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兴隆中心学校六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兴隆中心学校六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50分) 1.(8分)读拼音,写词语。 shí cù shāng fàn jiǎo bàn pái huái zhēng lóng yī wēi dān wu hè sè 2.(2分)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音节,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咽喉(yān) 肮脏(zāng) 饭匙(chí) B.纤维(qiān) 薄雾(báo) 山脉(mò) 3.(2分)下面词语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元霄 板栗 书藉 原谅 万不得己 B.惊惶 凝视 袭击 眨眼 不可思议 4.(8分)区别字组词。 栅 稠 洛 籍 姗 凋 络 藉 5.(2分)写出下面事物的寓意。 (1)过年吃年糕: (2)中秋节赏月: 6.(6分)把词语补充完整。 哄 大笑 心所欲 地广人 重重 恐万分 7.(4分)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例: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1)心爱的小狗走失了,我伤心得 。 (2)小狗失而复得,我高兴得 。 8.(8分)按要求写句子。 (1)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缩句) 第16页(共16页) (2)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改成陈述句) (3)我很焦急。我很无奈。(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4)所有的任何一切困难都难不倒我们。(修改病句)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4分) 9.(1分)读名著,先大致了解它的写作背景,能帮助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 (判断对错) 10.(1分)《匆匆》一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忙碌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间不够用的无奈和惋惜。 (判断对错) 11.(1分)《鲁滨逊漂流记》一文中的鲁滨逊是一个冒险家和航海家,他独自一人在一座荒岛上生活了28年以后被救,终于回到了英国。 (判断对错) 12.(1分)“耄耋老人”指的是100岁的老人。 (判断对错) 13.(6分)积少成多。 (1) ,快走踏清秋。 (2)春城无处不飞花, 。 (3)少壮不努力, ! (4)中庭地白树栖鸦, 。 (5)听君一席话, 。 (6)常将有日思无日, 。 二、阅读感悟.(20分) 14.(8分)课内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固: 或: 第16页(共16页) 泰山: 鸿毛: (2)举例说明你对司马迁说的那句话的理解。 (3)选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用“ ”画出相关的句子。 15.(12分)课外阅读。 背影(节选) 朱自清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1)短文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2)读文中画“ ”的句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父亲这样做完全是多此一举。 B.虽然儿子已长大,但在父亲的眼里,却永远是孩子,永远不会长大,体现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 (3)第3自然段中“说定”改为“说好”或“说过”好不好?为什么? (4)第3自然段画“ ”的句子中“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5)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句中的“他们”指的是 。 A.约朱自清出去游逛的朋友 B.父亲在旅馆里熟识的茶房 (6)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 第16页(共16页) 打去之期不远”等事情营造的。 B.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C.这种氛围是父亲晚年的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D.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三、口语交际.(5分) 16.(5分)在街上玩耍,路遇电视台采访,记者让你谈谈对“小学生带手机去学校”的看法,你会怎么说? 四、习作平台.(25分) 17.(25分)你读过那些课外书?选择一本你最近读过的书写作品梗概。 要求: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3)表达连贯,自然过渡,书写工整。 (4)字数400~500字。 第16页(共16页) 2019-2020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兴隆中心学校六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知识.(50分) 1.(8分)读拼音,写词语。 shí cù 食醋 shāng fàn 商贩 jiǎo bàn 搅拌 pái huái 徘徊 zhēng lóng 蒸笼 yī wēi 依偎 dān wu 耽误 hè sè 褐色 【分析】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汉字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 【解答】答案为: 食醋 商贩 搅拌 徘徊 蒸笼 依偎 耽误 褐色 【点评】此题根据拼音写汉字,考查对字形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多写,多练,对于易错的形近字,难写字要重练习。 2.(2分)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音节,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咽喉(yān) 肮脏(zāng) 饭匙(chí) B.纤维(qiān) 薄雾(báo) 山脉(mò)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多音字的掌握情况,本题根据所学生字的读音,结合带点字所在的具体词语,为题目中的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即可。 【解答】A.正确。 B.有误。 纤维(qiān)中,“纤”此处应读“xiān”。 [xiān]细小:~尘。~微。[qiàn]拉船用的绳子:~绳。拉~。 薄雾(báo)中,“薄”此处应读“bó”。 [báo]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对:~片。[bó]微;少;弱:~雾。~产。单~.[bò][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方形,叶对生,茎、叶有清香味,为清凉解表药,也可提炼出芳香化合物(用于食品、日用品等)。 山脉(mò)错,“脉”此处应读“mài“。 [mài]连贯分布成为一个系统的东西:山~.矿~.[mò 第16页(共16页) ][脉脉]原指凝视。后多用来形容深含感情的样子:温情~。 故选:A。 【点评】多音字的掌握一般来说可从四个方面入手,即区别词义,辨别词性,分别文白异读,注意专名。 3.(2分)下面词语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元霄 板栗 书藉 原谅 万不得己 B.惊惶 凝视 袭击 眨眼 不可思议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解答】A.有误,元宵:灯节那天由糯米粉制成的甜馅汤团食品。故“霄”错误。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的总称。故“藉”错误。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己”改为“已”。 B.正确。 故选:B。 【点评】汉字辨析可根据以下三种方法辨析: ①义辨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思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 ②形辨法。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语境辨析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匹配的形态。 4.(8分)区别字组词。 栅 栅栏 稠 稠密 洛 洛阳 籍 书籍 姗 姗姗 凋 凋谢 络 络绎 藉 慰藉 【分析】本题为比一比,再组词,完成时要注意仔细区别每组字的不同,再分别组词。此为常用同音字和形近字,指导学生在对比中区分同音字和形近字。在运用中达到理解与巩固。如稠与凋,音不同,部首不同,义不同。稠:多。可组词:稠密。凋:枯萎。可组词:凋谢。 【解答】故答案为: 栅栏 稠密 洛阳 书籍 第16页(共16页) 姗姗 凋谢 络绎 慰藉 【点评】形近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析区分:1、从字音区别 2、从字形区别 3、从字义区别 4、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区别。 5.(2分)写出下面事物的寓意。 (1)过年吃年糕: 步步高升。 (2)中秋节赏月: 团圆。 【分析】考查了文化与文学常识,要注重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与收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读物内容非常熟悉。 【解答】根据积累可知,(1)过年吃年糕:春节吃年糕,含吉祥之意,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年与粘同音,能理解成为新年或团圆凝聚之意,而糕谐音高,寓意步步高升。 (2)中秋节赏月:中秋赏月,是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观看满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传说嫦娥为保丹药不落入恶人之手,误食后升天奔月,恰值农历八月十五,其夫后羿和百姓因思念她,而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盼其归来。 故答案为: (1)步步高升; (2)团圆。 【点评】文化与文学常识的考查是常见题型,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6分)把词语补充完整。 哄 堂 大笑 随 心所欲 地广人 稀 心 事 重重 惊 恐万分 【分析】考查了补写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要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不要把字写错误,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写。 【解答】哄堂大笑 随心所欲 地广人稀 心事重重 惊恐万分 故答案为: 堂 随 稀 心事 惊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好习惯,善于积累好词佳句,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7.(4分)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第16页(共16页) 例: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1)心爱的小狗走失了,我伤心得 哭起来 。 (2)小狗失而复得,我高兴得 跳起来 。 【分析】考查了句子的补充,补充句子词和词组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成为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话,这就是句子。为了把意思表达完整,句子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成分,基本成分齐全的句子,叫做完整句。 【解答】仿照例句补充“我”伤心或高兴的程度,填写补语。如:心爱的小狗走失了,我伤心得哭起来;小狗失而复得,我高兴得跳起来。 故答案为: (1)哭起来; (2)跳起来。 【点评】句子的基本成分就是构成句子所必须具备的词和词组,完整句注意要有一些基本成分。 8.(8分)按要求写句子。 (1)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缩句) 腿晃动。 (2)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改成陈述句) 走吧,您说买菜回来就走。 (3)我很焦急。我很无奈。(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我既很焦急,又很无奈。 (4)所有的任何一切困难都难不倒我们。(修改病句) 所有困难都难不倒我们。 【分析】本题为句子专项训练,考查了的项目较多,完成时要注意分析原句在内容、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然后结合改写要求进行改写或修改。 【解答】(1)缩句,删去修饰语“那两条不停顿的”“至今都在我眼前”。 (2)改成陈述句,删去“不是……吗”,问号改为句号。 (3)“很焦急”“很无奈”意思表示并列,删去第二句的“我”,第一句句号边逗号。用“既……又……”连接即可。 (4)“所有的”与“任何一切”重复,删去“任何一切”。 故答案为: 第16页(共16页) (1)腿晃动。 (2)走吧,你说买菜回来就走。 (3)我既很焦急,又很无奈。 (4)所有困难都难不倒我们。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在改写后,要注意将改写后的句子读一遍,看是否合适,通顺。改写后的句子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4分) 9.(1分)读名著,先大致了解它的写作背景,能帮助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 √ (判断对错) 【分析】考查了文化与文学常识,要注重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与收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读物内容非常熟悉。 【解答】根据积累可知,读名著,先大致了解它的写作背景,能帮助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文化与文学常识的考查是常见题型,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0.(1分)《匆匆》一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忙碌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间不够用的无奈和惋惜。 √ (判断对错) 【分析】考查了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解答】《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通过阅读与查阅资料可知,《匆匆》一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忙碌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间不够用的无奈和惋惜,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11.(1分)《鲁滨逊漂流记》一文中的鲁滨逊是一个冒险家和航海家,他独自一人在一座荒岛上生活了28年以后被救,终于回到了英国。 × (判断对错) 【分析】 第16页(共16页) 考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读物内容非常熟悉。 【解答】《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了17世纪有个叫鲁滨逊的英国人,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孤身一人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为了战胜死亡,他依靠破船上剩下的一点生产和生活资料,同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经过28年2个月零19天后得以返回故乡。 通过阅读可知,他和”星期五“一起生活,不是独自一人在一座荒岛上生活了28年。 故答案为:× 【点评】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平时要加强阅读训练,要引导学生多阅读。 12.(1分)“耄耋老人”指的是100岁的老人。 × (判断对错) 【分析】考查了文化与文学常识,要注重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与收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读物内容非常熟悉。 【解答】根据积累可知,“耄耋老人”指的是八九十岁的老人。 故答案为:×。 【点评】文化与文学常识的考查是常见题型,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3.(6分)积少成多。 (1)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2)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 (3)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 (4)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 (5)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 (6)常将有日思无日, 莫待无时思有时 。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诗歌默写,有谚语、俗语及惯用语,回答这些知识,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 【解答】(1)出自李贺的《马》; (2)出自韩翃《寒食》; (3)出自《长歌行》; (4)出自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5)摘自《增广贤文•上集》,是指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 第16页(共16页) (6)出自《名贤集》。意思就是:在过富有的生活的时候,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 故答案为: (1)何当金络脑; (2)寒食东风御柳斜; (3)一老大徒伤悲; (4)冷露无声湿桂花; (5)莫待无时思有时。 【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的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二、阅读感悟.(20分) 14.(8分)课内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固: 本来。 或: 有的人。 泰山: 山名,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形容重大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人或事物。 鸿毛: 大雁的羽毛,形容轻微的、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人或事物。 (2)举例说明你对司马迁说的那句话的理解。 (3)选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用“ ”画出相关的句子。 【分析】语段选自《为人民服务》。本文是为了纪念张思德所写,号召大家要向张思德学习,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解答】(1)考查了解释词语。联系上下文可知:固:本来。或:有的人;泰山:山名,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形容重大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人或事物;鸿毛:大雁的羽毛,形容轻微的、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人或事物。 (2)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并且举例说明。能举出合适的例子即可,要分清哪个是重于泰山,哪个是轻于鸿毛。 第16页(共16页) (3)考查了找出文中的中心句。本段写的是死的意义不同,所以中心句为第一句。 故答案为: (1)本来。 有的人。 山名,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形容重大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人或事物。 大雁的羽毛,形容轻微的、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人或事物。 (2)小说《红岩》中的江姐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她的死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此比泰山还重;而叛徒出卖江姐、背叛革命,他们的死就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因此比鸿毛还轻。 (3)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点评】阅读这篇短文,注意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并作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15.(12分)课外阅读。 背影(节选) 朱自清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1)短文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2)读文中画“ ”的句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B A.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父亲这样做完全是多此一举。 B.虽然儿子已长大,但在父亲的眼里,却永远是孩子,永远不会长大,体现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 第16页(共16页) (3)第3自然段中“说定”改为“说好”或“说过”好不好?为什么? (4)第3自然段画“ ”的句子中“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5)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句中的“他们”指的是 B 。 A.约朱自清出去游逛的朋友 B.父亲在旅馆里熟识的茶房 (6)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打去之期不远”等事情营造的。 B.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C.这种氛围是父亲晚年的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D.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分析】本文节选自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一篇回忆性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作者头脑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从月台上攀下时的样子。作者用朴素的文字,将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的深刻细腻,真挚感人。 【解答】(1)考查了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 “祖母去世,父回亲失业”写出父亲处境的艰难。这样写是为了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祖母去世,父回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背着沉重答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更加感人。 (2)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 画线句子说明了“我”已经长大了,往返北京对于“我”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可是父亲仍这样无微不至的照料我。说明虽然儿子已长大,但在父亲的眼里,却永远是孩子,永远不会长大,体现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 (3)考查了用词的准确性。 “说定”这代表着一种约定,是一种不可更改的约定的意思。“说好”“说过”都没有“说定”的意思表达强烈。结合后文可知,原本“说定”的事,父亲最终又来送我了,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所以换成“说好”或“说过”不好,因为不能体现出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 (4)考查了对重点词句的理解。 “再三”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仔细” 第16页(共16页) 是认真,细心。这两个词用这里不重复,表出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照料,充分体现了父亲对儿女的爱。 (5)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结合前文“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可知,这里的“他们”是指父亲在旅馆里熟识的茶房。 (6)考查了对主题的理解。 通过阅读可知,本文记叙了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作者头脑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从月台上攀下时的样子。作者用朴素的文字,将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的深刻细腻,真挚感人。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这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打去之期不远”等事情营造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故A、B、D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 (1)这样写是为了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祖母去世,父回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背着沉重答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更加感人。 (2)B; (3)不好。“说定”这代表着一种约定,是一种不可更改的约定的意思。“说好”“说过”都没有“说定”的意思表达强烈。换成“说好”或“说过”不好,不能体现出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 (4)这两个词用这里不重复,表出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照料,充分体现了父亲对儿女的爱。 (5)B; (6)C。 【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三、口语交际.(5分) 16.(5分)在街上玩耍,路遇电视台采访,记者让你谈谈对“小学生带手机去学校”的看法,你会怎么说? 第16页(共16页) 我不赞同小学生带手机去学校。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带手机去学校容易让学生沉迷于手机,这们不仅会严重影响学习,还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分析】考查了口语交际,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分析所给材料,明确交际的内容,然后组织语言。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重点说明自己的理由,注意语句通顺,有条理。 【解答】故答案为: 我不赞同小学生带手机去学校。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带手机去学校容易让学生沉迷于手机,这们不仅会严重影响学习,还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点评】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中常见的题型,对于增强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四、习作平台.(25分) 17.(25分)你读过那些课外书?选择一本你最近读过的书写作品梗概。 要求: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3)表达连贯,自然过渡,书写工整。 (4)字数400~500字。 【分析】这次习作要求写一本课外书梗概。写之前想一想,在你读过的名著中,哪一本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写的时候,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哪些内容应该作为重点写得详细些,哪些内容应该大胆地舍去。注意语言要简练,重点内容要突出,线索要清楚,表达要连贯。 【解答】范文: 《白雪公主》梗概 童话王国里,有一个美丽的公主,她就是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从小就没有了母亲,他的后母虽然长得很美,但是嫉妒心强,内心狠毒。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白雪公主渐渐地长大了,她不仅聪慧过人而且越长越美丽。有一天,王后问她的魔镜,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是谁,魔镜说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是白雪公主。王后气急了,就秘密地命令猎人把白雪公主带到森林,然后杀了她。但是善良的猎人并没有听从王后的命令,他偷偷把白雪公主放了,杀了一只小鹿向王后交差。 第16页(共16页) 白雪公主在森林里迷了路,碰巧遇上了生活在森林里的七个小矮人。小矮人们被白雪公主的美丽震惊了,他们邀请白雪公主住在他们家里。恶毒的王后很快便通过魔镜知道了白雪公主还没有死的消息,并摸清了白雪公主的藏身之地,她一次又一次的用恶毒的计谋加害白雪公主。虽然前几次救活了白雪公主,但是最终,白雪公主还是不幸地躺进了水晶棺材里,闭上了眼睛。 后来,一个王子遇见了躺在棺材里的白雪公主,王子幸运地把她从死神的手里救了回来,并把她带回了王宫。他们很快结婚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点评】这篇梗概语言简练,能抓住重点能将故事的主要内容写清楚,语句通顺,结构合理,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5/29 8:16:12;用户:复圣中学;邮箱:fszx519@xyh.com;学号:37091097 第16页(共16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