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附目录)含每课板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附目录)含每课板书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 1 太阳和影子 2 太阳钟 3 昼夜交替 4 看月亮 5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 1 光的行进 2 照镜子 3 研究透镜 4.七色光 第三单元 电和磁 1 简单电路 2 导体和绝缘体 3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4 研究磁铁 5 电磁铁 第四单元 呼吸和血液循环 1 测量呼吸和心跳 2 肺和呼吸 3 心脏和血液循环 第五单元 解释与建立模型 1 解释 2 建立模型 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 1.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的运动(视) 造成的。 2.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到阳光 和影子的关系。 3.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有意识的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重点】 通过一系列活动了解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 【教学难点】 观察一天影子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日出日落图、指南针、尺、钟表、温度计、手电筒、竹篾、三幅没完 成的画。 学生材料:日影仪的制作材料。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日出视频,引导欣赏。 2.谈感受并用几句话简单描述日出及日落情景。板书:太阳 (调动学生已有的对太阳东升西落的感知,为后续的观察太阳视运动的活动奠定 基础。) 3.看看窗外的太阳,同学们能不能描述出太阳此时此刻的位置吗?(引导学生 从方位和高度两方面来描述。) 4.为了形象直观地描述出此时太阳的高度,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种简单的计量方 法。 (1)左手握拳,举到和眼睛一样高; (2)然后拳头一个接着一个叠上去,直到拳头刚好遮住太阳。计算一下拳头数, 这就是我们测量的太阳高度。 5.活动:现在就请同学们到教室外实地测量一下此时太阳的高度,注意记好自 己此时站立的地点并做好记录。 上科学课时 早晨上学时 下午放学时 太阳方位 太阳高度 6.回班汇报交流。 7.现在太阳是出现在(根据当时的方位),我们还会在天空什么方位看到太阳? 那是在什么时候? 8.请同学们早晨到校及下午放学时在刚才观察的地点观察测量一次太阳的方位 及高度,完善记录表。 二、研究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刚才同学们站在阳光下时有没有发现身边多了什么?(板书:影子) 2.你的影子是什么样子呀?阳光下你还发现了哪些影子? 3.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藏着哪些秘密,好吗?为了方 便,我们要先准备一个道具,(出示日影仪)这是一个方便同学们长期观测日影 的简单仪器。 4.指导制作学具袋中的日影仪(组装起来即可)。 5.指导使用日影仪。(提醒:纸上的方位必须与实际方位保持一致;日影仪摆放 好后,用胶带固定,以免移位。) 6.分小组户外实测。 (按放好日影仪后,用笔画出标杆的影子并测出长度,同时记录下此时的时间和 影子顶端的温度再回到教室,提醒学生温度计要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 时 间 杆影长度 温 度 太阳方位 影子方位 7.猜一猜,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影子会动吗?怎么动?朝 哪个方向动? 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课后探究,完善数据 实践出真知。还是让日影仪告诉我们正确的答案吧,不过它只会告诉那些具有持 之以恒、耐心细致的精神的同学。请同学们利用每节课的下课时间去观察记录一 次,一直坚持到放学,答案就一定会出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汇报成果。 1.新课开始,让我们来看一看日影仪把答案告诉了哪些同学。 2.汇报交流。 3.质疑:从大家掌握的这些数据,你知道了什么或者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交流讨论。 (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影子的变化和太阳位置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二、模拟实验,总结规律。 1.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发现隐藏其中的秘密吧。(出实验材料,引 导学生说出手电筒、竹篾分别代表什么?小标杆的作用是什么?) 2.分组实验,模拟太阳的运动,注意观察,记录。 3.根据记录,描出影子顶端的连线,用箭头表示移动的方向。 4.分组汇报交流,讨论: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影子的长短和 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可联系上节 课实验数据来回答)? 5.根据交流总结: 影子变化规律:西→东;长→短→长。太阳运动的规律:东→西;低→高→低。 三、动手作画,深化认识。 请学生拿出三幅没完成的画,组内分工合作,将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画出来。(课 件出示画的内容) (1)学生开始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交流,展示作品。 (3)请用相关科学知识,评价他们画的影子。(评价环节主要围绕学生在前面的 探索实践中归纳出的影子的长短.影子与太阳的位置.影子与物体是连在一起的以 及影子与太阳运动的方向相反等知识点进行) (4)根据评价,学生再看自己画的影子,把不合理的情况改正过来。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人们利用太阳光能来干什么? (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灯.太阳能汽车.太阳能 计算器.太阳能热水器等) 2.人们利用太阳光下的影子可以做什么?(在树荫下乘凉.遮光窗帘等) 教师小结: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五、总结经验,知识延伸。 1.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想继续研究嘛? 【板书设计】 1.太阳和影子 早晨 中午 晚上 太阳: 东 低 南 高 西 低 由东向 西 影子: 西 长 北 短 东 长 由西向东 2.太阳钟 【教学目标】 1.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3.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教学重点】 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教学难点】 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有关日晷和其它计时工具的图片、日晷模型。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学生说出时间)“你们是通过什么知 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等)“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 人们又是怎样知道时间的变化呢?”(学生自由回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 的问题,同时板书:太阳钟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自学要求:(用白板出示) 2.给大家 5 分钟的时间认真阅读课本 4—5 页内容,并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1)日晷是一种什么样的工具? (2)为什么日晷能测量时间? (3)常用日晷分几种?结构怎样? (4)怎样制简易的日晷? (5)如何玩手掌日晷? (指导学生看书,教给学生看书的方法;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三、探究学习: 1.探究日晷原理 (1)介绍古代计时工具—日晷: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晷面和晷针:这是一个赤道 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时间。晷针与晷面垂直,它就相当于 我们手表的时针。 实际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教师用 白板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 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 工具。(引导学生用白板认识日晷的种类,结构) (2)教师利用白板展示各种日晷和太阳钟的资料。学生讨论交流。 (3)知识延伸:认识古代的时辰。 学生看白板自学,再考察。这一部分内容教材没有,我先引导学生看白板自学, 再利用遮幕考察学生的记忆,最后理解古代时辰的含义。 (4)师出示视频:我利用视频为学生展示真实的日晷,为学生提供了实物。给 学生留下直观的形象。 2.小组探究制作日晷 师谈话:既然古代的太阳钟这么神奇,我们也来制作太阳钟吧。 (1)会做的学生到白板上边画边讲解日晷的制作的方法。 (2)学生拿出学具,讨论,交流日晷的制作方法,鼓励学生制作不同种类的太 阳钟。 (3)作品展示:引导学生到白板的实物展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讲解如何使 用太阳 钟。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 时的时间。 (4)认识手掌日晷 a.在没有日晷的时候你能利用手掌日晷吗? b.小组讨论交流。 c.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演示手掌日晷。 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我们面向 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 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d.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小结,知识延伸 1.师:日晷在有阳光时可以使用,如果傍晚或阴雨天,古代人如何看时刻呢? (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阴雨天时可以用漏刻、香烛、水钟等) 2.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同时我们也意 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探索。 【板书设计】 2.太阳钟 计时 运动和投影 3.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 进步的;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能够根据地球自转推算出某地的大概 时间。 过程与方法: 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会用地球仪、手电筒做地球 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3.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证据来加以判断;意 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 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 根据已知条件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手电筒、地球仪、记录单。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图导入,激发兴趣 1.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分? 2.出示鸟巢的白天黑夜两幅图,介绍白天称为昼,黑夜称为夜。 3.介绍昼夜交替现象,出示课题。 4.提出问题,探究昼夜形成的原因。 5.师提问: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有昼夜之分吗?假如地球本身会发光,有昼夜之 分吗?假如太阳光在同一时间能把整个地球都照亮,会有昼夜之分吗? 6.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演示试验。 7.师:现在你能试着归纳一下形成昼夜现象的的原因吗? 8.生: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才能产生昼夜。 地球和太阳不能静止不动。 二、提出问题,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1.远古时候,人类是怎样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呢?生阅读资料,了解古人对 于昼夜交替的各种解释: (1)古中国人观点(2)古希腊人观点(3)托勒密的观点(4)哥白尼的观点 2.做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探究昼夜变化的原因。 3.师:这四种解释中最多只有一个解释是符合现实的,到底是哪一种解释呢? 你同意哪一个观点呢? 4.学生发表观点。 5.学生做模拟太阳绕地球转动的游戏,初步体会太阳和地球相对运动是可以形 成昼夜交替现象的。 第一个小实验:地球自转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并体验太阳围绕地球一圈 所需时间。 第二个小实验: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并体验地球围绕,太阳所需时间。 6.实验方法 (1)请两名同学,一个扮演地球,一个扮演太阳。 (2)扮演地球的同学每正面直视太阳时要说“昼”,背向太阳时要说“夜”。 (3)“地球”和“太阳”要按老师的指示,分别扮演。 7.学生汇报,教师总结,两次地球上都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但是昼夜交替 所需时间不同。“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但不自转”这种情况下,也会有 昼夜交替现象,但要地球绕太阳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现象,也就是说需要约 8760 个小时的时间,大概 23 天这显然也是不符合事实的。如果是这样,地球上 某地的昼夜长短、气温变化就天天一样,不会出现差异,也就不会发生四季变化。 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只有“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才会既有昼夜变化, 又有四季变化,才符合真实的情况。 三、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 1.学生预测地球自转方向。 2.师出示同一时间大连当地时间和新疆当地时间,学生发现时间不同,引导学 生在地球仪上找到相应地点。 3.提出问题,地球怎样转才能实现大连比新疆先看到太阳?演示实验,师生总 结: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PPT 动图展示地球自转方向加强记忆。播放视频 进一步了解地球自转的解释。 四、了解时差在生活中的意义 1.了解世界上各国因为地域的原因导致昼夜不同,时间不同。 2.出示宇航员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理解晨昏线及清晨和黄昏形成的过程。 3.分发给学生小地球仪,让学生按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提出要求,当中国处于 早晨的时候下列哪些国家处于黄昏?哪个国家处于深夜?哪个国家处于清晨? 4.小组分组实验,分别找到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 5.实验提示:(1)先找到“昼夜交界线”,然后再判断; (2)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 (3)“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6.师生总结,中国是白天时,美国是黑夜,澳大利亚是黄昏,德国是清晨。 7.看视频了解时区对人的影响。 8.互联网实时显示北京、纽约、东京和伦敦的时间,让学生感受具体的时差。 介绍世界上一些国家首都与中国北京时间的时差情况。 五、总结回顾 1.师生谈收获,拓展深化。 2.师: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地球和太阳运动的资料,下节课咱们 再来进行汇报和交流,继续探索其中的奥秘。 【板书设计】 3.昼夜交替 地球不动 太阳绕着地球转 昼夜形成 太阳不动 地球绕着太阳转 地球自转 4.看月亮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2.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观察一天中的月 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3.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能够克服恐惧感,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 1 个月以上的月相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记录单、月相仪。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前一个月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球的,你的观察怎样? 2.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理下我们的观察记录。 3.今天我们来学习看月亮。(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要达到目标,靠大家的自学,你们有信心吗?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第 9-10 页的内容。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并记录月相变化 的规律。 四、看一看(先学) 1.生认真地看书自学,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师巡视,指导实验。 2.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效果。 五、检测自学效果 1.汇报、交流、 2.小结: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月相在不断地发 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 置变化两种情况。 3.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六、总结应用 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 【板书设计】 4.看月亮 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 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从“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昼夜动植物的变化提出问题,培养 学习科学的兴趣。 2.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 3.能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知道昼夜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 4.知道动植物、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5.培养尊重证据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知道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教学难点】 选择身边一种或几种动植物,调查他们与昼夜的关系;能够通过资料分析,找出 昼夜变化影响动植物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 学生材料:收集与分析动植物在昼夜的不同变化。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情境:同学们,早晨太阳从地平面慢慢升起,傍晚太阳收起它最后的余晖, 慢慢落下,夜幕降临,这样的现象,日复一日,被称为什么?(昼夜交替) 2.的确,随着昼夜变化,人们的一天都是如何安排?让我们来看几位同学。观 察他们的安排,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点?(白天工作学习,晚上休息) 3.谈话:你也是这样安排的?是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天中不同的 时刻安排不同的活动。那么,昼夜变化对动植物又有什么影响呢? 二、调查动植物的一天 1.谈话:在课前,每位同学都进行了“我身边的动植物的一天”的观察记录, 接下来请小组内互相分享交流,别忘记将发现填写在记录表中,观察表格,你能 看懂?(分析状态,以人为例),汇总后,将观察记录单贴在讨论板上,看看能 不能有其他发现。 2.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在黑板上的大表格进行汇总,动、植物的实物名条在各 区域贴上。 4.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白天开花的植物有牵牛花、郁金香、睡莲等,晚上开花 的植物有昙花、夜来香等。白天活动的动物有狗、鸟等,晚上活动的动物有猫、 猫头鹰等。同时含羞草、合欢树等,会有叶开叶闭的现象。从这些变化中,你还 有什么发现? 5.总结:每种动植物活动状态因时间的不同而变化着。还有一些动植物,随着 昼夜变化不是很明显,但也会受到影响,课后可以继续探究。 三、探究动植物一天中变化的影响因素 1.PPT 图片展示不同的动植物。 2.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3.学生交流猜测的原因。 4.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亲自调查、查阅资料、问老师等) 5.资料分析法: (1)郁金香开花的资料 提问:根据这则资料,你能找到影响昙花开合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光照。 (2)你能够根据这样的方法同样分析其他的动植物吗? (3)分区域小组各自分析动物类,植物类(郁金香、夜来香、睡莲、合欢树、 猫、蝙蝠、鸡、猫头鹰的资料),写出影响因素。 (4)小组汇报: 夜来香选择夜晚开花,白天闭合。受湿度的影响,同时需要飞蛾来帮助它传粉。 为了适应生存,它形成了这种开花方式。 睡莲,白天开花,晚上闭合,对光照、温度提出要求。 合欢树的叶子,不仅在白天闭合晚上打开,同时在大风大雨时,也会出现闭合现 象,为了防止柔嫩嫩的叶片受到光照和暴风雨的伤害。 猫在夜晚捕食,是因为猫的眼睛在夜晚能根据光的强弱调节感受光线。而为了保 证视力,必须要补充牛磺酸,而老鼠体内有,老鼠在晚上活动,所以猫也在晚上 活动。 蝙蝠在夜间活动,因为它不是靠眼睛看,而是靠耳朵和发音器官飞行。白天噪音 多,所以它选择夜晚飞行,绕开障碍物。 鸡眼的视网膜只有圆锥细胞,这种细胞使它无法看清夜间的物体,所以它只能在 白天活动。 猫头鹰的视网膜只有圆珠细胞,这种细胞使它感知白天光强和颜色的能力较差, 却能在夜晚洞察一切,所以它在夜晚活动。 6.总结:我们发现这些动植物的变化,受到了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 那么光照、温度、湿度这些外部因素的变化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7.随着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地球上出现了光照、温度、湿度等变化,无形中对 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包括人,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适应环境,有规律 地选择生命活动。根据昼夜周期性变化而显示出生命活动的周期性,也就是通常 所说的生物钟。比如昙花。 四、拓展应用 1.让我们来欣赏一个美丽的视频,同学们,这是昙花一现,虽然短暂,但是很 美。昙花这么美丽,可是当它开放时,有时我们已经睡着错过了,你有没有办法 让它在白天开放呢? 2.学生讨论交流:制约昙花开花的因素,在于温度、湿度。所以可以在白天将 昙花放在比较黑的地方,保证一定的湿度,到了晚上后,给它强光刺激,使得黑 白颠倒,就有可能让昙花白天开放。当然,这样的实验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实现。 毕竟这样的开花时间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3.林奈和花钟 (展示花钟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花钟漂亮吗?你知道它是如何使用的?这 是瑞典的植物学家,他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一天中各种植物开花相对固定。他 将这个发现制作“花钟”。老师这里也有个花钟,但是不完整,在课前,每组有 一个护花天使,请依次上来帮我把花钟按照制作完整吗?(展示巨大的花钟表盘, 请学生将其组合成巨大的花钟) 4.总结:当然,我们看到钟面上还有一些空白,就像对于昼夜对动植物,我们 的研究还有空白一样。科学的探究之路是永无止境的,也希望同学们能一直探索 下去。 【板书设计】 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影响因素 调节生命运动 植物 光照 生物钟 动物 温度 湿度 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 1.光的行进 【教学目标】 1.知道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与小孔形状无关,小孔大小影响成像。 2.巩固课堂学到的“猜想-实验-概括”的方法,尝试运用经验推导、原理论证 等科研方法。 3.养成深入思考、不懈钻研的习惯。 【教学重点】 如何通过多种方法论证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各种小孔屏。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导入 1.复习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2)用图示的方法更加清晰地解释了小孔成倒立像的原因。 2.小孔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两个研究问题: (1)小孔大小对成像有影响吗? (2)小孔形状对成像有影响吗? (3)概括为“小孔变化对成像有影响吗?” 二、实验探究 (一)探究一 1.质疑激思:如果小孔不是圆的,成像会受影响吗? 2.猜测讨论,引导学生不仅说出观点,更要提出支持验证观点的方法。 3.实验验证:小组实验,汇报结果 4.概括规律: (1)辩论:通过三种形状的小孔成像实验可以确定“小孔的形状对成像没有影 响吗?”(举例) (2)激思:怎样才能判断“所有的小孔形状都对成像没有影响呢?” (3)讲解:结合生活中的经验来验证。出示相关图片。 (4)图示理论解释。 (二)探究二 同上步骤研究“小孔大小对成像有影响吗?” 三、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 2.教师小结。 要点:科学来自质疑,规律需要验证。生活处处有科学,世界必须用规律。 四、研究拓展 1.激疑:如果光源足够远,切亮度足够大,较大的孔可以成像吗? 2.课外研究:小孔成像实验,孔大小与光源远近关系。 【板书设计】 1.光的行进 小孔变化 形状 大小 大胆猜想 影响成像 否 有一定 实验验证 经验推断 理论解释 2.照镜子 【教学目标】 1.认识光的反射现象,理解平面镜成像。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重点】 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难点】 理解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学乐堂软件、一个乒乓球、白纸、激光笔、尺子,每名同学一个平面 镜、小组活动记录单、学乐堂设备接收器和 Thinkpen。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学生:喜欢。 2.教师:那好,老师正好准备了一条谜语。请大家打开学乐堂设备,准备抢答。 (播放课件,学生抢答。再叫一名学生回答。谜底:照镜子) 3.教师:大家说对不对? 学生:对。 4.教师: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谜底就是照镜子。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照镜子 (播放课件、粘贴板书课题) 二、理解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概念 1.教师:(出示镜子)提到镜子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照镜子吗?(学 生一起回答) 2.那老师找同学来说说,镜子都可以用来干什么?(找三名学生回答) 3.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让我们看一看在 这个故事中镜子用来干什么。(播放视频,学生观看) 4.找同学说一说,镜子是怎样用来消灭敌人的?为什么? (叫几名学生回答,教师要进行评价和引导,引出反射这一概念) 5.到底什么是反射呢?(出示乒乓球)看,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乒乓球,它在 桌子上可以反弹起来。(找一名擅长乒乓球的学生到前面配合示范) 6.像乒乓球可以在桌子上反弹一样,光线也可以在物体表面反弹,这种现象叫 光的反射。(粘贴板书:反射) 7.下面老师用画图的方式,把刚才故事中光的反射路线表示出来。(用尺子在黑 板上画阳光经镜子反射照到军舰的光路图) 8.教师: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玻璃幕墙,月亮) 9.但是表面越光滑的物体,反射效果越好。同学们想一想:什么物体的反光效 果最好? 学生答:镜子 10.没错,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课件下一页)看,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面 镜子,天鹅在上面映出了美丽的倒影。再看这只小猫,谁说说它在干什么呢? 学生:在好奇镜子里的自己。 教师:镜中的另一个自己是真实的吗? 学生:不 是。 11.教师:没错。我们把在镜子中所看到的叫做镜子所成的像。(粘贴板书:成 像)我们把表面是平的、光滑的、不透明的镜子,叫做平面镜。(粘贴板书:平 面镜) 三、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活动一:照一面镜子,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1.教师:同学们,既然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就一定有很多奥秘。我们桌子 上都准备了平面镜,大家想不想跟老师一起来发现平面镜的奥秘呢? 学生:想。 2.教师:好,找同学读一读活动一的要求。(叫一名学生读) (1)我能在镜子中看见你,你能看见我吗? (2)闭起一只眼,看看镜子里有什么不同?下面开始小组探究活动。学生操作、 讨论。 3.活动结束。找同学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发现。(叫两三名学生回答并演示,教师 予以点评和引导) 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了: (1)光路是可逆的。 (2)镜子中所成的像与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活动二: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之间的角度,观察镜中成像的变化。 1.教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一面镜子的成像规律。大家说,一面镜子所成的像有 几个? 学生答:一个。 2.教师:那么两面镜子所成的像又会是几个呢?学生猜测各种答案。 3.教师:下面,我们就来通过实验验证一下。找同学读一读活动二要求。(叫一 名学生读)要求: (1)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之间的角度,观察镜中成像的变化。 (2)把你的发现填写到活动记录单上。 4.教师:下面开始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实验。 5.活动结束。找同学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发现。(叫两三名学生回答,予以点评和 引导) 6.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小组探究实验,知道了:两面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 小,所成的像越多。(学生齐读一遍) 活动三:借助镜子读反字。 1.教师:接下来我们要运用之前学到的镜子成像规律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读 反字。玩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这一游戏运用了镜子成像的什么规律? 2.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镜子来读一读大屏幕上的反字。(叫一名学生上前 借助镜子来读文字)他读的对不对? 3.(播放下一幅图)这张图应该怎样用镜子看呢?为什么? 继续叫学生上前借 助镜子读反字。 那么谁来回答老师刚才布置的问题?(叫两三名学生回答,予 以点评和引导) 4.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小游戏发现,镜子与物体之间的角度不同,所成的像 方向也不同。 活动四: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 1.教师:同学们,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我们来做一个小活动:借助镜子画五 角星。考一考大家的手眼协调性,同时也加深对镜子成像规律的理解。要求: (1)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 (2)把你的发现填写到活动记录单上。 2.活动开始。生开始尝试。师巡视,并记下画的好的学生。 3.活动结束。找同学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发现。(采用学乐堂展示的形式,播放学 生的成果)师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画五角星的活动进一步验证了:镜子与物 体之间的角度不同,所成的像的方向也不同。 总结:镜子的成像规律。 5.刚才我们探究了镜子的一些成像规律,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找同学说一 说。(叫同学总结,予以评价) (1)光路是可逆的。 (2)镜子所成的像与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3)两面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 (4)镜子与物体的角度不同,所成的像方向也不同。 四、拓展应用 1.让我们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做一个游戏:照镜子。两人一组,一人看屏幕上 的指令做动作,另一人充当镜子,背对屏幕,迅速做出镜子中相对应的动作,比 一比哪组错误最少。(看情况定叫几组学生。错三次之内的给予奖励) 五、布置作业 1.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棒,我们共同研究了镜子成像的许多规律。课后 请同学们积极搜集关于镜子在生活中应用的更多资料,在下节课一起分享。这节 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2.照镜子 反射 成像 平面镜 3.研究透镜 【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用实验观察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3.用比较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4.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5.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在探究中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教学知道光行进过程中遇到凸透镜和凹透镜时会改变行进路线。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透明纸、滴管、水、烧杯、铅笔、凸透镜、凹透镜、手电筒等。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前几天老师看了一部老电影《三毛流浪记》,其中有一个情节非常有意 思,三毛流浪到一条小河边,正好肚子很饿,抬头看见河水里有几条鱼,三毛就 决定捉几条鱼烤着吃,正好小河边有一根鱼叉,三毛就拿起鱼叉向水里的鱼叉去, 但是三毛左叉叉、右叉叉、前叉叉、后叉叉,结果连一片鱼鳞都没叉到。 2.提问:三毛为什么叉不到鱼?他犯了什么错误?要想叉到鱼,三毛究竟应该 怎么做呢? 3.学生回答。 4.师:接下来我们做个小实验就能知道其中的奥秘,然后我们再来帮帮三毛吧。 二、认识光的折射 1.谈话:现在我们看看老师手中的笔,它在空气中是直直的,那么如果老师把 它放入水中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2.学生观察。 3.提问:水中的笔看起来怎么样了?在什么地方弯了?为什么会这样? 4.小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但是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到另一种透 明物体时,传播方法会在交界面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教师板书) 5.学生讨论:三毛想钓到鱼应该怎样做呢? 6.讲解: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还有很多,但是最典型的是透镜。今天我们就 来研究透镜(出示课题),了解透镜的知识。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1.谈话:我们来做个玩水的游戏,用滴管在纸上滴一滴水,看看有什么奇妙的 现象发生? 2.学生观察然后汇报。 3.小结:一滴水就是一个天然的放大镜。 4.师:老师给每个组都准备了放大镜,请大家经过目测和手摸的方法,观察它 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5.学生分组观察。 6.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7.师:像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你们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8.老师给每组准备了老花镜和近视镜,请大家仔细用手摸摸哪个是凸透镜呢? 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 9.学生再来摸摸近视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谁能给这样的镜片起个名字? 10.小结:由于生活中某些仪器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但只要是中间 厚,边缘薄的镜片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都是凹透镜。 四、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一:用透镜观察物体。 1.如果用这两块透镜分别去观察书上的文字会有什么发现? 2.学生预测。 3.师:请你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来观察书上的文字,看看和你们的预测是否一 样? 4.学生观察。 5.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6.小结:因为凸透镜有放大的功能,所以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它叫做放大镜。而凹 透镜没有放大的功能,只有缩小的功能。 实验二:尝试用透镜聚光。 1.师:老师这里有个手电筒,现在咱们就把手电筒发出的光当成太阳光,让光 线分别穿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调节透镜距离进行观察,观察有什么现象? 2.学生汇报。 3.思考:这是什么原因呢? (光穿过了透镜,不沿直线行进了。凸透镜能让透过它的光改变方向,变成一个 温度很高的亮点,这就是凸透镜的聚光作用。) 4.讲述:研究的结果可以说明光进行过程中会穿过凸透镜和凹透镜,但行进的 路线改变了,遇到凸透镜会聚光,遇到凹透镜会扩散。 实验三: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1.透镜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继续探究。 2.我们将蜡烛、透镜、纸屏直立在桌面上,然后用火柴点燃蜡烛,调整蜡烛、 透镜、纸屏三者的位置,看看有什么现象? 3.学生观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 5.小结:凸透镜可以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说明凸透镜有成像作用,而凹 透镜则不能。 五、制作望远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是透镜家族中的主要兄弟,它们组合起来也是非常有趣的。 2.介绍望远镜的发明。 3.自学自制望远镜。 六、拓展 1.小小透镜真神奇,那么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谁来说一说? 2.故事:用冰取火。 七、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究了透镜,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一些 特点,发现了它们的小秘密,只要我们平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也能成为一个小 小发明家。 【板书设计】 3.研究透镜 光的折射 凸透镜:中间厚 边缘薄 放大 聚光 成倒立的像 凹透镜:中间薄 边缘厚 缩小 发散 不能成像 4.七色光 【教学目标】 1.知道日光是由七种色光合成的。 2.会做日光的色散与色光的合成实验。 3.能做不同颜色的单色光的混合实验。 4.感受到光学世界的无穷奥妙。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并从中体会到实验活动的乐趣。 【教学难点】 在实验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手电筒、水槽、水、三棱镜、镜子。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夏天的雨后,常常会看到彩虹,你们喜欢彩虹吗? 2.古人曾用“谁把青红绒两条,半红半紫挂天腰”衬托了它的神秘,通过课前 搜集的资料,你对神秘的彩虹有了哪些了解? 3.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4.导入:同学们,彩虹美吗?它把绚丽的色彩都凝固在了天空中。但是你们知 道这么美得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来研究七色光的秘密。 (板书:七色光) 二、认识色散现象 1.人们常说: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老师现在就能让你们见到美丽的彩虹,你 们相信吗? 2.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手电筒),观察它射出的光是什么颜色的?(白 色))、。你认识老师手中的这个物体吗?它叫三棱镜,仔细观察三棱镜,它是由 透明物质制造的一种三角形物体。老师现在把手电筒的射出的白光照向三棱镜。 3.教师演示。 4.师:神奇吗?手电筒射出的白色光就这样被三棱镜变成了斑斓的色光。日常 生活中,你还在什么情况下看见过这样的现象吗?光在不经意以间被幻化成了漂 亮的色彩?(玩弄格尺、妈妈的钻戒、我的奖杯、车上的挂件、瀑布、喷泉边) 5.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神奇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物体是怎么让光产生变 化的呢?(生猜测) 6.那同学们的分析对不对呢?让我们到这段视频中去找一找答案。 7.视频讲解光的色散及彩虹的形成原因。 8.提问,加深对光的色散的理解。 (1)现在你知道彩虹形成的原因了吗? (2)原来(白光)在行进的过程中发生折射就会被(分解)成七种色光,我们 把这种现象称作(光的色散)。 (3)在这个过程中光只经过了一次折射吗?(课件出示) (4)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白光色散后可以分解成七色光。(板书) (5)雨后空中的小水滴使光折射发生色散,我们便在空中看到了七色光——彩 虹。我的奖杯也能使光折射发生色散,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分解的七色光彩。老师 车上的这个挂件能不能使光折射发生色散呢?找一找它色散的绚丽色彩在哪 里? 三、制造彩虹 1.你们想自己动手制作彩虹吗? 2.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手电筒、镜子、水槽等物品,你能用老师为你们提供的材料 制造出彩虹来吗? 师引导:想制造出彩虹,就得想办法让光(折射)产生色散现象,我们需要哪个 物品来帮助我们?那我们怎样才能看到呢?小组讨论一下,制定出你们组的实验 方案。把你们研究的方案写在(或者画在)记录单上。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教师适时引导) 4.同学们制造彩虹的方法都很好,下面我们就可以亲自动手制造彩虹了,在做之 前,老师有几点提示:谁愿意为大家读读? (1)小组合作,明确分工,调整镜子和手电筒的角度,直到看到彩虹。 (2)实验中注意安全,防止玻璃划手。同时,不要用眼睛直视光源。 (3)实验完成后将实验用品整理好。 5.(1)师:如果你的小组成功看到了彩虹,一起用胜利的手势鼓励一下,并仔 细观察你制造的彩虹有哪些颜色,也可以试着用其他方法制造彩虹。 (2)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请(成功地看到彩虹的小组)同学们汇报,你看到了哪几种颜色? 7.师:刚刚同学们能看清的颜色基本是红、黄、绿、紫。科学的最新最准确的 说法是彩虹由红、橙、黄、绿、蓝、靛、紫 7 种颜色构成的。靛色指的是深蓝色, 是蓝色和紫色的混合色。(课件出示)(板书) 8.提问:做光的色散实验时,实验效果与光照角度、观察角度有没有关系?由 此我们能不能推想出为什么彩虹只出现一小段时间就不见了?(由于光的色散现 象与光照角度、观察角度都有关系,所以只有当光照的角度与我们所站的位置都 适合时,我们才会看到彩虹。而太阳的位置改变后,光照角度发生变化,我们就 看不到彩虹了。) 四、光的合成 (一)光的合成 1.师:既然白光色散后能变成七种颜色,那么将这七色光按照一定规律混合起 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同学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我们需要用实验来证明。 2.老师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七色转盘,同学们快速转动它,观察转盘上的颜色,你 有什么发现? 3.学生分组实验。 4.师:我们转动转盘时看到的现象是不是这样的?(播放视频) 5.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吗? 6.汇报: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组成的,在一定条件 下,这几种色光能合成白光。小结:光的合成(板书) (二)三原色 1.同学们,在电视机屏幕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白色的画面,你们想不想知道,这 是不是也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呢? 2.找一名学生用放大镜对准电视屏幕的白色画面,仔细观察所看到的现象(通 过观察我们发现,电视机屏幕上都是一些排列有序的红、绿、蓝三种颜色) 3.提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这说明红、绿、蓝三种色光等比例混合 也能组成白光。) 4.师小结:我们把红绿蓝这三种色光叫光的三原色,太阳光中除了红绿蓝三种 色光以外,都是由这三原色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板书) 5.那这三种色光两两混合会变成什么颜色的光呢?你想自己找到答案吗?那就 用你手中只有两种颜色的转盘试一试。 6.学生分组做不同颜色的单色光的混合实验,展示实验结果。 7.汇报 红+绿=黄 红+蓝=紫 绿+蓝=青 五、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光的色散以及光的合成,你们的收获可真多,课下请同学们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光的色散和光的合成现象?你还能用什么方法制造彩 虹?相信只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灵,生活就会送给你更多的惊喜与收获! 【板书设计】 4.七色光 色散 白光 七色光 合成 第三单元 电和磁 1.简单电路 【教学目标】 1.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学会制作简易开关,接入电路,并画出 电路图;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要素;愿意与同学一起去探讨有关电路的问题。 2.能用电池、导线让小灯泡亮起来;观察描述和记录小灯泡的连接方法和小灯 泡被点亮的情况。 3.激发学生对电的探究兴趣,体会小灯泡被点亮的快乐;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体验自己动手的快乐;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学习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教学难点】 按要求画简单的电路图。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导线若干、回形针、图钉、泡沫块、 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考 1.课件演示城市夜景:这些图片美吗?是什么装点了这美丽的景色?(学生: 灯光) 2.谈话:你知道这些灯是怎样亮起来的呢?如果给你小灯泡,你能让它亮吗? 二、点亮小灯泡 1.提问:你了解这只小灯泡吗?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汇报 2.课件出示小灯泡构造图。(玻璃泡、锡点、金属壳。) 3.有了这只小灯泡,想让它发光还需要什么呢?(学生:电) 4.师:生活中的电不能用来实验,那是很危险的,我们可以用什么代替呢?(学 生:电池。) 5.师:你们对电池有什么了解?(黑板贴出电池) 学生汇报。 6.师:凸起的是电池的正极(+),另一端是电池的负极(—)电池是给小灯泡 供电的。 课件出示电池构造图。 7.现在我们有了电池,小灯泡就能发亮了吗? 生:还要用电线把它们连接起来。(黑板贴出电线) 8.提问:观察“电线”,你有什么发现。 生:电线外面是塑料,里面是金属。 9.课件认识导线。 10.谈话: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小灯泡、电池和导线,你能让你的小灯泡发光吗?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灯泡、电池的模型,用你们的笔画出导线,现在就把你的连 接方法画出来吧。 学生连一连、画一画。 11.同学们的方法能让小灯泡发光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小灯泡、电池、导线, 现在我们就按照自己画的连接方法,亲自验证一下,看看谁的连接方法小灯泡发 光了。 学生按照要求依次在组内验证。 12.谈话:哪位同学的连接方法让小灯泡亮了,就把自己的画法贴到黑板上。(学 生贴电路图) 13.师:谁来为大家讲讲,你是怎样连接的,小灯泡就亮了? 学生汇报。 14.师:他们的连接方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 15.师:为什么连接方法不一样,小灯泡都点亮了呢?他们的连接方法有什么相 同点呢,在你的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小组讨论。) 16.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把小灯泡的锡点和金属壳用导线分别连接在了电池的 正负极上。 谈话:同学们像这样用导线把小灯泡的锡点和金属壳分别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 上,电流就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经过灯丝,通过导线从电池的负极流回到电池中来, 这样就形成了电流的通路,小灯泡就亮了。(课件演示电流的通路,提示学生电 向同一方向流动。) 17.提问:看看小组中谁的小灯泡没有亮?说说为什么呢? 18.学生汇报:有的同学把导线都连接在了锡点上,有的同学都连接到了金属壳 上...... 19.师:这些同学也用导线把电池的正负极和小灯泡连接在了一起,小灯泡怎么 就没亮呢?难道灯泡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吗,灯泡中间有一部分看不到,我们来 一起看看(出示灯泡剖面图) 20.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灯丝的两端分别连接着金属壳和锡点。 21.师:把导线都连接到锡点或是金属壳上,这种连法电流没有经过灯丝,所以 小灯泡不亮,这种连法叫短路,这也是一种很危险的连接方法,电池和导线都会 发热。只有用导线把小灯泡的锡点和金属壳分别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上,电流才 能从灯丝通过形成通路,小灯泡就发亮了。 22.学生修改错误的连接方法。 三、制作小开关 1.认识开关的作用 谈话:我们的电路还有很多不足,比如一松手小灯泡就会熄灭。该怎么办呢同学 们?(学生:安一个开关) 2.小组合作制作开关: 3.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自制小开关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小组合 作用材料袋中的材料,自己动手做一个小开关。 学生制作小开关。 4.把小开关连入电路中 5.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套这样的装置(导线连接着电池盒和小灯座),老 师讲讲怎样把电池安装到电池盒中。现在我们就把自制的小开关连入电路中吧。 6.学生动手实验。 四、连接其他用电器 1.老师把这里的小灯泡换小电铃,你们能让它出声吗? 请一名学生到前面做演示实验,并说一说连接的方法。 2.课件出示小电扇,你能让小风扇转动起来吗? 学生说说连接方法。 3.师:小灯泡要发光一定要形成电流的通路,把小灯泡换成小风扇、小喇叭它 们也能工作,所有的用电器都是这么工作的。 4.师小结: 5.同学们,我们把小灯泡、小风扇、小喇叭统称为用电器。电池是提供电流的 称为电源,开关起到控制作用,像这样用几根导线把用电器、电源、开关连接在 一起形成电流的通路,用电器就工作了。那么一个用电器、电源、开关、几根导 线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电路。(教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6.老师把这里的小灯泡换成小电铃,你们能让它出声吗?请一名学生到前面做 演示实验,并说一说连接的方法。 7.课件出示小电扇,你能让小风扇转动起来吗? 学生说说连接方法。 8.师:小灯泡要发光一定要形成电流的通路,把小灯泡换成小风扇、小喇叭它 们也能工作,所有的用电器都是这么工作的。 9.师小结:同学们,我们把小灯泡、小风扇、小喇叭统称为用电器。电池是提 供电流的称为电源,开关起到控制作用,像这样用几根导线把用电器、电源、开 关连接在一起形成电流的通路,用电器就工作了。那么一个用电器、电源、开关、 几根导线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电路。(教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五、回顾总结 1.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布置课后作业 时间有限,探索无限,课后同学们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份红绿灯实物电路图, 下节课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1.简单电路 灯泡、导线、电池(开关) 2.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1.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预测,并说明依据;能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检验,并记 录研究情况。 2.知道物体有的容易导电,有的不容易导电;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 用;知道与物体导电性相关的安全用电知识。 3.体验探究过程,在研究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愿意交流与合作;体验到物 体导电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体会到科学学习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意识到用 电要注意安全。 【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难点】 认识人体和自然界中的水也是导体。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粉笔、塑料尺、硬币、橡皮、铁钉、木条、陶瓷汤勺、玻璃棒、不锈 钢镊子、水泥块、回形针、橡胶、铅笔、芯、文件夹子。电线、灯头、插座。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上节课学习了《简单电路》一课,我想考考大家,这里有两个电路(其中一 个电路里接了一根塑料线),让我们来检测一下这两个电路里的灯泡是否会亮? (一个亮一个不亮)。 2.哎,为什么这个电路里的灯泡会不亮呢?我诚恳的聘请我们班的“小侦探” 为我揭开这个谜底,谁愿意试一试? 3.当学生检查发现这个不亮的电路里连接了一个塑料线后,教师问:为什么连 接了塑料线就不行,我看看导线不也是一根塑料线啊?(导线里面有铜丝,把导 线里的铜丝抽出来看看。而塑料线里没有)说明导线里的铜丝有什么本领?(容 易导电,板书)塑料线容易导电吗?(不容易导电,板书) 4.那要想知道生活中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我们可以用什 么办法? 5.让学生讨论方案。 6.组装检测装置。 二、探究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 1.出示被检测物体,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检测这些物体的导电性能。 2.实验要求 ①先预测并记录 (课件出示记录表) ②检验电路是否能正常工作 ③实际检测。遇到小灯泡不亮,不能马上下结论,应多接触几次,提高检测的准 确性,减少失误。要记录好,具有相同性质的物体可以放在一起。 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4.学生汇报 5.预测和检验结果是否有出入? 6.小结:像硬币、铁钉这些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木头、塑料、橡皮 这些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板书并让学生读一下) 7.一般情况下,哪类物体都是导体?(金属)文件夹子是金属吧,为什么我看 见有的小组把夹子接到电路里,有可能小灯泡会不亮呢?(油漆是绝缘体)。除 了金属剩下的物体可以被称为非金属,非金属一般性都是绝缘体吧,刚才的实验 材料中,唯独谁是个例外?(铅笔芯) 8.那还有没有其他非金属也是导体呢? 三、拓展活动:探究水、人体和大地的导电性能 1.检验水的导电性能 (1)水也是非金属,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它的导电性能,不过我们要换一种更加 灵敏的检验装置“验电球”,演示“验电球”使用方法。 (2)教师演示实验:出示一杯水,然后把连接验电球的两根导线放入水中,观 察验电球是否发亮。 (3)这个实验说明水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4)有没有不容易导电的水呢?(有的,前提是这种水要不含杂质) (5)在生活中能找到这样的水吗?(找不到,所以我们的水都是容易导电的, 都是导体。 2.检验人体的导电性能 (1)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人体是导体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2)一个学生先单独实验,然后请一个小组的学生手挽手实验。 四、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1.刚才我们认识了不少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 应用,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器材,仔细观察,辨别它们哪一部分是导体,哪一 部分是绝缘体,分析他们各自起的作用。 2.学生研究并汇报 3.小结:凡是需要传输电流的部分,都要用导体,导体外部或导体间需要隔离 电流的部分一定要用绝缘体,这样我们人类既能方便地利用电力,又能保证自生 的安全。 五、绝缘转和导体的转换 1.有的同学可能会这样想,只要我触摸的部分是绝缘体就很安全,这种想法对 吗?为什么?(因为有些绝缘体在特殊条件下会转换成导体) 2.教师演示:干燥的水泥块和木条用验电球进行检验,然后把它们浸湿,用验 电球再次检验。 六、安全用电教育 1.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安全用电是多么重要! 2.课件出示图片,说说这些做法错误的地方以及这样做的后果? 3.小结:珍爱生命,安全用电。 七、课外延伸 课件出示图片:高压电缆一般都是赤裸的,为什么可以挂在铁架子上? 【板书设计】 2.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铜棒、铝棒、铁钉、钢尺、铅笔芯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木棒、塑料棒、玻璃棒、药匙、橡胶 管、泡沫条、布条、橡皮、纸条 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电路连接可以产生不同的现象,建构起完整的简单电路的概念; 学习一种暗盒解密的方法。 2.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中的电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够 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预测与反思。 3.体味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愿意去探究暗盒中的秘密,并延伸到生 活中,感受科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中的电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教学难点】 根据现象进行判断。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暗盒、电池、灯泡、导线、记录表。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老师遇到一个难题,请大家帮帮忙。管子这头一根导线,那头两根导线,哪 一根和它是连接在一起的?想想用什么方法帮帮老师?简单电路由什么组成? (板书:导线图、电池图、小灯泡图)。它们形成的是通路(板书通路),小灯泡 就会亮(亮),如果是断路(板书断路),小灯泡就不亮。(不亮) 2.老师已经组装了一个简单电路,它可以用来检测,我们把它叫做电路检测器。 3.怎样用它来检测?把导线分别接在监测器的两端,看什么? 4.谁愿意用这个检测器来检测?你找到了吗? 5.哦,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你真厉害,帮老师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老师谢谢你。 6.像这样看不清它的内部情况,我们可以称它为暗盒。(板书:暗盒) 7.刚才这个暗盒里只连接导线,检测器上小灯泡的亮度和原来一样亮。(板书一 样亮)。 8.如果暗盒里换成了小灯泡(板书:小灯泡),会怎么样?老师来检测,咦你们 看到了什么现象?(板书:变暗)和你们想的一样。 9.如果换成了电池(板书:电池),会怎么样?能说说你的想法吗?(如果说不 亮,请说说你的理由)。咦怎么不亮?仔细看,老师把它们交换一下位置,看到 了什么?(板书 更亮) 原来交换检测会有不同的现象,看来我们检测电路时要注意交换检测。(顺势交 换检测导线、小灯泡) 二、探测四个点的暗盒的秘密 (一)探测。 1.看来连接不同的电路元件,小灯泡会产生不同的现象。(板书:现象)现在老 师用它们组装了一些不同的暗盒。你们想知道里面连接的是什么吗?好,我来考 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出示挑战任务一。暗盒里有 A、B、C、D 四个接线柱,它们之间可能连接着导线、 电池或小灯泡。请用检测器探测其中的连接情况,并填写记录表,画出线路图。 2.动手之前请小组讨论:在检测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1)接触接线柱要充分。 (2)要交换检测。(课件演示) (3)检测时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课件演示) 检测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检测,别忘记了。 3.你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暗盒里面连接的是什么电路? 4.还要注意什么? 5.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帮你们整理一下。请轻声读一读。(1)不能打开暗盒。 (2)先观察小灯泡原来的亮度。(3)检测时要有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4) 接触接线柱要充分,测好后立即断开。(5)合理分工、及时记录。我们一起看看 需要记录些什么?现象是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情况。为了记录方便,我们可以 用符号表示。 6.看了你们有什么不明白吗?好,大家都明白了。操作中大家要认真,细心。 比一比哪组同学操作的又快又好。实验完以后要把材料收拾好哦。现在请组长把 实验材料拿出来,开始实验吧。 7.学生开始分小组检测。 8.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这位组长的领导能力真棒,他们一组同学实 验和记录完成了,其他小组要加油哦。这组同学记录得可真好。这组把材料整理 得很好。 (二)整理记录材料,交流汇报。 1.我发现四(1)的孩子很有科学素养,下面哪个小组来分享你们探究的成果? 2.你们小组检测出什么现象,根据现象你们推测暗盒里连接的是什么。 3.那你们推测 AB 之间连接的是什么?其他小组听好,他们推测的有道理吗? 4.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老师恭喜你们,你们一组同学配合得很好,快 把掌声送给他们。 5.你们小组推测出里面连接的是什么?你们为什么这样推测呢? 6.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这组同学检测得是正确的,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们。你们真棒! 7.其他小组打开暗盒,看看你们推测的是不是正确?请推测正确的小组举手, 青阳小学的同学真了不起。(这几组真棒!其他小组要加油了。) 三、探测六个点的暗盒的秘密 1.看来这个暗盒简单了,难倒你们啊,那你们想接受更大的挑战吗?喏,现在 有 6 个接线点了,里面的连接更复杂了。刚才的暗盒是老师组装的,那你们会自 己组装暗盒吗?请小组自己组装一个暗盒,去考考其他小组。2、互相交换检测, 用检测器探测其中的连接情况,并填写记录表,画出线路图。 2.你们有信心完成挑战吗?先小组商量一下怎样设计,需要什么材料到老师这 儿来领取。开始组装,计时 2 分钟。好了吗?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当考官,考 官拿着暗盒和相邻的一组交换,考官的任务是监督他们的操作、看看他们操作是 不是有序、记录是不是及时。刚才的实验用了 5 分钟,你们任务这次的实验需要 几分钟?好,(计时 8 分钟)开始。 3.看哪组同学能完成挑战? 4.挑战的小组组长来汇报。考官判断:和你们小组组装的一样吗?你们一组没 有难倒他们哦。5.考官你给这组打几分,为什么呢?你们一组挑战成功,是最 佳团队! 6.咦,怎么会不一样呢?那是怎么回事呢?哦,虽然这两点没有连接,但这儿 也形成了通路。 看来电路是很复杂的,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简单哦。要想获得正确的连接方式,还 得多接受新信息,这就是尊重事实的科学。 7.由于时间关系,请考官对他们的推测做出判断。你们挑战成功。 四、总结 1.今天我们探测了暗盒里的电路。(板书课题)在做这件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2.其实在大自然中,在生活中,有许多的暗盒。如地球的内部,人体的内部都 是一个暗盒。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开暗盒的奥秘吧。 【板书设计】 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检验器 现象 结论 不变 导线 暗 灯泡 更亮 电池 不亮 不连 4.研究磁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磁铁能够吸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磁铁上不同部位的磁性强弱 不同。 2.使学生知道磁铁有指示南北的性质,使学生知道磁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的规律。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正确、合理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学难点】 研究磁铁的性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各种磁铁、材料等。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问,谜语导入 1.师: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都特别聪明,老师有两个问题需要大家完成,请大 家注意听。 (1)师问:以你现在坐的位置,你能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吗?(学生 回答,教师引导指正,为学习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作铺垫。) (2)猜谜语:一物脾气怪,钢铁它最爱爱,遇到就粘上,不扯分不开。(吸铁石 ——在科学上称作磁铁) 2.谈话:同学们,为了充分的认识磁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磁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 1.师:同学们,你们玩过磁铁吗?你们在平时看到过哪些形状的磁铁? 2.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并板书:磁铁有各种形状(出示各种形 状的磁铁)有条形磁铁、蹄形磁铁、菱形磁铁(指南针)、有环形磁铁等等。 (二)探究磁铁的性质 1.认识磁铁能吸铁,磁铁能隔着东西吸铁。 (1)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几种形状的磁铁,你们知道磁铁有哪些性质呢? (2)学生汇报:磁铁会吸铁。 (3)活动:用磁铁去吸引提供的物体,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归纳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板书。 2.探究磁铁的磁极。 (1)师问:把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回形针,看结果都相同吗? (2)学生实验探究,汇报。 (3)小结:磁铁上磁力最大的部位是磁极。 3.认识磁极可以指示方向。 (1)教师出示:指南针。实验:让学生拔动磁针使其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直到 静止不动为止,反复多次,观察结果。 (2)学生汇报:磁针所指的方向是统一的,并且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3)小结:磁铁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我们把磁铁指向北的一端叫北极,用 “N”表示,指向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指南针就是一块小磁铁,它总 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4)介绍指南针的历史: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 2000 多年前, 我国古代人民就发现有一种石头能吸铁,并且能指南北。人们把这种石头叫做磁 石。人们把磁石磨成一个勺形,把它放在一个非常光滑的铜盘上,这个勺形的磁 石就慢慢地旋转起来,等磁石静止时,勺柄总是指向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 仪器——司南。 4.指导学生认识磁铁的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1)提问:在每组实验桌上有两块磁铁,把两块磁铁的任意两个极相互接近, 看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我把两个磁铁相互靠近,他们一下就靠在了一起;我发现 把两块磁铁靠近时,它们有时很容易就吸上了,有时它们就很难靠在一起,它会 翻个跟头,再和另外一个靠在一起;我发现把颜色不同的磁铁的两头往一起推时, 很容易就吸起来,但把颜色相同的磁铁两头往一起推时,怎么也合不到一块。) (4)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共同的规律? (5)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当两块磁铁的两个极相互接近时,相同 的极互相推斥,不相同的极互相吸引。简单说就是:磁铁同极相斥、异性相吸。 三、拓展:关于磁铁的性质,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1.让学生讨论,发表想法。 2.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磁铁两极的吸力最大。有一 块磁铁不小心摔断了,它还有磁性吗?还有两个磁极吗?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 的猜测?我们今天只是研究了条形磁铁一种情况,其他形状的磁铁是否也是这样 呢?(展示其他形状的磁铁)大家可以用今天课堂上的方法继续去研究。 3.练习 【板书设计】 4.研究磁铁 磁铁: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菱形磁铁等。 磁铁的性质: 1.能吸铁、隔物吸铁(磁性)磁性可以传递。 2.两极磁力最大中间磁力最小。 3.能指示南北方向。 4.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5.电磁铁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能够做一个电磁铁。 2.能够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 数量、线圈的匝数有关。 3.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到电磁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和磁极变化的因素。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导线(建议选择漆包线,效果比一般导线好)、铁钉、大头针、磁铁、 指南针、电池、彩色回形针。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能帮我把水杯里面的回形针取出来? 学生用磁铁把回形针吸出来,教师演示出示没通电的电磁铁,没有成功。演示通 电的电磁铁,成功把回形针吸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激发起学生兴趣。 2.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研究的内容电磁铁。像这样内部带有铁芯的、利用通有 电流的线圈使其像磁铁一样具有磁性的装置叫做电磁铁。 二、制作电磁铁 1.要研究电磁铁,首先就要先制作一个电磁铁。想做吗? 2.(1)教师介绍材料:铁钉、导线(漆包线)、电池、大头针 (2)介绍制作方法。 3.学生分小组制作电磁铁并检验实验是否成功(能吸引大头针)。各小组制作的 电磁铁能吸起多少大头针呢?我们来个小组比赛吧!看哪个小组吸起的大头针 多。(学生活动) 4.小组分别派代表到视频展台展示制作的电磁铁,看看能吸引的大头针数目。 (学生活动) 三、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提问,为什么有的电磁铁吸引大头针多,为什么有的吸引大头针少?让学生 仔细观察各小组制作的电磁铁的差异。 2.观察各小组制作的电磁铁,假设一下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学生猜测,教师板书。 (2)如何证实你们的猜测,该怎样做实验,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观察后一般会提出电池节数(电流大小)、线圈、等别的因素。 (3)小组汇报实验方案,交流。师适当指导。(学生活动) 3.教师展示实验表格。(在教学中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假设能力,留有空白处) 实验次数 电流大小(电池节数) 线圈圈数 吸 引 大 头 针 的 数 量 1 2 4.学生分组实验,完成记录。(学生活动) 5.各小组通过实验,你们的假设被证实了吗? (1)小组汇报,教师修改补充板书。 (2)通过各组实验,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说,师生共同总结) 四、分辨电磁铁的两极 1.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吗?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知道?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引导学生可用指南针进行检验。 3.小组实验。(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1)为什么有的组钉尖是南极,有的组钉尖是北极?大家互相看一看,你们的 做法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互相观察,找出原因。教师让各组可以重新验证一下。(学生活动) 5.如果电磁铁的钉帽是北极,那么改变缠绕方向和电池的正负极以后,电磁铁 的钉帽会是什么极?(学生活动) 6.学生汇报,大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五、了解电磁铁的运用 1.你们知道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吗?介绍你在课前收集到的资 料。(学生活动) 2.教师播放视频资料,增加学生的见识。 3.请你设想一下,你还能把电磁铁应用到哪些地方? 六、小结 1.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磁铁和电磁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板书设计】 5.电磁铁 基本性质:通电 产生磁性 不通电 磁性消失 组成:铁芯 线圈 电池(电源) 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因素:电流大小(电池节数)、线圈数…… 电磁铁的磁极:南极 北极 改变南北极:改变电池的正负接入方向 改变线圈缠绕方向 第四单元 呼吸和血液循环 1.测量呼吸和心跳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在正常情况下和运动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认识到运动会影响到我 们的呼吸和心跳,心跳和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 2.能正确测量自己呼吸和心跳的次数;能运用学习过的数学方法对搜集的数据 进行分析;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解释。 3.认识到搜集科学数据的准确性的意义;关注身体健康,树立科学地运动观。 【教学重点】 知道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记录单,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安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参照数。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的科学课老师首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大人物,一起看看他们是谁?(刘翔、 姚明)他们都是什么人?(运动员) 2.你们平时都参加了哪些体运动项目?(乒乓球、篮球……) 3.运动后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吗?(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脸红……)(随机 板书:呼吸 心跳) 揭题:运动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很多变化,呼吸剧烈,心跳会加速,这只是我们 的感觉,它到底是不是每次都这样呢?它们之间的差距是多少?这什么有这样的 差距的呢?怎样才能知道这个差距?(板书:测量) 二、测量、搜集数据,经历探究过程 1.测量运动前的呼吸与心跳次数 (1)呼吸急促,心跳加速,都是与什么时候比的?(板书:安静时) (2)猜一猜,你安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可能是几次?(根据回答板书数据,尤其 是最大与最小的数据)运动后呢? 我们怎样测量此时的呼吸呢?(手放鼻子前面、手放在腹部)我们要测量的是安 静时的呼吸,怎样才能搜集到比较准确的数据呢?(给 5 秒钟让学生闭眼感受平 稳的呼吸)怎样算一次呼吸呢? (3)指导测量在安静状态下 1 分钟内呼吸的次数并记录。 几人说说自己 1 分钟的呼吸次数(可以找数据准确一点的和差距大点的几名学 生),怎么会这么大的差距呢?可能是什么原因? 指出:一定要平稳呼吸,集中注意力,测得几次数据求平均数。 连续 2 次测量并记录,算平均数。 交流:你平均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是多少。根据回答将每组一号同学的平均呼吸次 数输入 Excel 表格中,并注明男女。 观察数据说说有什么发现。(不同的人呼吸次数不一样) (4)安静状态下 1 分钟心跳的次数,可以怎样测量? (摸手腕部脉搏,摸心脏的跳动,听诊器)(测脉搏的方法要指导的到位,在手 腕的外部,让每个同学都用两指去感受,为了课堂的有序,并保证孩子们的心情 平静,让他们感觉到后向老师点点头代替大声嚷嚷。) (5)连续 3 次测量心跳,并填写记录单,算出平均数。 交流:你平均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是多少。同样根据回答将每组一号同学的平均心 跳次数输入 Excel 表格中。 2.测量运动结束时的呼吸与心跳 (1)(过渡):我们同一个人的呼吸与心跳次数会在运动后变化吗?(板书:运 动后)。会一直快下去吗?所以我们要在运动结束后立刻测出呼吸和心跳,就只 能测量 1 次,一定要认真测量,自己同时可以既测量呼吸又测量心跳吗? 你有什么好办法?(两人合作) 做什么运动呢?(根据回答可以分成两大组活动,一组做剧烈的高抬腿,一组做 下蹲。) 由于上课时间有限,就请左边的同学做运动,结束后自己测量呼吸,由同桌帮忙 测量脉搏。(问一下有没有同学不舒服的)试一试找准同座位的脉搏。(确保每人 都找准)再次强调,结束后,立刻高度集中注意力,迅速开始测量。 (2)半分钟左右运动。 老师施号开始与停止,停下立刻测量呼吸和心跳,并记录。 交流:你运动后每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分别是多少。输入每组 1 号学生的数据。 (3)观察数据,说说有什么发现? (运动结束时,呼吸和心跳次数都比安静状态下增加了;不同人运动后心跳和呼 吸次数也可能不一样。每人增加的不一样) 3.测量运动结束后约休息三分钟的呼吸和心跳 师:时间已经过去三分钟了,同学们的呼吸和心跳又有什么变化了呢,还是请左 边同学测自己的呼吸右边同学帮助测心跳,看看现在一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是 多少并记录。 三、整理、分析数据,形成实证意识 1.点击 Excel 表格生成条形统计图,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2.你们发现了什么? 3.男生与女生在三种状态下的呼吸与心跳会有些区别吗?算出 Excel 表格中的男 生呼吸与心跳的平均数,和女生呼吸与心跳的平均数,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观 察后说说有什么发现。 4.同样是男生,呼吸与心跳在三种状态下的次数也不一样,挑一个身体素质最 好的和较弱的也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观察后说说有什么发现。 四、比较发现,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1.其实,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安静时的呼吸和心跳数也是不一样的。这是部分人 群的呼吸、心跳参照数(出示数据) 年龄 呼吸频率 (每分钟呼吸次数) 新生儿 40—50 次 5 岁儿童 20—30 次 10 岁少年 25 次以下 15 岁青少年 20 次以下 成年人 16—18 次 年龄 心跳频率(每分钟心跳次数) 新生儿 140 3 岁儿童 110 4 岁儿童 100 10 岁少年 90 成年男子 70—72 成年女子 76 运动员一般慢一点 60 左右 2.你还想研究关于呼吸与心跳的哪些知识? 3.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但是是不是运动的时间越长越好,强度越大越好呢?我 们有时会看到有人在运动中猝死的现象,则又是怎么回事呢?课后查查资料,怎 样锻炼才是科学的。 【板书设计】 1.测量呼吸和心跳 安静时 运动后 加快 休息后 恢复 2.肺和呼吸 【教学目标】 1.认识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知道呼吸让我们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和 呼出大量二氧化碳,了解人体呼吸系统各器官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2.能运用学过的知识验证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3.意识到保护肺等呼吸器官的重要性,了解吸烟有害健康,了解保护呼吸器官 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人体中肺的结构、位置与功能,建构呼吸需要多个人体器官形成系统共同作 用的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验证人体呼出和吸进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认识人体内气体交换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集气瓶(2 个)、水槽、胶管、火柴、竹签。 学生材料:清水、澄清石灰水、烧杯、吸管、漏斗。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游戏导入,猜想路径 活动一:体验憋气活动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先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你能憋多 久?”用手捂住嘴巴和鼻子停止呼吸,你估计你能坚持多久?尝试一下。 2.交流体验的感受。 3.对于我们的呼吸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人为什么要呼吸?人不呼吸为什么憋 得难受?人是怎样呼吸的?呼出的气体与吸进的气体一样吗?)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板书:肺和呼吸) 4.引导交流:提起呼吸,你想起了哪个和呼吸有关的内脏器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肺和呼吸。(板书课题) 5.猜想器官,画出轮廓。 你认为在呼吸时,空气要进入我们的哪些器官?请在人体轮廓图中画出来。 (1)学生画一画,教师巡视。 (2)画完后小组同学交流,指名学生上台画一画。 (3)课件播放呼吸时经过人体内部器官的图示。 二、引导观察,组织讨论 1.引导学生观察各器官,教师介绍各个器官的名称。 2.观察课件,交流发现: 生 1:气体可以由嘴或鼻进入。 生 2:鼻腔里有鼻毛和黏膜。 生 3:肺里密布毛细血管。 生 4:左右支气管伸入肺,并在肺里分成许多更细小的支气管。 3.组织讨论: 讨论 1:鼻腔里有鼻毛和黏膜,它们在呼吸中有什么作用?(鼻腔里有毛和黏膜, 能捕获灰尘和病菌,鼻腔还能捕获灰尘和病菌,鼻腔还能温暖和湿润空气。) 讨论 2:呼吸进行的第一个器官是什么?嘴是呼吸器官吗?(鼻是呼吸进行的第 一个器官。) 三、认识人体中的肺及其作用 (一)丰富感知,促进联想。 1.观察认识猪肺的结构特征 (1)教师出示猪肺,学生观察了解猪肺的外部基本形状,教师介绍肺、支气管、 气管。 (2)学生观察猪肺的内部形态。 (3)学生交流对肺内部形态的观察的发现。 (4)教师补充相关图片,辅助学生深入了解肺中的微小结构——肺泡的内外部 特征。 2.认识人体的肺,推测其作用。 (1)谈话:我们刚才观察的是猪肺,其实人的肺和猪的肺在外形和结构上基本 相似。我们来看一看。(出示人体解剖图) (2)认识肺在人体的位置、大小。 (3)课件动态演示呼吸过程,学生感受人体中肺器官的活动状态。 (4)讨论:左右支气管伸入肺,并在肺里分成许多更细小的支气管,肺里密布 毛细血管,猜一猜这些血管中呼吸中起什么作用?肺器官的功能是什么? (二)经历活动,探究肺在呼吸活动中的作用。 1.启发思考,促进探究。 (1)引入:肺在呼吸中究竟有什么作用?跟我们吸入的空气有什么关系? (2)提出 问题: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人体的呼吸离不开空气,可我们把 空气吸进去后怎么又呼出来了,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呼吸? (3)组织讨论,引发猜想。 生 1 :人不呼吸就会憋死呀! 生 2 :能吸收气体中的某种成分。 生 3 :吸进去的气体和呼出来的气体是不一样的。 …… (4)追问:你怎么知道它们不一样呢?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想研究一下吗? 2.组织活动,初步体验。 活动二:体验空气变化——呼吸体验、初步感知——寻求证据(1) (1)布置活动内容和要求。 教师提示:课件:先装一袋普通空气,然后用袋口封住嘴巴和鼻子,尽量不要漏 气,反复呼吸,觉得难受就停下,同时把袋口拧紧,不要让空气跑了。比一比: 看看谁袋中的空气不会漏掉?把你们反复呼吸直至不能再呼吸的空气收集好,用 夹子夹住。 (课件提示要求;教师示范) (安全教育:不比时间长,要比不漏气。) (2)开始活动: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 (3)学生交流:学生交流活动感受。(学生们都说越来越觉得闷,到后来就不能 呼吸了) (4)教师 提问:在这个实验中,袋子里空气的总量有没有减少? 汇报:没有,还是一袋空气 (5)追问:那为什么到后来我们不能继续这样呼吸了呢? 汇报:是空气发生了变化;空气的成分改变了。 (6)小结:是啊,如果空气成分没有变化,我们应该可以一直这样呼吸下去。 而现在,我们却不能在同一袋空气中进行长时间的呼吸了,说明经过呼吸的空气 确实发生了变化。 3.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活动三:检验空气变化——分组实验、视觉求证——寻求证据(3) 实验一:用点燃的竹签进行检验。 (1)启发思考、猜测: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空气是不一样的, 它们已经发生了变化,那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引导进行猜测。(课件出 示:问题) 生 1:氧气减少了。 生 2:氧气在肺中被吸收,袋子里的氧气减少了。 生 3:吸入的是氧气,放出的是二氧化碳。 生 4: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 (2)引导:请同学们想想:我们以前在研究空气的成分时,我们是用什么来研 究的? 生:点燃的蜡烛。 师:在原来这个实验中,二氧化碳气体和氧气有什么区别? 生:二氧化碳气体不能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 师:所以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 生:点燃的蜡烛。 师:物体燃烧是需要氧气的,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燃着的物体就会熄灭。我们 要检验呼吸后的空气氧气是不是减少,就可以用这个方法。今天我们用点燃的竹 签来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3)追问:能不能直接将点燃的竹签放进保鲜袋? 生 1:不能,因为会把袋子点着或熔化,引起危险。 生 2:里面的空气还会跑出来。 (4)指导:现在老师教你们一个办法:把你们前面反复呼吸过的气体倒入集气 瓶。强调注意事项:袋子要倒着,袋口要捏紧。(课件出示:科学原理) (教师示范) (5)提问:为比较空气吸进去呼出来是否发生了变化,我们就检验袋子里的空 气就行了吗?为了效果更明显,我们需要几瓶空气进行对比,需要怎样的空气? 汇报:需要两瓶,一瓶是反复呼吸过的,另一瓶是没有经过反复呼吸的。 (6)指导:收集方法指导。并要求贴上标签,用以区别。 (教师示范) (7)强调:①竹签要用两支。②毛玻璃片拿开应同时。③点燃后要同时放入。 ④应倾斜着放入。⑤速度不能太快。(课件出示:注意事项) (8)实验:学生分组探究:竹签燃烧检验两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填写好实 验记录单: 用点燃的竹签比较呼出和吸进的气体 结论:呼出的气体 ,说明呼出的气体是 (9)交流:一般的空气里氧气较多,反复呼吸的空气里氧气大量减少。(板书: 擦去氧气减少和二氧化碳增多后面的两个问号) 实验二:用澄清的石灰水进行检验。 (1)看来要想准确地知道人体呼出的是否是二氧化碳,吸进的是否是富有氧气 的空气,我们可以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四年级我们研究空气的成分时,学过用什么来检验 二氧化碳气体的?(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会发生什么现象?(变浑浊)那么我 们也可以什么来比较呼出的气体和吸进的气体呢?(用澄清的石灰水)。怎样设 计这个实验呢?我们可以参考第 49 页上的图片提示,请各小组讨论一下实验方 案。说说你们组分哪几步来做的? (3)学生小组讨论 (4)反馈交流情况: 你们组是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①先用两个大小一样的透明熟料袋,分别收集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再分别 倒入等量的清石灰水,最后摇晃一下,观察变化。 ②那么怎样倒入清石灰水呢?应该注意什么?(用玻璃漏斗小心地插入收集的气 体袋中,把清石灰水倒进去,量要相等。注意别让周围的空气进入。同学们的办 法可真好,考虑的可周到呀! ③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看实验记录。按照刚才的讨论方案,分组实验。在实验中 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做好实验记录。 结论: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 ,说明呼出的气体是 。 (5)实验指导:分工、做实验。 小组合作做实验:用澄清的石灰水比较新鲜空气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 (6)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①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什么? ②小组交流 ③汇报:发现把澄清的石灰水倒入呼出的气体的一袋,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而倒入新鲜空气的一袋,不会变浑浊。 (7)小结:空气在呼吸前后发生了变化,氧气减少和二氧化碳增多。 延伸:学习资料、提升认识——寻求证据(3) (1)科学家们对人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专门进行了研究比较,我们也 来看一看,它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播放: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 分比较) (2)交流: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3)小结:科学家的研究和我们一致,说明我们的猜测和实验是完全正确的。 事实上人的呼吸过程就是在进行气体交换,把氧气吸收,将把二氧化碳等其他气 体排出体外的过程。肺是帮助生命体呼吸的一个重要器官。 (课件:小结填空) 三、测量肺活量 活动四:比一比谁一口气吹成的气球大? 1.让学生推荐小组代表上台比一比用一口气吹气球,看谁吹成的气球大? 2.介绍什么是肺活量,并让学生评议谁上台比赛的同学谁的肺活量大? 活动五: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 1.吹气球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1)吸一口气,然后尽你所能吹大一个气球,气球的末端有线绑紧,使它不漏 气。 (2)请一位内当家测量气球最宽处的周长。 (3)周长越大表示呼出的气体量就越多。 2.用吸管一口气吹气,测量肺活量。 (1)将塑料瓶装满水并做好刻度。 (2)插入高弯头吸管后,倒置在少水槽里。 (3)吸一口气后,尽你所能向水里吹气。 (4)标出排出的水量。 小组同学合作测量,把测得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3.讨论:肺活量大,对健康有什么好处?一个人肺活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四、研究如何保护呼吸器官 1.呼吸是人体生命特征的体现,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呼吸器官,请同 学们根据课本 P51 页上的图示(课件呈现),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说说如何保护 好自己的呼吸器官,为什么? 2.学生自学教材,分组讨论。 3.班级交流。 我们要为保护呼吸器官做些积极的事情,比如平常打扫卫生先洒水,经常通风换 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不吸烟,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等。 4.讨论:为什么不能吸烟呢?请看这是健康人的肺,这是吸烟者的肺,比较一 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5.这是什么标志呢?现在全国都各地在号召戒烟,吸烟究竟有什么危害呢? 课件播放关于保护呼吸器官健康常识。 6.你周围有吸烟的人吗?你准备怎么样劝解他们呢? 为学校、家庭、公共场所设计戒烟宣传语和或办戒烟小报进行宣传。 7.课后将课上所利用到的资料和自己课外搜集到的资料制作一份宣传戒烟的小 报。要求主题突出、版面活泼、内容生动。一周后组织评比活动,优胜的小报将 在学校内展出,并到村内进行宣传。 五、课的总结 1.通过这次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我知道了人有哪些呼吸器官;我知道 了如何保护呼吸器官;我知道了呼出的气体与吸进的气体是不同的;我知道肺是 交换气体的重要器官;我知道了要想办法做实验来研究问题……)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没有遗憾之处?有没有建议? 3.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教育人们保护呼吸器官。 【板书设计】 2.肺和呼吸 氧气减少 鼻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 保护 二氧化碳增多 3.心脏和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1.认识心脏的形态和功能,会测量自己的脉搏,了解正常状态下心跳的次数。 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及其作用。 3.学会用模型研究心脏的功能及血液循环。 4.在测量脉搏的搏动过程中了解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5.意识到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心脏和血液循环。 【教学难点】 认识心脏的功能、了解血液循环。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相关模型材料(小皮球、软质塑料瓶、小鼓、毛线、头饰等)。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生病的时候去看过病吗? 2.师(出示听诊器):这个是做什么用的呢?你们想不想用听诊器也当一回医生 呢?那就请你们拿出放在你们抽屉里的听诊器听一听自己身体内部的声音吧! (师巡视。观察学生如何听的) 3.引导学生交流在哪个位置听到了心脏跳动的声音。师:好,先暂停,放下听 诊器,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说说你是在哪个位置听到这种声音的?用手指给大 家看看。你认为这是什么器官发出的声音呢? 4.师:是的,这就是心脏发出的砰砰声,现在请同学们再拿起听诊器,听听自 己的心跳声。 5.师:好,都把听诊器收起来,放进抽屉里。刚才同学们都听到了自己心跳的 声音了吧?听到砰砰的声音,是不是让你觉得很神奇?现在在你头脑中,对于心 脏这个器官,肯定有不少疑问吧?(学生质疑,相机板书:“心跳”?) 6.师:看来同学们都对心脏这个器官很感兴趣,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究:“心 脏和血液循环”(贴出课题,齐读课题) 二、认识心脏 1.过渡:首先我们先来探究心脏的基本知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了解到关于 心脏的知识呢?(上网、解剖……)是的,你们的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还可以 通过人体模型来探究心脏这个器官。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人体模型,现 在请小组长上台来领取人体模型。 2.学生观察人体模型,师巡视。(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大小、位置、周围的 器官情况、形状等) 3.师:通过观察人体模型,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学生说) 4.师:是的,你们真会观察,真会发现。看来你们都具有科学家的潜质,许多 科学家就是从小善于观察的,咱们班的同学这么会发现这么会观察,相信你们以 后都能成为科学家。通过同学们自己研究,同学们已经发现了许多心脏的知识, 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大屏幕,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关于心脏的知识。(课件) ——学生读 5.师:现在我们对心脏有了一些了解了,那心脏到底是怎么跳动的呢?你们想 知道吗?(想),可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体模型,是没有生命的,是不会跳的, 那怎么才能看到心脏的跳动呢?(学生说)科学家们做实验也经常用些小动物来 代替,今天呢,老师也从市场上买来了几只青蛙来代替,我们也学学科学家来解 剖青蛙,观察心脏是如何跳动的。 6.指导学生观察青蛙的心脏是如何跳动的。 7.师:好,我们的观察先到这里,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观察到了心脏是怎 么跳动了吗?哪个同学来说说。(学生交流) 8.师:咱们班的同学可真会观察 ,长大肯定个个都是科学家。你们看到的心脏 一上一下的动,在科学上,我们叫做“收缩与舒张”(板书)心跳就是由收缩与 舒张产生的。请你们握紧拳头,跟着老师舒张,收缩。情况大屏幕专家的介绍。 从这段话中,你懂得了什么知识? 9.小结:是的,心跳是由收缩与舒张产生的,人们常用心脏停止跳动来表明生 命的结束,的确,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心脏就会跳到。 三、实验体会心脏的泵血原理 1.师:现在你们觉得心跳重要吗?不跳行吗?为什么不行?我们再来看看人体 模型,心脏旁边接着什么?(血管)那心脏和血管有什么关系呢?你们猜猜看? (学生猜测)是的,心脏能把血液送到血管里,那心脏到底是怎样把血液送到血 管里的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2.师讲解示范实验:首先,这个管子中间这个代表心脏,旁边的管子代表血管, 我把一边的管子放进装有红色药水的水槽里,按住右边的管子,然后挤压中间的 “心脏”把红色的水抽进来,然后再挤压一次,红色的水就从另一边的管子出来 了,心脏就是通过这样的收缩、舒张把血液送到血管里的。你们想不想也试一试 呢?那请听清楚要求,由组长把实验器材搬到各组,各组的组员要互相配合,要 认真仔细地体会,并做好实验记录。做完实验请组长把实验器材再次收齐放到教 室后面,然后老师的讲台上有纸巾,要把桌子擦干净。好,开始实验! 3.教师巡视指导。 4.师:通过实验,同学们有什么体会呢?(心脏通过收缩与舒张的过程把血液 送到血管里了。课件) 5.师:其实,心脏的工作比刚才的实验复杂多了,老师从网上找了视频,我们 一起来看看心脏到底是如何工作的。(视频的播放中要停下来讲解,解释为什么实 验中要把一端的管子堵住。) 6.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和视频我们明白了心脏就像一个泵,,通过不停收缩和 舒张来抽进血液,再把血液泵到血管中。(板书:心脏————血管) 四、认识血液循环的意义 1.师:心脏不停地跳动,就意味着血液在血管里会不断地——(学生说:流动)。 那这些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流动又有什么作用呢?你们猜猜看。是不是像同学们 说的这样呢,请看大屏幕。(课件)请个同学给大家介绍下吧。(板书:氧气,营 养物质……) 2.师:好,那老师有个问题,你们回忆下,你们上完体育课,或者做完剧烈的 运动,你们有什么表现? 3.课件:讨论:为什么运动后,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 4.学生交流 5.师:是不是像你们说的这样呢,请看大屏幕,我们来看看专家是怎么告诉我 们的。(课件解释) 五、课堂总结 六、学会保护心脏 1.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认识到了心脏的重要性。 2.交流:我们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心脏呢? 3.教师补充介绍。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解释与建立模型 1.解释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会根 据观察的事实提出自己的解释。 2.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知道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一 个重要环节;知道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 3.体会合理解释的重要性,认同解释有待不断完善;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现象做出多种解释。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解释,对搜集的信息能进行加工处理,正确理解科学探究中解释的含 义并能分析阐明,理解解释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烧杯、冷热水、滴管、墨水等。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初步理解什么是解释 1.创设情景,初步了解什么是解释 (1)教师用手捧着腹部,蹲下,掏出纸巾擦额头,一脸痛苦状。 然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相机板书:看到) (3)提问:想到了什么? (4)学生交流(相机板书:想到) 2.出示脚印图,做出合理的解释 (1)从左向右逐步展示脚印图。 提问:这是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呵呵,这两只小动物之间还有点情节呢。 你们有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提问:想到了什么? (4)学生交流。 3.提问:刚才你们观察到的与想到的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交流,(相机板书:事实、现象 推理说明) 4.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可以获得许多现象(事实),如……通过对这些观察的 现象(事实)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对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原因进行说明,关系 进行推理,规律进行说明,这就是解释。今天我们就学习《解释》(板书:解释) 二、运用知识经验做出合理的解释 1.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现在我们来做个实验。教师演示:这是两杯体积基 本都是 200 毫升的水,所不同的是一杯凉水,一杯温水。我们要用两支滴管各向 两杯滴一滴墨水,要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 注意,实验前有一个要求,要在同样的高度,同时滴入一滴墨水,能不能做到。 2.教师添加热水,学生实验、观察。 3.交流观察结果。 4.你们对这个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解释?学生交流。 5.小结:我们刚才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但是不是就是正确、合理的呢? 我们能不能就凭这次的实验就做出这样的结论呢? 还需要一定的证据来证明,建议你们课后再查一查资料,做一些实验,有了更多 的证据以后,你才能做出更合理、正确的解释,或得出更正确的结论。(板书: 合理 正确) 三、理解事实与解释的关系 教师 示一只苹果,让学生观察,先观察好的一个面,慢慢转向烂的一面。 1.谈话,对于这只苹果有 7 句描述的话,你们看看,这 7 句中哪几句是事实? 哪几句是解释? 2.填写书上的记录卡。 3.以小组形式汇报展示,质疑。 4.提问:这些解释都是正确的吗? 5.小结: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为了做出正确的 解释,需要在获得充分证据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合理的思考, 得到正确的解释。而正确的解释也可以成为事实。 四、认识到一个正确的解释是要经过不断的修正来完善的 【板书设计】 1.解释 正确 看到 思考 想到 (事实、现象) (说明、推理) 2.建立模型 【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模型解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 2.了解简单模型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 认识模型的作用。 【教学难点】 建立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黑盒子、滚珠、厚纸板、胶带,两根线绳,以及铁垫圈、可打开的闭 合纸筒、钻孔器、回形针等。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探究“黑盒子”模型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解释”,这节课首先就请同学们来解 释这只黑盒子。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厚纸板做的障 碍物。厚纸板粘在盒内的某个位置上。请你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想办法弄清 楚障碍物的具体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现在请大家考虑一下,怎样才能知道 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以及怎样做出解释。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方法) 3.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找障碍物的方法,现在我们再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 释”。 4.提供给学生相同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 A、B、C、 D 的黑盒子,并提供标有 A、B、C、D 的图纸。 5.学生分组收集有关盒子的事实。 6.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7.全班交流。(学生将自己组研究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如何用模型解释 1.谈话: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遗憾的是 我们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于“黑盒子”的事物, 我们无法通过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你们能 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科学家又是如何解释的? 2.教师出示三球仪(模型)、植物细胞模型(图)、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课件), 可以让学生说说对这些模型的认识以及这些模型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说说根据 这些模型懂得了什么。 3.课件出示圆周率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白公式也是一种模型。 4.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画图的方法解释了“黑盒子”,又知道了用图可 以解释植物细胞的样子,用模型可以解释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用动画 可以演示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用公式可以让我们轻易地解决很多问题。这些都是 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用模型解释”(板书)。 5.提问:我们以前用到过哪些模型?模拟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6.思考并交流:用模型解释事物或现象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三、探究纸筒模型 1.谈话:(出示纸筒模型)这是一个密封的纸筒,拉动露在纸筒外面的任意一根 线绳,其他的线绳都会缩进纸筒里(教师演示一下),你们觉得纸筒里线绳是怎 样连接的?把纸筒里线绳的连接情况画下来。 2.学生建立图示模型来进行解释。 3.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画的模型,用合适的材料做一个类似 的纸筒,来验证自己的解释。 四、小结 1.如何获得“黑盒子”里的信息:可利用除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器官了解周围 环境,以确定物体间的相互关系。 2.怎样建立模型,解释现象:(1)分析问题;(2)收集数据;(3)找出物体之 间的关系;(4)确定条件;(5)规定材料;(6)建立初步模型;(7)评价模型; (8)修改模型。 【板书设计】 2.建立模型 “黑盒子”模型 “纸筒”模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