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5年级下语文课件: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5年级下语文课件: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二)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 下册 人物描写一组 ( 二 ) 儒林:就是众多的读书人。 在这部小说中,作家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严监生 j i ā n (监考)(监督) 监 : j i à n (监生) “ 监生 ” 是指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人。监生就是古代读书人的一种称号。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王举人、张秀才之类的。 不过,严监生的这个 “ 监生 ” 啊,不是真的在国子监读书获取的,他是拿钱捐来的。通俗点说,是拿钱买的,因为他非常有钱。 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 —— 节选自 《 儒林外史 》 严监生的确有钱。一两银子,相当于 500 元人民币。他家资产折合人民币亿万元。 同学们设想一下,这样一个有钱的老财主,临死前是怎样的情形 ? 临死前的严监生    请大家打开课本,把课文读准、读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看看注释或查查工具书。 自此   严监生   诸亲六眷   郎中 已后 那里 越发   故此   灯盏 两茎    登时 挑掉一茎    一声不倒一声   总不得断气   自此   严监生   诸亲六眷   郎中 已后 那里 越发   故此   灯盏 两茎    登时 挑掉一茎    一声不倒一声   总不得断气   已后:“已”通“以”,以后。 那里:“那”通“哪”,哪里。 这是一篇古代的白话文,有些说法跟现在不太一样。 比如,文中称男孩子为( 哥子 )   ,称中医的医生为(   郎中 ),所有的亲戚,叫(   诸亲六眷   ) 。   自此   严监生   诸亲六眷   郎中 已后 越发   故此   记念 灯盏   两茎    登时 挑掉一茎    一声不倒一声   总不得断气   自此   严监生   诸亲六眷   郎中 已后 越发   故此   记念 灯盏   两茎   登时 挑 掉一茎    一声不倒一声   总不得断气   ti ā o 扁担等两头挂上东西。 挑 ti ǎ o :用细长的东西拨。 文中说: “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 在这里应该是用细长的东西拨一拨灯芯,所以它应该读 ti ǎ o 。 生字词我们都会读了,文章也一定能把它读好,来,跟老师一起来读读吧! 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吗 ?   你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讲一讲他临死前的情景吗? 他临死前并没有花大价钱去安排自己的葬礼,而是伸着两个指头总不得断气,直到最后,赵氏挑掉了一茎灯草,他才安详地离去。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 严监生是个非常节约的人,因为他害怕灯盏多费了油。   严监生是个吝啬的人,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说,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 节约 ” 、 “ 吝啬 ” ,这是两个感情色彩完全不同的词语 。词典上是怎么解释这两个词语的呢? 节约:对生活中不好的消费行为进行限制,该用的才用。 吝啬:不该用的不用,该用的也不用。    那么,严监生的行为到底是吝啬,还是节约呢?我们不能空口无凭,得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找出描写严监生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可以在旁边批注上自己的体会。 严监生喉咙里痰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严监生是个吝啬鬼。他都要死了,这么有钱,还要挑掉一茎灯草,如果不挑掉一根灯草的话,他就死不瞑目。 严监生病得快要死了,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只能把手伸出被窝,伸着两根指头。   文中还有描写他病情严重的句子吗? “到了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连医生都认为他无药可救了。病情非常严重了,我们再读这句话。 严监生喉咙里痰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他的病情 ?   严监生喉咙里痰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他的病情 ?   (无药可救 奄奄一息 病入膏肓) 严监生已经气若游丝,濒临死的边缘了,可他却 “ 总不得断气 ” ,从这个 “ 总 ” 字,你体会到什么 ? 他还有什么大事儿没说出来,还有什么大事儿没有交代,所以,他不能死去。什么大事儿呢? 就是那灯里多出来的一茎 细微的 灯草。 所以你觉得他是节约还是吝啬? 还有什么地方可看出他的吝啬 ? “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 , 桌上点着一盏灯 。 ” 是啊,屋子里很昏暗,只点了一盏灯,尽管这样,马上要死的严监生竟然为了这盏灯里的两根灯草而不得断气,过分地爱惜财产,这不是吝啬是什么呢?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 “ 二叔,你莫 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 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 “ 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从亲戚们的猜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般的人临死前,通常是有什么亲人没吩咐完,才会有这样的举动。严监生却是为了两茎灯草恐费了油,苦苦挣扎着。让人觉得他太吝啬了。 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关注一下此时严监生的举动。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 “ 二叔,你莫 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 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 “ 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从中,你能感受到严监生的心情吗 ? 从哪里可以体会到他很着急呢 ? 从 “ 把头摇了两三摇 ” , “ 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 , “ 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 这些地方体会到严监生心里那叫一个急啊!    你能猜出严监生心里的想法吗? 哎哟,快急死我了,你 们怎么总也猜不对我的心思呢?把油浪费了可怎么办呀 ? 这可叫我怎么放心地走啊!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句子,感受一下他的着急。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 “ 二叔,你莫 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 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 “ 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除了着急,你还能体会到严监生什么心情 ? 严监生的内心又急又气,刚开始还把头摇了两三摇,后来把眼睛睁得滴溜圆,越发指得紧了,到最后手都不能动了,还指着。病情越来越严重,已经快没有气息了,没有力气把眼睛睁开了,油都快烧完了,可是这些个亲人竟然还不懂他的心思。 你看,他的三次摇头。第一次是简单地摇了摇,第二次是使劲地摇,第三次闭着眼睛摇头。那个急呀 ! 那个气呀 ! 那个担心呀 ! 这些都从他的行动中感受到了。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把那份着急、那份担心读出来。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 “ 二叔,你莫 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 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 “ 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直到赵氏猜中了他的心事,终于了了心中所愿,他登时就没了气。同学们,严监生临死前倔强地伸着两三个指头,就是不肯咽气,不是为了没有见面的亲人,不是为了遗产交代清楚没有,而是为了那微弱的一点儿灯光。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 是啊,太可笑了,严监生是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我们可不能向这样的人学习。 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把严监生那吝啬,可笑的形象刻画得最栩栩如生?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这些描写严监生动作和神态的句子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作者抓住严监生临死前一个非常经典的动作 —— 两个指头,展开细致的描写,把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们过目不忘。这叫什么描写 ? 这就叫细节描写。 多么高明的作家呀 ! 短短三百多字就让我们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作者为什么不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严监生 ? 所以,我们在写人时,要学会选用恰当的描写方法。 作家吴敬梓用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吝啬鬼形象,有着较强的讽刺意味。其实,在 《 儒林外史 》 中,除了严监生,作家吴敬梓还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读书人的形象。像学识渊博但甘愿隐居的王冕,中举后疯疯癫癫的范进,忘恩负义、势力讨厌的匡超人 …… 同学们,课下,请打开 《 儒林外史 》 ,走进更多的文学名著,若沉醉其间,你一定会为之陶醉,为之神往,你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共同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吧!         临死前的严监生                       动作描写 严监生  伸着两个手指 细节描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