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0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整理和复习 北京版 (2)
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运用圆的知识熟练、正确解答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问题。 3、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能运用圆的知识熟练、正确解答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问题。 德育渗透:向祖冲之学习,长大了也在数学或其它方面有所成就。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问难。 出示图片。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图片,看到这幅图片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呢? 1、 斑马跑一周最多跑多长路程?(周长) 2、 斑马最多能吃到多大面积的草?(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 二、归纳梳理。 关于圆的周长和面积你已知道了哪些知识呢? 1、小组合作。 (1)、先独立思考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它们的意义、计算公式、单位等)。 (2)、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把你们组整理的知识点记录下来。 2、展示交流。 (1).意义不同: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是周长; 圆所占的平面的大小是面积。 (2).计算公式不同: C=πd或C=2πr S=πr2 (3).单位不同: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中都用到了圆周率,我们的祖先祖冲之在圆周率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你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长大了也在数学或其它方面有所成就 三、能力提升。 1、我是小法官 (1)两个半圆一定能拼成一个圆。( ) (2)半径是2厘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 ( ) (3)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 ) (4)半圆形纸片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 2、我会填 (1)、有一个圆形鱼池的直径是20米,如果绕其周围走一圈,要走( )米。 (2)、一个挂钟的时针长10厘米,一昼夜这根时针扫过的面积是( )。 四、知识升华 1、我能解决 刘大爷用15.7米长的篱笆靠墙围一个半圆形的养鸡场.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我会做 下图中,圆的周长25.12厘米,圆的面积正好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求涂色部分的面积和周长。 结束语:我们在生活中还会接触到很多圆的知识,那时,你们一定会进一步感受到圆是多么神奇。 五、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 1.意义不同: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是周长; 圆所占的平面的大小是面积。 2.计算公式不同: C=πd或C=2πr S=πr2 3.单位不同: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节《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下面是我从几方面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深刻反思: 一、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产生于生活实践,又随着生活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新课标》中也提出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我在讲授《圆周长和面积》复习课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如出示了一个挂钟的时针长10厘米,一昼夜这根时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大、刘大爷用15.7米长的篱笆靠墙围一个半圆形的养鸡场.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等问题,创设了与学生十分贴近的生活情景,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小组合作,归纳数学知识点。 知识的形成单靠教师的讲授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这样便于他们抓住知识点规律,系统的归纳出规律。在总结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联系与区别时,我做了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小组合作从三个方面(它们的意义、计算公式、单位等)总结。 三、 加强基础练习。 本节课的讲授,我感觉学生对习题的理解分析能力都有所提高,但最基础的计算较少,今后我感到自己应该在计算方面加大力度。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感到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自己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寻找生活素材,把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四、时间调控有点欠缺。这节课的前半节课可能有点松,使最后一道题分析得有点仓促,今后应注意。 总之,本节课我努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积极的教学行为,运用魅力五环节教学模式,灵活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树立“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备课理念、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使教学流程科学、丰富、生动活泼、努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反思、研究的习惯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