.能用修改符号自主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适合的材料与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 [教学课时] 1-2 课时 一、情景创设,诉说心愿 1.创设导入情境。 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组织学生观看流星雨的动态画面。 2.引导学生诉说心愿:人们都说,对着流星许下心愿,你的愿望就可以实现。 现在面对流星雨的画面,请说说你们的心愿是什么。 3.引导学生书写心愿:我想每个同学都有很多心愿,现在请大家写下三个你 最想实现的心愿。注意使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中相机指导。 二、参考材料,交流心愿 1.汇报交流。学生根据所写的心愿进行交流。 预设:如果学生选材思路打不开,则出示课本中的示意图。教师提示:读一 读参考示意图中的心愿,想想你们能不能写下更多的心愿。 2.小结:同学们心底埋藏着这么多美好的心愿。我们的心愿可以根据不同对 象分成“关于个人”“关于家庭”“关于社会”三类。 3.引导学生思考:最想表达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 通过交流,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出选择“心愿”的几个标准:选择最想和别 人交流的;选择材料最丰富的;选择最想实现的。 三、选择适合的材料与方法,表达心愿 1.展示“心愿”案例,帮助学生解决选材问题。 (1)用课件出示案例,请学生读一读。在老师前一年所教的班级中,学生 们在写《心愿》这篇习作的时候,都写了什么内容呢? 明明写道:我的心愿是当一名军人,去守卫边疆,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力…… 小娟写道:我的心愿是让嗜烟如命的爸爸尽快戒掉烟瘾…… 静静写道:我的心愿是做一名医生,救死扶伤……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心愿,讨论:如果是你,会选择什么材 料表达这个心愿?为什么? (3)讨论之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4)小结:我们可以写心愿的美好,可以写产生心愿的原因,可以写为了 达成心愿自己准备怎样做…… 2.引导学生根据表达对象和内容,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1)出示两位同学所写的《心愿》。启发思考:两位同学分别表达了什么心 愿?他们分别选用了什么方式来表达? 指名读文,然后进行交流。 (2)小组讨论:同样写心愿,为什么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可巡视点拨。讨论之后,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我们在写心愿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根据想要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 对象,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我们可以叙事、写信,也可以写日记、写倡议 书、创作诗歌…… (3)启发思考: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心愿及表达对象,想一想选择什么样 的表达方式最合适,并说说理由。 指名交流:先说向什么人表达什么心愿,再说为什么要表达这个心愿,想用 什么方式表达。 (4)互动交流提示:××同学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心愿及表达对象,选择 的表达方式合适吗?如果你认为选择的表达方式不合适,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四、真情倾诉,书写心愿 1.出示习作提示。 (1)选择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来写。 (2)写之前想一想选择什么材料能够更好地表达你的心愿。 (3)根据想表达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如叙事、写信、写日记、 创作诗歌、写倡议书等。 2.学生自主写作,教师巡视。 五、评讲优秀习作,修改完善习作 1.评讲优秀习作。如,选材丰富多彩,表达方式适合。 2.提出习作问题。如,材料选择不佳,缺乏情感的表达。 3.修改完善习作。 (1)学生自主认真读自己的习作,根据评价标准,使用修改符号尝试修改 习作。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评价。 (3)继续修改自己的习作,进行誊写。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都有话可说。教学时,我通过创设 流星雨的情境,让学生进入一个适宜敞开心扉,表达心愿的氛围,让他们无拘无 束地表达自己的心愿。在此基础上书写心愿,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选择材料。 接着,我采用教材图示呈现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拓宽学生的思路。 和学生一起梳理归纳,选择出最值得写的材料,帮助学生提高筛选材料的能力。 并且根据表达的内容,选择一种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最后,我再指导学生根据评价标准,使用修改符号自主修改习作。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能围绕文章内容讨论开头和结尾的特点,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能联系读过的古诗,了解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语文要素】 3.体会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语文要素】 4.背诵一组有劝勉意义的俗语。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读过的古诗,了解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2.体会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围绕文章内容讨论开头和结尾的特点,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能联系读过的古诗,了解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重难点) 一、交流平台:学习写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1.围绕“交流平台”中列出的开头和结尾,展开交流。 (1)学生默读“交流平台”中列出的开头和结尾。 (2)思考:这些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呼应,强调了主题,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藏戏》的开头用了问句和排比来激发读者的好奇之心,表达了对藏戏的推 崇之情。 《草原》的开头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给人简洁明了的感觉。 《匆匆》以问句结尾,呼应了开头,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慨 叹,余味悠长。 《那个星期天》的结尾含蓄深刻,引人深思。 2.围绕学过的课文中的开头和结尾,展开交流。 (1)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开头和结尾,在班里大声 地朗读出来,把它推荐给大家。 (2)交流:这些开头和结尾的特点、作用。 3.围绕自己习作中的开头和结尾,展开交流。 (1)在小组里,把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或是有待改善的开头和结尾读给同 学听听。 (2)交流:谁的开头和结尾写得好?好在哪里?你还可以提出哪些建议? (3)修改自己的开头或结尾。 二、词句段运用:体会古诗中事物代表的品格和志向 1.先读诗句,再填表格。 (1)课件出示: 诗句/品格和志向 (2)学生自己读书上的三句诗,想想诗句中的事物被赋予了什么品格或志 向,然后在全班交流。 预设 1: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 劲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预设 2: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美了墨梅不求人夸, 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表达了诗人不向世俗献媚的高洁情操。 预设 3: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盛赞了在寒风中傲霜挺 拔的菊枝,表达了诗人孤高傲世的高尚品格。 2.创设情境,将诗人表达的心境和情怀运用到生活之中。 (1)教师出示一些事物的图片,如蝉、蜜蜂、松树等,请学生说说能想到 的诗句。 (2)教师相机用课件出示诗句,组织学生讨论:你从中感受到了哪些品格 和志向? 3.联系生活实际,尝试运用诗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美好情感。 (1)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值得我们赞美的人? (2)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诗句来赞美他们? 预设: 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农民——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重难点) 2.背诵一组有劝勉意义的俗语。 一、词句段运用:体会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1.引导学生自读句子,说说自己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情节和内容。 2.将这些句子还原到课文中,思考:如果删去这些外貌和神态描写会影响课 文的表达效果吗? 3.学生自主对比原文片段和删去的片段,感受外貌和神态描写在刻画人物形 象上的作用,再展开交流。 4.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读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 二、日积月累:背诵一组有劝勉意义的俗语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己练读,有拿不准的字可以在组内交流。 (2)在组里展示,互相检查、订正。 2.朗读俗语,交流对俗语的理解。 (1)你最想把哪句话读给同学听? (2)把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一下。 (3)你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向大家提出来。 3.借助情境,进一步理解和熟悉五句俗语。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依据情境,说出相应的俗语。如: 小明犯了错误,但不愿接受老师的批评,你可以劝他:“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现在的年轻人生活上不注意节俭,我们可以提醒他们:“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还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或运用俗语。 如“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让你想到自己的哪些经历? 4.背诵俗语。 [教学反思] “词句段运用”中的两个习题都是和本单元课文紧密相关的,当然,其中还 有选自课外的内容,这再次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将这些零散的语 文知识、语文方法教给学生十分必要。因此,我采用自主阅读加启发思考的办法, 让学生在这节课里达到基本能够运用方法有序地解决问题的程度,从而达到提升 语文能力的目标。 本课的重难点之一是体会古诗中事物代表的品格和志向。我由扶到放,带领 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创设相应情境,将诗人表达的心境和情怀运用到生活之中。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四篇课文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人物的志向,体会 到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的作用,而作为总结与拓展的语文园地则是系统地梳理了 贯穿整个单元的语文学习方法,在教学中需要的不仅仅是感知,更要运用,让学 生在相对集中的运用中提升语文能力。 14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 4 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 据。【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2.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 据。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读写“援、俱、弗”3 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学弈》。 3.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 容。(重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琴棋书画,是我国传统的“四艺”,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其中 的“棋”即是“围棋”,相传为尧所创,对弈双方,各执黑白,交替落子,唯有 纵观全局、见微知著者才能最终获胜。围棋是智慧的象征,围绕着围棋也留下了 许多意味深长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篇关于围棋的文章。 2.板书课文标题,学生齐读课文标题。 3.借助注释,解释题目大意:学习下围棋。 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朗诵 1.读古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练读古文,至少读 3 遍。 (2)读准字音,注意“鸿鹄、诲、弓缴、弗若矣”等字词的读音。 (3)指名读。 2.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 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3.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2.一边读,一边思考:《学弈》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分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明确:《学弈》讲述的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 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以致于棋艺不如前一个人的故事。 (2)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四、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1.聚焦异同,对比态度。 (1)启发思考:围棋国手弈秋“诲二人弈”,二人“俱学”,却产生了其中 一人“弗若之(另一人)矣”的结果,这是为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造成二人学习结果不同的原因,在文中批画出来。 (3)同桌交流,个别汇报。 预设: 由“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两句可知,二人学下棋时的表现截然不同。 2.情境朗读,揭示道理。 (1)出示小组活动要求:通过小组成员合作朗读的方式,展现棋盘前两个 人截然不同的表现。组员在朗读中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先在组内练习朗读然后在全班展示。 (3)启发思考:结合大家的表演以及书上的插图,说说他们二人当时分别 在想什么? (4)追问:你能用恰当的的词语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状态吗? 预设: 其中一人: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另一人:三心二意、心不在焉、心猿意马…… (5)小结:两人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和之后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学习成果, 让我们明白了孟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学习需要专心致志。 五、理解背诵 1.师生、生生对答诵读:一人说句意,一人对原句。 2.讲故事。 创设情景:假如你现在是古时的一位先生,要为你的学生讲述这个故事,请 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将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辩”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两小儿辩日》。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决”的意思,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两小儿辩 日》这个故事的内容。(重点) 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 据。(难点) 一、回顾前一课所学的《学弈》,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学弈》,说说《学弈》这篇文章的大意和蕴含的道理。 2.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选自《孟子·告子上》的《学弈》。孟子是我国 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与另一位古代思想家孔子合称为“孔孟”。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一篇与孔子有关的小故事。 3.板书课文标题,提示“辩”的书写:中间是“讠”,表示“辩论”的意思。 4.学生齐读课文标题,借助注释理解题目的大意:两个小孩子围绕太阳进行 辩论。 二、读通课文,疏通大意 1.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盂、为、沧、孰、汝、知”的字音, 读长句时注意读准停顿。 教师提示难读通语句的停顿。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2.交流课文内容。 (1)学生根据自学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教师请一组展示,其余同 学进行补充。 (2)教师提示难理解的词句。 预设:孔子不能决也。 教师提示: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双方在争论,往往会根据他们各自所说 的内容来判断谁更有道理。在文中,听完两个孩子的辩论,孔子作何反应? (孔子无法判断谁说得对。可见,“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做决定、做判断) (2)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课文大意,互相检查是否清楚、完整。 三、朗读课文,读出辩论的语气 1.借助表格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 (1)引导学生从课文标题中找出贯穿全文的关键词——“辩”。标题中的“辩” 即文中的“辩斗”。 (2)追问:两小儿为何辩斗? (3)出示表格,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两小儿的观点、理由。日初出日中时 一小儿观点理由另一小儿观点理由 (4)学生汇报,交流发现。 预设 1:都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预设 2:说的都符合事实。 (5)启发思考:两小儿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观点的?他们既然说 的都符合事实,为什么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2.情景表演,深刻理解。 (1)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两小儿,读一读两人的对话。 师生交流生活中与人争论时的语气、语速,共同梳理出朗读的要求:读出与 人争辩时说话语气比较强硬、语速快、声音高等特点;通过朗读突出表现观点尖 锐的关键词;可结合神态、动作读一读。 (2)启发思考:两小儿辩斗正酣,请孔子决断,偏偏“孔子不能决也”,这 是为什么? 预设 1:仅从两小儿所言判断,皆有理有据,孔子不能妄下判断。 预设 2:受时代所限,当时无法判断两小儿孰是孰非,孔子自然也不可能知 道。 (3)学生或教师补充与日地距离相关的科学资料,解答“两小儿”的疑惑。 四、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1.过渡:故事读到这儿,你从中收获到了什么呢? 预设 1:要像两小儿一样有探索精神,而且要学习他们用生活经验来说明自 己的观点的方法,但是不能仅仅从自己的经验来考虑问题。 预设 2:要像孔子一样,诚实地面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正所谓“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故事相信对大家都很有启发,回去后请大家也 将这个故事背一背,再用自己的话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14 文言文二则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学习 态度不同 一人三心二意弗若之矣 结果不同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日中时 一小儿观点 近 远 理由大小形状 另一小儿观点 远 近 理由冷暖温度 [教学反思] 小学生在接触文言文前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因此,在教学 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读通,通过学生试读,个 人练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二是读懂,学生对照注释或者工具书能将每 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三是读好,创设情境,让学生上台表演,激发他们读的 兴趣。我在第 1 课时的教学基本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设计的,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 理解《学弈》的大意及蕴含的道理。 在第 2 课时中,我继续运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学习《两小儿辩日》,并且借助 表格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学生能够很快从文中提取相关信 息,然后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演绎出来,不但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有助他们深刻 理解文本。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目标] 1.会写 12 个生字,会写 20 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 到的启发。 3.能概括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能了 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语文要素】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概括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能了 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2.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 12 个生字,会写 20 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提出观点——论 证观点——总结观点”的行文思路。(重点) 3.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一、课题导入,交流见解 1.板书“真理”,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真理?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真 理就是最符合实际、永恒不变的正确的道理) 2.板书课文标题,提问:你怎么理解“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板书:真 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过渡:这句话说得对吗?真理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学 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出示词语,读词正音。 3.学生默读课文,圈画自己认为难理解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可能会交流“建树、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海岸线、吻合、见微知著、 不可思议、锲而不舍”这些词语的意思。 5.指导生字书写,然后学生自由练写。 教师提示易错字:“搜”由“扌”“叟”两个部件组成,书写时要注意布局匀 称,左窄右宽。“叟”这个部件要注意笔顺,上下部分也要匀称。 三、梳理脉络,整体把握 1.提问: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预设:课文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作者的观点。 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学生自由发言)作者在文中用了浅显易懂的话 进行解释,请找出来。 预设:在课文第 2 自然段,作者是怎么解释的?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这里的“?”和“!”分别指什么呢?(“?”指发现问题,不断发问;“!” 指通过探索,解决疑问,发现真理) 2.点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本文的主要观点,它的表述比较 凝练、抽象,第 2 自然段对它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既保持了观点的一致性又避免 了重复。 3.引导阅读: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请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用喜欢的 方式把你的思考结果呈现在纸上,可以是图示,也可以借助老师的表格来呈现。 表格(示例): 提出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论证观点现象:“问号” 探究的过程:“真理” 事例 1/事例 2/事例 3 得出的结论: 4.全班交流。 5.教师相机追问:作者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写这篇课文的? 预设:是按照“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这一思路来写的。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品读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并了解每一个 事例的表达顺序。(重点) 2.结合三个事例与“阅读链接”,体会科学家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理解“真 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它给人的启示。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难点) 一、回顾课文,复习导入 1.回顾引入:请同学们借助上节课教师提供的表格,概括地说一说作者提出 了怎样的观点,又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2.学生回顾课文,同桌之间互相补充。 二、品读感悟,深入研讨 1.聚焦第一个事例,默读第 3 自然段后思考:这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 介绍的? 预设:先写了波义耳发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了,再写他产生了一连 串的疑问,之后写他进行了许多实验,最后写他发现了大部分花草受到酸或碱的 影响都会改变颜色,并利用这一特点制成了石蕊试纸。(板书:发现现象提出问 题实验探究取得成果) 2.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精神,启发思考:为什么波义耳能有这个科学发 现呢?请你抓住关键词句读一读,把感悟批注在书上。 预设:从“敏感地意识到”“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 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许多试验”这些词句中,可 以看出波义耳善于观察,能不断挖掘问题并且反复去实验验证。 3.教师相机追问、点拨。 (1)实验室里那么多人,为什么只有波义耳发现了这个现象? (2)波义耳的这一连串问题之间有关联吗? (3)从发现现象到最后成功发明了石蕊试纸是一蹴而就的吗?这中间波义 耳是怎么做的? 4.运用填空梳理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的过程。 波义耳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所以他关注到了的现象。 波义耳不仅关注到这个现象,还,并且。 波义耳经过,最终发明了石蕊试纸。 5.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另外两个事例,提出要求:文中还列举了另外两个 事例,想一想它们是如何印证作者观点的。出示自学提示:请默读第 4-5 自然段, 说一说这两个事例分别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想想这两个事例中的主人公是怎样发 现“真理”的。 6.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点拨。 (1)魏格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海岸线的特点的?发现这一现象后,他又 是怎么做的? (2)阿瑟林斯基提出了哪些疑问?提出疑问后,他是怎样做的? 7.启发思考:对比三个事例,你有哪些发现与感悟? 教师相机点拨: (1)三个事例的叙述顺序有没有共同之处? (2)三位科学家一开始发现的现象都有什么特点? (3)三位科学家研究现象的过程、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研究现象的方式 有没有什么相似之处? (4)对比三位科学家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取得成果的过程可 以发现,这些科学家的身上有哪些共同特点?(板书:见微知著、善于发问、锲 而不舍、不断探索) 8.启发思考:综观三个事例,三位科学家能够取得成果是因为什么呢?能不 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1)用课件出示文中句子。 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 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2)小结:这三个事例不正是印证了作者提出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 个问号之后吗? 9.启发思考:作者所用的三个科学家的事例已经充分论证了他提出的观点, 课文到此为止是不是可以结束了?第 6-7 自然段与事例的观点之间有什么关 系? 预设:第 6-7 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并且进一步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做。 10.拓展阅读“阅读链接”,启发思考:生活中寻找真理的人还有很多,他们 探究真理的过程总能给我们以启迪。请你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一想:詹 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解决这些困难的?他和课文中的三位科学家有 没有相似之处? 三、拓展运用,迁移写法 1.再次回顾课文,梳理课文“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结构。 2.完成课后“小练笔”。 (1)出示写作提示:先确立自己要说明的观点,再选取相应事例;以小组 为单位进行交流,组员互相评价事例是否能够说明观点。 (2)学生根据写作提示自主完成小练笔。 (3)教师巡视,相机点拨指导。 [板书设计]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提出观点 论证观点发现现象 提出问题见微知著、善于发问、 实验探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 取得成果 总结观点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我围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中心句,采用“整 体把握——品读事例——梳理结果——仿写练习”的思路来进行设计。在整体把 握课文内容时,运用表格来帮助学生对课文事例有初步的了解。在学习第一个事 例时采用师生共同品读的方式,来理清事例的介绍顺序,学习抓关键词句的读书 方法,品读事例中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在学习后两个事例时,则让学生运用所学 方法,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展开自主学习。最后在品读事例的基础上,让学生建立 事例与观点间的联系,梳理课文结构,以及结合课后题进行小练笔。 16 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会写 8 个生字,会写 17 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脆、拦”等 8 个生字,会写“机器、钟楼”等 17 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标题,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初步感受文中的“我”是一 个怎样的孩子。(重点) 一、诗歌导入,激趣读文 1.出示现代诗《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学生自由朗读后思考哪句诗最能 表达诗人的观点。 2.启发思考:诗人小时候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相机板书:有好奇心爱思考) 3.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冯至,我们今天要学的《表里的生物》就是 他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板书课文标题,学生齐读课文标题和作者) 4.过渡:我们刚才通过诗歌对作者的童年作出的推测准确吗?让我们走进课 文来看一看。 二、联系课题,理清文意 1.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标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预设:“表里的生物”是什么?是谁的表?表里怎么会有生物? 2.初读课文,联系标题,理清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回顾疑问,交流答案。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探究了什么问题”“我是怎么探究的”,尝试联系这 些答案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圈画关键词,理清文章脉络。 ①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表示时间的词。 预设:这些词有“小时候、一天、许多天、此后、后来”。 ②启发思考:随着时间的变化,“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默读课文, 圈画出关键词。 预设:好奇——痛苦——高兴——愉快。 (3)引导概括:结合这一系列的变化,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自主识字,组内交流。 (1)组内成员一人一个自然段轮流读课文,相互纠正,把字音读准。 (2)读生字并组词,交流易错字的书写要点。 (3)小组展示汇报,教师相机明确字音字形。 ①字音方面:注意读准拟声词“嘀嗒”。 ②字形方面:注意“蟋蟀”的书写,特别是“蟀”右边“率”的书写,笔顺 要正确。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简单总结“我”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小结:看来我们的推测很准确啊,冯至小时候真是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 的孩子。大家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感受到的?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能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难点) 一、品读文句,交流感受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是一个怎样的 孩子。 2.过渡:上节课大家读冯至的《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时就猜测到作者是 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的孩子,读过课文后就更坚信了自己的猜测。大家是从课 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的?我们来交流一下。 预设 1:从“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 呢”“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不许小孩子动”这些句子里可以看出“我” 特别喜欢思考。 预设 2:从“蝎子是多么丑恶……一个活的生物”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我” 特别爱问问题。 3.提问:大家找到的这些句子都是对“我”哪方面的描写? 4.追问:连起来读一读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除了能感受到“我”爱思考, 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 1:“我”每次思考都会经过推理和论证,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预设 2:“我”是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的。 5.启发思考:这一系列的提问之间有关联吗?(“我”的思考是逐步推进的, 即不是单一的一次思考,而是连续不断的) 6.小结:大家不仅抓住课文中的语句来感受人物的特点,还学会了将这些语 句相互关联起来进一步认识“我”的特点。我们要继续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 二、结合事例,表达观点 1.学生批画相关语句,并将它们联系起来去进一步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 子”。 2.引导学生联系“我”的几次提问感受“我”不仅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还 是一个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 “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我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为什么呢?”我又问。 我继续问:“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3.引导学生从“我”的想法中感受“我”的天真烂漫——心中充满了奇特的 想法。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4.指导学生加上提示语朗读第 9~16 自然段,还原对话情境,体会人物内心 情感,进一步感受“我”的特点。 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为什么呢?”我(抬起头盯着父亲)又问。 5.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心理变化感受“我”内心的好奇。 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教师相机提示:从“一天比一天”“越……越……”“痛苦”“加速跳动”这 些词或短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引导学生联系第 1 自然段感受“我”非常善于观察,并且能够经过自己的 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联系生活,体会结尾 1.引导学生理解“这样的话”。 (1)“这样的话”具体指哪句话? (2)结合课文或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第 20、21 自然段的理解。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并和同学进行交 流。 (1)启发:你在什么情况下也说过类似的话?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 流。 (2)全班交流。 预设:小时候我看了《飞屋环游记》,我对妈妈说:“给我很多很多气球,我 也要飞到天上去。” 四、总结方法,启发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抓住描写人物的语句,圈画关键词,并将这些句子联 系起来进行思考,全面、深入地感受到了“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冯至小时候 是个有好奇心、爱思考、善观察的孩子,这样的品质对他今后的人生起到了巨大 的作用。因此我们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不断思考,从而成就 自己的人生。 [板书设计] 16 表里的生物 有好奇心 “我”想 爱思考 为什么 善观察 证实 [教学反思] 手表,在现在看来就是一个极其普通的看时间的工具,可是在本文作者冯志 童年的那个时候,却是珍贵至极。上课伊始,我由现代诗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初步感受“我”的特点。紧接着,我让学生联系课文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抓住多条线索详细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了解大意。在“品读文句,交 流感受”环节,学生很容易就能从文章找到相关语句谈感受,但是要把这些语句 联系起来去进一步认识“我”的这种思维特点是需要引导的。这种纵观全文、前 后勾连的读文章的方法也是要学习的。 在“结合事例,表达观点”环节,我让学生联系全文内容寻找具体事例,引 导学生对“我”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的阅读给了学生开放的空间,让他们的思 维活跃起来,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不但会提炼观点,还能用事实印证自己的观点, 并力求清晰地表达出来,获得对人物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 效果。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能了解文中所想象的未来的上学方式与现在的不同。 2.能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未来的学习生活。 [教学重难点] 能了解文中所想象的未来的上学方式与现在的不同。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借助课文标题,交流初步感受 1.引导学生读课文标题,想一想课文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交流初步感受。 预设:课文抓住了未来与现在上学方式的不同来进行描写。 3.学生齐读课文标题,围绕课文标题思考:你认为课文标题中的这个想法是 谁提出的呢? 4.过渡:这篇科幻小说的视角十分独特,它不像一般的科幻小说那样立足现 在、展望未来,而是以未来的人们的视角回顾现在,对我们进行“考古”。现在 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围绕核心问题,梳理关键信息 1.引导阅读: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与今天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 文,边读边画出不同之处,并对你认为的有趣之处作简单批注。 2.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你看出有哪些不同?是从哪些描写中发现的? 预设 1:我发现未来和现在的图书呈现方式不同。通过对“曾经有那么一个 时候,所有的故事都是印在纸上的”和“他们读到的字全都静止不动,不像他们 通常在荧光屏上看到的那样,顺序移动”这两个信息的比较可以看出,现在的书 都是纸质的,而未来的书都是用电子屏幕呈现的电子书。 预设 2:我发现未来和现在的老师不一样。从“那个机器老师一次又一次地 给她做地理测验,她一次比一次答得糟,最后她的妈妈发愁地摇了摇头,把教学 视察员找了来”这一句话可以看出,未来的学校是由机器老师来授课及进行测验 的,不像现在都是由真人教师进行班级化授课。而且老师们授课的效果也不同。 未来科技化的手段虽然方便了孩子在家学习,但机器老师是没有情感的,它只会 一遍遍地根据玛琪的水平变换练习题目,导致玛琪特别讨厌学习,让玛琪的妈妈 也发愁了。 预设 3:我同意刚才同学说的,授课的效果不同。现在我们是班级化授课, 老师不可能根据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但是从“视 察员把机器老师调好以后……我把它调慢了,已经适合十岁左右孩子们的水平 了”这句话可以看出来,未来的学校是一对一的教学,能充分地照顾到学生的学 习差异。 …… 4.小结:在未来的学校中,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课本、教师、授课 方式、学习伙伴,都和今天的很不一样。也许学习的内容是不变的——孩子们依 然要写作业,老师依然不会放弃每个学生,只是更个性化,母亲依然会关注到孩 子学习的苦恼,也会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所以说本篇科幻小说的构思是基于现 实的大胆想象,是人类对科技发展的展望,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幻想。 (板书:基于现实、大胆想象) 5.引导:这样一个有趣的科幻故事,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是通过玛琪和托米的对话展开的) 6.追问:这两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 1:我从他们的对话中能看出玛琪和托米都是很有好奇心的孩子,他们 会根据那本“真正的书”,产生许多联想与想象。 预设 2:这两个孩子都会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提出问题、反思问题,并产生 美好的想象。 7.教师总结:其实像这样根据现实生活提出问题、反思问题,大胆畅想未来 的对话比比皆是。 (板书:提出问题、反思问题) 三、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大胆想象 1.启发思考:你们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听到或谈论过类似的话题? 2.学生自由交流。 3.小结:科幻能使人警醒,它告诫我们不要沦为机械的奴隶;科幻也让人期 待,让我们觉得未来是更美好的新时代。希望大家能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我们 的生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敢于反思和大胆畅想,书写属于自己的科幻篇章。 [板书设计]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未来现在 基于现实、大胆想象 提出问题、反思问题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所以上课 前我就出示了本课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和课题即兴预设、 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对本篇科幻作品的阅读兴趣。有了这样的交流基础,也就为 学生后面的自主阅读做好了准备。 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围绕“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有什么 不同呢”这个问题,梳理有趣之处并作简单批注,让学生从人物对话中去品味人 物性格,帮助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感受到科幻小说的魅力。最后,引导学 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想象未来、畅谈未来,激发学生尝试创作科幻作品的兴趣。 总体来说,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我只是起到一个指导作用。 口语交际:辩论 [教学目标] 1.能围绕辩题搜集、整理资料,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语文要素】 2.能抓住对话讲话中的漏洞进行反驳,用语文明。 [教学重难点] 能围绕辩题搜集、整理资料,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赛前观战,营造氛围 1.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8 人组成一个辩论小组,分为正反双方面对 面坐好。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前做的准备。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小结辩论赛前的准备工作。(收集材料、整理和加工) 3.播放视频,感受辩论现场。学生简单交流观后感,教师简单普及辩论赛的 流程及规则。学生小组内明确各自分工。 二、轮流陈述,指导“听出矛盾”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先请正方一辩陈述。反方记录,比一比,反方谁 记得多。 2.教师肯定陈述的正确做法:采用“观点+理由”的方式进行观点陈述,用 “首先……其次……最后……”的分点叙述的方式,条理清晰。师生交流笔记内 容。教师相机指导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对方观点的关键词。(见下图) 3.教师请反方一辩陈词,时间两分钟。(反方发言略) 三、提供支架,指导“文明反驳” 1.小组内抓住漏洞,尝试反驳,教师相机引导。 师引言接下来进入第二环节——攻辩。刚刚正反双方倾听对方的发言,记下 了要点,并从中寻找到漏洞。下面开始对漏洞进行反驳,补充完善己方观点。攻 辩环节的注意事项在教材的小贴士中。(生朗读交际要点,并交流) 师小结指导:你们可以梳理对方的发言要点和标注出的矛盾之处,结合事先 准备的材料,进行反驳。现在,请你们与自己的队友讨论如何反驳对方。(生交 流,师巡视并指导其抓住对方发言漏洞,用关键词记录。见下图) 师宣布攻辩环节正式开始,双方限时各两分钟。(正反方二辩分别发言) 2.师鼓励正方学生针对对方的反驳提出防守的依据,并且在自己的卡片纸上 记录。(见下图) 3.提供支架,指导“文明反驳”。 刚才大家的反驳很激烈,有些同学一激动容易出现不文明的言语。接下来, 老师教给大家一招,请看:(1)刚才对方辩友这样说……(引述对方);(2)在 对方观点中,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两处对方漏洞);(3)基于此,我 方认为……(适时反击)。如果大家能在反驳时用上这样的招数,那我们的辩论 会更加文明。(小组正反方自行练习) 四、学以致用,实战演练 1.小组自由辩论。教师宣布进入自由辩论环节,辩论时注意——(课件出示 教材上的小贴士)。请双方合理利用时间,2 分钟,开始。 2.教师相机暂停比赛,在自由辩论过程中予以指导,尤其当学生能做到“听 出别人讲话中的矛盾或漏洞,并抓住漏洞进行反驳,注意用语的文明”时,给予 表扬,强化学生的能力。 3.教师组织模拟完成各个辩论环节,学生练习,掌握简单的辩论规则及应变 技巧。 五、总结经验,反思提高 1.教师组织学生回想过程,有没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跟同伴交流。(生 交流,师巡视。) 2.学生代表反思比赛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六、回顾拓展,开拓思路 1.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回顾辩论要点。 2.拓展: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各方游说,这是早期的辩论。《三国演义》 中,诸葛亮舌战群儒,而这次辩论成了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序曲。 3.可以继续开展班级内、班级间的辩论比赛。 [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辩论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理论支撑和事实例证,如果没有课前充分 的材料准备,学生在实际辩论中将出现无话可说或有话说不好等现象。因此预习 本课时,我根据教材提示,让学生做好辩论前的准备工作,为本课的教学顺利完 成做好铺垫。 课伊始,我通过播放辩论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辩论有直观的感受,同时避免 了对辩论技巧和规则进行过多超前的指导,本末倒置,进而忽略本课交际难点的 指导。 辩论过程中,我以“主持人”“引导者”“观战者”等多重身份引导和参与辩 论陈述、攻辩环节,在对话中促进学生语言外化的表达,给出支架,强化辩论中 “听出漏洞”“文明反驳”的能力。在辩论的实战演练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得到不断的巩固和迁移,加深了学生对辩论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在“总结经验,反思提高”环节,学生从激动的情绪中平静下来后,我引导 学生反思辩论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明确在“倾听”和“反驳”两个方面努力提 高的方向。 课尾,我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本课重点。拓展环节介绍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 盛况、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和与辩论有关的成语,既让学生对辩论有了新的认 识,又使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目标得以落实。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教学目标] 1.能展开想象,写出奇特而又令人信服的科幻故事。【语文要素】 2.能根据别人的建议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能展开想象,写出奇特而又令人信服的科幻故事。 [教学课时] 1-2 课时 一、科幻故事有魅力 1.你们看过科幻故事吗?故事里出现了什么新科技?人们的生活又因此发 生了哪些改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课件出示图片) (图一:吸尘鞋——穿上它,人们可以边走路边吸尘,环卫工人的工作负担 减轻了,城市环境也更加美丽了。图二:宇宙马路——宇宙间建起了四通八达的 马路,人们可以在各个星球间自由穿行,和外星人做邻居。 图三:飞行房屋——房子底部有动力装置,房子可以像飞机一样飞起来,人 们可以成为海陆空三栖生物。 图四:尾气处理器——汽车排出的尾气可以直接被尾气处理器吸收、处理, 空气质量大大提高了。) 2.以现在的科学技术,这些想象可能暂时不能变成现实。但是,只要有想象, 它们就有一天会实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这就是科幻故事的魅力! 二、科学技术科学创 1.生活需要科学创造,这不,有一位叫张飞的同学在上学的路上经常遇到堵 车,他一直为迟到而苦恼,幻想着有一天能够飞着去上学。因此他有了很多大胆 的想法,我们来读一下。 片段一: 突然,一个挥舞着翅膀的仙子从天而降:“同学,别担心,我来送你上学去, 请你跟我一起念咒语。”仙子朝我伸出双手,我不由自主地将手搭在她的手上, 默念咒语……慢慢地,我感觉自己越来越轻,越来越轻,轻飘飘地升上了天空, 哇,仙子带我飞去学校了! 片段二: “你可别小看这个书包,除了可以装书,背在身上,还能带你飞上天!”妈 妈得意地向我展示着飞行书包的功能,“瞧,它的底部装有发射器,只要你按下 遥控器上的启动按钮,就能立刻起飞。另外,书包上面还配有语音导航功能。这 个遥控器还能调节飞行速度和方向。有了这个书包,就再也不用怕堵车了,咱们 可以腾云驾雾去上学了!” 2.你觉得哪个片段读起来更可信一些?为什么? 预设:第二个片段更可信,第一个片段中的仙子完全是幻想出来的,现实生 活中根本不存在。第二个片段中的发射器、导航等设备,都是已经发明出来的, 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听起来更可信一些。 3.科幻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你大胆想象的科学技术可能还没发明出来,但 是要基于一定的科学常识,令人信服。(板书:科学技术令人信服) 4.你曾经有过这样大胆的科学幻想吗?和大家分享一下。 5.全班交流,分享自己的科学幻想。 三、奇特经历大胆想 1.有了这些科学技术,人们的生活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一定会有 一些非同寻常的经历。刚才那位张飞同学一直苦恼上学堵车的问题,所以就想象 妈妈送了一个可以带他飞行的书包给他,背着书包上天,又会经历什么呢? 2.小组交流,班级分享。 3.你们很会编故事,想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情节。我们来看看张飞同学自己创 作的经历吧。(出示例文《飞行记》片段) “嘀——”启动按钮按下去的那一刻,我就嗖地一下窜上了天,接着我就像 小鸟一样在空中自由翱翔。天上的景色可真美呀,头上是柔软的白云、碧蓝的天 空,脚下是越变越小的大楼、马路,还有川流不息的车辆……哈哈,渺小的人们, 你们就在路上慢慢等待吧!咦?怎么多了这么多人?不知不觉,我身边多了一些 背着同款背包的人,人越来越密集了。“不好,前方有敌情!”我惨叫一声,赶紧 操控遥控器向右急转,刚避过了前面的小男孩,谁知迎面又冲来一位大妈,我根 本来不及反应。大妈就擦着我的身体向下飞去。唉,这里太危险了,我还是不要 “飙车”了。我试着往上面飞,果然上面人比较少,世界终于恢复了清静。嗯? 我怎么感觉到一丝凉意呢?渐渐地,我感觉越来越冷。“小孩,飞得越高气温越 低!你没有专业设备,不能向上飞,快下去!”我一抬头,看见一位穿着防寒服、 戴着氧气面罩的大哥哥在朝我挥手。唉,还是回家吧。我按下遥控器的下降按钮, 准备下行。咚!一个不明物体撞上了我的脸,我痛苦地捧着脸,定睛一看,原来 是一只小麻雀——咦?我的遥控器呢?肯定是刚才撞掉了,这下我怎么回家啊? 望着脚下陌生的地方,我心里一阵恐慌,难道我今天就要命丧于此吗?慌乱之下, 是语音导航救了我一命:“亲爱的主人,遥控器遗失,请按紧急降落按钮,返回 出发地。”我摸到按钮,壮着胆子按了下去。嗖地一声,我的身体就以火箭一般 的速度向下降落,等我睁开眼以后,才发现已经到家门口了。今天可真是有惊无 险的一天! 4.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读给我们听?(指名学生分部分,接力读例文) 5.有了背包飞行器,“我”身上发生了一系列故事,“我”的心情也是起起伏 伏,谁来配合老师画个“心电图”,感受张飞这次飞行之旅的心路历程? 预设: (1)起飞时心情愉悦。 (2)同款太多,飞得太快,差点遭遇空难。 (3)飞得太高,气温较低,扫兴返航。 (4)撞到麻雀,丢掉了遥控器,无法降落。 (5)语音导航提示,“我”紧急降落,平安着陆。 6.读了片段,“我”这一天的经历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精彩、惊险、一 波三折、惊心动魄……) 7.有了神奇的科学技术,我们的生活也随之变化,自身的经历也会因为这个 科学技术而变得非同寻常,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板书:科幻经历/非同寻 常) 四、精写精改好故事 1.现在,我们就要写一写属于自己的科幻故事了。(出示习作要求:你想象 出的科学技术是什么?有了它,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你又有了怎样非同 寻常的经历?把你编创的故事写下来。) 2.动笔之前,先问一问自己:我想象的这个科学技术是否有一定的科学依 据?人们的生活因此发生了哪些变化?我又因为它有了怎样非同寻常的经历? 看看表格里的提示,再动笔创作。 自评他评 科学技术令人信服 ☆☆☆☆☆☆ 人们生活发生变化 ☆☆☆☆☆☆ 科幻经历非同寻常 ☆☆☆☆☆☆ (1)写完后,参照表格里的标准,先自己评一评,改一改。 (2)组内互读,对照评价表评星,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最后小组选出一篇故 事来全班共读。 (3)全班共评,针对故事的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再次修改。 3.每个人都是科幻小作家,把你修改完的故事誊抄上交,我将把全班同学的 故事汇集到一起,装订成《班级科幻故事集》,让更多的人来欣赏。 [教学反思] 本单元学生已经学过科幻故事,课外也可能读过科幻故事。课上,我用图片 导入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四幅科幻画作,初步感受科幻的特点——科幻是科学 与想象的结合,是在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想象未来会有怎样奇 特的发明创造,会使我们的生活发生怎样变化的想象。这让学生走入了科幻的情 境,打开了思路,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在开始创作故事之前,我先让学生明白科幻是什么。通过对比两个片段,学 生能明确科幻故事的基本特点——基于科学依据,再展开大胆的想象。这为学生 编创故事找准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做好了铺垫。然后再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 分享自己幻想过的科幻故事。我在这一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说清该科学技术的名 称、特点、作用,以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然后再让其他学生发言补充, 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共同进行科学创造。 再通过阅读例文,引导学生画出“我”的心路历程,从而总结出科幻经历的 精彩之处——非同寻常,一波三折,明确这也是科幻故事一直以来吸引广大读者 的原因之一。 最后,依托学生的习作展开集中修改环节,帮助学生明确写好科幻故事的方 法,有利于学生后续的自主修改。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3.能体会到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4.欣赏赵孟的代表作之一《三门记》,了解赵孟及其楷书的特点。 5.背诵关于发展和创新的名言。 [教学重难点] 1.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3.能体会到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 2.欣赏赵孟的代表作之一《三门记》,了解赵孟及其楷书的特点。 3.朗读并背诵关于发展和创新的名言。 一、交流平台:总结良好的学习习惯 1.引导学生回顾:在本单元学习中,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你的学习起了帮 助作用?能具体谈谈吗? 2.指名交流。 小结: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善于搜集资料,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 有的善于使用工具书,帮助自己学习难懂的字词。这些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3.过渡: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六年期间我们学习了很多课程,也 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你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和同学分享呢? 4.小组交流,教师反馈。 预设 1:坚持每天阅读,让阅读成了习惯;边读边思考,学会了质疑,会带 着问题去读书了。 预设 2:在读书时能展开想象、联系实际;学会了做读书笔记,能不断积累 好词好句好文章。 预设 3:生活中开始注意观察了,开始留意周围事物的变化了;坚持每天写 一写,通过多动笔提高了写作水平。 小结:同学们从不同方面对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了总结,现在请大家读读“交 流平台”中几位同学的发言,看看他们养成了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5.启发思考:你觉得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什么好处? 小结: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激发我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 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甚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良好的影响。在今后的学习中希 望同学们养成越来越多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书写提示:赵孟和他的楷书代表作之一《三门记》 1.简介赵孟。 2.出示赵孟和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结合作品中的同一个字,与同桌 说说有什么不同。 3.指名交流。 预设:赵孟的字写得略扁,顿笔处比较圆润;而颜真卿的字方方正正,顿笔 都很明显。 4.小结:两位书法家的作品各具特色,赵孟的字写得圆润,笔画比较柔美。 颜真卿的字力透纸背,显得更凌厉、大气。 5.引导学生欣赏赵孟的其他作品。 全班交流:从赵孟的作品中,你学到了什么? 三、日积月累:培养创新变化的眼光 1.学生自读名言,把句子读通、读顺。 (1)指名读。 (2)指导读准字音。 2.学生齐读句子。 3.结合关键字,小组讨论交流,尝试理解句意。 4.全班交流句意。教师相机指导难懂的词句,并适当补充背景知识。 预设 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句出自《周易》,我们后来讲的“穷 则生变”就是由这句话演变而来的。 预设 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如果能 够一天新,就应该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新”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进步的 意思。 预设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出自《荀子·劝学》。这里的“青” 指靛青,“蓝”指蓼蓝之类,是可作染料的草。原句的意思是:青是从蓝草里提 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这句话通常用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 人。 预设 4:“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一句出自《淮南子》。 “苟”当“如果、假如”讲。这里的“法”和“周”都是动词,分别是效法和完 成、成就的意思。 5.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四句名言对自己的启示。(指名说) 6.小结:这四句话都是鼓励我们遇事要学会变通和创新,不能一味地因循守 旧。 7.小组内以接龙读、对读等形式反复诵读句子,并背诵。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根据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重点) 2.读例句,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好处。(难点) 一、词句段运用:推想词语的意思 1.出示句子。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曰:非然也。 (1)指名读句子,并说说句子的意思。 (2)提问:“俱”“弗”“然”在句子中分别是什么意思? 预设:“俱”表示“都、全部”,“弗”表示“不”,“然”是“这样”的意思。 2.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1)出示“声泪俱下”“自愧弗如”“不以为然”。 (2)引导思考:我们刚才回顾了“俱”“弗”“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现 在把这三个字的意思放到相应的成语中,你能推想出这三个成语的意思吗? 预设:“声泪俱下”的意思是边哭边说,形容人特别悲痛、哀伤。“自愧弗如” 是当你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时常说的一句话,意思就是对自己不如别人感到惭愧。 “不以为然”就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小结:文言文中一些字的意思,也延续到了我们现代汉语中。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其他成语的意思。 ①引导思考:有些字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与文言文中是不同的。请结合我们 曾经学过的文言文,猜一猜“走”“汤”的意思。 预设:在《两小儿辩日》中,“汤”是热水的意思。“走”在文言文中有“跑” 的意思。 ②追问:那怎么理解“赴汤蹈火”“走马观花”呢? 预设 1:我猜“赴汤蹈火”的意思是面对滚烫的热水、炽热的大火,也敢往 里走的意思。这个词语常常和“在所不辞”连起来用,表示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点评:你能结合生活情境理解词语,非常好) 预设 2:“走马观花”的意思应该是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点评:你能关注 词面意思来理解,非常不错!孟郊在《登科后》一诗中就说“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意思是因为马跑的速度快,所以才能看尽长安城的花。这个 成语常常用来比喻匆忙、不细致地观察事物) ③追问:怎么理解“过犹不及”呢?这里的“过”不好理解,我们可以查字 典看一看。 预设:通过查字典,我知道了“过”有超过的意思,所以我猜“过犹不及” 的意思是超过了标准,就像没有做好一样,都是不好的。 (4)拓展:掌握了这些推想词语的方法,你能尝试说说“诲人不倦”“尽人 皆知”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 预设:通过《学弈》,我知道“诲”是“教授、教导”的意思,所以“诲人 不倦”的意思是教育人极有耐心,不知道疲倦。“皆”在文言文中当“都”讲, 所以“尽人皆知”就是所有人都知道了的意思。 二、词句段运用:体会引用的好处 1.出示课本上的两个句子。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句子的特点:读读两个句子, 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都提到了名人名言,但有的使用了引号,有的没有使用。 (1)启发思考: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两句名人名言放在文章中,你认为有什 么好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2)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点拨。 (3)小结: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文章的 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2.过渡: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也可以像这样引用自己已记住的名人名言,让 我们的文章更生动。 3.小组学习活动:小组成员分享平时习作中运用引用方法的例子,读一读, 并互相评一评引用得是否恰当。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习作中引用名言的注意事 项。 4.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再进行引用,可 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要在引用时注明来源出处。 5.出示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让表达效果更好,可以引用哪句话? 情境一:劝告他人真心向周边人学习,可以引用哪句话? 情境二:当他人失败时,可以引用哪句话开导? 6.小结:大家积累了很多名人名言和经典诗句,如果能在习作中恰当引用, 可以更充分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反思] 本课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交流平台”环节,我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总结良好的学 习习惯,为学生升入初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习“书写提示”时,我让学生对比赵孟和颜真卿的作品,帮助学生了解赵 孟的楷书的特点,感受中国文人书法作品的意蕴,端正学生的书写态度,以便他 们尽可能练出一手好字。 学习“日积月累”环节关于创新的名人名言时,我主要采用结合关键字,小 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来理解句意,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四句名言,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句意。 学习“词句段运用”中推想词语的意思环节时,我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 上,学习推想词语意思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为以后的阅读奠 定基础。在教学体会引用的好处时,我让学生结合文章来整体感悟,引导学生更 好地体会引用这一修辞方法的好处。同时创设运用引用的情境,让学生将自己的 积累运用到具体语境中,激发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引用来表达的兴趣。 板块二:依依惜别 [活动目标] 1.能撰写一份毕业联欢会的策划书,做到主题鲜明,分工明确,活动流程清 楚。 2.能与人合作,筹备并举办毕业联欢会,表达对师友、对母校的惜别之情。 3.能用书信等形式表达情感,与人交流。 [活动时间] 1 周 第一阶段明确活动任务,制订活动计划 (1 课时) 一、初步构思活动计划 1.请学生默读本部分的“活动建议”,想一想在这一部分的活动中要做些什 么。 2.学生交流讨论。(写一份毕业联欢会策划书;根据分工筹备并举办毕业联 欢会。) 二、初步讨论举办毕业联欢会的具体要求和安排 1.讨论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观看介绍毕业联欢会的短视频,以小组为单位商议并归纳出举办毕业联 欢会的大体步骤:策划——筹备——举办。 教师相机强调毕业联欢会要突出“依依惜别”的主题。 2.讨论活动的参考资料。学生浏览“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引导交流: 哪些材料能在举办毕业联欢会的活动中为大家提供帮助? 预设 1:《毕业联欢会活动策划书》首先指出了策划毕业联欢会时需要考虑 的主要内容,可以为本活动提供很多帮助;其次,策划毕业联欢会要注意分工明 确、流程清晰。 预设 2:《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可以作为诗朗诵节目在毕业联欢会上演出, 也可以作为节目类型的参考。 预设 3:《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可以引发我们对未来中学生活的 憧憬与思考,提示大家在举办毕业联欢会时不仅要追忆过去,还应展望未来。演 讲这种形式也可以作为一种节目类型安排在毕业联欢会上。 预设 4:《毕业赠言》示范了一种短小精练、充满充沛情感的表达形式,可 以用来向师友、母校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在毕业联欢会上互赠毕业赠言。 3.师生确定举办毕业联欢会活动需要的时间。 预设:策划毕业联欢会需占用 1 课时,筹备毕业联欢会需要 3 至 4 天,举办 毕业联欢会需要 1 至 2 课时。 教师提示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构思毕业联欢会流程,为下节课策划毕业联欢 会做准备。 三、学生自主决定“写信”的活动安排 1.学生浏览“活动建议”与“阅读材料”,说一说自己想给谁写一封信,大 致要写哪方面的内容。 2.教师提示学生:写信的活动可以和写毕业赠言的活动结合起来。除了书信, 学生也可以选择写倡议书或毕业演讲等方式表达情感。 3.学生讨论活动需要的时间。 预设:写信的活动可以和筹备毕业联欢会的活动同步进行,需要 3 至 4 天。 写好的书信可以在联欢会上赠予别人,还可以在联欢会上朗读。 四、制订“依依惜别”部分的活动计划 1.教师组织学生用表格总结前面的讨论结果,制订出活动计划。 “依依惜别”活动计划(示例) 活动时间:1 天 1 课时 主要活动内容:明确活动任务,制订活动计划;课后开始构思毕业联欢会 3-4 天 1 课时。 策划毕业联欢会:写策划书;课后筹备毕业联欢会。 写信、写毕业赠言 1-2 课时;举办毕业联欢会 1 课时;进行阶段性交流与评 价、综合性学习活动总结。 2.教师小结。 第二阶段举办毕业联欢会与写信 (3-4 天) 一、策划毕业联欢会(1 课时) 1.交流毕业联欢会的节目意向与分工意向。 (1)课件出示以下问题,请学生思考: ①你想在毕业联欢会上表演什么节目? ②你想在毕业联欢会活动中参与什么工作? ③你想推荐谁表演什么节目? ④你想推荐谁参与什么工作? (2)推选出二至四名记录员,负责在同学发言时,记录同学的发言。 (3)指名发言,回答课件中出示的问题。 (4)请几位记录员复述自己的记录,汇总毕业联欢会的节目意向和同学们 的分工意向。 2.以小组为单位策划毕业联欢会,写策划书。 (1)引导讨论:活动流程和节目单一样吗? 预设:活动流程不同于节目单,节目单主要由专门负责“节目统筹”的同学 来确定。 (2)用课件出示以下问题,引导小组讨论: ①此次联欢会的名称、目的各是什么?时间、地点如何安排? ②毕业联欢会的各项分工谁适合来做? ③毕业联欢会上可以安排哪些活动?这些活动应该按什么顺序展开? (3)小组内讨论交流,同时选一名同学把讨论的结果按照策划书的格式记 录下来,形成简单的小组策划书。 教师在各小组讨论时,进行巡视指导。 3.确定毕业联欢会策划方案。 (1)各小组汇报各自的策划书,师生可逐一评价每份策划书的分工是否合 理,流程是否清晰。 (2)师生选取最优的一份策划书作为蓝本,利用投影放大展示,作为班级 策划书的讨论稿。 (3)出示班级策划书讨论稿。大家可在讨论稿的基础上提出修改意见,还 可选用其他各组策划书中的一些合适的内容。 (4)再次讨论“活动分工”,并请被安排任务的学生讲一讲自己的具体职责, 其他学生可提出改进或落实建议,使分工更为明确、合理。 (5)出示“活动流程”,学生可再次提出修改建议。 (6)完成最后的修改后,形成策划书的最终方案。 二、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筹备毕业联欢会(3-4 天) 1.学生活动:按照策划书筹备毕业联欢会。 (1)准备节目。 (2)节目统筹组排定节目单。 (3)主持人写好主持词和串词。 (4)其他各组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2.教师协助:指导、协助学生筹备毕业联欢会,了解学生所准备节目的内容, 确保节目内容健康向上。 三、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完成写信、写毕业赠言等活动(3-4 天,与“筹 备毕业联欢会”同步开展) 1.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想法写信、写毕业赠言、写倡议书、准备毕业演讲 等。 2.教师协助。 (1)解答学生疑问。 (2)关注写信、写毕业赠言的过程,及时展示优秀的书信和赠言,避免庸 俗。(公开展示书信需要征得学生同意) 四、举办毕业联欢会(1-2 课时) 1.学生活动:按照策划书举办毕业联欢会,联欢会结束后利用相应渠道对活 动进行报道。 2.教师协助:参加毕业联欢会,并协助组织及维持秩序。 第三阶段活动总结与交流 (1 课时) 一、总结毕业联欢会活动 1.请负责报道毕业联欢会的学生,展示相关报道(文字稿宣读,活动照片、 视频回放),回顾毕业联欢会。 2.请毕业联欢会的各工作小组上台介绍自己的工作,谈一谈活动的过程和收 获。 3.全班同学自由发言,说一说这次的策划哪里做得成功,哪里做得不够好, 今后在策划活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总结“写信”活动 1.展示部分学生的信件。 教师在提前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书信和赠言。可 请执笔的学生读信或读赠言,也可以为学生的朗读配上音乐。 2.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引导交流:在此次活动中,你选择了哪种类型的书信?写信时,你有哪些感 受?读别人给自己写的信时又有哪些感触? 小结:有些时候,一封书信胜过千言万语。在今后的生活中,同学们可以更 多地用书信进行交流。 三、整体回顾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学生的自我回顾与评价。 (1)学生借助评价单对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回顾与评价。 “难忘小学生活”综合性学习评价单 姓名:1.我印象最深的活动是:(在对应的“ ”里画“√”) 填写时间轴: 分享难忘回忆/制作成长纪念册/举办毕业联欢会/写信/其他: 活动中,我最难忘的瞬间是: 2.此次活动给我留下的感受是:(可以想想学到了什么,哪方面能力得到了 锻炼;还可以想想,从哪些活动中感受到了同学、师生间的深情等) 3.我想表扬同学,因为我想给同学提一点建议,希望 (2)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评价单展开交流。 (3)每个小组推选几位代表在全班汇报。 2.家长对活动的回顾与评价。 与某位学生家长进行“场外连线”,或者播放提前录制好的音频、视频资料, 请家长从他们的角度对学生活动的表现作出评价,特别要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成 长。 3.教师对活动的回顾与评价。 (1)其他教师对活动的回顾与评价。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与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关的教师(为学生提供 过帮助的、收到过学生书信的、参加了毕业联欢会的……)也到总结会现场,回 顾活动中难忘的瞬间,对相关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 (2)语文教师对活动的回顾与评价。 教师对学生在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中的表现予以鼓励和肯定,重点关注以下几 个方面: ①学生们参与此次活动的积极性。 ②学生们的合作意识。 ③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的提升程度。 ④学生策划能力的提升程度。 ⑤学生的创新意识。 (3)教师宣读毕业赠言。 语文教师将提前写好的一段或几段毕业赠言向学生宣读,表达对他们的美好 祝愿。 板块一:回忆往事 [活动目标] 1.能围绕单元及活动主题,参考“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个人或小组 制定活动计划。 2.能根据活动主题搜集和整理小学生活的资料,填写时间轴,与同学分享难 忘的回忆。【语文要素】 3.能设计并制作成长纪念册。 [活动时间] 1-1.5 周 第一阶段 明确活动任务,制定活动计划 (1 课时) 一、明确单元主题,了解活动内容 1.谈话导入: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眼间同学们都要毕业了,那些种在校 园里长不大的记忆,那些留在岁月中忘不掉的纯真,是多么令人难忘和不舍啊! 经历了六年的小学生活,你想用什么方式来珍藏自己的成长记忆呢?面对即将分 别的老师、同学,你又想如何表达这份惜别之情呢?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提问:我们有这么多美好的回忆想要珍藏,我们有这么多不舍之情想 要表达,教材在这一单元特意围绕“难忘小学生活”安排了系列活动,请大家打 开语文书,看看书中为我们提出了哪些好的活动建议。 4.学生自主浏览本单元内容,了解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活动组成以及各 部分有哪些活动。 5.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提示:请确定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可以参考哪些资料; 请记住,每部分的活动时间大约一周。 6.过渡:这节课我们先来制订“回忆往事”部分的活动计划。 二、制定活动计划 1.明确活动要完成的任务。 (1)引导学生默读“回忆往事”部分的“活动建议”,浏览“阅读材料”, 启发思考:这一部分的三个活动可不可以调换顺序?为什么? 学生自读教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想法。 (2)组织课上交流,提示学生注意三个活动的关联:“分享难忘回忆”为什 么要放在“填写时间轴”之后?为什么要先完成前两个活动,再开始制作成长纪 念册? 2.引导学生交流如何填写时间轴。 (1)学生交流时间轴的作用及填写方法。 ①用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时间轴,引导学生说说时间轴有什么作用。 预设:按照时间顺序回忆往事,为搜集成长资料提供线索。 ②指名说说如何填写时间轴。 预设:可借助时间轴回忆小学生活,把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填写在相应的时间 点上,还可以把照片贴在旁边。 (2)介绍“时间线索图”,拓宽学生思路。 启发思考:时间轴一定要画成教材中的样子吗?它还可以是什么样子的? 用课件随机出示多种形式的“时间线索图”,向学生介绍:时间轴可以是纵 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还可以画成其他的样式。相机提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形 式,设计自己喜欢的“时间线索图”。 (3)确定“填写时间轴活动”需要的时间。 请学生预估完成时间轴需要的时间。教师相机建议学生此活动利用课后时间 在 2 天内完成。 3.学生小组讨论“分享难忘回忆”的活动内容与形式。 预设 1:要从时间轴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与同学分享,有代表性的内容, 可以是印象深刻的内容或对自己影响较大的内容等。 预设 2:分享难忘回忆以诉说往事为主,还可以展示一些相关的照片、实物 等。 (1)学生自主阅读《老师领进门》《作文上的红双圈》两篇文章。 (2)组织讨论:阅读了这两篇文章,对你回忆往事、搜集成长资料有什么 启发吗? (3)师生商定“分享难忘回忆”活动需要的时间。 4.学生小组讨论“制作成长纪念册”的活动内容与形式。 预设 1:制作成长纪念册要先搜集资料,然后给资料分类,最后编排成册。 预设 2:“填写时间轴”活动可以为搜集成长资料提供线索,“分享难忘回忆” 活动可以帮助我们选出最重要的记忆,使成长纪念册重点突出。 预设 3:《如何制作成长纪念册》这篇阅读材料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1)师生讨论:成长纪念册应该由个人独立完成还是集体合作完成?除了 纸质成长纪念册,可不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 预设 1:成长纪念册可以由个人完成,呈现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也可以由多 人合作完成,呈现一个团队或集体的成长历程,如小小足球队的成长,六(2) 班的成长等。 预设 2:成长纪念册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制作 电子成长纪念册。 (2)师生商定“制订成长纪念册”活动需要的时间。 预设 1:在开展“填写时间轴”和“分享难忘回忆”活动时,就可以开始搜 集成长资料。 预设 2:用 3 至 4 天的时间制作“成长纪念册”,制作完成后利用 1 个课时 进行课上交流,同时进行“回忆往事”部分的总结。 5.教师组织学生用表格总结前面的讨论结果,制订出活动计划。“回忆往事” 活动计划(示例) 活动时间主要活动内容 2 天 1 课时明确活动任务,制订活动计划课后填写时 间轴,并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时间轴 开始搜集和筛选成长资料;1 课时,分享难忘回忆 3-4 天;1 课时,讨论如 何制作成长纪念册;课后分类整理资料,制作成长纪念册;1 课时,展示交流成 长纪念册,进行阶段性小结。 教师依据计划,布置学生近期活动任务:填写时间轴;根据时间轴回忆往事; 搜集表现难忘回忆的照片或其他资料。 第二阶段 回忆往事,填写时间轴,搜集成长资料 (2 天) 一、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填写时间轴,搜集成长资料(2 天)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 1 至 2 天时间填写时间轴,并开始搜集成长资料。 教师协助:首先,可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一些搜集成长资料的 线索,帮助学生回忆往事。其次,可组织学生共享成长资料,交流各自的时间轴。 二、交流时间轴,分享难忘回忆(1 课时)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时间轴,分享难忘回忆。 (1)每位学生在小组内简要介绍自己的时间轴。 (2)每位学生选取时间轴上有代表性的内容与小组成员交流。 (3)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代表,先用几个关键词概括自己小组内分享的内 容,写下来贴在小组的展板上,然后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小组的难忘回忆。 2.全班交流难忘回忆。 (1)展示各组的展板,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关键词,由相关学 生上台分享难忘回忆。 预设:如果回忆的往事中有本班的同学,就请这位同学也来分享一下对这件 往事的回忆。 (2)学生交流自己在听别人发言时联想到的经历和听后的感受。 3.小结:课后继续完善时间轴,更全面地呈现自己小学六年的成长记忆。 第三阶段 制作成长纪念册 (3-4 天) 一、讨论成长纪念册的制作方法(1 课时) 1.梳理制作成长纪念册的主要步骤。 学生自主阅读《如何制作成长纪念册》,要求:通过批注或做笔记的方式梳 理出制作成长纪念册的基本步骤。 学生读后交流。(收集、筛选成长资料;根据需要给收集的资料分类;编排 成长纪念册) 2.交流如何搜集、筛选成长资料。 指名说说自己搜集、筛选资料的方法和书中的方法是否一样,并介绍自己的 思路和做法。 教师小结:要注意筛选出最能反映自己小学生活的、有代表性的资料。 3.讨论根据需要给搜集的资料分类的步骤。 (1)指名说说“编年体”和“栏目式”分别是从什么角度给资料分类的。 预设:“编年体”是根据时间来给资料分类的,“栏目式”是根据资料的内容来进 行分类的。 (2)讨论“栏目式”分类要注意的事项。 ①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个错误的“栏目式”分类案例。 运动场上我的特长/作业集锦/多彩生活/班级之最/毕业赠言 ②启发思考:你发现这个案例里的分类有什么问题吗?采用“栏目式”分类 需要注意什么? ③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个案例里的许多栏目都有可能出现交叉甚至重复的内 容,因此,采用“栏目式”分类要清晰,避免类别出现混淆。 (3)拓宽学生分类思路。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给资料较多的类别再做细分,使资料的分类更清晰。例 如: 我的六年级/学习经历/文体活动/毕业赠言/才艺集萃/我爱舞蹈/美丽的剪 纸/笛声悠扬 4.讨论如何编排成长纪念册。 (1)学生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2)小结:编排成长纪念册主要包括设计封面、扉页,编排正文内容等, 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①应突出珍藏小学记忆的主题,体现真挚的情感。 ②应包含丰富的内容,但要注意资料的整理,做到条理清晰。 ③最好能做到图文并茂、美观大方,尽量体现出个性和创意。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制作成长纪念册的方法。教师组织各小组汇报交 流。 预设 1:搜集成长资料时可以先理出一个头绪(如以时间轴为线索搜集资 料),这样可提高搜集资料的效率。 预设 2:注意筛选最具代表性的成长资料。 预设 3:资料要分类编排,做到条理清晰。 预设 4:编排成长纪念册可以图文结合,尽量展现个性和创意。 二、学生课后制作成长纪念册(3-4 天) 1.学生活动:设计并制作成长纪念册(可以是电子版的纪念册)。 2.教师相助。 (1)指导、协助学生制作成长纪念册,重点关注学生对资料的分类和排序 是否合理。 (2)适时组织交流。如可让学生不断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时也能欣赏别人 的成果,从而起到互相启发的效果。 第四阶段 交流成长纪念册,作活动总结 (1 课时) 一、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成长纪念册 1.播放幻灯片,展示一部分学生制作的成长纪念册。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成长纪念册。用课件出示交流的要求: (1)小组成员互相翻看成长纪念册。 (2)向小组成员介绍自己制作成长纪念册的过程,介绍自己是如何整理资 料、编排成长纪念册的,可重点介绍自己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3)小组成员对小组内每一位成员的成长纪念册作出评价,说出印象深刻 的内容以及阅读后的感受。 3.各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 二、全班交流成长纪念册 1.各小组代表按照交流的要求,介绍自己小组制作成长纪念册的过程,展示 小组内有代表性的成长纪念册。 2.学生对各组代表展示的纪念册说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议。 (1)教师用课件出示学生表达想法或建议的要求: ①印象深刻的内容。 ②阅读成长纪念册的感受。 ③对成长纪念册的改进建议。 (2)教师依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相机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本部分的学习收获与感受 1.用课件出示问题,学生选择其中的 1-2 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回忆往事”部分的活动中,你掌握了哪些整理资料的方法?整理资料对 日常学习和生活有什么作用?整体回顾自己整理的成长资料,你觉得自己在六年 的小学生活中有了哪些变化? 2.小结:通过本次活动,大家整理资料的能力都有了提高,并且从小学六年 的成长资料中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3.启发思考:在离开小学校园之前,你还想做哪些事? 古诗词诵读:1 采薇(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 《诗经》的基本常识。 2.能熟读并背诵诗文。能借助注释,大体把握诗意。 3.体会从军将士的艰辛和思归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大体把握诗意,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旧知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我们习惯说的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指诗、词、 曲,这几种文学样式的巅峰时期分别在唐朝、宋朝、元朝。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 诗的学习来感受中国最早的诗歌的美。 1.板书课题,释诗题。(薇:植物名。花紫红色,结长扁荚,其中有五六颗 种子,可吃) 2.了解《诗经》。(出示《诗经》简介,生齐读,师强调重点)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大声读,小声读,自读,合作读。读准字音, 读顺诗句。 2.指名朗读,师相机正音。(正音生字“矣”和“霏”,提醒学生平时“雨” 读“yǔ”,而这里读“yù”) 3.再读古诗,找出诗中的反义词。(“昔”和“今”,“来”和“往”) 4.指导断句。(出示朗读断句) 5.思考:这首诗和我们以往所学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四言。课件出示诗经 语言特点) 6.齐读古诗,体会语言特点,感受节奏之美。 三、精读感悟 通过朗读我们感受了诗经的语言美、节奏美。当我们能读懂诗句内容时,就 能穿越三千多年的时光,欣赏当时的美景,感受当时人物的心情。 1.再读古诗,结合注释,把你读懂的诗句讲给同桌听,再标记不理解的诗句。 2.讲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回想的是什么季节?(春天)在回忆中,“我”将要去哪里?(介绍回 忆背景: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2)在这幅回忆画中除了主人公,还可能有谁?(送别的亲友)再读这句 诗,此刻主人公会是什么心情?(不舍) (3)家乡的一草一木,每一位亲友都值得留恋,但“我”能留下吗?(不 能。因为他既是父母的儿子,也是国家的臣民) 3.讲解: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战争结束,终于可以回家了。此时你看到了怎 样的画面?(雨雪霏霏)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指名说) (2)此刻“我”的心情怎样?(归家的喜悦、激动、急切;劫后余生的感 慨)请同学们带着体会到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点拨:出发时是春光明媚之景,返乡时是冬季,但在战场历经生死后能安然 归来,看着眼前的万物肃杀之象,反而更生无限欣慰。这种以相反的景物来衬托 感情的写法,常能获得更强的艺术效果。 4.讲解: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释义: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 痛谁体会! (2)《采薇》中最后四句,体现了“我”此刻怎样的心情?(指名回答) (3)战后返乡,明明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为什么“我”反而“哀”呢? 点拨:此处的“哀”,更多的是指一种复杂的心境。在战争中幸存的战士已 经踏上返乡的路途,于是才能从容回忆起往昔的情形,但回忆的同时又看到眼前 的景象,两相对比下,才触景生情,心生凄怆。 5.抽查学生说诗歌大意。(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 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 谁知我有多凄切!) 6.通过师生对读、齐读、填空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背诵。 四、借景抒情,拓展迁移 1.同学们,诗句为我们描绘了“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两幅动人的画面, 我们能从中读到诗人复杂的心情以及沧桑的心境。诗中是否出现“悲喜”之词? (没有)那作者把情绪藏在了哪里呢?(都蕴含在生动的景物里) 2.情融入景,景包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诗歌的特点,也是诗歌的 魅力!让我们一起读出情中景,景中情! 3.同学们,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像这种“借景抒情”的诗歌还有很多, 我们课下可以找来读一读。(如《静夜思》《泊船瓜洲》) [板书设计] 1 采薇(节选) 战争之祸 昔往 杨柳依依——不舍 今来 雨雪霏霏——悲凉 [教学反思] 教学《采薇(节选)》一诗时,我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 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 悟,让他们在读书中思考。不足之处是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上,我讲解得过多,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今后应该多注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 成为课堂的主人。 古诗词诵读:2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含义。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释题导入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课件出示诗题)你从诗歌题目中了解到了什么? 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 护府。(教师补充“出使”的通俗说法: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做官;元二:原 名元常,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二、读通古诗 1.把《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读熟。 2.想一想:这首古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三、读懂古诗 1.指名读古诗,师生共同评议,对读得好的学生进行鼓励。 2.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以及从中体会到的感情。(结合注释, 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四、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准确地说出这首诗的诗意。 2.课堂交流。 (1)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说出每句诗的意思。(课件出示) 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明确:渭城的晨雨,湿润了地上的沙土,客舍旁的柳树在雨中分外青翠。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明确:劝好朋友再饮一杯醇香的美酒,只因西出阳关后就没有知心朋友了。 3.引导学生说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环境是怎样 的?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之情。 五、课堂小结 《送元二使安西》中写景的诗句是“ , ”,抒情的诗句是“ , ”。 这样写情景交融,恰当地表达出了古诗的主题,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通过写景抒 发情感,这样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 [板书设计] 2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写景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抒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深义重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读、背古诗的积极性。“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感知了诗句中包含的真情。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相机作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升降调等。不足 之处是少数学生为了背诵而读,对古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得不够深刻。在今 后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在课外读、背更多的古诗词,提高其诗词鉴赏的能力。 古诗词诵读:3 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抓诗眼的方法,感受春雨的美好,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抓诗眼的方法,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简介背景,导入释题 杜甫在经过一段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 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761 年春,杜甫于锦官城(锦官城是成都的 别称,成都曾是主持织锦的官员的官署所在地,所以叫“锦官城”)写了《春夜 喜雨》这首千古名诗。(板书诗题)解题:春天的夜晚下了一场雨,作者心里十 分高兴。 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诗,简介这首诗的体裁。(《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 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指名读,师正音。(“重”在这里读“zhòng”) 4.说一说读诗的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字、词,在班上交流。(乃:就) 5.想一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感情来读这首诗。(欢喜、轻快的语气,读出 对春雨的喜爱) 三、品析古诗 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雨)从哪里 看出来的呢? (一)感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为什么说它及时呢?(时节,即播种的时节) 2.雨知道时节,在这春天正需要它的时候下起来了。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 手法?(拟人。把雨拟人化,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3.指导朗读此句。 4.这除了是一场及时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 奉献的雨)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二)体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为什么用“潜”?能换成别的词吗?(“潜”指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 知道) 2.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引 入朱自清的《春》片段。“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一层薄烟”) 3.春雨悄悄地来,静静地走,滋润万物,默默无闻,你喜欢这样的雨吗?指 导读此句。 (三)学习: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1.指名说对此句的理解。(天上乌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唯独江船上的灯 火明亮可见)点拨:野外一片漆黑,只能辨认出江船灯火,说明天色阴沉得 厉害,雨一时不会停,能够 真正地“润物”了,可见真是一场“好雨”! 2.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 预设:好一场及时雨呀!下吧,下吧,多下会儿吧!把干涸的土地彻底地滋 润。 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是什么样子的呢? (四)想象: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读着这两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什么?如何理解“重”字。 (图片出示)花因为包含雨水而显得沉重的样子。 2.这样的万紫千红,这样的娇艳欲滴,这样的花团锦簇,难道诗人仅仅想到 了城里的这些美景吗?他还会想到什么?(秋天,丰收) (五)感悟朗读 春天的美丽,秋天的丰收都将由这一场雨带来,你喜欢这场雨吗?让我们一 起读: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悄 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看到下雨时——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想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四、总结升华 1.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 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学生自由谈感 受) 2.杜甫同情人民,他创作的诗歌中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他的诗以最普通 的百姓为主角,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时代色彩,真实地反映了一段历史。 3.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场春雨会让杜甫如此欣喜若狂, 因为这场春雨带给诗人的是无限的希望啊。杜甫表面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民而 喜,让我们带着欣喜之情再来读这首诗。 4.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3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雨(好)知(拟人) 潜、细——听觉 黑、明——视觉 湿、重——想象 [教学反思]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整体感知这首古诗的意 境,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来理解诗意,抓住重点的字词来把握这首诗 的基调,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诗意展开合理的想象。由于反复地读,很多学生都会 背诵了,这也达到了指导背诵的目的。在“总结升华”环节,我引导学生由诗及 人去感受诗人的情怀,对诗人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以便为更高年段的学习做准备。 古诗词诵读: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3.根据诗句想象画面,感悟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背诵和默写这首诗;理解作者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释题导入 1.(板书诗题,齐读)说说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诗题告诉了我们时间:早春;送呈对象:张十八,张十八即唐代诗人张籍, 我们曾学过他的《秋思》;对方官职:水部员外郎) 2.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课件出示) 如此一个大文豪想告诉他的学生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文。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2.教师范读。 3.指名读,指导朗读节奏。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全班齐读。 5.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文,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细致入 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 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春天。“天街小雨润 如酥”“最是一年春好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理解诗的第一、二句。 (1)让学生借助注释,叙述诗的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象。 (2)教师归纳小结这两句诗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犹如酥 油一样滋润细腻,绿茸茸的细草,远看有青青的颜色,走近却又看不出什么) (3)“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写出了早春草 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2.理解诗的第三、四句。 (1)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诗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时候, 远远胜过京城杨柳成荫的暮春景色) (2)“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句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比) 3.再读古诗,想象画面。 (1)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2)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小雨、小草。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什么作对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这首 诗将早春草色与满城“烟柳”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能给读 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3)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板书设计] 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早春雨景——(小草)春的使者——早春胜暮春——早春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早春微雨时 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学此诗的关键,在于领悟“早春”二字。因此,我通过合 作探究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 学目标。 古诗词诵读:5 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 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所表达 的感情。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江上捕鱼时的视频或图片。 2.讲述:专门从事打鱼、捕鱼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们为“渔民”“渔夫”“渔 人”,古人也称他们为“渔者”。揭示课题:江上渔者。 3.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 年-1052 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 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 因而三次被贬。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感受较深,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 正公文集》传世,《岳阳楼记》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二、熟读古诗 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学好古诗有哪些方法呢?(解 诗题、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 2.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读出情感。 (3)指名朗读,读出节奏和情感。班组评议。 (4)教师范读。 (5)师生对读。 三、明诗意 1.默读古诗,圈出不明白的字词。 2.全班交流重点字词的解释。(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 看不见。鲈鱼:一种头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 味美。君:你) 3.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思考: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4.学生交流反馈。(打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5.引导学生了解诗句大意,知道打鱼人和吃鱼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1)学习前两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出示图片)你们看,每天江上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 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指导理 解“但”,在这里的意思是“只”) 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那他们不知道的 是什么呢? (2)学习后两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出示图片)教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 怎么来的,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船。想象:这只小舟在波涛汹涌 的江面上,就像什么?(一片漂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 的小木片……) 6.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明确: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江中那可怜 的打鱼人吧,他们驾着小船在风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四、读诗悟情 初读《江上渔者》,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对打鱼人的深切同情。他在饮酒品 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 由此创作出这首诗。 1.当我们读着这首诗时,能否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形?“江上往来人,但 爱鲈鱼美”,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客人很多,来来往往,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 2.如果你是酒楼的客人,吃着美味的鲈鱼,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打 鱼人乘着的小船像一片树叶一样在风浪里漂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你从中感 受到了什么?(捕鱼人随时都有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请同学们朗读第三、四句,读出自己的感情。 3.播放相关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相关联想,体会劳动者的艰辛。 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点拨: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想到渔民可能随时会遭 受强风雷暴的袭击;想到一叶小舟行驶的危险,随时可能翻船…… 小结:李绅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 每一条鱼得来也不易呀。 五、总结梳理,朗读全诗 1.教师小结:面对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大家无比感慨。 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在于作者巧妙的构思,作者将“江上”和“风波”两 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进行对 比,描绘出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 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而又意境深远。 2.请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全诗,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5 江上渔者 江上对风波 往来比出没 [教学反思] 教学《江上渔者》这首诗时,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渔 者的艰辛,从而明白作者的意图,体会到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这节课的教学难 点,学生掌握得很好。 古诗词诵读:6 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2.理解诗意,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 感。 3.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诗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释题导入 1.(板书课题)同学们,一提起家乡,我们都会感到特别亲切,诗人王安石 也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哪位同学愿意介绍一下 王安石?我们学过哪些王安石写的诗? 2.“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在今江苏 扬州一带,位于长江北岸)指名说“泊船瓜洲”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 2.指名读,正音,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泊”读“bó”;“间”读“jiàn”; “数”读“shù”;“重”读“chóng”;“还”读“huán”) 3.齐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歌大意。思考:王安石在瓜洲看到了什么景象?(春 江、绿、明月、山) 4.师指导朗读停顿和节奏。 5.根据注释及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学 生交流,教师巡视) 三、深究语境 (一)学习第一、二句诗 1.读第一、二句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名说) 2.思考:京口、瓜洲、钟山分别在什么地方?(指名在图中标画瓜洲和钟山 的位置) 3.王安石的故乡在哪里?(指名说) 4.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 水) (1)“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数重山” 是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可以知道?(抓住“只”补充介绍) 5.朗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路程近的特点。(“只隔”重读)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 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此时诗 人有何感慨呢? 1.读第三、四句诗,这两句诗哪句写景?哪个字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绿” 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的美景,你仿佛 看到了什么?(学生用上“我仿佛看到……”练习说话,教师点评) 2.体味“绿”字。 (1)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的“绿”字,他曾用过十几个字, 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字。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哪些字吗?(吹 过来) (2)比一比,讨论用哪个字好。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 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的事迹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 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 3.这句精彩的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 字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 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 时候能回来呢) 4.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哪个词表现出了作者的心情? (何时)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师指导朗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 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 在赴京路上,思乡情结更浓。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配乐,全班齐读)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 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 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 他们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 送给同学们。回去后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 议、背背,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 [板书设计] 6 泊船瓜洲 景 长江水、钟山、江南岸 情 思念、愉快、忧虑、无奈 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 小组内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图片的渲 染以及语言的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 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古诗词诵读:7 游园不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 2.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欣赏美丽的春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 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境美。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激情导入 1.(课件展示春天美景)春天在同学们的心中是什么样的呢?能不能用几个 词来描述一下?(春暖花开、万紫千红、鸟语花香、桃红柳绿、姹紫嫣红……) 2.同学们用词语来描绘春天的美,古代诗人却用诗句来描绘春天的灿烂美 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悟,乐于探索 1.知诗人。(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2.解诗题:强调“不值”是“没有遇到人”的意思。 3.播放古诗朗读录音,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朗读节奏、语气、语调。 4.学生跟读,师指名读。 5.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句的意思。 三、抓字眼,晓诗意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跟着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遇到了 什么?(苍苔、柴扉、红杏)“柴扉”是什么意思?(柴门,用柴草编织的门) 这样的门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简陋) 2.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的呢?(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①点拨:“怜”在这里是“怜惜”的意思。“屐”是古代人们常穿的木鞋。 ②为什么是“扣”柴门,而不是“敲”柴门?(因为作者尊敬园子的主人) “扣”的动作是怎样的呢?(让学生自己用手扣桌子) ③因为尊敬园子的主人,所以诗人轻轻地敲门,因此在“扣”前面用了一个 “小”字,“小”字本意与“大”相对,这里引申为“轻轻地”。 ④小组讨论:为什么会“久不开”呢? ⑤“柴扉久不开”时诗人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失望、扫兴、遗憾) ⑥让学生再整体把握这两句诗的意思,再次朗读,读出扫兴、遗憾之感。 (2)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①诗人想要游园却不得进门,但是他依然看到了什么?(红杏)是的,他看 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可是,他没有进入到园子里,为什么会说“春色满园”? ②诗人根据什么想象园内春色满园?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园内美丽的 景色吗?(有柳树和各种美丽的花,有蝴蝶、蜜蜂;有浓郁的花香等) ③听了你们的描述,老师也仿佛置身于那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美景之中。 你们想看看我们所想象到的满园春色吗?(在优美的音乐中,出示春天的画面, 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④看到这样美丽的春色,你们现在的心情如何?(高兴)那么诗人看见一枝 红杏出墙来,想到园内满园春色,他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快慰、高兴) ⑤抓“关”和“出”。是谁“关”住了春色?用什么“关”住了春色?红杏 是怎样“出”墙来的?红杏为什么能“出”墙? ⑥高墙大门关不住出墙的红杏,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一切有生命的事 物是不能被禁锢的,它们会冲破牢笼,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发展生长起来)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读出欢快、喜悦之情。指名完整地说诗意。 明确:也许是因为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着柴门, 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伸出墙外来。 [板书设计] 7 游园不值 游园未遇主人(扫兴) 杏花满园春色(喜悦)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各种形式地读,领略诗的语 言美、意境美,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的重点。在学生了解了诗意 后,我让他们根据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再结合插图,充 分想象诗人没有看到的“满园春色”。在这种方法下,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 了培养。 古诗词诵读:8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词句,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词句,大体把握词意。 2.想象词中所描述的情境,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词的魅力。 3.体会词人对好友前景的美好祝愿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品味作者融情于景的妙处。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谁能背诵一首离别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 词人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 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在这首词中,“卜算子” 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2.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读通词句,初步感知 1.生自读,读准字音,读流利词句。 2.师范读,齐读。 3.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停顿、押韵) 4.同桌互读。 三、再读词句,理解大意 1.请你们再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再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 用笔圈出来。(学生自由交流) 2.借助注释,交流对词义的理解。 明确: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朋友是去哪里呢? 去那山水交汇的地方。刚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如果你到江南赶上了春 天,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四、精读赏析,品悟词情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两句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这样美的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作者又是用什么手法给我们 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图的? (3)指导朗读。面对如此美景,你此时的内心是怎样的?用朗读来表达你 的内心感受吧!(学生读,师生共评)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 (2)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一美丽景色。(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上阕:上阕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 的眼波和眉毛,极富有人情味,顿时令景物也有了几分惜别的情意,同时也表达 了无论朋友走到哪里,自己的目光都会一直追随而去的情意。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面对好友的离去诗人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 滋味呢? (2)难道作者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送)送走 了春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送走了春天紧接着又送走了朋友,你想想此时作 者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男女生读,师生读。 4.“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为什么要“和春住”啊?(学生汇报交流) (2)原来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祝愿替 代了离别的不舍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你们看,这两句词抒发了作者的什么 呢?(板书:情)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呢?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下阕:下阕词人连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巧妙 相连,一是“送春归”,二是“送君归”,言下之意是春归人也归,表面上吐露的 是惜春之情,实际上寄托了对朋友前景的美好祝愿,希望对方能和四季中最美好、 最具有生机的春天同在,蕴含了深厚的情谊。 5.归纳中心: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好 友前景的美好祝愿,抒发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写作手法: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这首 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 “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到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 际眉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请写一段话,用上一句诗或词,表达对即将离别的老师或同学的深情。 [板书设计] 8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借景——眉眼盈盈处(愉悦) 抒情——千万和春住(祝福)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第一,朗读到位,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 间,并且在理解词意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充分朗读。第二,展现学生的自主性,在 初读词之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学习本词。第三,抓住重点,帮助理解。当然 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在教学中可看出学生的知识面窄,在表达时,有些 学生表达的内容不够准确。今后我会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 古诗词诵读:9 浣溪沙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全词,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谈话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 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 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的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 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2.介绍创作背景。(课件出示) 二、朗读课文 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听完后提问:从哪里 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 1.借助课本注释,通读全词。教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白发,代指老年) 2.学生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 译下阕) 3.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4.教师说全词意思。 四、悟意境,体感悟 1.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 教师相机指引)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 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 你看到了什么。(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 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杜鹃鸟在细雨中啼叫。下阕转入抒情:作 者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只要心不老,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老去 的只是岁月本身)(课件出示图片)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 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 达乐观) 6.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学生可在 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阕,从而得出答案) 7.学生自由畅谈对下阕的理解或所受启发。 8.小结全词: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 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五、总结 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 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 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板书设计] 9 浣溪沙 浣溪沙 上阕:写景 三幅画面 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清新幽雅 下阕:抒情 溪水西流—青春可驻 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浣溪沙》的上阕教学主要是对意境的品味,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词中的 景,我采用了听、读、想象结合的方法,通过范读、想象画面等途径,学生比较 到位地融入了情境。下阕的抒情,是教学难点,遗憾的是没有达到让学生站在主 体地位去感受、表达和感悟的目的。如果让他们根据对诗词的理解谈谈自己的观 点,畅所欲言,课堂效果肯定会更好。 古诗词诵读:10 清平乐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庭坚。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谈话导入 春天总是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古代诗人最爱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 纵即逝的,很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 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板书课题,释题)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 年~1105 年),北宋词人、诗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 诗派开山三宗之一,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与张耒、 晁补之、秦观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 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帜,为“宋四家”之一。 2.写作背景。 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熟读词作,理解词意 1.自由诵读该词作,读准字音。 2.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节奏和停顿。 3.分组朗读词句,读出相应的语调和语气。 4.结合注释,理解词意,小组进行交流。 5.小组交流后,指名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春天回到哪里了呢?只留下一片清静,没有留下它去的行踪。若有人 知道它去往哪里了,仍叫它回来,和我同住。春天归去的踪迹有谁知道呢?要不 问一声黄鹂吧。它的叫声十分婉转,却没有人能听懂,唯有借着风势飞过开满蔷 薇的墙头。 四、鉴赏悟情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1)词人知道春去哪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无行路”)词人的心情 如何?(“寂寞”) (2)点拨:词人因为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想要寻找她的踪迹,然而春 天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1)此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拟人) (2)春天已经消逝仍想把春天唤回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充满天真、 浪漫的情趣,表达出词人留恋春天、不舍春归的深切感情) (3)指导朗读。如果你是词人,面对离去且找不到的春天,会是什么心情 呢?将这个感受读出来吧!(学生读,教师评价)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黄鹂知道春的踪迹吗?(不知道)为什么?(“百啭无人能解”,没有人 能够听懂它的鸣叫声) (2)下阕中,词人写了哪些意象?找出来。(黄鹂、蔷薇) (3)蔷薇花开,说明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季) 点拨:作者想象飞来飞去的黄鹂可能知晓春天的踪迹,可谁能听懂它悦耳多 变的歌声呢?留给词人自己的,依旧只是满腹的惆怅。蔷薇花开,说明夏天已然 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作者用黄鹂和蔷薇这两个 意象进一步烘托出惜春的惆怅。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诗分析。 点拨: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 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板书设计] 10 清平乐 觅春/唤春/问春/惜春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虽然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走,但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时 间少了,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在讲授,没有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后,我认 识到老师除了自身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外,在备课时还要预设课堂上可能会出现 的问题,并有应对能力。孩子是有思想的,课堂情况是随时发生变化的,我除了 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能不受教学设计的限制,跳出教学预设,将各个环节做扎 实,且能巧妙无痕地衔接、过渡,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